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珙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和探索
珙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和探索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近年来,珙县按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催农奋进、促农学技、携农入市、为农谋利、助农增收”二十字方针,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始终坚持“特色富民”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政策的配套作用、资金的杠杆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为全面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上下齐心,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特色富民”引擎作用
(一)明确一条路径,突出特色促进专合社蓬勃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特色富民”的指导思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立足珙县“烟、茧、茶、林、牧”等特色富民支柱产业优势,坚持将专合组织发展与珙县特色优势农业对接,全面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以工业理念抓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打造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0个,开辟了一条专合组织发展与特色优势农业对接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珙县就坚持走政府统筹指导,供销社管理服务,涉农部门扶助配合的路子,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供销社管理和市场优势,涉农部门支持配合的作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蓬勃发展。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4年9月发展之初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75个,专合社产值从最初的年产值不足1万元发展到现在年产值9770万元,带动农户28580户,专合户均增收1201元。
(二)培育主导产业,专合组织特色农业互利共赢。实行一类专合组织带动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主导产业推动一类专合社发展的发展模式,在特色效益农业中培育农民专合社,由农民专合社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推行主导产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富民。重点在“千村春风工程”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区域内,狠抓“烟、茧、茶、林、牧”五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成效明显,培育发展了底洞、孝儿、沐滩为主的蚕桑产业带,玉和、洛表、王家烤烟产业带,石碑、下罗茶业产业带,下罗、上罗、观斗畜牧产业带等主导产业带,带动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共赢发展。仅2010年,珙县蚕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蚕农茧款收入1.34亿元;烤烟产值4200万元;茶叶产值7840万元;牧业产值2.5亿元。各专合组织实现产值9770万元,专合户均增收1201元。形成了主导产业和专合组织互利共赢 “双增长”良好态势。
(三)整合行政资源,实现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提速。一是统一产业规划。县政府出台《珙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主导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突出蚕桑、烤烟、竹荪、黑花生、生态养殖等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建成优质桑园8.65万亩,烤烟特色走廊示范带4万亩,优质茶园3万亩,林木工业原料基地15万亩,实现了专合组织和特色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二是整体协调统筹。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县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农业农村工作联系会议,听取专合组织发展情况,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专合组织调查研究,帮助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专合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专合组织的发展壮大。三是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制定了《珙县特色效益农业建设考核办法》和《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和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纳入县级涉农部门和各乡镇综合目标管理,实行单项目标考核,由县农办进行特色效益农业考核,县供销社进行农民专合组织建设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及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专项资金分配和示范命名表彰评优评先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统分结合,共同促进专合组织和特色农业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
二、聚力强本,突出抓特做强促进农民专合组织规范发展
(一)选培带头大户,保障专合组织健康发展。在农民专合组织组建发展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选好、培养好带头人,注重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加工专业大户、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本地龙头企业中选好创办人,成功组建、创办了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孝儿红土花生专业合作社、珙县恒源竹木专业合作社、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30余家较大的专业合作组织,确保实现组建一个成长一个,成长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二)整合涉农项目,扶持专合组织发展壮大。有效整合涉农项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参与农业科技项目等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生产能力。仅2010年就争取46个涉农项目建设,项目资金5650万元。新栽茶园5000亩,新栽茶花1500亩,新建工业原料林4万亩,竹基地1.95万亩。建成电信移动电话村124个,宽带连接村106个,建成产业发展公路570公里,修建入户便民路17400公里,为专合社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资金扶持,注入专合组织发展动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万元用于农民专合社的组织工作经费,仅2010年,县财政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69万元,工作经费和扶持资金共计71万元。
二是加大融资工作力度。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加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明确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专合社发展的力度,为专合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仅2010年,就协调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珙县红盛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金鼎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合作社在珙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340万元提供担保,基本解决了专合社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助培主导产业,实现专合组织裂变做强。积极引导和帮助专合社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新增专合社农户,扩大种养面积规模和加工规模,开展立体综合开发,延伸特色经济产业链,实现专合组织做大做强。2010年,帮助培育产业化龙头专合组织17户,其中省级2户,市级9户,总资产累计57200万元。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奥星兔业专业合作社、珙县红土黑花生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合社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三、联合外向,实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互动多赢
