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5:2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

第一篇: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

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

2011年06月26日 星期日 8:43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

按照《若干意见》的规划,浏阳市城乡一体化将分为城区、新区(工业新城)、东区、南区、西区、北区六大板块,分片区统筹发展。其中,城区片区以四个街道为核心,并拓展至太平桥、溪江两个乡镇;新区片区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核心,涵盖永安、北盛、洞阳、蕉溪四个乡镇;东区片区以农业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南区片区以大瑶镇为核心;西区片区以镇头镇为核心;北区片区以沙市镇为核心。根据规划,到2015年,大瑶镇、镇头镇、古港-沿溪组团、沙市镇都将成为省内中等县城规模的城镇。

《若干意见》确定将工业新城、荷花工业小区、农业科技产业园、大瑶再生纸工业基地、镇头纺织基地、沙市工业小区等6个园区作为片区工业发展重点,并在放权搞活、机制保障等方面给予各片区极大的政策倾斜,授予各片区行使市本级行政审批权以及充分的干部管理权、灵活的人才使用权等。同时在财政支持、放权搞活、机制保障等方面给予各片区、各乡镇(街道)极大的倾斜

各片区统筹委员会立足片区实际,科学布局、精心谋划,制定了符合片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工业新城片区确定着重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科技等产业,成为浏阳工业发展主战场;

——浏阳城区着力建设荷花电子科技产业基地,大力推进道吾山、蕉溪岭片区整体开发,促进工业与三产业互动;

——浏东新区重点突出农业科技产业园和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加快蔬菜、水果、花木、旅游等高效特色产业发展;

——浏南新区重点发展再生纸业、花炮、旅游产业,建设浏阳造纸工业基地和花炮生产物流中心;

——浏西新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生态休闲、商务会所等产业,建成浏阳环境友好试验区;

——浏北新区重点发展沙市家具制造基地和浏北陶瓷工业园,成为呼应工业新城的重要载体。

在六大片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巨大推力下,浏阳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财政总收入33.2亿元,增长1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1134元和10279元,分别增长12%和14%,全年引进招商项目

162个,到位资金83.86亿元,市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第65位,较5年前上升了27位。

身处“高速时代”的浏阳并没有陶醉于眼前的辉煌,面对“十二五”,浏阳市描绘的宏伟蓝图令人心潮澎湃:地区生产总值过千亿元、财政收入过百亿元、基本竞争力挺进全国三十强,将“高速浏阳”建成湖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和“辐射湘鄂赣、鼎立中西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浏北新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

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片区中心

——沙市中心镇发展思路

一、基本情况

浏北新区包括沙市、社港、龙伏、淳口四个乡镇,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有近二十万人口。沙市处于相对集中的位置,镇域面积209平方公里,辖19个村(社区)、68000人,是浏阳市人口最多的乡镇。两次区划调整合并之后,整个城镇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空间资源都得到扩大和加强。2004年永社公路建成通车,南北纵贯全镇,2006年启动工业小区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2008年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打造全省样板,2010年浏醴高速公路开工。在几年的时间内,沙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片区中心奠定了好的基础,创造了好的条件。当前,浏阳市委市政府已将沙市纳入重点发展的六大片区中心之一,随后也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沙市乃至周边乡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发展思路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坚持创新观念、大胆突破、勇于变革,突出统筹发展,实施项目带动、平台建设、跨越发展战略,努力把浏北新区建设成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一、明确目标,抓好规划编制。

沙市中心镇的城市规划定位应依托沙市工业小区,对接岳汝高速沙市互通和龙伏互通,以辐射周边乡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立足点,切实提高中心镇的规划管理水平。凡现有规划与中心镇规模和职能不相称的国土城建总体规划原则上都进行修编。区域中心镇规划决定着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除中心镇城市规划外,同时注重区域内四个乡镇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配套与共享,要统一编制四个乡镇土地利用、交通道路、新农村示范小区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重点构建“一核心三组团”:“一

