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大穷学生

时间:2019-05-14 05:0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是北大穷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是北大穷学生》。

第一篇:我是北大穷学生

我是北大穷学生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了母校建校六十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我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没有目的地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十六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很不安。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我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如何,我所担心的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箱子,那是我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四十五元买的,因质量不好,在离家不到十里路的距离,就完全裂开,我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

裂开的缝隙中拼命往外挤,我担心的就是它随时都有炸开的可能。

来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按理,第一次坐火车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是有些兴奋的,但实际情况却让我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在合肥上火车之后,我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我的座位,发现座位上坐着一个孕妇。如何要回自己的座位,是我开始第一次真正处理一个问题。我怯生生地告诉那个孕妇那个座位是我的。那孕妇却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小说家深沉地望着我一番之后,开始像一个旅行家望着窗外。面对着哑然的局面,我不知如何处理。我想告诉她我是北大的学生,我想告诉她,这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可我最终没有说出口。在那片拥挤的空间中,我觉得那么不合时宜,最后我离开了,挤到了另外一个车

厢里去。

就那样盲目的在人群里站着,十六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口水都没喝上。父亲比我更惨,他和一个同去的亲戚被挤到餐车里,花钱买了个茶座,因为随时可能要换地方,他不得不扛着那个裂开的箱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十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说话。我在听着旁边的人说话,我不知怎么插嘴,甚至说,我根本没有想到去插嘴。我就是那样地沉默着。这第一次火车旅行让我到现在为止都害怕坐火车,就像小时候吃腻的食品,一遇到适宜的场景,便排山倒海一样从胃里涌出来。

那时北大的文科生一年级的时候是要到昌平校区的,校车拉着我们父子直接开到了昌平西郊偏僻的园区。经济上不允许父亲在学校逗留很长时间,父亲必须要当天赶回去。一下车,父子两人就赶紧忙着报到,买被褥,买生活用品。买完东西,父亲留下了回去的车费,把剩下的钱全给了我,有三百多块钱。中午,父子俩在食堂吃了顿饭,觉得饭菜很贵,也没舍得要什么菜,那算是我父亲来北京吃的第一顿饭了。下午,父亲要乘车去火车站。我们父子俩站在园区的那片槐树林里等校车。等车的时候,父亲说你不要不舍得花钱,该买的东西买,该添置的添置,又说了一阵诸如照顾自己,不是在家里,不要想家之类的话。接着我和父亲便陷入沉默。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慢慢地转过身去,望着那长满野草的球场,和球场远处的树林。我看见他抬起手去擦自己的眼睛,过了半天,等他转过头来再看我,我发现他眼睛里依然残存着晶莹的泪滴。一阵悲伤的情绪从我心中

不可抑制地涌出,说来好笑,那时我差点说出一句话:“爸,我想跟你一起回去。”

几年后,我在《鲁豫有约》节目录制现场,重新回忆到这个父子分别的场景,还是忍不住辛酸落泪。我知道当时我父亲为何落泪,在所有的学生里我显得那么弱小,穿的不像样,买的东西也都是最简单的。他走后,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茫

茫未知的大学生活,而所有的生活费只是那微不足道的三百多元。

后来我堂兄写信给我,说我父亲是第二天下午赶到家的,那天正好是我堂兄考上安徽农业大学摆酒请客的日子,包了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员反复提到我们兄弟二人的名字。我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酒桌上,众人端起酒杯,等我父亲说话。堂兄说,所有的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亲,他们都在等着父亲讲讲伟大首都北京,讲讲万里之外风光的我。父亲还未开口,已经眼泪婆娑。他喝了杯酒,说了一句:“我们家的孩子在那里是最穷的一个,让他在那里受罪了。”之后,泣不成声。

父亲走后的一个多月,我是靠着那三百多块钱过活的。

吃的很简单,晚上的夜宵是晚饭时从食堂买的一个馒头,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我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自己的大学。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到操场上读英语,上下午上课,晚上看看杂书,有时也和别人打打乒乓球。没有课的下午,我和球友们一起去踢球,踢得满身大汗,我还记得新生杯上的第一个球是我踢进去的,我兴奋得满场狂奔。为何能这么高兴,这么快乐,说句实话,我思想上没有多么深刻,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看淡苦难,看淡贫穷,然后超越,风雨过后是彩虹之类的,我是惯了。我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是逃避,不去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怜惜之感,或者说我对于这些富与贫,乐与苦根本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身上只有三百多块钱,买书,买生活用品,吃饭,洗澡,穿衣,诸如种种花销,对此我倒没有什么过于拘束之感,少一分如何,多一分又如何?有些时候,井底

