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第一章 管理者与环境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第一篇 管理者与环境
经过两周的学习,我读完了《管理学》(作者为查尔斯 W.L.希尔、史蒂文 L.迈克沙恩、李维安和周建)这本书的第一篇,感觉收获颇丰。下面是我个人的读书心得:
首先,本书语言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什么是管理,作为管理者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以及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组织如何分析其内外环境、企业如何认识全球化、组织如何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组织为什么要遵循伦理标准并在制定商业决策的时候考虑社会责任问题等。在这四章中,我认为前两章——管理和内外部环境是重中之重。因为本书所有的内容都基本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来写,因此,第一章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由于任何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环境,所以如何认识、鉴别和运用内外部环境做出成功的决策对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其次,本书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现时的案例,非常便于理解且印象深刻。如管理这一章,在讲述战略可以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产生的时候列举了星巴克做出出售CD的决策过程的案例;在描述管理者类型的时候是以GE的组织结构为背景;而在阐释技术人员如何向一名管理者蜕变的时候,描述了哈佛商学院教授琳达.希尔的一项实验,该实验让我明白了如何成功地转变一名合格的基层管理者。再如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者,我了解到由于互联网和集装箱分别使通信和运输成本大幅降低,使全球化的进程变为现实并大大加快;在讲消费者行为的国别差异时,书中美国和欧洲人民对汽车和手机消费习惯的差别的例子证明了企业要根据各国国情的不同为其量身定制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观点等等。
最后,我认为本书非常精彩的地方在于每一章结束之后,除了有本章小结、讨论题和章末案例分析,还有一个管理实战的部分。这个部分要以自己感兴趣的一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问答的方式就该章的内容进行跟踪练习,非常有助于我建立全方位地分析一家公司的逻辑结构体系。如果再研究一下问题之间的逻辑,提取出精华,就不光可以分析一家公司,分析其他事情也可以应用到。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无论对以后就业也好,自我素质提升也好,都是非常有价值有帮助的。
在此要感谢老师用心良苦,给我们选了这一本优秀的教材。我将继续好好研读,用心学好以后的每一章内容。
第二篇:管理者读书笔记
篇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有“启蒙中国现代管理第一人”之称的彼得·德鲁克的大作。
一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一个组织,管理一项事务,管理自己的生活。因此,一个正常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先生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二
本书第二章的标题就是“掌握自己的时间”。诚然,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一项特殊的资源,它没有任何替代品,它的供给也不具备丝毫弹性。任何人,任何事,要去的成功,必须很好的利用有限的时间资源。彼得·德鲁克先生指出有效利用时间的三个步骤: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有人说,没有时间是最可笑的借口。
通过阅读彼得·德鲁克的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认为,要真正掌握自己的时间并合理安排利用,应该要做好如下几个步骤。首先,要明确自己在往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任务,有哪些事情需要做,也就是说,时间将要被哪些事情所分配。这个目标时间段,在纵向上,既要包括长期目标,也要包括短期的具体目标;在横向上,就必须包括生活、工作、休闲等等全部的内容。知道所有的项目,预计所有项目将要占用的时间。其次,要善于分配时间。在知道所有将要占用时间的项目和每个项目要占用的时间之后,根据每个项目的紧迫性程度和弹性程度,来进行时间分配,项目的先后,项目用时的弹性,机动时间,等等。第三,要尽力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进行实践,这样才能是合理的安排得到有效的践行,才能真正实现时间的合理利用。
彼得·德鲁克先生指出,“要想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这是因为零星的时间,最容易被消磨。在一定的时间内,只做一件事,集中精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每块时间的作用。此外,整块运用时间,更重要的是运用与和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安排都不会完全相同,在合作中,有时候需要两个人乃至多数人同时进行一项或配合的工作,这就需要时间上的配合。
得·德鲁克先生还提出“诊断自己的时间”,所谓诊断自己的时间,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支出。在明确项目时,首先要明确什么事必须做,什么事根本不必做,对每个项目逐项思考:这件事如果不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认为不会有什么影响,就应该立即取消该项目。其次是明确什么事是必须自己做,哪些事可以由他人代劳,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做必须亲力亲为的事情。
本书第五章“要事优先”,其实这是和掌握时间紧密相关联的。要妥善安排和利用时间,发挥时间的价值,就必须做到要事优先。区分事务的“大小多少,轻重缓急”,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小多少”就是各种事务的价值和必要性的大小,什么事必须做,什么事可做可不做,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样有助于明确在价值上对事务进行孰轻孰重的取舍;“轻重缓急”则是各种事务在时间紧迫性上的排序,什么事必须马上做,什么事可以稍后做,什么事可以最后做,把任意两件事对比一下,就知道应该先做什么,这有助于对事务进行孰先孰后的选择。
这种时间和事项的安排,我觉得其实有点类似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所谓“执两用中”,即知道事务的各种极端,而取其中庸温和。
三
