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汪劲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06:3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汪劲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汪劲读书笔记》。

第一篇:《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汪劲读书笔记

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至于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环境科学家将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不能预见或避免的环境破坏现象,又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第二类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局限或全球性的环境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这又被称为此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本书所谓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上述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环境问题。

不同的环境法学著作对环境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阶段做了不同的论述和划分。由于这些划分依学者对环境法的概念和目的等的不同理解,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不同角度出发,因此其划分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中国环境法学者在其环境法著作中对于世界环境法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也因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对环境法目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国外环境法学资料的收集整理等的看法不同而存在着一些差异。中国古代的环境思想是从生物资源保护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产生至少可以上述到公园11世纪的西周时期。经过一千年的发展,至秦汉之前,已逐步完善起来。从秦汉以后直至明清时期,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和发展。与中国相比较,中世纪以前的欧洲队自然资源的立法奥薄弱得多。著名生态学家奥登在基本生命学一书中曾明确的指出,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哲学家的著作中,多多少少含有一些生态方面的知识。但希腊人却没有人重视这方面的事。因此,古代希腊人对有关生态关系的认识远远不如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思想。作为工业革命发祥地的欧洲,在自有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初期已经出现了因都市化和人口集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进入19世纪以后,生活环境的卫生便成为环境立法的主要保护对象。在人类社会近代自然保护的历史上,可以说美国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国家,许多现代自然保护思想就发源于美国。在美国简短的历史中,美国社会的印第安人,早起欧洲移民和英国殖民地居民共同为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自然保护方面,美国与19世纪在森林保护方面创造了保持的用语。这个用语的使用应当归功于西奥多罗斯福,因为他指定的保持方案对公众拥有较好的资源管理产生了长达25年的影响。随着19世纪中叶以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扩大以及对外的领土扩张,玉石在欧美列强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展开了控制于反控制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明中一些比较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技术也开始影响亚。非、拉这些不发达地区。在环境立法方面,日本和一部分拉美国家以及中国都取得了不同的进展。从20世纪初叶开始直至20世纪中叶,由于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逐渐加重,因城市人口不断增多,污染损害也大面积展开。在这种背景下,仅靠传统私法的事后救济已经无济于事,各国人民通过各种反污染斗争,要求政府采取积极对策。为此,以控制环境污染为中心的环境立法开始在发达国家制定,随着国际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国际环境立法也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20世纪初中叶环境污染在欧洲尚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人们的目光主要放在国际政治和战争问题上。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由于其具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而没有予以专门的采取措施。欧洲少数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在环境立法上的进展主要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他与环境科学研究的成果由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罗斯福在国内开展了新政运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关公法的行动是控制社会的食品安全领域而不是控制污染立法。由于大多数环境损害案件在审理上需要证据,以致在环境法方面,责任法成为一个不成熟但又必须运用的武器。在田纳西州水资源开发的同时,以解决防治洪水和土壤保护等环境问题为目的,掀起了美国第二次环境保护浪潮。而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以军需工业为政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实行了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以生产力扩充政策和粮食增产政策为总方针的政策。为此,公害型产业迅速在日本得以发展,公害问题也开始成为与国家政策向冲突的麻烦问题而导致了一定的矛盾。自大正后期

