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作文
一场地震,让美丽的玉树满目疮痍,生灵涂炭。面对这一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人类灾难史上极其罕见、极其艰巨、也极具挑战的重建大幕徐徐拉开。时间飞逝,节点清晰。在突出重点,集中攻坚的鏖战中,抢进度与保质量,演绎出灾后重建的“双重奏”,而这雄浑的乐曲声久久回响在玉树草原上。尤其是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奋战50天,坚决完成今年灾后重建任务”,“十月会战”以来,经历地震的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的玉树,人来车往、彩旗飘扬、机声轰鸣,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万众一心 争一流速度
本报记者 朱西全
在重建的日日夜夜里,各方各级领导深入一线、靠前
指挥,发挥了表率作用;灾区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重建,发挥了主体作用;各援建队伍勇挑重担,发挥了关键作用。伴随着“争先创优”、“大干50天”、“十月大会战”、“劳动竞赛”等攻坚战的到来,形式多样的“比、学、赶、帮、超”劳动画面,在玉树灾后重建中一一展现,他们和当地干部群众紧密配合,而最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了这使命,他们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激情,为重建新玉树争分夺秒、连续奋战。为了这使命,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与灾区人民一道,勇往直前、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直面挑战、接受考验、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忘我工作,把玉树的父老乡亲当亲人,把三江源头当故乡,用一片赤忱,书写了新的传奇!
曲麻莱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玉树灾后建材运距
最远的重建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重建的速度最慢。2010年11月初,当记者来到曲麻莱县时,那里已是银装素裹,由雪水汇集而成的代曲河水从巴干乡政府大院前缓缓流过。
在距乡政府数百米远的山坡下,一排排砖混结构的新
房依山而建。67岁的求永塔开老人搀扶着老伴儿,在尚未竣工的新村中信步,最终在村中的一栋房子前停了下来。
“把朝阳的这间房子做卧室,那间房子做厨房„„到时再新买几件家具!”求永塔开夫妇无儿无女,地震中仅有的4间平房严重受损。时隔半年后,老两口望着政府给他们盖的房子,精心编织着美好的未来,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面对采访,老人跷起大拇指由衷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全国人民!”
老人的身后,十几名来自湟源的农民工正忙着为几栋新房打地坪和安装门窗,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
“这是我们最后封顶的一间房屋。从开工建设到132栋房子全部封顶,我们只用了32天!”明媚的阳光下,曲麻莱县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李得梅指着紧挨路边的一栋房子自豪地说。李得梅告诉我们,“4·14”地震共造成曲麻莱县巴干乡1735户6974人受灾,其中需要重建房屋的有1089户。根据省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的要求,今年需重建132套住房和8个公共服务项目。为了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全县干部群众不畏艰难,苦战一个多月,于当年10月20日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创造了“曲麻莱速度”。这是诸多令人惊叹的事例中的一个。在灾区人民自己动手,参与自建时,各援建单位更是勇挑重担。2010年10月14日晚19时,中国中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接到中国中铁总部指示:立即承接玉树下拉秀镇1000套农牧民住房建设任务,指挥部连夜安排考察事宜。2010年10月15日早8点30分在张建民副省长的带领下前往下拉秀镇,与县镇领导对接后,40多名管理人员分成四个调研组,对32个定居点进行调研,晚上连夜加班形成调研报告。10月16日,分别向上级单位做汇报,并接到相关领导重要批示。同时筹划安排人员、材料、设备进场相关事宜。2010年10月17日晚,与州、县、镇领导正式进行工作对接。在地方政府的鼎立相助下,4村1镇11个点的432套农牧民住房顺利开工,争取2010年底实现结构封顶。