第三章可以并入第四章,只不过前者立足于自我,而后者立足于他人,事实上都是如何发挥人的作用,这个“人”包括“我”。要发挥人的长处,即通常所谓的“知人善任”。知人,既要知其长,又要知其短;而善任,则要善用人之长,善避人之短,长短之间,反应结果的利弊大小多少,衡量而任人。当然,用人之道,关键还在于用人之长。用人之长,首先要有一个思想定位:即用人是用人来做事的,而不是用来投管理者之所好。
此外,用人之“人”包括各种人,而管理者与这些人的关系,也多种多样,比如级别的高低,关系的亲疏,等等,如何妥善的发挥不同关系的人的长处,用好各种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能贡献什么”,在用“我”之时,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能够做什么。
力,后者是主观需要,两相结合,才能真正相得益彰。彼得·德鲁克先生认为,管理者的贡献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自己的工作,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作为管理者的“我”,应该常常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因为管理者是一个创造型的职位,需要根据组织的利益来创造和调整各种策略,发挥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我能贡献什么,是一个工作目标,也是管理者对组织和他人的承诺。
用人之道,有所谓“因人设事”,也有所谓“因事设人”。前者,是为发挥人的长处,而设定某种事务和职位;而后者则根据事务和职位的要求,来寻找和安排合适的人。前者重在知人,后者则首先要知事、知职,然后知人善任。不同的组织需要不同的用人模式,而归根结底,都在于组织的整理利益,即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而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正是每个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因人设事也罢,因事设人也罢。用人之道,贵在知人善任。而知人善任,则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知人,是客观方面知道人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人的客观能力;善任,则是要知道组织利益需求和职位的需要。
四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管是善用时间资源,还是善用人力资源,其落脚点都在于有效地决策。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决策者。
彼得·德鲁克先生认为,决策的要素有如下五项:一是要了解问题的性质,二是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即边界条件,三是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的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和让步事项,以期决策能被接受,四是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五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根据彼得·德鲁克先生的见解,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我认为,决策的本质,是寻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决策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大小多少,轻重缓急”的判断之后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是”与“非”的选择,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决策的方案会有很多种,殊途同归之义。此外,决策又不止是一种方向的选择,更是一种具体途径、具体步骤的规划,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根据反馈的调整规划。所以,决策不是一个时刻性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时段性过程性的选择。
感情思想有价值选择的。
五
彼得·德鲁克先生的结论是: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其结论部分,是对整本书的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如期所言,本书讨论的两个前提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在事实中,他的两个前提都是成立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我在上文已经说过,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哪怕只是管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篇二:《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一 作者简介及评价:
德鲁克1909年生于维也纳,著有数十部有关管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专著,大都成为管理者奉为圭皋的经典,并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发行全球。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其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商业周刊》称其为“当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师”,《经济学人周刊》更称其为“大师中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有关现代组织及其管理方面的最有影响,读者最广泛的思想家和作家。
二 主要思想:
他首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和目标管理,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阐释。2002年,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而“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少数所谓的管理者的事情。
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这本书的序中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
德鲁克通过讲故事般的叙述,以其卓越的睿智告诉人们: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是有助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象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有效性虽然人人可学,但却无人可教”,德鲁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效性是可以学会,但不是可以教会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1.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他认为,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
