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2 01:2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管理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管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的内涵

——读《管理学:现代的观点》 芮杰明 主编

作者简介:

芮明杰,初中毕业后从城市到农村务农,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顺利考入不是自己志愿的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2月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考入心仪已久的复旦大学科学管理系工业经济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为讲师,同年在职攻读复旦大学经济管理系工业经济专业博士学位,之后成为复旦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于1991年12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工业与企业发展、企业战略与经营、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现代公司理论、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十余门课,其中《中国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现代市场学专题》、《现代管理理论》等课程均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从1993年起,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日本鹿儿岛经济大学、爱知学泉大学、日本大学、挪威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讲学,先后到香港、台湾、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两次参加世界管理大会,一次在上海(1997),一次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IFSAM)(1998),并发表论文,受到与会同行的重视和赞扬。现为美国管理学会会员,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理事,IFSAM 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管理教育学会理事等,并受聘成为多家股份公司独立董事,大集团、大银行的顾问或咨询专家。

一、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定义与特性

(1)定义: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

(2)特性: a.动态性

其动态性主要表现在这类活动需要在变动的坏境与组织本身中进行,需要消除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b.科学性

既是程序性活动,又是非程序性活动。所谓程序性活动就是指有章可循,照章运作便可取得预想效果的管理活动。所谓非程序性的活动就是指无章可循,需要边运作边探讨的管理活动。

c.艺术性

体现在管理主体对管理技巧的运用和发挥,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d.创造性

管理既然是一种动态活动,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那么要达到既定目标,就需要创造性。e.经济性

资源配置是需要成本的,因此管理具有经济性。

2、管理的目标与基本手段

(1)管理的目标是双重的:具体目标和组织既定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确定了工作的大方向,将组织既定目标分解开来,这些分解后的小目标既是组织目标的规定,又是管理活动或工作欲达成的具体目标。

组织既定目标的双重性:功利性和非功利性

管理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关系:管理的目标既可以是一项具体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欲达成的具体结果,又是以组织既定目标作为它的终极目标(2)管理的基本手段: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创新

含义: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便更有效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与责任

(1)熊彼得的管理创新思想: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2)科斯及其追随者的意见:交易费用,组织创新(3)管理创新的概念

a.提出一种新发展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 b.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 c.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 d.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e.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本章读书心得:

在“管理的概念”这一章节里,处处可见“资源”、“目标”两个次,管理无时无刻与它们关联着,“资源”是开展管理工作所必须的条件,而“目标”就是开展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之所以要进行管理,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管理创新也是紧密围绕“资源配置”展开,就是要通过各方面创新,即实施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来使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更好实

现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有效地资源配置,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利益。

二、管理的基本问题

1、资源与资源配置

(1)资源的有限性

a.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对组织目标的确定有很大影响 b.组织的有限资源是指组织拥有的所有资源是有限的

c.组织资源是有限的,就要求组织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d.组织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实现组织目标的具体管理活动的安排方面有机会成本的存在(2)资源配置

资源类型: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 资源配置:要求a.资源配置结构与产出物结构需求一致

b.对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在配置中既保持所需结构又进行适当调整

(3)资源配置的行政机制:利用科层制的行政官僚机构,通过命令、执行、检

查监督等手段来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管理中的人性假定

受雇人、经济人、社会人、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

3、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1)组织活动的变动特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a.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b.复杂性通常在影响决策的因素中表现出来,这些因素如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数量、消费者的类型、组织所在的区位及组织所要处理的各种联盟都影响到管理人员需要处理的复杂性程度(2)管理模式的类型与选择依据

a.直线管理系统:企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比较简单而且确定 b.科层系统:适合复杂但相对来说确定的环境

c.直线——参谋系统:组织所面临的任务是不确定的 d.矩阵系统:组织的核心直接处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3)企业组织生命与管理模式重组

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出现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防护性阶段、复杂阶段

本章读书心得:

任何一个组织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仅是自然资源有限,还有组织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组织可调动的资源不等于组织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应该学会广泛调动外界资源为自己所用,但在利用外部资源时必须考虑自身条件,比如自身偿还能力等。在面对有限资源时,我们应该保持“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态度。

在资源配置中要重视人力资源,因为人力资源在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将各成员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管理中对人性的不同假定,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出发点、管理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不同的组织资源配置模式。相应的人性假定便有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

