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教中心学校校长事迹材料
敢想 敢干 敢负责
——记**区特教中心学校校长**
人物速写
睿智的目光、谦和的智者;务实的工作、执着的追求;超前的理念、创新的思想;卓越的才干、过人的胆识。
**,1970年出生于山光积翠、水色含青的南**,1989年师范毕业后在下庄乡任教,1992年调入**区教育局政工科工作,他以满
腔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2001年被任命为**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科长,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科长以其出色的业务能力、务实的工作作风及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换来了**区基础教育的快速、全面地发展。2004年**同志被任命为**区特教中心学校校长,上岗伊始他就确立了自己“敢想、敢干、敢负责”的管理理念和“从来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办学理念。
短短的两年,他凭借超前的理念、过人的胆识使**特教中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使**特教事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崭露头角。
更新理念 多元办学
挖掘特殊教育的内涵,拓展特殊教育的外延。
——**
特殊教育需要激情,激情来自于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殚精竭虑、卧薪尝胆、一往无前。
——**
从教育局基教科科长到特教中心学校校长,杜校长对特殊教育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发现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特殊教育“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狭窄封闭的办学方式束缚了学校的发展。特教学校的办学思想没有真正考虑残疾孩子的实际需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生活逐渐抹杀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有鉴如此,他的办学思路逐渐清晰,“一年树品牌,二年创特色,三年争地位”发展的脉络也基本勾画出来。
杜校长给特殊教育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开放的办学理念。他对特殊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特殊教育应理解为“对有特殊需求人群的教育”,以此定位特殊教育的外延,普通教育中正常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网成瘾等问题也应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杜校长正是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自己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他北上首都、南下上海考察学习,策划成立了“美国‘小海龟’**儿童感统训练中心” ;充分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力邀同窗挚友翟召博来校作“心理学报告会”,并在特教中心学校成立“翟召博心理咨询工作室” ;诚邀特色教师加盟建立了“‘小海龟’陶艺工作室”、“DIY手工坊” ;与社会知名品牌合作成立了“立聪堂听力康复中心” ;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新触觉健康屋”、“家教资源室” 等面向社会的特色教育模块。在特色模块逐个建立的基础之上,特教中心学校依据科学、放眼未来,举办了一所民办培训机构——**“小海龟”儿童能力发展培训中心学校,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新路子。
开拓创新 打造特色学校
人是要有理想的,不怕你不做,就怕你不想做,只要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
一、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抓大不放小。
给杜校长做下属,你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权力,只要是你分管的工作,你可以得到充分的授权,只要你有想法,你可以得到他最大的支持。然而,在管理上“抓大”的杜校长,却又是一个不“放小”的校长。他常常会直接给任课教师提一些改进的意见,有时候具体到黑板上的一个字。
杜校长来到学校后首先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实行权力下放,实行“三部管理”(即培优部、启音部、启智部)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益。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启音部试用普校教材,将普校教材与聋校教材适当整合,使之更加符合聋生特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启智部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推行三级教育模式:学前康复训练、康复班教育训练和分类教育训练班。三类教育训练班授课又打破原来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教学,把学科能力水平相当的学生编在同一个班内上课,这样教师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每一天都学有所得。其次改革师生评价,搭建竞争向上的平台。对学生评价,语数以书面评价为主,其他科目以展示为主,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也就体现了对教师的评价。杜校长更是鼓励教师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他的鼓励下,康复班教师在康复实践中努力探索,进行个案研究,以单元主题形式,对每个学生分别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康复策略,通过游戏教学、口语教学、体能训练、自理能力训练,实现教育引导与行为矫治,在具体实践中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训练资料和康复历程,形成了《康复班教学方案》、《康复班个案手册》、《教育康复发展评价手册》等教学成果。
二、建设学校文化,打造特色学校
杜校长始终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并把建设“人本化的校园”作为特教中心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目标。杜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一切都以人为本,以学生
第二篇:特教中心学校民主
特教中心学校民主评议政风行风
听证会记要
会议时间:2011.9.14下午3:00
会议地点:二楼会议室
参加人员:郑富梅、惠丰、苏建钢、家长代表5人和社区领导2人
听证会由党支部书记惠丰主持。
校长郑富梅首先代表学校就过去一年我校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作了通报。他说,我校高度重视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推进我校行风建设工作。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召开全校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制定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评议范围、内容和步骤;积极参加有关政风行评议活动。二是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将行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实施“阳光招生”,使招生工作更加公正透明;通过学习推动“阳光招标”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各种招投标工作;通过实施公开招聘,保证了选人进人的高质量;通过加强作风建设,促进了师德师风和干部作风的好转;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行风建设向更高的标准迈进。学校建立了工作考核制度,明确全校各部门一把手是本单位行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我们要继续发扬成绩,查找不足,努力工作,再创我特教学校的辉煌。
会上家长们就智障儿童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询问,苏主任进行解释和答复,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校将专门研究。
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感谢与会家长们和社区领导对学校教学、管理等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以后还要常开这样的会,群策群力,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把我们特教中心学校越办越好。
第三篇:特教学校校长述职报告
一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无论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社会效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些无不凝聚着我们每个特教人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才有了今天的特教事业发展。在特教工作一年来,我深深感到为残疾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心灵得到进一步升华,从事这一伟大事业是光荣的,我无怨无悔。
小平同志说的好“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构筑适合特殊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坚决走自己的因材施教、多元化、特色化的办学之路,学校才能光彩四溢、长足发展。我认为首先要确立崭新的办学理念、定位标准、管理措施、自身建设。
一、办学理念
1、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残疾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构筑坚实的教育平台,并为社会和家长排忧解难,培养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
2、办学模式:因材施教、多元化、特色化的培养人才。
3、办学目标:以成功教育为校本,以优质教育服务为发展,以特色铸品牌,树立社会赞誉特教、教师留恋特教、家长满意特教、学生主动接受特教的学校良好形象。
4、管理方式:
(1)规范化(各项工作均有具体规定和要求)。
(2)标准化(各部门均制定出工作标准)。
(3)程序化(按程序开展好工作)。
(4)制度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5)考核化(实行考核“三挂钩”,即晋级、评优、职称)。
(6)奖惩化(奖励、绩 实行一票否决)。