核心”即以沙市集镇为核心,涵盖沙市社区、河背社区、秀山社区和长兴社区等。以建设中心商务区为核心,按中等县级城市规模,重点发展商务、商贸、金融等三产服务业;“三组团”即社港组团(包括社港社区、镇北社区、新光社区、汇源村等)、龙伏组团(包括龙伏社区、泮春社区、新开村、焦桥村、黄桥村等)、淳口组团(包括鹤源社区、农大社区、羊古滩社区等)。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乡统筹的时候,也应把沙市中心镇列为重点发展区域,在安排大项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以此加速提升沙市中心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撑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区域中心镇建设的有效途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四个乡镇应有进有退,循序渐进。一是建设工业园区。立足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对接长株潭和浏阳工业新城的产业延伸,已建设现代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如具有传统产业基础的木业制造、纺织服饰、油茶加工产业。其中木业制造广纳实木楼梯、实木门、实木家具和原材料配套厂家,整合行业资源,做大交易市场。油茶等加工产业主要利用浏北新区丰富优质的特色农林资源,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以龙伏、淳口、社港等地高岭土资源为依托,整合相关资源,建设一个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产品质量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陶瓷工业园区,并整体推进龙伏工业园区发展。二是做强特色农业。积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集中种植烤烟油茶,以科技为支撑,对烤烟、水稻、油茶、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专业大户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扶持,形成产业链。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生产基地。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开发无污染食品为突破口,同步发展茶树菇、藠头、有机蔬菜、甜糯玉米等产业和精深加工项目,打造“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增进人们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促成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赤马湖、周洛、石柱峰、枫林湖旅游各有特色,但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要致力整合四个乡镇的旅游资源,统一设计旅游线路,致力发展北大区生态旅游经济,构建区域大产业、大旅游的经济发展格局。重点以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四区一带一圈”:“四区”即泛赤马湖群众体育观光旅游区、枫林湖体验旅游区、石柱峰生态旅游区(含石牛寨、玉皇殿、金霞湖风景区)、周洛综合旅游区(含丹霞湖风景区);“一带”即以焦达峰故居、沈家大屋、培文塔遗址为主的捞刀河沿线文化风光带; “一圈”即以周洛—石柱峰—泛赤马湖为骨架的“浏北旅游圈”。通过充分发掘浏北地区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重点开发休闲体育运动产品,辅以漂流、滑雪、水上运动等参与性项目开发和星级农庄建设。

三、多措并举,拓宽筹资渠道

目前,中心镇发展存在的最棘手难题不仅都与资金有关,而且资金缺口还很大。为此,需要拓展思路,充分运用行政、市场和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重点解决地方缺资金这一“瓶颈”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不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努力为进镇农民在户籍管理、税费减免、子女入学、发展机遇等方面创造加宽松的环境;鼓励和吸引农村能人到中心镇落户扎根、投资经营或兴办二三产业并发展壮大;要下大力气激活农村金融,使其成为区域中心镇筹资的重要渠道。二是要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经营与城市管理并重的原则,强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功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谋取管理效益。三是努力拓展市场化的筹资渠道,积极探索区域中心镇资源资本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效运

作方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组建股份制的城建投资开发公司,盘活土地存量,拓展筹资渠道。四是上级部门应该返还的诸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以及各类优惠政策涉及到的优惠资金等,按相关政策,该全额返还的要全额返还,该部分返还的要部分返还,该减免的要减免,中间不能转拐和打折扣,这一工作必须落实到位。

四、统筹谋划,强化区域功能

我市现行的建制镇体制开端于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随后又开始了具有中心镇性质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并延续至今。这些建制镇的设置对加速我市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自然形成了行政壁垒,不利于目前区域中心镇的发展壮大。因此,有必要突破其限制,以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向外扩展,建立上北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资金要素市场和土地市场。建议设立中心镇独立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增强其财政实力。在中心镇设立一级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明确中心镇的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收支范围,逐步建立分税财政体制。对中心镇实行用地倾斜政策,中心镇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全市用地计划,由国土部门县综合平衡,逐年调剂解决。允许在全市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中心镇的耕地保护指标可适当低于其他非中心镇,或通过置换等手段将建设用地向中心镇集中。同时,为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上北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区域中心镇组织管理和行政体制的改革,完善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成本,遏制短期行为,弱化“条”的直接管理,强化“块”的综合功能,对片区中心镇党委、行政两个“一把手”,也可实行统筹谋划,高配一级,并给予相应的人权、事权、财权,力求责权到位。