人不可能对环境作出准确的预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影响着资源配置过程,因此管理者要适时调整决策,来适应环境和避免有害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管理模式应该进行变革和从组。

三、管理理论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其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泰罗。核心:

(1)对工人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以科学的操作方法代替陈旧的操作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工人进行培训教育以提高工人的技能,激发工人的进取心

(3)摒弃只顾自己的思想,促进工人之间的相互协作,根据科学的方法共同努力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4)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必须对各自的工作负责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实践的总结 它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社会人假定

b.需求因素与激励 c.作业组合 d.领导理论

3、管理科学理论

它的理论特征有:

(1)以决策为主要的着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讨论行为的结果及变化

(3)依靠正规数学模型,建立合适的模型成为管理行为可行性的前提

(4)依靠计算机运算,以便计算复杂的数学方程式,从而得出定量的结论

4、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的管理新理论,它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三阶段演进之后的必然产物,它与现代组织发展密不可分 5、90年代最新管理思潮:“公司再造”和“第五项修炼”

本章读书心得: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实践对管理的需求日甚,因此,管理理论的发展源于实践;同时,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源于管理主体及管理理论工作者不断地对管理真谛、管理特性、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与驾驭。

正是由于组织管理上不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企业界和理论界便会去探求和尝试相适应的管理思路、方式、方法和手段,从而便推动管理理论的演进。通过不同时期管理理论的发展的积淀,现代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管理的内涵进一步拓展,管理组织向多样化发展,管理方法日渐科学,管理手段自动化,管理实践丰富化。

不断演进的管理理论将会更加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并有效推动企业大规模的发展。反过来,发展的需要又会推动管理理论的不断前进。

四、管理主体

1、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

管理主体: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组织里的核心人物和骨干人物)

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或者说是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里的一般成员<最重要>;组织中的其他资源;组织向外扩张和发展时作用的人、财、物、信息和其他组织)

(2)管理者的角色

a.人际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员)b.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c.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混乱的驾驭者、资源的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组织中的管理层次:决策层、执行层、操作者)、管理者角色的变动:角色分配时应以人际角色为主

组织规模对角色重要性的影响:不同组织内的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小

组织最重要的角色是发言人,大组织最重要的角

色是资源分配者

2、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

(1)远见卓识: a.随时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科技成果、知识和信息

b.系统的思维方式

c.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2)健全的心理:a.自知与自信.b.情感和情绪

c.意志和胆识

d.宽容与忍耐(3)优秀的品质:a..勇于开拓

b.使命感

c.勤奋好学

d.乐观热情

e.诚实与机敏(4)管理主体的能力结构

构造: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增强能力 核心能力:创新能力

必要能力:转化能力、必要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本章读书心得:

管理活动出发者是管理主体,管理者在组织里通常会扮演很多种角色,在不 同的情况环境中,他们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而由于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组织 被分为若干层,处在不同层次的管理者,他们所扮演各种角色的机会是不同的。

管理主体的心智模式状况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影响,他们的心智模式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在进行管理活动中的思维、行为等,最终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高层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应变 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对于不同组织层次、工作岗位上的管理者都有一些特定的素质、能力的 要求,但这些要求与管理者的个性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序 言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化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各行各业中得到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

(1)对管理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法约尔: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福莱特: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包涵三层涵义:

1.管理必须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彼得.德鲁克:管理是实践的综合艺术,他认为无论是经济学、计量方法还是行为科学都只是管理人员的工具。

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他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

1.调查情况,分析形势,搜集信息,找出决策的理由;

2.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对面临的形势;

3.在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确定比较满意的方案,诸付实施;

4.了解、检查过去所抉择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制定新的决策。

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的完成既目标的过程。定义需要展开为:

1.作为管理人员,需要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

2.管理适用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

3.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管理人员;

4.所以管理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5.管理关系到生产率,雷思.琼斯: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等。

斯蒂芬.罗宾斯和玛丽.库尔特: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

1.管理是协调其他人的工作;

2.管理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效果;

3.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各项管理职能。

综合前人研究得出的完整精辟的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这定义包含以下内涵: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一是协调组织内部有行与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1.决策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5.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与管理的社会属性有关的至少四点基本变化:

1.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

2.整个社会普遍出现中产阶级;

3.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使用宏观调控;

4.管理者需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管理的社会属性: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亨利.明茨伯格:

正式权力和地位:

1.人际角色:代表人 领导者 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 传播者 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 干扰应对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三、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信息网络化

2.经济全球化

3.知识资源化

4.管理人本化

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的典型特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称为实证方法。

2.验证法

3.演绎法

第二章

第三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德鲁克在前言中指出,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因此,本书讨论的内容有两个基本前提:

1、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的第一章即为“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在本章中,作者简单论述了有关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并没有过多的阐述,事实上,在后面的章节中,德鲁克解释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卓有成效对管理者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本章解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谁是管理者:“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富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的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不论其是否有下属,不论职位高低,只要是因为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接着,德鲁克提出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对有效性造成困难的现实:

1、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他们自己。

2、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运作”,却无暇顾及真正重要的事情,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管理者处于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利用他们的贡献时,他们才算有效,然而能利用他们的贡献的往往是其他部门的“旁系人士”和他们的上司,并非他们能够直接控制的下属。

4、管理者身处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这说明了,如果一位管理者不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有效性呢?如何才能提高效益呢?

根据我们所学的内容,“管理定义中的‘效益’指的是既要注重效率,又要

注重效果,从而取得好的效益”,德鲁克也特别分析了这一点,他认为,效率(efficiency)就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对体力工作而言,或许只重视效率即可,但对知识工作者——生产知识、创意和信息的特殊生产要素——他的工作必须有效果(effectiveness),即在工作中能有所成就。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矛盾:时间是有限的,而只是工作者的工作有必须有效,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求各方面都有能力特别强、知识特别丰富的人。然而在人类的历史中这样的全才却不见得有几个,于是管理者真正要做的事是,组织各种专业人才,使之分工协作,这乃是管理的必要所在。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组织,不是要求它的管理者是什么都精通的超人,而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让我联想到刘邦,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国理财,安抚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者皆为人杰,我能用好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我想,刘邦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了。

德鲁克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这些训练,则无论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像力和多丰富的知识,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

既然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那我们学些什么呢?德鲁克在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这也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后面每一章分别论述一个要素。

一、掌握自己的时间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系统的工作,来善用这些时间。时间管理非常重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并且分析时间记录。这帮助管理者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醒管理者在行为、人际

关系和工作重心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二步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要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必做,什么事情可以由别人代做而不影响效果(即“授权”),还有一项时间浪费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的,即他自己浪费的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二、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会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责任,而非职权。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一般机构对有效性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有效地管理者还应该懂得建立正确的有效的人际关系,而着眼于贡献正可以满足有效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总结这些方面,德鲁克提出: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三、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下属的长处。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想做的事。

要做到用人所长,大致有四个原则:

1、卓有成效掉的管理者不会将职位设计成只有上帝才能胜任,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2、职位的而要求要严格而涵盖要广,它是对具有才干的人的挑战,同时可使人们把与任务有关的优势转化为确实的成果。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首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他的个人条件),而不是先考虑这个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用人所长,也应懂得容人所短。

关于如何利用上司和自己的长处,德鲁克强调了解上司和自己的类型,配合其习惯而行动

总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四、要事优先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一次只做一件事,否则反倒一事无成。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时获得成果的唯一办法。所以应该做到两点:

1、管理者要学会摆脱昨天,尽量减少昨天遗留下来的不再产生效果的工作,社会组织其实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必须保持小而精的状态,推陈才能出新。

2、做事前要确定优先次序,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而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五、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决策是“不同意见的讨论”的基础上的判断,不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思考和研究,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正确的决策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根据德鲁克所列,决策有五个特征:

1、要了解问题的属性,要清楚所处理的问题究竟是偶然发生的还是经常性的。通常,有效的决策者会把问题假定为“经常性质”也就是总是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满足于表面的解决。

2、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也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低要求。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艺妓这些方案必须满足那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找出边界条件是最难的一步,而化决策为行动是最费时的一步。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我们知道管理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就科学性而言,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其中之一便是提出假设然后用实验验证。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史诗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即以尚待证实的假设开始。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相关的标准时什么?如何衡量某个问题和相应的决策?德鲁克认为,找出适当的衡量方法不是数学方法所能解决的,这是一项带有风险的判断。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一定要求先有若干种不同的方案,然后选取最适当的一种。

