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矛盾的《谈独立思考》读后感
矛盾的《谈独立思考》的札记
在这篇文章中矛盾尖锐的提出几种对独立思考错误的态度,方式,方法。
其中所说的,洋洋万言,引经据典,效果却等于不着一字。这里所说的引经据典,并不是借鉴前辈的思考,或者思想的结果。我认为应该是利用前人的经典之论来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凭借。并不是不会独立思考,而是正确的对待了前人的成果。前人的经典不是让我们参拜,让我们模仿的,是让我从中有所启发,得到自己新的体会,其中就需要独立思考。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就可能无法走出前人的思考,把自己沉迷其中,无法突破自己,不能找到新的东西。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面临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所谓的独立思考和独自思考有什么区别呢?我想了想,我认为,独自思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而独立思考强调了一种独立,也就是对别人的不依靠。其中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如果有了独自思考,那么独立思考也不复存在了。因为他产生了对自己本身的依靠,也是不能独立思考的。
所谓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就需要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没有其他外界对其造成影响。所以那些束缚人思想的旧教条,旧方式都是不对的。所谓的诗礼之家都是应该摒弃的。那种培养出来的只是旧社会的腐儒而已,都是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第二篇:谈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2分)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2分)对 比论证(答 “对比”不得分)
2.(共3分)“ 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 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每 点1分)
3.(共2分)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热少年的矛盾(1分)。(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1分)。
4.(共2分)“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观 点正确1分,单句1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
5.(共3分)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每 点1分)
第三篇:矛盾--读后感
矛盾
读张文质先生《幻想之眼》有感
矛与盾正是一对天生的冤家,什么地方出现矛,盾必然随之出现,矛越加锋利,盾也随着变得更坚固,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便能推动社会、事物等不断地发展。
张文质先生的《幻想之眼》全书几乎处处充满矛盾,特别是某些体制、制度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这些矛盾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体制、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而现实情况又随着体制、制度的不断修正又产生新的情况。
书中提到“徐君”的一篇《眼泪为证》的文章,写她自己在单位的年终考评中,必须要排出最后一位教师并打叉,从而在她内心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精神受到严重摧残,最后得出一句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我有多爱我的职业,我就有多恨它。清晰地展现出体制给一位热爱教育的老师带来多么深重的痛!
书中有位校长说,前阵子物价检查,学校被收去20多万元钱。政府从来就没有一分钱拨款,全靠社会和家长的资助,现在这样的资助也是“非法收入”,实在不明白学校应该怎么办了。作者又提到,这种情况还不算最不堪的,很多农村学校连学杂费都要上缴20%-40%,今后不受学杂费了,有关部门到哪儿收钱呢?
书中提到,课改迫不及待,但应试教育又要存在,而且是长期存在。
书中提到,教师的精力与能力如果仅仅能够应用于日常工作,只能应付维持生存的当务之急,那么教师是很难具有反思力,并将自己的思考转向内在生活与思想的。思考、质疑,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都属于奢侈的“消遣”。当我们迫于生计,并受制于各种压迫,我们的灵魂是粗糙于躁动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是消耗与厌倦,我们的一生也将是飘零与混乱的。
书中开始时提到,有些“成功人士”的面目可憎,有些名教师只会上一堂或几堂好课。后来又提到,与他经常在一起研究教学的某个学校的有些老师,当他们成为“名教师”以后,又是多么的潇洒、自在、心宽体胖,等等。
……
张文质先生的思想是深刻的,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是深层次的,爱憎是分明的,责任心是强烈的。全书让我感觉矛盾无处不在,包括他自己。他的内心极其复杂,极善思考,他对社会不和协现象的揭露是多么的清晰,不留一点情面。他还让我感觉,他想表现出文化人的清高,但又脱不出这纷繁世界;同流合污,又觉得辱没自己,对不起自己。也许这就是文化人的一些特点。(我所感觉到的)
不想肯定是不好的,太会想也不见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第四篇:《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读后感
《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读后感
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并从事生产劳动,而动物则不会,而制造使用工具则是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完成的,从事生产劳动也是需要有意识的思考。
