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心得体会
文章标题: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心得体会
增强五种意识推进电力物资改革发展
(**省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省实现“两个率先”、市实现“翻番、小康”的重要时期。省电力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06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确保公司“十一五”末初步建
成“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起步之年,是公司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的推进之年,因此,做好2006年工作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作用关键、意义重大。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结合本单位工作的特点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胡锦涛提出今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这就要求电力物资系统必须牢固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推进电力物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认真学习领会06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按照《建议》的要求研究制定,怎样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规划”体制转换,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根据“六个必须”的原则,增强“五种意识”制定修改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就要求电力物资系统,认真执行《**电力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及配送管理办法》履行物资管理为主,加强物资管理是实现公司“做实、做新、做大、做强”的重要环节,背靠主业,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资流动的成本,继续发挥公司现有的优势,走市场,以电力专业化的物流和高质量的服务去开拓市场,充分发挥配送的作用,减少运输成本,降低材料的损耗。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电力物资部门,介入集团公司对外招投标活动中,进一步开拓外部市场,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着不让地做好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面向外部市场,在开拓经营中确定物资销售服务的目标,确保客户工程,物资招投标的准确性。主动走出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运用现代物流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开拓第三方物流,逐步把物资供应职能往社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方面发展。
三、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对内抓管理,向市场经济“规划”体制转换,对外开拓市场,因为物资是创造效益的重要部门,充分利用我们先进的网络优势、良好信誉,很好的为客户服务意识,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递信息,灵活运用本地名优、原辅材料生产厂商的物资,进行第三方物流的运作,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在坚持热情服务的基础上,以业务技术为依托,优化服务为根本,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工作流程,形成网络,发展增值服务上下功夫。
四、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和谐建设,优化工作流程,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优质服务、按照物资实际需求和工厂制造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物资配送计划,及时、准确地进行配送。规范物资招标采购行为,对确定的项目、责任范围,实施相关项目物资的职能管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公司所服务的上级单位、项目单位、生产单位、基层单位及其他社会客户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深入生产一线,增强服务意识。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及配送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严格、规范地实施采购行为,完备的物资验收手续,准确、及时地组织物资供应,全面满足公司生产、建设和经营需要,发挥规模采购效益。改革原有落后的仓储管理模式,不断增强物资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配送物资的运输、保管原则上不经过中间仓储环节,应尽量运至使用地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进实现仓储微机化、自动化管理。
供电物资公司在学习中认识到:要贯彻落实胡锦涛今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就必需增强“五种意识”加速发展。
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机遇意识,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市场经济充满机遇,能否抓住机遇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成败。电力物资系统要有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敏锐捕捉机遇、及时把握机遇、努力用好机遇,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要善于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中洞察机遇。客观分析形势变化,敏锐捕捉和把握新情况,从经济形势和本地区所处的周边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本地区生存发展的机遇。善于从对市场经济发展最具影响的事件中抓住机遇。寻找那些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准确预见新事变对经济发展将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把自身的发展与这些事件联系在一起。要善于从主动转化矛盾中把握机遇。这不仅要从不利因素中发现有利因素,而且要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
素,主动地去创造自身发展的机遇。要善于从对信息的开发中捕捉机遇。
发展意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这包括进一步开拓外部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关键的就是要有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率先”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要先人一步;对外开放、要超人一着;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市场开拓要高人一筹。总之,要抢
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顺水船、抢进快车道。
大局意识:讲大局,与讲团结、讲稳定是密不可分的。团结、稳定需要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善于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谋划、运筹和行动。讲大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讲大局,不是空泛的政治表态,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样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责任意识:责任是法律的生命。每个人都担负着多重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增强责任意识,要增强大局意识,物资部门在对外的第三方物流中更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要增强奉献意识。增强廉洁意识,做廉洁自律的模范。必须有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中蕴含着辩证法。忧患意识源于对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客观把握,源于对已取得成绩和现实差距的客观评估,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精神。差距也并不会因为我们不愿看到就自行消失,而只会因盲目乐观而不断扩大。冷静看待差距,强化忧患意识,就要坚定信心,鼓起勇气,盯住差距做工作,缺什么就补什么。当前特别是要下力气改变“四个不够”状况:一是有效投入不够,项目数偏少,第一、第二方面物流中的大项目归口管理;二是、第三方物流增长方式转变不够;三是、新环境下创新发展的办法不够;四是、抓投入抓发展的锐气不够,影响了项目推进。因而我们应把解放思想落实在创新办法、谋发展上,克服种种不良精神状态,以危机感取代自满情绪,以迎难而上精神、取代畏难情绪,以实干精神、取代重言轻行,以钻劲韧劲取代摇摆动摇。全力以赴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每月“双过半”,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地处苏中地区的电力物资,应以更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去缩小差距,是充分释放发展我们潜力的轨迹。