(一)用好各种平台,争取份额抢拼市场。突出珙县特色,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建设完成川南综合市场和珙县僰乡特色商品一条街,为专合社规范入市,发展本地市场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引导各专合社建立特色产品营销网络,相继由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牵头成立了珙县农产品经纪人综合洽谈办公室、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展示厅和珙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厅,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畅通了产销渠道、构筑了流通网络。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引进来产品销售订单,以销促产。引导专合社参加了杭州“第三届中国农业投融资洽谈会”、上海“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和河北省唐山“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分别签订了辣椒、甜苦笋、磕粉等产品签订了销售协议、5400万元招商引资初步意向协议、1000万
元特色商品试销协议和14230万元的黑花生、黄金梨、金鼎核桃意向性订单协议,“玉龙黄金梨干”、“红欢堂蔬菜磕粉”、“金鼎核桃”等特色产品被“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博览会“金奖”,大大提高了珙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境外营销市场,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建培育品牌,提升价值促进发展。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品牌、注册商标、包装产品,提升特色产品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相继扶持培育了效益较好的“僰乡花生”、“红欢堂”磕粉、苦竹笋,“老寨土鸡”等品牌,注册创立了“僰皇”腊制品,“珙玉龙”黄金梨,“金鼎核桃”、“福乐山珍鸡”,“珍源食品”,“大自然”和“陆汇”面制品等品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坚持联合外向,利益联结共谋发展。一是鼓励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培育专合组织,实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共同发展、共享利益。典型扶持了如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仅2010年就实现龙头企业智溢公司综合产值2.35亿元,富民蚕业专合组织产值1200余万元,蚕农实现茧款收入13461万元,户均增收1万余元。二是帮扶专合组织向龙头企业转型。力促珙县红欢堂粮油专合社成立红欢堂食品厂和成都红欢堂供销公司,既实现了专合组织产品销路,又提升了产品自身附加值。三是支持专合社与龙头企业订单合作。促成了玉龙黄金梨专合社与宜宾俊龙科技公司、珙县富民蚕业专合社与珙县智溢公司等多家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订单合作,实现了企业、专合、农户互利共赢。
(四)做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实现双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农民专合社发展过程中,坚持注重培育和扶持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试点示范型专业合作社16个,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如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结
构,运作规范,吸收成员332户,带动农户1677户,有黄金梨产业基地9000亩,其中已投产2000亩,遍布17个乡镇,2010年专合社实现产值520万元,入社农户人均增收2500元。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不断强化内部管理结构,入社社员100多户,带动农户5000多户,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入社农户户均增收2450元。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扶余市农村经济管理局 于国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主体,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当前各类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亟需引导扶持,以此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模化经营的进程:
(一)组建目的不够纯正。
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有的合作社单纯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政策优惠成立的,目的是降低费用;更有打着合作社牌子的个体户等等。不太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部分主体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有效地规范运作起来,产生合作效益,难以体现办社、办场成效。
(二)主体法律意识淡薄,身份不明确。
有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意识淡薄,在工商登记注册时,履行相应手续,套用别人的章程,成员至少5人,出资人也不少,其实质并非一个联合经营体,只是由1人出资注册,但帐务处理中成员帐户名下会有相应的股金与量化份额,如果产生纠纷,注册人必须按章程约定来履行相应的责任,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三)管理不规范,内控形同虚设。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流于形式,都是照搬照套形成的,可操作性不强,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导致了管理的随意性与经营的混乱局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可执行力偏弱。有组织却无作为,使得合作社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带动力,不能更好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就会存在好则合,不好则散的现象,制约了合作社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量大质轻,管理难度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化农业的主导力量,也是创新农业的必由之路,所以,农村涌现出一大批人跟风建社,各地普遍存在合作社数量庞大,但实际运营的却不多。即使运营,也是家庭农场或大户的模式,并且有些人即注册了家庭农场,又注册了合作社,出现了一个主体,双重身份,这样就造成了“空壳社”较多,管理难度大,一旦有政策又蜂涌而上。
(五)合作形式松散单一。
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看,大多合作社是简单松散的几个成员间的合作,他们以理事长占绝大部分股份,其他成员以少量资金或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其出资额对合作社承担义务,同时也享受相应的权利,但是,以土地入股的合作社成员极少,他们更希望土地以转包方式流转给合作社,这样可以有保底收入,风险性小。但是,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这样可以防止农民利益被挤出,受到损害,也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调动成员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合作社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六)缺乏整合人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人才,人才缺乏将已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目前,合作社的管理者大多是农民身份,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数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某一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人极少,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求,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急需要有思想、有能力的管理者来开拓这片天地。
(七)部门之间配合松散,工作中有脱节现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需要农业、发展、财政、水利、林业、地税、工商、供销、银监等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协调沟通,共同探讨、制定、规范合作社管理,但是各部门工作各行其事,沟通少,不能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