以来直至昭和时期,由农民,渔民和都市居民举行的反对公害运动不断高涨,请求救济被害和预防公害的苦情、陈情、建议、请愿等抗议活动和呼吁立法运动也不断出现。木工高岩在公害论证一书中指出,日本的公害史就是公民反对公害运动的历史。为此,日本早期的防治公害的法令,几乎都是反对公害运动的产物。进入70年代,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立法都称为国家立法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理论所论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以致国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境立法在目的上达成一致。为此全球一体化的环境立法也开始形成。到70年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以70年代初期风行于世的三部著作增长的极限、最后的青照片和小就是美为象征。这时,环境保护理论已日益为各国公民和决策者所接受。对环境和经济政策以及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决定了这个时期环境立法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展。在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进入70年代以后,国内环境立法即呈爆发式发展,在立法目的上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70年代以后,受联合国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影响,以及在发达国家的援助下,鉴于国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开始重视环境立法。人类环境问题这一概念自60年代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后,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1968年12月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问题会议的决议。在这次会议召开以前的两年半的时间里,由联合国秘书处组织成立的会议筹备委员会专门就国际社会应当如何对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国际环境保护措施与国家主权原则关系等问题作了研究。全国性的环境问题也只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他们的公共特征就是,不论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污染或破坏源于哪个国家,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危害都是针对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为此,科学家们将全球环境问题称之为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传统法方法对处环境问题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将环境问题作为一种法律事实来对待。对于环境污染事实的法律定性,即为实体事实之具有法律效果者。对于环境污染事实的法律定性,即为实体事实之具有法律效果者。台湾学者柯泽东先生曾著文对以法律手段来控制公害的理由做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人类的经济活动并不一定都对环境或生态平衡造成影响,所有的开发活动也并非必然产生公害。虽属对周遭环境之破坏,但不必然产生法律上的损害结果,而仅于诸多条件集合,形成一实体侵害事实时,法律始予定性。本书作者也较为赞同这种观点,也即传统法对处环境问题是将对该部门法所保护的权利造成侵害的事实作为该部门法的法律事实来看待的。就对处环境问题的法律而言,行政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是通过环境行政管理来约束一切利用环境的行为,使之不对环境造成损害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的方法。由于行政手段的方法是着眼于预防。因而也有人称之为预防措施。环境行政法的方法是现代各国环境立法中运用最多的法律方法。由于民法的保护对象主要是传统的依附于人而存在的物权和人身权,所以就环境保护而言,民法对环境的保护是间接地。正因为在环境污染案件中加害人对公民合法民事权利的侵害时通过污染环境造成的,因此民法侵权行为法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一直是显得特别重要的。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对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公民人身权或财产侵害的民事救济,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其方法大致相同。但是,由于两大法系的传统以及保护法益被侵害的权利在请求根据上的不同,各国的民法保护方法也各具特色。刑法的功能在于通过刑罚的威慑及其实施以保护社会认可的多数、重要的价值。由此,环境法与刑法的关系在于借用和改造刑罚措施以惩治有关危害环境的行为,从而实现环境法的目的。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是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权的提倡而发展起来的。由于法学界认为环境权的内容和性质与传统法的基本权利有抵触和不确定之处,因此在以保护人权为核心的宪法中,是否应当在传统法律权利的基础上确立环境权以及是否应当确认自然的权利等至今尚存在着较多的疑问。在各国宪法中,依照对环境保护的不同认识,目前做出的有关环境的规定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权利义务规定,二是关于环境权的抽象规定。关于环境的国际立法,主要是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

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进程中,为救济和防止损害的发生,主要强化了加害人以及国家的责任,并且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还规定对设立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予以奖励。此外,还缔结了许多关于环境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协定。

一般认为,有关西方法律的思想学说主要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通过几千年法学家们的发展和完善,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法学理论,并指导着部门立法。但是现在看来,在对当代西方法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道德观中存在着严重的忽视自然的缺陷,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它是造成今天部门法在对处环境问题所表现出局限性的法理学思想的根源。环境经济学是在六十年代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以及经济学对资源问题的研究而逐渐结合发展起来的,他的基本理论源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整理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一时污染问题,二是舒适性问题,三是自然保护问题。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经济学家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和手段。而伦理学本是研究个人应当做什么的学问,英国伦理学家西吉维克在谈到伦理学的意义时指出,伦理的科学这个词若不违反其一般用法,就只能或者指研究医院行为及其动机,以及道德的情操和判断这些实际的人类个体精神现象的心理学。或者指研究我们称之为社会的有组织的人类群体所表现的类似现象的社会学。通常的,大多数人不仅想理解人类行为,而且想调节他。他们从此种观点出发,把善与恶,正义与错误的观念应用于他们所描述的行为或制度。并因此而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观点转到伦理学或政治学的观点上。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领域基础上的产物,这些因素作为法律的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和促使法律和制度随之做出改变。由于现代环境伦理观的出现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尚远远未达到足以弥补取代传统伦理观的地位,因此在环境伦理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环境立法理论只能逐步影响和改变传统法,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置现有法律秩序而不顾。现在,整合型的环境法律环境保护法已经形成,环境立法也已经从以行政管理手段保护自然、防止环境污染、以民事救济填补环境污染损失的队人类传统法律权利的保护,发展到运用综合的管理方式和所有法律手段整合调整围绕地球环境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层面上。折中改变意味着人类在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已经对法律的传统发出了挑战。