5、领导方式:施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坚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办事,平等待人。
6、队伍建设:要把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观念新、原则强、勇吃苦、讲团结、重协调、善助人的领导班子;师德高尚、敬业爱岗、爱心奉献、观念更新、知识渊博、一专多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教师队伍。
二、定位标准
1、师资标准:专科学历达到100%,本科学历60%以上,基本功过好“四关”(口语手势关、制作课件关、基本理论关、操作微机关)。
2、教学标准:教师由“教会”变“会教”,挖掘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好学,解决厌学弃学的问题。
3、育人标准:以德育人,先做人、后成才。教师要具备高尚情操和良好师德、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楷模。用《中小学守则》和《中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条例》教育学生成为遵纪、文明、卫生、好学的好学生。
三、管理措施
1、实现“四个零”的控制:
(1)安全事故为零(学校财产、师生的人身安全、食堂卫生、食物中毒、疾病传染、火灾、溺水、防盗、交通安全等)。
(2)保持稳定,越级上访为零,认真处理好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把矛盾化解在基础。
(3)中途辍学为零。
(4)双差生为零。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用挂靠或依托的方式联合办好校办企业,增加收入,发送学生的伙食标准,解决好教职工的福利待遇。
3、校本培训: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一般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化,骨干教师向科研型转化,科研型向现代型转化。
4、科研兴校
(1)以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学习内容。
(2)以教学为中心,做到每个学科有课题,人人有科研项目,达到一人一题一个方案一篇论文;
(3)主动接受新一轮课改理念,人人参与探索。
四、加强自身建设,带好班子和教职工队伍。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加强世界观改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用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性的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正确对待和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把权力个人化,要常修从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常树宗旨之乐,坚持权为师生所用,情为师生所系,利为师生所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树立唯发展是举,唯教师利益是图,当好班长,团结班子成员和全校教职工一道开展工作。以德治校,为学校的发展。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全面规范管理,重铸特教品牌,为争创省级规范的学校而努力。
第四篇:特教老师事迹
守护爱使 与爱同行
—记葫芦岛市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女孩赵帅
日前,葫芦岛孤独症康复训练中心主任赵帅获得了辽宁省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赵帅,一个80后的普通女孩儿,家住葫芦岛市连山区锦郊街道,从稚嫩的在校学生到葫芦岛孤独症康复中心的创始人,10余年,在孤独症教育上的求索和奉献,一路走来,是那么多天真的孩子给了她蜕变的勇气。乐此不疲的她一生最坚定的信念就是帮助孤独症患儿康复,让这些孩子也有快乐的童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1981年赵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天性善良的她,从2002年至今,已经从事孤独症患儿康复工作整整10个年头。那是在2002年,在读大二的赵帅很想找份工作锻炼一下自己,由于赵帅表达能力强、又热心肠,很快她就被沈阳某特殊儿童训练机构录用,担任实习教师。正是这次机会,种下了她与残障儿童的不解之缘。赵帅对这份特殊的工作有着无比的热忱与天赋,她深爱这份工作,深爱这群特殊的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燃起了她一个伟大的梦想。2003年毕业于辽宁公安司法学院,2004年去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主攻“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2005年在家乡连山区创办了葫芦岛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中心。几年来赵帅率领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团队,教育训练康复孤独症患儿300余人,显效率达100%、康复率达95%以上。孤独症是一种由于基因变异和环境变异引起的精神疾病,发病率在15%以上,且在不断增长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约有3000多孤独症患者,孤独症也是世界上难以攻克的疾病,它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治愈,只能靠科学的教育训练和必要的康复手段,使孤独症患儿得到康复,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2005年,她毅然放弃在沈阳收入优厚的工作,独自一人来到葫芦岛,因为她要圆自己的梦,一个让她这辈子都不后悔去做的事——开办辽西地区第一家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在身边同学朋友的不理解和家人的反对声中,倔强的赵帅依然将上学时打工挣来的12000元钱全部投入到租教室和购置教学设备上。就在那间几十平米的教室里,在那几件简陋教学设备的陪伴下,赵帅的”葫芦岛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中心”正式成立了。
作为孤独症患者的老师,可以称得上教师队伍中最特殊的一群。和这些特殊学生的交流,一个词要教上千遍,甚至过万遍,学生们才能含糊地说出来。每天赵帅都要早早起来,检查她头一天晚上记下的康复中心孤独症孩子们的生活日记,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然后,再整理一下当天的教学计划。赵帅说,自从和孤独症孩子接触后,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10年。
创业是那样的艰辛和不容易,她独自忍受孤独,她经受重重困难,她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人干„„这对一个刚刚毕业也只有23岁的女孩子来说,似乎有些残忍和困难。但她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想过放弃。由于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中心成立不久,赵帅就迎来了”孤独症康复中心”的第一个孩子,这让她十分激动。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赵帅还是耐心地给予教育和训练。两个月后来了第二个孩子,之后就是第三个、第四个„„如今,从”葫芦岛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中心”接受过教育训练的孩子已有300多人,显效率达100%,接近康复率达95%以上。就像赵帅经常说的,她愿意用全部的心血和才智,凝结成爱的心声,催开语言障碍者的禁锢之门,让阳光播撒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照亮他们„„有的患儿的家长从患儿患病开始,走遍了全国知的医院,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有许多家庭还欠亲友、朋友的金钱债、感情债。而患儿的疾病未得到改善;更甚者有许多家庭为此而解体,患儿心理投下更深的阴影和恶梦。赵帅一直关心公益事业,积极奉献爱心。做为葫芦岛市爱心团队暨市志愿者联合会会员单位,她除了积极参加团队的各种公益爱心活动外,还为困难孩子谋福利,义务治疗或只收少量成本及伴随精神康复。
史某,男孩,五周岁,家住葫芦岛寺儿堡镇,家庭贫困,两周岁时被诊断为孤独症,没有表达能力,行为多动,因为贫困一直没有得到康复训练。2011
年6月来到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中心,当赵帅得知孩子家庭经济情况后,减免了部分学费,而且孩子在语言、认知、行为、生活自理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家长的笑容是赵帅最大的幸福!王某,女孩,六周岁,家住兴城,家庭贫困,三周岁被诊断为孤独症,行为多动,说话不对,叫名字无反应,是属于典型的孤独症患儿。2010
年初经过赵帅训练三个月后,孩子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懂得了配合,训练六个月后孩子可以喊一声 “妈妈 ” 了!莹莹,女孩,7
周岁,家住营口,被诊断为发育迟缓与学习障碍,母亲车祸去世,爸爸为了生活,在外地上班,2011年初来到葫芦岛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中心进行康复训练,赵帅把她带到家里住,每天给她洗澡、做饭、帮助辅导工课,有一天 , 莹莹看着正在做家务的赵老师说 :“赵妈妈 , 我爱你 „„” 赵帅感动了 ,流出了激动的哭水,“娘俩”抱在了一起!
从那以后住宿的小朋友都会称赵帅老师为“赵妈妈”。
为了培训孩子,赵帅在这个特殊的行业里还受过伤。闫某,男孩,五周岁,家住连山区站前街,二周半被诊断为孤独症患儿,该患儿的症状为多动症,有攻击和自残行为,高兴的时候他会用咬人来表达,越是喜欢的人他就会越咬,赵帅的胳膊上被他多次咬伤,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孩子的多动和攻击行全无。还有7岁男孩李某,二周半就被诊断为孤独症了,并且有自残行为,高兴或是生气的时候就会用头使劲的撞墙
。入学后赵帅为了消除他的这个症状和毛病,在他撞墙的时候就会用手扶住他的头 ,孩子把赵帅的手和胳膊咬破了,肩膀也咬青紫了。当一个个患儿走出孤独症康复中心,回归社会时,他们的父母、亲朋都是饱含着热泪的迎接孩子。
最远的一名学生来自新疆,听说葫芦岛有个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就千里迢迢来到葫芦岛,找到赵帅把孩子送来,也是奔着赵帅的“个训课”来的,“个训课”全称叫“洛瓦斯行为分析法”就是,即ABA一对一教学。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启迪他们基本的认知能力。患孤独症的孩子注意力很差,有的连一秒钟都没有,但是对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但就不管其他的事儿了。赵帅说,一个正常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应该是能集中20分钟左右,但是训练这些患儿时十分费劲。因此每堂课的时间设定为30分钟,每个孩子每天要上六节或七节课,每节30分钟课,每个月给家长免费培训一次。30名患儿把赵帅当成了亲妈妈,一下课,这些孩子们就上前拥抱赵帅。