为了让灾区群众住进暖和的新房里过个新年,中国水电四局主动承担起了歇武镇的1243套农牧民住房,2010年,他们要完成572套的重建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施工时就要增加劳动力,平均每套房子同时有6个人以上在施工。他们还改造施工措施,如浆砌石和毛石混凝土一起施工,一套房子的工期就能缩短两天。其中一套房子,他们从开挖地基到主体封顶,只用了9天时间。
2010年8月初,中国建筑承担的重建项目陆续开工。安冲乡英群社农牧民住房在20天内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10年10月18日群众乔迁新居,扣除期间客观原因耽误的时间,实际施工周期不足60天;玉树州红旗小学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里即实现基础及地上一层结构完成;安冲乡12.5公里的通村公路路基施工也在30天完成„„
温暖过冬,让更多的玉树农牧民住进永久性住房,是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是灾区群众热切的期盼。各援建单位讲政治,顾大局,不讲条件,不惜以人力、物力、财力。以超常规施工手段,确保工程进度如期进行,这是各族人民和各援建单位共同的心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重建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高原高寒条件下施工的先进典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到2010年11月初期,农牧民住房开工已占三年重建任务的67.6%;城镇
住房重建开工已占三年重建任务的62%;修复加固全面铺开,并已完成80%。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及部分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取得积极成果。
第二篇:高一专题作文
以“走近XXX”为话题作文指导
【作文题目】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总会看到一座座精神的坐标:跋山涉水,舍身求法的玄奘,“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寂寞斗士鲁迅,“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的布鲁诺,“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的特蕾莎蘑蘑„„贴近他们的身影,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请以“走近xxx”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思路点拨】
以“走近XXX” 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分三步构思: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走近XXX”中的“XXX”是指人物,而且是著名人物,因而要先选取自己熟悉的人物;然后搜集“XXX”的相关资料,从而贴近他的身影;最后选取凸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典型材料,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走进他的心灵。
人物选择上,可以把目光投向历史,也可以放眼现实。可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英雄好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搜集人物相关资料的时候,要有目的有中心,力求发掘那些表现人物品格内涵的典型事例,对有损人物形象,或者道听途说、扑风捉影的材料应予以摈弃。
材料加工是一道关键的工序,为了凸现人物品质,可以放大细节,可以增加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写法上,可以采用对话式,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假拟某人物就站在你面前,你向之倾诉你对他的了解和仰慕;也可以撷取人物生活中富有情趣或典型意义的几个片段写成片段式散文,犹如电影蒙太奇的方式,把材料组织在一起;也可以围绕某个中心,围绕人物的某方面的品质或个性特征,选取典型事例写成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可以围绕人物某方面的突出成就来组织材料,如毛泽东,他既是革命家,又是思想家、军事家,也是诗人、书法家,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只需选取他一方面写就可以了;还可以围绕某一突出事件,选取相关的材料做陪衬,从而表现人物品质风貌,如哥白尼,只需抓住他发表《天体运行》这个中心事件就可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了„„ 【佳作欣赏】
