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庆分公司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重庆分公司2013年环保及节能减排工作计划
2013年重庆分公司以控制重要环境因素和节能减排为工作重点,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环境保护基础管理和制度落实,推进环境及节能减排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以实现“节约成本、降低消耗、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的工作目标,促进项目部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作目标
1、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环境突发性事件;
2、有效运行环境管理体系,并做到持续改进,无严重或重复性不符合项;
3、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环境隐患整改率达到 90% 以上;
4、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均符合国家要求;
5、环境监测计划落实率达 100%;
6、环境污染、噪声投诉处理率为 100%,不发生业主或地方政府的环境投诉事件;
7、在岗员工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率 100%。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健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管理机制,落实环境保护和 节能减排责任制。
1、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管理机制。
2、为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制,年初分公司与各在建项目
签订2013年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书。各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将环境保护责任目标进行分解,直至各班组、各岗位。使各自都明确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所担负的责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网络体系,以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3、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利用分公司内审、巡查等方式督促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落实,并将在每月末对与分公司签订安全质量环保责任书的责任人进行考核。分公司将及时通报检查、考核情况,推广典型,交流经验,确保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责任制落实到位。
(二)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化建设,增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
1、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制度建设。针对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分公司安质环部将对部分原有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将环境保护职责与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按制度 进行规范化管理,使环境保护制度落实到现场,落实到岗位,落实到具体人员,落实到生产经营全过程。
3、加强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通过严格监控、有效监管来确保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将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信息监控与实地监督检查充分结合起来,将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结合起来,通过检查考核来促进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
(三)持续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环境保护意识。
1、分公司将继续根据培训需求和计划推荐部分环境管理人员参加公司、业主组织的培训。各项目部要通过生产会议、班小组会等会议对内部员工包括民技工 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2、认真组织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和“节能宣传周”活动。分公司将紧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各项目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咨询活动。
(四)加强重要环境因素监控,持续开展合规性评价。
1、认真做好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更新工作。针对作业活动、设施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开展环境因素的动态识别与评价工作,尽力做到对环境因素识别不遗不漏,环境因素评价客观准确。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按照消除、降低和控制的原则,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重要环境因素控 制情况进行自查。以环境事件危险源控制为重点,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和环境安全隐患督查工作,全面排查施工生产中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和问题,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确保各项控制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防范各类环境事件的发生,保障生产经营环境安全。
2、及时识别、获取适用的国家、行业、地方政府 法律法规及业主、监理环境保护规定及要求,同时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学习,以便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遵守。针对本单位的重要环境因素监控情况认真开展合规性评价,并将评价资料及时反馈分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
(五)强化环境保护措施和监测计划的落实,加强过程监控。
1、施工生产和生活中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工程管理总体部署之中。
2、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施工过程中禁止破坏施工用地范围以外的地表植被。合理设置施工废水处理设施,及时修建排水沟,保持作业面排水顺畅,确保开挖面、料场和渣场不受雨水、洪水、地下渗水的冲刷和侵蚀。
3、按期开展环境保护检查工作。定期检查环境危险源监控情况及环保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针对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把存在边坡滑坡危险的在建工程项目作为环境安全工作的重点,以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的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作为环境安全工作的重点,严防危险化学品污染事件发生;同时检查环境卫生情况,检查环境危害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确保施工过程满足业主、监理和地方政府的要求。
4、强化环境监测计划的落实。按照公司环境监测计划,积极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确保年度环境监测计划的完成。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1、2013年,节能减排工作依然是分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作,确保完成公司下达的节能减排管理目标任务。
2、加强对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杜绝未经处理 或因设备故障而直接排放;加强对施工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高度重视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工作,确保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符合国家要求。
重庆分公司 安全质量环保部
二0一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2010年重庆分公司团支部工作计划
重庆分公司团支部2010年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重庆分公司团支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团的十六大、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党政工作大局和团委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公司共青团一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2010年工作安排,认真履行《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团组织工作目标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团委《2009—2011年公司共青团系统管理“新、特、精”工作规划》文件精神,组织分公司团员青年继续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坚定不移地走“新、特、精”强企之路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1、团支部以施工项目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加强团员青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团员青年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使团员青年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2、团支部以服务为重点,加强团的阵地建设,确保团组织工作的有序开展,努力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党员身份的团员的作用,承上启下做好党建带团建工作。适时组织团员青年,特别是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历史及最新会议精神,充分感受现今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变化,坚定共青团是共产主义先锋队的信念。
二、坚持一个根本,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三项建设。
坚持一个根本就是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团员青年,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巩固和扩大党在青年中的执政基础。
围绕一个目标是指组织引导分公司团员青年进一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公司创建特级资质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三极发展”这一目标,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为公司创建“国内一流知名品牌企业”再立新功。
推进三项建设,就是要推进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实现团组织覆盖全体青年、影响全体青年的“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
三、组织形式多样活动,迎合公司发展,丰富团员青年生活
1、努力搭建专业知识交流平台,使青年职工的个人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在分公司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努力见到更多成效。
2、开展深入学习“台塑”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公司实际,进行深入思考,把适合我们的东西吸纳过来,做到学有所思,学以致用,使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塑造中化二建特色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开展深入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用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迹、崇高精神引领分公司团员青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
4、及时做好分公司团支部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评选、申报、表彰和宣传工作,上报公司团委参加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表彰大会。并结合“五四运动”91年来的青年运动史、公司实际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通过召开纪念座谈会、讨论会,举行文体娱乐活动,板报宣传,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继承、丰富、发扬“五四”精神。
5、继续配合做好《中化二建通讯》的通讯报道工作,及时了解一线青年职工的生产生活动态,向公司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工作,为公司发展再立新功。
6、继续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把“我为公司建一言献一策”活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围绕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广开言路,凝心聚力,共促发展,使其成为集中分公司智慧,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7、继续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推进“导师带徒当能手”活动,做好入厂大学生的培训教育,不断创新导师带徒活动形式,加强对入厂大学生的培养、考核和合理使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开展好青年职工培训,帮助广大青年职工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技能水平。
8、围绕分公司重点工程,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青年突击队”等品牌活动,以青年安全监督岗为抓手,开展好“安全生产,青年争先”青年安全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开展青工安全教育,维护分公司安全生产大局。
9、严格按照“双推”工作程序,有计划地向人力资源部门及分公司党支部推荐人才和入党培养对象。坚持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经过团组织推荐的规定。
10、深入开展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文化活动,活跃项目施工现场青年职工的业余生活,并针对分公司青年职工男多女少的特点,联系所在建设单位举办联谊活动,为单身青年职工提供交流机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婚恋问题。
11、重大节日、纪念日如纪念“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广泛开展主题团日活动、“重温入团誓词”、“争当光荣的共青团员”、“党、团”知识竞赛、公司发展知识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团史国情教育,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推进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2010年重庆分公司团支部将继续坚持“党建带团建”,结合公司党政中心任务、公司发展和分公司团员青年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好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重庆分公司团支部工作做的更细、更深、更实!
