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06:3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

第一篇: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

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

【摘要】《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明确了我国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进行分析并对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侵权;构成要件;免责事由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与实施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制度的,无论是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还是免责事由抑或是规定的第三人引起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方面。针对我国现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我将进行若浅薄分析。

一、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规定明确了我国对环境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者追偿。”该规定污染侵权行为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适用。学界通说一般认为环明确了第三人的过错不再是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加害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一是环境污染的行为,二是损人不得通过证明损害后果是由第三人的过错造成而免除或减轻责害的事实,三是污染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1、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不以违法性为要求环境污染责任是危险责任之一,危险责任的归责基础是“危险”,即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即使行为人符合法律规定达标排放也未必能够避免危险出现,法律为防止污染损害制定的各种规则、标准也不可能防止现实中出现的所有环境污染的危险状态。所以即使达标排放也不能确保危险不出现。不以违法性为责任构成要件不仅有利于保护受害者也有利于行为人最大限度地尽到注意和管理义务。因此环境污染行为不应以违法性为要求。

2、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无过错责任能否适用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领域对于因果关系认定的主要理论有三种:盖然性因果关系,即受害人只需要证明污染环境的行为引起损害的可能性达到一定程度法院即可推定因果关系存在;间接反证法,即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通过举证证明其他的间接事实从削弱对方当事人证明主要事实的证明力;疫学因果关系,即依医学中流行病学的原理利用统计的方法并基于合理的盖然性来推定损害结果与排污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鉴于因果关系认定较为复杂和困难的特点,处于保护受害人的立法考虑,法律规定对环境污染责任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稍后将进行详细论述。

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举证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因环境污染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该规定明确了环境污染责任加害人主要是对因果关系和免责事由进行举证。

1、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根据该规定,对于环境污染侵权的因果关系应当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即加害人只有证明了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才能够免于承担责任,否则承担侵权责任。

2、法定免责事由及其举证责任

在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行为人如果提出免责事由,还要承担对免责事由的证明责任。由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因此并不适用法定的一般免责事由,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中有哪些是免责事由。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等都做出了不同的规定,《侵权责任法》也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综合目前立法来看,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主要有第三人的过错、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

(1)第三人的过错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一款中规定:“„„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该规定在海洋环境污染侵权中,第三人的过错属于法定免责事由。但是《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者追偿。”该规定明确了第三人的过错不再是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加害人不得通过证明损害后果是由第三人的过错造成而免除或减轻责任。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侵权责任法》生效之后《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自然失效。第六十八条中并不区分第三人的故意与过失以及排污者是否违反义务,而是一概地赋予受害人选择权。根据这一规定,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原则上加害人并不能通过证明第三人过错造成环境污染致人损害而免责。此时,受害人既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和第三人最大限度人在这里承担的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2)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的免责

对于不可抗力和受害人的的免责,《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具体规定,因此对于不可抗力和受害人的免责主要适用环境保护单项法规的相关规定。对于不可抗力,《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免于承担责任。”《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由于不可抗力造成水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规定:“完全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赔偿责任:(1)战争行为;(2)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根据上述规定,对于自然原因导致的不可抗力均可免责,而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不可抗力只有在水污染侵权中可以免责,海洋环境污染责任中战争也属免责条款。对于受害人的故意,《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则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其他法律中未明确规定受害人的过错为免责事由的不可免除污染者的责任倒置,即加害人只有证明了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的过错导致的侵权也可免除污染者的责任。另外,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由于相关主管部门的过错导致的侵权也可免除污染者的责任。

三、完善环境污染侵权制度的建议

根据当前《侵权责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知,我国环境污染侵权制度存在以下不足:

1、关于损害赔偿范围,立法上对环境污染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未作规定,实践中对因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一般也不认定。这与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潮流不相符合,对受害人来说也不公平。

2、关于责任方式,一是缺乏对排除侵害成立要件的进一步界定,且没有“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赔偿”等过渡性质的责任方式的规定;二是损害赔偿责任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如国外行之有效的财务担保、责任保险、损害赔偿基金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为空白。

3、关于受害人救济的途径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缺乏对仲裁的规定。仲裁作为一种迅速、便利、经济的救济途径,在国外及国际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环境法中,无论是基本法还是各单行法皆未明确规定。二是行政调解欠缺具体化的操作规程。目前,我国大多数环境纠纷都是通过行政调解处理解决,但对诸如调解机构的组成、办案程序、执法权限、资金、处理期限等都缺乏规范,很不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完善的建议:

1、细化排除侵害的构成与方式

鉴于排除侵害对工商业活动的过大打击,对其运用应当严格慎重,一般只能适用于连续性、反复性及不可恢复性的侵害,且应当进行严格的利益衡量,以兼顾产业的发展与公众权益的保护。同时,除完全排除侵害外,还应通过立法引进确立“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排除侵害的赔偿(即代替性赔偿)”等过渡性质的责任制度,以便法院或执法机关通过对有关利益的比较权衡而对各种排除侵害的方式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及社会公正理想。

2、逐步建立责任保险与损害补偿基金制度

环境污染侵权往往具有社会性,其受害地域广阔、受害人数众多、赔偿数额巨大,加害者一般都难以承受。对此,许多国家为确保受害人得到充分的赔偿,都对从事有高度风险的企业进行强制性责任保险。这样,因环境污染侵权而致赔偿责任时,就可通过保险的渠道将巨额的赔偿金分散于社会,从而实现损害赔偿的社会化。这既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又有利于对受害人的及时救济,避免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及因之而生的社会动荡。为此,我国也应建立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保险机制,对有高度污染危险的企业,实行强制性责任保险,并明确具体地规定承保范围、保险金额、责任条款和理赔程序等。此外,针对加害主体难以确定、或支付能力有限、或已经破产或关闭,而受害人急需救助等特殊情形,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补偿基金制度。具体做法可适当借鉴日本1973年《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的立法经验,我国也有学者提出了这方面的设想。