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
2.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
3.善于发挥人之所长
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
4.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
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
5.有效的决策
他认为,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
三 个人启示: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些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对这些英雄人物大张旗鼓的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类突
发事件的机制。
结合我国管理工作的种种案例,也充分证明这个道理。例如:过去政府应对许多特发性事件相对薄弱,平时疏于预防,而且政府行政结构对待突发性事件反映也不够灵敏,人员也没有具体分工,缺乏整体应对机制管理的有效性。直到从冰灾,sars病毒的传播,三鹿奶粉事件,地震等各种事件相继爆发后,才让国家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篇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1、管理者的常见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实际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最终通过制度的落实来体现管理实效。
2、“时间”,作者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没有替代品,无法储存,而且是做任何事情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记录、管理、统一安排时间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并告诫读者,有效管理者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珍惜自己的时间。但是,人们经常最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其实时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最科学实际地去安排时间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组织规模越大,管理者实际可掌握的时间越少,身为管理者,更应该知道自己的时间用的什么地方。使在某时间产生最大绩效,必须着眼于整个组织的绩效和成功,同时,通过学习作者的观点和书中的实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合理安排和运用时间的重要性,什么样的事情在什么样的时间去处理,怎样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看似平常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时间不仅对管理者,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压力的。
3、一位管理者能重视贡献,是人才发展的最大动力。因为人可以随外加要求而调整自己。重视贡献的管理者还可以帮助和他共事的那些人将眼光放得更远,这样也就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标准。每个人都应有贡献,大到社会,小到服务团体。贡献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作为管理者来讲,管理者要想有所贡献就必须要在三个方面来下功夫,作者强调了贡献的直接成果及价值观三个方面,并提出“我能做什么贡献”的问题,挖掘工作中尚未发现的潜力(潜在的贡献),在阅读本章前,我理解的成果基本是直接成果,无潜在的意识,现在逐渐认识到了贡献的全方位性及高度综合性。只有理解和重视贡献,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所贡献。
4、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去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使才智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组织的整体效益得到成倍增长。任何一个团体,其行事标准不取决于领导人的表现,所以有效的管理者会把自己的团体作用建立在发挥所长上,如何管理和使用人,是每个团体的首要问题。怎样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是管理者的长期任务。作为管理者要首先认识到,人无全才,客观公正的看待人的优点和缺点,重视作为和贡献。
6、只有管理者才需要决策,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决策,而且是重大决策,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什么原则来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情况来做决策,而且深知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是一种良好的意愿,有效地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决策的五个要素,1、要切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考虑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的是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决策执行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7、决策中的判断是若干方案中的选择,它要经过见解、验证、标准、反馈、判断等阶段,我们通常所做的决策,大部分都介于必须做决策与可以不做决策二
