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重点

时间:2019-05-14 06: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管理学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管理学重点》。

第一篇:环境管理学重点

1.环境管理学:以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研究政府及有关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一切手段调控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规律的科学。

2.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主体、对象

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个人。对象:政府行为、个人行为、企业行为。

3.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法律法规的制定)、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1)持续性原则——发展(2)公平性原则——权力(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3)共同性原则——义务(包括全球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性)。

5.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与内涵

(1)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资源利用率(=环境资源/消费再生物)、产品流向力(=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服务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环境的人口承载力)、人口素质、消费方式(包括消费水准、消费人口比、消费出口比)

(3)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6.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阐明了人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人与资源的关系。(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根源。(3)明确了环境管理所研究的调控领域和研究调控对象。(4)指明了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和任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理论基础。

7.管理: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8.管理职能:(1)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5)创新。

9.共赢: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面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方面的利益。

10.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11.界面活动的特征:(1)只存在于相互联系事物之间(2)是通道,来自于物流、能流、信息流交汇处。

12.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论原则:(1)正确判断界面。(2)全面掌握在界面上不同事物不同系统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

(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

13.度:是指相互冲突的双方或系统的一个利益最优解)。

14.冲突协同原理

(1)冲突: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2)协同:即合作、配合,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种现象(3)冲突协同理论: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消极作用的发挥。冲突协同原理应用为: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举例)

15.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的类型

(1)命令型和控制型手段

①法律手段:基本特征:a法律产生要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认可b法律是具有权力和义务内容的法律体系,由一些国家机器保证及强制性执行。c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存在问题和不足:a立法空白,有些领域无法可依。b立法要求非常高c行政执法和司法方面,有待加强。

②行政手段:行政机构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作用于直接管理对象的一种手段。基本特征:a权威性b强制性c规范性。主要内容:环境标准、行政审批许可证制度、环境监测、处罚、环境影响评价、其他行政手段

(2)经济型和激励型手段

①经济手段:指利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或货币等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我国现行主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

主要作用:(1)使成本最低化(2)刺激当事人使其污染控制在标准之内(3)为政府和污染者提供管理上的灵活性(4)为子孙后代保护环境(5)增加财政收入

②宣传教育手段。

③科学技术手段:作用:(1)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2)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效率(3)开发新材料,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4)发展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5)发展环境

科学和工商技术。

(3)鼓励型和自愿型手段

①环境信息公开: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等)。公开的方式:政府信息公开、企业信息公开、公众信息公开

②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自主管理

环境绩效管理内容和形式:ISO14000标准进行自主管理、企业和政府协商管理

环境绩效评估方法:aISO14031标准的评估方法、b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估法

16.生态效益:企业生态效益的达成,须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天然资源的耗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17.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18.八个制度:(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3)污染集中控制(4)限期治理制度(5)排污收费制度(6)环境影响评价制度(7)“三同时”制度(8)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19.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和保证: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监察、环境统计

20.环境监测特点:(1)综合性(2)时序性(3)系统性

21.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22.环境标准分类:三级(国家环境标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地方环境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行业保护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以及设备标准)。

23.环境监察:它是一种环境保护执行的行为,是一种微观的,直接的,对日常的、现场、监督和处理。

24.环境监理:指环境监理机构受项目建设单位委托,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批布,环境监理合同,对项目施工建设实行的一种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25.环境监察的特点:(1)委托性(2)直接性(3)强制性(4)及时性(5)公正性

26.环境统计:对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用数据来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7.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问卷调查、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28.环境管理试验方法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的结果分析

注意事项:(1)消除实验者与实验者间的影响(2)应把实验结果和更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联系(3)要精心设计和进行实验,力争一次获取足够信息(4)实验者与被试验者要自愿受试,保守受试者的私人机密,对受试者无害。29问卷调查方法定义、基本特征、分类

定义: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的方法。

基本特征:(1)要求从调查总体中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2)对问卷的收集要有一定的程序(3)通过调查得到数量是巨大的需要,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才能得到研究结论。

分类:(1)自填问卷法(2)结构访问法

30.实地研究方法定义、优缺点

定义: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优缺点:优:(1)适合在真实的自然社会中观察他们的态度和行为(2)研究成果比较详细、真实(3)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4)适合研究现象变化过程或特征。缺:(1)资料的概括性比较差(2)可信度比较低(3)实地研究不可避免的会对被研究者施加影响(4)所需时间长,精力多,费用较高(5)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出现问题