之蛙也是幸福的。

不久,母亲写来一封信,错别字连篇,后来我还拿此封信,对我母亲说,真看不出,你还上过高中。母亲笑着说,那么多年了,能记得这么多字,已经不错了。母亲在那封信里说,她想跟着建筑队出去,给人家做饭,一个月有五六百块。那封信让我十分难受和不安,我赶紧写信给母亲,说你要真去了,我就不上这学了。母亲身体不好,怎么可能做这种粗活呢?随后,我坐车来到北大的本部燕园,在家教公司找了一份家教,每周六教三个小时,共一百块钱。这意味着我每周有四百元的收入,我赶紧写信给家里人说我找到了兼职,生活不太紧张了。这份家教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份兼职,我付出了很多。每周六一大早就要坐校车往燕园赶,再从燕园坐车去西直门,走一段路,到学生家上课,中午到,在附近吃点饭,上一下午的课。赶回校区的校车来不及,只能从西直门,坐27路,倒345,坐了345到昌平,再坐小公共到南口,从南口到校区是一段林荫路,我从小公共下来之后,天基本上黑透了,我要摸黑走四里路,两边全是果园庄稼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每次看到校区门口的红灯笼,我眼都有点模糊,那种疲惫后的熟悉让我感到一阵阵强烈的温暖。我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一百块钱的补课费,是多

么的高兴,在西直门复杂的立交桥上,我找不到北,一半是因为实在复杂,找不

到27路车站,一半是兴奋得只顾着走了。

回到燕园后,我有了自己第一份不错的工作,帮一家文化公司写畅销书。最悲惨的赶稿,是一周之内我们三个人需要写十八万字。我那一星期,除了上课,所有的时间都利用在写稿子上。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脑,一切都是手写,稿纸一沓一沓地写完,再一沓一沓地买。白天写不完,晚上搬个板凳在楼道里写,六天的时间,我写了八万字,拿到了一笔一千八百块的预付金。这笔“巨款”让我兴奋异常,那时手已酸痛得几乎拿不起筷子。慢慢地我对这种坐在屋里不出去就可以忙活的兼职情有独钟。譬如几个同学帮人家写初中生阅读的稿子,时间太紧,忙

不过来,找我帮忙,我一夜写了十二篇,篇篇通过。

从那以后,我退掉家教,开始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看书上,用在学习上,用在享受着我的北大生活上。我对于很多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上一门《东方文明史》的课,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感兴趣,北大图书馆查不到,我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查。后来写一篇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评价很高。上白巍老师的《中国美术史》,我特意跑到故宫去看画展,跑到军事博物馆里看中国油画展,查资料,写论文。是的,我像北大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在努力,在收获,只是我的方式跟别人方式不太一样。我开始学着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大二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我努力学习,每次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都不怎么睡,背诵,查资料,困了,咖啡粉直接倒在嘴里。早晨考试,买带冰的矿泉水让自己清醒。我拿过奖学金,评过标兵,体育也获得了奖,也获得了北大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大三时,一位央视的编导来中文系男生宿舍找兼职,我当时是班委里的人,给她介绍了几位同学。她不满意,让我去试试。我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去了,那天恰好遇到了2002年北京那场恐怖的突如其来的大雪。我下午六点从北大南门出发,坐车去北三环的静安庄,平时四十分钟的路,我到晚上十二点半才赶到。整个马路上都是车,都是人。我们是推着车往前走的,从人大一直推到了静安庄。那天夜晚的北京城是混乱而又有秩序的。等我凌晨三点半从编导家里谈完出来的时候,马路上的车已经可以开动了。谈的不错,之后,我开始在央视十套,四套几个栏目做文案的写作和策划,几位接触到的电视人对我评价不错,收入也还可以。后来,我对文案写作已经很熟悉了,干起活来也如鱼得水,我决定退出来不干。这个决定大大出乎了编导的意料。她挽留我,我笑着说:我还想做些别的。

