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背景】
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为农民工
会议指出,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适应“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以人为本、改革创新,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有利于造就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较高素质劳动新军,促进扩大消费的新群体,参与城市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新市民,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要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鼓励各地改扩建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技工院校,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开发适合农民工的就业岗位。运用财政支持、创投引导、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工创业。二要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在建设领域和其他容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落实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全面负责制度、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治理恶意欠薪和解决欠薪问题地方政府负总责制度。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提高仲裁效率。三要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促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及家属在城镇有序落户并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放。将农民工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范围,逐步将有意愿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将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农民工。四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体育、文化等设施向农民工同等免费开放。会议强调,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事关全局。要重点推进长期在城市居住、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并关心和帮助灵活就业农民工,使亿万农民工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家园。
【参考分析】
对于“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的理解
之所以是有序而不是“一勺烩”解决,是由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城镇化进程决定的。今天的农民工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再也不是农闲时进城打零工那么简单。除了短期在城市灵活就业以外,一些农民工已经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只是户口还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生活习惯、理念等与城市人一样。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又要有不同办法。所以我们说解决农民工问题要实行差异化服务政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不是简单解决身份问题,而是要让农民工在城市里住得下、有保障,让他们能享有相同的待遇,解决这些问题要与发展同步。
当然,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永远绕不开户籍。随着城镇化改革的推进,以及
城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破除城乡
户口的差异化问题,大量的农民工仍然会被“挡在”城市之外,也就无法在城市中
享有平等的待遇。但如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如何在破除的同时不带来新的问题?
这是需要政府多方考量,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的。就目前而言,先解
决部分农民工的落户问题,由小城市逐步向大城市扩展,无疑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也是保证农民工融入城市效果的合理方式。
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是有序融入的重要保证。使农民工成为“新市民”,关
键是要让他们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如今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质量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也希望从事更体面、更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为
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工院校,努力让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
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造就支撑产业转型升
级的较高素质劳动新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荒”。一些地区
出现的“用工荒”,固然有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也有具备一定技能要求工
种人员匮乏的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提档升级,对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
更高要求。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让他们跟上发展的脚步,逐步摆脱脏累差的工种和工作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蓝领。在这个过程中,对
于一些老问题如欠薪问题,必须常抓不懈,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
让落户的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他们成为“新市民”的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一些城市已经开展或尝试了一些工作,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对农民工
随迁子女开放,将农民工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范围,逐步将有意愿的农民工纳
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将住房保障和公积金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
大到农民工等。作为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一定要做
好、做到位。在综合考量城市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有能力开展的工作要先期做好
准备、理顺环节,要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能够顺利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对于那
些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全面展开的工作,也不能停滞不前,要进行探索性尝试,为
全面展开积累经验。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各级各地
要按照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加深认识,加速开展。
让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我们的社会也需要一次思想上的洗礼。社会上不乏
将农民工视为城市的“二等公民”的看法,然而,农民工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一分
子,而且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甚至牺牲的一分子。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社会
不仅要从物质上回馈,还要从精神层面给予他们应有的尊敬,让他们能体面地在城市中生活。
第二篇:公务员申论热点——农民工市民化
【申论热点】农民工“市民化”
2011-6-10 12:00:29阅读数:705 次
我是新手?还在为如何备考公务员发愁?!