3、完善行政调解制度与仲裁制度

行政调解是我国环境污染侵权纠纷寻求解决的重要途径,但就其运行而言,却又因缺乏具体化的规范,以致有关主管部门不能公正、有效地依法开展工作,也不利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因此,应参照日本、台湾地区《公害纠纷处理法》的规定,制定具体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或调解法,并对有关受案范围、主管机关、处理程序、效力等作出明确规定。仲裁,作为一种灵活、经济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外及国际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中都有其运用。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一般都关涉财产权益,把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解释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一种并无不可。考虑到环境污染侵权的复杂性,在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赔偿数额等事项的认定方面,双方当事人往往存在很大分歧,不易达成和解;而行政机关的调解处理有时也不成功,因此,运用仲裁方式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四、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必然以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建立完善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公民权益都具有重要作用。《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的进一步明确对实践中统一该类案件的处理有重要意义,而相关规定的补充和修正也必将促进制度的完善。

第二篇:浅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浅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

由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但这种飞速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也就使得国家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由此引起的环境侵权与维权纠纷,在许多地方也成为了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国制定了诸如《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确立了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同时来缓解整个社会的环境污染趋势。在《侵权责任法》中,有关环境污染的责任问题,也并没有多加描述,只是从四个基本方面确定了其侵权责任规则。首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归责原则,侵权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民法通则》中也有相关规定,这一规定明确了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的损害承担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是指排污者因污染行为,侵害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等人身权或者所有权、用益物权等财产权,从而导致的民事法律责任。由于环境污染行为的特殊性,关于它的归责原则也是采用特殊的规则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具备以下三种要件:有违法环境保护法律的环境污染行为;有客观的损害事实;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而无需排污者有主观上的过错。因为只有这样严格控制和积极治理污染,才能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强化人们环境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被侵害人的举证责任,也更有利于保护被侵害人的合法权益。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也规定了关于环境污染数人侵权行为的最终责任分担规则,其中规定:“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本条规定的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条文中没有规定数个污染者之间有污染环境的意思联络,而现实中的环境污染共同侵权案件,污染者在实施侵权行为前,一般情况下确实没有主观上的意思联络。在这种情况下,各污染者应当按份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大小的依据主要是污染者的行为在导致损害结果所占的原因比例大小。

同时《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了第三人过错导致环境污染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这里的第三人,是指除污染者与受害人之外的第三人,此外,第三人须不与污染者之间存在意思联络,否则就成了第三人与污染者共同侵权,也就不属于本条所规范的范围。该条规定了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而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自由在污染者与有过错的第三人之间选择一个来承担赔偿责任,而如果选择了污染者来承担责任的话,污染者也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这既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让其的受到的损害能够得到充分的补偿,同时对污染者也保护了因第三人过错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者的权益,只是承担了不真正连带责任,即害赔偿责任最终归属于造成损害发生的直接责任人。

除此之外,关于环境污染的侵权行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据《民法通则》解释就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但是要构成这一条免责条款,不仅需要产生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而且需要污染者对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及时采取了合理措施但是仍然不免损害。

二、被侵权人自己的过错。如果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具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即足以表明被侵权人的行为是导致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该损害与污染者本身并无因果关系,所以损害责任也不应该由污染者承担,而应由被侵权人自己来承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在制定有关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时,在强化环境污染者的法律责任,履行其环保义务以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社会环境的同时,也要在侵权责任的问题上,平衡污染者与被侵权者双方的利益,把握好公平原则,是谁的主要过错就规定由谁来承担主要责任,防止造成一味的不分是非就将过错全部怪罪于污染者的现象,同时也要让确有过错污染者受到其该有的惩罚并承担其该承担的义务。

第三篇: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1.0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江苏省有关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为防治工业废物的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保障员工身心健康,促进企业环境与效益协调发展,特制定内部管理责任制度。

2.0 范围

2.1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部门。

3.0 职责

3.1 公司所有部门负责将环保任务栏入部门工作计划,定期考核;

3.2 行政部负责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 3.3 环境控制指标和范围有发生变化时,行政部对所有部门进行通告培训; 3.4 行政部部负责编制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每年至少一次进行预案演习; 3.5 环境污染物的贮存由仓务部负责;

3.6 环境污染物的处理、处置由行政部联系资质机构处理;

4.0 工作流程图

5.0 工作内容说明

5.1 术语

5.1.1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5.1.2 危险废物贮存:指危险废物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和最终处置前的存放行为。5.1.3 贮存设施:指按规定设计、建造或改建的用于专门存放危险废物的设施。5.1.4 容器:指按标准要求盛载危险废物的器具。

5.2 公司所有人员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污染物的处理坚决做到达标产生、达标排放、达标转移,并保留相关记录;

5.3 行政部每年不定期检查防污染环保工作的执行情况,对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批评和处罚。5.4 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措施

5.4.1 危废处理

5.4.1.1 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要求,公司对危险废物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如实申报危险废物产生量及流向情况。

5.4.1.2 建立危险废物管理计划上报制度,明确规定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转移措施。

5.4.1.3 仓务部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如实记录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贮存、处置、流向等信息,落实环境污染防治责任。

5.4.1.4 规范危险废物的贮存和标识和转移制度,严格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要求,对危险废物进行贮存、标识和转移。

5.5 防治责任制度:

5.5.1 环境保护领导负责制

5.5.1.1 公司总经理为公司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各部门经理为本部门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定期检查本部门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5.5.2 环保工作报告制

5.5.2.1 每年公司管理例会上,各部门经理就本部门工作期间环保问题进行汇报。

5.6 考核与奖惩

5.6.1 由行政部对各部门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并报告公司总经理,作为评价部门经理奖惩和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次:第 1 頁

共 2 頁 5.6.2 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对热心环保工作的部门和个人,对环保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由行政部报告公司总经理审批后,公司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对成绩较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第四篇:试论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范文模版)