8、“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人门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她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在他的组织里开展有效的工作,那么,管理者应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本书把组织和工作绩效作为两大目标,“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是什么促成了组织和管理者的卓有成效,因为卓有成效对管理者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篇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谁是管理者?是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德鲁克认为: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中,德鲁克一再给我们看见,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中,德鲁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知道,还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他知道人无完人。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他关心的是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它的目录分为8个章节,分别是:第1章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第2章认识自己的时间,第1章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从把事情做到到做对的事情。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是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的工作缺少有效性,那么他对做好工作和做出贡献的热情很快就会消退,他将成为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消磨时间的人。
其中有这么一个例子:记者问一位青年步兵上尉:“在战场混乱的情况下,你如何指挥你的下属?”那位青年步兵上尉回答说:“在那里,我是惟一的负责人。当我的下属在丛林中遭遇敌人却不知道该怎么行动时,我也因为距离太远无法告诉他们。我的任务,只是训练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如何行动。至于实际上该怎么做,应由他们根据情况加以判断。
在一家机构中,一位市场研究员也许有200位下属,而别一家竞争企业里的市场研究员也许只有一个秘书。然而就两位市场研究员做出的贡献来说,却无太大差别,即使有所差别,也只是行政工作上一些细节的不同。
在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我们说企业内部的“利润中心”,其实是客气的称呼而已,实质上应该是“人工中心”。
失败。人数越少,规模越小,内部的工作越轻,组织就越接近于完美,就越有存在的理由。而组织存在的惟一理由,就是为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一点,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即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不过要把习惯建立得很好,却是不容易的。习惯必须靠学习才能养成,就像我们学习乘法口诀一样。我们每天读乘法表,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纯熟得不加思考随口可以说出“六六三十六”,那就成为我们固定的习惯了。
今天有许多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不论是在企业机构、医院还是政府,他们的缺点之一,是往往以自己精通了某一狭窄领域的专门学问而自满,不屑于其他。
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所应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人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否则反倒会一事无成。
5、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聚。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
第2章掌握自己的时间: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识清楚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那么如何将零星的时间集中成大块连续性的时段?以下三步骤可实现:
一、记录时间。
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每一位管理者的时间都是很大部分是被浪费掉的。表面上看起来每件事似乎都非办不可,但实际上却毫无意义。作为管理者需要坐下来与其他人共同讨论应该做些什么,为什么该做,然后才能弄清楚他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样很费时。作为管理者还得匀出时间来,将目光由自己的工作转到成果上;由他的专业转到外部世界,因为只有外部世界才有绩效可言。作为管理者只能自己制定工作方向,所以他必须了解别人期望他做出的贡献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对必须使用其知识成果的人的工作情况,他也要足够了解。
在大型的组织中,如果职员绩效表现不错,往往是因为该组织的高级主管能定期地抽出时间来与他们进行交流,甚至一些资历较浅的职员交流:“你认为我们组织的领导,对你的工作应该了解些什么?你对我们这个组织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我们还是有哪些尚未开拓的机会?你觉得我们有哪些尚未察觉的危机?还有,你希望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如果没有这样轻松的交流,职员工作就会丧失热情,成为得过且过的人,或者只关注自己的领域,看
不到整个组织的需要与机会。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第一步:记录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第二步:系统的时间管理。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第一点: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第二点:人员过多,也常常造成时间浪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的机要顾问霍普金斯先生就是一个实例。霍普金斯当年体衰力竭,举步维艰,每隔一天才能办公几个小时。因此,他不能不把一切事务撇开,仅处理真正重要的工作。但这丝毫无损于他的有效性。丘吉尔还对他钦佩备至,赞美他是一位“盖世奇才”。他完成的任务,当年美国政府无人能出其右。当然霍普金斯只是一个特例。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应先估计究竟有多少“自由时间”,真正是他自己的时间,然后保留出相当分量的一段连续性的整块时间来。一旦发现还有别的事情在“蚕食”他保留的时间,便立刻再仔细分析他的时间记录,再将其中比较次要的工作重新过滤一次。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
第3章我能贡献什么:管理者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
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