(八)示范带动、引导作用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规范发展起来的少,只是依靠普通农民盲目的发展,创造收益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特色,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示范社,由他们带动农户与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方特色农业。
(九)农资价格上涨,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资金紧张。农资的上涨,每公顷种植成本会增加500-10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种植面积越大,成本增加越多。融资申请、办理、审批手续需要较长时间,在春耕前如果资金不能到位,将会极大影响主体生产的进行,一味扩大规模,种植风险会很大。
(十)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将影响规模化经营的进程。2018年,从前土地转出方,还会继续流转,土地流转价格的上涨,使得转出方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承包费的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无疑会影响到他们承包的积极性与风险性。
(十一)品牌效益低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红树梅、黑糯米、四粒红花生、各类无公害棚菜、“网户达”大米等多种特色品种,但是,农民目前只懂得种植,营销与管理还远远不够,品牌效益特别低。
(十二)政策宣传不到位
目前惠农政策很多,但是合作社有的完全没有听说过,即使有,也是道听途说,等到了解了,却已经超过项目申报时限。
(十三)政策倾斜力度小
政府加大了对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合作社的融资渠道,满足了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但是,担保费与贷款贴息补贴力度却越来越小,二、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登记注册与备案管理
工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规定,严把注册第一关口。农业部门,要加强备案管理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开展指导服务。对已经完成注册的主体,要进行一次彻底清查,对注册一年并未开展生产运营的,不予备案登记。强化主体报告制度,对未报告的合作社,不予以政策扶持,尽快削减“空壳社”,杜绝量大质轻的现象。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工作,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合作社建设发展的工作机制。各部门要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合作社的建设发展与农业、农村工作同安排,共检查。
(三)整合资源,培训人才。
希望相关部门切实解决合作社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困难,解决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培训经费,急合作社之所急,针对合作社管理者的特点,把理论教条式的培训转向有方向性的学习,适当组织就近的实地典型学习,培养出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的管理者。通过培训教育,使他们熟悉理论、政策和实践,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使合作社带头人增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抓好典型带动,规范管理。明确市级示范社监测标准,按照“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示范带动、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每年选取一批内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规模化生产运营的典型示范社。认真抓好示范主体创建工作,提高合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努力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为有规模、有效益、有实力、有品牌、有影响、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产权关系清、分配机制好的典型,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目标主体。
(五)强化主体培育,做好品牌宣传推广。
充分发挥村委会、村干部、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及农技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领办创办合作社,通过他们的加入,使主体变得稳固、规范、有活力。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营销渠道,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建设,把特色品种推广出去,取得品牌效益。
(六)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到基层悬挂宣传条幅与深入座谈等方式,大力宣传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得基层群众增加认知,增强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整合所有部门的惠农信息,印发宣传到农户,为合作社的规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信息。
(七)尽快发挥土地流转平台的作用。要尽快发挥土流转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利于农户土地的转包、入股、托管,代耕等方式的流转,即能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也能使得流转入合作社的土地手续齐全,便于办理贷款,农村补贴等政策。
(八)把政策落到实处。
引导农民合作社由数量、速度增长向质量和规范转变,将扶持政策向运行规范、带富能力强的合作社倾斜。严格按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按规定应减免的印花税、征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一定要减免,更好的解决合作社在生产运营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其作用。政策鼓励合作社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等专业人员,使其逐步建立管理制度,破解生产运营中的难题。
(九)形成规模氛围,经营一定要“适度”。通过近几年来的调研,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盲目发展壮大,致使其破产。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味的追求规模,而不考虑自身的生产环境与生产能力。建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一定综合自身能力,“适度”发展规模经营,稳步扩大规模。所以,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的同时,要适量适度。政府相关部门要综合考虑本地的自然情况与生产能力,适量适度培育适合当地生产特色的主体,对有活力的主体进行规范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要全员关注,部门间要密切配合,全面清查,扎实组建,稳步推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选择有活力,有凝聚力、敢于创新的主体,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三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邹进泰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局限性:由于受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限制,农民闯市场难;由于受传统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科学种田难;由于受农民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农业投入难;由于受农业生产规模限制,农产品增值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解决影响农民增收的四大难题。
一是有利于解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问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在农户资金缺乏、国家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动员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姻找到投资渠道,解决农业投资资金需求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变农业弱势地位问题。传统上,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比较效益低。而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种植(良种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产业链拉长(加工增值、储运降耗等)、品牌化销售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全过程利润。