有的患儿经过培训,已经非常接近了正常的孩子,有的已经走进学堂,圆了求学梦。孤独症患儿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为了让每一个孤独症患儿家庭幸福,赵帅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孤独症患儿,关爱孤独症患儿。赵帅说,现在她给三名小朋友减免了学费,都持续半年了,这些都是家庭条件特殊困难的。在市区残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爱下,从他们这里走出的300名孤独症患儿得到了康复。
如今赵帅和她的孤独症康复事业在有序的平稳发展着,教师也从当初的赵帅自己增加到今天的10余人,赵帅的努力受到了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家长们的一声声感谢、一封封感谢信给了赵帅莫大的动力!赵帅的”葫芦岛孤独症康复教育训练中心”是经过市残联批准、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作为辽西地区非赢利公益性的教育机构,领导的关怀,社会的认可,对赵帅是莫大的鼓舞,她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依然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她还有更多的梦想要实现,希望她和她的爱心事业明天更美好!
长春女教师日记记录自闭症儿童47天感人故事
来源: 东亚经贸新闻
2013-02-17 03:02 编辑:宋文超 【我来说两句儿】【长春论坛】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百度贴吧复制3
核心提示:“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这样描述自闭症儿童: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2013年1月18日,网友“素书青墨”在天涯论坛上传了她与自闭症孩子在一起47天的工作日记。
教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两名自闭症儿童正在拍皮球 本组图片 记者 王振东 摄
原标题:“星星的孩子”何时走出孤独森林
一位女老师
在某培训学校与自闭儿童生活了47天
并写下工作日记
记者来到长春某培训学校
走近自闭症儿童
用文字和镜头讲述他们的生活
一位女老师
在某培训学校与自闭儿童生活了47天
并写下工作日记
记者来到长春某培训学校
走近自闭症儿童
用文字和镜头讲述他们的生活
“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这样描述自闭症儿童: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
2013年1月18日,网友“素书青墨”在天涯论坛上传了她与自闭症孩子在一起47天的工作日记。
几天来,记者走近自闭症儿童,走近他们的家庭,用镜头和略显单薄的文字为您讲述他们的生活。
一本日记
她写下和自闭症儿童47天的故事
“素书青墨”的真名叫孙淼,做过文员、文秘和老师。2012年3月25日,她来到长春市一家特殊儿童训练中心担任老师。
孙淼说,之所以去当老师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种特殊学校的老师很难找,需要有很强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另外,喜欢孩子也是她去当老师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那一天开始,她开始接触了这个特殊的群体,接触到了30个自闭症儿童,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那一段时间,孙老师每天都和这些孩子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他们一天天的变化。孩子们每天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会让她感觉到一种成就感。
孙老师说,这种成就感,是她对每个孩子父母最好的交代。
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孙老师离开了。但在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她仍然关注着她曾辅导过的那些孩子们。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孩子们,1月18日,她把在工作期间写的日记上传到了天涯论坛上,真挚的语言,感动了很多网友。
一声“妈妈”
迟到的“问候”让母亲泪流不止
带着一份感动,在孙淼的介绍下,记者来到了她所工作过的这家星言同语特殊儿童训练中心。
训练中心的韩老师说,由于到春节了,几个孩子已经被家长接回外地老家。在这些孩子中,有来自黑龙江的、白城的,还有长春周边农村的,还有几个孩子家就在长春。
每天,这些孩子们都会接受语言训练、触觉训练、弹跳训练、本体感应训练等。
正如孙老师在她的日记中写的一样,训练中心的老师和这些孩子家长们,每天都感受着他们细小的变化。他们的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发音„„他们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改变,都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
“听到孩子第一次叫我妈妈时,我激动得哭了,眼泪根本止不住。”亮亮的母亲说,亮亮在3岁以前一直不会说话,起初,家人以为他说话晚,后来,以为他不会说话,直到医院确诊他患有自闭症后,家人才知道了原因。
一个家庭
母亲辞工作陪自闭女儿看病
每个自闭症儿童家庭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辛酸的故事。
酉酉老家在白城,母亲于艳在当地医院做护士,父亲姜义在一家货运公司做司机。
酉酉两周岁以前一直不会说话,夫妻俩带着她看了很多医生,那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自闭症这个名词的含义,就如姜义所说,这病咋能发生在咱孩子身上呢?到现在他们夫妻俩还不愿意承受这个事实。
从白城到北京,从北京到沈阳,从沈阳到长春„„
“3年20多万元。”这是夫妻俩在接受采访时估算的这几年为酉酉看病的费用。
3年的时间里,于艳辞掉了工作带着女儿辗转多地求医看病。在2012年,她带着酉酉来到长春,最后经过多家医院确诊——自闭症。于艳和丈夫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最后把酉酉送到了韩老师的训练中心。
在长春,于艳在训练中心附近的小区内,与另外一个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合租了一处房子,一边照看酉酉,一边在小区物业做清洁工作。
一种奇迹
他用一年时间学完全部小学课程
小迪去年已经开始上小学了,去年期末考试让家人很满意,数学满分,英语最差得了80多分。
小迪从小患有自闭症,2009年4月,他被父亲送到了韩老师的训练中心。在训练中心,韩老师发现,小迪很不同,他不但用了一年的时间学完了小学6年级的课程,还对珠算、电脑、手机特别感兴趣。
小迪7岁的时候,用算盘可以算千位数字的加减乘除法。他记忆力超强,小学语文书本上的课文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现在,小迪已经开始上小学了,虽然在很多行为上和其他孩子有点不一样,但已融入到正常孩子的世界里。
一份母爱
母亲为自闭症儿子创办康复学校
王淑娟是长春市星光特殊儿童训练中心的创始人。
她的儿子小风3岁被确诊为自闭症,王淑娟尝试了很多方法,但不见成效。后来,她听说北京有一家专业治疗自闭症的培训中心,当时,这家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治疗自闭症的机构。
王淑娟看到了希望,但这家培训中心称,全国的患者太多,小风要到这个中心做康复需要排队,这一排就需要两年。
“既然这个学校不收,我就为儿子建一个这样的学校。”
2003年,身为医务工作者的王淑娟请了长假,到沈阳学习了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护理后回到长春,拿出她所有的积蓄,真的为儿子创办了一所学校,一所只有不足百平米的康复学校,一所只有一个老师、一个学生的学校。
如今,14岁的小风已经上初中了,喜欢音乐,钢琴七级,王淑娟想让儿子报考中央音乐学院。
几年来,王淑娟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人慕名找到王淑娟,并把孩子送到她的学校,由于孩子越来越多,在长春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扶持下,她把校址扩大。10年的时间里,王淑娟创办的长春市星光特殊儿童训练中心对几千名孩子进行了康复性训练。
一些经验
父母才是自闭儿童最好的老师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在他们3岁前,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模仿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语言发展迟缓、有障碍,对语言理解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一些动作;会极度专注于某些物品。
自闭症儿童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在6岁前,在6岁前,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能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改善和提高。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家长,都要去接受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和自己一同成长。
一个自闭症孩子有的时候可以压垮一个家庭。这个家庭不单承受着经济上的负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文中自闭症孩子都为化名)
一组数据
每110个儿童就有1人患自闭症
有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约有50万左右自闭症儿童,每110个儿童中就有1人患自闭症。长春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兰德新告诉记者,2011年,长春市初步统计共有3000名自闭症儿童,这还只是在长春唯一一家指定医院确诊的数字。
每一年,都会有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而这个数据,指的是不超过12岁的儿童,也就是说,12岁以上的儿童不在统计数据里,但从这个数据的变化来看,每年都有新的儿童被确诊为自闭症。
2012年初,经过对自闭症患儿家庭和康复机构情况的深入调研,长春市慈善会设立了“星星天使”自闭症儿童救助项目,对长春地区低保和低保边缘等贫困家庭自闭症患儿的康复训练给予资助,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2012年共资助贫困家庭自闭症儿童106人,使用善款10.6万元,所需资金全部来源于每年开展的“慈善救助双日捐”活动。
2013年元旦、春节期间,长春市慈善会又对100名自闭症儿童进行慰问,每人发放慰问金500元,共计5万元。两年来,长春市慈善会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救助,累计支出善款23万元,资助患儿1000人次。
自闭症很难治愈,被更多家长和医生认可的方式就是接受康复训练。记者在几天的调查中发现,长春目前只有16家左右这方面的特殊学校,少的有几个孩子,只有少数几家超过百人。特教教师优秀事迹材料(为了孤独症孩子们从此不再孤独)
给孤独症的孩子插上爱的翅膀
楼主:skyfree 时间:2010-07-27 17:31:39 点击:767 回复:25
脱水模式 给他打赏 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记艰难中前行的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