31.无干扰研究方法定义、基本特征

定义:研究者不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也不直接沟通,不引起研究对象的反应,更不干扰其行为的一种方法。基本特征:(1)研究者无法操纵和控制所研究的变量和对象(2)研究者在研究之前不需要进行假设,也不存在先人之见(3)研究者不用直接接触也不会干扰研究对象(4)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

32案例研究方法定义、步骤

定义:通过对一个或多个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概括、总结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步骤:(1)根据案例研究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框架(2)选择案例(3)搜集数据(4)分析数据(5)撰写报告与检验

33.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

34.城市环境问题发展阶段:(1)工业污染的点源治理(2)污染的综合防治阶段(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阶段(4)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可持续发展

35.目前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a单项指标(大气:颗粒物、SO2、CO、CO2、NO2。水体:COD、BOD、DO、重金属等)b综合指标(包括大气和水体)(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基本原则:指标筛选原则、总量分解原则)(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量化的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整治综合中取得成效的一种环境管理制度(4)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36.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指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方法,以产业活动中心的环境行为作为管理对象,综合采用法律、行政、技术、教育等手段来调整和控制产业活动中资源消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相关生产技术设备标准,产业发展方向等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

37.政府产业环境管理特征:(1)具有强制性和引导性(2)管理具体内容和形式与企业的性质是有关的(3)综合性。

38.企业产业环境管理:企业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决定了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受到外部消费者等的限制。

39.企业产业环境管理特性:(1)自主性(2)内容和形式与企业性质有关(3)目标多层次性。

40.政府对企业进行的环境管理:(1)对企业发展建设管理过程a企业建设项目的筹划立项阶段b企业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阶段c企业建设项目的施工和建设阶段d验收施工阶段(2)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a对企业各种物质资源利用和消耗b生产工艺清洁化c废弃物(3)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

41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1)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规划(2)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3)制定和实施行业资源能源政策(4)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42企业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1)制定相关的环境管理企业政策(2)建立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3)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4)治理废弃物、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5)企业环境报告书。

43.清洁生产定义、意义

定义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于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于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意义:(1)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2)开展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有效手段(3)可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4)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44.循环经济: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在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45.ISO14000定义、分类、特点

定义:它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未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分类:(1)按标准性质分:a基础标准b基本标准c支持技术类标准(2)按标准功能分。

特点:(1)以消费者行为作为根本动力(2)是自愿性的标准,没有强制性(3)没有绝对的量的基准(4)强调体系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5)强调管理体系程序化、文件化(6)强调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

46生命周期评价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47.ISO14000认证程序:(1)企业提交申请材料(需满足的条件a遵守法律法规b试运行3个月)(2)申请受理后,认证机构进入第一阶段审核(审核体系文件、策划、设计、内审完整性)(3)第二阶段审核(现场审核体系的实施等)

(4)颁布证书,有效期3年(5)监督、检查、复审。

48.企业通过ISO14000的意义:(1)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2)促进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3)取得绿色通行证,避免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4)促进企业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成本,使用清洁生产(5)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6)企业员工,加强环境意识。

49清洁生产和ISO14000的异同点:(1)侧重点不同。清洁生产着眼于本身来实现环境管理,而ISO14000侧重于管理,强调标准化的技术集国家与国外先进理念于一身(2)实施目标不同。清洁生产直接采用技术改造,以法律法规为依据。ISO14000,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侧重管理促进技术改造(3)审核方法不同。清洁生产直接分析工艺流程,来确定污染源及改进方法。ISO14000侧重于企业管理体系状况,审核对象为企业文件及出现的一些状况(4)产生的作用不同。清洁生产向技术人员提供一种新的技术环保思想,促进企业在生产上技术改造;ISO14000体系对管理层提供的一种管理经验或模式,将环境管理与质量管理融合在一起,来要求职工自己的环境职责与义务。(5)相同:都是从经济、环境方面提出的新思想,目的是为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考核重点:管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基本原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基本过程、沟通和激励的定义及一般过程或模式图、决策的定义及基本过程。

2、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三种技能、管理者的角色。

3、21世纪管理的新发展: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团队的概念。

4、滚动计划法、目标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5、常见的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6、四种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定量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

7、内部提拔和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8、三种典型的领导理论类型的核心内涵(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

权变理论)

9、计划、组织、有效控制的基本原理。

10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11、计算题: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树,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

第三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 管理及环境

1.管理的定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管理伴随这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出现而产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社会属性(调整生产关系的职能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所以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科学性(程序性活动)、艺术性(非程序性活动)。