第二篇: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牵头单位 宁波市委政研室 参与单位

宁波市农办

宁波市计委 宁波市建委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乡联动发展的决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商埠小城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达、活力强劲的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轻重工业的结构转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由城市化匀速发展时期向加速发展时期转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在总体小康基础上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亿元,人均4700美元,新口径完成财政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2元和7018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7:57:37.3,形成了以临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辖县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心镇、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建立“片区综合价”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一批近郊村完成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体制和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大都市形态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化率达到65%,农村新社区比例达到50%,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50万人以上。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乡联动、区域均衡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2.5:44。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村文化阵地“六个一”达标率接近100%,建成一批示范性村落文化宫;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城乡联网供水率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95%以上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宁波”基本成形。

——城乡居民利益同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0以下,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

(六)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县(市)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中心镇综合改革,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拉开大都市发展框架。市域北部为都市区,南部为生态发展区,以滨海线和国道主干线为城镇发展轴,形成T字型城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竹笋、茶叶、花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和蔺草、贝母、草食畜禽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服务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沿海渔业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三大工业产业带,构筑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生态旅游圈三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圈,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城乡产业合理集聚。重视发展城市大工业的延伸配套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各次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开发,依托山、海、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工业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乡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八)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目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实现5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镇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同工、同酬、同保障。

(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急征急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到2010年,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所有县(市)区、乡镇成为省教育强县、强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城乡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到2010年,全市50%的镇和40%的村建成省、市卫生镇、村。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达到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十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一绕五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和轨道交通,形成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市域1小时,都市区30分钟的“213”高速交通圈,全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三百”目标,即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达10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合格率达100%。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加快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以“生态大通道、绿色生态走廊、生态隔离带”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积极开展流域治理,构筑防洪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外引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千里河道清水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六大工程”

(十二)强龙工程。坚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环节,围绕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改进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把它们培育成强龙、巨龙,到2010年,销售超亿元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外资嫁接和跨区域扩张。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创新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产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内部技术、资金、物资、市场服务与对外商务协调职能,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经营户技术协作、供销稳定、利益互惠、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十三)百千工程。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到2010年,建成15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500个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全面整治。依据村庄布点规划,调整布局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按照拆迁改造、整改结合、环境治理等不同类型,做好村落建设整治。加快城中村、近郊村、园中村改造,做好居住安置、户籍转换、撤村建居和集体资产处置,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村落到社区、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加大山区、海岛村异地迁建力度,实行向集镇、平原集聚。平原、半山区村按照设施共享、合理集聚的要求,加快拆村并点步伐,实行村落居住区、服务区、工业区、农业区分离,推进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优化。加大“百千工程”政策支持力度,市、县两级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优先安排镇村用地指标用于村庄改建。

(十四)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以农村社区化建设为载体,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到2010年,1000个村完成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制定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启动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的社区化改造,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深化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以成建制、拆并等形式,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一般农村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生活、卫生、治安、医疗、健身、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由副中心城市向乡镇、农村居住点延伸,逐步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县、镇、社区三级网路,形成以社会福利服务、便民便利服务、就业服务为重点的“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按照村级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分批在村级配置图书室、运动场所、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农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注重配备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加强老年人休养生活、文化娱乐服务。构建网络健全、功能到位、机制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现有乡镇卫生分院和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在转制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同时,确保每个乡镇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人口集中的村(社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十五分钟卫生服务圈”,为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构建农村环境保洁和绿化养护体系,逐步推行市场化保洁养护机制,改善村落环境面貌。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分批设立村警务室,加强警民联防与治安监控,实行治安巡查制度,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

(十五)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把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的主要措施,以培训促转移,以培训促增收。2010年前,每年完成20万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重点开展针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等剩余劳动力的转岗转业培训,继续抓好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学历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市县两级成立农民培训和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完善培训网络。优托各地的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农技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便利、设备师资较好的学校重点扶持,建成区域性农村劳动力综合培训中心,协调区域范围内其他培训机构间的师资、设备、课程、学员等调配,指导业务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每年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意向,调整培训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协作,积极开展“订单型”、定向推荐型、企业委培等培训模式,在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培训优惠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充实培训经费,市县两级职教统筹经费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卡制度,对受训农民进行补助,规定不同专业的补助标准,对低保、残疾人、单亲困难家庭等被征地人员实行全额补助。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对新增劳动力实行免费岗前培训。加大对涉农职教的支持,逐步实行农校学生免费教育。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开办涉农专业,每年选送一批优秀农民上大学。