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4、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如果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那不论其职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
这章中有这么一个例子:美国某一商业银行设有“代理部”,其工作非常单调,却是个盈利部门,代理各大公司股票债券的登记及交易业务。直到有一天,一位新经理上任了。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代理部究竟能做出什么贡献?”他终于发现,代理部 经常与各大公司的高级财务主管来往,这些人常握有各公司的存款、贷款、投资和拨存退休金等等的决定权。当然,以代理部本身来说,其本职工作必须先做好。但新任经理却从这里发现了一项最大的潜力:该部门可以成为银行其他部门的“推销员”。
第4章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其中有许多例子说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李将军手下有一位将领常不按照命令行事,往往使李将军预定的计划完全改变。李将军屡次都忍受了,但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大发雷霆。
一些知名的消费品生产厂家经验说明,设置一个揽全部营销业务的职位,根本是行不通的。如果行得通,那么出任这一职位的人,一方面要有高度的第一线销售能力——如何有效推动“物”;一方面又要有高度的广告和促销能力——如何有效推动“人”。这就要求做这项工作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点。这样的人,在世上很难找到的。
能找到理想人选,但是等到国外分公司的产销业务成长到相当程度,也许是成长到总公司产销总额1/5以上时,国际部副总裁便成为坑人的职位了。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应按产品类别来调整组织(例如荷兰飞利浦公司所做的),便是应按市场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来调整组织。例如:国际部副总裁不妨分设三位,一位管高度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国家)业务,一位管发展中国家(澳大利亚、印度和拉丁美洲及近东的国家)的业务,另一位管其余不发达国家的业务。
提高领导人的水平容易,但提高全体人员的水平很难,所以,他一定要找出有条件做出突出贡献,并能起带头作用的人才,赋予他们领导人的地位,把他们安置到能“制订标准”并能创造成绩的位置上。
任何一个团体,其行事标准都取决于领导人的表现。
当然,有人会想到另聘新人来负责新工作,但这太冒险了。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时时注入新血。如果任何职位都只在原有名单中找人提升,这组织必将萎缩。问题是新人不宜用于风险最大之外,例如高层职位,或主持某一新工作的职位。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必须要完成许多工作,但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只集中努力做好一件事------集中他们本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整个组织的时间和精力。
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第6章决策的要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策略性的,而不重视“解决问题”。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情况需要做决策。一项决策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
罗斯福总统的故事:1933年罗斯福总统当初在竞选活动中提出的口号是“经济复兴”。他拟证了一套经济复兴计划,原是以1933年时美国财政的保守政策和预算平衡为基础。可是不巧在罗斯福总统接任之前,美国经济几乎整个要垮了。
于是,罗斯福立刻另取了一项政治目标,来代替当初的经济目标。他计划的是“复兴”,现在马上转变为“改造”。新计划要求有政治上的动力。
如果一位管理者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那恰恰说明他是个慵懒和无效的人。决策的关键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德鲁克先生负责研究通用汽车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政策,斯隆先生是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斯隆先生便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不知道我们要你研究什么,要你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应是你的任务。我惟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将你认为正确的部分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容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折中。
决策需及时转化为行动:某一制造生产设备的大厂家,几年前决定停产某一型号的设备。这种设备本是该公司多年来的标准设备,迄今仍普遍使用,有关这种设备的订单很多,因此公司决策在未来三年继续向老客户提供这种设备。三年之后,公司才停止生产和销售这种设备。整个公司上下,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决策应让什么人知道。甚至公司采购部门也不知道,因此仍然继续订购这种设备的零件,采购人员只知道按销货金额的一定比率购进零件。结果到了公司正式停产的那一天,库存竟积存了足够8年到10年的零件库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时候,我们的管理者都需亲自去一线看看。
第7章有效的决策:决策时需先有自己的见解与亲身实践。汽车制造业人士没有亲身查看,也正是该行业未及早发现应该改善车辆安全设计的原因。汽车行业一向采用惯用的衡量方法,如“平均每行车公里交通事故件数”。如果他们能亲身查看,会发现交通事故应该改以“人体伤残情况”来衡量。
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曾在该公司一次高层会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诸位先生,在我看来,我们对这项决策已经有了完全一致的看法了。”出席会议的委员们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是他接着说:“现在,我宣布会议结束,这一问题延到下次开会时再行讨论。我希望下次开会时能听到相反的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对这项决策的真正了解。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
做正确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通常还会问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需要一项决策?”