3.管理者的素质:

一、基本素质:1.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2.心理素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开放、包容的心态;自我控制力);

3.基础知识素质(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专业素质:1.对管理的专注和热情;2.管理知识。

三、特质性素质:来源于管理者的先天性因素、不同的生活、工作背景等个体性差异。

4.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能力,是看清大局,理解组织各部分如何相互影响,构思如何组织个部分以改善整个组织绩效的能力)、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5.管理的原理:

一、系统原理:整体性观点;动态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分工协作观点;协调统一观点。

二、人本原理:尊重人——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依靠人——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发展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为了人——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三、责任原理:责、权、利、能的统一;奖惩分明,工作及时。四权变原理:随机应变,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五、效益原理:确立正确的效益观(追求效益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正确处理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关系。

6.组织的一般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环境。

7.组织的任务环境(波特五力模型):

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1.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激烈竞争困扰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买主很多,以至于每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2.供方企业的产品各具特色,以至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向竞争的替代品。3.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一体化)

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1.购买者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2.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3.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4.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四、替代品的威胁。

五、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8.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1.霍桑实验: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2.需求层次理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马斯洛

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双因素理论: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性质和内容方面的(激励因素: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引起员工极大的不满;使员工感到不满意 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保健因素: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改善时不满就会消除,但不会起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4.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经济人);法约尔:一般管理(站在企业的高层角度);马克斯·韦

伯:官僚组织管理;梅奥:行为理论管理(社会人、非正式组织)

第三章 决策

1.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法:1.专家论证决策法(1)头脑风暴法(庭外判决原则;自由

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突出求异创新)。(2)哥顿法(先从其他方面谈起,最后转回讨论决策问题本身,使与会者不受限制地发挥和独立思考)。(3)德尔菲法(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对经营决策的意见,然后集中专家的意见做出决策的方法)

2.经验判断决策法:企业管理层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智,对决策目标和备选方案做出评价、判断和优选的一种决策方法。

二、定量分析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原理(根据产品的销售量、成本、利润的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和选择决策方案的方法)

(二)风险性决策:1.决策收益表法(可行方案、自然状态、概率、各方案损益值);2.决策树法:(1)决策树的构成要素: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损益值点。(2)决策步骤:绘制决策树形图;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剪枝决策。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乐观决策标准,好中求好2.悲观决策标准,坏中求好3.现实主义标准,折中决策4.后悔遗憾标准,最小后悔值原则。

第四章 计划

1.计划工作的内容和类型:

一、计划工作内容:what、why、who、where、when、how(5w1h)。

二、计划的类型:1.按计划的重要性划分(战略计划、作业计划)2.按计划的时期界限划分(长期、中期、短期)3.按计划内容的明确性划分(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4.按计划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划分(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

2.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一、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阐明不够。

二、给予目标制定者的指

导不够。

三、目标难以确定。

四、目标一般为短期的。

五、不灵活的危险。

第五章 组织

1.组织的类型:

(一)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分类:1.国家机关。2.企业。3.事业单位。4.社会

团体。5.其他机构。

(二)按组织的目标分类:1.互益组织。2.工商组织。3.服务组织。

4.公益组织。

(三)按满足心理需求分类:1.正式组织(目的性、正规性、稳定性):成员不一定重视或者接受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的假设。2.非正式组织(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在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感情的因素。

(四)按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1.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来分(功利型组织、强制型组织、规范性组织)2.以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来分(疏远型组织、精打细算型组织、道德涵养型组织)。

2.组织的结构类型: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

二、职能制组织结构。

三、直线职能制组织结

构。

四、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产业事业部、区域事业部)。

五、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六矩阵制组织结构。

七、委员会制组织结构。

3.决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一、高耸型组织。

二、扁平型组织。

4.职权的平衡:

(一)权力与职权:一方面,一个人在组织中职位越高,他与权力核心的距离就越近,权力越大;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可以向权力内圈水平移动,也能拥有较大权力。职权不是产生权力的必要条件。

(二)直线与参谋

(三)集权与分权:制度化授权(责权统一);事务性授权(授权不授责)。

5.非正式组织功能的发挥:

一、构建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

二、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

织的构建相吻合。

三、设计满足组织成员情感心理要求的机构和活动。

四、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和信息的沟通。

6.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激发组织变革的动力:1.全球经济一体化。2.知识经济社