31651552.doc 试论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赵之侨 杜海波

内容摘要:环境污染导致的侵权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一般具有不平等性,而且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内容也非常复杂和专业,导致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纠纷的证明责任,本文试从构成要件的角度来论证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受害人的证明责任,以期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 环境污染 侵权诉讼 证明责任

民事诉讼中,因侵权行为而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的受害人,一般应当就加害人具有故意或过失、加害行为违法、受害人的损害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四个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承担证明责任。所谓证明责任是指,在上述要件事实真伪不明的情况下,由主张该事实成立的一方当事人承担诉讼上不利于自己结果的风险。证明责任的对象是支持案件诉讼请求的事实,由于支持诉讼请求的事实在诉讼前就确定了,所以当事人的证明责任是确定的,不能转移的。由于证明责任的确定性,证明责任分配规则是可以而且也应当是在当事人之间预先设置的。

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因环境污染导致的侵权纠纷日益增多。此类侵权纠纷中,双方当事人之间一般不具有平等性和互换性,存在着强弱之差,而且,环境污染侵权纠纷的内容也异常复杂和特别专业技术化[1]。这导致了环境污染侵权纠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纠纷的证明责任。我国目前有关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证明责任的规定相对比较简单,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因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而且以上只规定了加害人的举证责任,缺乏对受害人证明责任的规定。所以本文从构成要件的角度论证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受害人的证明责任,以期对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纠纷有所裨益。

一、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

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体的不平等性、不特定性

在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中当事人双方力量悬殊巨大,加害一方往往是具有较强经济、科技、信息等实力并经国家注册许可的单位、公司、企业等,而受害人则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普通民众,如农民或市民等。与传统侵权行为相比,主体间的实力具有不平等性。在一些情况下,侵权主体与受害人具有不特定性。环境污染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有不少是由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无可厚非的日常行为蓄积造成的。如在由汽车排放尾气造成的化学污染事件及其他类似复合侵权事件中,要寻找加害人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受害人往往就更难确定。

(二)侵害过程的间接性、复杂性 环境污染是一种间接侵权行为,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大多并不直接作用于受害人或其财产之上,而是通过“环境”这一中介物,对生存于其中的人或物等造成损害,其过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间接性。同时,各种污染物质来源广泛、性质各异,它们进入环境以后,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要素之间又会发生复杂的物理或化学反应,并通过各种自然规律发生迁移、扩散、聚积等现象,从而使损害过程变得复杂。

(三)损害结果的潜伏性、滞后性

污染物的不断排放,其损害后果也将持续出现,即使停止了污染物的排放,污染损害也

11赵之侨、杜海波,河海大学法学院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检察院

31651552.doc 不会立即消失,而会在环境中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尤其是疾病损害,受害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常常要潜伏很长时间,即使发现了通常也不能很快消除。换言之,受害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环境污染侵权损害后果具有明显的潜伏性与滞后性。如日本上世纪70年代发现的骨痛病,其潜伏期就达十余年。从1955年以来,日本富山县神道川河岸的炼锌厂、炼铅厂不断将含镉的废水排入河内,沿岸居民饮用了含镉的水,吃了用含镉的水浇灌的稻米,使镉在人体内慢慢积蓄起来,一直到十几年后,终于导致人们的骨骼变形萎缩。

二、受害人承担的证明责任

在环境污染侵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意味着受害人将一切证明责任都转移给加害人,而只是转移依传统的证明责任规则原本应由受害人承担的部分证明责任。受害人承担初步的证明责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受害人证明危害事实

应由受害人证明已经发生的损害事实或存在发生损害的现实危险的事实。第一种情况是指损害事实已经发生,应由受害人对损害事实负证明责任。因为受害人对造成了哪些损害最清楚。可以请环保局、医院等相关部门对损害事实做出鉴定,同时也可以请公证处做出相应的公证。环境污染损害的对象,一般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三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损害事实中,人身权、财产权所受损害较易证明,但环境权所受损害较难证明,受害人可以提供证据证明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被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自己拥有健康、安全、舒适的环境,如建筑物对毗邻居民日照权的妨碍等。

第二种情况是指已发生环境污染的行为,还没产生损害事实,但具有造成损害的潜在危险,应由潜在的受害人对该危险负证明责任。因为根据环境污染侵权的特点,如果对有造成损害之虞、但尚未造成实际损害的行为不予制止,往往有可能使危害后果扩大化、严重化,从而对公众的生命、健康、财产、环境资源等造成严重损害。根据特殊侵权行为“即使尚未造成损害,但有发生损害的现实危险时,当事人也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原理,[2]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成立,并不必须以发生实际损害为要件,潜在的受害人只要经过科学上的判断,证明污染行为具有造成损害的危险盖然性即可。

(二)由受害人证明加害人有污染环境的行为 加害人有污染环境的行为应由受害人负证明责任。发生污染事故后,受害人要立即依照法定程序向有关方面报告,尽可能做好取证工作,取证应由环保监测或其它有关专业机构的技术人员按规范进行,最好是申请公证,由公证人员到场对现场取样、送样、封存和鉴定的全过程进行法律监督,并出具公证文书。

污染物的排放超标不作为侵权行为成立的构成要件。《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水污染防治法》也有类似的规定。国家环保局1991年在对湖北环保局请示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是否以过错和违法性为条件的批复中指出:“承担污染赔偿责任的法定条件,就是排污单位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并使其他单位或者一个人遭受损失。”并指出“至于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是环保部门决定排污单位是否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和进行环境管理的依据,而不是确定排污单位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界限。”[3]环境污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质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累积。当污染物质的累积超过了当地环境本身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污染就会形成。因此,企业即使达标排放污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的产生。易言之,企业达标排污同样可能导致危害后果的产生。