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有时候不做任何改变,事情也不会出问题。我们问:“保持现状,会有什么后果?”如果答案是:“不会有变化。
第8章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1、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分析时间记录,及时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需要管理者采取某些行动。
2、管理者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由技术进入观念;由机械性工作进入到分析性方法;由效率进入到成果。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想到自己的目标及组织的目标 ;应该进而关切个人及组织的价值。
3、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这是对人的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4、要事优先,掌握自己的时间,努力促成各执行事项。
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由平凡人来做不平凡的事业。这正是有效的管理者所应自勉的目标。这项目标并不高,我们只要“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有效的管理者的自我提高,是个人的真正发展。
管理者在卓有成效方面的自我提高可以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想充分发挥自己及其他人长处的管理者,一定要使组织的绩效与个人的成就协调起来。他要设法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促进因素,帮助机构抓住机遇并获得成功。篇五:做最好的管理者读后感
有忠有能,做一流的中层管理者
—《做最好的管理者》读后感
宿州市立医院护理部 韩美玲
最近拜读了医院工会赠予的《做最好的管理者》一书,又聆听了陈院长《医院各级领导管理方法务实》的讲课,对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帮助很大。1.要做一名有忠有能的的中层管理者
中层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作为中层管理者要有大境界才有大发展,在工作面前要首先考虑医院利益,不仅要带好自己的团队,还要融入医院这个大团队。对医院的忠诚,对领导的忠诚是一名中层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但仅仅忠而没有能力是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层管理者的。
2.工作中深刻领会上级精神,率先垂范做贯彻执行的先行者
中层管理者是决定执行力的关键点。上级下达的命令,如果到达中层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并督促完成,那何谈执行力。
的任务,有条件要执行,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执行,并且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多、工作忙都不是不完成任务的借口。
3.摆正位置,做好自我管理,建设学习型护理团队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要管好别人,先管好自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怎么能管好一个团队呢?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提高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实现自我管理,才能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他人的行动。做为一名护理部的副主任,在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越权不越级,做好自己分管的护理教学科研工作,多向领导请示汇报。根据上级领导决策和实际情况提出执行方案,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起到参谋助后作用。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随着医院的壮大,只有建设学习型团队,才能促进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三级甲等医院复评阶段,创建学习型团队尤为重要。但是建设学习型团队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我会从我做起,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终身学习,做好建设护士学习型团队的“领头雁”; 因为善于学习的中层管理者,才能拥有不竭的智慧之源。
4.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做好时间管理
通过目标的确定让自己的工作具有计划性,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目标挂钩,心系责任,勤奋努力,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围绕目标不离不弃,日常工作计划的执行到位,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5.归零自己,超越自我
能够站在中层管理位置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十分优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超越自己!因为没人能够原地踏步,将已有的优秀固守一辈子,今天优秀,并不意味着明天还优秀。优秀只有在不断超越中才能保持。因此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将心态归零,才能不断进步。结合我们的工作,医院在不断发展,医学技术在不断更新,高学历人才在我院越来越多。掩卷而思,我的感受远不只上面这些。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幕幕感人的故事,鼓舞着我,激起我强烈的共鸣: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拥有一颗包容、博爱、奉献的心,具备守时、高效、尊重、沟通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到顺时应势、与时俱进。“要做事,先做人”。
第三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第二章
第四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德鲁克在前言中指出,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因此,本书讨论的内容有两个基本前提:
1、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的第一章即为“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在本章中,作者简单论述了有关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事实上,在后面的章节中,德鲁克解释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卓有成效对管理者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本章解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谁是管理者:“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富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的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论其是否有下属,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接着,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对有效性造成困难的现实: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他们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却无暇顾及真正重要的事情,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管理者处于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利用他们的贡献时,他们才算有效,然而能利用他们的贡献的往往是其他部门的“旁系人士”和他们的上司,并非他们能够直接控制的下属。
4、管理者身处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这说明了,如果一位管理者不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有效性呢?如何才能提高效益呢?