三是有利于解决分配中的农民利益问题。过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的连接方式,尽管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但由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产生利益对抗。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农民与企业的联姻,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连接在一起,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保证农民和村集体利益。
四是有利于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传统分户经营模式下,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下,政府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可以直接到专业合作社,而合作社则通过统一经营、统一服务或农业示范等方式直接将农技服务送到户头、田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助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增产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业单产水平;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增产,如孝感春晖土地合作社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耕地面积10%。
二是优质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实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通过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优质农产品需求,可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三是降耗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防虫治病等,有效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通过配方施肥、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值目地。
四是加工转化、流通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农产品加工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辐射能力达到增值目地。
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一是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应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融资环境、教育培训、技术扶持、经营项目等方面给予合作社有力的支持。
二是应建立健全培训辅导体系。
应建立由政府领导和农业专业组成的培训辅导队伍,健全分层次、多形式合作社培训辅导体系,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合作经济原则到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对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典型,加大示范力度。应着力培育一批产权关系明晰、组织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服务作用好的合作社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合作社全面发展。
第四篇: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需要数量
更需要质量
——关于???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为其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经济互助性组织。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自2007年6月???县注册成立第一家专业合作社至2015年5月30日,全县的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24家,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但在带动社员发展,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和农民增收上后劲不足。通过对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注册资金、发展规模、经营类别、组织模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探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突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转型,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县地处麻山腹地,地势崎岖、水源缺乏、交通相对落后,农业发展向来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显成效。
(一)数量增长较快,经营类别较多
自2007年6???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以来,截止2015年5月底,???县已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4家,年均注册28家,注册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受到惠农政策和???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提质转型,大力实施“5582工程”的影响,2015年的注册数量呈指数增长,1 前5个月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48家。如(图一所示)
长顺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示意图6045301507年0208年0209年0200年1201年1202年1203年120)4年1月5201-(年5120图一: ???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增长示意图
虽然受???县地理位臵、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但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还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涵盖了农机、烟草、茶叶、蔬果等13种大小类型。如(图二所示)
图二:???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分布示意图
(二)筹资渠道单一,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注册资金的多少及筹资渠道直接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合作社实现成员利益最大化,实现对农产品的统一耕作、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基础,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前提。根据调研的数据分析,全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来源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出资人员结构单一,合作社的注册资金75%左右是由种养殖大户个人出资构成,25%左右由3-5个成员出资构成。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注册金额较小。由于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吸纳社员、带动农户、辐射产业发展上动力不足,在争取小额贷款、政府扶贫项目支撑、市场资本投入上竞争力不足,根据调研数据显示,50%以上的注册资金都在5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注册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如(图三所示)
长顺县已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1-50万300万以上 4%251-300万 3%201-250万 8%151-200万 3%101-150万 11%1-50万 54%51-100万101-150万151-200万201-250万251-300万51-100万 17%300万以上图三:???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示意图
(三)组织结构单一,缺乏代表性
从合作社功能性质来说,合作社是衔接企业、农技服务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合作社的法人身份和成员构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从调查的数据显示,???县的合作社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人身份比较单一,缺乏代表性。在已注册的224家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中,98%的是农民中的种养殖大户,2%的是个体户,这些人可能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但是缺乏能够助推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对于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二是合作社成员结构单一。在全县的22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348个成员中,农民占到了99.5%,专业农技人员仅仅占0.05%,对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的种植,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二、制约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思想固化,对合作社认识不深