第二篇:浅议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及价值定位

摘要: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凸现,环境资源法学的兴起预示着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如何立法,立怎样的法是我们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从环境资源法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等角度提出了立法目的与价值定位,为促进我国环境资源的立法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资源法;立法目的 ;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d922.6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一、环境资源法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环境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环境资源法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门新兴的绿色学科。环境资源法理念的提出虽然较新颖,但是它的发展却有着一定的历史。

二战之后,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等问题日趋明显,“老三论”发展为“新三论”,紧接着,一系列的环境学、生态伦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逐步形成,都为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9年美国通过制定《国家环境政策法》来提倡防止或者减少人类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 1993年,《韩国环境政策基本法》也强调“使现在的国民能够享受环境的恩泽,同时让后代能够继承”;1993年11月,日本修订颁布的《环境资本法》将环境资本法理念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它明确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企事业者及国民的责任和义务;确定构成环境保护政策的根本事项;推进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确保现在和未来的国民享有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为造福人类做贡献。我国1978年和1982年颁布的宪法也涉及到环境保护的规范。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环境资源法不仅对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作规定而且逐步开始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利益。自然资源具有除了作为资源应具有经济性的功利性的价值外还有其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与正当性。从20世纪初期开始,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环境法的发展与进程的相似和步伐的一致才促使了国际环境法的形成与发展。真正使全球一体化的环境立法呼之欲出的是到了20世纪末,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加强,发达国家的全方位重视环境的立法,且把环境与资源的保护看得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提并论。这无疑是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的飞跃。

二、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

法律是人类有意识地创立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产物,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力保证实现的最广泛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环境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立法来实现代际人类的权利和利益,且保护生物的共同利益。

关于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学术界历来有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的观点是:环境资源法应该以保障人体健康为唯一目的。而二元论的观点则是: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应该是二元或者多元。笔者支持二元论说,但笔者同时认为更名为多元论则较适合。因为,我国对环境资源法的理解更倾向于多元,即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是我们所追求的。

从多元论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环境资源法的目的是环境资源法主体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环境资源法的目的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的、中级目的和终极目的。

初级目的是保护人类既成权利和利益。保持社会秩序和行为规律不变是法律的基本社会功能。人们根据法律法规可能预测今天和明天他人的行为,才有可能根据某种情况判断该产生的结果,也才有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进行合作、解决纠纷的定式。环境资源法作为一种综合运用公法与私法手段结合的社会法,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所以说环境资源法制保护的是人类既成权利和利益。

环境资源法的中级目的,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协调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当下所倡导的多元论说,且停留在实然层面。可持续发展要求考虑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要求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适合人类长期发展的模式和战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和资源的支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环境资源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正义。正义“能使法官在决定最困难的问题时的理由令人印象更深刻、更‘职业化’和绝对必要,而较少主观性、‘政治性’和捉摸不定,也不会根据法官个人的价值和他们的道德政策偏好。”“正是正义概念,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上。”正义的终极追求作为一种价值体现在环境资源法这个部门法上主要表现为环境和环境安全:公平或正义是最基本的法律价值之一,也是环境法的最具普遍意义的目的。环境公平要求我们与地球上其他物种需享有同等权利,并且与过去或者未来的地球生物同等的享有这种对自然资源的权利。我们必须保证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处于良好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因为我们没有可以任意使用、浪费这种自然资源的权利。这就是自然资源立法的最终目的。

