第一篇:父爱深沉如哑钟——《苦菜花》读后感
父爱深沉如哑钟
【摘要】《苦菜花》是“红色经典”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是在毛泽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引下进行的。因此作者在塑造小说于得海的形象时,在“父爱”方面融入了过多国家、民族、人民、党等政治因素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真实性,使这一“父爱”过于深沉,如古刹哑钟。
【关键词】“红色经典”;父爱;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经典”特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七年的文学,它是中国现代农民革命史诗的激情写作,是文学“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物。它“是以理想主义的艺术思维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全面去梳理和营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荣传统,并以史诗性的庞大气魄感染和凝聚新一代中国人对于现代政治革命理念的价值认同。”① 在“红色经典”的百花园里,《苦菜花》可谓一朵奇葩。作品中有十分丰富细腻的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因此比一般的“红色经典”更着力于描写“政治规约下的人性表现”②,更有艺术真实性。
作者冯德英在作品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在描写母亲对孩子们倾注关爱时,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详尽地将一个慈爱、矛盾的慈母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同样为人父母,作者在刻画于得海的严父形象时,时常是一笔带过,并且这种父爱的基调自始至终都是严肃、冷酷的,以父亲的身份说,于得海在这一方面的形象显得单
一、死板、不切实际,并没有足够的“人性表现”。他对儿子于水的爱是固然和绝大多数父亲一样,是宽广如山的,是深沉的,可却像一口哑钟,有着沧桑和威严,却似乎永远没有半点声响。
于得海是穷苦人出身,在一次农民暴动中,他的妻子为了掩护丈夫和众人战死,之后儿子于水便跟着他东跑西颠。他先前是活跃在昆嵛山里的绿林好汉,接着成为了八路军某团团长,后来做了东海区司令员,他的生活大多是在深山战火中度过。在战士们的眼中,他有着很高的威信。在战斗中,战士们“一提起他们的团长,个个都放心了”,因为他的沉着和智慧连“诸葛亮也比不了”。在没有战斗的时候,他是“慈祥”、“和善”的。在老百姓的心中,“他能知道连绵几十里的昆嵛山上的每一个石洞和每一棵树木,你就是把昆嵛山上的石头、泥土、草木拿到天边,他也能认出来是昆嵛山上的,说他能两手同时开枪,百发百中,会飞檐走壁,多少人也围困不住他,说他身高一丈八,枪弹不入,长着大红胡子,1
眼睛像夜明珠一样亮,和古书上的武将一模一样„„” 他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是神话里的英雄,是受苦受难的百姓们的救星!他神机妙算,指导士兵截击围困王官庄的鬼子,拯救了一村人的性命。他与柳八爷比试枪法的,用过硬的本领说服了柳八爷,争取了柳八爷的抗日力量。他整顿纪律,枪毙了奸污少女的马排长,铲除了军队里的败类。他看到倔强的德强不肯包扎伤口,“涌上来一股又像生气又像酷爱孩子的情绪”,严厉地命令德强按命令行事„„他在小说中每一次出现,都是带着正义凛然、机智冷静的色彩,就连在儿子面前,他依然如此。
在人前,他和于水之间保持的感觉,不说没有父子的味道,就连团长与战士的关系都达不到,正如哑钟的喑哑,让人感觉不到半点动静。从于水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忘记了团长是自己的父亲,而是一个纯粹的严厉的首长,他格外得到的,只有比别人更严格的要求,更危险艰巨的任务”。这在文中有三处描写。