--非常适合公务员考试新手的在线做题软件。完全免费、题目质量高、高手考友等你结识!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30多年来,这个特殊群体为工业化、城市化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却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是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还是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
★原因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具有全局性意义,比如,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形成消费主导的格局。目前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约1.5亿人,假定其中的20%变成市民,其消费水平达到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以2008年消费水平计算,新增的城市消费规模能促进经济增长率提高近1个百分点。
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规模和生产效率,也有利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工“市民化”将释放巨大“质量型”人口红利。
此外,农民工“市民化”有助于社会稳定。当前,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市生活、工作压力以及相关制度障碍,使得他们普遍处于“进退两难”境地,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对策分析★
在实践中,不妨以落实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为突破口,放开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在“十二五”前三年实现中小城镇户籍制度全面放开,后两年实现大城市户籍制度基本放开。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无论在什么地区就业,都能享受到与该地区户籍居民大致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和建立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在农民工土地问题上,要统筹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建议创新农民工土地制度安排,一方面尽快剥离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应当叫停诸如“土地换社保”等各种不合理做法。尤其是在农村土地得不到物权保障、不能抵押贷款的情况下,不能硬性要求农民工以放弃土地权利为代价来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收益权。在符合城乡土地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建立完善农民工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的相关制度安排。
最后,建议把政府土地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解决农民工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建议明确规定50%的土地收益用于提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住房保障,并建立符合农民工实际需求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第三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枫桥经验
注: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而且在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也报道了“枫桥经验”,“枫桥经验”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值得借鉴。
这是今年国考、事业单位考试的热点,也很针对于浙江考生。
(一)概念解读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
3年毛泽东同志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
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之后,“枫桥经验”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
稳定,促进发展”的枫桥新经验,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
(二)理论政策(可用于写作,理证法、引证法)
2013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
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
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日前,几年毛泽东同时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在杭州举行。走过了
半个世纪,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
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在今天依然富有生命
力。当年,毛泽东为“枫桥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为什么懂得要这样
做;二是正面依靠群众办事是个好办法。这两点道出了群众工作的精髓,唤起群
众的自觉,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实现长治久安。
“枫桥经验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彰显出独特优势。新
时期,我们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
究新情况、把握新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完善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新形
势下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设计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广泛听取
群众意见,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解决好设计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
群众路线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三)“枫桥经验“的启示
1、加快发展是基础。产业的聚集,企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有
力保障。农民有了安稳的工作和安定的生活,各种矛盾就可以大大减少。
2、团结和谐是条件。在基层常常会有一些矛盾和纠纷,这就要求各级干部
善于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纠纷的工作,维护群众的切身
利益。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3、健全机制是保证。建立健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情报信息网络机制、疏
导调解机制、齐抓共管机制和领导责任机制,提高反应灵敏性、工作有效性。
(四)相关评论
法制日报:“枫桥经验”特有神魂永不褪色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50年来,“枫桥经验”作
为以预防化解矛盾、和谐治理社会为特色的经验一直是中国公安机关实践专门工
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基层开展“安全”治理的有效典型,是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样板,始终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不断被各地各部
门学习推广。
今天,“枫桥经验”已成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有效利
器。在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发掘和探讨“枫桥经验”特有的神魂,对
于继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基层民主治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
价值,有利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有利于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枫桥经验”历经50年的风雨洗礼、大浪淘沙,至今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始终是公安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靠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枫桥经
验”蕴含着特有的神魂。
上世纪60年代,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的干部群众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10月底,毛泽东同志在杭州听取公安部有关负责同志汇
报时说:“这叫做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好好总结。同年
11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公安部递呈的书面发言稿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
试点,推广去做。”同日,毛泽东同志在与有关负责同志口头谈话时指出,“枫桥
经验”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群众为什么懂得要这样做;二是证明依靠群众办事是
个好办法。从诸暨的经验看,群众起来之后,做得并不比你们差,并不比你们弱,你们不要忘记动员群众,群众工作做好了,还可以减少反革命案件,减少刑事案
件。“枫桥经验”成功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
动教材。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批示肯定并推广“枫桥经验”,最看重的是“枫桥
经验”特有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就地化解矛盾”的思想。
50年来,绍兴枫桥的干部群众牢记和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批示精髓,始终打
好“群众”牌,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就地治理社会治安,不断丰富“枫
桥经验”内涵。根据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先后实践探索、总结提炼了
“依靠群众,为‘四类分子’摘帽”、“党政动手,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依靠群众,教育人、挽救人、转化人”、“依靠群众,就地改造流窜犯”、“依靠群众,帮教
失足青年”、“依靠群众帮教一般违法人员”、“依靠群众,维护社会治安”、“依靠群众,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依靠群众、专群结合、群防群治、预
防化解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经验。
纵观“枫桥经验”50年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不同的历史
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但始终不变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首
创精神,发动和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开展基层民主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家张盼认为这就是“枫桥经验”经久不衰、永不褪色的神魂。