三、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

环境法价值理念的认识路径包括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三个观点。不难看出,价值定位与立法目的是相一致的。只有价值定位确定后,才能确定立法目的,因为价值体现目的的方向。人类中心主义经历了由古代宇宙人类中心主义到中世纪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到现代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这三个阶段。生态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整个地球生物圈,才能更好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的不平等,但没有深入思考揭露隐藏在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及深环境论中的环境整体主义方面,可持续发展观与其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不同之处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更承认人类应对自然的保护承担起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以及对一定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环境道德规范进行研究;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采取整合的态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价值,是内在主观的概念,它提出的是道德、伦理、美学和个人喜好的标准。我们考察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应该掌握环境资源法的价值体系。首先,从价值属性上看,法的价值体系并不是包含所有的价值,而只是涵盖与法律直接相关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考察资源法的价值定位的时候,要着重从环境资源法的创制、实施及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作等方面去考虑;其次,法的价值体系是群体现象而不是个体现象。因此,应努力表达全体民意而不是个人独特的价值目标、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权威式表达;最后,从价值体系的结构上看,法的价值体系是由法的目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形式价值三种成分所组成的。目的价值系统反映着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理想;评价标准系统是用来证成目的价值的准则,也是用以评价形式价值的尺度;形式价值系统则是保障目的价值能够有效实现的必要条件,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离开了形式价值的辅佐,目的价值能否实现就要完全由偶然因素来摆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环境资源法的价值定位作研究时,必须把环境资源法的目的、评价标准和形式价三个值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否则顾此失彼将必然导致不尽平衡,有失偏颇。

四、环境资源法的理论拓展及完善

在市场化条件下,当务之急是及时拓展环境法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空间,并且要不断培育和发展环境法的市场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法律调整方式的多样化。

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结合是环境法律制度的实施基础。环境法价值理念的提出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消费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不再通过市场、双方的协议解决,但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发展抑制负外部性对环境法律制度制定主体和相对方的影响。政府在环境管理的方面的职能之一就是为减缓或消除外部利益或外部损失,以有效调节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人们对环境公共物品需求增加政府的环保责任;加强政府参与合作等。未来环境法律制度中,宏观调控、管制规范应该成为主干。对于政府失灵,则要通过民主监督、公众参与、司法审查等加以解决。

环境的资产化促进环境法价值理念的实现。生态资源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实现此价值要解决资源财产权利和社会权利的冲突,使权利配置达到平衡。环境资产化管理以环境价值管理为核心,目标是对环境资源进行经济补偿与价值实现,使环境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资产性环境的保值与增值。而由政府作为公益的代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及分配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导向协调社会个体利益的冲突,当政府对社会作用的性质和规模以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普遍性要求时,环境法的调整机制便逐步得以形成。

“人类的理性告诉我们,在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我们应尽可能选择长远利益,在各种利益衡量下,应该选择较大的利益。”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再沿用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模式,而应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具体我建议:

1、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发展可循环经济;

2、工业生产理念要发生转变,要治理和生产同时进行,不可先生产再治理;

3、结合我国是农业大国的行情,推行生态农业;

4、将环境保护做成一种产业,将其市场化;

5、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加大宣传;

6、加强环境资源法的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结语

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环境的价值理念,包括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淡薄这一思想根源。我们在追求高速

度的发展的同时要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资源法作为一门新兴的“绿色”法律,需要承担起为我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重要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的重要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与之比肩并实现超越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有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富足。但是注重发展并不等同于只图眼前可见性利益的“近视”行为,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灭绝性地开采资源。环境资源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唯有我们细心呵护才能使之渊远长流,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义务,因此,我们需要向着正义的终极目标看齐,努力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参考文献:

[1]吕忠梅、高利红、余耀军:《环境资源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赵国青:《环境基本法》,载《外国环境资源法选编》,中国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泉生:《环境资源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载苏力著《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汪劲:《环境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 【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0] 【美】普拉诺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张晓:《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5 期。

[14]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4期。

第三篇:营销理念与环境案例

红叶超市的购物环境

红叶超级市场营业面积 260平方米,位于居民聚集的主要街道上,附近有许多各类商场和同类超级市场。营业额和利润虽然还过得去,但是与同等面积的商场相比,还是觉得不理想。通过询问部分顾客,得知顾客认为店内拥挤杂乱,商品质量差档次低。听到这种放映,红叶超市经理感到诧异,因为红叶超市的顾客没有同类超市多,每每看到别的超市人头攒动而本店较为冷清,怎会拥挤呢?本店的商品都是货真价实的,与别的超市相同,怎说质量差档次低呢?

