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看不见”的治污与“看得见”的责任
【背景链接】
今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而此时公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关于空气质量、水环境和土地环境形势的一连串“严峻”和“不容乐观”无疑在告诉人们,“向污染宣战”如果不敢动真碰硬,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综合分析】
环境保护的根本,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盲目追求GDP的发展理念。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频频发生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必须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抓手,提高社会各界的环境法治意识,提高政府官员的依法决策水平,提高企业的环保守法自觉性。这其中,尤其要强化执法,做好公益诉讼、行政问责等工作。无论什么人、什么组织以身试法破坏环境,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保护和改善环境质连是各级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在少数地方,“环保腐败”仍然得不到根除,仍有部分官员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甚至为污染企业充当保护伞。向污染宣战,就必须要求各级政府在环保工作中,做到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查处、直接曝光,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如果出现政府官员重视不足、工作不力、放任不管的现象,就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措施】
首先,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行政法规,制定合理的环保标准,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其次,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作用。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环保部门学习,环保部门在行使环保审批权的同时,务必做到公开透明,使公众全程参与环评审查。
此外,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制以及充分重视社会监督的力量。加强社会监督,也就是政府应当向社会放权。这个层面的放权意义相对宽泛,比如做到环评信息及时公开就是一种放权,它存在一种权利的让渡,即赋予了公民获得知情权。让公民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的每个流程,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第二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枫桥经验
注: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而且在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也报道了“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值得借鉴。
这是今年国考、事业单位考试的热点,也很针对于浙江考生。
(一)概念解读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
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
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
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
(二)理论政策(可用于写作,理证法、引证法)
2013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
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
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日前,几年毛泽东同时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在杭州举行。走过了
半个世纪,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
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在今天依然富有生命
力。当年,毛泽东为“枫桥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为什么懂得要这样
做;二是正面依靠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这两点道出了群众工作的精髓,唤起群
众的自觉,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实现长治久安。
“枫桥经验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彰显出独特优势。新
时期,我们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
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完善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新形
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设计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广泛听取
群众意见,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解决好设计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
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三)“枫桥经验“的启示
1、加快发展是基础。产业的聚集,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有
力保障。农民有了安稳的工作和安定的生活,各种矛盾就可以大大减少。
2、团结和谐是条件。在基层常常会有一些矛盾和纠纷,这就要求各级干部
善于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纠纷的工作,维护群众的切身
利益。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3、健全机制是保证。建立健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情报信息网络机制、疏
导调解机制、齐抓共管机制和领导责任机制,提高反应灵敏性、工作有效性。
(四)相关评论
法制日报:“枫桥经验”特有神魂永不褪色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50年来,“枫桥经验”作
为以预防化解矛盾、和谐治理社会为特色的经验一直是中国公安机关实践专门工
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基层开展“安全”治理的有效典型,是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始终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不断被各地各部
门学习推广。
今天,“枫桥经验”已成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有效利
器。在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发掘和探讨“枫桥经验”特有的神魂,对
于继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基层民主治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
价值,有利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有利于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枫桥经验”历经50年的风雨洗礼、大浪淘沙,至今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始终是公安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靠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枫桥经
验”蕴含着特有的神魂。
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10月底,毛泽东同志在杭州听取公安部有关负责同志汇
报时说:“这叫做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好好总结。同年
11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公安部递呈的书面发言稿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
试点,推广去做。”同日,毛泽东同志在与有关负责同志口头谈话时指出,“枫桥
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为什么懂得要这样做;二是证明依靠群众办事是
个好办法。从诸暨的经验看,群众起来之后,做得并不比你们差,并不比你们弱,你们不要忘记动员群众,群众工作做好了,还可以减少反革命案件,减少刑事案
件。“枫桥经验”成功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
动教材。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批示肯定并推广“枫桥经验”,最看重的是“枫桥
经验”特有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就地化解矛盾”的思想。
50年来,绍兴枫桥的干部群众牢记和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批示精髓,始终打
好“群众”牌,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就地治理社会治安,不断丰富“枫
桥经验”内涵。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
“依靠群众,为‘四类分子’摘帽”、“党政动手,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依靠群众,教育人、挽救人、转化人”、“依靠群众,就地改造流窜犯”、“依靠群众,帮教
失足青年”、“依靠群众帮教一般违法人员”、“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安”、“依靠群众,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依靠群众、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预
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经验。
纵观“枫桥经验”50年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但始终不变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首