反面意见就是一种“另外的方案”,且反面意见保护决策者不至成为组织中某方面的俘虏,还可以激发想象力。有效的管理者绝不会把某一方案认定为“是”,其他方案均为“非”也绝不会以自己为“是”,以他人为“非”。

其实做一次决策就像组一次手术,所以在决策前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个决策。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就该行动,另外,行动或不行动都要坚持到底,只做一半或者折中只能曹成更大的浪费且一事无成。

做到了上述五点,一个管理者就可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到底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第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第四、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决策。

在书中,德鲁克特别提出了电脑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应当谨记,电脑只是没有生命的工具,是逻辑的机器,电脑所能做的只是计算,真正的预见、决策、选择还要人来做。事实上,自从有了电脑以来,高层管理者正越来越开始做起真正的管理工作。

此书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之作,成于1966年,却依然在四十年后的中国,被一群职业经理人选为最值得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作为一个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从开始就给自己定位一个卓有成效的目标,向着它努力、靠拢,这样当我们成为一个管理者,就理所当然地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要求自己:

1、学会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做正确的事,集中整块的时间首先解决重要的事,将空闲的零散的时间用于休息、娱乐、记单词等零散的工作。面对种类繁复的事,应当分出轻重缓急,按照那个紧急而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的矩阵来合理安排工作的顺序。

2、学会宽容待人。

中国的文化素来讲求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可是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并不好。我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于是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要求别人,这样使我不容易发现别人的长处,却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因为当别人没有达到我那高高在上的标准,我就会觉得这时他的缺陷所在,而当别人达到了那个标准,我又觉得这时他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知道后来,我发现那个标准确实很难达到,坚持它让我自己一事无成,于是我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却忘记了放松对别人的要求,久而久之,我将变成一个好高骛远、苛求他人的人。好在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主动去寻找外界的人和事物的优点,我开始不再注意美女的龅牙,也开始容忍洁白的纸上有一道折痕。长龅牙的美女仍然是美女,有折痕的白纸仍然不失其功能。

3、还要学会有效的与别人沟通

信息渠道的不畅通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消耗,更严重的是,不正确和不完全的信息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策。

我们应当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即使他说的“不对”,听听又何妨?他人指出的我们的偏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至少给了我们不同的选择方案,还给他人留下了谦虚、有耐心的印象,我相信这会对日后的沟通协调工作有所帮助。

4、我们还要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比如正直、诚信,这体现在管理者是领导力的问题,但即使将来不从事管理事业,即使没有什么可以直接领导控制的下属——根据德鲁克的观点,其实即使这样,我也还是一个管理者——我也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人、公民。

这本书给那些德鲁克称之为“管理者”的人讲述了一些原理,帮助他们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教给我们这些尚未成为管理者的管理专业学生一些知识,使我们更多的了解管理是怎么一回事儿,使我们及早树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目标,也许,对我们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它其实我们如何做一个卓有成效的人。

第四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创新篇读书笔记

创新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创新工作作为管理的职能表现在它本身就是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他对于任何组织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活动;创新工作也和其他管理职能一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建构在其内在逻辑性基础上的工作原则,可以使得创新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经济利润的重要源泉之一。由于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单位,企业应该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把握住企业创新也就为理解管理的创新职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企业创新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组织和管理活动中应用新思想、新方法,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实现资源的新的配置方式的经济行为。正像前面对创新的一般性说明一样,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两类基本形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创新职能的有机整体。其中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物质生产能力的直接因素,但技术创新要有一系列诱导机制,这些诱导力量的出现主要是组织创新的结果,而且技术创新只有在特定组织制度和结构中才能最终实现;当然,组织创新也常常受到技术创新的推动,而且其规模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技术创新的限制。管理的创新职能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创新职能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环境创新。尤其是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企业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及全球化竞争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新要求,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与传统企业相比都有显著不同。由于商品的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知识价值的流动性大、变化快、寿命也越来越短。因而,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就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理念。“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创新成为现代成功企业的突出标志。一般地说,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刻意寻求的,也可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后立即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了解和把握创新的诱因或来源,对于理解企业为什么要创新和如何实施创新,并能够适时而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都是利用一定的产品来表现市场存在、进行市场竞争的;任何产品都是一定的人借助一定的生产手段加工和组合一定种类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因此技术创新的进行、从而技术水品的提高是企业增强自己在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技术创新型企业就是指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这里,持续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不断地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创新,更主要的是指企业适时地从原有的技术轨道进入新的正确的技术轨道的活动过程;不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更主要的是具有技术上的渐进跃迁性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性。