走近庄子
熊熊烈火照亮着中国的文学旅程,精神的升华牵动着每个人的琴弦。没有驰骋沙场的你却是英雄者心中的膜拜;没有纵横捭阖朝野的你却是能臣贤士心中的追求。
你说:“吾将曳尾于涂!”惊愕了你身后的两名楚国的劝说者,他们只能悻悻而去。你用纯清的性格酿造精神的酒曲,并用之抵制功名利禄的诱惑。
我说你是真正的垂钓者,是远离世俗喧嚣、铅华风尘的隐士。你笑了,会心的笑了。是因为我道出了你的心声吗?濮水岸边遗留着你的足迹,勾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心魂;濮水的游鱼聆听着它的祖先讲述你拒绝入朝为相拒绝高官厚禄的崇高气节,引发千百年历代文豪的钦佩。你比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勇气节更有气魄,你比林逋梅妻鹤子的隐士形象更显高尚,你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骨气峥嵘,或许,你并不在意世人或后人对你的评价,但你的灵和魂却让人情不自禁的赞叹不已。
虽然你只说,“吾将曳尾于涂”,但我心里明白,你之前对两位大臣的不予理睬并不是想展现你的清高,而是你清洁灵性的本能的使然,你没有直接的拒绝,只是婉言道出坚守濮水的心声,让他们自感融入不进垂钓的氛围,只能悻悻而去。
你将垂钓者升华成最神圣的名字,你将濮水臆造成世间最清澈的河流。与你相比,姜太公的垂钓就只能自惭形秽了,他把入朝为官的化梦寄予于垂钓,不知道这是否有所玷污你神圣的名字——垂钓者。
你用不似人间性情造就的清洁精神,摒弃着富贵抵制着诱惑拒绝着名利。你的思想是辉耀亘古的文明星斗,照亮了千百年来文人的的人生之路;你的气质是流淌万年的精神圣水,洗礼着历代墨客的心境灵魂;你的人格是一簇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在喧嚣的尘世里,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怎样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那么就请穿越时间隧道,驻足濮水边,与寂寞的精神之魂倾心交谈对话,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走近辛弃疾 茹以
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选自《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7年第1期)
走近顾城
顾城绝对是一个让我感到陌生的诗人。他孩子般稚气的语言,他淡漠尘世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生命出人意料的终结,让我对他的精神世界捉摸不透。如此的复杂多样的性格全在同一个人身上纠缠着,不能说不是一个迷,这便使我产生了几分好奇,估摸着是否该走到顾城的世界里,看看他在他的时代里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的一个背影。
最初接触到“顾城”这个名字,还是从舒婷的一首诗中,那首诗的题目就叫《童话诗人——致G.C》。后来我才知道这题目中的G.C指的就是顾城,于是顾城留在我的脑海里的最初印象就是“童话诗人”。
接下来我就找了一些顾城的诗来读,说不清当时是缘于一种怎样的情愫,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当时特别喜欢舒婷的诗,所以对舒婷提到的诗人也产生了“爱屋及乌”的喜爱。初读顾城的诗歌时,对他的了解很肤浅,只觉得他的诗充满了稚气,有点像儿歌。总觉得他不如舒婷“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那样委婉,也不如北岛“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的墓志铭”那样尖锐。
时至今日,我所读到过的顾城的诗其实也并不多,但对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却似乎有了一些朦胧的了解。在我的印象中,顾城是一个绝对自我的人,他的诗中表达的全都是他自己的生活和他自己的感受。从来看不到他“作秀”似的对祖国河山激情的赞美。而且顾城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大多有着惊人的类似,要么就是对生命的礼赞,要么就是对死亡的迷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顾城的诗歌中奇妙交织,让我们对他的情感捉摸不透,他时而是温顺而