创精神,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开展基层民主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家张盼认为这就是“枫桥经验”经久不衰、永不褪色的神魂。
第三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兴国之本,发展之源。党政人才作为我国三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各
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制度创新为根本
途径,优化党政人才环境,加强组织领导,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抓紧抓好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第一,从制度入手,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体制上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各级党政机关灵活把握用人准则,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设
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二,不拘一格培养和锻炼人才。首先,各级党政机关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充分认识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性,制定长远的干
部培养选拔和储备规划。其次,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
水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念和立场,明确宗旨和目标,始终把为
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再次,有计划地组织抽调干部到基层一线工作,进行挂职
锻炼,以工作成效来考察干部工作水平,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以激励深入人民
群众,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又次,积极改变
传统观念,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重视提高女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
能力,协调男女干部比例。最后,重视培养农村干部。农村是经济发展、社会安
定和国家自立的根本,农村干部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
我国的社想政治水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干部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第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会主义
事业的成败。为此应加大培养选拔农村干部的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水
平和思导,致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不能走上适当工作岗位,从而打消了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工作的成效,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家事业的长
期发展。为此,各级党政机关应积极扭转用人观念,要敢于提拔任用年轻人,对
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采取就地提拔、交流提拔、破格提拔等方式优
先使用、及时重用。同时,对破格提拔的干部应做严格的审核考察,以免造成误
用、滥用的现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总而言之,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可以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为
其领导岗位输送新鲜的血液。同时,对国家的富强以及民族的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热点-家风是什么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家风”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
好评。春节过后,光明日报社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家风家教大家谈”有奖征
文活动。一时间,“家风是什么?”、追溯“我们的家风”、“家风与家教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系列问题成为百姓们热议和探究的话题。
【参考分析】
一、“家风”系列报道及征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高度认同。这个系列
对于引导人们自觉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培养社会良风美俗,无疑具有重要意
义。
然而必须指出,如果不加思考地一概而论,把家风说成是传统的家庭教育,说成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则有失偏颇,不可不加以厘清。
实际上,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会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
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
种习性,这就是家风。所以,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
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对家中子弟具有熏陶影响、沾溉浸
润的意义。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自我和特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用现今的话说,并不都具有正能量。有的家
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酗酒
赌博、忿戾凶横。一所学校、班级的风习我们称之为学风、班风,而学风、班风
有好坏之分、高下之别,并不总是值得弘扬。家风同样也有不良的,也并不都是
传家宝,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
这样的一些美好的品质。
作为家庭的文化,家风是附丽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
家风并不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所取代而丧失。极端地说,“没
有家风亦一种家风”。在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的当今,人们
感叹“家风”荡然无存,其实是指家庭所秉持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样一些传
统内容的沦落,而不是家风本身的消逝。
家风又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
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的又一重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
法律效力。它有家训、家诫、家规、家仪、家教、家法、家约、家矩、家则、家
政、家制等名义,有敬祖宗、睦宗族、教子孙、慎婚嫁、务本业、励勤奋、尚节
俭等具体而明确的条文,是载诸家谱、可供讽诵学习的有形文本。而家风有别于
这样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和精神
气质。通俗地说,我们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
期教化后的结果。同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并且具有“润物细
无声”的意义。
二、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中国也有着世界上传承最悠久的家族,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两千五百多年了,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家族。
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这样的家,一定是有“家风”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
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
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
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
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
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
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
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
心的价值。
家风往往体现在有德望的祖先定下的家训家规中,这些家训家规在中国有着
诸多的名称:“家规”“家矩”“家训”等等,若一言以蔽之,就是“家教”。无形的家
风必须依赖有形的家教而得以流传并发扬光大。
“家教”是所有民族都拥有的一种对子孙的教育方式,但以中国为最有特色,因为,在中国,“家教”尤为重要和必要。中华民族历几千年而血脉不断文明不坠,我们自有我们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这个价值基础是以儒家道德信仰为核
心的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修习的最普遍方式,非仪式而是“教化”。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
崇尚的读书(以读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
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比比皆
是,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
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
中华民族创造过世界民族中罕见的奇迹:那就是,国民整体的教养气质,都
是彬彬有礼温柔敦厚的,国民的行为举止,也是有理有据规矩方圆的。这是“教
化”之功,而“家教”,在“教化”之中,居功至伟。
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处不是天国,而是家国。家风乃吾国之民风。
第五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减政放权系列解读
【背景链接】