经过对红叶超市购物环境的分析,发现了真实原因。原来,红叶超市为了充分利用商场的空间,柜台安放过多,过道太狭窄,购物高峰时期就会造成拥挤,顾客不愿入内,即使入内也不易找到所需的商品,往往是草草转一圈就很快离去;商场灯光暗淡,货架陈旧,墙壁和屋顶多年没有装修,优质商品放在这种背景下也会显得质量差档次低。

为了提高竞争力,红叶超市的经理痛下决心,拿出一笔资金对商店购物环境进行彻底改造。对商店的地板、墙壁、照明和屋顶都进行了装修;减少了柜台的数量,加宽了走道,仿照别的超市摆放柜台和商品,以方便顾客找到商品。

整修一新开业后,立刻见到了效果,头一个星期的销售额和利润比过去增加了 70%。可是随后的销售额和利润又不断下降,半个月后降到了以往的水平,一个月后低于以往的水平。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观察发现,有些老顾客不来购物了,增加了一批新顾客,但是新增的顾客没有流失的老顾客多。对部分顾客的调查表明,顾客认为购物环境是比原先好了,商品档次也提高了,但是商品摆放依然不太合理,同时商品价格也提高了,别的商店更便宜些,一批老顾客就到别处购买了。听到这种反映,红叶超市的经理再次感到诧异,因为一般来说,红叶超市装修后商品的价格并未提高,只是调整了商品结构,减少了部分微利商品,增加正常利润和厚利商品,其价格与其他超市相同。

究竟怎样才能适应顾客呢?

案例思考、红叶超市原先的购物环境中哪些因素不利于吸引顾客的注意?、红叶超市原先的购物环境导致顾客对其所售商品怎样的认知?装修后的购物环境导致顾客怎样的认知?、红叶超市应当怎样改造和安排购物环境才能增加消费者的注意,并诱导消费者的认知朝着经营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答案、红叶超市作为一家坐落在居民聚集区内主要街道上的小型超市,其营业额和利润不佳与其购物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购物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吸引顾客注意的因素:(1)柜台安放过多,过道太狭窄,购物高峰时期造成拥挤;(2)店内杂乱,柜台和商品摆放不合理,入店后不易找到所需商品;(3)店内灯光暗淡、货架陈旧,墙壁和屋顶多年没有装修。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消费者认为店内拥挤杂乱,企业经营的商品质量差、档次低。、商场针对原来不利于经营的购物环境进行了改造,即对商店的地板、墙壁、照明和屋顶进行了装修;减少了柜台的数量,加宽了走道,仿照别的超市摆放柜台和商品。改造后的购物环境确实对吸引顾客、增加营业额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仅仅维持了一周,却又回到了从前的状况。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吸引小批新顾客的同时丧失了大批原有的老顾客,顾客规模缩小;(2)商品结构的调整只考虑到企业经营的需要(减少微利商品,增加正常利润和厚利商品),而未考虑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求廉心理);(3)店内商品摆放不合理,不便于消费者选购商品。、红叶超市要想改变目前经营的不利状况,必须认真研究顾客心理,重新调整店内布局,突出自己的特色,以吸引新老消费者。(1)恢复那些对企业来说是微利,但原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增加部分同类型企业目前没有经营的商品的经营,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店,扩大顾客规模;(2)调整店内货柜和商品摆放位置,将消费者购买时可能会连带购买的商品就近陈列展示,以方便顾客选购,增加连带商品的销售;(3)重新设计陈设商品的货柜和货架,使其既符合充分展示商品的需要又能体现本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特色,使企业与其他企业形成明显的差异,依靠特色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哈默预测

1931 年,罗斯福提出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新政”获得了一些人的赞同,但仍有一些人对“新政”持怀疑态变。从前苏联回来的哈默潜心研究了当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认为“新政”定会成功。从这点出发,哈默预见一旦新政得势,1920 年公布的禁酒令就会废除。那时市场将需要空前数量的酒桶,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哈默在前苏联住了多年,知道前苏联有制造酒桶的桶板可供出口,于是,他向前苏联订购了几船桶板,并在纽约码头附近设立了一个临时桶板加工厂,当酒桶从哈默的造桶厂源源不断而出时。正好赶上“新政”废除禁酒令。于是,哈默的酒桶被酒厂抢购一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问题:

(1)请分析说明哈默预测的根据是什么 ?