重庆分公司团支部
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一
第三篇:重庆环境保护条例(2010)
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
(2007年5月18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第四条 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
第五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市人民政府对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考核制度。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的投入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其增长幅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第七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行环境保护准入制度。鼓励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和本条例规定对有关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由市环境监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实施。
第九条 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有权检举、控告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各级人民政府对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功能区划
第十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环境保护规划。
市环境保护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市和跨区县(自治县)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规划由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相互协调。第十一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并执行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以下环境功能区划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或跨区县(自治县)的河流以及中型以上水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
(二)主城区和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
(三)主城区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其他环境功能区划由所在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调整和修改,应当按照原制定程序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拟定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分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及时纠正违反规划的行为。
第三章
环境监督管理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环境影响报告书。第十五条 规划的环境影响篇章(说明)或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施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第十六条 应当编写环境影响篇章(说明)的规划,其组织编制规划的机关应当将规划草案和环境影响篇章(说明)同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送规划审批机关。
应当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审查意见应当作为审批规划的依据之一。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和虽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但未经审查的规划,规划审批机关不予审批;审批规划时未采纳环境影
响评价结论及其审查意见的,规划审批机关应当说明理由并存档备查。该规划实施后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的,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 新建、扩建、改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以下规定申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书:
(一)建设单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环境影响评价形式及要求。
(二)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可由环境保护申报表代替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下同)。
(三)建设单位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须经审批和核准的,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前报送;须经备案的,应当在规划设计方案审查阶段报送。
(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十个工作日内完成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审批。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不符合条件的,书面回复并说明理由。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批准书后,应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核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
(一)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严重环境污染或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且经采取措施仍不能消除的;
(二)项目所涉及的有关区域无相应环境容量且无相应的主要污染物削减措施,或者拟建项目可能导致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环境质量不能达到规定标准且无相应改善措施的;
(三)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未取得排放指标的;
(四)对项目产生的特征污染物无有效防治技术或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无相应监测能力的;
(五)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和生产规模属于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
(六)建设单位的已有污染源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第二十条 未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书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本条例规定报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核发五年后,建设项目才开工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原核发机关重新审核。
建设项目在建设或运行中出现与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重大不符的负面环境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组织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备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以及产生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应当停止建设或运行,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弄虚作假,提供的数据或资料不实,致使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错误,或者以欺骗手段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其批准文件无效,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建设单位负责,并依法追究其法定代表人以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按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致使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其后果由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并依法追究其法定代表人以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违法审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依法追究该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执行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第二十三条 在主体工程设计阶段,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准书规定,完成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并将所需资金列入工程概算。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重大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于开工前将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图说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四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并纳入工程建设监理范围。其中有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填报建设项目试生产申报表,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和落实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辐射安全防护措施的证明材料,报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符合条件的,批准投入试生产并核发排污临时许可证;不符合的,书面回复并说明理由。
试生产期不得超过三个月,确需延长的,应当于期满前二十日提出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批准适当延长,但试生产的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
试生产期间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污临时许可证规定或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当停止试生产。未向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并经批准,不得擅自恢复试生产。第二十五条 批准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的条件:
(一)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准书和环境保护设施设计要求;
(二)对试生产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有必要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配备了符合上岗条件的环境保护专业管理人员。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试生产期满前三十日(不需进
行试生产的在竣工后十五日内),按照以下规定申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
(一)对环境的影响以污染物排放为主的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竣工验收监测并编制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对环境的影响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建设单位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开展竣工验收调查并编制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二)建设单位填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和污染物排放申报表,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或调查报告,向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环境保护验收;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符合条件的,批准投入使用;不符合的,书面回复并说明理由。第二十七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合格的条件:
(一)环境保护审批、备案手续完备,档案资料齐全;
(二)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已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备案文件的要求建成或者落实,污染防治设施经负荷试车检测合格,其防治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污染物排放符合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和浓度要求;
(三)具备环境保护设施正常运转的条件;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三节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
第二十八条 本市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环境质量状况、实际排污情况和国家对本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拟订本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解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下达到区县(自治县)。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核定指标内。
环境质量未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排污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不得新增排污量,且逐年削减比例应高于全市平均削减比例。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核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削减要求,通过排污许可证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到排污者。其中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配到重点控制排污者的排放指标,占用所在区县(自治县)的指标。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将导致所在区县(自治县)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指标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通过削减已有排污者的排污量予以调整;其中属于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大建设项目,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调整。