会的到来。3.消费市场对企业的挑战更直观。4.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1.个人层面:(1)变革导致个人对未来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2)变革与个人以往的习惯、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也会引起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抵制。(3)能力或资源不足产生的阻力。(4)对变革倡导者的不满或变革倡导者个人能力不足。(5)性格因素。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组织层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显性阻力;组织文化、氛围、员工的工作习惯等隐性阻力。

第六章 领导

1.领导与管理:

(一)领导的工作内容:全力或影响力的形成和运用;激励;沟通;营造

组织气氛,建设组织文化。

(二)领导与管理的关系:(1)从范围看。领导者是相对那些被领导者或追随者的管理者而言的。如果把管理者视为直线管理人员与参谋人员的统一体,管理者范围要大于领导者,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比如那些没有任何职位,但却影响众多的人。(2)从能力要求看。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好的领导者未必就是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

2.领导者的权力来源:(1)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指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决定的法定的、正式的权力。(2)奖赏权力。奖赏权力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3)强制权力。强制权力是指对他人实施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权力。(4)专家权力。专家权力是建立在个人具有明显高于他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某一领域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或成为某一方面的权威专家基础之上的。(5)感召权力。感召权力是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地追随和服从,是个人魅力使然。

3.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作风理论:(1)专制式领导风格。(2)民主式领导风格。(3)

放任式领导风格。(4)仁慈专制式。(5)支持式。

4.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试用、唯一正确的领导方式,只有结合具

体情景,因时、因事、因人制宜的领导方式。E=f(L,F,S)。E(领导的有效性);L(领导者);F(被领导者);S(环境)。

5.激励:

一、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

人”假设。

6.激励理论:

(一)需要五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领导者就必须细心体察下级的各种需要,特别是主导需要。

(二)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ERG理论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起激励作用,提出需要沿层级结构升华的过程是复杂的。表现了一种挫折——倒退原则,即如果未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满足的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三)成就需要理论(权力需要、情谊需要、成就需要)。提供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注意培养员工的工作成就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未必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四)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7.沟通:只有使信息接收者最终达成了正确的理解才能说信息沟通是有效的。沟通的类型:

1.根据参与者类型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机——机沟通、人——机沟通、人——人沟通。

2.根据沟通所经历的途径差异,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3.按照信息的流向,沟通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和斜向沟通。4.按照传播媒体的形式,沟通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5.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有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沟通。

8.冲突产生的原因:1.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

因。2.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可以归为彼此之间的差异性。3.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资源稀缺性;信息沟通上的障碍;任务的不确定性;特定事件;其他原因。

9.冲突的处理: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

第七章 控制

1.控制的类型:

(一)根据组织活动的不同阶段可将管理控制划分为实现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二)根据控制的主体分类,控制可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三)根据控制的程度不同,控制可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层次控制。

(四)按照控制客体可把握控制分为生产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和成本控制。

2.预算控制:1.预算的含义:根据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具体筹划与确定资源的分配、使用

以及相应行动预期结果的数字化形式。2.预算控制的意义和预算控制的过程:(1)编制合适的预算,用作有关时期的收支计划。(2)将来自组织内各单位、各职能部门的各项预计数字进行综合平衡,构成一套符号组织总目标的、相互协调和切实可行的预算。(3)每隔一定时期,把实际完成情况和预算进行比较。(4)分析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5)如需矫正,决定采取必要的矫正措施,消除差异的起因。3.预算的种类与编制:

(1)收入和支出预算。(2)现金预算。(3)投资预算。(4)资金平衡预算。4.预算控制的优缺点:优点:(1)它可以对组织中复杂的业务,采用一种共同的标准——货币尺度加以控制,便于对各种不同业务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2)它采用的报表和制度都是早已被人们熟知的,在会计上使用了多年的东西。(3)它的目标集中指向组织业务获得的效果——增收节支,并取得盈利。(4)它有利于明确组织及其内部各单位的责任,有利于调动所有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缺点:(1)它有管得过细的危险。(2)它有管得过死的危险。(3)它有让预算目标取代组织目标的危险。(4)它有鼓励虚报、保护落后的危险。

第四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管理者对组织的稀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复杂的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

3、组织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

4、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出于各种社会需要,自然形成的有特殊感情、规范、惯例和倾向的无形群体或团体。

5、管理人: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假设。管理即决策,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决策活动。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做决策,他们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6、程序:从时间顺序上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工作步骤,对所要进行的活动规定时间顺序。