(十六)人口梯度转移工程。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积极促进人口由高山向平原、海岛向大陆、农村向城镇、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到2010年,实现50万以上农村人口梯度转移,3万以上地处偏远的农村人口整体搬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时取消农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产业集中带动人口集聚,培育提升城市和集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功能,实行工业园区整合,促进工业进园区,依托城镇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行业,扩大城镇就业空间。加大山区、海岛、地质灾害地区移民帮扶力度,继续执行市、县两级对移民进行补助的政策,进一步研究解决涉及移民的退宅还耕还林补助、土地承包权处置、宅基地安排、集体资产享受、户籍、就业、子女就学、用水用电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农民迁移的积极性,做到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

(十七)平安和谐工程。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到2010年,90%的县(市)区建成“平安县(市)区”,85%以上的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企事业单位达到安全创建标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财务公开、会计代理和财务审计等制度,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解机制。加强信访工作,规范信访行为,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注重保障群众利益,协调群众利益,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资源调配、环境污染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八)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各县(市)要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趋势、地方资源特征出发,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县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须经法定程序审批。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水平。

(十九)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

(二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促进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土地征用、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用地进入市场和宅基地置换的办法,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镇职责和权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核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稳妥地推进镇村撤并,加快中心镇建设,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各级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

第三篇: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劳山乡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12年)

(劳山乡人民政府)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要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产业化为总揽,以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为突破口,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好“新农村建设”工程,把我镇建设成为拥有一定资源型工业的,优质农业、园艺和林业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基地,瓦子街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之

一、瓦子街最适人居环境地之一的服务型乡镇。

二、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走在全县同类镇前列,群众生活水平、质量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实现全面小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万元(按当年常住人口测算),比2010年翻两番。

三、人口规模及城镇水平

总人数2100多口,其中城镇人口(指居住在本镇的集

镇人口)500多口,农民人数1600口(本镇现有人口0.21万)按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测算,到2020年人口为 1

3000口,转移到镇外城镇居住500多口),城镇化水平达40%(2010年城镇化率为15%)。

四、工作重点

(一)实现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8%,建成瓦子街第一“氧 吧”镇,重要水源保护地之一;

(二)建成一个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园;

(三)完善全镇道路网络、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体系、园地整治、农村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立和完善全镇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硬件”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全镇社会保障体系,建好农村五保家园;

五、保障措施

1.认真做好全镇统筹发展规划,并做到自始至终贯彻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黄龙县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全面、认真地制订好劳山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规划,要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集镇村落建设、道路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具体的一整套建设发展方案,并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镇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使这个

规划所列举的工作内容,不因领导的变化而随意变化,始终如一的贯彻实施,确保目标的实现。

我镇抓住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机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1.6万亩,争取今后再实现退耕还林2万亩(种植玉米5212亩,),退耕还林地达2万亩,使镇森林覆盖率达98%。

2.认真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使之成为农业向集约

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突破口。我们要抓住我县成为黄龙县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的大好机会,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围绕农业发展的“四一”工程建设目标,制定好土地流转方案,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程序。用2—3年时间,流转土地3000—5000亩,引进、培育业主,建成10个规模玉米生产园(场),并以此来辐射带动全镇的玉米基地建设。现代农业设施、设备,采用现代科技,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提高标准化生产率,提高产品优质率和经济效益。为加快我镇农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瓦子街列

为县玉米发展重点建设区域,离高速最近,又远离工矿区,山青水秀,最适宜建设食品加工贸易基地。我镇将利用自身优势建设瓦子街玉米产业加工、地点选在新村,加工水源将采用无污染地下河。4.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业产量的质量档次和效益。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以沼气项目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作燃料,沼液、沼渣作肥料,使广大