如果你身边的一个孩子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无端地情绪失控起来,紧咬住别人的手不松口,无论你是他的家长还是老师,你肯定会立即用言语和行动制止他,也许你会呵斥,用力掰开他的手和口。如果他转而用力咬住了你,你也一定会继续竭力地制止他。小A是孤独症儿童特教中心的老师,在小强突然发脾气、把身边的小伙伴咬得哇哇大哭的时候,她不能呵斥他,因为这样只会更加激化小强的情绪,加重他的病情。她试图把他抱起,带他去拿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但是这次没有奏效,小强狠狠咬住了小A的手。她没有动,让他咬着,直到他的情绪平复后松了口。
这是自闭症学校里常见的一幕。有的孩子在感到不安的时候会像小强这样有攻击性,会对周围的人施以暴力,有的会随手拿起重物砸玻璃、毁坏东西;也有更多的孩子,他们没有这样的暴力倾向,他们像电影《雨人》中的“雨人”一样,不停地重复简单的词句,或单调的动作,或者尖叫。如果你找不到让他不安的原因,也无法转移他的注意力的话,他就不能停止,一直到情绪平复。
1993年,一名自闭症孩子妈妈田惠平在北京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家长开始了解了自闭症这个名词,儿童自闭症作为社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就是这样一座学校,这个学校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走过了10年。
没有人比该校的韩苏校长更了解海南自闭症孩子家长的艰辛。海南本土的工资水平在全国来讲属于比较低的,由于自身经济薄弱和地理交通的局限,海南的物价水平却比较高,这对于双薪家庭的孩子家长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海南本岛没有自闭症诊断机构,在意识到孩子发育有问题,怀疑孩子有自闭症之后,这些家长只能去广州、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找权威机构去确诊。往往是在一处确诊后家长总是不死心,还要去别的地方再
二、再三地确认,直到他们自己说服自己。这期间,他们原本不多的积蓄,已经在奔波之中急速消耗。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给孩子及时矫治,抢回因奔波而延误的最佳矫治时间,往往有一方会放弃工作,在家庭收入减少一半的情况下,每个月矫治平添出“大笔”的费用,更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对于双方都是低工资的家长,他们不得不把孩子交给学校,双双出去打工,虽然他们明知道,有家长陪伴的孩子矫治的效率会明显不同。
天翼特教学校的创办者是社会爱心人士周逢君女士和目前韩苏校长的父亲——已退休的韩根生老校长。目前学校有40几名儿童,10年来一共有100多个孩子。其中三分之一由于家庭困难得到了学校的学费减免资助。政府规定民营学校可以自负盈亏,但是天翼一直坚持非营利,即便这样很多自闭症家长还是难以承受。目前,全国所有的地区已经全面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在普通的公立学校里,一到九年级的孩子都是由国家拨款,学费全免。而自闭症孩子由于无法融入正常的学校环境之中,他们只能寻求天翼这样的民营学校,他们无法享有跟全国任何一个小朋友一样的免费教育。天翼也无法得到公立学校一样的拨款,只能靠社会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的资助,艰难运营。
小韩校长的办公室狭小而拥挤,狭长的办公室没有空调,书柜占据了几乎整面的墙壁,靠窗有一张窄小的床,进门处一张小小的课桌就是校长的办公桌,桌角贴着“省委党校爱心捐赠”字样——那是省党校更新教学设备的时候捐献给他们的。让韩校长窘迫的不是他们的办公环境,而是教师的待遇。他们的教师已经6年没有涨过工资。每一位员工都是凭着爱心在工作。有限的资金总是想给更多的孩子予以资助。
在国外,自闭症学校师生的比例是一比一,条件好的还能多对一。而海南,由于人力资源有限,资金有限,他们在保证每个孩子至少每天2个小时一对一课程的同时,平均每个教师要教3个孩子。在像上海这样发病率较高的城市,有些学校的师生比已经达到1:5.由于自闭症孩子的特殊性,无论从体力还是心力来讲,这里的教师的工作比任何正常的学校都要艰苦而艰巨。然而,无论在一对一教室还是公共活动室,你看到的都是教师们甜美的笑脸。他们用爱心给这些孩子编织起翅膀,带他们飞离孤独的世界。
更让韩校长揪心的还是由于家庭困难而无法就读的孩子。“只是已经确诊后找到学校来而没条件入学的就有十几个。由于海口这样的正规学校少,学校收治的有下面县市的孩子,而象府城这样地方的孩子,家长每天带他们到海甸岛这里来,仅仅每天的奔波和路费都难以让家长承受。”“只要5万元就可以在琼山新区建一个分校,只要有一两面包车,哪怕是二手的,都可以接送孩子,减轻家长负担。”小韩校长最痛心的就是看到有孩子确诊而没有条件收治。“学校在艰难运转,想给老师做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技能,都是有心无力。”韩校长介绍,海南象天翼这样的学校屈指可数,天翼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也只是收治了40多名孩子,而按照中国已知的孤独症发病率,海南应该有5000到7000名患者。
这5000到7000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应该有更多的家长能够了解基本的自闭症知识、发现孩子在2岁半之前的发育异常的情况并及时去确诊——很多家长都是以为孩子是“晚长”而掉以轻心,等到发现事态越来越严重才觉察,错过了最佳的矫治时间。目前,专业机构得出的结论是:最佳矫治时间就是最早发现的时间,在学校得到矫治的合适时间是3到6岁。如果在2岁半前及早发现,即便在等待确诊的过程中能给予及时矫治,越早进行的矫治效果越好。在日本,所有疑似自闭症幼儿都会得到相应的早期干预训练,介入训练的平均年龄是2到3岁,而自闭症确诊的平均年龄是4岁以后。在我国,几乎所有介入训练的儿童的年龄都要晚于确诊的年龄。这并不是说日本的诊断水平比我国差,而是在日本,婴幼儿监护人已经普遍有了对自闭症的了解和警觉。
更多的孩子得到确诊和矫治,就意味着韩校长和他们的学校越来越难以在本土招到合格的专业人员,高薪招省外的专业人员更让他们难以重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资助与关注;就意味着这些孩子在矫治期过后还需要社会已经专门机构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
自1943年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起,就目前国际机构的统计,虽然自闭症儿童的患病程度有不同,但尚无一例完全治愈的报道。据统计,大约有1/3的儿童在经过矫治后明显改善,基本融入社会,2/3无法融入社会,终身需要照料和帮助。这就意味着从1993年开始,截至到现在发现的全国50~70万患儿,他们的安置问题,乃至他们在父母年迈体衰无力抚养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最终归宿,必定成为整个社会不可回避的责任。
在海口天翼特教培训中心的网站上,对于脱龄的自闭症少年、青年、成年、乃至老年的安置,还只是他们的愿景。对于无法前往学校矫治的孩子、无力负担前来学校矫治的孩子,培训中心目前正计划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组织这些的孩子家长,请专业培训师为他们进行基本培训。由于每个自闭症孩子的感知特点不同,即便在家由家长自行训练,也要制定合理的适合每个孩子本事的个训计划,并及时给予评估和修正。旨在让更多自闭症孩子得到矫治的家长培训计划已在筹备中。
自天翼成立的第一天起,所有的创立者、理事会成员、所有员工、志愿者、爱心捐助者,所有的家长,无论他们做了多少,无论他们做到了何种程度,他们都是关注这一社会新问题、最早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的先觉者,他们是最有爱心的勇者。
愿越来越多的勇者加入这一队伍,用爱心编就的翅膀带领孤独症的孩子们飞离他们孤独的世界。
爱心拨动生命的旋律
“老师妈妈”爱说“甜言蜜语”
2003年,在从事对聋哑孩子二十多年的教育,并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后,张霞决定接受对智障孩子的启智教育。一来,在教学业务上开拓新的领域;而最重要的是,她觉得这些智障孩子确实太可怜了,他们太需要有双温暖的手,牵引着往希望闪耀的地方走去,这些孩子偶尔流露本真的可爱,一点点微小的进步总能带给她莫大的欣慰。也许是她天性中具有更多的母爱和童心,她愿意和这些残疾孩子在一起,感受那种纯真无邪的快乐。张霞知道一张微笑的脸、一声由衷的赞美能使人愉悦,使人更容易被接受、亲近、信任,更容易开启残疾孩子的心扉、心智,所以,她心里总是装满各种“甜言蜜语”,“高帽子”走近残疾孩子。教师灿烂的微笑是残疾孩子心中永不凋谢的花朵,你笑脸对他们,他们也笑脸对你,你给他们一缕阳光,他们会还你一个太阳。张霞发现很多残疾学生因为自身的缺陷弱点,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亲人的放任、周围人的疏远、冷淡、歧视、排斥、欺负、与他人缺乏有效的沟通等等原因,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和心理问题,但他们并非象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无所知,他们同样有自尊、同样渴望别人的关注、帮助、爱护、同样害怕被伤害,因此有些残疾孩子经常做出一些令人讨厌和不可思议事情,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而有些孩子干脆将自己封闭,除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外不与任何人打交道。这样又导致他们既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语。各种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八岁的自闭症儿童何XX刚入学不久,趴在校门口的铁栏杆上,以头撞栏杆,哭得喘不过气,任谁都劝不动。张霞过去把他轻轻抱在怀里,一边逗他哄他,一直把他抱到教室,他终于停止吵闹,擦干泪水安静的听课。
黄X想妈妈哭个不停,张霞让她坐在自己的膝上,仔细擦干她脸上的泪水,理好凌乱的发辫,手把手地教她写字、画画。那天玲玲不再哭了,她试探著走近同学和大家一起参与课堂活动。很快,她脸上露出了无邪快乐的笑容。和大家一起合著琴声又唱又跳。
邓XX已入学四年,可还是每天把屎拉在身上、床上,还经常故意把屎糊到墙上、桌上、同学的身上,张霞接手这个班后,特意抽出几天时间,守在卫生间外并让班上的男孩轮流进去进行监督指导,同时积极配合学生护理员、家长。奖与罚并用,矫正了他这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使他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会惹得人人嫌、个个厌,到那里都不受欢迎。现在他变得乖巧懂事、爱清洁,再也不把屎拉在身上,甚至还积极参加劳动,帮老师和护理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智障孩子心理承受力差,缺乏自控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经常有一些危及自己和伤害别人的行为举措:如自伤自残、以头撞墙、爬护栏窗户,玩电器、火,用剪刀、铅笔刺同学的眼睛,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疯狂地相互殴打或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张霞老师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外。即使下课也不敢掉以轻心,随意离开,眼睛一直盯着孩子们,一直到另一位教师来接班,她才如释负重的离开。由于她的认真负责,在她任教的课时内都能将意外伤害及时制止不让事态继续发展扩大。凝聚爱心的课堂如此生动