在第一处,同样是执行任务归来,团长“拖过一条长凳子”,把别人“捺着坐下去”,但“却没有捺于水坐下”,于水习惯了父亲的这种态度,所以“也不去坐”。对于其他战士,于团长很是和善,对于儿子,团长却很冷漠,而且这种冷漠似乎是故意而为的。
第二处,同样是在战斗中受伤归来,于团长先去看望受了轻伤的德强,才去看望自己“全身缠满绷带”的儿子。
第三处,部队夜间转移,由于忘记通知的缘故,于水一直睡在炕上没有动。第二天大家才发现于水被落下了,如果是普通的战士,团长会派人回去寻找,但是这一次于团长却说“来不及管他,算了吧”。幸亏老号长偷偷跑到村子里,才把于水带回来了。回来之后于团长“不但没安慰孩子一句,倒把他教训哭了”。
《苦菜花》描写的是抗日期间胶东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于团长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先人后己的精神可以理解,也着实令人感动,但小说中的这些描写让人感觉有些抬高了。
在人后,父子俩的单独相处在书中只有一处,也只有在这一处,作者正面描写了于得海的父爱。他摸于水的头,都能让于水眼睛潮湿,因为这样的爱抚,在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而在他,于团长儿子的身上,却是少有的。他才轻微地叫了一声“爹”,集合号声就响了,于团长“马上离开了”。这只是他们独处中最平凡不过的一个缩影。在平时,他“很少去留意儿子,只是看到他在战士堆里就行了”,“他的爱,不是一般父母的爱,而像他对所有战士那样,是严峻的爱,是使儿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是杀敌的战士,不是父亲眼前的娃娃”。对于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于水来说,父亲本是他剩下的唯一可以取暖的怀抱,但是父亲如此淡漠苛刻。最亲的人明明就在身边,却把自己当做最不亲的人,于水是多么可怜啊!再
看小说中密密麻麻的叙述的仁义嫂对孩子们的爱,却是那样的细腻如水。这就是父爱与母亲的区别么?母爱是给孩子一个安全可靠的关爱,如母亲的爱;父爱让孩子在风浪中锻炼成长,如于得海的爱。于得海的父爱,是不是有点残酷了呢?于得海的父爱,能不能更真切地“说”出来呢?
《苦菜花》是一部革命颂歌,和其他“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一样,它的创作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下进行,充当着国家的喉舌,宣传党的宗旨,所取题材注重革命的历程性。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文艺为政治服务”可以概括那个时期文学创作特点。因此《苦菜花》里的积极乐观,理想主义,是时代的使然。
在《苦菜花》中,舍生取义是主旋律, 民族高于集体, 集体高于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渗透其中。为了阶级和民族的利益, 个人可以牺牲一切, 包括宝贵的生命,何况是对儿子的关怀与爱护!作为在抗日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于得海为了保卫国家, 为了不做亡国奴, 为了穷苦人翻身得解放, 不惜把全部心思放到同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血与火的斗争上去。作者将他塑造成一个十分光辉的人物,为了突出他的无私,剥蚀了他身上的具有的父爱,让他的父爱深沉得像古刹哑钟。这一做法使得这一“父爱”在现在看来很不切实际,甚至有些浮夸。
【注释】
①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第74 页 ②阎浩岗:《“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19页
【参考书目】
①
②