从大二下学期,我不再向家里要钱;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帮姐姐支付一部分的生活费和学费。在北大读研究生时,我开始写剧本。妹妹去上大学,上的是第三批录取的本科,家里打电话来说学费很高。我说没事,让她去吧,有我呢!暑假我送妹妹去上学,前后给她交了一万七千块,给了她留下三千块钱生活费,我说当年我是三百块开始我的北大生活的,你比我幸福多了。我从长春回来的路上,妹妹给我发来短信,她说:“哥哥,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我会努力的。”我给她回短信说:“哥这么做,是因为有条件才这么做的,我只想让你好好享受你的大学,就像当年我在北大读本科时那样。”

是的,这就是北大的生活:它让我感激,让我留恋。这里不会因为贫穷而让你止步不前,我的两位好朋友,家境很好。现在一个去美国读书,一个去新华社工作,再聚一起,依然笑声不断。我们没有隔阂,我们谈论的是快乐和幸福,也不会因为你困苦对你照顾有加,一切需要你自己去实践,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你所走的那些路,看去那么平坦,可每走一步,其实却是那么艰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北大,这里有无数的年轻人,这里有无数的脚步。他们来来往往,有过陌生和熟悉,有过泪水和笑脸,有过朋友和敌人,有过丑陋和美丽。但当你真的把其中一个脚印放到镜头前,放大,放成八寸,放成十二寸,放成毕业像一样大的二十寸。你从中发现的是基于你自己身上的一种坚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从那

个脚印里我们欣然发现了自己那些悄悄遗忘的微笑和幸福。

第二篇:我是北大穷学生初中读后感

对一般学生而言寒假是一个很长的假期,很多人都会利用寒假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我也不例外,我用寒假看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叫《我是北大穷学生》。这本书挺有意思的,它是北大的一名叫马超的同学写的,里面虽然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语,但却让我有一种羞愧的感觉。

《我是北大的穷学生》写的是马超的大学生活,他的家境贫穷,刚开始去北大报到的时候他穿的是一件领口黑乎乎的白色长袖衬衫,下面是褐色起球的已经不合身的的长裤,而他的行李箱仅仅是一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塑料袋。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允许,随行的老父在当天就要回去了,并且把剩下的300块全部给了上大学的儿子。300块对很多的大学生而言仅仅只是一个星期的消费,有一些学生陪女朋友去吃一顿饭都不止300块,但这却是马超一个月的生活费,而且他仅有的就只是这300块。过了不久,他找了一份家教兼职,但由于离学校较远,每次回学校后路上总是只有他一个人。后来他有做了大大小小的很多兼职,在大二第二学期开始便完全不用家里寄钱给他了,到了大三,他甚至给他的姐姐和妹妹支付生活费和学费。()

当我读完时,除了敬佩之外还有就是羞愧,同样是经过了12年基础的大学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伸手向家里要钱,并且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本书告诉你,这不是理所当然的,这是羞愧的,大学生平均年龄是20岁,在道德上你已经要自己照顾自己了,在法律上你已经是一名成年人,已经到了父母没有义务养你而你有义务要养父母的年龄。当你伸手向家里要钱的时候你是否会羞耻,当你和女朋友去高级餐厅吃饭的时候是否会羞耻,当你和朋友晚上出去大瓶酒、大块肉喝到2、3点的时候你是否会羞耻。的确,求学时期要家里支助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但是过分的需要就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在我们还是纯粹的消费者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节俭,须知道父母一分一毫来之不易,不要觉得贫穷出去打工是一件羞愧的事,殊不知那些“理所当然”地拿父母的钱还笑话别人去兼职的人才是最可悲的。

《我是北大的穷学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素,当时它却是最能让我们大学生引起共鸣的一本书,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父母辛辛苦苦赚的钱拿去做一些无谓的事。不要做一个骄奢的大学生,要做就做马超一样的大学生。

第三篇:励志文章阅读:我是北大穷学生

励志文章阅读:我是北大穷学生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富有固然不值得沾沾自喜,贫穷也不应该自怨自艾。直面现实处境,勇于拼搏奋斗,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轨迹,把贫穷作为成长的一笔财富,这样,你就会翱翔于自由的天空,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因为,不只有你从贫穷中长大。

马超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了高中母校建校60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我和我的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16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很不安。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我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如何,我所担心的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子,那是我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45元买的,因质量不好,在离家不到10里路的距离,就完全裂开,我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裂开的缝隙中拼命往外挤,我担心的就是它随时都有炸开的可能。

