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作业3
一、名词解释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
四、简答
1、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三种,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三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五、论述
1、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6、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第二篇:2011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
二、单项选择
1.B2.C3.B4.A5.C6.A7.A8.D9.B10.B
三、多项选择
1.ABCD2.BCD3.ABD4.ABC5.ABCD
四、简述题
1、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
(1)税收制度(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第三篇:2011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4)
政府经济学作业1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个人讨论提纲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小组讨论提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3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
二、单项选择 1.B 2.C 3.B 4.A 5.C 6.A 7.A 8.D 9.B 10.B
三、多项选择 1.ABCD 2.BCD 3.ABD 4.ABC 5.ABCD
四、简述题
1、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答:(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
(1)税收制度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作业4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具体手段包括:(1)经济政策,如:税收、金融、财政补贴等;(2)计划指导,如:某些行业和领域的配额制度;(3)行政手段,如限制钢铁等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行为。
与计划经济的区别:(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内,计划经济完全在市场之外;(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计划经济主要是行政手段;(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如果违背市场原则造成损失,政府有法律义务进行赔偿,而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论是收益还是损失,都是国家的。
文化方面:文化不但是精神领域的事情,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于文化市场,当然与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其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比如对农村的文化事业,有必要通过政府补贴,以扩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加大投入。
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
关于经济政策分析有一点必须着重指出,即对经济政策的分析必须结合对国民经济形势的分析方可进行。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非无本之木,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经济环境之中,为一定的经济目的服务的。因而只有在深入了解整体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分析各项经济政策。
主要经济政策
政府经济政策的种类很多,其中对经济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与外贸政策。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是政府财政行为的准则。政府财政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行为,因此,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管理财政收支的准则。
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具体地说,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一般指通过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本世纪4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分就业曾一直是许多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但是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导致了后来的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等。所以,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实施多目标经济政策,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公平与资源优化配置等六大目标。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应是一致的,那么这六大目标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财政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一,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指每个人都有工作,而是指每一个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有工作。从更广泛的范围讲,充分就业又指现实的、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无用的资源。
第二,资源优化配置。它指的是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从财政角度讲,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指财力资源流向和流量的优化,即通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实施资金分配,调节各种经济资源的投向,使之在各部门、各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以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第三,物价稳定。它指的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排斥个别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并非是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只要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即可视为物价稳定。
第四,经济增长。它指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避免经济停滞或下降。
第五,国际收支平衡。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它国之间进行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收支平衡,具体体现为一个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汇汇率,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六,收入公平。对于“公平”究竟应如何理解,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确定的认识。对“公平”的认识不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而且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阶层成员间也存在着不一致的理解,甚至同一国家和地区、同一阶层的成员在不同时期对“公平”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公平”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在现阶段,就大多数人来说,对“公平”所能达成的共识仅仅在于:收入与义务应成正比例变动,收入多者承担较多社会义务,收入少者承担较少的社会义务。②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而选择的具体工具或方式方法。财政政策手段的选取以有明确可行的财政政策目标为前提,而且必须以政策目标为转移,即它必须是既定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否则它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说来,财政政策手段主要包括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
第一,预算。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手段中的基本手段,它全面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平衡状况,综合体现各种财政手段的运用结果,制约着其他资金的活动。国家预算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收支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国家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的结余预算政策进行调节,预算结余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需求总量;反之,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实行国家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赤字预算政策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和消费。另外,通过调节国家预算支出结构还可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例如,调整预算支出方向和不同支出方向的数量,促使形成符合国家要求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或者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形成相应需求结构以影响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等。
第二,税收。税收是主要的财政政策手段,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因而具有广泛强烈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税收总量和税收结构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影响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可以支持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可以调节各种收入,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第三,公债。公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有偿性是其根本特征。政府通过对公债发行数量与期限、公债利率等的调整,可以将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可以从宏观上掌握积累基金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可以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从而影响金融市场。
第四,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财政投资与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基础工业部门与基础设施等,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或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利息补贴与生活补贴等,它具有与税收调节方向相反的调节作用,即增加补贴可以刺激生产与需求,而减少补贴则可以起到抑制生产与需求的作用。
③财政政策的种类。财政政策种类繁多,为了全面认识财政政策,更好地研究、分析财政政策,应该对财政政策的分类有所了解。
选择性信贷控制除上述两类工具外,中央银行还可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实施“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来影响它们的放款数量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同时,依照法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实施直接干预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选择工具。
第四篇: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作业 1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子: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 1978 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 0.16,属于绝对公平;20 世纪 80 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 0.28;1995 年达到 0.39;1996 年是 0.42;1997 年是 0.43;1998 年是 0.46。自 1999 年到 2000 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 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2001 年至 2003 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 2004 年又超过 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 1981 年的 2.92 扩大到 1995 年的 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 于城市居民的 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 1.5,极少超过 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 最贫困的 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4.27%,而最富有的 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年均 GDP 增长 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小组讨论讨论提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3
一、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2、资源税—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它为纳税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起了重要作用。
二、单向选择
1、B
2、A
3、C
4、C
5、D
6、B
7、A
8、B
9、A
10、D
三、多项选择
1、B C
2、A C D
3、C D
4、A C
5、A C
四、简述题