③ 冯德英:《苦菜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马国昌:《“苦菜花”是怎样写成的?》,《湖北日报》,1958年6月27日 冯德英:《关于“三花”的创作答读者》,《冯德英中短篇作品选》,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④ 田海燕:《优秀的青年作家冯德英———介绍小说“苦菜花”的作者》,《中国青年报》,1958年6月30日
⑤ 冯德英:《关于影片〈苦菜花〉的改编》,《光明日报》,1965年12月11日
第二篇:父爱深沉
父爱深沉
------父亲节即将到来,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父亲,同时,也献给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已经23年了,那年妹妹11岁,我也才13岁。从小,我与父亲的关系就很淡薄。父亲常年不在家,偶尔回来,也是完全的宠溺妹妹,于我,却是很少多看几眼的。甚至那少得可怜的几眼也不能叫看,或许叫瞪更合适吧,因为那都是我不忿父亲的偏爱,故意调皮捣蛋后争取来的。
父亲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对儿子,要狠点。我听后,暗地里愤愤然。
犹记得九岁的时候,大概读小学三年级吧,左手中指不知为何发炎,连指甲都烂掉了。母亲要单位、家里两头忙,兼而还要带妹妹,因此带我去了一次医院后,就无暇再顾及我。那段时间,我每天在学校上完晨读后,向老师请了假,利用做早操的半小时和第一节课的部分时间,往返六里路去医院换药,父亲知道此事,却没回来过。但我记得,在此前,妹妹一次轻微的发烧,父亲就连夜赶了回来,还带回了那时极罕见的大白兔奶糖,当然,奶糖于我是无份的,糖纸倒是捡了不少做收藏。
如果这仅仅是让我不满,那么不给我做十岁生日,而给妹妹做了,就益发的引发了我幼小心灵的愤怒与怨恨,虽然这愤怒和怨恨让父亲无视。
因此,父亲病重的那一年,妹妹放学后就缠绕在父亲病床前,我却与一帮小子们飞天遁地。但是却也奇怪,或许父亲与我交流太少的缘故吧。尽管我不那么待见父亲,可父亲讲给我听的唯一的一个故事《李鸿章参加奥运会》,我至今都记得。甚至父亲当时搂着我在被窝里边讲故事边用胡子扎我的情景以及父亲身上淡淡的体味都仿佛还在眼前回放、在鼻前蕴绕。
父亲病重的时候,喜欢躺在躺椅上在门口晒太阳。那时候,他嘴里老念叨一句话:“唉,我没别的要求,要是还能活五年就好了,孩子们还是太小了啊。”
终于,在初二年级的一个晚自习,舅舅带着妹妹来学校找我。妹妹的眼红红的,舅舅的声音也很低沉:“你爸走了。”“走了?”我很茫然,什么意思?父亲以前上班的时候,偶尔回家过两天就走,现在病倒在家,还能走去哪里?我不很明确走了是什么意思,只是隐隐的觉得气氛很沉重。
到了家里,母亲宛如掉了魂一般,呆坐在父亲床边,父亲闭着眼,安静的躺在床上,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就明白了:哦,父亲死了。但我的心很平静,即不像母亲那般失魂落魄,也不像妹妹那般伤心难过,真奇怪。
直至后来长大一些了,我都在想:难道我与父亲的感情真的如此淡薄吗?
又后来,参加工作,踏上社会,因为没有父亲的支持而过早的担负起了对家庭的责任,看着同龄人潇洒的支配工资,开始有点怀念父亲,但更多却也只是因为缺钱的缘故。再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明白了父亲说“穷养儿子富养女”这句话的含义,也明白了父亲讲《李鸿章参加奥运会》这个故事的期望,多少感受到了父亲对我们两兄妹的关怀,却总是因为一丝不明不白的原因,而没有更多的触动。
直到自己成了家,有了小孩。小家伙一岁半的时候,因为病毒感染住了十天的院,头三天一直高烧不退,那小小的身子躺在宽大的病床上辗转呻吟,母亲和爱人焦虑担心溢于言表。为了安定母亲和爱人,我表面上镇静自若,其实心里忧急如焚,只恨自己不能代替。那一刻,不知为何,竟想起了父亲,九岁时,在我手指发炎,一个人往返医院时,父亲难道真的了无牵挂吗?心底隐隐的有什么东西被触动,有了一丝了悟。
前段时间,有一天晚上,不知道什么缘故,心脏剧痛,感觉像一支无形的手在揉捏一般,痛的人在床上打滚,气都喘不过来,巨大的恐惧袭来:难道我要死了!奇怪的是在那一刻,我担心的却不是自己,而是想,我要是死了,我的孩子这么小怎么办?