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管理定义中的‘效益’指的是既要注重效率,又要
注重效果,从而取得好的效益”,德鲁克也特别分析了这一点,他认为,效率(efficiency)就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对体力工作而言,或许只重视效率即可,但对知识工作者——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的特殊生产要素——他的工作必须有效果(effectiveness),即在工作中能有所成就。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矛盾:时间是有限的,而只是工作者的工作有必须有效,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求各方面都有能力特别强、知识特别丰富的人。然而在人类的历史中这样的全才却不见得有几个,于是管理者真正要做的事是,组织各种专业人才,使之分工协作,这乃是管理的必要所在。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组织,不是要求它的管理者是什么都精通的超人,而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让我联想到刘邦,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国理财,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者皆为人杰,我能用好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我想,刘邦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了。
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像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既然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那我们学些什么呢?德鲁克在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也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后面每一章分别论述一个要素。
一、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系统的工作,来善用这些时间。时间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时间记录。这帮助管理者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醒管理者在行为、人际
关系和工作重心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二步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要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必做,什么事情可以由别人代做而不影响效果(即“授权”),还有一项时间浪费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的,即他自己浪费的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二、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会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责任,而非职权。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一般机构对有效性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有效地管理者还应该懂得建立正确的有效的人际关系,而着眼于贡献正可以满足有效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总结这些方面,德鲁克提出: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三、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下属的长处。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
要做到用人所长,大致有四个原则:
1、卓有成效掉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2、职位的而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它是对具有才干的人的挑战,同时可使人们把与任务有关的优势转化为确实的成果。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首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他的个人条件),而不是先考虑这个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用人所长,也应懂得容人所短。
关于如何利用上司和自己的长处,德鲁克强调了解上司和自己的类型,配合其习惯而行动
总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四、要事优先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一次只做一件事,否则反倒一事无成。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时获得成果的唯一办法。所以应该做到两点:
1、管理者要学会摆脱昨天,尽量减少昨天遗留下来的不再产生效果的工作,社会组织其实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推陈才能出新。
2、做事前要确定优先次序,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五、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决策是“不同意见的讨论”的基础上的判断,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考和研究,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正确的决策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根据德鲁克所列,决策有五个特征:
1、要了解问题的属性,要清楚所处理的问题究竟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经常性的。通常,有效的决策者会把问题假定为“经常性质”也就是总是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解决。
2、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低要求。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艺妓这些方案必须满足那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找出边界条件是最难的一步,而化决策为行动是最费时的一步。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我们知道管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就科学性而言,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便是提出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史诗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即以尚待证实的假设开始。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相关的标准时什么?如何衡量某个问题和相应的决策?德鲁克认为,找出适当的衡量方法不是数学方法所能解决的,这是一项带有风险的判断。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案,然后选取最适当的一种。
反面意见就是一种“另外的方案”,且反面意见保护决策者不至成为组织中某方面的俘虏,还可以激发想象力。有效的管理者绝不会把某一方案认定为“是”,其他方案均为“非”也绝不会以自己为“是”,以他人为“非”。
其实做一次决策就像组一次手术,所以在决策前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决策。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就该行动,另外,行动或不行动都要坚持到底,只做一半或者折中只能曹成更大的浪费且一事无成。
做到了上述五点,一个管理者就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到底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第四、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决策。
在书中,德鲁克特别提出了电脑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应当谨记,电脑只是没有生命的工具,是逻辑的机器,电脑所能做的只是计算,真正的预见、决策、选择还要人来做。事实上,自从有了电脑以来,高层管理者正越来越开始做起真正的管理工作。
此书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之作,成于1966年,却依然在四十年后的中国,被一群职业经理人选为最值得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作为一个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从开始就给自己定位一个卓有成效的目标,向着它努力、靠拢,这样当我们成为一个管理者,就理所当然地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要求自己:
1、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做正确的事,集中整块的时间首先解决重要的事,将空闲的零散的时间用于休息、娱乐、记单词等零散的工作。面对种类繁复的事,应当分出轻重缓急,按照那个紧急而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的矩阵来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
2、学会宽容待人。
中国的文化素来讲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可是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我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于是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要求别人,这样使我不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却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因为当别人没有达到我那高高在上的标准,我就会觉得这时他的缺陷所在,而当别人达到了那个标准,我又觉得这时他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知道后来,我发现那个标准确实很难达到,坚持它让我自己一事无成,于是我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却忘记了放松对别人的要求,久而久之,我将变成一个好高骛远、苛求他人的人。好在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主动去寻找外界的人和事物的优点,我开始不再注意美女的龅牙,也开始容忍洁白的纸上有一道折痕。长龅牙的美女仍然是美女,有折痕的白纸仍然不失其功能。