台湾最高法院在1986年有一个与废弃物排放有关的案例:“国立台湾大学农学院鉴定报告结果栏第三项载明„„结论上可确定的是工厂排放氟化物之气体造成稻谷之枯死,而被上诉人工厂所排放之废气含有氟化物之气体,均未超过政府公告之排放标准。但政府公告之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系以维护人体健康为目的,排放之污染物未超过政府公告之排放标准,仍不能排除其所有损害农作物之可能。”本案中台湾最高法院鉴于被上诉人工厂所排放有害气

31651552.doc 体已对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开启了一个危险源,且该危险源未被上诉人工厂控制支配,故所排放之废气未超过政府公告之最低标准,仍不得主张免责。[4] 综上,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不应以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中环境质量及排污等标准为判断的依据。2002年4月天津海事法院审结的孔有礼等诉迁安第一造纸厂等企业水源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在审判实践中确认了企业排污达标亦应承担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原则。[5]

三、因果关系推定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构成侵权责任必要条件之一的因果关系,是指加害行为与危害事实之间有前因后果的客观必然联系。在一般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是需要受害人证明该因果关系的。但是,环境污染侵害过程的间接性、持续性与复合性,损害结果的潜伏性、滞后性都导致了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隐蔽与不确定,欲寻求其间的因果关系,也就异常困难,有的问题甚至在科学上尚无定论。例如﹐某些污染物对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尚不能做出科学的说明。这样也就无法取得因果关系的直接证据。另外,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企业有可能以保守商业和技术秘密为借口,而不对外公布其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与生产原理,这样受害人很难获得证明因果关系的证据。鉴于以上情况,有的国家在环境污染案件中,采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

日本是最早采用推定方法确定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国家之一。日本在1970年12月16日颁布实施的《关于危害人体健康的公害犯罪处罚法》第5条中明确规定:如果某人由于工厂或者企业的业务活动排放了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并且其单独排放量已达到足以危害公众健康的程度,而公众的健康在该物质排放后受到了或者正在受到危害,此时便可推定,此种危害是该排放者所排放的那种物质所引起的。该条规定可以说是对“因果关系推定”最简洁和最清楚的解释。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3款规定:“因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自2005年4月1日起修订施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6条也做了类似的规定。以上规定可以归纳出因果关系推定原则的内容为:如果加害人不否认因果关系存在的,自然勿须举证,可直接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加害人否认其存在的,但加害人不能提出证据证明或者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加害人即应承担举证不能所引起的后果,法院可以推定加害人之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侵权诉讼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再将加害人的故意或过失作为证明对象,受害人无须证明加害人的主观过错,从而减轻了受害人在证明上的负担。在世界范围内,对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大多数国家采用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从诉讼法的角度看,在环境污染侵权领域确立无过错原则与加强对受害人保护的宗旨是契合的:第一,加害人的过错难以证明。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的复杂性和污染过程的复合性,环境污染涉及到科学技术问题,受害者难以证明加害者有无过错。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减轻受害人证明加害人过错的举证责任,有利于加强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第二,通常情况下,受害方与加害方力量对比较为悬殊,受害方处于势单力薄,孤立无援的境地,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与加害方相抗衡,只有将法律保护的天平向受害人方面倾斜,才能体现社会公平。第三,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利于强化污染破坏环境者的法律责任,促进其履行法定义务,严格控制和积极治理污染,合理利用环境资源。[6] 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已在各国立法中得到确认。日本《水质污浊防止法》和《大气污染防止法》都规定:工厂或企业由于业务活动而排放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水质和废液,损害人的生命或健康时,该工厂或企业对损害负赔偿责任。《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454条规定:“其活动对周围有高度危险的组织和公民(交通运输组织、工厂企业、建筑工程部门、汽车占有人等),如果不能证明高度危险来源所造成的损害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受害人的故意所致,应当赔偿所造成的损害。”我国已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1款也明确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

31651552.doc 直接受到损失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2条也有类似的规定。

四、加害人对免责事由承担证明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3款规定:由被告人对环境侵权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免责事由之一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3款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水污染防治法第56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3条以及海洋保护法第92条均规定: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作为免责条件。但要求加害人对自然灾害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和避免损失的扩大。如果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不是引起损害的原因或者不是引起损害的全部原因,则不能免除加害人的责任。

此外,战争行为、第三人的过错、受害人的过错也可在特定情况下成为免责事由。海洋保护法第92条规定:完全属于战争或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加害人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损害的,造成污染损害的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水污染防治法第55条规定:水污染损失由第三者故意或者过失所引起的,第三者应当承担责任。水污染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如,孔有礼等诉迁安第一造纸厂等企业水源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加害人证明华丰纸厂等国有大型企业,有近百年生产历史,排污在前,养殖在后,受害人对在靠近企业排污的河道及入海口从事养殖业的风险估计不足,对造成的损失应承担一定的过失责任。法院支持了该主张,判决由孙有礼等养殖户自行承担损失200多万元,其余600多万元损失由造成污染的企业承担。

受害人与加害人的证明责任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就受害人来说,在他完成了自己的证明责任之后,他并不必然胜诉,但是,如果受害人不能完成自己的证明责任,则面临败诉的风险。就加害人而言,如果他完成了自己的证明责任,他即赢得胜诉的判决。反之,他就败诉。例如,浙江平湖师范农场特种养殖厂诉嘉兴市五家化工厂排放工业废水污染案,原告认为被告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染了其养殖水域,致原告养殖的美国青蛙大量死亡直至绝塘,遭受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在案件审理中,原告不仅提供了当地环保部门对被告人所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染了包括原告养殖水域及取水河道在内的水域的水质检测报告,而且还有数十名证人证明该养殖水域因被严重污染,已经无人从事养殖业了。此时,按照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被告要就其排放废水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不存在因果关系举证,也就是说,只要该水域还有渔业养殖户在从事渔业养殖,就能证明原告的举证只是偶然现象。而被告恰恰找出了这样的证据,该案由于被告提供的该水域尚有两名养殖户能够正常养殖的证据,证明工厂的排污行为与原告养殖水域存在青蛙大量死亡不存在因果关系,从而判决原告败诉。[7]