认真贯彻领会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胡锦涛提出今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党支部要求每一位党员物资员工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努力做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严守纪律的模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付诸行动。引导广大党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推进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心得体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心得体会。
第二篇: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心得体会
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
议》心得体会
供电物资学习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心得体会2007-02-16 10:37:26
增强五种意识推进电力物资改革发展
(××省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省实现“两个率先”、市实现“翻番、小康”的重要时期。省电力公司四届一次职代会暨2006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确保公司“十一五”末初步建成“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起步之年,是公司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目标的推进之年,因此,做好2006年工作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作用关键、意义重大。
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结合本单位工作的特点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胡锦涛提出今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这就要求电力物资系统必须牢固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推进电力物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认真学习领会06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按照《建议》的要求研究制定,怎样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规划”体制转换,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根据“六个必须”的原则,增强“五种意识”制定修改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就要求电力物资系统,认真执行《××电力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及配送管理办法》履行物资管理为主,加强物资管理是实现公司“做实、做新、做大、做强”的重要
环节,背靠主业,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资流动的成本,继续发挥公司现有的优势,走市场,以电力专业化的物流和高质量的服务去开拓市场,充分发挥配送的作用,减少运输成本,降低材料的损耗。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电力物资部门,介入集团公司对外招投标活动中,进一步开拓外部市场,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一着不让地做好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面向外部市场,在开拓经营中确定物资销售服务的目标,确保客户工程,物资招投标的准确性。主动走出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运用现代物流的先进理念,进一步开拓第三方物流,逐步把物资供应职能往社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方面发展。
三、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对内抓管理,向市场经济“规划”体制转换,对外开拓市场,因为物资是创造效益的重要部门,充分利用我们先进的网络优势、良好信誉,很
好的为客户服务意识,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递信息,灵活运用本地名优、原辅材料生产厂商的物资,进行第三方物流的运作,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在坚持热情服务的基础上,以业务技术为依托,优化服务为根本,尽可能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工作流程,形成网络,发展增值服务上下功夫。
四、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和谐建设,优化工作流程,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关键是优质服务、按照物资实际需求和工厂制造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物资配送计划,及时、准确地进行配送。规范物资招标采购行为,对确定的项目、责任范围,实施相关项目物资的职能管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公司所服务的上级单位、项目单位、生产单位、基层单位及其他社会客户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深入生产一线,增强服务意识。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提高认识、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物资集中招标采
购及配送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严格、规范地实施采购行为,完备的物资验收手续,准确、及时地组织物资供应,全面满足公司生产、建设和经营需要,发挥规模采购效益。改革原有落后的仓储管理模式,不断增强物资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配送物资的运输、保管原则上不经过中间仓储环节,应尽量运至使用地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进实现仓储微机化、自动化管理。
供电物资公司在学习中认识到:要贯彻落实胡锦涛今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任务”和“十一·五《建议》”就必需增强“五种意识”加速发展。
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机遇意识,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市场经济充满机遇,能否抓住机遇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成败。电力物资系统要有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敏锐
捕捉机遇、及时把握机遇、努力用好机遇,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要善于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中洞察机遇。客观分析形势变化,敏锐捕捉和把握新情况,从经济形势和本地区所处的周边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本地区生存发展的机遇。善于从对市场经济发展最具影响的事件中抓住机遇。寻找那些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准确预见新事变对经济发展将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把自身的发展与这些事件联系在一起。要善于从主动转化矛盾中把握机遇。这不仅要从不利因素中发现有利因素,而且要积极促进矛盾的转化,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主动地去创造自身发展的机遇。要善于从对信息的开发中捕捉机遇。
发展意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这包括进一步开拓外部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关键的就是要有率先发展的强烈意识。“率先”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要先人一步;对外开放、要超人一
着;优化结构、产业升级、市场开拓要高人一筹。总之,要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顺水船、抢进快车道。
大局意识:讲大局,与讲团结、讲稳定是密不可分的。团结、稳定需要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善于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谋划、运筹和行动。讲大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讲大局,不是空泛的政治表态,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样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责任意识:责任是法律的生命。每个人都担负着多重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增强责任意识,要增强大局意识,物资部门在对外的第三方物流中更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要增强奉献意识。增强廉洁意识,做廉洁自律的模范。必须有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