羞怯的孩子,时而又是偏执而顽固的暴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诗中既看不到大喜,也看不到大悲,而是一种非常平稳的感情,像一股涓涓细流从纸面上轻轻的淌过。譬如,他在《麦田》中写道:“春天看不见/只有一次/花全开了/开得到处都是/后来就很孤单”,又如他在《打开窗子的声音》中写道:“你听/最小的声音/是海/船伏在沙丘上/远处是蓝蓝的一片”。然而弥漫在诗中的却是一种含蓄的悲哀和一种看似明媚的忧伤。透过纸面可以约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里是有着激情澎湃的飓浪,然而他却压抑着,压抑着,以一种童稚、平淡的语言来面对他的观众。我至今还没能明白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但我可以明白的是,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内心与生活的矛盾,使这个文弱的诗人动用斧头把自己的爱人送往另一个世界,而后在一个大树下让一条绳索把自己牵向天国。悲剧!却是必然的结局。正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五个月后卧轨自杀一样——悲剧!都是必然的结局。
然而,顾城的悲剧并不是仅仅以两个人的死就能衡量的,他的悲剧却是他对理想追求最有力的见证。顾城是厌恶喧闹的,至于是为什么,却是我现在所不能了解的。王安忆在《岛上的顾城》中曾这样写道:“他头戴一顶直统统的布帽,就象一个牧羊人,并且带有游牧的飘无定所的表情。”“他们生活在这拥挤的寸土为金的城市里一间租赁来的小屋,那里的空气使顾城窒息。这城市是我最了解的,天空被楼房与高墙分割为一条条、一块块,路面也是支离破碎的,而且车水马龙,走在路上,简直险象环生。”诗人的思想是不能以常人的方式去理解的,更何况是历经了十年浩劫又对理想充满了希翼的顾城。诗人本就是畅游在情感和精神世界里的,他们总是眷恋着能让他们灵魂随意挥洒的地方,他们总是那么深沉那么执着,绝对化的后果不期然的降临到他们的头上,顾城也在他的情感之城里导演着理想而偏执的故事。
顾城是一个有着执着理想的人,他原本是不该英年早逝的,但我觉得他执着的理想却正是他英年早逝的理由。十年浩劫中,漫漫长夜,没有星斗,没有月光,甚至连磷火也没有,但是顾城渴求光明的心却是压不住的。由最初的迷惘到清醒,由无知到觉悟,由困顿到解脱,黑夜里他们寻找着一个朦胧的梦想!但是他寻到了吗?就我的理解,他是没有寻到的。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寻到,我无从了解,因为就连他最终要寻求的梦究竟是什么我都无法真正的清楚。但我可以清楚的说明的是:顾城的悲剧和他的理想有关,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而且最终决定于他复杂且矛盾的思想——他浴着光辉的思想!
或许,我对顾城的理解有着极浓的个人主义色彩,那么英儿对顾城的回忆则极具权威的色彩。她在记述新西兰激流岛生活的顾城时,这样表述着他灵魂的依傍:“顾城的精神世界是非常的绝对化,非常的理想化,这也是诗人悲剧结局的根源 ”。
顾城的名字留在这个时代和被这个时代遗忘的人们的心中,伴随着诗歌的历史和为他祈祷的烛光淌过岁月的轮回。“走过的人说树低了,走来的人说树在长”,在所谓的生与死之间,诗人只做了短暂的停留。如同惊世骇俗的行为和激流岛的传说一样,顾城大概说完了他在这个世界里可说的一切。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语言停止的地方,诗歌前进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道出了他以及那一代人的精神,然而唯只有他和他的诗以及他的死从不凡中走来,越过纷繁的年代,渡往永恒的时空的轮回,成为不老的“唯美的幻影和理想的诗境 ”的诉说。
走近苏轼
(根据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略有改动)
苏轼,一只孤舟,两个模样模糊的朋友,赤壁下,夜色中,山很高,天空一轮满月如点如豆。
他的思绪飘到何处?
当年他还年轻,和父亲、弟弟,还有美丽的妻子,开开心心地上京,赶考!远离故乡眉山,一路颠簸走来,抬头发现:那京城的天空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明净,生平第一次看到那么的蓝,那么的亮。
皇城是那么的堂皇,那么的庄严。一代文宗欧阳修,对他是多么的赏识惊叹;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他又是多么的欣赏喜欢。登上皇城,天空高旷,他看到前面路途是那么的通畅,他感觉到一只雄鹰展翅那么的自由,心潮激荡。
离愁更行更远。
曾经是那么受欢迎的诗歌,皇帝也很喜欢的诗歌呀!朋友们都争着看第一眼的诗歌,居然成了我的罪,成了我的百年孤独。有的朋友拿着我的诗歌去换了背叛,有的朋友藏着我的诗歌变成了囚徒。而我却一走再走,渐渐远离了那皇城的天空,那理想的天空。
父亲去了,妻子去了,弟弟也在遥远的月亮的另一边厢。从此的天空好像没有过晴朗。
人前,我的笑声依然是那么肆无忌惮,那么辽阔漫长。人后谁看见我心里的天空黯然。
赤鼻矶,如此一个狭小的地方,水是那么浅,山是那么低矮。我的世界为什么,跟着我的路,一步步缩小?我的天空为什么冲不出丛山,就象被一个手掌紧握?是人性的嫉妒?是权力的魔掌?是命运的嘲弄?