张霞喜欢带残疾孩子唱歌跳舞,让他们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肢体动作,感受生活的美好与欢乐。为此她曾经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亲身示范、手把手的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与排演。她自编自创啦几十个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舞蹈、课本剧、哑剧;如{《老头与小猴》《半夜鸡叫》《包公审椅子》《狼来啦》《小树的遭遇》《照镜子》《理发》《想飞的燕子》《抢椅子》《庸医治病》《59与95》《女儿河》《跳动的音符》《拳击赛》《猴子捞月》《小壁虎借尾巴》《西班牙双人舞玫瑰》《孔雀舞》《印度舞天竺少女》《荷花舞》《赶摆》《长绸舞》……。其中一些节目多次获得市、省级文艺汇演嘉奖。几位主演如黄荣、李立群、杭娟、张丽、王虎、王璇、罗水平、戴子林等以优美的舞姿、出色的表演、高难度的技巧、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他们中有的获市艺术百佳。有的获市初中生个人艺考总分第三名、舞蹈类第一名的好成绩。有的应邀中南六省大学生文艺汇演、铁道部文艺汇演获总分第三名、独舞第一名等各种奖项。
张霞喜欢尝试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教学。在教数学的两年中,她大约准备了百多件教具,绘制了百多幅参考图,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数十种学具。通过直观、生动、鲜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把枯燥的数学题变得简明扼要,明了易学。
她喜欢把每一篇课文编成一个个情节剧,自己和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和角色,用亲身体验和肢体动作表达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听懂别人所讲述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提高他们听话说话能力。
她喜欢和学生一起画画、捏橡皮泥、做科技航模。用彩笔画出美丽的校园景色、美丽的大自然、美好的生活和梦想。用橡皮泥捏出一群群生动可爱的小狗、小鸡、小刺猬、小房子、小椅子、小桌子、小橘子、小辣椒、小雪人……,用废弃的纸、朔料瓶、朔料袋、旧衣服等做出美丽的花朵、小老鼠、小娃娃、小房子、小面具……教学生细致的看图做出很多坦克、汽车、飞机、轮船、人物等航模作品,其中最大的一个航模有1700个零件,耗时600个小时,6名学生参与制作完成。主要制造者杨振左的爷爷亲眼看见他用很快的速度在没任何人帮助下在一大堆零件中变出一只飞机、一台汽车,激动不已,对张霞说:“他能做出这么复杂。这么大的航模,你一定费了不少的心。”当即,他拿出自带的照相机给航模前后左右拍了很多照,爷孙俩又高兴地一起在航模前合影。
张霞所任教的班级连续几年都被评为A等第或B等第,任教班级的学生美工劳技作品为全校数量最多、形式最多、最有创意。启智部从1998年开办至今,智障学生的美工劳技作品极少在公开场合展出,今年5月15助残日,她任教班级学生的作品也是启智部学生自己做的作品第一次在展台上占了一席之地,赢得好评。
2000年,她指导编排的节目获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盲、聋、培智学校艺术汇演创作奖,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艺术工作者、优秀艺术指导教师、省级先进模范教师。2009年她还荣获湘潭市政府颁发的“湘潭敬业奉献十佳模范”。张霞喜欢和残疾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劳动;喜欢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为她们在某个节目中的表现、为他们的一点小小的创意、为他们的刻苦努力虚心好学叫好,为他们一幅想象力丰富的画、一首新学会的歌、一次助人为乐的表现、一篇题材新颖的作文,一件绕有易趣的手工作品、为他们一点小小的诡计、小小的顽皮、小小的捣蛋……、和家长交流分享。孩子们的点点进步都让她欣喜不已。
在他们跌倒时伸出自己的双手
张霞老师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作为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学生、不被学生接受、不被学生爱、那么这些学生就不会成为你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实社会里人们对他人对物质的爱大多数是以自己的需求为目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最可爱的品质就是对残疾学生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深深的爱。要成为一名好的特教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母爱之心,这种爱不是一个概念、一句话,而是具体、鲜活、生动的情感和行为。有时一个微笑、一声赞许、一丝安慰,都能打动残疾儿童的心灵。冬天里送一件棉衣、一床棉被,刮风下雨的日子替他们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在他们跌倒时伸出自己的双手,在他们哭泣的时候揩干他们脸上的泪水,在他们困惑时帮他们解难……这些小小的善举都会使他们感到人世温暖、让他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开孤独症儿童的心窗 吴翠英老师是广西第一人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4年03月27日11:29 新桂网
新桂网-南国早报记者 唐正芳
一位年轻的母亲对记者说:“孤独症如果不早治疗,发展下去甚至连乞讨都不会......”庆幸的是,广西已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康复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让人满意的康复率。3月22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南宁市疾病儿童康复中心特教教师吴翠英,吴老师是广西涉足孤独症训练第一人
泪水震撼了吴翠英
紫光扫描仪服务创新高
金手指颁奖大典紧急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吴翠英1993年开始做特教
老师,教的是弱智孩子。几年前
古天乐新片征召女主角的一天,一位母亲跪在吴翠英的招
面前哭诉:“我小孩被诊断为孤独症,他白天不说话,整天在外面跑,弄得全家人精疲力竭。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哭泣深深震撼了吴翠英。
从此,吴翠英开始寻找孤独症的相关资料。有心的吴翠英经过调查,发现广西虽然有46所特殊学校,但只针对弱智、聋哑、盲童的学生作训练,却没有一所孤独症的训练机构。
孤独症的孩子有何表现?需要哪些特殊的训练方法?吴翠英广泛阅读了海内外专家关于孤独症方面的书籍,到处拜师求教。
2001年6月,世界宣明会组团去港澳地区考察,这次考察汇集了特教方面的顶级专家,吴翠英自然不放过这大好的机会,空闲时候她不停地与别人交流。在那次考察中,吴翠英碰上了广州某智力学校校长,在交谈中知道该校的孤独症训练做得较好,便提出派学员到学校培训的要求。
她的言行感动了校长,校长对她说:“除了你,再培训4个人,免费吃住,你们只掏路费就可以了。”一个月的培训,吴翠英收获很大。
2001年11月,吴翠英在世界宣明会的支持下办起了广西第一家孤独症训练机构,此项填补了广西孤独症训练的空白。
4名经过培训的老师,在吴翠英的带领下,开始涉足孤独症训练这个神秘的领域。
“强化物”是敲门砖
吴翠英说,对于孤独症的孩子,用好“强化物”是非常有用的。所谓“强化物”,就是孩子平时最喜欢的东西。她告诫家长,从训练之日起不要让患儿看见“强化物”,也不要轻易让他得到“强化物”。
邕宁县的一个男孩,5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认为他是弱智,将他送到康复中心。经吴翠英诊断后确定是孤独症。
吴翠英为他制定的训练方案是,每天老师有针对性地训练半个小时,内容就是教他“啊、喔、哦”,说几个词就奖励一块他爱吃的饼干。半个月以后,男孩学会了这些简单的发音。
3个月以后,男孩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孩子差不多了。
一个3岁小女孩,不会说话,整天坐立不安,不停哭闹,父母认为她已没有希望了。吴翠英认为,使女孩安心坐下来是首要的,从女孩父母处知道她最喜欢小汽车,吴翠英就跟女孩说:“你要安坐10分钟,才可以玩一会小汽车。”吴翠英还特别叮嘱家长,平时不要轻易给小孩玩小汽车,让她感觉到要玩小汽车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一段时间后,在“强化物”的引诱下,小女孩能安心坐下来了,哭闹的坏习惯也慢慢改掉了。
一个从横县来的3岁小男孩,不会说话,但会唱歌,并且很有天赋。刚入学时,老师教了一首儿歌《拔萝卜》,下课时就听到他在一边唱开了。
这是吴翠英没有想到的。吴翠英知道,有语言障碍的孩子,要对物品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才会记得它并说出它的名称。
针对男孩的情况,吴翠英要求老师先训练他的“呼名”反应,指着他本人反复叫他的名字,对他说“某某”就是他,要他听到后就要应答。再拿出一些画着水果、动物、物品的卡片,念着相应的名称反复地教他认识,对他说明,他必须记下多少个词后,就能得到一个他想要的“棒棒糖”。
20多天后,他可以说出“牛、羊、马”等字,三四个月可以说出“我要什么”4个字,四五个月能说出七八字的句子了。
一年后,男孩与正常孩子已没有两样。
吴翠英巧训孤独患儿的消息传出,周边县城的患儿陆陆续续前来训练。至2002年3月份开学时,康复中心已接收了20多个孤独症的孩子。
见到旋转的车轮就扑过去
在吴翠英教的患儿中,有各种各样奇怪的“毛病”。有的患儿对某些物件痴迷的依恋,如特别喜欢旋转的东西,走在街上看到转动的车轮,患儿会不顾一切扑过去;有的喜欢光滑的丝织品衣物、围巾或袜子等,见到了穿着超短裙的年轻女子腿上的丝袜,患儿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等等。
孤独症患儿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形成病因却大致相同。吴翠英发现,高知家庭的儿童患上孤独症的比例高于普通家庭。
她说,婴幼儿时期缺少父母关爱,会出现自我封闭、情绪沉闷、怯懦、不愿往外界发展的人格和性格特点,并且和父母的关系疏远,从而影响到其各方面的能力。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吴翠英因地制宜地首创了“一对一”训练方案。即一个老师专门训练一个孩子,同时陪护家长也要参与。老师训练孩子时,家长也在一边接受训练,下课后,家长按老师所做的继续训练孩子。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对一”的专门教室里,一位老奶奶正拿着一沓纸片不厌其烦地教着她的孙儿。吴翠英说,在这里,亲情的关爱和科学的训练结合在一起,小孩的康复过程就会大大缩短。
在一间教室里,音乐欢快地响着,两个小孩躺在床铺上正在接受口腔按摩。吴翠英说,以前有患儿嘴里不停地流口水,按摩后现在好多了,这是她自费带几名老师去上海学回来的新方法。另一边,一个孩子正合着音乐的节拍与家长做一些简单的手势。
在四楼一个大大的训练室里,一大群年龄不等的小孩正在这里“玩耍”:有的在蹦极,有的在玩气垫球,有的在钻拱门,有的在打篮球……这是吴翠英自编的一套融音乐、跳舞、体操、认识、交往、模仿、游戏为一体的韵律操,小孩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多少次的动作,还专门建了评估表和学生档案。
吴翠英说,孤独症的训练不单是教说话,集体社交活动、各项体能训练也很重要。
过了6岁 康复难度大
记者在吴翠英的办公室采访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尖叫,接着走进了一位大男孩,怪怪地看着记者,语气有些轻浮地叫了声“小姐”,后边跟上来的母亲马上纠正说叫“阿姨”,他才又怪怪地叫了一声。吴翠英告诉记者,这个男孩已12岁了,以前找不到专门的训练机构,耽搁了最佳康复时期。他刚来不久,对他的训练难度要大。
柳州有一个11岁的患儿,他的嗜好是酒瓶外包装。只要一看到这东西,不管是在哪里,也不管酒是否名贵,动作非常迅速地将酒瓶拿出来,然后拿着外包装的纸盒跑了,或当场扯烂,并以此为乐。
父母只好将酒买下来,以至于家里的柜子里摆满各种各样的酒。后来他的爱好又改为喜欢叠报纸,一看到报纸,就冲过去将报纸叠起来,展开又叠起,如此反复。由于他已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期,在康复中心一段时间后,虽然认知程度有提高,改掉了以前一些坏毛病,但语言方面进步不大。