一是自身素质不高。就???县来说,现在真正从事农地耕作的农民,主要以经历“文革”和“十年”困难时期的50、60人员为主体,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又经历了“大锅饭”时代到“土地包产到户”的过渡,自然满足于“土地包产到户”带来的好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二是二三产业的收入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90%左右的都不会把农业作为收入来源的首选考虑,首先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所掌握的技术都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无法在土地上施展所长,其次对比二三产业和农业生产,4 虽然国家实行各式各样的惠农补贴,但前者的收入仍要远远高于后者,再者从事二三产业不用承担因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三是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高。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对于合作社的宗旨、经营范围、组织模式、利润分红等都处于未知状态。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资金,靠仅有的土地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经营管理、品牌化加工销售。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入社意愿不强
一是完善政策导向不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有盈利的目的,但不以合作社的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员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因此政策的导向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和合作社本身,而是应该回归到“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本质,回归到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为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这一本质。二是土地流转模式单一。目前全县流转的土地在25000亩左右,流转的方式都是单一的以现金形式流转,这样的流转方式虽然能给农民带来固定的年租金收入,也有效避免了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但是土地作为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和农民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这样的流转方式一般年限长,农民又不能享受土地增值的成果,因此很多农民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远接受这种土地流转方式。
三、创新要素投入机制,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新组织模式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县“山地高效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突围的重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我县的2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打破???县土地流转模式和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实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组织办社多元化,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权,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围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宣传培训,着力转变思想意识
农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受益者,农民耕作意识的转变与提高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跟本上来说更应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法律宣传和政策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作用、有关政策和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共识和氛围,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农村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二是转变思想,增强农民素质。对各社区的农业致富带头人,各村(组)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定期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观摩会,实地参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地区,实地感受农业产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改变。积极采取开展电视科技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印发科普书刊、现场讲解、学习典型、实地观摩等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 传,转变农民思想,增强农民素质。
(二)统筹全局,完善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农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不应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点,应该强化顶层设计,使政策能够贯穿整个合作社经营发展全过程,包括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经营制度建设,惠农资金的落实等不该仅仅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层面,更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上,而是要把整个合作社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最末端,延伸到社员身上,延伸到合作社吸纳社员的数量、质量,入股资金的分量,社员分红的数量,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质量上。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于扶持资金、扶贫项目的落实,不能搞大锅饭、平均主义,要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小额贷款的扶持方向与合作社的发展业绩挂钩,把合作社的社员发展数量、质量、对社员提供的产品统一生产、销售、加工及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年终社员分红的数量提升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端,扶贫政策才能起到扶贫助推的作用,才能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载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实现社员结构多元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是集生产、病虫害防疫、销售、加工、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跨行业、多技术综合体,只有实现成员结构多样化,组织模式多元化,把有技术,懂销售的技术人员以技术 形式或资金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的终端带动作用,形成“农技部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
以农技推广部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供销社等出资发起社员,再联合种养殖大户,农户以扶贫项目折合资金+股金的形式组建合作社,在股本结构上表现为农民股和法人股,农民按扶贫项目折合资金持有股份。团体社员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专家与骨干,并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场所、固定资产或相关设施。如敦操乡登台关养殖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将以项目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的鸡苗、饲料、药品等扶贫物资折合资金加自筹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乡党委、政府选派干部兼任理事长(兼任理事长不享受任何股权利润分配),同时,成立合作社财务工作小组,由社员担任出纳、会计,并选派财政所干部担任财务顾问,建立财务管理及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财务情况,接受社员的监督,使合作社形成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收支模式,确保合作社运作规范化、科学化。