在人类社会当中,一个人能否有意识地、独立地思考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优秀的关键所在,优秀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此进行自主思考。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都会去提问,但是提问的目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获得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因为提问绝不是为了轻而易举地获得,而是为了逐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优秀的思考者往往是一个好的提问者,但是一个好的提问者就不一定是好的思考者。就像从事记者职业的人,在大部分场合,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在提问,在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思考,很多的提问都只是让被问者感到了难堪,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更加的有料可写,但这有什么用呢?随波逐流,成为绝大多数人,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重复着自己本就无聊的生活。而作为最基础的人,我们去提问,去质疑,目的不是为了让别问者难堪,而是让自己通过提问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从而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在人类发展的历程里我们可以看到,答案并不能推动思维的发展,真正能推动思维发展的是问题,像电力行业,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都是通过提出对前人的质疑,然后去思考这种问题,才有了现在的电学、电磁学,才有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可想而知,做一个好的提问者不如做一个好的思考者。大树分割线
思考又分为独立思考和被动思考两种。独立思考是通过个人对某一种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实验观察,有意识的思考,从而最后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被动思考则是最普遍的,比如我们在学习阶段,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根据我们的学习进度布置相应的作业,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来解答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动思考占主导,因为我们仅仅只是为了做出答案而进行思考,并没有根据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独特见解。在学习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大家在一起做题的过程中看到某一部分人跟自己的答案不同,就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一旦大部分人跟你说你做的有问题,那么很多人就会放弃自己所做的,因为如果要反驳,就要进行大量的思考过程,而人一旦有了可以依赖的捷径,就会放弃自己正在走的路,因为往往一个大众所认可的答案会阻止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更习惯于寻找认同而不是寻找真相,而一个优秀的独立思考者会不时地提醒自己:我的答案就一定是错的吗?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去验证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能不能发掘出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索性创新呢?所以说独立思考要比被动思考有意义,更加的珍贵。大树分割线
话说回来,我们研究生所需要的就是独立地思考,因为这跟以前的学习都不同,以前的学习都是填鸭式的学习,那些知识你只需要被动地接收就行了,但是研究生就截然不同,我们需要切换以往习惯的被动思考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主动地、独立地思考。老师并不会将你所需要的知识手把手地交给你,而只是根据你的学习方向提出指导建议,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去思考,去主动的学习,所以我觉得咱们长理开学礼选择的《轻松学会独立思考》这本书真的是太及时了,这本书很好的指导我们如何去独立思考,将思考的学习方式类比竞技类项目的锻炼方法,一步一步的指导我们去学习独立思考,很感谢学校赠送的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快更好的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最后,我想用我感触最深一句话来结尾,那就是:很多时候,你真正的困境不是生活中没有选择,而是你的思维限制了你的选择。
(文/电研1703班熊一帆)
第五篇:矛盾《子夜》读后感
《子夜》读后感
写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子夜》,诗作家矛盾对己所处时代城市内部的变动与新生所展开的全方位描绘,它“包罗万象的任务和事件之大之广,乃近代中国小说少见的”。这其中,内外交迫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依仗外权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较量,农民的破产和工人的抗争,工商业的若内强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都在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这一条主线上展开。
小说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多质的,处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他呈现出各种矛盾和反逆的情态。不同于没落地主阶层的吴老太爷,他是现代社会中刚毅、果敢、有胆略、有魄力的民族资产阶级新人。他抵制外国资本的侵袭,在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要挟利诱面前不失胆色,机缘到来的时候,他不择手段地侵浊弱小资本家的产业,对付工人,他软硬兼施,竭尽所能的剥削工人,镇压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专断和狂躁的。吴荪甫是诗强悍的,也是虚弱的,在他刚愎自用的气概下掩盖的是那纷乱惶惑,躁动不安的灵魂,积贫积弱并不断受到外来资本挤压的中华民族工业的生长环境,使吴荪的才能无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是吴荪甫潜在的个人性格的弱点,也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致。
在《子夜》这部书中,许多事态情节平行共识,多线纷呈。交易商公债的起落消长,诗贯通始终的一条主线,还有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的线索、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线索。尽管对农运的描绘在全书中有些游离,但是这些不同的叙述脉络无意使整体布局张弛有致,错落有序。
就语言风格来看,《子夜》长于对人物和场面的工笔描画,客观细致的情状抒写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来,起伏跌宕,舒缓有节,独居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