第三十一条 区域环境质量未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或超过排放指标的,该区域的排污者按以下规定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一)污染物排放超标的,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
(二)污染物排放达到规定标准但超过污染物排放指标的,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或其他方式削减。
第三十二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每半年向社会公布。
第四节 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管理
第三十三条 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噪声、辐射等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和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产生者(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按规定的内容和时限如实申报。产生危险废物的,还必须同时报送危险废物管理计划。
排污申报时,其申报数据应以监测结果为依据。污染物无组织排放以及由于其他原因不便监测的,按国家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计算。
第三十四条 排污者必须按以下规定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一)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排污申报表及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排放污染物未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符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规定的,发给排污许可证。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发给排污临时许可证:
(一)建设项目经批准投入试生产的;
(二)排放的污染物虽然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但符合产业政策且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尚未突破核定指标的;
(三)排放不能回收利用的可燃性气体的;
(四)因生产工艺要求或特殊需要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勘探、施工、装修、装卸等作业的。
第三十五条 核发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时,应当规定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因子、数量、浓度(强度、活度)、最高限值及排放方式、去向、时间。
第三十六条 排污者取得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后,应当将其副本悬挂于生产、施工、经营现场,附页悬挂于排污口或监控点,并防止污损。
第三十七条 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因子、数量、浓度(强度、活度)、最高限值及排放方式、去向、时间发生变化将超过三十日的,排污者应当在排污发生变化前进行排污变更申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重新核发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
以物料衡算方法计算的污染物产生量明显大于污染防治设施处理能力的,按照违反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三年,排污临时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一年。有效期满需继续排污的,应当在期满前三十日按照本条例规定重新申领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浓度或总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期限一般不超过六个月。确需延长的,应于期满前二十日提出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延长不得超过两次,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限期治理期间,排污者排放污染物必须符合限期治理决定规定的排放要求。
限期治理期满前二十日,排污者应当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组织验收,完成治理任务的,核发排污许可证;未完成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治理或关闭。
第四十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重点控制排污者的排污申报、排污许可(临时许可)和限期治理管理,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他排污者的排污申报、排污许可(临时许可)和限期治理管理。
市和区县(自治县)重点控制排污者分别由市和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
第四章
污染防治
第一节 污染防治一般规定
第四十一条 在住宅楼、医疗机构住院部、学校教学楼等需要保持良好环境质量的敏感建筑物内,不得从事产生噪声、振动、废气等污染的经营活动;在环境敏感建筑物集中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域,不得建设与其保护对象和功能定位不符的项目;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输变电设施和无线电微波走廊的防护距离内,不得建设环境敏感建筑物。
第四十二条 排污者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整治、管理排污口,并对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负责。
第四十三条 排污者必须保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使用,如实记录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维修、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
拆除、闲置、停运污染防治设施,应当提前十五日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七日内予以批复;因故障等紧急情况停运污染防治设施,应当在停运后立即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赶赴现场核实处理。
停运污染防治设施应当同时停运相应的生产设施。确因工艺特殊或公共利益需要不能同时停运的,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
第四十四条 市重点控制排污者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区县(自治县)重点控制排污者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在线监测、监控设备(以下统称自动监控设备)必须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自动监控中心联网。
自动监控设备的安装点位、维修保养和数据上传等,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规范。
自动监控设备取得的数据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实后,可以作为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依据。
第四十五条 排放污染物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缴纳排污费。核定排污费时,对已经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的,以自动监控设备监测的数据为依据,未安装的,以随机监测结果为依据;无组织排放或其他不便监测的,以物料衡算结果为依据。
禁止以不正当的方式排放污染物以规避治理污染和缴纳排污费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应当履行处置或送贮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废物和危险
废物等义务而不履行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资质的单位代履行,代履行费用由放射性同位素拥有单位、放射性废物和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承担。
对责任单位不明的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废物、危险废物,由当地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置。
第四十七条 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容器、包装物等在退役或者转为他用前,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必须采取措施消除污染隐患,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生产经营单位在转产或搬迁前,应当清除遗留的有毒、有害原料或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并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但在转让合同中约定该义务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承担的,从其约定。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布,被公布的企业必须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并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一)生产中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
(二)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或核定总量控制指标的;
(三)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并对环境质量影响严重的。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第四十九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无煤区和基本无煤区。
禁止在无煤区销售、使用燃煤。禁止在基本无煤区新建、扩建产
生烟(粉)尘的燃煤设施;现有的,应当限期转产或搬迁。第五十条 禁止向大气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在生产经营中无组织排放粉尘、废气的,应当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得污染环境。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露天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第五十一条 工程施工、道路运输、园林绿化、清扫保洁、物料堆放等活动,必须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治尘污染。
第五十二条 禁止在主城区、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无公共烟道的综合楼、住宅楼内新建、扩建餐饮、加工、维修等产生油烟、废气、异味的项目。
已经建成的,经营者必须对污染进行治理确保达标排放。第五十三条 在本市使用的机动车(船),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依法取得资质的机构对在用机动车的排污状况进行检测,并实行标识管理。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第五十四条 固体废物产生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置,不能利用或处置的,应当提供给他人利用或处置。
第五十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循环使用包装物、简装产品等措施,减少使用包装材料和产生包装性废物。
企业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应当承担回收义务。
第五十六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确需临时贮存的,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且贮存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第五十七条 转移固体废物到市外进行贮存、处置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申请领取固体废物转移许可证:
(一)转移单位应当在实施转移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固体废物转移申请表,并附处理处置协议书以及接受单位的处理处置能力证明;
(二)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后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征求接受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在收到接受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接受函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发给固体废物转移许可证。
第五十八条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五十九条 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利用等经营活动,必须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处置、利用。
第六十条 转移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泄漏、散溢、破损、腐蚀等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
建设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设置对地下水监测取样通道或测孔。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电子废弃物,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技术规范及标准。第四节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第六十一条 生产经营者必须保证其场界噪声值符合国家或本市规定的排放标准。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调整作业时间、移动污染源位置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治污染。第六十二条 禁止二十二点至次日六点期间(以下简称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夜间作业的除外。
除抢修、抢险作业外,高、中考结束前十五日内,禁止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高、中考期间,禁止在考场周围一百米区域内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第六十三条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需夜间抢修、抢险作业的,施工单位必须在采取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措施的同时将夜间作业项目、预计时间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检查;经检查未发现险情的,不能认定为抢修、抢险作业。
第六十四条 施工单位因生产工艺要求或特殊需要必须夜间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勘探、施工、装修、装
卸等作业的,应当在施工前四日按以下程序报批:
(一)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夜间作业的原因、时段、作业点、使用机具的种类、数量以及施工场界噪声最大值(场界噪声最大值不能确定的,以施工机具说明书载明的噪声排放最大值代替),并出示建设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证明;
(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申报之日起两日内完成审核,确需夜间作业的,发给排污临时许可证。
(三)施工单位在夜间作业前一日,将排污临时许可证张贴在施工现场并公告附近居民。
第六十五条 下列产生噪声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实施管理:
(一)在城区进行产生偶发性强烈噪声的活动;
(二)在城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和居民区举行产生较大音量的娱乐、健身、集会等活动;
(三)在城区非固定场所从事商业经营或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广播喇叭等高音响器材;
(四)在机动车禁鸣区域或禁鸣路段鸣喇叭;
(五)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室内装修、家具加工;
(六)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娱乐、集会等活动;
(七)其他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的行为。
穿越市区的铁路机车、航空器以及在城区江(河)段夜航的产生噪声污染的船舶,由铁路、民航、海事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管理。
第六十六条 建设经过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应当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第五节 辐射安全与辐射污染防治
第六十七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以下简称辐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申请领取辐射安全许可证或办理豁免证明文件。
第六十八条 辐射工作单位需要终止或部分终止辐射工作的,应当按规定处置或送贮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其中,使用、贮存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与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场所、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工作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应当在退役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六十九条 转让放射性同位素,其转入单位应当按国家和本市规定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出市外的,应当在转出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转让活动完成后,转入、转出单位应当在二十日内持放射性同位素检定证书、放射源编码卡、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场所辐射环境监测报告、放射性货包运输剂量证明等资料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十条 市外辐射工作单位需要将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转移到本市使用的,应当提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进入本市后辐射工作实施前持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检定证书、放射源编码卡以及在本市临时工作场所的辐射环境监测报告等资料到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使用结束后二十日内,办理备案注销手续。
本市辐射工作单位需要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转移到市外使用的,应当于转移前十日内将放射性同位素的核素、活度、放射源编码、转移时间和地点、辐射安全负责人和联系电话、放射性货包运输剂量证明等内容向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七十一条 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包装过放射性同位素的容器以及放射性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整备包装,确保其表面辐射剂量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第七十二条 辐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外环境的辐射剂量不超过辐射安全许可证规定的限值。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及其辐射安全防护设施出现故障或受到损坏时,辐射工作单位应当立即停止相关辐射工作,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排除故障,经有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使用。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应在辐射安全许可证规定的位置使用或贮存,不得擅自改变。确需临时改变的,应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七十三条 辐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及个人剂量等档案,并编写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附辐射环境监测报告,于次年
1月底前报送原发证机关。
第七十四条 Ⅰ类、Ⅱ类、Ⅲ类废旧放射源(含退役放射源,下同)应及时交回生产单位或返回原出口方。
Ⅳ类、Ⅴ类废旧放射源和无法交回生产单位或返回原出口方的Ⅰ类、Ⅱ类、Ⅲ类废旧放射源以及其他放射性废物,应及时送交本市有资质的放射性废物库集中贮存,并承担收贮费用。交回、返回或者送贮活动完成后二十日内,持废旧放射源回收证明或放射性废物收贮证明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闲置三个月以上的放射源按照废旧放射源处理。
第七十五条 冶炼企业在冶炼废旧金属前,应当对废旧金属进行辐射剂量监测,防止放射性物质熔入产品中。监测发现异常的,应当及时报告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将高压输变电设施、通讯及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纳入规划,并设置电磁防护区。新建架空高压线路一般不得跨越电磁敏感点。因特殊情况确需跨越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符合国家电磁环境保护标准。
第五章
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十七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和评估,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和向有关部门通报。
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应当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对实施后
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后评估。
第七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将重要水源涵养区、三峡库区消落区、重要渔业水域以及对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大调节作用的湿地和绿色屏障等,划定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禁止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进行可能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建设活动。
禁止圈围、侵占、填堵城区范围内自然形成的水面、滩涂。第七十九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
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批准建立本市的自然保护区,应当符合本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并由市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按规定进行评审。
撤销、调整自然保护区,应当经该自然保护区的原批准机关批准。第八十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有害生物物种入侵;对已经侵入的,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清除。第八十一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第八十二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源保护区、人口集中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划定为畜禽禁养区。
主城的畜禽禁养区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他区域的畜禽禁养区由区县(自治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
准。
畜禽禁养区内,禁止从事畜禽养殖。已有的畜禽养殖在城市建成区内的,由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处理;在非城市建成区内,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其他区域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现有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畜禽养殖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
第六章
环境监测及现场检查
第八十三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执法监督体系。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要求,建立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监视性监测、污染源及放射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定期将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和向有关部门通报。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统一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第八十四条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开展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家和本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供监测报告或证明,并对其数据和结论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对监测结论有异议的,可申请复核一次。
第八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和监测技术规范要求设置环境质量监测点(断面)及污染源监测点。禁止擅自撤销或变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环境质量监测点
(断面)和污染源监测点。
第八十六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环境保护现场检查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者的污染物排放情况、污染防治情况、环境风险防范情况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被检查者必须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阻挠和拖延检查。
现场检查可以采取采样、监测、摄影、摄像、文字记录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等方式。检查记录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当事人拒绝签字的,不影响其证据效力。
第八十七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设施、物品予以查封、暂扣:
(一)非法转移或者处置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废物以及危险废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
(二)不当场查封、暂扣可能使违法行为证据灭失或者被转移的。暂扣或者查封设施、物品,应当作出书面决定,并出具暂扣或者查封的设施、物品清单,交由当事人签名。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名的,可由见证人签字证明或者以现场录音、录像等证据证明。
暂扣或者查封不得超过七日。未经做出暂扣或查封的设施和物品的决定部门负责人批准,擅自动用查封、暂扣的设施和物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相关责任人移交公安或司法机关查处。
第七章
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
第八十八条 市和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风险防范体
系,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确保辖区环境安全。
第八十九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污染事故和辐射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对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及周围区域环境组织应急监测,提出防止事态扩大和控制污染的要求或建议,并对事故现场污染物的清除、放射源的安全转移以及生态破坏的恢复等工作予以指导;
(二)公安部门负责对放射源丢失、被盗事件的防范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侦破放射源丢失、被盗案件;
(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因生产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四)海事、交通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对放射源、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运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五)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渔业水体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六)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九十条 重点控制排污者、危险化学品单位、辐射工作单位等环境风险隐患单位是环境风险防范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落实环
境风险防范措施:
(一)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将评估报告和应急预案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事件,建设相应的应急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物资和器材,组织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
(三)建立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排查环境污染事故与辐射事故隐患,定期检测、维护有关报警装置、应急设施设备,确保正常使用。
第九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商业、农业、渔业、卫生、交通、海事、铁路、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中,应当纳入预防诱发环境污染事故和辐射事故相关内容。在处置安全生产、火灾、交通等事故或者其它突发事件时,应当采取措施并监督事故责任单位防止、减轻和消除环境污染危害。第九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事故责任单位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
报告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立即报告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及地点,并对事件原因和危害程度作出初步判断。在应急处置中,应当适时报告事态发展及处置进程。在处置结束后,应当详细报告事件处置结果、危害与损失评估、潜在或间接危害、处理后的遗留问题等。第九十三条 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核实,对可能或已经造成突发环境事件的,应立即启动本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市级有
