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古路》观后感
电影《古路》观后感
2014年6月13日下午2点,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在渝北电影院观看了《古路》这部电影。这部由孙宁主演的公益电影《古路》根据古路镇真人真事改编,旨在弘扬中华慈孝文化。影片主题发人深思,内容感人至深。
片中描述的故事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寡妇刘春梅在丈夫去世后,独自照顾夫家公公、婆婆及瘫痪的爷爷。再即将开始新生活认识第二任丈夫大牛之际,在古路镇巷口发现一名遭弃的女婴,之后选择独自抚养,取名为小雨。随后未婚夫只好离她而去。在小雨7岁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决定去找亲生妈妈。大雨之夜,为找寻小雨,刘春梅摔下山崖,抢救后变成弱视。为让“春梅妈妈”视力恢复,小雨开始了一段报恩之旅。刘春梅身上集中了许多中国女性的美德。时代需要这种人物、这种形象来传播正确价值观,我相信这部电影能净化社会上一些浮躁的心理,传播正能量。
古路镇是农村慈孝楷模,慈孝不是用嘴说的,而是用行动展现出来的。古路镇将慈孝文化作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大力倡导“小孝孝于亲长、中孝孝于组织、大孝孝于国家”,着力打造农村精神支撑,农民“精神粮仓”,说慈孝话,办慈孝事,做慈孝人。努力发展慈孝产业。因为一种精神,因为一种大爱,人们记住了一个好儿媳刘春梅。因为一种至孝,人们记住了一个孝顺女儿小雨。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心中装着父母,唯独没有她自己”的好儿媳,一个为了妈妈可以放弃生命的美德少年,一种不论跨越多少千山万水,也不能忘掉的慈孝乡愁„„归根到底,我们看到一股叫做孝心的力量。当今社会就应该多了一份坚定的守望和爱的回归。在坎坷中依然坚信孝的伟大,在艰难中依然看到希望的光明,在曲折中依然选择相信未来。这就是电影《古路》传递的无穷力量,也是一个社会最为深切的期待与呼唤。
今天我们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很多人不能够孝敬父母,是因为他这个人没有独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离开父母。离开父母不是说你不理父母了,从此宣告独立,再也不听父母的话了。离开父母,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要独立的活着,要为自己的一切负责任,要做一个成熟的人。
很多的人就是结了婚、生了孩子,都没有离开父母。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独立,他的经济没有独立,情感没有独立,他很多事情都没有独立;他只要一看
到他妈妈,他就变成三岁小孩啦。自己都做父母了,还是独立不了。不独立你怎么孝敬父母?很难的!他觉得好多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觉得父母就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还是要照顾我的,因为从小他们就是照顾我的嘛。
如果你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了,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你很难孝敬父母。你很难会想到说,现在轮到我了,所以,这个也是常常会拦阻我们孝敬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通过观看电影《古路》,我更加明白了慈孝文化成为“精神粮仓”。对待老人要经济支持、精神慰籍、生活呵护,三方面都不可少,人人讲孝道、人人行慈孝,才会个人快乐、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让更多人弘扬慈孝、传承文明,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气息,
第二篇:微电影《路》观后感
微电影《路》观后感
2018年7月1日是党97岁生日,当天下午5点15分,全体党员干部在医院九楼集中观看了安徽卫视公共频道廉政微电影《路》。
电影讲述了一个村子里唯一一条通往外面的路因为年久失修而 坑坑洼洼,严重影响了村民通行,也阻碍了村子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个状况,由村干部带领大家集资修路,村民由一开始的不信任,到后面积极主动参与,这种转变也体现了村民对党和政府更加深了理解和支持。最后工程得以顺利启动。这部微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例,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政府的做法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首先,在遇到村民的不理解时,广泛动员,耐心说服。用良好的态度感染了村民。其次,在遇到村民质疑资金使用时,主动申请监督,并在使用过程中邀请村民参与监督,公开透明,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更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最后通过共同的努力,修出了一条宽阔的马路。让我热泪盈眶。只要我们有一个虔诚的心,本着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最终一定能获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向影片中的村干部学习,在办事的时候多一点诚恳,多一点耐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严守党纪,恪尽职守,踏踏实实做实事。
第三篇:《风雨哈佛路》电影观后感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题记 最近有很多的思考,我们90后是幸福的一代,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经历过战争、贫困、疾病,因此对生活并不珍惜。也突然间觉得世界的广阔,过去的大学一年生活是虚度的一年,没有认识,没有思考,是活着,但没有生活……什么是生活?一部色彩黑暗却又不失光明的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让人震惊,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剧中女主人公莉斯的坚强的信念。