群众都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有机肥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和化肥农药污染,既美化、优化了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又能使农业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用5—8年时间使全镇80%以上农户使用沼气,推进“一池五改”。

(三)以改善全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建成以县、镇公路为骨架的农村道路交

通网络体系。实现村村社社通水泥(油)路,主要村落之间通水泥人行便道,规模农(园艺)场内通机耕道,镇村属公路实现三级路面标准,社级公路实现四级路面标准。人行便道宽度在2米以上,机耕道2.5米以上。2012—2012年完成所有的到社公路建设,完成100%的主要村落至公路的便道建设,20%的村落与村落之间的便道建设。

2.人饮工程建设:投入100万元改建场镇自来水厂。

解决全镇人饮及企业发展用水。投入100万元在安全村新建自来水工厂,解决人饮问题。自来水改建在2012年前完成。

(五)以提高集镇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促进商贸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场镇建设。一是增加场镇建设用地20公顷,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区20万平方米,商贸区5万平方米,工业区(加工区)5万平方米。吸纳0.3—0.4万人进入场镇居住、务工、经商、置业。二是建成镇

文化中心、休息娱乐中心、健身体育中心、车站等公益服务场所,完善场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六)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好贫困人群的扶持工作。

(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抓好劳务经济工作,努力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实现外出务工人口1000人,转移至镇外城市居住人口500人。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一是抓好基础教育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本领;三是做好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帮扶工作,促进他们回乡发展农业、工业企业;四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转移工作,落实各项补偿政策,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八)以加快发展为目标,积极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争取外界的帮扶和投入。

(九)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发展。一是要把各项发展目标细化成具体任务。将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头上;二是要制定工作责任制,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三是要制定各种激励和惩罚措施,把对干部的提拔任用以及福利与工作的完成情况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四是

各级领导要加强领导,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上,用在实实在在干事业上。

二O一一年二月二十日

第四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技术任务书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技术任务书

1.总则

1.1在《**城市总体规划(2010-**)》的基础上,遵循《城乡规划法》的新要求,进行城乡统筹的空间布局思路及策略研究。

1.2规划范围:行政区划****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县)。

1.3紧扣国家关于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借鉴成功经验,针对**城市的具体现实问题,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策略。

1.4设计单位均视为承认本文件的所有条款,并按本文件规定条款完成规划设计成果

2.设计目标

2.1 落实深化总规中城乡统筹内容: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并深化关于城乡统筹的规划内容。

2.2探索**地区城乡统筹的新思路:结合实际情况及国内外成功经验,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方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3.设计要求

3.1、总体要求

①.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部门相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省、市有关设计规范和技术规定。

②.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完善城乡统筹规划的相关内容。

③.规划应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④.规划应关注民生,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体系,保障城乡协调发展。

3.2、深度要求

①.专题研究应突破总规相应内容的深度。

②.土地利用在总规的基础上适当深化,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明确的配套标准。

③.在城市总体规划(2010-**)和相关县区规划的指导下,明确空间结构和布局。

④ 依据各层次交通布局规划,对道路交通设施提出明确的配套标准,并突出公共交通规划策略。

⑤ 提出城乡统筹的一系列策略,为下一步制订相关政策做准备。

4.成果要求

4.1规划设计单位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城乡统筹规划技术任务书》的有关规定,充分表达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深度。

4.2所有规划设计成果的计量单位均应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平面图标注尺寸以米(m)为单位,面积标注:均以平方米(m2)或公顷(ha)为单位。

4.3所有规划设计成果的文字说明和文字标注均采用中文版本。

4.4文件包括研究报告和图纸。研究报告应完整、系统、有条理,充分反映规划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图纸和文本文件必须做到清晰、完整,尺寸齐全、准确,同类图纸规格应尽量统一。

4.5规划设计成果电子文件要求

5.成果内容

5.1**城乡统筹规划研究报告

5.2**城乡统筹规划图册,主要规划图纸包括:

(1)区位与交通分析图

(2)现状城乡空间结构分析图

(3)城乡功能结构规划图

(4)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图

(5)城乡道路交通规划图

(6)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

(7)城乡发展策略分区图

(8)表达规划设计意图的分析图

6.成果形式

6.1 研究报告图册:提供研究报告图册*套,规格为**,可以将图纸与说明文字进行统一编排、装订。

6.2 展板:提供展示图一套,图纸不少于10张,图纸内容、比例与编排由设计单位自定。图纸规格要求为**,所有展示图纸必须裱贴在轻质板上。

6.3 演示系统:提交介绍方案的电子演示文件,作为评审时的演示材料。

6.4 其他提交注意事项

6.4.1 规划设计单位可在以上内容基础上根据需要自行增加其他设计研究内容。

6.4.2 规划设计单位可以根据表述需要附送上述设计成果以外的说明设计方案的幻灯片等其它资料。

6.4.3 全部规划设计成果均应制作成电子文件:

6.4.3.1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的doc格式文件;

6.4.3.2设计图形文件采用Auto CAD的dwg格式文件;

6.4.3.3电脑渲染图等图片文件,应采用普及的通用软件制作。

第五篇:区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不能回避并且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xx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打造xx“一小时经济圈”强势增长极,率先在xx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城乡互动共荣、南北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统筹xx城乡发展,既是战略性任务,更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

一、xx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探索

(一)统筹思想越来越明确

面对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原江北县委、县政府在1986年就提出了“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依托xx、建设江北”的指导思想。1995年撤县建区时,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依托老城、开发新城、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四城”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较XX年前更加明确具体。XX年,区委、区政府在“1234”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城市带动农村,南部带动北部”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当前,正在抓紧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xx正朝着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统筹措施越来越有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xx在xx市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近郊大农村。当时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依托xx老城区开发建设龙溪,依托机场开发建设两路,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兴业、以城带乡”的路子。进入新世纪以来,龙溪新城、空港新城、北部新城迅速崛起并呈融合之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强势推进,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工作显著发力。

1、强势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近年来,xx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形成了以汽摩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集群,以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集中发展区,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日益增强。

2、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瞄准xx主城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钱袋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大力发展“三色”农业、畜禽林果业、生态旅游农业等都市型农业。承接园区大工业,创办了8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努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格局正在形成。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实施了“一小时xx”和“村村通”公路建设,人行水泥便道“院院通”建设,电视信号和电话线路“村村通”建设,镇街集中供水和村级分布式供水工程,农房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等“三改一建工程”,以土地整理和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同时,实施了小城镇改造,中小学和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中小学寄宿学校建设,镇政府办公场所和镇文化中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观。近年来,城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正在加速向农村延伸。

4、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XX年,我区率先在全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三免一补”(免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为群众减轻负担3000多万元。XX年,xx作为全市首批6个试点区县,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到XX年,参加人数达41.4万人,参保率达到81.59%,区级财政补助1286万元。XX年,率先在全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财政拨款424万元,让11000人得到政府生活救助。此外,还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享受到的文明成果一天比一天多。

5、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全区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构,加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对2300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免费培训。到XX年底,全区29.8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在外务工经商农民达到15.7万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473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务工经商收入成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6、公共财政尽力向“三农”倾斜。近几年来,实施了向镇街倾斜的财政体制调整和改革,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基础上,区级财政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向农村社会保障倾斜的力度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XX年区级财政投入农村的资金高达5.8亿元。在近几年中,我区公共财政向农村投入的资金总额年年居全市第一。

(三)统筹效果初步显现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探索,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互动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通过20年的发展,xx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86年3.4亿元、1996年28亿元,到XX年猛增到183亿元。财政收入由1986年3531万元、1996年1.1亿元,到XX年增长到10.6亿元。城镇面积由1986年0.4平方公里、1996年11.3平方公里,到XX年扩展到7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986年0.5万人、1996年11.9万人,到XX年上升到37.35万人。

二、xx现实城乡差距与原因透析

(一)xx现实城乡差距

1、城乡发展速度差距拉大。近年来,xx区抓住机场建设、xx主城北移、xx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北部新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经济发展迅猛,xx都市风貌展示区已显雏形。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采取特殊措施狠抓“三农”,农村经济社会自身纵向比发展较快。由于广阔的农村制约的因素较多,发展变化远不及城区,个别边远山区农村甚至仍然山河依旧。“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区城乡发展差距最形象的描述。