关主管部门报告和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市级有关主管部门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饮用水源安全构成威胁,或者对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可能造成污染,或者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污染的,应立即启动相应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市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类别和紧急程度启动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九十四条 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督事故责任单位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后评估,跟踪监测、消除突发环境事件遗留的环境问题,并根据后评估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九十五条 事故责任单位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未按规定报告、未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依法追究其法定代表人以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未按规定报告、未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六条 建设项目未按规定报批或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未补办手续的,按以下规定处以罚款:
(一)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对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下罚款。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以及未按本条例规定进行后评价及停止建设或运行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运行,并按前款规定处以罚款。
第九十七条 未将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图说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八条 建设项目未经批准擅自投入试生产或擅自延长试生产期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限期补办手续;不停止试生产或逾期未补办手续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试生产期间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污临时许可证规定或造成环境污染事故,不停止试生产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试生产期间因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污临时许可证规定或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停止试生产后,未经批准擅自恢复试生产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试生产,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九条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投入生产或使用的,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对属于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属于报批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属于报批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按规定对水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申报或变更申报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以下罚款;
(二)未按规定对大气污染物和噪声排放情况及固体废物产生情况进行申报或变更申报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以下罚款;
(三)未按规定对危险废物产生情况进行申报或变更申报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一条 未取得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排污的,责令停止排污,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的,责令停止生产;未按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规定排污的,责令停止排放污染物,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拒绝、阻挠检查水污染防治情况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拒绝、阻挠检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拒绝、阻挠检查大气、噪声、辐射等污染防治情况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三条 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或不正常使用其他污染防治设施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停运污染防治设施时未同时停运相应的生产设施的;
(二)未安装或未保证自动监控设备正常运行的;
(三)以不正当方式排放污染物的;
(四)在无煤区销售、使用燃煤的;
(五)圈围、侵占、填堵城区范围内自然形成的水面、滩涂的;
(六)临时贮存危险废物不符合要求或贮存期限超过一年的;
(七)擅自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容器、包装物等退役或者转为他用以及未按规定治理被污染的土壤的;
(八)未将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送备案的;
(九)环境风险隐患单位未按规定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的。第一百零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
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无组织排放粉尘、废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污染大气环境的;
(二)在主城区、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建成区无公共烟道的综合楼、住宅楼内新建、扩建餐饮、加工、维修等产生油烟、废气、异味的项目的;
(三)未履行产品和包装物强制回收义务的。
对前款第(二)项行为,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产停业、恢复原状。
在工程施工、道路运输、园林绿化、清扫保洁、物料堆放等活动中未按规定采取措施防治尘污染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六条 擅自倾倒、堆放危险废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七条 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无法查实违法所得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并处吊销经营许可证。第一百零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生产、经营、施工中未保证其场界噪声值符合规定排放标准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夜间及高、中考期
间擅自施工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从重处罚;
(二)夜间施工未按规定张贴排污临时许可证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零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实施处罚:
(一)未按规定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或豁免证明文件的;
(二)终止或部分终止辐射工作,未按规定对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的;
(三)未按规定在退役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及射线装置,或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退役的;
(四)擅自转让放射性同位素,或转让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未按规定报告或备案的;
(五)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转移到市外使用或从市外转移到本市使用,未按规定报告和备案的;
(六)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包装过放射性同位素的容器以及放射性废物未按规定进行整备包装的;
(七)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外环境的辐射剂量超过辐射安全许可证规定限值的;
(八)擅自改变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使用或贮存位置的;
(九)辐射工作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和其他相关档案,或未按规定报送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的;
(十)未按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以及其他放射性废物及时交回原生
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送交本市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库贮存的;
(十一)未按规定在冶炼前对废旧金属进行监测或在监测中发现问题未按规定报告的;
(十二)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造成电磁辐射超过国家有关规定和限值要求的。
对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第(八)项、第(十一)项、第(十二)项行为,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前款第(四)项、第(五)项、第(九)项行为,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前款第(十)项行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一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污染事故的,按法律规定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处以罚款。直接经济损失不能计算的,一般、较大事故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重大、特大事故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一百一十一条 对违法排污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危害后果的,可加收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排污费。违法排污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按本条例规定的罚款额度按日累加处罚。
有前两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一百一十二条 涉及吊销排污许可(临时许可)证、责令排污者停
止生产或关闭、责令建设项目停止建设或生产以及对个人处以二千元以上、对单位处以五万元以上罚款的案件,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举行听证。
第一百一十三条 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应当予以赔偿,当事人可以申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一百一十四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机关任命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人民政府不履行环境保护组织领导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致使环境质量下降和重大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履行职责不力,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三)环境监测等机构对工作敷衍塞责、弄虚作假,致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秩序混乱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四)国有企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责令停止生产、建设、吊销有关证照和较大数额罚款处罚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其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百一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污染防治设施,是指为防治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烟尘、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辐射等污染而建设的处理(处置)设施,包括污染治理设施(设备)、污染物收集传输系统、排污口、污染物自动监测、监控设备等。本条例所称公共烟道,是指供经营性餐饮、加工、维修等项目排放油烟、废气、异味的专用通道。
第一百一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7年9月1日施行。1998年7月1日起施行的《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第四篇:重庆分公司团支部2011工作总结
重庆分公司团支部2011工作总结
2011年,重庆分公司团支部坚持以“筑坚强堡垒、树先锋形象、促科学发展”为主线,以“讲学习、比奉献、促增长、保稳定”为目标,积极开展“党建带团建,创先争优作贡献”系列主题活动,将活动落到实处,实现了团员青年思想和行动上的双赢,为推动分公司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着力提升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
分公司团支部结合公司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建党90周年、五四运动92周年等有利契机,在团员青年中及时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深了团员青年对党、祖国、企业的自豪感、归属感和时代责任感。
2月,分公司团支部通过会议、学习、座谈、网络等形式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贯彻公司第二次团代会精神活动。分公司团支部号召团员青年要把学习团代会精神与分公司工作实际相结合,用团代会精神指导工作实践,确保分公司全面完成20011年各项工作任务。以庆祝建党90周年、五四运动92周年为契机,分公司团支部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系列专题教育活动。4月,分公司团支部开展了“红色微博”寄语党的生日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充分利用微博这一新兴媒体,表达对党90岁生日的衷心祝福,抒发爱党爱国情怀。“七一”前夕,分公司团支部开展了“楷模引领我前行”——学习“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活动,通过学习173位“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分享学习感悟,让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团员青年推进公司“三极”发展战略、实现公司“五大”目标的源源动力。七一当天,分公司团支部开展了“在光荣的旗帜下——党、团员话成长”七一主题团日活动,邀请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与团员青年一道,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党的光辉历程,抒发对党的热爱,深切表达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加强共青团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团组织活动阵地。