3、还要学会有效的与别人沟通
信息渠道的不畅通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消耗,更严重的是,不正确和不完全的信息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
我们应当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他说的“不对”,听听又何妨?他人指出的我们的偏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少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方案,还给他人留下了谦虚、有耐心的印象,我相信这会对日后的沟通协调工作有所帮助。
4、我们还要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比如正直、诚信,这体现在管理者是领导力的问题,但即使将来不从事管理事业,即使没有什么可以直接领导控制的下属——根据德鲁克的观点,其实即使这样,我也还是一个管理者——我也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人、公民。
这本书给那些德鲁克称之为“管理者”的人讲述了一些原理,帮助他们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教给我们这些尚未成为管理者的管理专业学生一些知识,使我们更多的了解管理是怎么一回事儿,使我们及早树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目标,也许,对我们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它其实我们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人。
第五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创新篇读书笔记
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创新工作作为管理的职能表现在它本身就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他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创新工作也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建构在其内在逻辑性基础上的工作原则,可以使得创新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经济利润的重要源泉之一。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把握住企业创新也就为理解管理的创新职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企业创新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组织和管理活动中应用新思想、新方法,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实现资源的新的配置方式的经济行为。正像前面对创新的一般性说明一样,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两类基本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创新职能的有机整体。其中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物质生产能力的直接因素,但技术创新要有一系列诱导机制,这些诱导力量的出现主要是组织创新的结果,而且技术创新只有在特定组织制度和结构中才能最终实现;当然,组织创新也常常受到技术创新的推动,而且其规模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技术创新的限制。管理的创新职能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创新职能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环境创新。尤其是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企业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及全球化竞争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新要求,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与传统企业相比都有显著不同。由于商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知识价值的流动性大、变化快、寿命也越来越短。因而,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就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理念。“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创新成为现代成功企业的突出标志。一般地说,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刻意寻求的,也可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后立即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了解和把握创新的诱因或来源,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要创新和如何实施创新,并能够适时而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都是利用一定的产品来表现市场存在、进行市场竞争的;任何产品都是一定的人借助一定的生产手段加工和组合一定种类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因此技术创新的进行、从而技术水品的提高是企业增强自己在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技术创新型企业就是指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这里,持续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不断地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创新,更主要的是指企业适时地从原有的技术轨道进入新的正确的技术轨道的活动过程;不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更主要的是具有技术上的渐进跃迁性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性。
事实上,综观20世纪工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企业愈来愈自觉地把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视为自己的核心职能。特别是近30年来,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技术创新。国际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不创新即死亡。如今,企业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使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反过来,市场的变化又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循环流动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它们以美国的英特尔、日本的日立、德国的西门子、中国的海尔等为代表,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浪潮中经久不衰、持续技术创新,公司也因而不断成长。
可以预料,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变化步伐加快,竞争的程度也日趋强烈。新产品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面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未来企业若不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本原,就无法实现“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而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组织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等。二是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包括知识的更新、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等。例如GE总裁韦尔奇在执政后就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GE这家老企业重新焕发创新动力。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得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像换了个人似的,对本部门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三是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创新,即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并通过更新设备、技术创新等,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时创新,能使企业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仅仅可以维系企业的发展,更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凝聚起来的“胶水”,这种凝聚效应全面体现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举
措必然应该有相应的企业文化转型计划。最有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这样:更加外向型而非封闭型的文化;更加灵活、适应变化的文化而非一味求稳的文化;扁平化而非等级化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中还应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在支持和鼓励创新中,企业文化如想起到关键作用,就必须着力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渗透至企业战略的各个层面,如员工、政策、企业行为、激励机制、企业的语言和系统架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