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中蕴含着辩证法。忧患意识源于对当前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客观把握,源于对已取得成绩和现实差距的客观评估,源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精神。差距也并不会因为我们不愿看到就自行消失,而只会因盲目乐观而不断扩大。冷静看待差距,强化忧患意识,就要坚定信心,鼓起勇气,盯住差距做工作,缺什么就补什么。当前特别是要下力气改变“四个不够”状况:一是有效投入不够,项目数偏少,第一、第二方面物流中的大项目归口管理;二是、第三方物流增长方式转变不够;三是、新环境下创新发展的办法不够;四是、抓投入抓发展的锐气不够,影响了项目推进。因而我们应把解放思想落实在创新办法、谋发展上,克服种种不良精神状态,以危机感取代自满情绪,以迎难而上精神、取代畏难情绪,以实干精神、取代重言轻行,以钻劲韧劲取代摇摆动摇。全力以
赴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每月“双过半”,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地处苏中地区的电力物资,应以更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鞭策自己脚踏实地去缩小差距,是充分释放发展我们潜力的轨迹。
认真贯彻领会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胡锦涛提出今年经济工作八项任务;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供电公司物资分公司党支部要求每一位党员物资员工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努力做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严守纪律的模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付诸行动。引导广大党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先
锋模范作用。在推进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第三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004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6期第4页)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第四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004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6期第4页)
(3)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为突出。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关系到2020年全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问题。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世居在西部地区,对全国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言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日,也就是全国民族地区兴旺发达之时。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面积(594.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地区总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的97.22%。而且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3%。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境线长18160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境线总长的79%,与周边14个国家为邻。不言而喻,无论是从国土面积来说,还是从少数民族人口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意味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大振兴,中华民族的大腾飞。
5、西部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加之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较差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推翻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先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飞跃,相继成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了民族平等。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西部民族地区除五大自治区首府和27个自治州州府及个别城市的社会经济较发达外,其余自治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尤其是高山区、石山区、偏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僻牧区、偏远边区还相当贫穷落后。极个别特困地区仍处于“住在河边闹旱,能源窝里缺电,交通道路不便,文盲到处可见,地下宝藏无限,捧着金碗讨饭”的困境之中。
从总体来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落后,工业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交通闭塞,科教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差,城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迟缓。这一严峻现实,极大地牵掣着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不难看出,中国奔小康,关键在西部,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山区。这是一项既持久又艰巨的国土建设任务。
三、明智的选择
“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做好“五个正确处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浪费资源现象相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当严重,中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己难以承受。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期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标志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的提高,执政意识的增强,国土建设能力的升华。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简单线性经济过程。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愈发突出。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注意到环境问题,但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的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再变为资源的目的。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少废弃”。用通俗话来说就是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的目的。
第五篇: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
一、高瞻的决策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普遍重视和巨大鼓舞,也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关键的时期,所做出的符合国情,顺应时代,凝聚民意,最具战略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一宏伟蓝图之所以深得民意,鼓舞人心,是因为整个规
划自始至终贯穿着:以富民为根本,以兴国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强国和生态环境安全、美好为保障,以期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高瞻的决策,明智的选择,为全国各族人民所拥护。
2、“十一五”规划始终倾注着求真务实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规划中刚性的目标(翻一番),硬性的指标(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的壮举等等。有力的举措,明确的要求,艰巨的任务,可喜的前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富民兴国的坚强意志和执政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在当今时代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前进的决心和愿望。