(2)结合实际分析说明政策、法令的变化对市场带来的影响。

(3)结合“入世”后我国企业面临的各种政策法令变化,分析企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提示:可分析我国企业出口所遇到的各种贸易壁垒及反倾销法案等)?

参考答案

(二)(1)哈默的根据就是通过市场调研,预见到政策法规的变动将导致酒桶供不应求。

(2)政策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政治因素往往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可结合 78 年以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加以说明)。法律因素:法律对市场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但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会受到社会各种组织、政府机构和各种压力集团的影响发生变动或调整,企业要加以注意,掌握其变动趋势,制定相应的策略。

(3)由于“入世”,我国企业会不断遭遇“反倾销法”,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一些出口企业不得不制定相应的策略,在尽量避免被起诉的同时,也要在面临诉讼时积极应诉,消除其不利影响。同时也将面临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如:卫生条件、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企业不得不对进出口的各种政策法律详加了解,积极应对,稳定出口,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可举例加以说明)

日美汽车争霸

美国汽车制造一度在世界上占霸主地位,而日本汽车工业则是 20 世纪 50 年代学习美国发展而来的,但是时隔 30 年,日本汽车制造业突飞猛进,充斥欧美市场及世界各地,为此美国与日本之间出现了汽车磨擦。

在 60 年代,当时有两个因素影响汽车工业:一是第三世界的石油生产被工业发达国家所控制,石油价格低廉;二是轿车制造业发展很快,豪华车、大型车盛行。

但是擅长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首先通过表面经济繁荣,看到产油国与跨国公司之间暗中正酝酿和发展着的斗争,以及发达国家消耗能量的增加,预见到石油价格会很快上涨。因此,必须改产耗油小的轿车来适应能源短缺的环境。其次,随着汽车数量增多,马路上车流量增多,停车场的收费会提高,因此,只有造小型车才能适应拥挤的马路和停车场。再次,日本制造商分析了发达国家家庭成员的用车情况。主妇上超级市场,主人上班,孩子上学,一个家庭只有一辆汽车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这样,小巧玲珑的轿车得到了消费者的宠爱。

于是日本在调研的基础之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在 70 年代世界石油危机中,日本物美价廉的小型节油轿车横扫欧美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欧美各国生产的传统豪华车因耗油大,成本高,使销路大受影响。

问题:

(1)试分析在日美轿车大战中,造成美国汽车工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请分析日本制造商的市场营销调研结果在其汽车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请结合日美轿车这一发展情况,试分析对我国企业有何启示 ?

参考答案

(1)主要从市场宏观环境调研的角度,说明美国疏忽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2)根据案例已给资料逐一说明调研结果,预测对日本汽车业发展的作用。(3)可从企业发展要关注市场营销环境,并根据环境变化预测未来,选择适合环境及企业自身状况的目标市场。也可结合一些典型的国内企业予以说明。

第四篇:论我国的环境法制的立法基础与完善

内容 摘要

环境 问题 是当今国际 社会 的普遍问题,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对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 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飞速 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我们的生存环境却愈来愈恶劣,工业 化社会对大气、水、土地的污染和破坏日趋暴露,人们逐步认识到是自身的需要和行为造成了生活环境的恶化。对 自然 规律 认识的贫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误解,已使我们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1998年长江洪水的量级小于1954年,而中下游水位却普遍比1954年高。人类活动导致流域内湖泊缩小、调蓄能力降低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惊动全国的春季沙尘暴,其主要沙源是森林——草原过度地带耕地和草场退化造成的沙荒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因此,本人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 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等内容。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 影响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 农村 等。而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 经济 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人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 历史 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 现代 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危急,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199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 一些大城市儿童大约有十分之一患有哮喘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大气环境的严峻状况。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狂潮让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身陷其中,8000余人感染,700余人丧生。这次突发性公共环境污染事故与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大规模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本人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环境方面同样适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 企业 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 中国 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极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由于人口不断增长造成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城市化问题,现在世界上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过快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毁坏了一定的森林和草地,给城市化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 交通 拥挤、住房紧张、污水处理不当、供水不足、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和人民健康受到损害等。人口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使生态受到破坏,使环境不断恶化。第三,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 教育 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一个国家的国民环保意识如此,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四,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本人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环境法在立法上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 科学 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一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地方环境立法必须坚决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以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①建立大环境立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②强化污染责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化污染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③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各地方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具体任务也不尽一样,这就要求地方立法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活结合。同时,由于 总结 性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地方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第五篇: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卢炯星(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未来共同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虽然在环境资源方面我国基本上建立了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尚未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修改我国《宪法》《环境保护法》及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资源 立法完善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的环境资源立法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预示着人类环境时代的开始。此次会议最重大的意义是产生了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近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发展的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赞同。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于1992年8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94年3月,我国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调以下简称《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杜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律作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79年我国就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此外,由全国人大通过和修改通过了许多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管理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文物保护法》等;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或经国务院批准而由有关主管部门公布了大批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项法规,其中包括为了执行环境与资源基本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实施细则或条例以及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所制定的单项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森林法实施细则》《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由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另外,我国还制定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基本上建立了环境标准的法律体系。到1995年底,我国颁布了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为了加强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承担应尽的环境保护义务,我国缔结和参加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南太平洋无核区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等几十项国际条约、公约、协定。