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组织打造凝聚青年、影响青年的网络平台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公司团支部除继续加强通过QQ群、飞信、E-mail等网络平台发送短信、邮件等方式与团员青年的联系,2011年初,分公司团支部又开通了微博,引导团员青年文明上网,养成良好的网络交流学习风气,构建了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新型纽带。
加强信息发布和交流,围绕分公司团支部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按时、按质报送相关宣传信息,分公司团支部全年共报送信息14篇,其中,《中化二建通讯》采用13篇,公司网站采用1篇,中化工程集团公司网站采用1篇。
三、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在团组织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分公司团支部积极落实分公司党支部提出的四点明确要求:一是要坚持党建带团建;二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三是要突出化建特色;四是要吸引广大青年参与,并以与分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相结合、与创建分公司团建工作新局面相结合、与创建五四红旗
团支部相结合、与学习“精细化管理”活动相结合“四个结合”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分公司团支部积极取得党支部的支持,深入开展党、团员“结对子”创先争优活动,一名党员帮带两至三名团员青年,技术上传、工作上帮、作风上带,并及时地将党的文件、会议精神传达给结对子的团员青年,并定期同他们交流、谈心,以此促进分公司党建带团建工作,提升分公司青年职工队伍整体水平。
四、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安全教育常抓不懈。
分公司团支部充分利用宣传栏、安全警示牌、报刊、网络等形式,不断加大青工安全知识学习和教育力度,在青工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安全生产,青年先行,企业发展,青年担当”的思想;在扎实推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的同时,开展“安全短信”关爱青年活动、“十个一”安全生产活动和“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岗员现场排查隐患”活动等一系列青年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努力实现“青年身边无事故”。
年初,分公司团支部开展了“安全短信保平安”活动,共编辑整理安全、祝福、警示等内容的短信100余条,通过网络飞信平台向分公司青年职工每天发送一条短信,使青年职工时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为避免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筑起了一道“安全墙”。6月,分公司团支部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有利契机,在分公司团员青年中持续开展了“十个一”安全生产活动,深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唱响“安全发展”主旋律,促进分公司安全生产。10月,分公司团支部在分公司各施工点开展了以“反三违、查隐患、促整改”为主题的“青年安
全生产示范岗岗员现场排查隐患”活动,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整改,切实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深化与青年的沟通与交流,全面加强团支部组织建设。
6月,分公司团支部组织召开青年职工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10多名青年职工踊跃发言,认真回顾和总结了到分公司工作以来的成绩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应邀参加座谈会的分公司领导针对青年职工提出的工作、学习、生活及情感问题,做了一对一的答复和交流,并分别以自身经历和感受,对青年职工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要求。
分公司团支部结合分公司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团的“三会一课”、主题团日等学习时间,“岗、号”创建等工作平台,积极开展团员民主评议活动,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建立健全团支部组织建设,理顺团支部工作流程,强化团支部自身建设,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重庆分公司团支部将继续坚持“党建带团建”,结合公司党政中心任务和分公司团员青年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好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分公司团青工作做的更细、更深、更实!
重庆分公司团支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第五篇:真抓实干 攻坚克难 - 重庆环境保护
真抓实干 乘势而上
努力促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3月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
一、2009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2009年,是重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更是重庆环保工作实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国发3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坚持以环境保护服务和优化经济发展,以环保“四大行动”改善环境质量,以节能减排促进结构调整,以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全面完成了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总量减排,超额完成任务
一是严格实施环境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执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保“三同时”制度、环境准入、区域限批和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审批制度。对2008年总量减排任务未完成的区县实施区域限批,督促整改,取得实效。
二是加强通报预警和调度督办,推进减排项目实施。出台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建立了市级部门总量减排协调机制,加强了督查督办和总量调度,组织开展了全市250余个减排项目的现场督查,对区县和有关单位总量减排机制不健全、减排项目进度滞后、设施运行不正常等进行预警和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并进行督促指导。
三是强化三大措施减排,削减污染物存量。主城完成三级管网建设任务,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24.8万吨;积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小煤矿300万吨、小水泥145万吨。完成211家重点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实现了重点污染源24小时在线监控,提高了环境执法效能。
2009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较2008年分别下降4.64%和0.81%,累计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的91.26%和96.96%。通过推进总量减排,提高了污染防治水平,增强了环境监管能力,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第二,全面实施四大行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不断深化蓝天行动。市级有关部门横向联手,与主城九区纵向联动,2次开展联合执法“百日行动”,挂牌督办137处污染源;制定扬尘控
制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对扬尘污染实施远程电子监控;4次发布空气质量预警,2次实施“蓝天行动”人工增雨作业,扬尘污染控制成效显著。完成主城企业环保搬迁25户。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远郊区县城区全部建成烟尘控制区或基本无煤区。基本建成8家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检测站。完成机动车排气检测5.3万余辆,遥测6万余辆。2009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3天。主城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分别比2008年下降15.9%、14.0%和0.9%,二氧化硫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等区提前40余天完成蓝天目标任务,北碚、渝北、南岸等区优良天数达到320天以上。郊区县城环境质量继续改善,万州、双桥和潼南等16个区县城镇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二是全面推进碧水行动。2009年,市政府加大了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印发实施了加快推进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作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实行“部门牵头负责制”、项目推进和水质改善“双目标”考核制,建立了会议协调、项目调度和监督考核等推进机制,次级河流污染综合整治进度加快。沙坪坝筹资4亿元,用于清水溪和梁滩河污染治理。实施了饮用水源安全隐患大排查,完成全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评估,新建农村饮水工程1.4万处。三峡库区库湾和河道1.5万个网箱养鱼全部取缔。长寿妥善解决了饮用水源隐患问题。全市建成94个城市(含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成
48座城市(含小城镇)垃圾处理项目,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9%和89%。纳入《规划(修订本)》的86个工业项目,完成45个。2009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重庆段水质保持稳定,各断面水质全部满足三类水质标准和水域功能要求,长江出入境断面水质均为二类。全市56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三是深入实施绿地行动。“森林重庆”加快推进,城市、农村和长江两岸等六大森林工程同步实施,植树造林578万亩,建成城市绿地5496万平方米。主城区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完成石漠化治理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32平方公里。开展了40个区县(自治县)生态质量评估。编制了《重庆市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是扎实推进宁静行动。将机动车违章鸣号等内容纳入主城区七部门联合执法百日行动。扎实开展中考、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期间的环境噪声专项整治。45家文化娱乐场所完成噪声污染治理。全市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65平方公里。全市建成市级安静居住小区25个,累计建成75个。全市声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
第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事业的机遇,主动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同时,严格环境准入,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防止污染反弹。
一方面,全力为保增长大局服好务。一是建立绿色审批通道。根据项目环境影响大小和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实行分类审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为项目落地争取时间。二是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服务力度,实行专人跟踪负责制,做到早跟踪、早介入、早服务,积极为项目出谋划策,确保项目环评有序推进。三是强化帮扶力度,切实帮扶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对无主观故意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初次违法行为可以免予经济处罚。
另一方面,强化环境保护的引领作用。一是积极推进规划环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完成三峡库区重点产业规划环评编制工作,成渝经济区战略环评取得初步成果。全市48个工业园区、18个贸易转移承接地和16个三峡移民生态工业园全部开展了规划环评工作。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市环保局否决了10多个“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垫江县和忠县等区县坚持环评审批权前置,建立完善了环评、规划、施工审批、工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工作协调机制,有效控制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三是进一步强化了环保“三同时”管理。将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行业区域分类、审批情况等全部纳入台帐管理,并根据检查情况对台帐适时更新,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到实处。
第四,认真落实3号文件,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努力争取国家支持。环保部印发了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意见,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等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在重庆开展更多的试点示范。市政府印发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市环保局先后与渝北、万盛、綦江、丰都、黔江和九龙坡等区县政府签署环保合作协议,促进上下联动,确保国发3号文件精神在环保领域落到实处。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在规划编制、综合整治、预警体系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等四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编制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乡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开展了35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877处,解决了221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了15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示范,在26个区县实施了生猪养殖场发酵床零排放养殖技术。九龙坡、沙坪坝全面取缔梁滩河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完成全市土壤污染调查,开展土壤环境监管试点。建成10个生态示范村。渝北、大足等区县的生态区(县)创建工作正积极推进。
第五,强化执法和应急管理,切实维护环境安全
一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监察、司法、工商、安监和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出