在《风雨哈佛路》里,莉斯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她出生的家庭也还不错,但是她爸爸和妈妈吸毒成瘾,以至最终俩人都患上了艾滋病。她妈妈为了吸毒,搜光了家里所有的零用钱,连买食物的钱都被拿走了,她和姐姐只能饿着肚子。她的妈妈患有精神分裂症,所以被警察送到了精神病院。莉斯很爱她的妈妈,无论她的妈妈是多么的不称职。聪明伶俐的她即使不去上学,也能考全班第一,这是何等奇才呀!她很自卑,不敢去上学,因为同学们都笑话她是个脏女孩。在妈妈离开家,搬到外公家住时,她的爸爸也被送入了精神病院。从此,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到17岁,她妈妈去世后,她才醒悟:“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还有其他或者的方式。”面对死亡,她能冷静思考,不自暴自弃,这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莉斯从没有真正的读过书,她很少去学习,当她醒悟时,恳求校长给她机会上高中,以8岁的学习水平上高中,对一般人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两年之内完成四年的高中课程,最终步入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其信念及毅力 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莉斯的遭遇深深的刺激了我的神经,和她相比,我们太幸福了,想想曾经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郁闷一整天,萎靡不振,因为和同学闹别扭就乱发脾气,伤害身边的家人朋友,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就放弃整张卷子,这样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只要坚持一下就过去了。现在的我们太怕吃苦,太怕累,太心疼自己,所以一遇到困恼就放弃,逃避,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到最后只会一事无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看看身边那些有成就的人,哪个不是经历困难和挫折才成功的。而且四年之后的我们即将面对毕业,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用知识填充自己的头脑,将来又怎么能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仅仅只需要一个机会”,这可以看出她的决心和意志。一个柔弱之躯,却用努力争取了机会,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她的付出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她克服生活的困境,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命运。“我爱我的妈妈,不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动了所有人,父母之爱比山高比海深,无论他们怎么样,我们依然要爱他们,他们一样爱着我们。最后当她站在哈弗大学的演讲台时,我们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她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莉斯的命运是艰苦的,悲惨的,换成其他人,不一定有这份坚强与自信来改变命运。莉斯说道:“我为什么要觉得可怜,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谢它,它让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没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其实在很多时候,挫折并不是不幸,而是变得更好的契机。当我们遇到我们所认为,或者别人所认为的不幸时,我们是永远的沉浸于这份不幸,让自己永远的不幸?还是抓住这个不幸,竭尽自己所能
来改变它,或者说是改变自己呢?其实,回顾过去,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多的感激生活中的挫折,因为正是这些挫折让我们改变、进步、长大、成熟……没有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经历过失败,可是他们都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比一般人更快的站起来,更加坚定的追求他们想要的东西。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的过人之处,总觉得他们之所以成功是他们比我们幸运,或者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就拿影片中的莉斯来说,她称得上比别人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她的伯乐—戴维老师。可是,这份幸运也是她对上学的渴望,以及不放弃的那个30秒。没有这份坚持与努力,便没有她在学校读书的机会,更没有后来戴维老师对她的那份帮助。所以说,那些看似我们没有的幸运与过人之处,其实就是人的那份执着与努力的累积,他们做到了那些不容易做到的小事,更坚定的人就能成功。正如这句哈所说:人,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而这些追求真的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难,最难的是怎么让自己不要以为它难、以及迈出第一步。
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有梦,有行动,乐观的面对现实,最终我们一定可以实现梦想。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吴。自强爱人,方可被人所爱所尊重,不要抱怨现在的不幸,要勇于面对,要勇于去改变,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未流过血的手指怎能弹出世间之绝唱。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现在的不幸将是对我们最大的历练,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会更好。