2、地区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XX年,在全区10.6亿元财政收中,北部地区拥有50万人口的20个镇仅占3%,南部地区40万人口的6个街道却占了97%,个别镇全年财政收入不到10万元。相反,20个镇均吃区级财政补贴,财政支出占了全区的30%。XX年,我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3元,比XX年的7309元增加4184元,每年增收1046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604元,比XX年2622元增收982元,每年增收243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成倍数扩大,由XX年2.6:1上升到3.2:1,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3.1:1的警戒线。

3、城乡居民国民待遇差别过大。据专家统计,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原因,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有47项之多。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倾斜市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往往是民办公助,农民既出资又出劳,城市类似建设从不让市民掏腰包;城市居民低保、社区干部待遇、复员退伍军人安置金等大大高于农村同类人员标准。二是在劳动力就业上歧视农民。一些行业和工种限制农民就业,农民工遭受不同程度的工资歧视、雇佣歧视和政治歧视。三是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城市居民基本可以享受以各种保险为核心,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保障政策。农村除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相关救助制度外,养老保险等不少保障制度缺失。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难以与城市职工同等享受各类社会保险。据区农业局统计,用人单位没有为我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83.5%、87.7%、94.6%、92.4%。四是享受教育等社会事业资源不平等。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优势资源高度集中于城区,农村接受教育和医疗、享受文化生活的条件与城区相去甚远。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难以就地入学。资料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入学,平均每学年学费为2550元,人均借读费、赞助费1526元,农民工家庭难以承载子女就地入学之重,被迫让幼小子女留守家中。

(二)城乡差距原因透析

1、地理环境影响。xx位于长江北岸与嘉陵江东岸的三角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纵贯南北,将xx切分为两大纵向系统。在14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坝、台地、水体共占10%,丘陵50%,山地40%。东南地区地势较平缓,靠城依江,占地理之优,为此,xx绕城公路内486平方公里面积已纳入主城规划,并在全速建设,xx北部新城区已在这一区域逐渐崛起。北部山高沟深,东部被铜锣山脉和明月山脉阻隔,且离城区较远,这近1000平方公里区域在短期内要与南部发展同步,由于制约因素十分明显,因而显得非常不现实。由此可见,特殊地理环境决定着我区城市与农村、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决定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差距难以缩小和消除。

2、经济承载能力制约。xx由原江北县嬗变而来。xx在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和城市不发达。xx城市发育于1985年龙溪开发,转折于1992年两路城南建设,加速于XX年北部新区设立。xx现代工业起步于1998年科技产业园区,加速于尔后设立的空港工业园区、两路工业园区。虽然现在城市发展和产业支撑已取得不菲成绩,但要带动1300多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尤如小马拉大车,效果可想而知。特殊的发展基础只能继承,不能逾越。有限的经济承载能力,逼迫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只能选择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不顾条件操之过急。

3、体制政策障碍。一是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分别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的户籍制度,把人口与土地、人口与地方组织的关系固定化,阻断了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大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这种户籍制度人为地分出了两个世袭的“种群”,户口不同,待遇就不同,让农民难以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制度设计上,实行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用地分别治理,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土地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工业和城市土地市场,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严重侵蚀农民土地利益。此外,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盘活土地存在诸多政策障碍。三是投入体制未完全理顺。公共财政对农村生产建设的投入太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尚未建立起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自觉投入和巨额投入的引导机制。四是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分割。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管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设立和管理也逐步形成了“农口管农、工口管城”的管理格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城乡规划难以统一和衔接,各级各口资金难以集中打捆使用,城市产业与基础设施难以向农村延伸,等等。

4、“三农”弱势本质。农村地域广阔,产业和居住分散,缺少吸引聚集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必备优势。在势不可挡的城镇化进程中,优势资源自动流向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城市。在这种状况下,相对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就在所难免。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双重作用,相对于二、三产业,始终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受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看,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难以与时尚的市民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始终属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农”的弱势本质,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三农”上。

三、对xx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建议

xx小城区大农村,是xx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表现和市情缩影。区委决定把xx建设成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定位准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为此,对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统筹”内涵,防止步入认识误区