产生效益扣除饲养成本后,留足20%的发展资金、留足10%风险发展基金。剩余利润,按农户投入成本计算每股资金,核算出每户农户持有多少股,按持有股权多少进行利润分配。扣除的饲养成本循环投入下一轮发展。
(四)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格 局的组织模式
探索一条农村土地增值、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保证农民“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民可拥有“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三金”的稳定收入,???镇五星村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逐步形成以“土地基本租金 + 经营红利分成”的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300亩,惠及80余户农户。当产生利润后合作社每年让出10%的利润,村集体及群众以3:7的比例再进行二次分红,7年后如果群众已掌握相应的种植管理技能,愿意自行管理,合作社将无条件让出,最终实现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
(五)以土地存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前两种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责任,但同时又受到了现金股本和扶贫项目匮乏的限制,在享受土地增值和市场竞争中不能发挥最大效应。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现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让农民以土地存包经营权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形成政府推动、农民主导,市场引领、龙头企业参与的组织模式,正逐步被相关利益主体和农民充分接受。如???镇的朝摆村葫芦组已通过土地入股组织紫王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种植紫王葡 萄300亩,吸纳社员35户,157人,深得群众的好评。究其原因,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其他组织模式而已,农民拥有更大技术服务支持、话语权和获利空间。
1、生产技术服务支持
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农户提供的生产技术服务主要包括: 一是实现“4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以确保成片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增加产品附加值;统一技术培训,与农技部门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邀请农技人员为农民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对农户所用的化肥、农膜、种籽等直接在厂家批量购进,做到质优、价廉,降低生产成本;统一防控管理,组织施肥、施药、防虫等生产管理,确保标准化安全生产,通过合作社组织测土配方施肥、机器统防统治的方式,增加施肥的有效性和虫害防治效率。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后,可以通过自筹部分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从农业、水利、扶贫、移民、科技等相关部门获取资金、用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2.提高市场谈判能力,拓宽销售市场
以地入股合作社成立以后,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谈判议价能力。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通过集体谈判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既可以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又保证了较合理的价格,使农户的利益免受损害;另一方面农地入股 合作社可以通过建立直销批发门市和批发联系点,建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拓宽销售市场。
3、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民致富
农地入股合作社在带领本组织成员增收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增加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品种更新、常用技术提升、标准化管理技术推广等环节上,充分利用可移动资源,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的交流方式,提高周边农户的生产水平。
4、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为普通农户的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之间搭建了一座可以合作的桥梁。同时,在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农户的基本利益,保证农户的农地保障功能不尽丧失,农地入股合作社或采用入股农户出配套资金的形式,或生产营销大户出资入股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兼顾了合作各方的利益,创新了要素投入机制。
5、形成地区品牌产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农地入股合作社为了在市场上更好的销售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就必须加强生产质量控制、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获得各种有效的认证,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可以有效传递商品的独特性、质量保证等信息,也有利于保护名优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对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 程有着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以前单家独户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注册商标成本高,难度大。而成立农地入股合作社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合作社扩大产品销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等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珙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
珙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索
珙县课题组
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来,紧紧结合专合社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供销社市场流通、组织管理、融资渠道和发展模式“四优”作用,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经营管理落后、市场竞争力弱、规模发展不够的瓶颈,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强劲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珙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总注册资本5340万元,合作社成员19360人,带动农户28580户,实现产值9770万元,户均增收2011元,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先进单位。
一、发挥供销社市场“两网”优势,突破专合社市场“弱小”瓶颈
(一)利用供销体系网,接入网点专合发展渠道畅通。联合是供销社的优势,在经过30多年改革的风风雨雨后,上级社为下级社服务,基层社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关系已经理顺,全国性供销系统网络健全,供销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县供销社充分利用供销系统上到全国,下至基层村社的商业网点的庞大网络体系,积极帮助农民专合社接入供销系统网络,促进专合社产品入网销售,带动专合社发展壮大。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机制运行以来,县供销社共累计帮助75个专合社接入供销系统网络,确保了专合社发展渠道畅通。
(二)整合系统资源网,农超对接专合产品产销两旺。一是依托“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促进产品流通网络对接。紧密结合供销系统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的“千社千品”富农工程,积极扶持了2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塑造了10余个特色农产品牌,纳入“千社千品”富农工程5个农产品品牌,拥有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合作社6个,已注册商标的合作社达10余个,2010年实现产值9770万元,专合户均增收2011元。二是推动“农超”“农企”连锁对接,开辟新网工程绿