虽然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和以我国缔结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条约、公约。协定为辅的较为完备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加之我国环境和资源的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就使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的法律体系面临严重的挑战。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我国环填与资源存在的若干问题

在20世纪里,世界环境污染公害事故和公害病显著增加。30~60年代发生了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俟病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疼痛病事件、美国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等“旧八大公害事件”;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搏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等“新八大公害事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7个方面:“三废”物质污染、噪音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核污染。

我国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资源保护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存在恶化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却在恶化:大气污染居高不下: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明显加重;土地退化与耕地占用严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展;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污染事件不断增多。…突出的现象是: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经扩大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3,500多条主要河流和几乎所有的湖泊受污染面积达82%以上;全国城市的居民正呼吸着总悬浮微粒日平均值比国际标准高出10倍以上的污浊空气;而被称为“母亲河”的黄河下游,一年中有200天可以被改称为“母亲沙滩”。1998年夏季长江全流域持续两个月的水灾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与生态环境遭破坏有很大关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污染区、SO2控制区)的污染控制问题。这也反映了上述“三河”/三湖”/两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到了非“重点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二)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不足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环境投资总量小,历史欠帐太多。“八五”期间,国家环保投入1102亿元,按1990年的价格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0.69%,没有达到“八五”计划规定的0.85%的目标,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目前总的环境投资缺口大约为2500多亿元,而现在的投资额仅占需要投资额的6.3%。发达国家的环境投资通常要占到GNP的1.5O%以上。例如,美国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在800亿美元以上,日本在700亿美元以上,美国每年用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费用超过了1500亿美元,据一项对80年代中期情况的研究表明,我国因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82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00亿元,两项合计达882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5.64%,而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料的统计,美国等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为3~5%。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

我国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建立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现行的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着一个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相配套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环保投资体制的改革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1984年初,国家规定了环境保护的8条资金渠道,这标志着我国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开始;1986年,国家又进行了环保补助资金“拨改贷”的试点;1988年,国务院发布了《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同时又试点建立环境保护投资公司。从目前现状来看,这些环境投资体制改革和试点涉及的范围有限,改革的力度也不够,远远不能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保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三)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尚未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

现行《宪法》虽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则,但不足的是没有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制定的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10大对策和《白皮书》以及《纲要》,都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这就说明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和环境与资源的政策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

另外,在我国80年代制定的单项自然资源法中,由于在指导思想上没有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这些自然资源的法律难以适应生态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2.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于1992年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环境与资源立法相当一部分是1992年之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这些带有计划经济特征的法律规定已明显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必须强化环境资源保护在政府决策中的份量,增加环保投入,为环境资源计划管理提供现实办法。现行法律确立的以行政区划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已造成了污染范围的扩大、跨区域及跨流域的污染情况严重而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城市为主的污染正逐渐向农村蔓延。

目前执行的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只是对超过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者征收排污费,这种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资源分配、无偿使用力主要特征的产品经济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可以无偿使用环境纳污能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另外,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条款与市场经济下环境事权分配和国民经济融资体制不尽符合,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3.我国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也不统一