事实上,综观20世纪工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企业愈来愈自觉地把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视为自己的核心职能。特别是近30年来,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技术创新。国际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不创新即死亡。如今,企业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使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反过来,市场的变化又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循环流动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它们以美国的英特尔、日本的日立、德国的西门子、中国的海尔等为代表,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浪潮中经久不衰、持续技术创新,公司也因而不断成长。

可以预料,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变化步伐加快,竞争的程度也日趋强烈。新产品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面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未来企业若不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本原,就无法实现“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而组织与制度创新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组织结构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如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组织流程改造、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调整管理幅度等。二是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包括知识的更新、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等。例如GE总裁韦尔奇在执政后就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GE这家老企业重新焕发创新动力。有一个部门主管工作很得力,所在部门连续几年盈利,但韦尔奇认为可以干得更好。这位主管不理解,韦尔奇建议其休假一个月,放下一切,等再回来时,变得就像刚接下这个职位,而不是已经做了4年。休假之后,这位主管果然调整了心态,像换了个人似的,对本部门工作又有了新的思路和对策。三是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的创新,即对任务重新组合分配,并通过更新设备、技术创新等,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文化创新是指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与时俱进和适时创新,能使企业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仅仅可以维系企业的发展,更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影响企业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凝聚起来的“胶水”,这种凝聚效应全面体现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任何为了提高企业创新力的举

措必然应该有相应的企业文化转型计划。最有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应该是这样:更加外向型而非封闭型的文化;更加灵活、适应变化的文化而非一味求稳的文化;扁平化而非等级化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中还应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适应。在支持和鼓励创新中,企业文化如想起到关键作用,就必须着力将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渗透至企业战略的各个层面,如员工、政策、企业行为、激励机制、企业的语言和系统架构等等。

第五篇: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的实践》读书笔记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管理的实践》一书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可以说,就是这本著作奠定了德鲁克先生在现代管理学学术史上的奠基人地位。本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典的问句以及组织的精神丰富其内涵。

第一部分德鲁克先以一个企业的实例点出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

第二部分德鲁克以福特汽车的故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出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则透过活动、决策与关系等三项分析,深入管理的结构、最终的检验标准及绩效,同时也说明了五种组织结构之优缺点,与适用的大、中、小型企业及其限制条件。

第四部分德鲁克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德鲁克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企业的目的:

是创造顾客,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利润只是检验企业效能的一个指标。(这点是许多人的认误区,也是目前中国社会的误区。)因为利润不是原因,是结果——是企业在营销、创新和生产力方面的绩效结果。

市场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也许感受到那种需求,但是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后,顾客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

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时候,才能把经济资源转换为财富,把物品转换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企业的成功和前途尤其不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们购买的是什么,他心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将决定这家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它的产品是么,以及它会不会成功。

企业的主要功能:营销和创新

营销的范围比销售要广泛的多,它涵盖企业整个的活动中,是从顾客的角度来看

企业,因此企业所有的部门都必须有营销的考量,担负起营销的责任。实际的销售动作只是最后一步。因此营销融入企业的各个领域的活动。

创新出现在企业的各个阶段,可能是产品设计上的创新,或产品、营销技术上的创新;可能是价格或服务上的创新,企业组织或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创新适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而言,创新都非常重要。因此在企业组织中,创新就和营销一样,并非独立的功能,需要创新的不限于工程或研究部门,而是延伸到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所有活动中。不只是制造业需要创新,各种服务业比如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需要创新。(我理解是企业的价值链上的活动都需要创新)

保险公司往往由一个特殊部门主导开发新的理赔方式,可能又由另外一个部门专门负责业务人员组织、保单管理和理赔处理的创新,因为两者加起来就构成保险业务的重心。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并非由企业决定,而是由消费者来决定;不是靠公司名称、地位或规章来定义,而是由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是获得满足的需求来定义。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从外向内刊,从顾客和市场的角度,来观察我们所经营的事业。时时刻刻都将顾客所见所思、所相信和所渴求的,视为客观事实,并且认真看待,其重要性不亚于销售员的报告、工程师的测试结果或会计部门的财务报表,但是能轻易做到这点的企业管理层并不多。管理层必须设法让顾客诚实地说出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企图猜测顾客的心思。(我投诉你,是我投资你)