山上的栖鹘,收起翅膀,在龌龊的巢穴中,冷冷的哀叫。
酒模糊了我的眼,浮起的礁石间,我看到了年轻英俊的周瑜,是的他刚刚成亲,娶了美丽的小乔,是的他笑着轻摇羽扇,而百万曹军就在他的眼前——灰飞烟散,仿佛不曾存在过。
江风吹过我的胡髭,江水溅上我的眉梢,周瑜和曹操忽然没有了踪影。豆点的月光中,天空好像突然亮了,好像在一瞬间变得深邃悠远。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在飞向高处。一只白鹤在头顶飞转曼舞。噢,原来雄鹰化做了白鹤,之后,天又宽阔了。
我又拾起了枯干的笔,醮上滋润的浓墨,黑白之间,鹤舞九天。我创造了一个苏轼的赤壁,我自己开辟了一个无边的天空。
第三篇:高一作文
听雨
金梦芸
置身江南,听的最多的便是雨声,恍若自己来到了大明湖畔,穿着滑如丝绸的长裙,撑着一把绣着一对精致的鸳鸯的油纸伞,带着水乡女子特有的温婉,或是淡淡的忧伤,站在湖面拱桥上,望着因为下着小雨而变得朦朦胧胧的的湖面,心便在这时骤然安静,耳边所听见的,只有纯粹的雨声,那大自然的声响。
一滴,两滴,雨终于落了下来,落到了油纸伞上,发出“啪啪啪”的清亮的声音。伞上的鸳鸯似乎吸饱了大自然的灵气,变得灵动起来,随着啪啪啪的雨声游动起来。它们在水中一起嬉戏,彩色的羽毛在我眼前掠过,一刹那间,我竟然有些失神。湖面轻柔地接住雨滴,笑得露出了小酒窝。岸边的杨柳,在雨中若隐若现,好似几抹绿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那种美是水墨国画的美,无声无息,却美得令人窒息。雨,又是密密地落下来,“淅淅沥沥”的声响更大了,我可以看见一粒粒的雨滴像散了的珠帘一般不间断地落下,看着看着,就花了眼。于是轻轻闭上眼,耳边安静的雨声混杂着低低的鸟鸣,初秋的风吹过,带来了泥土的气息,似乎还有些青草的气味,若有若无地萦绕在你的鼻翼,嘴角不禁扬起一点点的弧度,心情在这时也莫名地变得愉快和安适。
雨,渐渐变小,节奏不再欢快。我意犹未尽地睁开眼,还是那朦胧的一片,似乎略略淡了些。站得久了,手脚也有些麻木与凉意。于是,撑着伞在桥上来回走了走。合着雨的拍子,独自一人在桥上乐此不疲
地走着,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分,爱在雨中漫步,爱在雨中谈笑,走着,谈着,笑着,也便回了家。推开家门,一桌子的爱吃的饭菜,还有桌旁笑吟吟的奶奶。
不知不觉,雨停了,收起雨伞,湖面好像也变得明媚起来,树叶上的水滴答滴答地往下淌,树叶也由此变得更加得鲜绿,油亮亮地仿佛朝我绽开了笑容。房子里突然出来了一个孩童,稚嫩的声音,叫着“雨停咯,雨停咯,可以出去玩咯。”于是,世界又开始喧闹起来。我微笑着走下桥,一场雨的洗涤,整颗心仿佛变得纯净起来。再回首,整个湖面被一层金光笼罩着,恍若崭新的一样。
第四篇:高一作文范文
高一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
一、记叙文的开头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如《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如《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样的开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读了开头,能立刻抓住文章的中心。
(3)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如《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春色中。开头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如《多收了三五斗》描写的是社会环境:“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满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着船舷的菜叶和垃圾被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的,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的空隙。”这段描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船多、米多,暗示了丰收的年景。而这种丰收景象与后文农民的遭遇与失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主题。
(4)引人入胜的悬念法。《羚羊木雕》的开头:“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伴随着妈妈的这个提问,读者也会急于知道这只名贵的羚羊木雕究竟上哪儿去了?是不翼而飞了吗?还是“我”把它收起来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读者终于知道了它的下落:“我”送给了好友万芳。情节至此一步一步展开,犹如剥丝抽茧一般,事情的真相一步一步走进了读者的视线。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开头部分,写全家人每到星期日都要穿戴整齐到海边去散步,看到大海船开进港口,父亲就会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里,作者巧妙地给读者设置了这样几个疑团:我们一家人为什么每到星期日都穿戴整齐地去港口?父亲为什么每当看到大海船开进港口就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于勒何许人也?假如于勒真的出现了,会给我们一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正是这样巧妙的悬念设置,才会吸引读者急不可耐地读下去。