吴翠英说,孤独症并不可怕,因为从2001年11月起,她们招收的153名患儿,已有93名康复。可怕的是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此症久拖不治的严重性。
去年,一对父母领来一个两岁的女孩,说她还不会说话,到医院去检查了,医生怀疑她患了孤独症,但他们并不相信,特地来请吴翠英看看。吴翠英也确定孩子确实是孤独症。
但这对家长没有听从吴翠英让女孩马上训练的建议,领着孩子走了,说到五六岁还不能说话时再说。吴翠英很痛心地说,一些家长得知自己的宝贝患了孤独症,都寄希望是“错诊”。殊不知这样做,会耽误最佳的训练时间。
目前康复中心有60个孤独症患儿在接受训练,由于场地、设施有限,还有100多个孤独症患儿在排队等待,这常常让吴翠英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孤独症患儿的“妈妈”
也许某个双休日,在南宁市的街头,你会发现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大群家长和小孩买玩具和学习卡片,或带着一大帮残疾小孩子吃麦当劳、看电影,她就是吴翠英。对于吴翠英来说,她对患儿的爱,延续到8小时之外。
孤独症的训练根据各人不同,需要不同的玩具和卡片,每当有新的患儿进来时,吴翠英都要带着家长、孩子到图书批发市场去。作为康复中心下属的康培智学校的校长,她主管着125个弱智孩子的训练工作。
采访当天,她带着记者去看望弱智的孩子们,当时将近中午12时,孩子们正在吃饭,几个孩子一见到吴翠英,丢下饭筷,嘴里叫着“妈妈”就扑了上来。
这情景让记者深为感动。实际上,为了使患儿尽早康复,几年来她还在家里照管了四五个聋哑、弱智儿童。有时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看见那些流着口水的患儿就吃不下饭,责怪吴翠英“脑子有毛病”,对此吴翠英不在乎。
吴翠英也有痛心的事。采访中她两次提到她父亲,忍不住流泪了。她从湖南老家到广西工作之后,只在2002年回家一次。
其间爱人几次提醒说,老人年纪大了,再不回去看看,以后可能就看不到了。没想到应验了这句话。前几天,她的父亲刚去世,这次回去只有与父亲的灵位说话了。
采访结束时,吴翠英送记者到门口,说了一句平常的话,却让记者深为感动:“看样子,我的下半辈子是离不开这些孤独症的孩子了。”
作者:唐正芳
(来源:新桂网-南国早报)自闭症培训教师:要对孩子多笑笑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0月11日14:20 法律与生活
我的“海洋天堂”
文/安雪昆
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母,都见过“地狱”的样子,那是一种无边的黑暗。对于很多自闭儿家长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是悲痛,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我叫安雪昆,是一名为自闭症儿童和家长们工作的教师。我在“星星雨”(全名: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工作了13年。在这13年里我接触了几百个自闭症孩子,为这几百个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做培训,教授他们与自闭症孩子交往的方式,提升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养育能力。希望这篇文章能告诉你,我们该如何对待和帮助自闭儿,给他和他的家长希望。
严肃的儿子和妈妈
为了让宝宝喜欢我,让他在与我交往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我每次都给他提很简单的要求。宝宝做对我的要求后,我就会先跟他做一个互动游戏,再奖励给他笔和纸让他画画。又完成一些要求后,我还会先跟他做一互动游戏,再奖励他几本书。
在我工作中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叫“宝宝”(化名),他是个6岁的男孩,长得瘦瘦高高的,一说话就满脸严肃的表情。
“严肃”,不对吧!一个6岁的男孩应该是活泼、调皮,没有任何压力,每天都笑口常开呀!是的,孩子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宝宝是“孤独症儿童”,他来“星星雨”参加培训时,每天就一个表情——严肃。
我看到宝宝的妈妈时,他妈妈也是这个表情。我对宝宝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以后你要多夸奖宝宝,要多对他笑一笑,让他体验到与人交往的快乐。
宝宝妈回应我的一句话是:“我不能对宝宝笑,我以前对他笑过。一对他笑,他就赖皮,趴着半天不起来,也不能进行教学内容。所以后来我就不再对他笑,改为非常严肃地跟他讲话,他现在就非常听话了。”
为什么与一个6岁的儿童交往要用这样的方式呢?经过接触,我了解到宝宝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其他孩子,“宝宝在外面没有任何优势能让别人一看到他,就喜欢他。所以我一直有一个信念:我的孩子不能做到让所有人看到都喜欢,也不能让所有人看到都讨厌”。
在奔波两年的训练旅程中,宝宝妈很少夸奖自己的儿子。她一直严格地要求他,教儿子遵守各种交往规则:住在房东家里,宝宝妈每天教儿子向房东问好,帮房东拿东西;做完饭,宝宝妈会让儿子和自己一起把厨房收拾干净;洗完澡,会让宝宝和她一起把厕所收拾干净;在房间里,所有人不能大声讲话……
在这样的“规矩”下,所有跟宝宝妈接触的人都夸奖她,“你把宝宝训练得真有规矩,你的孩子特别听话”,宝宝妈说这就是她一直想要看到的结果。
听到宝宝妈妈的话,我知道暂时无法改变她多年的想法。但我还是坚信会有更好、更快乐的方式教会宝宝遵守交往规则,让宝宝成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
在11周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观察以及同宝宝妈妈的访谈,了解到宝宝很多信息,如宝宝喜欢看书、看卡片、喜欢拿笔写字、画画,喜欢跑步。宝宝最喜欢别人追着他跑,别人和他做互动游戏,再奖励他看书。
就这样,我反复地给他提出要求,反复地奖励他玩互动游戏和喜欢的玩具。慢慢地,宝宝体验到和我在一起很高兴,他可以开怀大笑。
看到孩子的变化,宝宝妈妈非常吃惊,她开始慢慢地接受我的建议。宝宝妈妈学着我的样子继续训练宝宝。宝宝真的笑了,也越来越听话了。
打人的宝宝
宝宝和妈妈的情绪问题解决了,他们一起体验到了交往的快乐。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个更严重的行为“打人”,3天的时间里,宝宝打了我6次!
宝宝妈妈看到孩子打我也非常着急,不停地批评宝宝,我就告诉宝宝妈妈将孩子的行为记录下来,分析他的行为功能,不要太着急,不要和宝宝发火。
通过对宝宝打人的行为进行观察我们了解到,宝宝打的人只有我,在别人身上还没有发现同样的行为。宝宝非常喜欢我,以前妈妈在与他交往时,他即使感到不快乐,也没有打妈妈,为什么我给他带来了快乐,他还会打我呢?
宝宝打我的行为都是出现在我正与别的家长讲话,没有理会他的时候。他打我一下,我看他一眼,还没等我说话,他马上就笑着跑开了。宝宝的行为是因为他喜欢我,为了引起我对他的注意,他才打我。
找到原因后,我、宝宝妈妈以及当时在“星星雨”的所有自闭儿家长制定出一份计划:教宝宝正确表达需求,见到我时要先叫“老师”,我看着他,之后宝宝身边的人再教他说:“老师,您能陪我玩一会吗?”宝宝表达正确时,我就陪他玩一会。
在宝宝打我时,班里所有的家长和我都不理会他。在他不打我的时候,谁在宝宝身边,谁就辅助宝宝说出需求,表达对了,我就继续奖励他,陪他玩耍。
在班里10个家长的配合下,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宝宝打我的行为消失了,他学会了用语言表达出需求,让我陪他玩耍。
这就是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的障碍导致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不停要指导他们的地方,这就是自闭症人需求帮助的地方。
李连杰电影《海洋天堂》的原型
2010年6月份上演了感动千万人的电影《海洋天堂》,文章在电影里饰演一个自闭症少年,李连杰饰演他的父亲。
“汪洋大海之上飘荡着一只孤舟,一位踌躇的父亲带着有天生缺陷的儿子,孤独地坐在船上,无望地看着辽阔的大海,然后牵起儿子的手,两人一齐跃身跳入大海……这位47岁的父亲,名叫王心诚(李连杰饰),他21岁的儿子大福(文章饰)从小患有孤独症,完全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独立生活。大福的妈妈在大福年幼的时候,因为承受不了儿子患病的事实,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王心诚独自一人把大福抚养长大,与儿子相依为命。然而此时,王心诚被确诊患肝癌晚期,生命只剩3~4个月的时间,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王心诚的心头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带着大福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演员文章在电影里饰演的“大福”的行为就很刻板,“走路拐弯永远走直角,不会选择其他角度”。文章在电影中走路就是模仿一位25岁的自闭症少年——我工作单位“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创始人田惠萍女士的儿子——弢弢。
经过和儿子几年的国内国外的分离,回国后的田惠萍发现儿子仿佛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常自言自语,自己唱歌,可以模仿别人说话,但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直到1989年秋,田惠萍带弢弢去看儿科精神门诊部的医生,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说:“你儿子患上了自闭症,很重,成年后生活怕是难以自理了。”
回到家后,田惠萍把安眠药碾碎放进粥里,先盛了一碗给儿子,又给自己盛了一碗,当儿子准备喝下粥时,她冲过去打掉了儿子手里的碗……
有调查研究显示,在所有肢体残疾以及精神残疾儿童的家长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压力是最大的,“对于很多自闭儿家长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不是悲痛,是一种莫大的解放”。
陪他们一起走下去
行为刻板是很多“自闭儿”的“通病”。
“自闭儿”同同(化名)非常喜欢一件新的红色的短袖衣服。妈妈说:“衣服脏了,脱下来洗洗,我们换另一件干净衣服。”他马上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一直到妈妈停止脱掉衣服的行为为止。
而“自闭儿”欣欣(化名)喜欢走固定的一条路回家。有一天,因为这条路在修路,不能通行时,欣欣就躺在地上大发脾气。欣欣的父母架起他从另一条路回到家,他还会继续发脾气。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硬逼着孩子接受变化。因为我们了解自闭症人有这种刻板行为的特征,所以我们也会建议家长在与自闭儿接触时多增加一些变化性,不给孩子养成刻板行为的机会,这样就避免了孩子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接受变化而大发脾气的问题。
比如,我们会让同同在穿着红色衣服时,不停地创造机会触碰一下另一件衣服,直到孩子接受这件干净衣服再给他更换掉那件红色的衣服。
2009年,我到美国的一所特殊学校参观学习时,见到的自闭症少年也有着同样的刻板行为。
自闭症少年麦克,他每天都在头的后脑勺的部位戴一顶小帽子,别人这样戴帽子根本戴不住,但他就可以整天戴着,帽子也不会掉下来。据学校的老师介绍,通过多年对这个自闭症少年的了解,他的帽子整天戴在头上说明他今天很高兴,只要他的帽子掉下来,就说明他今天心情不好,麦克周围的人就要预防他随时会发脾气。
这些自闭症少年的行为也很刻板,但他们的行为没有干扰他人的学习与生活,反倒对他身边的人是个提示或是警告,让周围的人清楚地知道应该怎样来帮助他们。
看完这些自闭症孩子和家长的案例,您是不是对孤独症有了更多的了解呢?对孤独症的家长是不是有更多的理解呢?