企业的目标:

任何一个其绩效河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都需要有目标。所以企业应该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的领域共有8个:包括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事物和财力资源、获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

管理管理者:

管理者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源,也是最稀有的资源。建立起一支管理团队,需要花多年的时间,但是却能因管理不当毁于一旦。

对管理者的管理是每位管理者关注的焦点。究竟能不能管理好管理者,决定了企业是否能达到目标,也决定了企业如何管理员工和工作。因为员工的态度反映了管理层的态度,也直接反映出管理层的能力和结构。而员工的工作效益大半取决于员工的管理方式。(可见员工工作没有做好,管理者要自省才对,而不是一味怪罪员工)

我所遇到的管理者,无论官衔大小,几乎每个人最关心的是和上司的关系,以及如何沟通。因此,企业人事组织的讨论起点不能是普通的雇员和他们的工作,该起点必须是对管理者的管理。

组织特质决定了其成员会不断成长,还是停滞不前;会抬头挺胸,还是弯腰驼背。组织精神卑劣,则产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组织崇高,则能造就卓越的管理人才。因此管理管理者的重要要求是创造“正确的组织精神”。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任何企业必须建立起真正的团队,并且把每个人的努力融合为共同的力量。企业的每一分子都有不同的贡献,但是所有的贡献也必须紧密结合为整体。

因此,企业绩效要求的是每一项工作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追求企业整体的成功上。

一个关于企业管理的故事:有人问三个石匠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个石匠边敲边回答:“我在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仰望天空,目光炯炯有神,说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当然,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第一个石匠知道他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以一天的劳力换取合理的报酬”。第二个石匠太强调个人技艺。对专业人员而言,达到高级术水准是很重要的事情。但这种做法也会带来危险,可能导致员工的努力偏离了企业的整体目标,而把职能性工作本身当成目的。

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都和第二个石匠一样,只关心自己的专业,只在意自己是否达到专业水准,而不再根据部门对于企业的贡献来评估自己的绩效。各个管理层的差异

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关心的问题各异,职能不同。这种情况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因为每个层次的主管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样一头“大象”——企业。生产线领班只看到眼前的生产问题,高层主管眼里只有股东、财务问题。

高效能的管理者必须将公司所有管理者的愿景和努力导入一致的方向,确定每位管理者了解公司要求达到的成果,而且他的上司也知道应该预期下属达到哪些目标。管理层必须激励每位管理者在正确的方向上投入最大的心力,一方面鼓励他们发挥最高的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把专业技能当作达到企业目标的手段。管理者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从一开始就应该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成果,一方面让每个职能和专业领域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不同单位各据山头,彼此嫉妒。同时也必须避免过度强调某个重要领域。

靠压力进行管理

靠压力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而不是一种例外。在一个靠压力管理的企业中,人们或是将他们的工作置之一旁去对付当前的压力,或是悄悄的对压力采取集体怠工的态度。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值得一看。

下载管理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管理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读书笔记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作者/彭诰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覃彪喜的著作之一,书的内容是关于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出版后持续畅销,在高......

    管理学读书笔记

    《中国式的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百科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

    管理学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之父》读后感 弗雷德里克·温·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亦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泰......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学原理》读书笔记 管理 阅读书目:《管理百年》作者:斯图尔特·克雷纳 概述:选择斯图尔特·克雷纳这本《管理百年》是因为这本书是管理学中的经典之作,回顾了1900-2000这一......

    管理学读书笔记1

    管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管理的职能,它包括以下几方面: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第二,管理者角色,管理者角色可细分为十种,而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

    管理学读书笔记2

    梁小民的《读经济学书》读书笔记 梁小民著,200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刚读完了梁小民教授所写的这本书,他向读者推荐了一些经济学书,但这些书并不都是经济学书,还有管理学的......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我有幸拜读罗宾斯大师的《管理学》﹝电子版﹞·走进大师的管理学世界,顿感新鲜,闪光的睿智化作盘盘美食,让人垂涎欲滴;食之久又感难咽,其博大精深让人无法寻着恰好的支点来消化这盘盘......

    管理学读书笔记5篇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步入21世纪的和平年代,或许,兵戎相见的战场离我们很遥远,但是,我坚信,知识是相通的。商场和战场都会涉及到管理、战略、控制和决策等问题,所以说商场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