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
纵观历史,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与前三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
二是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主要任务,追求数量增长成为普遍共识。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了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往往是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则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着眼于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大力促进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是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是经营队伍由依靠农村劳力向培养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优秀农民就是农村人才、农村人才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的新理念。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和核心农民,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带领几亿农村劳动大军从事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村。
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渐向能源农业、海洋农业、生物药物、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渗透,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
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归根到底得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要突出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着力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随着农业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企业化生产模式转化,农产品生产由最初的分散经营逐步演变成企业化经营,由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部分组成的农工商综合体应运而生。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必然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2万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左右,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着力于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不仅与自然生产要素相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不足、生产效能低下的弊端,强化现代信息、现代科技、新型人才、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着力于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农户集中,农业生产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产带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食品加工与物流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研究,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各种社会因素投入现代农业,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要在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农村科技项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建立长期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政策引导,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门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加以充分体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连接,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类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强化项目实施的目标管理,加大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力度,建立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对工程性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评估的制度,把项目中期评估、项目执行中监理结果、项目验收结果作为支持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项目问责制和科技信用制度。
第二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意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第九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重点,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下实现农业创收的根本途径。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基本原则。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来看,我国已将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向《经济》记者表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即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首先,从现代农业的本质来看,现代农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核心要素就是科学技术和财政投入;其次,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要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就必须加快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当前,中央倡导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即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经营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农业生产从过去的自给自足变为今天的规模生产,规模越大、资本越密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再次,在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比如:种植业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对改变种植条件的作用很大。此外,温室大棚技术也可以打破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为农耕农作带来极大便利,也对发展精准农业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曾公开表示,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决定力量。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发展农业科技需认清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递增。自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至2012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9.7亿元,支持3355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资金高达26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的2555个农业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财政投入之大可见一斑。2012年,《意见》的出台,更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机制、条
件问题,也包括种业科技创新问题、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问题、扶持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提到了议事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曾公开表示,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期盼,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辉煌,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王济民表示,不足之处有三:第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造成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创新受到影响,农业新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洋品牌品种大举入侵。”王济民说。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发育缓慢,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技术储备及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二,农技推广服务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等问题,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求的原因;第三,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各省都已建立农技推广站,但‘庙’搭起来,关键是吸引
人。”王济民说,“每年,我国约有1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农村对专业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无法达成平衡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机制。”
发展农业科技,坚持以人为本
为尽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对农业部门来讲,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应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对此,王济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执行力度:第一,加大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财政在农技方面的投入虽逐年递增,但经初步核算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投入GDP比重的0.8%左右,与国外的2%相比相差较远。”王济民表示。《意见》中指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要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上,应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第二,尊重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意见。遵循科研规律,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吸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意见,使其参与农业科技顶层设计;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下,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作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优惠财税政策以激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天使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各种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支持力度,彻底缓解资金不足对农业企业创新的严重制约。
第三篇: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期。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四个立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建立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聚集中。特别是,为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逐个环节梳理技术需求,帮助农民排解生产难题,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根据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截至2010年底,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农技推广人员在近两年的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及时调整聚焦培训重点,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5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粮食综合单产达331公斤,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高出3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从耕地资源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面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从外部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外部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尤其在当代,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得到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
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作物来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一实际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实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的优化。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当前,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我国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到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调整。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二是由仅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到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调整。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由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到多功能多层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一是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
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三是强化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重视发挥科技信用评价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四篇:依靠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政府鼓励和引导,构建企业小循环 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指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物料和能源并减少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通过“园区搭台、企业唱戏”,逐步引导企业进行提质改造,技术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内循环。同时,建立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园区综合管理体系,实施蓝天计划、碧水计划,切实做好“循环”、“集群”这篇大文章,使工业园区真正融入公园式城区,和谐、协调发展。
第五篇: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依靠科技创新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也由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产品国内市场转向直面国际市场。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把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对食物需求的多样化和对食物安全的更高要求。食物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发展农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已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正深刻改变着农业的面貌,农业科技自身的新突破和新变化,同样迫切需要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的最新发展,不断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更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2、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要求
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在保持供求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了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十字”方针。农业科技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十字”方针和要求进行战略性调整,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体来讲:
一是要为“优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农产品质量较差、生产规模小、缺乏统一的标准,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优质、高产、专用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为“高产”提供科技支撑。保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提高大面积农作物单产为目标,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高产栽培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优质基础上的高产,保障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三是要为“高效”提供科技支撑。“高效”是优质、高产的经济体现,也是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依靠科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专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畜禽、水产养殖、林果生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要为“生态”提供科技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水灾、旱灾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农田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加快开发绿色农业技术,逐步形成与环境建设相协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为“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残留超标、质量安全性差的问题还较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很大威胁。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尽快建立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强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减少农产品污染,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3、我国新阶段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为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以强化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既注重农业科技自身水平的提高,更要重点解决农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科技问题。
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提高综合竞争力。要从我国农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以863、科技攻关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为依托,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抢占国际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要把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开发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调节物质等生物技术产品,促进农业向优质、高产和生态安全发展。
——要以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智能化农业为重点,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加强粮食生产、收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要以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节水农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以解决农业重大理论、重要过程和重要作用机理问题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尽快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农业科学研究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要支持生物基因图谱构建及克隆、分子遗传机理、优质高产生理、光合作用机理与生物固氮等研究。力争在种质资源创新、杂种优势利用、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动植物基因组学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原始性创新能力。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与转化,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与配套,强化一线科技力量。重点支持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研中试基地、农民培训基地、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星火密集区建设,构筑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平台,使其成为连接科研、生产与市场的纽带。
——要加强对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快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大力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科技能力建设,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或产业集团,着力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
四是继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速构建现
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为核心,调整和完善现有农业研究开发体系;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调动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大学、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核心,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要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基础条件薄弱、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在保持农业科技工作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事业,加大农业大型科技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条件。要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农业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的有效重组和系统优化,形成以农业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农业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科技能力,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