色通道。结合专业合作社发展实际需要,县供销社大力推动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企业连锁超市对接,开辟专业合作社产品进入新网工程的绿色通道,对专业社合作社产品进入供销社系统的批发市场和超市的实行减免入场费和管理费,促使6家专合社产品进入县内超市,红月亮公司、红土花生等5家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实现了农企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专合社的发展。三是用好展销、洽谈、博览会平台,争取外地份额抢拼市场。充分利用供销系统和非供销系统组织开展的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议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引进来产品销售订单,以销促产。仅2010年,就分别引导珙县专合社参加了杭州“第三届中国农业投融资洽谈会”、上海“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和河北省唐山“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分别签订了辣椒、甜苦笋、磕粉等产品的销售协议5400万元,招商引资初步意向协议1000万元,商品试销协议14230万元。黑花生、黄金梨、金鼎核桃意向性订单协议,“玉龙黄金梨干”、“红欢堂蔬菜磕粉”、“金鼎核桃”等特色产品被“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博览会“金奖”,大大提高了珙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境外营销市场,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挥供销社管理“两大”优势,消除专合社管理落后矛盾
(一)突出“三专”效果,专合社管理规范有序。一是专家培训提高素质。充分利用供销系统专家资源广和管理层次高的优势,通过举办专合社管理人、发起人、经纪人管理培训班的形式,分期分批办班学习,全面为专合社培养和储备人才,为专合社规范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期,共培训5000余人次,仅2010年,县供销社就为全县17个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共180人,促进了参训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升,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管理水平,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二是专业管理规范建设。有效发挥供销系统管理人才多,管理经验足的优势,积极指派经验丰富管理人员到基层,为建社短、规模小、运作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对口支援,帮助专合社完善规章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促进专合社规范、良性运作。自专合社建社以来,全县供销系统累计指派690人次,为70余个专合社提供了对口管理,进一步促进了专合社规范有序发展。三是专门考核促进发展。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任务,要求各乡镇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农业、农村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县级涉农部门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项目资金等保障,项目资金安排倾斜专业合作社,把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项目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了专合社的迅速发展。
(二)发挥“两范”作用,专合社管理规范有序。一是率先垂范,引领发展。早在2004年,县供销社就结合供销系统体制改革实际,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及时作出了由县供销社牵头组织,推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政策,拓展了供销社和农村经济双向发展的新路子。当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带动农户35户,实现产值10万元,为农民专合社的发展开好了头,带好了路,并引导农村群众先后建立了专业大户创办型、村干部发起型、企业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合组织,促进了农民专合社的蓬勃发展。二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农民专合社发展过程中,全县供销系统坚持注重培育和扶持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试点示范型专业合作社16个,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重点培育的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结构完善,运作规范,吸收成员332户,带动农户1677户,有黄金梨产业基地9000亩,其中已投产2000亩,遍布17个乡镇,2010年人均增收2500元。重点指导的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结构不断强化,吸收入社社员100多户,带动农户5000多户,户均增收2450元。
三、发挥供销社融资“两动”优势,破解专合社资金不足难题
(一)部门推动,协调配合抓融资。充分发挥渠道广、途径多的优势,加强与县金融管理部门联系,争取县人民银行联系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的意见》,规定了金融机构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支持的具体措施,为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融资、扩大规模、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协调融资公司为专合社融资,为专合组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仅2010年,县供销社就协调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珙县红盛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金鼎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合作社在珙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340万元提供担保,基本解决了专合社发展的资金瓶颈。
(二)项目促动,穿针引线抓投入。积极搭桥引线,帮助专合社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协助专业合作社做好项目的申报和服务工作,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政府农业开发项目,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如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获得市财政资金20万元、县科技经费3万元,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获得市财政资金15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推广种植面积。项目资金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的做强做大,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发挥供销社发展“两向”优势,解决专合社发展不够问题
(一)移植成熟模式,横向联合发展壮大。合理移植供销系统横向联合发展壮大成熟模式,指导全县各专业合作社之间切实加强横向联合与合作,把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创设了珙县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积极主动地为农
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咨询培训服务,帮助签订购销协议,推销农副产品等工作,并在同类专业合作社横向联合与合作上做了一些探索。联合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各专合社和农民的认同,会员单位逐年增加,现已发展80个会员单位。同时充分发挥各个专业合作社的特长,使专业合作社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把“农民做不到、政府做不好、企业不好做”的事做到了,促进了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专合社的发展壮大。
(二)坚持传帮带小,纵向对接领跑增效。坚持供销社联合社主抓专合社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供销社和大专合组织的市场和资源优势,带动专合社拓展经营市场、开辟市场空间,实现专合组织共同发展,增效增收。仅2010年,县供销社和各专合组织就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市场50余次,参加各类展销、洽谈会10余场次,其中:金鼎黑桃、蔬菜磕粉、黄金梨干等分别获全国金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繁荣。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