第四篇: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不能把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强制性要求农民退地。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俊
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农民工产生和发展壮大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基本格局,构成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动力。
大量的进城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却没有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符合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转为流入地居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且,今后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预计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在54%左右,2020年将达到59%左右,2030年将达到66%左右。这意味着,从2011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左右。
农民工融入城市六难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我国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常住人口。按照这一口径计算,目前,不到4个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外来流动人口。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民工进城就业。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就业的占8.8%,省会城市就业的占19.4%,地级市就业的占34.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合计占到63%。农民工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在目前城市的就业时间平均为5.3年,超过5年的占到了40%,超过10年的约占2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调查数据)。“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
大量农民工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低,在城镇落户门槛高,难以融入城市,这也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的教育服务不足。在学前教育方面,农民工随迁幼儿大多数进入的还是条件较差的民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方面,2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在高中教育方面,大量从小生在城市并在城市接受了完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希望在当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但是,由于高考实行户籍所在地报名制度,考生要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并参加高考,这就使得跨省的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在中考或高考前选择回到流出地省份就读,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
二是农民工看病难问题突出。由于新农合的报销限制、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不高,以及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等原因,广大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正规医院的医疗服务,患病后自我医疗的比例高。农民工主要从事于低薪、高危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职业安全防护差,罹患职业病的人数不断增加,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近年来农民工职业病发病人数高达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农民工群体性职业病事件不断出现。
三是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例低。农民工除参加工伤保险比率略高外,参加其余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农民工参保率难以实质性提高,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相对于其收入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由于收入来源不稳定,水平较低,在负担自身开支和养家费用后,再缴纳社会保险费有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性相对较大,城乡社会保险间跨制度转移办法尚未出台,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个别企业为减少成本,违反《社会保险法》,不给农民工参保或以派遣用工的形式逃避参保义务。
四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政府对农民工文化生活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经费少。企业没有把文化服务当作农民工的重要权益,对文化生活关注少,对文化设施投入很少。多数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
五是农民工住房保障程度低。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作为住房保障对象,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基本上不对外来农民工开放,也缺乏针对农民工特点的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政策,农民工住房保障水平较低,公积金缴存率也很低。农民工住房支付能力弱,在城镇居住条件低劣,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仍居住在陋屋(地下室、棚户区、工棚等),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六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难。一些地方的户籍改革主要是针对本辖区的非农户口,但对跨行政区的流动人口户籍基本没有放开。还有一些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没有触及到嵌入其中的福利制度,或者设置的门槛较高,农民工难以跨越。引导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不够有力,农民工进城落户进展总体缓慢。(本文来源:人民网)
新生代农民工已“非农化”
我们最近在20多个城市开展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5%,“亦工亦农”正在成为历史;八成农民工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他们进城的选择与户籍制度是否改变无关;外出农民工希望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占53.2%,希望在县城或小城镇定居的占37.9%,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实现永久性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亿万农民工是成为一个总体稳定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流动不定的群体;是成为一个良性发展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出路狭窄的群体;是成为一个共享发展成果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缺乏关爱、逐步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能力的重大挑战。必须顺应亿万农民工的意愿,让绝大多数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稳定下来,推进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促进社会融合。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义在于: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一支稳定的熟练产业工人队伍。“招工难”和“就业难”常态化并可能长期化的趋势,要求改革现行人口管理政策,稳定流动人口。
第二,城市对流动人口长期“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不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将人口红利留在城市,阻碍农业规模化,加剧农村老龄化,难以消除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将流动人口稳定下来。
第三,流动人口不稳定下来,不但难以消除城乡差距,还会带来城市内部的分化和对立,形成“双二元”体制。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扎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以扩大就业为前提。根据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把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作为关键,把改善劳资关系作为重点。
一是继续把扩大农民非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二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以技能促就业。完善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实现培训资金的统筹使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三是建立劳动力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和谐劳资关系。继续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合理加薪,保证农民工生活水平的改善。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发挥工会维权作用,加快建设企业劳资对话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确保农民工收入与企业效益联动。
其次,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必须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确保农民工及其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
制定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政策。对生活困难农民工家庭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坚持“两为主”和“一视同仁”政策,全面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同等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两个全部纳入”政策:将包含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农民工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发展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畴,按照学校实际接收人数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禁止一切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歧视行为,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国家各项免费和补助政策,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学校和城市。鼓励和支持流入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农民工子女义务后教育衔接上进行探索。