统筹城乡发展,是指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把全区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打破城乡界限,统一规划,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要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内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政策等障碍。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协作,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目标。二是必须跳出城乡分割、两大系统封闭运行的传统思维,走出片面强调“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的认识误区,自觉把“立足三农抓三农”和“跳出三农抓三农”结合起来,既重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也重视激活“三农”自身要素,创造“三农”发展内在动力。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决不能只停留在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支援上,应从体制政策和规划入手,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并非简单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本质是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事实上,要在短期内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差别,将几十年形成的城乡居民差异一笔勾销是不现实的。

(二)界定“统筹”原则,明晰工作指向

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作上应遵循若干原则,最基本的大体有三条。

1、从区情实际出发,铸造xx特色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全国全市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xx属于xx主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大区,地理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等都非常特殊,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才能铸造出xx版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打造出x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是现实的紧要工作,必须抓紧做实。为此,既要谋划长远,精心制定xx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各项子规划;同时也要立足当前,及时启动xx区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争取早日突破,尽快见效。

3、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城乡各个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安排,全面统筹。由于区级政府权力、财力、精力所限,在特定阶段全面推进不太可能,因而只能选择最有条件解决好的问题加以突破,才能收到实效。从xx近期看,拟选择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城乡社会保障、城乡投入保障、土地流转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上突破为宜。

(三)明确历史任务,锁定长远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从长远和根本的角度看,必须解决好“五大统筹”、“五大制度”和“五大网络”问题。

1、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依法行政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就是要一张规划蓝图管到底。当前,应按照“综合性、科学性、创造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统一的xx区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居民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加强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统筹,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之间的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农村二、三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衔接紧密的产业链条和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基础上,加快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向农村倾斜发展步伐。

2、创新“五大制度”。一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适应经济大发展,人口大迁徙,布局大调整的总体趋势,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畅通人口迁徙的效率途径,建立起城乡统一、迁徙自由、以身份证管理为中心的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在“自愿、依法、有偿”基础上,建立起“资产入股、量化到人、合股经营、按股分红”等土地流转新机制。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投入办法。组建农村发展等投融资公司,支持发展农民互助银行,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向农村倾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四是创新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为重点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新机制。五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城乡统筹要求,调整政府部门职能,改革城乡各管一段和职能交叉重叠体制,走出一条城乡通管、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减少镇街管理事项,规范镇街管理行为。

3、建设“五大网络”。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建设城乡交通网、城乡信息网、城乡市场网、公共服务网、城乡安全网。

(四)理清总体思路,定位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长江上游空港强区和率先在xx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改革投融资体制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居住转移为载体,早日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通过XX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设施形态、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缩小,xx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五)细化运作措施,扎实推进“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运作,成败在落实。必须立足现实,制定周密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细化改革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改革。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对那些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并且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果断地废除旧体制旧政策,以开拓创新的气魄和智慧建立起符合xx实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当前,面对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大核心改革,我们更要精密设计,精心运作,强势突破,造福xx。

2、细化发展措施,不断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承载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做强城乡工业,做大城镇规模,做精都市农业,让产业支撑和城镇发展共同撑起xx城乡统筹发展的蓝天。

3、细化活动载体,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根据需要和可能,可择机启动“项目带动工程”、“农民转移工程”、“投入保障工程”、“土地流转工程”。通过实施这些工程,切实解决项目哪里找、地向谁去要、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等瓶颈问题,为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4、细化试点措施,以点带面积极稳妥推进。要抓紧策划并及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农民就业转移和居住转移等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迅速在面上推行。

5、细化组织领导措施,切实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统筹城乡发展基础上,应注意统筹区级班子领导力量,建立重点工作区级领导负责制,让工作压力层层传递到基层,从而高效推动各项工作。在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继续联系乡镇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街道、企业与镇,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农村卫生院对口帮扶长效动力机制。

下载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浏阳市城乡统筹六大片区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统筹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认真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统筹办先后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分解落实各项规划编制任务,要求各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部门要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

    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综合改革 “城”与“乡”,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我市以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

    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

    统筹城乡ll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

    城乡统筹涵义

    协调发展 协调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城乡发展战略统筹 学号:1009072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突起,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统筹城乡学习心得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发展城乡,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