来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按理,第一次坐火车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是有些兴奋的,但实际情况却让我一点儿也兴奋不起来。在合肥上火车之后,我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我的座位,发现座位上坐着一个孕妇。如何要回自己的座位,是我开始第一次真正处理一个问题。我怯生生地告诉那个孕妇那个座位是我的。那孕妇却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小说家深沉地望了我一番之后,开始像一个旅行家望着窗外。面对着哑然的局面,我不知如何处理。(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我想告诉她我是北大的学生,我想告诉她,这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可我最终没有说出口。在那片拥挤的空间中,我觉得那么不合时宜,最后我离开了,挤到了另外一个车厢里去。

就那样盲目地在人群里站着,16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口水都没喝上。父亲比我更惨,他和一个同去的亲戚被挤到餐车里,花钱买了个茶座,因为随时可能要换地方,他不得不扛着那个裂开的箱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16个小时我几乎没有说话。我在听着旁边的人说话,我不知怎么插嘴,甚至说,我根本没有想到去插嘴。我就那样沉默着。这第一次火车旅行让我到现在为止都害怕坐火车,就像小时候吃腻的食品,一遇到适宜的场景,便排山倒海一样从胃里涌出来。

那时北大的文科生一年级的时候是要到昌平校区的,校车拉着我们父子直接开到了昌平西郊偏僻的园区。经济上不允许父亲在学校逗留很长时间,父亲必须要当天赶回去。一下车,父子两人就赶紧忙着报到,买被褥,买生活用品。买完东西,父亲留下了回去的车费,耙剩下的钱全给了我,有300多块钱。中午,父子俩在食堂吃了顿饭,觉得饭菜很贵,也没舍得要什么菜,那算是我父亲来北京吃的第一顿饭了。下午,父亲要乘车去火车站。我们父子俩站在园区的那片槐树林里等校车。等车的时候,父亲说你不要不舍得花钱,该买的东西买,该添置的添置,又说了一阵诸如照顾自己,不是在家里,不要想家之类的话。接着我和父亲便陷入沉默。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慢慢地转过身去,望着那长满野草的球场,和球场远处的树林。我看见他抬起手去擦自己的眼睛,过了半天,等他转过头来再看我,我发现他眼睛里依然残存着晶莹的泪滴。一阵悲伤的情绪从我心中不可抑制地涌出,说来好笑,那时我差点说出一句话:“爸,我想跟你一起回去。”

几年后,我在《鲁豫有约》节目录制现场,重新回忆到这个父子分别的场景,还是忍不住辛酸落泪。我知道当时我父亲为何落泪,在所有的学生里我显得那么弱小,穿得不像样,买的东西也都是最简单的。他走后,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茫茫未知的大学生活,而所有的生活费只是那微不足道的300多元。

后来我堂兄写信给我,说我父亲是第二天下午赶到家的,那天正好是我堂兄考上安徽农业大学摆酒请客的日子,包了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员反复提到我们兄弟二人的名字。我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酒桌上,众人端起酒杯,等我父亲说话。堂兄说,所有的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父亲,他们都在等着我父亲讲讲伟大首都北京,讲讲万里之外风光的我。我父亲还未开口,已经眼泪婆娑。他喝了杯酒,说了一句:“我们家的孩子在那里是最穷的一个,让他在那里受罪了。”之后,泣不成声。

父亲走后的一个多月,我是靠着那300多块钱过活的。

吃的很简单,晚上的夜宵是晚饭时从食堂买的一个馒头,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我像其他同学一样享受着自己的大学。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到操场上读英语,上午下午上课,晚上看看杂书,有时也和别人打打乒乓球。没有课的下午,我和球友们一起去踢球,踢得满身大汗,我还记得“新生杯”上的第一个球是我踢进去的,我兴奋得满场狂奔。为何能这么高兴,这么快乐,说句实话,我思想上没有多么深刻,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看淡苦难,看淡贫穷,然后超越,风雨过后是彩虹之类的,我只是习惯了。我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是逃避,不去让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怜惜之感,或者说我对于这些富与贫,乐与苦根本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身上只有300多块钱,买书,买生活用品,吃饭,洗澡,穿衣,诸如种种花销,对此我倒没有什么过于拘束之感,少一分如何,多一分又如何?有些时候,井底之蛙也是幸福的。