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推广在农民工聚居地指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经验,方便农民工在城务工期间就近就医和及时补偿。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医疗机构采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减轻农民工的医药费用负担。落实输入地属地化管理责任,按照体现公平、优先照顾的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实有人口或服务人口配置当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经费,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是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逐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缩小城镇居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体制改革。
四是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农民工参加各类社会保险项目的办法,切实提高农民工参保比例和保障程度。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对农民工全覆盖。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鼓励常年外出稳定就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季节性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主。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农合结算体系,试点建立省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协议的多种模式。提高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面。
农民工养老保险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具备市民化条件的农民工,应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类是常年外出就业,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可探索建立“低费率(或低费基)、广覆盖、可转移”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储蓄积累制模式,适当降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缴费基数和费率,增加缴费中计入社会统筹账户的比例,达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全接轨。第三类是季节性或间歇性在城镇务工“亦工亦农”的农民工,主要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民工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探索打通城保和农保的有效管理措施,建立将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农民工逐步纳入同一体系的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让农民工能够根据经济条件和流动状况,灵活选择险种和缴费水平,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作用。
五是推进农民工参加城市社区选举,行使民主权利。健全农民工依法参加城市社区民主选举和管理的办法,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逐步增加农民工在流入省市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名额,推动农民工参政议政。六是完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实现机制,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依法保障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即使农民工进城定居,也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农民进城落户定居后,是否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要强调“自觉自愿”,不能把“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强制性要求农民退地。适应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资产股权更大的处置权。农民可以在自愿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转让土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资产股权等。
七是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重点,增强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建设用地,主要在县域内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
八是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逐步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综观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方式是,以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集体成员权益为前提条件,让他们获得城市户口,进而全面获得城市福利和保障;另一种方式是,逐步增加和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不断降低城镇户籍的福利含量,逐步让户口与福利脱钩。
不把获得城市户口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将户籍与福利脱钩,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所在。一是要全面实施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生等多种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居住证制度,实行省级行政区域内“一证通”。居住证实行免费办理。办理居住证者,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享有与当地人口同等的权利。二是分类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以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全面放开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宽中等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大城市现行户口迁移政策,按照权利义务对等、梯度赋予权利的原则,以社保缴费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为条件,逐步赋予农民工与当地人口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子女高考资格、社区选举、在当地落户等权利。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
第五篇:2014台州事业单位考试申论热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兴国之本,发展之源。党政人才作为我国三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力量,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
性建设的关键所在。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各
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制度创新为根本
途径,优化党政人才环境,加强组织领导,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抓紧抓好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第一,从制度入手,积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体制上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各级党政机关灵活把握用人准则,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设
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第二,不拘一格培养和锻炼人才。首先,各级党政机关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充分认识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性,制定长远的干
部培养选拔和储备规划。其次,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
水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念和立场,明确宗旨和目标,始终把为
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再次,有计划地组织抽调干部到基层一线工作,进行挂职
锻炼,以工作成效来考察干部工作水平,作为考核干部的标准,以激励深入人民
群众,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工作能力。又次,积极改变
传统观念,加强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重视提高女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
能力,协调男女干部比例。最后,重视培养农村干部。农村是经济发展、社会安
定和国家自立的根本,农村干部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
我国的社想政治水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干部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第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会主义
事业的成败。为此应加大培养选拔农村干部的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水
平和思导,致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不能走上适当工作岗位,从而打消了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工作的成效,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家事业的长
期发展。为此,各级党政机关应积极扭转用人观念,要敢于提拔任用年轻人,对
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采取就地提拔、交流提拔、破格提拔等方式优
先使用、及时重用。同时,对破格提拔的干部应做严格的审核考察,以免造成误
用、滥用的现象,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总而言之,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可以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为
其领导岗位输送新鲜的血液。同时,对国家的富强以及民族的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