“因为有你在,世界无孤独!”人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一下,我想这些孩子的未来会更好。在您遇到这些需要帮助的家长时,请您对他们笑一笑,轻声问一句:“需要帮忙吗?”有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还有理解,我相信这些孤独症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的未来生活会更美好、更幸福!
链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生理性发育障碍。该障碍在患者婴幼儿期即有表现,并且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孤独症的发病率约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四,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4:1。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9月下半月期)一个自闭症儿童和他的特教老师的故事(图)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7月01日 18:07 南方周末
安安在课堂上
“宝贝,抱抱!快,快来抱抱!”这是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二年级班主任、特教老师张雪娇常对安安(化名)说的一句话,随后就是一个深深的拥抱。安安今年11岁,是一名自闭症儿童。
安安情绪平稳时,嘴里常常会发出一些怪声;情绪狂躁时,会不顾一切地乱跑乱撞,大声尖叫,甚至攻击别人。每逢安安情绪失控时,为了拦住他,避免他伤害到自己和别人,张雪娇都会不顾一切地抱住安安,使安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像守护婴儿般寸步不离。正因为如此,张雪娇的手和胳膊常被安安抓伤、咬伤。
像安安这样的自闭症孩子是睿智学校学生类型的一种。学校共有近百名学生,包括唐氏儿、脑瘫儿、单纯弱智儿、多动症儿童、自闭症儿童五种类型。3年前自闭症学生仅占其中的1/7,而现在已发展到1/3。
安安的下巴上有许多疤痕,这是他使劲抠抓自己的结果。张雪娇说这种自残行为是自闭症孩子典型的刻板行为。为了矫正安安,张老师开展了漫长的个训工作,除了进行认知、精细动作两大领域的训练外,更注重日常生活学习中行为的矫正。经过两年的训练,安安的攻击行为已越来越少。
午饭的时间到了,学校的食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张雪娇给安安盛好了饭菜,安安自己吃了起来。张老师说,他能自己吃饭,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别说学习各种技能,对于许多自闭症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是个问题。
看到安安现在开开心心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张雪娇心里很温暖:“只有坚持,我想这种付出才有价值,努力也早晚有一天会开花结果。”相处了两年,安安和张老师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的时候搂着老师的脖子轻轻亲一下,有的时候挽着老师的胳膊一起走。这种感情沟通上的进步让安安的妈妈看到了希望:“我总想着孩子有一天能康复,会与人正常交流。”这也是所有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梦想。
在张雪娇的日记本上,写着一句话:“人们都说自闭症孩子是„星星‟的孩子,我想,不管这个孩子来自于多么遥远的„星星‟,我都要带他寻找光明。” 让彩虹照耀更多的孩子——朱海童与自闭症儿童的故事
2012-02-15 10:49:00 来源:淮海商报
3年前,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辞掉待遇非常好的幼儿园老师工作,投身于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虽然没有资金,但是她本着对特殊儿童的不抛弃不放弃四处筹措,最终让淮安市彩虹雨儿童能力发展中心建立起来。3年来,她对自闭症儿童如母亲般的关怀,让他们的父母不禁潸然泪下。她就是淮安市彩虹雨儿童能力发展中心的老师朱海童。
我坚持我的选择
今年27岁的朱海童,从南京特教学院毕业后,便到了清河幼儿园工作。虽然这份工作不错,但是在朱海童的心里总有个坎迈不过去。“既然我学的就是特殊教育,那么我就应该用学到的知识去做一点贡献。如果连我都不去教育这些孩子,那还会有谁去做?”于是,她决心投入特殊儿童教育事业。说到不如做到,朱海童下定决心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没有资金,她就东凑西借,终于在2009年开办了这所淮安市彩虹雨儿童能力发展中心。
朱海童告诉记者,在中心开办之初的几个月,根本没有孩子过来报名。本来资金就是筹借来的,虽然有一腔爱心,但是那几个月不但没有帮到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各方面的费用还在不断增加,所有的重担都压在朱海童身上。“那段时间,自己也一度灰心,甚至几次想过要放弃。”朱海童说起当时,现在仍是感触颇多。不过她笑着说,最后总算熬过来了,能够换来今天这些孩子们的笑脸,几个月的煎熬根本就不算什么。“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刚好有一位家长来给孩子报名。”就这样,随着报名的人不断增多,彩虹雨一点一点地绚烂起来。朱海童介绍说,当时要不是那个家长来报名,自己恐怕真就坚持不下来了。可以说当时招收的第一个孩子,正如她生命中的彩虹一样,给了她希望。
朱海童说,她忘不了大家对彩虹雨的支持,自己也要用今后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孩子们,为他们在生活中种植彩虹。
点点滴滴的感动
“发生在这里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也是这些事情支撑我到现在。” 望着在一旁玩耍的“学生们”,朱海童的脑海中闪现出平时和孩子们在一起发生的点点滴滴。那些美丽的时间都像是一缕缕小小的彩虹,正是因为有这些,才组织成彩虹雨这样的大彩虹。
她告诉记者,曾有个画面让她难以忘记。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奶奶听说有彩虹雨这样的特殊学校后,就专程把有自闭症的孙子送过来。虽然来回的路程有些远,但是老奶奶还是紧紧地看好孙子,直到将其送进彩红雨儿童能力发展中心。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但是在老奶奶刚准备嘱咐孩子几句时,孩子的情绪便不稳定起来,开始到处乱跑。奶奶一看孙子又不稳定了,就赶忙边喊孩子的名字边追他。但是老奶奶毕竟是上了年纪的,在跑的时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满脸都是血。而这时,老奶奶根本来不及顾上自己,嘴里一直喊着:“孩子,慢点,慢点!”
“当时看到时,真把我吓着了。这件事除了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对孩子浓浓的爱之外,还有她们在照顾孩子方面的辛苦。”朱海童说,这个场面一直让她难以忘怀,能够帮助家长们减轻负担,也是她的希望之一。
当说到这时,一个孩子跑过来,给朱海童送了一杯水。“老师,你喝水!”孩子名叫王程程,他端着杯子,纯真的脸上有一双清澈的眼眸,一如他眼中的世界那般明净。
这是经常发生在彩红雨中心的感人场面,老师们尽心地照顾、教育孩子们,而孩子们也用老师们想得到的方式来回报老师。“这些孩子很真挚,也很可爱,和他们相处会有很多的乐趣。”朱海童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朱海童还说,中心不但是替家长们照顾、教育孩子的机构,更是一个培育爱的“家”。
三年下来,朱海童已经教过二十几个自闭症儿童,在她和中心老师们的呵护下,有些从中心毕业的孩子已经可以到正常的幼儿园、小学上学了。
她呼吁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不要对孩子采用“冰柜”式的管教方法,而应该让孩子们接受正确的治疗,并鼓励他们多和外界接触。“其实,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和别人交流的渴望,但是自闭症儿童由于身体原因,可能在和别人交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过只要家长们和社会各界多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提供更加平等、友爱的环境,对他们的进步是有莫大的帮助的。”
和一些家长的接触中,朱海童和彩红雨儿童能力发展中心的老师感觉到,在对待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很多误区,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时甚至会加重孩子的病情。朱海童介绍说,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家长们还应该辅以心理安慰,如平时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要多主动和他们交流,并时不时地鼓励他们,或者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活动,让孩子逐渐培养阳光的性格。所以,她也想让更多人知道她的中心,这样她就可以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家庭。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教师张晓琳撑起爱的星空(走基层·探访熟悉的陌生人)
2012-02-13 04:44: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0)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有这样一群教师,像妈妈一样,以常人难以相信的毅力,陪伴着孤独症儿童,用爱照亮这些孩子的星空,叩开他们的心扉之门。
2月9日,记者来到辽宁沈阳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走近孤独症儿童教师张晓琳和她的同事们,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
早上8时许,张晓琳来到位于沈阳残疾人联合会大楼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准备一天的课程。
8时30分,家长们带着患儿到齐了,张晓琳和两名同事,挨个询问家长患儿的情绪状况,并做下记录这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大多数患儿拒绝与人情绪交往,不能与人进行目光接触,而且情绪不容易控制,会攻击别人,特教老师也经常被抓伤。
“这些孩子很多没办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安静地坐40多分钟。‘坐好、认真听课’,这些话在一节课上能重复无数遍。有学生突然尿湿裤子,这时就得停下课来帮他们处理。课堂上突发状况发生得多了,我也从手忙脚乱到淡定从容了。”张晓琳说。
课堂上,张晓琳要陪着这些非常刻板的孩子们做游戏;要抓住他们轻易不被发现的些许的兴奋点,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对于自闭和智障的孩子来说,学起发音来速度很慢,有时一个发音要学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此外,这些孩子还无法与老师在课堂上很好互动。这些都需要老师特别有耐心。“自闭症严重的孩子根本就不接受你,只能用实物转移注意力,像棒棒糖等小零食都是我们教师自己买来给孩子吃。”张晓琳说,她们要教孩子根据图片理解汉字,一些孩子因为语言方面有障碍,即使听懂了也不一定会发出正确的读音。比如发数字“1”音,孩子张嘴啊啊叫总是发不对,“我们就要不断地重复。”
在这个看起来枯燥又艰辛的岗位上,张晓琳已经干了3年。2009年,她从辽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了训练中心。看起来清秀纤细瘦小的张晓琳,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意志。“说实话,初到工作岗位,我也很不适应,自闭症患儿的情绪无法控制,刚开始经常被抓伤、打伤。”张晓琳说,“有的孩子喜欢掐你脖子,挠人。但这对于他们是触觉安慰。”说话空隙,隔壁教室不时传来孩子们大喊大叫、摔东西的声音。在沈阳市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张晓琳和她的8名同事担负着21名孤独症儿童、14名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任务。这支80后“娘子军”,既要当老师,当家长,也当保洁员。
中心每天安排7个课时的课程,课间休息只有5分钟。忙碌时,除了午休,张晓琳一天都待在自己的个训教室里上课。
“孩子的训练一般根据训练计划安排,而我在上课时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训练,比如有些孩子注意力不好,在训练计划之外,我会强化精细训练,如串珠子、摆小棒等;有些孩子情感少,我会多读一些儿歌、情景小故事,培养他们的感情。”张晓琳说。
张晓琳在家里是独生女,由于工作辛苦收入又不高,家里人都反对她从事这份工作。“我经常做妈妈的思想工作,多讲一些孩子们的小故事,妈妈才慢慢接受。”
在一间小教室里,患儿桐桐(化名)正在写作业。桐桐家住沈河区奉天街,今年10岁,现就读于沈河区启智实验小学一年级,3岁时被确诊为孤独症。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他一直由72岁的姥爷陪着做康复训练。2008年11月来到中心时,他没有任何言语,和他人没有对视。经过晓琳两年半的康复训练,桐桐看见我们会说“过年好”,还给我们背了两首古诗。
孩子们的进步是张晓琳坚持下来的动力。“进步虽然不是每天都能看见,但会有某一个瞬间让你觉得,其实这些孩子挺好的„„”张晓琳哽咽着说,“我就想做好一名特教,教课再累再难,看着他们能讲出话,能叫爸爸妈妈,能记得住我的名字,这就让我感到欣慰!”