注释:

[1] 杨素娟《平湖“蝌蚪”索赔案之评析》[N]载2002年6月22日《中国环境报》。[2] 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版,第407页。[3] 刘士国《现代侵权损害赔偿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版,第208页。[4] 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版,第254页。[5] 陈宜芳《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J]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1期。

[6] 马栩生,吕忠梅《环境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J]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2期。

[7] 谢伟《环境侵权诉讼举证责任研究》[J]载《中国环境管理》2005年第4期。

第五篇:侵权责任死亡赔偿金制度

论我国侵权责任死亡赔偿金制度

【摘要】我国的《侵权责任法》确立的死亡赔偿金是指财产损失赔偿和精神安慰死者家属或亲人的一项赔偿,该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的赔偿(物质损失),(精神损害抚慰金)、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照死者的收入和家属的赡养费,以及受害人家属的继承权问题,本文以此为目展开研究。【关键词】死亡赔偿;死亡赔偿金;抚慰金;扶养丧失说;继承丧失说

[Abstract]:In China “tort liability law” established the death compensation is the compensation for property damage and mental comfort the family or relatives, the project includes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 compensation(mass loss),(mental damage solatium), funeral

expenses, death

compensation and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s referenced to the deceased's income and the families of alimony.[keyword] :death compensation;compensation for death;solatium;nurture loses said;the loss of inheritance

目录

一、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3

二、侵权死亡赔偿的范围............................................................................................4

三、侵权死亡赔偿的计算标准....................................................................................5

四、侵权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范围........................................................................5

五、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6

(一)侵权责任的含义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内容........................................6

(二)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作用....................................................................6

六、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现状....................................................7

(一)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7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现状................................................................8

七、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9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9

(二)医疗损害责任..........................................................................................10

(三)环境污染责任..........................................................................................11

(四)死亡赔偿制度..........................................................................................12

(五)精神损害赔偿..........................................................................................13 结论..............................................................................................................................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一、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

[1]死亡赔偿的性质,是指死亡赔偿究竟是对谁作出何种损害赔偿,关系到死亡赔偿的赔偿项目的选择、死亡赔偿计算标准的设置以及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确定等。

世界各国的学说与立法例学界在死亡赔偿性质上存在“精神抚慰说”和“逸失利益”赔偿说两种观点。世界各国法律多数学说和立法认为,死亡赔偿绝非对死者的财产损害的赔偿,而是对与受害者有关的一些亲属的赔偿。

1、精神抚慰说认为,死亡赔偿金是造成精神损害致人死亡,而作为补偿的一项赔偿,在生命权的意义上是必须要实行的。也有人认为这是抚慰金,并且这种抚慰金在现实中不仅要在精神上,身体上做补偿,还要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

2、“逸失利益”赔偿说认为,死亡赔偿金就是一种对“逸失利益”的补偿。这种损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依赖性的生活费,另一部分是因为死亡没有得到遗产的亲人的损失。也有学者认为,死亡赔偿金仅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补偿。基于此,有学者对相关损失和丧失继承权做出了理论。

(1)扶养权说认为,作为侵权行为的源头,应该降低对死亡赔偿费用的支付赔偿请求权利,所以死者家属可以得到生活费的赔偿。根据扶养权说可知,赔偿范围是赔偿义务人给受害人家属的赡养费。由于受害人的死亡给那些继承人的财产权利造成损失,这并不属于该列的补偿。根据美国一些州的“不当死亡法”,财产损失的受害人的配偶,孩子或家长有权因受害人的死亡而要求被告赔偿。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计算“损失”的方法,即受害人家属有权向被告提出赔偿用来提供经济支持。

(2)[2]继承丧失说认为,对于侵权行为造成死亡而形成的损失可以留给未来的财产继承人。具体而言,被害人如果没有受到侵犯,在未来将继续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可以作为受害人的财产的合法继承人所继承,加害人导致被害人死亡,这样将来可以得到的收入就完全丧失,所以受害人未来的法定继承人可以继承财产也减少。按照继承丧失说,赔偿义务人应当赔偿的是因受害人死亡而丧失的未来可得利益。因此,采“继承丧失说”的立法往往在伤害致死赔偿项目上不再单独规定被扶养人的生活费,死亡赔偿金与被扶养人的生活费,这表现为相互排斥的关系。

一些学者认为,死亡赔偿的范围,包括“对受害人一方的相关财产损失赔偿,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补偿近亲属”赡养费的赔偿和补偿。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被害人相关财产损失赔偿”和“对精神损害”和“对死亡的赡养费赔偿家属赔偿近亲属”是存在不同性质的。侵权死亡的赔偿范围包括丧葬费、物质性损害赔偿(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

二、侵权死亡赔偿的范围

《侵权责任法》在第16条和第22条中确定了侵权死亡的赔偿范围,包括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分述如下。

《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可见,本条分三个层次规定了人身损害的赔偿项目:(1)一般侵权造成的人身伤害赔偿项目:合理的医疗费,护理费的成本,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交通费,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2)残疾赔偿项目侵权:残疾人生活津贴和侵权残疾赔偿金;(3)对项目的残疾赔偿金的另一个原因: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在死亡赔偿案件中,如果被侵权人立即死亡,侵权人应支付的赔偿项目第三个层次的规定,即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如果侵权发生前的医疗生活,并应当支付由此产生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费用,运输费等,为治疗和康复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本文认为,医疗侵权行为人死亡前发生的合理费用被侵权人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和收入,由于工作时间的损失属于财产损失。换句话说,这样的财产损失不属于侵权赔偿范围。因此,《侵权责任法》第16条规定的侵权死亡案件的赔偿项目是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依据此条文,只要满足(1)侵害他人人身权益和(2)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构成要件,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的近亲属遭受丧亲之痛,不能不遭受了“严重的精神损害”,这“严重精神损害”是由于侵犯生命权造成的[3],并对《侵权责