不久,母亲写来一封信,错别字连篇,后来我还拿此封信,对我母亲说,真看不出,你还上过高中。母亲笑着说,那么多年了,能记得这么多字,已经不错了。母亲在那封信里说,她想跟着建筑队出去,给人家做饭,一个月有五六百块。那封信让我十分难受和不安,我赶紧写信给母亲,说你要真去了,我就不上这学了。母亲身体不好,怎么可能做这种粗活呢?随后,我坐车来到北大的本部燕园,在家教公司找了一份家教,每周六教3个小时,共100块钱。这意味着我每月有400元的收入,我赶紧写信给家里人说我找到了兼职,生活不太紧张了。这份家教是我大学里的第一份兼职,我付出了很多

。每周六一大早就要坐校车往燕园赶,再从燕园坐车去西直门,走一段路,到学生家上课,中午到,在附近吃点饭,上一下午的课。赶回校区的校车没有了,只能从西直门,坐27路,倒345路,坐345路到昌平,再坐小公共汽车到南口。从南口到校区是一段林荫路,我从小公共汽车上下来之后,天基本上黑透了,我要摸黑走四里路,两边全是果园庄稼地,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每次看到校区门口的红灯笼,我眼都有点模糊,那种疲惫后的熟悉让我感到一阵阵强烈的温暖。我现在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100块钱的补课费,是多么的高兴。在西直门复杂的立交桥上,我找不到北,一半是因为实在复杂,找不到27路车站,一半是兴奋得只顾着走了。

回到燕园后,我有了自己第一份不错的工作,帮一家文化公司写畅销书。最悲惨的赶稿,是一周之内我们3个人需要写18万字。我那一星期,除了上课,所有的时间都利用在写稿子上。那时不像现在,有电脑,一切都是手写,稿纸一沓一沓地写完,再一沓一沓地买。白天写不完,晚上搬个板凳在楼道里写,6天的时间,我写了8万字,拿到了一笔1800块的预付金。这笔“巨款”让我兴奋异常,那时手已酸痛得几乎拿不起筷子。慢慢地我对这种坐在屋里不出去就可以忙活的兼职情有独钟。譬如几个同学帮人家写初中生阅读的稿子,时间太紧,忙不过来,找我帮忙,我一夜写了12篇,篇篇通过。

从那以后,我退掉家教,开始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看书上,用在学习上,用在享受我的北大生活上。我对于很多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上一门“东方文明史”的课,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感兴趣,北大图书馆查不到,我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查。后来写一篇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评价很高。上白巍老师的“中国美术史”,我特意跑到故宫去看画展,跑到军事博物馆里看中国油画展,查资料,写论文。是的,我像北大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在努力,在收获,只是我的方式跟别人的方式不太一样。我开始学着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大二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我努力学习,每次期末考试前一个月都不怎么睡,背诵,查资料,困了,咖啡粉直接倒在嘴里。早晨考试,买带冰的矿泉水让自己清醒。我拿过奖学金,评过标兵,体育也得了奖,也获得了北大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从大二下学期,我不再向家里要钱;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帮姐姐支付一部分的生活费和学费。在北大读研究生时,我开始写剧本。妹妹去上大学,上的是第三批录取的本科,家里打电话来说学费很高。我说没事,让她去吧,有我呢!暑假我送妹妹去上学,前后给她交了1.7万元,给她留-F3000块钱生活费,我说当年我是300块开始我的北大生活的,你比我幸福多了。我从长春回来的路上,妹妹给我发来短信,她说:“哥哥,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我会努力的。”我给她回短信说:“哥这么做,是因为有条件才这么做的,我只想让你好好享受你的大学,就像当年我在北大读本科时那样。”

是的,这就是我的北大生活:它让我感激,让我留恋。这里不会因为贫穷而让你止步不前。我的两位好朋友,家境很好,现在一个去美国读书,一个去新华社工作,再聚一起,依然笑声不断。我们没有隔阂,我们谈论的是快乐和幸福。谁也不会因为你困苦对你照顾有加,一切需要你自己去实践,一路走来,你会发现你所走的那些路,看上去那么平坦,可每走一步,其实却是那么艰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北大,这里有无数的年轻人,这里有无数的脚步。他们来来往往,有过陌生和熟悉,有过泪水和笑脸,有过朋友和敌人,有过丑陋和美丽。但当你真的把其中一个脚印放到镜头前,放大,放成8寸,放成12寸,放成毕业像一样大的20寸,你从中发现的是基于你自己身上的一种坚韧和力量,更重要的是,从那个脚印里我们欣然发现了自己那些悄悄遗忘的微笑和幸福。