动环境执法人员5万余人次,检查企业23477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76件。开展了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各区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检查,督促区县对存在的隐患进行整改。市有关部门对酉阳县锰污染等7件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
二是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且长期未得到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实行信访积案领导包案制,有效化解了一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重庆12369环保举报热线全年受理群众投诉2万余件,均得到妥善处置。
三是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和化学品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对358家危险废物产生重点单位和24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加强了监督检查;深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和固体废物转移许可审批。万州、涪陵、黔江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规划布点调整方案通过国家批准。对41家污染搬迁企业开展了原址场地环境风险定性评估,对3家企业实施了定量评估,开展了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原址场地治理修复工作。
四是切实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辐射安全许可管理,对10家重点单位的放射源实现在线监控,将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申报登记纳入排污申报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建成我市首座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全年收贮66枚废旧放射源。开展了放射源安全专项检查。完成我市伴生矿开发利用及污染现状调查和土壤放射性污染调查工作。全市辐射环境质量
保持稳定。
五是加强全过程环境应急管理。建立健全了市、区县和企业三级环境安全防范网络、应急处置和善后体系,强化了环境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有效整合了12369投诉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和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环境应急指挥和现场处置能力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十省(市区)签订了共同应对区域环境污染及突发事件框架协议,形成区域环境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年妥善处置34起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确保了全市环境安全。
第六,进一步夯实环保基础,提升环境管理工作水平
环境政策法制继续完善。制定了《关于上市或再融资公司环境保护核查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上市和再融资公司的环保核查,累计核查上市公司24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市政府印发了排污权交易试点方案,设立了机构,开展交易试点工作,在西部地区率先成功举行首批排污权交易,首批交易金额达805万元。绿色信贷政策不断深化,环评、环保“三同时”和企业环境违法情况等环保信息纳入人行征信系统。
环境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新启动国家“水专项”2个项目4个课题。完成“重庆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控制措施研究”等7个环境科研项目及“南岸迎龙镇改良人工湿地生活污水治理”等4个环保新技术示范项目。环保部批准中天环保公司建设“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重
庆)中心”。重庆市环保产业得到新的发展。
环境监测管理不断加强。开展了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常规监测。加强了环境执法及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水质加密监测等专项监测。40个区县(自治县)实现城镇空气质量日报,“三江”入境断面和主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实现了自动监测并实行周报。开展库区支流“水华”预警及应急巡查监测,试报了主城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日报。
环保队伍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环保局调整为政府组成部门,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一步充实。全市新增人员编制319个。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环境保护督查办法》,设立了环境保护督查办公室,环保督查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环保部门参与综合决策、强化统一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环境监察机构全部实行参公管理,60%以上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8个区县(自治县)环保监察机构和1个区环境监测机构升格。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能力达到400余项,跨入先进省级站行列,满足国家要求的全部监测项目。建成集应急监测、监督性监测和在线比对监测等多功能监测为一体、平战兼顾的流动实验室。市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和江津、永川、涪陵等七个监控分中心完成软硬件建设,实现国家、市和区县三级联网数据交换。完成环保信息化一期建设,初步实现由信息平台向工作平台的转变。
环境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扎实推进。围绕总量减排、“四大行动”等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环境新闻发布机制和新闻协调机制。成立了重庆环境文化促进会,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和发展。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完成世界银行贷款二期和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建设。中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履约能力建设、世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能力建设、欧盟生物多样性等项目进展顺利。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9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参与和支持下,全市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保护正处于艰难的负重爬坡上坎阶段,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过度消费模式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势在必行,围绕气候变化的国际斗争异常激烈,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争夺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开始。从国内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更加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加,挑战越来越大,环境保护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从市内来看,局部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没有实现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主城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难度增大,次级河流整治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主城区次级河流已成为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市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强劲,产能释放更加明显,污染物产生量会持续增加,部分减排项目推进不力,落后产能退出缓慢,减排压力有增无减。此外,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已开始暴露,城市灰霾天气等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刚刚召开的市环委会三届三次会议上,奇帆市长充分肯定了我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强调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强化次级河流和主城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立即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节能减排示范区创建等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准确把握当前的环境形势,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环境问题,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国家
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落实,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把环境保护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任务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任务的决战年,也是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圆满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任务,奠定“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启动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为载体,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毫不松懈地推进总量减排、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坚决完成“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力争达到305天。其余区县(自治县)城区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在入境满足Ⅱ类时总体满足Ⅱ类要求;全市次级河流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8%;主城区和区县城区公共集中式饮用
水源地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均达到100%,镇(乡)达到8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55分贝和68分贝以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排0.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排1.5%,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目标任务。
按照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我们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举全市之力,打好总量减排攻坚战
总量减排任务是国家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是政治任务,任务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委、市政府的政绩考核,关系到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截至2009年,全国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其中,11个省提前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6个省提前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与全国相比,我们已经落后,一些区县离完成减排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节能减排示范区”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举全市之力,打好总量减排的攻坚战。要通过不断完善减排机制,落实减排措施,完成减排项目,开展排污权交易,力争上半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严格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实行“区域限批”。要严格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全面推进规划环评的落实,严把新上项目环评审批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审批制度,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项
目必须与总量减排指标替代项目同时实施、同步完成,限制发展排放强度大的产业。所有区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必须建成投运,已建设施必须确保稳定运行;要着力推进燃煤企业和钢铁、火电、制药、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减排,完成一批工业废水治理项目;要积极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环保搬迁和产业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关停小火电机组12万千瓦,淘汰小水泥产能120万吨。完成区县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现有火电机组等燃煤设施排污监管,确保烟气脱硫设施和在线监测系统稳定运行;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设施监管,提高城镇污水稳定达标率。
(二)增添新措施,大力实施环保四大行动
近年来,通过实施“四大行动”,取得了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效。2010年,我们要按照既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增添工作措施,加快推进实施。
一是强力推进“蓝天行动”。进一步强化扬尘污染控制,抓好城区车辆冒装撒漏、工地扬尘污染等行为的联合执法;继续实施重点地区、路段和工地控尘状况的电子监控。完成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等25户企业的环保搬迁,开展主城第六批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启动重庆发电厂和重庆九龙电厂搬迁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主城第二批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改造。深化和规范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工作,实施简易工况法检测机动车排气和环保标
识管理。