任法》第十八条规定,其近亲属的规定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的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支付赔偿的严重死亡侵权精神损害。因此,赔偿是侵权赔偿项目。

三、侵权死亡赔偿的计算标准

《侵权责任法》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问题,但同一侵权行为造成的多人死亡,只能在第十七条规定的死亡赔偿相同数额确定。总体而言,《侵权责任法》确定的死亡赔偿金、赔偿死亡赔偿金、丧葬费项目等是最终支付金钱补偿的形式,因此死亡赔偿金应当遵循完全赔偿原则,财产赔偿原则和过失相抵原则,对补偿标准进行严格计算。

四、侵权死亡赔偿请求权主体的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18条就死亡赔偿[4]请求权主体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被侵权人死亡的,其近亲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以被侵权人为单位,该单位分立、合并的,承继权利的单位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权人医疗费、丧葬费等合理费用的人有权请求侵权人赔偿费用,但侵权人已支付该费用的除外。”本条第1款确定了被侵权人的近亲属就被侵权人死亡而产生的死亡赔偿金等逸失利益和具有抚慰“严重精神损害”的抚慰金享有法定请求权。本条第2款确定了实际支出丧葬费、医疗费等被侵权人死亡前后合理费用的人享有法定请求权。

1、在侵权死亡赔偿金的索赔主体上来说,被侵权人的近亲属或家属有权请求侵权人支付死亡赔偿金。在性质上比侵权的死亡赔偿值要高,但侵权人因侵权而死亡导致预期收入减少。被侵权人的亲属和近亲属,特别是被侵权人的家属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死亡赔偿金,原因在于近亲属认为死者是“经济主要来源”或“财产共同关系”,因为婚姻关系(尤其是法定共同财产制)可以合法获得此类赔偿。侵权事故导致受害人死亡,因此这部分的应得利益损失应要求获得赔偿。

2、侵权行为造成的死亡人的近亲属遭受精神严重损害,所以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死者近亲属请求赔偿的依据,是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而不是死者的。因此,在侵权案件中,被侵权人的亲属抚慰金是请求权的来源,是因被侵权人家属遭受严重精神损害赔偿提出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损害抚慰金请求权的延伸,是自然人的人身权利。“死亡的亲人,亲人离别的痛苦过程,他们遭受的精神损害。”作为侵权案件的受害人家属,在经历了严重的精神痛苦,侵害生命,是否要有正确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要做具体分析[5]。

五、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侵权责任的含义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内容

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属于民事基本法律,是用来保障公民,法人的[6]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民事权益,维护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法律。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包括侵权责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包括相关的行政法规。侵权责任是什么?什么是侵权责任?这里的侵权行为,是指民事权利的侵犯,这里的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是侵害民事的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对公民的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关系所造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在侵权行为责任的大陆法系以及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可知,无论是民法的规定,与单行法规定,仍然有许多案例需要补充。美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除了判例法,律法,还有“侵权”的重述,有将近1000篇案例。在中国的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有关法律已超过40部。那么多的成文法和判例法,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实际上是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侵权的构成条件?二是如何承担责任?侵权行为主要是由原则构成的解决。

(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作用

对法律上的侵权责任,可以从多个角度解释。基本解释有两个,一个是被侵权人的保护,二是侵权行为的减少。

对被侵权人的保护是建立和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主要目标。中国民法通则中提到,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和个人权利,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财产权利,享有合同债权,著作权,商标,专利和其他知识产权。公民享有法人的民事权利也有很多。法律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和公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要通过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保护被侵权人。中国的法院侵权案件2007 863000,2008 992000。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是民事权利保护的制度,是解决侵权案件侵权纠纷的制度。需要指出的是,被侵权人的保护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时期对保护被侵权人的意义的阶段是具有连续性的。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深对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对被侵权人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提高保护水平,不同方式的多样性保护。此外,在许多情况下,被侵权人的保护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环境污染,产品责任,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和其他重大纠纷涉及人数较多,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六、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现状

(一)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1804《法国民法典》第一千三百八十二条规定:“任何行为造成伤害,导致行为发生的人因其过错,应当为他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说没有过错人的责任是不公平的,动辄其咎会限制行动自由。过错责任原则,自由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资本主义和各国民法的支柱,共同为资产阶级的法律武器的崛起做贡献。第三,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并存。进入工业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事故的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过错责任是指不考虑在引导人们行为的事故损害,除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行为人应承担的责任。1838,普鲁士帝国《列车事故铁路法》第二十条规定的无过错责任,但这一规定很长时间没有真正落实。美国和欧洲开始在落实责任侵权纠纷法律是在二十世纪初。无过错责任是在一个单一的法律形式,在第二十世纪末,考虑到案件和法律规定有遗漏,出现了一般规定的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侵权行为责任的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扩大保护范围。随着资本主义民法的社会的出现,早期维护产权为核心,辅以大量的个人权利。德国民法典规定以名誉权保护公民,在第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明确名誉权保护。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大量先进技术的发明和普及,同时满足人民的物质[7]和文化需求,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侵害,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的保护范围。照相机,望远镜,录音机,录像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过去难以想象的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等行为屡屡发生,产品责任,环境污染,事故禁而不止,这一切促使各国加强公共生活和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保护。第二,增加责任的方式。早期的民法保护财产权利为核心,因此承担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的主要方式。现在的民法典,重视保护公民,法人的人格权,而不是损害赔偿责任方式,并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逐步扩大对消除危险的适用范围。第三,举证责任逐渐减弱。适应与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并存的时期,为了公平解决侵权纠纷,减少侵权行为,是侵权人的举证负担逐渐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故障逐渐客观化识别,从个人的主体地位,没有故障识别,并与责任照顾大多数人标准没有发现故障。二是特定条件下的被侵权人依法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而由行为人承担举证责任,理论上叫做“举证责任倒置”。三是无过错责任,双方不需要证明行为人主观过错,只有有争议的法定豁免如果不存在,如法定免责事由,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四,分离的责任主体和赔偿主体逐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发展,并设立专项赔偿基金。如道路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在责任和赔偿,人是同一个人,强制保险,在人和补偿分离量责任保险,赔偿是保险公司,肇事者不直接支付。从第十九世纪末到第二十世纪早期,尤其是在第二十世纪50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保险,强制保险,特别补偿基金制度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在解决侵权纠纷共同发挥作用。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重视和改进中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建立[8]。1986制定的民法,专门用第一章“民事责任”,对责任与侵权责任的规定属于 8