(节选自《中华散文》,有改动。)

第四篇:穷学生读后感

应我读完激动小学生的80篇故事的时候,我发明我最爱好穷学生这篇故事,穷学生读后感。它是道述一位去从山区的大学生的故事,这位大学生常常向别人讨货色吃,有一次,他这敲开了一家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位小女孩,他不好心念向这位小女孩要一杯水,小女孩望没了他又渴又饥于是给了他一杯水和几块点包,读后感《穷学生读后感》。功了几年那位小女孩生病了,她的野人带她往一家病院,医生治美了她的病。她在签名面瞅到了这样的多少句话:“一杯启水跟几块面包,脚够偿还所有的医疗费。”她眼里露着泪水,登时清楚了,本来主乱医生就是该年的那个穷学生。这个故事告知咱们要知仇图报,帮我替乐。在这个故事中的小父孩在力不从心的范畴能辅助他人并且不供回报。而这个贫教生终极仍是归报了小母孩。善意有赖报让尔想伏一首歌佳己毕生安全由于这些恶人,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美妙。

第五篇: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王海桐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你饥饿难耐时只渴求一片面包的时候,有人笑吟吟地给你端来一盘龙虾?我有过。在我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有记者打电话告诉我:“你是四川省今年的省理科状元。”

不敢相信的木然,难以相信的狂喜——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当然,我想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然后是记者,然后是采访、照相,然后是做节目——然后——我非常冷静,我感到不舒服。“我是什么?”这是我面对镜头时,最想问的一个问题。“我是什么?”――一个“状元”?——状元是什么?——“考试考得很好的人。是的,在无数人眼里,我是一个很会考试的人,考得很棒的人。这让我不舒服。一个声音在固执地呜咽:“如果我引人注目,那个713分绝不会是唯一的理由。”“我不允许任何将我十几年的精力用浑浑噩噩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于是,这心中一缕一缕积累的思绪,这灵魂里一点一点不安的因子让我在面对他的时候有时像快乐的喷泉,有时像被动的牙膏。我对自己说:“不要得意忘形”,所有的报纸都只在“今天”有用。可我不是很傻吗?在我18年的经历里除了那个713分还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呢?难道不是那个713分给了我今天坐在这里书写心情的凭依吗?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在深夜审视的镜前,我一点也不觉得镜里的是一个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决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而不仅仅是“状元成长录”。请原谅一个任性的家伙的骄傲吧。写我,我愿意从最初的写起。

奶奶拂袖而去

曾有人劝我把名字中的“桐”改成“同”,他说我的名字犯“凶”。我却执意不肯,因为这个“桐”字对我有特别意义。

这个名字是奶奶起的,那时候,我还在母亲肚子里,奶奶说,不管是男是女,都用这个名字。可是谁都知道,她想要个男孩,因为父亲是她唯一的儿子。

很可惜,在这场赌注里,她注定要输得一塌糊涂。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计划的,即使她那么渴望一颗“海边的梧桐”。所以,18年前,在某个城市某间产房的某个角落,一个严厉的老人拂袖而去,留下那苍白的床单上一个同样苍白而孤独的女人,抱着一个张着大嘴“哇哇”啼哭的干瘪丑陋的小孩。在地图的那一边,在记忆模糊的海边,年轻的父亲接到“生一女”的电报后,整整躺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不久,奶奶去世了。我便成了“我”,而这个名字是我偷来的。我是一个拙劣的小偷,不经意间连累了我的母亲。

海桐,海桐,海桐? “凤凰呜矣,于彼高坡;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真可惜,我只是个他人口中“无用”的女孩,既不美丽,也不灵巧。

几年前,我偶然在字典上翻到这样的词条,“海桐,常青灌木植物,植株矮小,开白色小花。”我释然,我对自己说:原来对于我,再也没有比“海桐”更贴切的诠释了,我只是一丛普通的灌木,在一生的期待中开出白色的小花,然后宣告我的无罪。“可只是这样吗?”有人问我,“只是甘心做一棵梧桐?你愿意以这词条作为你寻觅多年的辩词,来解除你难以照他人期望成为‘梧桐’的挫败?是吗?一旦认定自己是棵海桐,是不是就会解开自降生时就套上的枷锁?是不是就会放弃多年来希翼成为‘梧桐’的奋斗?是不是就会失去再长高,再长高的愿望?” 我是个拙劣的小偷,没有辩护律师。在我好不容易找到辩词后,才发现法官早死了,听众也走光了,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站在记忆的法庭上,任难以成为“梧桐”的无奈与不甘心做“海桐”的抗争在心底拔河,注定我永久的挣扎与反抗。