1、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从 20 世纪 60、70 年代以来,以戈尔丁、科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戈尔丁认为,再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存在着“平等进入”和“选择性进入”,而“选择性进入”如高尔夫球、音乐厅等可以采取私人供给 的方式。德姆塞茨认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例如高速公路。科斯认为通过产权界定或政府为企业提供专利权(或专有权)也可以是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然而,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则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一,私人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其二,准公共物品的规模范围一般较小;其三,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其四,必须具备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产权制度。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的特点是: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税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职责范围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4 1.任选当前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制度.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该项政策进行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信贷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 ,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 , 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 ,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结论
2006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面临税制改革的良好机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将陆续出台,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燃油税、调整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等。今年的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增强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总量平衡中的主动调控能力,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更加协调平衡增长。
第五篇: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范文)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作业1
1答:、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 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
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
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讨论提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例文:
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
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 American Assembly)文件。(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2)提供信息。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3)宣传信息。例: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有关部门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
从调查所涉及的范围看,20个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商品房里,还有8.2%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由于房改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4)选择参与点。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响。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议员。此外,利益集团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媒体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1999年6月1日。)。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火警似的”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当利益集团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第三,提供信息。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要的信息源。由于利益集团对某一对外政策领域的关注,因而能够比政府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利益集团所提供的信息成为决策者进行对外政策分析的依据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利益集团常常雇佣资深的专家,这些人具有在某政策领域的深厚阅历和研究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府经济学作业3
住房面积多数在40-80平方米之间。
二、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体,辅之以每平方米500-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三、有了产权房,还买房吗
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多为2、3或4口之家,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为最高,20-50平方米居住面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调查结果显示并不尽然。调查显示,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
调查显示,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购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为改善生活质量。
有产权房家庭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大面积住房的购买。
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55.6%,远远高于其他住房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可见购房在这个群体中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但是,他们的购买能力又怎样呢?
假设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为一总体,调查显示,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至2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16.5%;6000元以上的高薪家庭比例最小。从总体家庭月收入状况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对房子售价的期望值所在。希望房价在1000-2000元的比例最高,为30.4%; 500-1000元的占22.3%;2000-3000元的占21.6%;希望房价在6000元以上的不足1%。
以上数据显示,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房地产业具有惊人的潜力,但当前楼市价格的居高不下与不断增长的房屋物业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如果商家能顺应市场,对价格、服务及其他相关要素加以调整,相信房地产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中,有69.1%希望使用家庭存款来购房,31.4%希望政府贷款,16.1%打算向银行贷款。看来,传统的消费观念显然不利于消费的良性增长。
四、购房者是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傍首,而35-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
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
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而主要房屋预购者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间。另外,调查发现,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商品房。可以说,他们将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内的一支生力军。
五、居民购房承受能力有多大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来看,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花费在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上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还比较高,这更加大了工薪阶层购房的难度。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目前还稍嫌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总体购房人群中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向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望办理银行贷款,可见,银行贷款制度亟待完善,以帮助人们改变固有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增长,达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效果。
六、谁更急于买房
目前,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的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望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每平方米500-1000元的占22.9%,1000-2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的仅占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七、居住环境对购房有多大影响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已逐渐将目光投向新的视点,比如:环保问题、居住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教育投入、文化氛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房的决策。
目前环保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概念,购房者对居住地的环境要求日益提高。认为城市环境污染太严重的占调查
总体的60.9%,看来,争取“绿色”生存环境已成为大
多数都市人的梦想。相比较而言,郊区的物业价格比市区要便宜很多,“绿色”程度也大大好于市区,且有些文化小区的人文环境也很好,城市则因为交通网络的不够完善、私家车普及率偏低、交通过分拥挤等,造成许多居民渴望以低廉价格求得“绿色”生存环境的愿望无法实现。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4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
二、单选题
1.判断自然人居民的标准主要是(B)A.出生地标准B.住所标准 C.收入来源地标准D.时间标准
2.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选择性政策的工具的是(A)
A.消费者信用控制B.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信用配额D.公开市场业务
3.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4.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A、征税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D、排污收费
5.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D)。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6.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B)。A、农业B、工业C、商业D、服务业
7.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8.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B)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B、债务人C、所有者D、统治者
9.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A)
A、英国B、美国C、瑞典D、德国 10.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D)。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B、产出减少,利率下
降
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三.多项选择
1.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人们(BC)
A、增加重税商品的消费量B、减少重税商品的消费量
C、增加低税商品的消费量D、减少低税商品的消费量
2、公债偿还的方法有(ABCD)
A、买进偿还法B、直接偿还法C、一次偿还法D、抽签偿还法
3、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CD)。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4、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AC)指标。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空间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5、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BD)。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
1、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2、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3、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答:(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三种,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三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一、论述题
1、试述公债发行方法。答: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
(1)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
(2)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
(3)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2、试述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答: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
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其一,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其二,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性是跨国性税收或国际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