(5)深情回忆,妙用倒叙。有的文章的开头,先说故事的结局,再接着叙述事情的原委。或回忆往事,或怀念亲友。朱自清的《背影》第一句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写父亲,开篇先说与父亲分别已经二年余了。然后从父亲的背影开始写起,带领读者随着作者一起进入时光隧道。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开头从朋友的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题目(我的第一本书)引出我对60年前我使用的第一本国文课本的回忆,娓娓道来中,让读者领略了作者少年时读书的艰辛。郑振铎的《猫》的开头:“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和死亡。”先交代这些猫的结局,然后再回叙三次养猫的经过。生活琐事中,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6)有关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名言开路,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
例如,《琐忆》一文的开头是: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子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里引用的诗句,就是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尽管文章中所记叙的都是琐细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又能以小见大,体现诗句中的精神。
二、记叙文的结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结束法。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2、画龙点睛法。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3、抒情议论法。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议论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4、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开头写道:“没有男子汉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结尾这样照应开头:“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哎,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长大吧”。《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5、委婉含蓄,点化主题。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读者,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暗示给读者。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如此:这黑夜,我做了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所说的“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通过某人的“所梦”,推断他的“所思”。因此,读者从这个梦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十分赞赏、推崇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渺小”“却又多么高尚”的品质,并且愿意身体力行,向蜜蜂学习的愿望。而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不过,它不由作者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而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读者领悟到的。
(6)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高一阅读
发现诗意
樱桃红了,艳若赤玉。
记忆里,母亲总是在我埋头读书时,从身后递来一碗樱桃。樱桃上还沾着细密的水珠,而一缕缕绽放的香气充溢着我的鼻腔。
“吃吧,孩子!”母亲笑着说,用手拈一粒,放入我的嘴巴。那是粒笑盈盈的樱桃,在白炽灯晶莹的光芒下,像一颗小小的红心,更像一位撑开丝绸红伞,翘足而望的姑娘,有着含羞掩笑的娇媚。“好吃吧,我特意买的。在学校里没有水果,在家里好好补补。”母亲说罢,笑着走开了。
清香与甜蜜伴随在唇齿间,我读了一会儿书,连文字也仿佛有了馥郁的味儿…… 放下书,我来到厨房。母亲正洗着樱桃。她个子不高,踮着脚尖,头伏在小绿盆中,正用手指一个个仔细摩挲着樱桃们的小脸。母亲微笑着把灰头土脸的它们扮成了霓裳红妆的仙女,晶莹的小水滴在樱桃红彤彤的脸蛋上起舞。
一滴泪也在我眼睛上发光——母亲的鬓间有丝丝白发。白发,你是岁月的情吗?苹果黄了,灿若阳光。
“来,拿上十块钱,去门口买苹果。”母亲对我说,“别总是在家呆着,买苹果就顺便溜溜逛逛。”我答了一声,轻快地出了门。拎着苹果,我高兴地回来了,满头是汗。“讲价了,便宜了些呢!”我得意地说。我把苹果们拿出袋,和母亲一起洗。苹果们的小脸褪去了青涩,一个个阳光灿烂。我仔细洗着,照母亲的样子揉着苹果的每个角落。苹果痕中的土灰涤去了,母亲的指尖摩出了苹果的笑声,它们金黄地躺在篮中。我也笑了,却见母亲粗皱的手掠过,眼际是道道鱼尾纹。这道道鱼尾纹,你是岁月的痕吗?