我比想象的灵巧

我记得大概3岁多的时候在上幼儿园里的一堂学系鞋带的课上,我感受到另一种挫败:我胖胖的双手对那两根鞋带完全无能为力,我蹲在地上仅仅撰住那两根与我作对的绳子,听见有人轻轻地说:“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手挺笨的。”这句话真的很轻,可我却牢牢地记住并相信了:我是个脑子还行手很笨的孩子。我一直避免参加手工活动,因为我“手很笨”,所以至今不会折纸手工。而在为初三的元旦晚会筹备时,我发现我是系气球系得最紧最快的一个,我豁然:原来,我的手也可以灵巧。让人啼笑皆非吧,一句无意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有些话对你早已云淡风轻,对我却刻骨铭心。

我们常常在别人的暗示与判定下肯定自我的价值。可总有些时刻,别人的期待我们难以达到,别人的判定让我们灰心丧气。而对于一个懵懂世事,只懂得相信的孩子,有些判定会根植他心里,并使他怀疑自己。“自己”,尤其在心理上,几乎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终身的谜,所以,我相信潜意识,相信潜能,相信——态度决定命运。

很多人在“挖掘”我的“学习秘密”时,都带着“寻宝”的神情,也往往不能满足于我的答案。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可在空弹和实践之间,十天与十年的差距前,每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原因很简单,每个人态度不同。可态度是什么呢?套用一本书的说法:“态度是成功的标准,对于我生存的态度,可能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也可能是锁头。”对于我,态度与人的心性、经历似乎都密不可分,所以我相信某些人对人生的影响力。

习惯是一种力量

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常常被锁在屋里倾注于风琴、字与连环画。因为有着苛刻严厉的父母,我有了很多别样的记忆:我用幼稚的童音背李煜的“虞美人”,然后小心翼翼的等候叔叔阿姨的掌声;在逃风琴课后,我被罚跪在小凳上一整个下午,并被剥夺了晚饭;在被风琴老师批评练习不认真后,妈妈一边打我手心,一边一字一顿地说:“要做什么事就一定要做好,否则就别做”;第一次考试得了99分后,因怕爸爸责备,我躲在门外小道上哭,不敢回家;在与父亲散步的路上,我在父亲的带领下埋首于数苹果、分梨子的应用题。。

在有意无意的暗示、训言中,我开始慢慢变得努力地去作每一件事,总期望能做得很好,一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猛然惊觉这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了!多么可怕有强有力的力量!“习惯开始于有意无意的观察,友好的暗示和经验——像薄薄的蜘蛛网——随着实践成为了打不破的锁链来束缚或勉励我们的生活”无法否认,这种习惯给我的生活和学业带来了很大的促进,可它同时给我巨大的压力,虽然最开始我并没有觉察到。这种压力,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强大,以至于因我在高考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父母再三强调“给我压力”时,我苦笑——这份压力来自十几年前的那次惩罚,那次训斥,甚至那次奖赏。这是不是应了佛家的“因果”?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发现“习惯”带来了另一个反面效应:我害怕出错,我变得和我母亲一样追求完美,唯一不同的是——我清楚明白地知道:“完美”永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样的心理障碍和13、14岁特有的偏执于不训“成就”了我初中三年灰色的心理历程。

享受青春的美丽 我毫无悬念地从石室中学初中部升入了高中部,当我又一次静静地立在石室门前,唯有那古朴的红墙绿瓦与我默然相望,那一时的对视千言万语。我突然间失去了像一头斗牛般随时准备着冲向眼前挑战的锐气,就像我突然间失去了对漫画的兴趣。于是,我在高中的第一篇周记中写道:“世事尘嚣,尤需宁靖”。置身于人才济济的理科实验班,面对着更加残酷的竞争,但求能宁静地面对上苍,相信生活终会为自己尽现衷情。”“高2001级1班(理科实验班)”,永远是一个让我忍不住微笑面对的名词。就像一位同学在毕业留言中写的:“只因有了54位自称‘天才’的家伙的相聚,就有了狂风、闪电、雷雨——这些青春之歌中的旋律,却是我们身体中无法磨灭的年轮。”在高2001级1班的三年成为我们每一位同学对青春的诠释。我们可以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摘取奖项;可以在高考中取得640分的平均成绩;也可以在大合唱、艺术节中大放异彩;也可以用每人一张的课程表做成扑克牌来“打发时光”„„在这样一个集体里,你很难不刻苦学习,也很难不思维活跃。至今,在我每一次对高中生活细细地回想中都能得到新的东西。