3、“十一五”规划是行动的指南,它可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上进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国必将掀起深入学习和认真执行“十一五”规划的热潮。学习“十一五”规划可以明了国情,关心国事,知晓国策,热爱国土,建设家园。可以深信,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奋发图强,必将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艰巨的任务
4、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004年我国gdp达到15.99万亿元人民币,国际排行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按2005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形势十分喜人。
然而,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生态环境相当严峻等等。这些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
(1)我国既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又是生态环境的弱国;既是人口数量的大国,又是人口质量的低国;既是能源消费的大国,更是能源浪费的大国。(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过去一直在说:“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客观事实,“地大物博”是言过其实。只要用13亿人口这个沉重的分母一除,就可以看出中国地也不大,物也不博。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3、43、58、22。(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以上这些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
(2)在环境质量方面,我国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从地理条件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岩溶地区等生态脆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7。二是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每年新增加3436平方公里。森林生态退化和草原退化仍在扩大,10—15的高等植物物种处于濒危状态。环境污染严重,1/3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七大江河水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75的湖水出现了富营养化,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据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高达15,形势是严峻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繁重,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性”。(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引自《新华文摘》2005年6期第4页)[page]
(3)我国疆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最为突出。如何在“十一五”时期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这是关系到2020年全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问题。因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世居在西部地区,对全国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简言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日,也就是全国民族地区兴旺发达之时。这是因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面积(594.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地区总面积(611.73万平方公里)的97.22。而且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
族总人口的86.3。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境线长18160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境线总长的79,与周边14个国家为邻。不言而喻,无论是从国土面积来说,还是从少数民族人口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意味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大振兴,中华民族的大腾飞。
5、西部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加之生态环境和地理
条件较差等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帮助下,推翻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先后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飞跃,相继成立了各级民族自治地方,实现了民族平等。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西部民族地区除五大自治区首府和27个自治州州府及个别城市的社会经济较发达外,其余自治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尤其是高山区、石山区、偏僻牧区、偏远边区还相当贫穷落后。极个别特困地区仍处于“住在河边闹旱,能源窝里缺电,交通道路不便,文盲到处可见,地下宝藏无限,捧着金碗讨饭”的困境之中。
从总体来说西部民族地区:农业落后,工业薄弱,第三产业不发达,交通闭塞,科教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差,城镇化程度不高,市场经济发展迟缓。这一严峻现实,极大地牵掣着中国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不难看出,中国奔小康,关键在西部,重点在民族地区,难点在农村,焦点在山区。这是一项既持久又艰巨的国土建设任务。
三、明智的选择
“十一五”规划特别强调指出,要坚持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做好“五个正确处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浪费资源现象相当严重,中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己难以承受。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期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标志着中国执政党治国理念的提高,执政意识的增强,国土建设能力的升华。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简单线性经济过程。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愈发突出。经济虽然发展了,但环境付出的代价与日俱增。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虽然注意到环境问题,但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但由于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的成本奇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它倡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而且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再变为资源的目的。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度消费、最少废弃”。用通俗话来说就是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的目的。[page]
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防治污染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举措,是我国应对入世的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实乃明智的选择。
四、中华的腾飞
8、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十五”——“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又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的头5年、“十五”计划己提前完成,“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最关键时期。这五年既有大好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我们深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学习十一五规划建议几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