啊,樱桃红了,苹果黄了,岁月如诗,母亲老了!
母亲啊,吃完了樱桃、苹果,爱却永驻心头;母亲啊,在女儿的眼中,您便是一首最甜最美的诗。
一地梨花
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寻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这一折子的回目便是:诚信。
这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个除了两脚泥巴,除了做生意总亏本,除了训斥我的虚荣之外而只有一种品质的他。
父亲这时候正在做什么呢?是在梨花树下闭目养神吗?梨树„„
家里庭院的梨树,高不过数尺,叶疏花迟,可这丝毫不影响父亲对它的喜爱。所以这梨树依然能顽强地生长着。前几年父亲承包了果园,春天那会儿,满山遍野的果树都开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梨树最多,父亲整天泡在园子里费尽心思。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想到快到手的钱又叫财神给夺回去了:虫子在梨皮里直钻到梨核,整个梨表面讨人喜欢,可实际上„„有人劝父亲,不是同那客户签了合同了吗?你用纸袋一包,然后„„父亲的脸沉下去了。
那些日子家里正难捱:我在城里上学家里要花钱,哥的婚事也快要办了。这一切使父亲茫然不知所措。我看得见父亲额头上那牢刻着的惨淡,眉毛似乎塌了下来,压得眼窝都深陷进去。父亲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整日在台阶前坐着,望着满山的梨树发呆。母亲怕他钻不出牛角尖,背着父亲把梨转手了不少。可纸怎包得住火。于是,有一天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声音从断断续续到高高低低,继而咒骂,哭诉,沉默。没几天,父亲把一个人领进屋里,把几千块钱摊到桌子上说,兄弟,这钱你拿走,算是赔偿,卖不了的,我拉回来„„
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生意场上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赚过大钱。他埋怨自己文化低;邻里说他讲信用讲得过了头。在农家的饭桌上,父亲与我面对时,我只有低头扒饭的份。他看不起我说话不算数,诸如和人约好时间却总迟到等等。我不愿承认,但我在改。所以,我更喜欢观看他的背影,没有拘束且让人由无有想到无限去,把这诚信在无际的时间空间中舒展来回。
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可因了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中盈盈而生着这个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
亲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
第五篇:作文(高一)
还有下一次
故不知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孟子成败与否?强弱与否?输赢与否?都不能以一次之名冠其帽,定其义。人生在世,每次的得失多少,皆是积累沉淀,因为还有下一次。
何妨让思维换地开花——只因还有下一次。
出生贫寒的他,早年辍学,在各个地方打杂,对文学的向往让他不能忘记书籍文库。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便是这样一个人,不分昼夜地为生计奔波劳累,始终大量咀嚼着书里的文字。他开始尝试着向出版社投稿,而出版社总以“错字太多,语序不当,言不及义”等理由退回,他何止一次的失败„„心中再次燃起希望的火花,离开故土,去往另一国境。鲜花怡人,沁人心脾;微风漾荡,畅人不意;热情好客,怎会不快?此时的他,全身心投入于文学创作,在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经验,有着厚实的文学积淀。终于——世界文学史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巨星,世界各国儿童都喜欢他的童话,他就是让思维换地开花的安徒生。失败过后,总有下一次,终有下一次。
何妨让潜能换地挖掘——只因还有下一次。
来自大别山偏远山村的甘相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却成为了“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站着上北大》就是这个北大保安的著作。同为学子,人人都梦想着北大,初中便辍学的他,在那年同千万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但是,不一样的是,他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总会有那么一次,成功属于我,梦想属于我。”甘相伟在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多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是的,他没有上过高中,更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是——还有下一次,让潜能开发换地挖掘。
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故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是因司马迁被冤捕入狱后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失败乃成功之母,心有大志,充实且丰富自我,为下一次打下夯实的基础,相信还有一次,下一次的你是舞台的璨星,冉起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