而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又一件“意外”沉重地打击了我,小姑的英年早逝。在巨大痛苦中我猛然明白:原来生活的列车有时会出轨,于是我们面目皆非。生命本来就没有恒常,谁会知道下一秒下一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会有怎样的苦痛?所以没有永远,只有这一刻,下一刻可以感受和把握。与其像某些人一样在每一个瞬间都想抓住些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做黑夜里的烟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成绚烂的景致,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我开始去“享受”错误,“体会”尴尬,也投入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在艺术节中参加舞蹈比赛,在班级辩论赛中一示辩才;在迎接国际卫生组织成员的英语短会上力陈“吸烟危害”;在校庆排演的话剧《石室风云》中扮演进步学生;我也可以守着电视看心爱的《灌篮高手》;可以边吃爆米花边看芭蕾舞剧;还可以挑灯夜战写周记。是的,周记,虽然最初是源于老师的作业要求,但后来它却成为我生活中最漂亮的一页。因为,在周记里没有“是”与“非”,它永远是“本我”的世界,“美”的世界。我只想表达纯粹的自我感受而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即使我笔触稚嫩又如何呢?我十七岁,稚嫩是我的权利,也是我的生命特质。十七岁的激情与冲动是一生只能拥有一次的机遇,我不希望十七岁的自己少年老成,就像我不希望十七岁的自己还一派少女天真烂漫。昨夜躺在我耳边给我的美梦带来清香的黄桷兰,今晨已成了干枯的残片,一碰就碎了。

所以,我在高考前宁愿“牺牲”一整天时间去享受这种自由表达的快乐,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如果不赶快去做,就真的来不及了。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即使我已微笑在生活中感觉每一点惊喜与快乐,但高考带来的压力,仍然像王家卫电影里的呓语如影随行。在我很小的时候,北大、清华就是我脑海中对大学的全部定义,我渴望进北大——就像在做一个美丽又羞涩的梦,可是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你总是可以在不断的考试中发现新的鼓励与打击,我不得不在校园里练“竞走”;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计算名次。我经常觉得害怕。一种恐惧一直像感冒一样纠缠着我,伴着我跌跌撞撞走过高考。我到底害怕什么呢?是害怕自己表现不能达到别人的要求?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可我一直是幸运的,在我不长的人生中,不断有爱我的人,呈我以满捧的鲜花。在每个忘不了的时刻里,他们都在那里,一遍遍温柔而坚定地对我说:“你能行,你能行。”这些呵护是我所有的信心来源。

而什么时候,什么事或我不再需要他们的鼓励,我会真正坚定而信心地走上自己的道路。

下载我是北大穷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是北大穷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1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案【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写作方法等基础知识。 2、 体会文章鲜活的语言,积累写作素材。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她的内心世......

    什么是北大核心期刊[推荐]

    什么是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 确定的。确 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

    北大是一种信仰

    北大是一种信仰作者:许心晴小时候我总是会纠结,是上清华好呢,还是上北大好呢?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想多了„„——摘自网络片段不知道有多少人小的时候都曾经把北大或者清华当成自......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教案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 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生动活泼、情感浓烈的语言;学习借鉴利用小标题组织文章的结构......

    2010年我是这样考上北大心理院的

    2010年我是这样考上北大心理院的我是一名参加2010年心理学的考生,今年的复试已经参加完了,很幸运的被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录取,希望把我复习过程中的一些复习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学案)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高一语文备课组 备课成员:刘武明 张利民 喻春玲 刘霞 杨婷 丁晓艳 李柳燕 黄浴炜 刘琦 李小强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

    我是这样考上北大心理学院的

    我是这样考上北大心理院的我是一名参加2010年心理学的考生,今年的复试已经参加完了,很幸运的被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录取,希望把我复习过程中的一些复习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为什......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5篇)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一、 导入当我们作为一个带给人快乐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长辈就把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感和殷切希望融入到了对我们的声声呼唤中,我们每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