2011年,在中心训练的孩子中已有1名儿童进入正常小学;9名儿童进入了正常幼儿园,3名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这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我们的爱和付出,也许会照亮他们的星空,让他们不再孤
第五篇:特教中心材料
谱写校园文化和谐乐章 优化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走进校园,孩子们会用手语向你问好,或含糊不清的叫你一声叔叔、阿姨好,哥哥、姐姐好,此时你会觉得孩子们真的非常快乐。可谁能想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虽然有耳,却听不到虫鸣鸟叫;虽然有眼,却看不见蓝天白云;虽然有口却不能张口说话;虽然有脑,却分不清人是物非。然而这里,优雅的校园让人心情舒畅,进取的校风让学生奋发昂扬,多彩的文化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她,就是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
一、学校文化基准:
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原名万州区聋哑学校,创建于1991年9月,在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为“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经过二十一年努力,该校已经发展成为集盲、聋哑、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基地。现有教学班19个,在校学生288人,在编在岗教职工43人。
近年来,该校以“大爱”为办学灵魂,树立了“以爱为源、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补偿缺陷,开发潜能,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目标,先后建设成为“远程模式三项目学校”和“万州区校本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先进教研组”、“重庆市平安校园”、“万州区健康校园、人文校园”、“万州区先进工会组织”、“万州区安全稳定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学校在工作中,以人为本,营造“阳光、活泼、向上”的校风,“倾听、对话、发展”的教风,“快乐、进步、感恩”的学风。通过“三
风”建设创建文化和谐校园,努力形成浓郁的办学特色氛围。在这样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创特色,树品牌,坚持文化立校、文化塑魂,提升学校“软实力”。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教书育人的载体
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在校园建设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让校园文化体现到校容校貌上,深入到课堂、学科和教育活动中,极力让每一处建筑都成为教育的阵地,释放出文化的能量,让有形的校园成为一笔无形的资产和一本鲜活的教科书。
走进万州特教,镌刻着万州区著名书法家卫之祥老人倾心书写的“大爱无疆”文化石赫然矗立在校门。面对红色综合大楼“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的文化主题墙,抬首是蓝天、白云、树苗、白鸽飞翔以及三名同学构成的塑钢雕塑,下方“大爱”之泉水自假山塑石间流淌,构成了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图画,象征了校园的文明与和谐。学校师生手绘院墙,点缀着小草献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掩映下的乒乓球台,别致的盆栽,草坪前的木凳,无不流露着校园内的另一种宽松与和谐,无不彰显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之美。放眼是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楼道中有富有亲和力的标语,墙壁上是催人奋进的名人名言。学校校园文化高雅,育人环境优美。学生公寓整洁幽雅,在孩子们的巧手装扮下,洋溢着家的温馨,充满了浓浓暖暖。从新建综合大楼到教学走廊,从教师办公室文化布置到各种展览和宣传橱窗,从文化墙壁到教室内文化景点,都是为校园文化增色添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建筑的设计都成了教育的阵地,激励每一位学生不断好学、创新、创造、奋进。整个校园文化都渗透着“爱”的思想,“爱”的设计点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时时散发着文化气息,处处透射出育人功能的优美环境里,残障儿童的心智得到开解,情操得到陶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三、校园文化优化学校管理,建设高素质队伍
1.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健全教书育人机制。学校人本文化的塑造已经成为优化学校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文明学生的一个举措,对于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生管理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校长责任制、民主管理制、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制定了一些人文性的制度,对教师实行较开放的弹性管理,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并从长远的角度对他们实行人文关怀,为教师营造工作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让他们感到从事特教事业的光荣和快乐。同时,学校与学生家长、班主任、门卫、生活辅导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协议书,分时段、划场地、全方位的管理学生。还建立了学生、家长、来宾出入登记制度,完善安全网络。为了实行民主管理,学校坚持校务公开和教职工大会制度,广开言路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形成了认识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激励人、提高人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
2.强化师德建设。学校把“大爱”作为教师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坚持每周政治学习制度,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特殊教育教师誓词》宣誓活动,多次学习关于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的相关文件,全体教职工郑重承诺,无有偿家教和违规补课行为。明确工作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3.强化业务研修。一是“走出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到周边区县的特教学校学习参观,派教师到重庆师范大学、湘潭特教学校、南京特教院、华东师大参加特教理论学习、感统康复培训、培智教育改革等。二是“请进来”,邀请有关进修校、教科所等领导专家来校指导。
4.搭建活动平台,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积极开展练练兵课和教研月活动,人人上讲台,个个上好课;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市区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四是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周由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引领作用,促进特殊教育科学发展;四是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研水平,本,我校继续开展了区级课题“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方法研究”,并完成市级课题“统筹城乡特殊教育,规范特教学校建设”的总结报告。五是结合区教委教职工艺术节活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书法、绘画、摄影、艺术活动等样样俱全,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教师获奖达33人次,全面展示了特教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施教书育人的途径。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精髓、灵魂所在,是实施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
学校从健全大德育人手,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作用,优化教育途径,让健康文化主导方向。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德育处、班主任、各科任教师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校内德育网络。成立了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形成了校内外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学校开展了舞蹈、手工制作、十字绣、篮球、乒乓球等兴趣活动,学校老师分组进班辅导,手把手训练。小组按时活动,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能力得到发展。
2.积极开展艺术教育。今年以第22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为契机,开展以“阳光下成长”为主题艺术节活动,举行了 “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绘画大赛、聋生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手抄报比赛,培智班“我能行”生活艺术节活动。进一步完善了校园之歌《爱是阳光,爱是雨露》MTV的拍摄,展示我校师生的精气神以及校容校貌。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重点打造了校园文化走廊,建成了以“爱是阳光,爱是雨露”的手绘墙和生活楼走廊。通过助残日和艺术节活动彰显残障学生身残志坚,奋发自强的阳光气质和阳光心态;展现残障学生在社会各界的爱心阳光下健康成长,自由成长。
3.努力展示体育运动风采。本,我校成功举办了春季运动会。以“运动、健康、快乐”为宗旨,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在运动中体会
欢乐,在竞赛中加强团结协作能力。结合学生特点,进一步改编排“爱在万州”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并录制成盘上交参加区教委参加评比。在2012年万州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我校有8名学生参加初中组比赛,男女团体均荣获第四的好成绩,方力同学荣获女子单打铜牌,孩子们用努力和坚持传递着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志和品质。
4.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传人”主题教育。聋生班与培智班结对互助,发动聋生帮扶生活能力不足的智力障碍孩子洗澡、洗头、整理内务。让残疾孩子用自己的理解和行动参与到学习文明美德,争做文明人的活动中来。
5.强化生活和生存能力培养。学校根据聋生和培智不同类别的学生,以个别化教育为导向,突出重点能力培养。在南京对口办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美容美发室、小超市、小厨房、医院等多个情景教室,并最大化的发挥其功效,为学生生活、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加强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每天安排教师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统康复训练;同时,积极响应重庆市教委关于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关要求,先后组织了六至九年级学生到学校的教育印刷所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进入印刷厂实践活动,感受工作岗位,培养合作意识,对聋生加强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6.为了保持文化校园的旺盛生命力,学校建成“班班通”网络系统,宽带网络深入到学校的每个教室、办公室,不断提高教育文化的科技含量,建立了万州区特殊教育信息网站,网络文化特色鲜明。学
校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有针对性互动管理,实行电子化、无纸化办公,使工作更加有序、更为规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还实现了与兄弟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互联,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经常开展网络文化主题活动,使创新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有声有色。
特教中心承载着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拳拳爱心,正以昂扬向上的斗志、永争一流的气概、百折不挠的精神,将“大爱”融入“文化”,用“文化”优化管理,在“大爱校园文化”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