风雨哈佛梦,坎坷人生路,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放弃,我们的梦就在前方,美好的明天等着我们去创造。无论现在怎样,请一定要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定会很好。
第四篇:电影观后感——《风雨哈佛路》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天气有些阴沉,此刻,宿舍里静得有些怕人,只有我独自坐在电脑面前,静静注视着屏幕上的光标在似催促般地闪动。可是,我该写些什么呢?是啊,其实我又何须说些什么!只不过既然是必须完成的,那也就随便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罢。
《风雨哈佛路》又名《homeless to Harvard》,光从电影的名字来看,便足以让人们嗅到其中些许的沧桑与艰辛,看到一个正一步一步奋力向前逐渐走远的身影。这是一部关于教育题材并真实发生于生活中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历尽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通过挣扎、奋斗与不懈的努力,最终走进最高学府——哈佛的殿堂,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不是最完美,却是最真实,不是最绚丽,却是最震撼人心,最发人深省的生活写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果不是苦难,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长大。如果没有挫折的磨练,人们也将不会在绝境中点燃希望,为有意义的生命而奋斗,而后又在在不断的受伤、忍受、治愈、发现中总结出生命的真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位女主角的经历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那些正挣扎于各种不幸之中,并企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抑或是正在骄奢淫欲中浪费生命不知珍惜的人来说,她的生命旅程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耀眼的辉煌。
她——丽萨,那年八岁,本应是一个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能够享受童年乐趣,感受家庭温馨的年龄,然而上天扔给她的却是一个
即将破碎的家庭,一对吸毒上瘾并患有艾滋的父母,一种要时常忍受饥饿,到垃圾桶里寻找食物度日像肮脏动物一样的生活!每当看到她在垃圾桶旁吃着别人倒掉的食物,并吃的那样津津有味,脸上时不时露出满足的表情时,再想想我们大学生每天一日三餐,衣食无忧的安逸,偶尔还能抱怨抱怨某某菜不合胃口,某某汤没味道,不禁觉得鼻子一酸,呵,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念及此,同情、愧疚、祝福,便一齐涌上心头。面对现实的残忍,小小的丽萨却没有怨恨,也没有愤怒。我想,在她的心里,或许是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吧。无论自己的父母如何颓废,无论这个家如何没落,至少她还有一个家,有着自己所深爱着的和爱着自己的妈妈。是啊,她的妈妈曾经也是个好妈妈,如此美丽,如此慈爱,如此爱着自己……曾经,她也有着同生活在这个世间任何一个幸福的家庭的孩子一样温馨的记忆。莺飞草长的春天,母亲带着她去公园玩耍,拿硬纸板当垫子从山上滑下来,妈妈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那样灿烂的笑容,开心地喊叫,在草地上自由的打滚,或许她将永远不会忘记那时妈妈的怀里是如此温暖。那份温暖深入骨髓,温暖着她十八年动荡艰辛的人生。即使在她妈妈去世多年之后,在面对纽约时报的评委时,她仍旧以平静而缓慢的语调述说:“我非常爱我的妈妈,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还患有精神分裂,但我决不会忘记她爱我,即使她曾经做过一些事,一直如此,一直如此……”多少年来,那份甜美的记忆一直在心底里支撑着丽萨,而隐藏在那后面的深深的爱或许只有她自己能够去真正体会得到吧,这样的爱足以让她在以后的泥泞之中忍受
住生活的艰难困苦,忽视掉身边的种种歧视以及同学们的欺负与侮辱,虽然她真正上学的日子屈指可数。
后来,丽萨的妈妈被强制押去了戒毒所,回来后因无法继续忍受丈夫的无能便离开了,带着丽萨的姐姐去投奔丽萨的爷爷——一个曾欺辱过自己女儿的老变态。而丽萨和她的父亲也被分别送往不同的收容所,八岁的她便被迫提早面对生活的艰辛。在挣扎中度过了几年,十五岁的时候,丽萨认识了她最好的朋友克里斯,两人相似的命运,同样的无家可归,生活开始处于沉沦和躁动之中,乞讨,偷窃,无穷无尽的流浪。即使如此,她从未忘记过她那离死神仅有一步之遥的妈妈,她的那个曾经在学院路旁的小家(一间租的破公寓)。正如她所说:“最后我才知道,妈妈在哪里,家就在那里。”,直至她陪她妈妈走完其生命的旅程。她妈妈死去那一天,只有一个简单的木箱作为棺木,连简单的葬礼仪式都没有。只想渴求父母亲情,这人世间最基本的愿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静静躺在上边,和她的妈妈做最后的告别,仿佛静静地在心里对妈妈诉说,回忆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段时光。然而妈妈已经离她而去,这世间最爱她的人已经离她而去。一个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亲情围绕的弱小女孩,当她最后的一丝希望都破灭的时候,留给她的,除了伤心,也只有伤心了。只不过这次她没有哭,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多年来习惯了的各种苦难与失落早已榨干了她的泪水,此刻早已欲哭无泪,还是因为她此刻反而在为母亲的离开而感到庆幸,或许离开对她的母亲来说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无论是什么原因,作为一个为之痛心多次却又无可奈何的旁观者而言,我不想知道,更不愿去深究她心里的痛到底有多深,我所能做的依然只有默默祝福而已。突然觉得在她们之间的那一直从未消失的纽带是包含了多少深沉而又无奈的爱呵,有时我真的不明白甚至有点憎恨,为什么上天就这么喜欢玩弄这世间至纯至真的情感!