后来,去医院检查没什么问题,疼痛也慢慢好转,可父亲的那句话却突然在脑海里冒了出来:“唉,我没别的要求,要是还能活五年就好了,孩子们还是太小了啊。”那一刻,我的泪水潸然而下。
【长埫口 罗必贵】
第三篇:苦菜花读后感
《苦菜花》这本书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仑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一家的遭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苦菜花读后感。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的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的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
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读后感《苦菜花读后感》。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亲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敌人烧毁母亲的房子,她咬紧牙根:“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这冤仇,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阶级的,因此,大儿子德强参军时,母亲满意的“点头”。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亲的慈爱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断地发展。母亲从娟子、姜永泉、星梅和八路军战士身上,愈来愈深刻的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唯一出路。她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上升到对革命的爱。当敌人逼她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并以杀害她的小女儿嫚子相威胁时,为了革命,为了保住兵工厂,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残酷杀害。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一样的革命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这时,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她自觉地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亲手消灭敌人。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她的那种伟大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成长为革命母亲的过程。虽然今日早已不同往昔,但是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很多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母亲,她是慈爱的,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坚强的,作为一个革命者,她是伟大的。他外表虽然柔弱,但她有着惊人的毅力与坚定地意志,她的牺牲,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伟大。在战争年代,她鼓舞我们为革命奋斗,而现如今,她教我们如何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苦菜花》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他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慢慢品味,就会得到很多,明白很多。
供水管网所团支部:褚皓月
第四篇:《苦菜花》读后感
《苦菜花》读后感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是举国同庆的一年,怀着对党的敬仰之心,我重新温故了我们党曾经的风雨历程。学习使人进步,读书使人奋进,我重新读了几本红色经典著作,《苦菜花》就是我仔细研读的其中一本。
抗日救亡的烽火在胶东半岛昆箭山区燃烧。王官庄贫农冯仁义,为逃避恶霸地主王唯一的迫害,两年前只身闯关东,留下仁义嫂拉扯着五个孩子艰难地度日。牛倌出身的共产党员姜永泉领导乡亲们武装暴动。仁义嫂的大女儿娟子拿起父亲的猎枪参加这场殊死的战斗。暴动胜利,王官庄群众公审并枪决了王唯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仁义嫂冲破重重阻力,支持娟子当妇救会长,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秋末的一个夜晚,国民党特务、王唯一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奉命回到王官庄。他伪装进步,骗取群众信任,当了小学校长。其妻虽出身破落地主家庭,却不甘做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不堪丈夫的精神折磨,爱上了长工王长锁,并生下女儿杏莉。王柬芝利用妻子的隐私,挟制王长锁为他传送情报,进行特务活动。伪军分队长、王唯一之子王竹根据王柬芝的情报,带领日伪军洗劫王官庄,残酷地杀害了副村长七子等人。群众怀着仇恨的怒火祭奠烈士,村党支书德松、娟子的弟弟德强等参加于得海团长率领的八路军。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敌人烧毁母亲的房子,她咬紧牙根:“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这冤仇,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阶级的,因此,大儿子德强参军时,母亲满意地“点头”。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亲的慈爱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断地发展。
母亲从娟子、姜永泉、星梅和八路军战士身上,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唯一出路。她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上升到对革命的爱。当敌人逼她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并以杀害她的小女儿嫚子相威胁时,为了革命,为了保住兵工厂,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残酷杀害。
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一样的革命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这时,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已经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她自觉地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亲手消灭敌人。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
书中所描述的革命战士的坚定信念,和普通群众成长的革命历程,充分反映了我党在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伟大。今天,我们的神州大地一片祥和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这些都是我们党奋斗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作为一名政法工作者,我们要时刻听从党的领导,以党的政策方针来指导政法工作,时刻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五篇:《苦菜花》读后感
红色经典书籍《苦菜花》读后感
《苦菜花》是一部革命颂歌,和其他“十七年”红色经典小说一样,它的创作是在政治意识形态下进行,充当着国家的喉舌,宣传党的宗旨,所取题材注重革命的历程性。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是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文艺为政治服务”可以概括那个时期文学创作特点。因此《苦菜花》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理想主义,是时代的使然。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是:伪军找到了“母亲”,逼她说出共产党的下落,“母亲”宁死不屈。伪军找来“母亲”的小女儿—嫚儿,通过毒打嫚儿,企图让母亲“招供”。可是母亲即使心中有万分不舍,也没有对伪军说出共产党的半点事!可见母亲对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爱已经超越了对子女的爱
当我看见冯大娘为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这个小村庄,甚至为了自己的祖国强忍日本鬼子魔鬼般残忍的时候;她亲眼目睹家人被日本人杀害而绝不泄密的时候;以及冯大娘强忍悲痛,把敌人引向地雷阵的时候„„我顿时不由自主地为这位可敬可爱的冯大娘以及那些革命抗日的英雄人物那英勇无畏忘我地战斗、工作而深受震撼,为她浓厚的爱国精神所震撼,也深受感动。冯大娘母亲的形象深深感染了我,她从一个随遇而安的农村妇女到一个积极革命的革命战士,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慢慢升华的。母亲是爱自己的儿女的,虽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始终不变对儿女的爱。她看着一个个党员为了穷苦百姓不惜牺牲生命,看到一个个党员为了革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她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她把对子女的爱升华成对整个共产党的爱。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
B13英语2班
王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