二是深入实施“碧水行动”。2008年,国家组织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从考核情况来看,有的省已提前完成任务。今年是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的目标年,而重庆列入规划的项目只完成了一半,进展滞后,若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将难以完成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不仅影响后续规划项目的申报,也影响到重庆重大项目的审批。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规划》项目的实施进度。其中,次级河流综合整治是难点,要以生态恢复和水质改善为目标,调整次级河流污染整治思路,进一步完善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整治取得实效。凡列入《规划》的次级河流必须在年内完成污染综合整治任务。未列入规划但主城创模需要整治的次级河流今年必须启动,2011年实现水域功能达标。奇帆市长将与主城相关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责任书。不能完成任务的,将实行一票否决,所在流域停止项目环保审批,并启动问责制。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积极推动乡镇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要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不达标的建制镇列为今年整治的重点,加快推进三峡库区三级管网建设,并纳入考核。完成三峡库区142个市政直排口的整治。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其中主城区分别达到93%和97%。扎实做好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开展
重点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完成农村120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障项目。
三是大力开展“绿地行动”。加快推进“森林重庆”建设,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从严控制主城“四山”开发建设,保护绿色屏障和生态湿地。继续推进渝北区和大足县等8个区县国家级生态区(县)创建工作;建成市级绿色社区20个。启动实施《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全市物种资源详查。编制《重庆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和《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及行动计划》。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农村土壤监管试点、搬迁企业原址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
四是扎实推进“宁静行动”。巩固提高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新建环境噪声达标区40平方公里,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45个。规范夜间建设施工行政审批。实施道路交通噪声整治示范项目。开展交通噪声污染整治联合执法,纠正机动车违章鸣号行为。
(三)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整体提升城市品质
由于历史、自然禀赋和气象等因素影响,重庆历来是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造成不宜居的印象。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国家已将重庆定位为5个国家级中心城市之一,我们要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整体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升城市品质。今年,我们要编制并报审“创模”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重庆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模”办公室,出台“创模”决定,召开“创模”动员会,制定分解创模目标任务,启动环保综合整治三年攻坚行动。创模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主城各区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早行动、早安排、早部署,上下联动,共同推进。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等区县要积极开展市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黔江区要加快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创建工作;其他区县要广泛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掀起环保示范创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格局。
(四)深化农村环境整治,推进统筹城乡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是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我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于一体,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地区,统筹城乡环保工作是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试点示范,推动我市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实现新的突破。要加快实施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抓好城乡环境保护规划、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建设和城乡环境保护体制与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统筹工作,要认真用好用足中央“以奖促治”的相关支持政策,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村庄环
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五)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环境问题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怀新的期待。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老百姓对环境污染反映十分强烈,一些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影响很大、教训深刻。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下大力气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不仅是中央的要求,而且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重点抓好4项工作。
一是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去年发生的陕西凤翔、湖南武冈和云南昆明东川等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引发48起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当地社会和谐。各地要认真吸取教训,贯彻落实全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批转的指导意见,全面排查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确定重点防控区域、行业、企业和高风险人群,编制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依法开展重金属行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开展锰污染整治,积极预防和稳妥处理重金属污染。
二是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的监督管理,按放射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落实好辐射安全责任制,认真执行放射源安全状况月报制度与辐射事故季报制度,确保我市辐
射环境安全。
三是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是保障环境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做好环保部在重庆开展的应急演练,提升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响应以及联动水平。
四是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全面启动环境执法稽查工作,健全跨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继续开展群众长期投诉的环境污染积案的处理和化解工作,开展环境问题大下访、大排查、大整治,重点抓好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六)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提前谋划环保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谋划好“十二五”环保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认真评估“十一五”环保规划、科学分析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深化重大专题
研究,创新发展模式,坚持科学发展,细化“十二五”环保目标、重点工程、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认真编制“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创建国家级模范城市为抓手,确立“三大定位”(优化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防范环境风险),做到“三个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取得“三个突破”(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上取得突破,在污染总量控制与主体功能区环境分类管理的平衡上取得突破,在全市“大生态、大环保”的协调机制上取得突破),实现“三个目标”(创建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探出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新路,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框架体系)。通过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使我市城乡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五个重庆”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四、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努力提升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不断创新机制,增添新举措,提高监管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环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是加强环保工作的一条鲜活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环境保护宏观决策机制。区县(自治县)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全局性规划,做出重大决策,以及开展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时,要吸收环保部门参加前期工作,使环保部门及早介入、及早服务、及早指导。环保部门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参谋服务作用,确保重要规划、重大决策、重点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二是完善环保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联合互动工作机制。完善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和协作机制,加强市环保部门对区县环保部门的业务领导,建立起沟通及时、配合默契、运转有序的上下联动协调机制。
三是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扩大企业环境保护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和公布范围,开展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完善排污权交易和绿色信贷管理办法,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利益引导和刺激约束机制,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约束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加强能力建设
今年是国家确定的县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攻坚年,基层环保执法和监测业务用房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区县(自治县)要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重视环保部门机构和队伍建设,以适应日益繁重 的环保工作需要。要建立环境保护财政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增强财政对环境保护投入的保障能力。继续抓好环境监察、监测及预警、信息、应急指挥、宣传教育和农村环境监管等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监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忠县、秀山要完成环境监察机构一级达标验收;双桥、潼南、梁平、城口、武隆、巫溪、石柱和酉阳县等8个区县(自治县)完成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二级达标验收。远郊31个区县建设功能区噪声自动站,完成11个区县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验收。强化环保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研究,推进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示范项目,促进科研项目切实为我市污染防治发挥作用。
(三)强化公众参与
强化公众参与,加大社会公众监督,是提高全民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推动突出环境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要加大环境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力度,大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及时宣传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参与全民环境保护行动,切实履行公民环境保护义务。深入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听民声,顺民意,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污染治理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提高服务水平
各区县(自治县)和行业要准确把握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破解资源短缺难题,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环保部门要努力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建设,增强环保系统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优良的作风促进各项环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同志们,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0年,是落实“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打好决战,谋划新篇!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乘势而上,为探索重庆环境保护新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