1、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2、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已先后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重点落在简政放权上,突出了新一届政府改革的魄力。这种魄力根植于对国情的清晰认识上,对人民和市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简政放权,就是腾出手来抓大事。当前,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头等大事。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事关民生利益。形势倒逼我们必须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着手,理顺权力运行关系,减少甚至剔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原生阻力。“把该放的权力放掉”,就是要激发制度和体制潜力,让改革释放出更多更大的活力,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红利,这是拉动内需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每当出现大的经济变革的时候,政府总是率先进行自身的变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使两者协调配合、互促共进,则成为了共同思考的问题。
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李克强总理用“简政放权”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统一到中国梦上来,为实现“中国梦”积聚着强大力量。3、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拉开。这是短短一月内国务院第三次提及简政放权。会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
【参考分析:政府如何推动经济转型?】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加剧?我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多项经济指标接连释放出“疲软”信号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常常被人们提起。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改革攻坚期,经济发展面临“新一轮爬坡”,推动经济转型成为共识。
在13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提出,希望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既稳当前也增后劲,达到“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克服转型中面临的困难?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就政府如何打开转变职能大门,下放权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转型进行了讨论。
实现经济“稳增长”需刺激民间投资
新华网记者:李克强在会上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下行压力较大,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其中,刺激民间投资,释放市场力量成为实现“稳增长”的主要举措。请问,政府应如何释放市场和民间力量?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造成效率低下,这一做法已经过时了,政府权力应逐渐淡化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应该让企业拥有自主权,在继续深入改革的方向上,我国经济形势整体是乐观的,未来20年还能实现经济“稳增长”。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这次放权是企业现实呼声的有效回应,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表现,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将激发起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必须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打破行业垄断,凡是市场主体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都要交给市场主体去做,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推转型”调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
新华网记者: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资料显示,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服务业现有税制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过重、行政垄断,审批过多的现象。在调结构过程中,政府应如何明确与市场的边界,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这些问题与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有很大关联,大部分生产要素掌握在政府手中。造成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大大制约了市场灵活发展。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调结构”的措施也正发挥作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我国居民阶梯电价、资源税费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有序推进等等,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推进,会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健全能源价格体系,完善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逐步消除水电价格方面的差别,提高效率。这些举措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使政府与市场更加协调有序,让市场更好的释放活力,推动经济转型。
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我国现代服务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发展服务业应加强整体部署,完善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业税制改革,加快结构性减税进程;优化金融政策;完善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体制障碍。应按照
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编制并实施服务业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关于发展规划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消除体制障碍下放权力 构建服务型政府
新华网记者:李克强强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必须转变职能,下放权力,下决心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打破市场分割与垄断,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企业和产业在竞争中优化升级,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活水”。政府如何不再管“管不了的事”和“不该管的事”,推动经济方式转变?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我们面临一系列改革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从政府配置资源转到市场配置资源,说准确一点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又在于培育市场主体,让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这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政府不应当继续担当资源配置主体,否则,宏观调控就是政府自己调控自己。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经济组织形式看,过去那种上下级之间的垂直行政关系日益转变为平等法人之间的水平契约关系。从社会组织形式看,各种社会组织虽有较快发展,但管理方式相对滞后,至今仍然是以行政关系为纽带加以维系,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应当由市场主体自行组织的社会团体“官办”色彩浓厚,就是典型例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迫切要求规范我国市场主体的组织行为,实行政会分离,逐步达到经济活动与社会管理相协调,这已经成为关系发展、改革和稳定的一件大事。
政府职能转变应当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是毫无疑问的。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情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那么,合乎逻辑的推理,就应当实行政企、政社以及政府机构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分离。其中社会组织就包括大量经济类的行业协会。必须从市场主体组织行为的角度定位行业组织,不能再把行业组织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如果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仍然是“官办、官管、官运作”,其作用不过是政府职能的延伸,那么政府就是变相在管那些“管不了的事”、“不该管的事”,可能累死不讨好,更严重的是为广泛的钱权交易埋下伏笔。可以说,没有规范的市场主体组织行为,政府转型难以到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政府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审批权,消除制约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变成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方栓喜:我们现在搞经济转型,就是要有支持和鼓励创新。改革其实是释放社会活力,增加我们这个社会,包括企业的创造性,而不是扼杀创新。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政府职能转变远不到位,仍在很大程度上充当市场主体,一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发育还远不成熟,尤其是主体组织行为严重缺失。宏观经济调控是短期政策,市场主体培育是长期任务。治标成绩不小,治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