我国环境法与资源法之间存在不统一的现象。例如,《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全国或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防治控制工作;然而在各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中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相冲突,从而造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再如,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国家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对违反者要处以罚款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而现行环境法只要求超标排污者缴纳排污费即可,并不认为超标排污系违法行为。这就直接违反了《标准化法》的规定,造成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协调,还有,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各种环境区域的环境噪声标准,但并未将其列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水污染防治法》将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权划给各级政府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这些做法的结果使得大量的相关法规散见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实质上是法出多门,重规章而不重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结构上的一个缺陷。

4.我国缺乏一部自然资源的基本法——《自然资源法》

我国从80年代以来颁布了几部自然资源的法律,其中包括《水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比较单一和分散,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迫切需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以广泛、全面地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5.我国还缺乏环境与资源教育的立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完善

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必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编的《保护地球——持续生存战略》明确提出,各国应通过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宣言和盟约,使各国对可持续生存的道德准则作出承诺,并应将可持续生存原则纳入各国的宪法和立法之中;所有国家应保护人权、子孙后代利益及地球生产率和多样性的环境法综合体系;应对现行的法律和行政的控制进行审查,改进其弱点;到本世纪末,所有地方都应完成对国家法律的审查,目的是重新制定法律,适应持续生存的需要。因此,我国的环境与资源立法应根据以上的精神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完善。

1.修改现行《宪法》

我国现行《宪法》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条款,应在适当的时候加以修改,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因为,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

.修改《环境保护法》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由于制定的时间较早,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应加以修改和补充——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并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适应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需要。另外,《环境保护法》中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以致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环境保护法》在规定综合性目标的同时,还规定了具体的法律措施,其结构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实施法的内容,其内容已经溢出了作为基本法的内容范围;《环境保护法》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自然生态和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大少,以致于该法呈现出浓厚的污染防治法的色彩。这些在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应给予特别注意。

3.修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

在修改我国现行的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贯彻到修改环境与资源法律。法规过程的始终。二是在环境与资源的立法中,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对环境与资源进行管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环境与资源的管理也要引人市场机制,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国家应制定有利于环境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减少环境污染,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要按照“排污费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促使排污单位积极治理污染。三是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新问题进行立法,四是加强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上环境与资源立法的经验,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先进的手段、技术,使我国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内容与国际条约、国际公约的内容相一致。

(二)进一步加强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立法

1.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制定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目前,我国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自然资源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自然资源的管理主体及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补救;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当利用自然资源的责任;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有偿利用及收费制度;自然资源税;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以及违反《自然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等。

制定《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以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自然资源保护法》应修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做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经济手段的法律化来管理自然资源,做到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同时进行。

2.加强国家对环境资源投资的宏观调控,制定《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

据预测1995~2000年我国在环保方面的,急投资需求将达4000亿元。根据联合国预测,2000~2025;年全世界用于环境方面的投资。如果保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可以大体上减缓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2%,可以便环境恶化得到初步控制;如果上升到5%左右,可以完全控制住环境恶化;如果上升到8~10%,方可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而在我国财政中,环保的投资份额偏小、,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必须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并且利用财政觎收等手段作为产业政策实现的手段,加强环境保护投资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我国跨世纪的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须运用税收手段对排污者课征环境保护税,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之策。当前,急需制定《环境污染税法》。根据我国实际,该法应对以下污染进行征税:(1)水污染税,即对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依据进行征税;(2)二氧化硫税,即以企业排放硫的数量作为课税依据;(3)燃料税,即以燃料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证税依据;(4)垃圾税,即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进行征税。

《环境保护投资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制定环境保护投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现戈(和战略。其中包括制定全国和各地区、行业的环境投资发展战略,环保投资的总体规模、投资方向;环保投资筹集(包括政府财政预算);排污费收入;发行中长期环境债券或股票;适当利用外资,采用BOT投资方式,解决环保基础施建设资金;建立环保基金;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和援助;环保投资资金及基金的管理和投资效益管理;环境保护投资,总量和结构;环保投资的信息系统;违反《环境保护投资法》的法律责任等。

3.制定《环境与资源教育法调略》。

下载《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汪劲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汪劲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