过错责任原则。为中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民法的一般原则在中国有超过40个法律关于侵权问题的相关规定,主要是:1侵害财产的责任。物权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2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规定。在婚姻、继承和其他责任3违反独立性。婚姻法,继承法的规定。4商业侵权责任。公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的规定。5交通事故责任。道路交通安全法,法律,铁路,民航法规定。6产品责任。产品质量法,药品管理法,消费者保护法规定。7环境污染责任。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固体废物的法律规定。8生产事故责任。安全生产法,建筑法,电力法,煤炭法。9食品安全责任和传染病的传播。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10其他侵权责任。人民防空法,法律规定的公路法。

中国民法通则和有关法律规定,要明确侵权责任,保护公民,为法人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类型的侵权行为,侵权类型纠纷的发生很多,但现有法律的一些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规定分散在众多,缺乏统一规定在侵权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制定一个更完整的侵权责任法。

七、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制定侵权责任法,作为解决侵权纠纷的基本法律,同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以下是汇报对侵权责任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完善侵权责任法律制度为什么第一个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原因是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纠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因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约为1250000人每年,平均每天3000人,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引起的约500000000000美元的损失。机动车交通事故案件占1/3。

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的原则为过错推定,虽然国家有一些规定,如日本,韩国,等无过错责任法律的国家的一些规定,如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基本上通过强制保险制度来解决赔偿问题,是否无过错责任适用于过错推定,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坏,一般可以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补偿原则的规定,修订了百分之七十。改善前后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主要是补偿原理的故障,假设是事故发生后,被侵权人因为机动车碰撞所造成的损害,如果由机动车一方证明机动车碰撞被侵权人没有过错,则不造成赔偿。补偿原则,与交通事故的特性相一致,符合国际惯例。2004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情况良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根据事故的特殊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如事故是租赁,借贷,车主是否承担责任;当事人之间尚未成交但机动车事故转移;机动车被盗,事故发生后如何采取责任等。同时,要完善我国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二)医疗损害责任

近年来,医疗纠纷逐年上升,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妥善解决医疗纠纷,既要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

医疗损害责任的合理规制,必须充分考虑诊疗活动的特点。诊疗活动的主要特点:

1、医学是一个探索性的,实证性的学科,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很多疾病的原因,已知的原因,也有难以治愈的一部分,了解了很多药物的副作用是很有限的。如甲型H1N1流感,卫生部在四月三十日规定为乙类传染病,五月五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目前,我国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太小。

2、人体体质的基因是不同的,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环境,所以不同的疾病表现在的患者的治疗中。如已知的青霉素过敏,有人对青霉素皮试不过敏,即使通过,也不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

3、医务人员是救死扶伤的天使,据了解,专科医生的培养至少需要15年时间。

患者引起的疾病,而治疗需要患者的配合,医疗纠纷不适用无过错责任,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国家的无过错责任。因此,可以概括,怎样才适用过错推定?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业和强大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息不对,从医院掌握的一些证据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适用过错推定,让医院承担更高的举证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诊疗活动的未知和特异性争议的诊断与治疗特点,它是过错推定。不分青红皂白,将过错推定的实施,有助于保守治疗,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由于争议的处理,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只有在如医疗人员有严重违法行为疗法或隐藏的特殊情况,拒绝提供有关医疗信息和纠纷,它发生在举证责任倒置。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当通过信息交流和信息披露等措施。

医疗纠纷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药物造成的缺陷,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医疗设备,如心脏疾病的心脏起搏器导线断裂的治疗。责任是明确的,许多患者仍然难以及时、合理的补偿。依照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药品和医疗器械属于产品的范围,由于赔偿无过错责任产品缺陷,除法定的豁免,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属于生产者责任,有权向生产者追偿。需要指出的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法律适用,产品缺陷不包括药物的副作用,不包括利用医疗设备造成正常伤害。

(三)环境污染责任

环境问题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治理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义务。

首先,居民生活污染的过失责任,主要由物权法解决相邻关系为主。企业生产和污染是无过错责任,主要由环境保护法,法律对预防和控制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法和相关法律解决。在企业的生产和污染和无过错责任适用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污染源,还要进一步区分责任。如泄漏造成的核材料或者核设施的核污染责任,污染责任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同的豁免。

其次,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范围。对空气,水污染,土地属于环境污染,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环境污染。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生活,生产环境,包括生态环境。

第三,对环境污染纠纷的统一规定的举证责任。对环境的污染,在复杂的形势下,让被侵权人证明在组织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带有危险的生产过程是困难的。根据精神上的无过错责任,被侵权人只要证明存在损害,应当承担证明企业排污行为和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损害的负担,并证明可以免除负担。

第四,进一步研究谁有权追究污染者的侵权责任问题。法院受理环境污染案件有1200多例。案件的受理不多,并不表明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许多环境污染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时间长,跨度大,弱势群体分布广泛,需要研究如何更有利于追究侵权责任的污染问题。让人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企业环境污染责任是困难的,为进一步研究相关机构和环境污染责任相关主体企业责任,完善民事主体制度,还需努力。