与丽萨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经幸运地拥有了诸多来自于上天的恩惠。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或许并非事事都能尽如人意,也不乏各种困难与挫折,抑或些千奇百怪的无聊或有聊的困惑,但至少,我们没有一对吸毒的父母,不必在垂髻之年就要承受家庭走向分崩离析的苦痛,不必为了生存而到垃圾桶捡食人们扔掉的残羹剩饭,更不必在还未享够天伦之乐的时候却要亲眼看着父母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的境地……当你还在纠结于为何自己的人生总是如此暗淡与不幸的时候,不妨静静回想下你一直拥有的点点滴滴的幸福吧,包括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理所当然”。珍惜往往比抱怨实际有用得多。再者,上天不会总是公平的,自助者天助之,公平只能靠自己的不断奋进去创造。正如史铁生所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直到死神和天使一起来接你回去。过程在到处继续,在人间、在天堂、在地狱,过程都是上帝的巧妙设计。“世界在转动,没有你,地球照样会转动,现实是
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确实说得很有道理,世界不会因为你一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停止转动或者时空倒退,你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逼自己去改变现状,永远不要妥协。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或许有风有雨,或许曲折艰辛,但是请不要放弃,这就是生命。
丽萨的母亲走了,父亲在收容所里,对生活早已失去希望,只剩下等待着死神的降临。爷爷自从将丽萨赶出家门,便再没过问她的死活,最后她的邻居伊娃只好收留了她。从此她变得更加无依无靠,我曾担心过她是否会因此而开始走向堕落?是否又会重蹈她妈妈的覆辙?然而所幸的是接下来丽萨的所选所行证明了我的担忧是完全是多余的,她用真诚与刻苦的努力打动了面试的老师,并最终争取到参加进入中学的考试权利。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开始了自己的新的人生旅程,一边努力工作以养活自己,一边以超于常人的毅力用功读书。17岁到19岁,她用仅仅两年的时光,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课程,并且每门学科的成绩都在95以上。作为奖励,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和其他9名同学获得了免费到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参观的机会。这是一个浓郁的秋季,金黄色铺满整个季节。在写满辉煌的树下,一个女孩站在哈佛学府的门前,轻轻呼吸着这里的气息,静静地在仰望、畅想着。面对这梦想的知识殿堂,她仿佛感受到自己那曾被磨灭过无数次的梦想之火正再次在自己的胸中燃烧,而且似乎将要蔓延开来在这片天地之间。她要证明给自己和世人看,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有自己不愿奋斗或因为畏惧挫折与失败而不敢迈步向前去勇敢挑战的事!她要证明给上帝看,没有他先天丰厚的恩惠,她也可以靠自己去改变自己的人生,爬出命运的枯井!最后,她成功了,带着优异的成绩同样是在一个金黄色的季节,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同时争取到由纽约时报提供的奖学金以支付学费。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只要你坚持不懈。命运没有给小丽萨一个幸运的开始,可是她却靠自己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辉煌的过程。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的不屈,她的不甘人后的奋斗,无一不让每一个灵魂尚未腐朽的人为之而动容。同时,却也是对我们今天这些拥有着幸福却惯于忽略幸福,甚至恬不知耻地浪费幸福的人们最大的讽刺!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丽萨的奋斗史让我惭愧,与此同时却也为我的灵魂注入了另一股新生的力量。我也开始明白,即使我什么也没有,也没关系,至少我还可以拥有一颗勇敢,不屈的心,知有所耻,继而奋进,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五篇:电影回家的路观后感
电影回家的路观后感
又是一部让我看过之后情感较为复杂的电影,很兴奋身为媒体专业的我能够看到一部关于媒体审判积极面的一部电影,在舆论引导下,人性、自由、爱可以得以解放,母亲回归家园。但是,更多的是让我很怕,很惊恐,不敢告诉自己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改编成的,很不愿意去体会一个普通人在遇到这样的困难的时候,那种艰难,那一段凤凰盘涅的过程,因为我也是个普通人。
电影上讲是韩国的事情,有一丝丝侥幸,电影让事情发生的很快,但是过程经历却很漫长,仿佛女主人公的两年牢狱与我同行。看着希望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一样,燃烧着微弱的光,熄灭,再燃起时,人们的小心翼翼,屏住呼吸,那是多么孱弱的光啊!看电影时,多么希望只是情节坎坷,只是影视剧情需要,其实我们的社会不是这样,但是每每看到,影中丈夫无力的在四处奔走,只为妻子的下落,这已是奢望,但却处处碰壁,屡遭白眼,因为他们是个普通人。
越长大,就越觉得人心的冷漠。电影中的冷漠,总让人有一种陌生的熟悉,仿佛每天都在身边发生,当然,可悲的是,我也是这冷漠中的一员,每天习以为常的冷漠,习以为常的看着世间冷暖,用冷漠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只是普通人,不冷漠着,还能做些什么?
回家的路,她走了好久,或许开始的时候不应该踩死那只无辜的蜘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