(四)死亡赔偿制度

死亡赔偿制度[9]是解决被侵权人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造成死亡的赔偿纠纷。中国民法通则,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规定了死亡赔偿金。

被侵权人死亡的医疗费,丧葬费赔偿是明确的,易于计算,争议不大。更有争议的是死亡赔偿金。在实践中,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根据不同的标准,死亡赔偿金的支付,城市居民获得的死亡赔偿金比农村居民高,一度引发“同命不同价”的说法。提高死亡补偿制度,补偿的对象,对于需要研究的赔偿和死亡赔偿标准赔偿范围。

完善死亡赔偿制度,需要研究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对象、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

1、补偿对象

损害赔偿,这个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人造人侵权损害。?然而,几百年来争论这个问题,至少,直到今天还在争论。国内外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被侵权人死亡,死者权利的侵犯,导致死亡。另一种意见认为,死后被侵权人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2、赔偿范围

赔偿范围应解决哪些损害赔偿。从国外的补偿的情况,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精神损害死亡的预期收入和死者近亲属的赔偿。另一种模式是死者被依赖性的生活和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害赔偿。

3、补偿标准

赔偿来解决赔偿的具体数额标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固定的标准。根据收入的差异,也不考虑教育背景,原则,按照平均收入乘以一定年限计算赔偿数额。二是个体本位。原则上,根据死者最近收入乘以一定数量的赔偿金额的计算。死者无收入的,按照平均收入乘以一定年限将赔偿金额的计算不同情况。

死亡赔偿制度的国外实践,一是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是建立在财产损失。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即使物质生活,也只是单一的收入。造成被侵权人死亡的,赔偿范围应包括物质损失和无形损失。因此,为了维护权益人的合法权利,要在民法上的损害赔偿原则一致的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尊重。[10] 补偿补偿的对象和范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两个问题立法的一个清晰的认识。至于赔偿标准,往往会采用统一标准的原则,适当考虑个人收入,年龄,文化程度的差异。但没有统一标准,城市和农村的界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区域划分,但无论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们,不分东西。个人差异,有时可以考虑,有时可不考虑,如交通事故,煤矿事故发生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可以不考虑个体差异,采用的薪酬方案。

(五)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金钱的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有财产损害,有精神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都重要。有些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已经有百年历史。[11]二战后,随着市民的生活更健康,保护个人自由,名誉权,隐私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如造成被侵权人死亡,伤残,被抚养人生活费的法律规定为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的支付,那么死亡赔偿金,是否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残疾赔 13

偿金的内容,值得研究。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补偿条件,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

结论

我国的死亡赔偿制度从1963年开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侵权责任法》。在之前,死亡赔偿的金额和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上比较混乱,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数目一直存有争议,被很多人认为不公平,同命不同价,争论不休。而《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则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修订补充,让我国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得到大大的完善。

本文主要从侵权死亡赔偿的性质、赔偿范围、计算标准、请求权主体范围进行了叙述,总结了我国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然后归纳了近些年来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和我国的现状,最后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医疗损害责任、环境污染责任、死亡赔偿制度和精神损害赔偿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了几点侵权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法律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是对它的总结、提炼,而社会一直在改变,所以法律也要与时俱进。[12]我们国家的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解决了我国有法可依的问题,但同时严格执法,违法要处置也成了现在最迫切的问题。总之,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现在有些法律还不健全,还需要我们一起不断的去完善、去补充。

致谢

时间如梭,转眼毕业在即。回想在大学求学的四年,心中充满无限感激和留恋之情。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谨向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言传身教,而且以其高尚的品格给我以情操上的熏陶。本文的写作更是直接得益于他的悉心指点,从论文的选题到体系的安排,从观点推敲到字句斟酌,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重于山,师恩难报。我只有在今

后的学习、工作中,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博恩师一笑。

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而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指引,我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该论文。

参考文献

[1] 冉艳辉,钱颖萍;论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侯国跃;继承法原则体系的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姚辉;邱鹏;论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林存柱;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演变与趋势[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5] 覃家壬;论死亡赔偿金与生命权保护[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屈茂辉;人身伤害赔偿若干问题研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7 ]刘运亚,张力;生命权救济理论重构[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隋日安;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评述及性质分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冯恺;生命损害赔偿请求权理论再思考[J];政法论丛;2004年02期 [10] 石春玲;死亡赔偿请求权基础研究[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11]H G power grid, N Duokaofu, N

Yang

Sen: “the

new

tort law China”,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law”;2012 [12]The current insurance crisis and modern tort lawjstor.org [PDF] Full-Priestjstor.org

下载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婚内侵权责任承担之我见(精选多篇)

    婚内侵权责任承担之我见2011年3月,山东高密市孙某、逄某夫妻因琐事争吵,丈夫孙某在妻子逄某工作车间内对逄某拳打脚踢,致其头外伤反应,双眼挫伤、右肩及胸部等处软组织损伤,经鉴......

    对于环境污染之我见

    对于环境污染之我见: 现状:我们这里的环境污染严重布严重?应当说确实严重。20年前清澈见底的河流,现在已经浑浊不堪,20年前你站在河边能看到河里鱼虾戏水,现在每到夏天散发出阵阵......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摘要:中国的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法律日趋完善,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人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国环境问题已朝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仍存在着......

    侵权责任读书笔记

    《中国侵权责任法重述之侵权行为形态与侵权责任形态》读书笔记杨立新教授主持起草的《中国媒体侵权责任案件法律适用指引》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不仅是研究媒体权利保护和媒......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的问题(合集5篇)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污染防治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环境污染侵权诉讼的问题 环境污染在我国日益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环境污染诉讼......

    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之我见

    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之我见 摘 要:《海牙规则》目前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仍得到普遍适用。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更大的重视和海上货物运......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一、自然环境污染 1、水污染 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整体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如今,城市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重视,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