7、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编制和修改未来计划,按期顺延滚动的方法。

8、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9、超事业部制:组织最高管理层和各事业部之间增加了一级管理机构,负责统辖和协调所属各个事业部的活动,使管理体制在分权的基础上又适当地集权。

10、矩阵结构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它是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服务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式的规划——目标结构组织形式。

11、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下属人员的数目。

12、授权:就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13、双因素论:即是与环境有关的保健因素和与工作本身有关的激励因素。

14、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立论,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15、激励相容:是指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恰当的方式去激励人。

16、负强化:规定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并说明惩罚细则,使成员行为趋向于符合要求规范状态。负强化是一种事前的规避。是一种非正面的对所希望行为的强化。

17、横向沟通:是指发生在组织内部同层次,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同级层次成员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

二、简答题

1、管理的衡量标准

管理的衡量标准——绩效=效率*效果

(1)效率。因为管理者经营的资源是稀缺有限的,所以他们必须关心这些输入资源的有效利用,即要求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率是管理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效率是指投入(输入)与产出(输出)的对比关系。即:

效率 =产出投入

它涉及的是管理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反映出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关注的是资源成本最小化即怎么做。

(2)效果。在管理活动中,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追求活动的效果。效果是指管理活动实现或达到预定目标,是一个绝对指标。它涉及的是管理活动的结果,反映管理活动成就的大小,关注的是组织目标的实现即做什么。

(3)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关系。尽管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主要经怎么做;活动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主要讲做什么。

然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二者还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在更多情况下,高效率还是与高效果相关联的饿,高水平的管理是高效率与高效果的统一;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无效率和无效果的,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或者是为效率而效率、不讲效果。

因此,管理既讲效率又追求效果,是二者的统一。即管理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

2、如何理解管理职能

管理者在组织中履行管理职能,即称管理职能。我们采用斯蒂芬.列宾斯的四项职能理论,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职能是管理诸职能的首要职能。计划职能包含选择组织的任务、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2)组织职能源自于人类对合作的需要。组织职能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这些任务和目标怎么分类组合;谁去完成;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

(3)领导职能是管理诸职能的核心职能。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

(4)控制职能是管理诸职能的有效职能。控制职能就是将实际的情况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发现显著的、消极的偏差,并即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以确保计划和目标完成的监控、比较和纠正的活动。

3、管理的两重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因此,对社会生产进行组织管理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文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两重性在企业中表现为企业管理的效益模式和文化模式:前者因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所以管理就涉及企业用什么观念和方法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后者因社会组织是由人们组成的,所以管理涉及用什么观念和方法对待人、对待社会。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我国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建立我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2)管理的两重性原理能使人们正确对待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

(3)管理要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即任何的管理思想都要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

4、韦伯理想的组织形态。

理想的组织形态—计划—官僚集团组织是一种强调组织理念、超越人事因素,严格按照行政手续办事的组织体制和形式;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有着明确定义的等级和详细的规则与制度,以及非个人关系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组织中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能力的要求。

(4)职业定向(职业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是有专职的货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组织中人员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5、梅约人权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梅约根据霍桑试验,提出了与古典管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指导思想上,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管理人员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不仅满足其物质环境和福利方面的需要,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社会人人们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2)在组织理论方面,认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并主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出于各种社会需要,自然形成的有特殊感情、规范、惯例和倾向的无形群体或团体。

(3)新型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这样,领导或管理者就可以解决劳资之间甚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效率。

(4)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霍桑试验的结果使研究人员意识到,职工的工作热情或对工作的好奇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生产产量的提高或限制产量。

6、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正式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他认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的协调的行为或量力的系统”。其中,主管人员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依靠主管人员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协作的系统。

(2)正式组织存在有三个基本条件。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

(3)组织效力原则和组织效率原则。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组织效率则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因此,要使组织存在和发展,就必须符合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则。

(4)权威接受论巴纳德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于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管理人权威的大小和指挥权力的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其命令的程度。

7、滚动计划法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编制和修改未来计划,按期顺延滚动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一般适用于长期计划和受内外环境影响较大的计划的编制和修订。其编制过程是:在编制出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即滚动期,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从确保实现计划目标出发,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以编制出新的计划。

滚动计划法有以下特点:

(1)近细远粗。近期的详细计划和远期的粗略计划相结合。

(2)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计划以实际执行情况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衔接紧密,尤其是短期计划 能与长期计划保持一致。

8、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目标管理有以下特点:

(1)所以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这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制定上,即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制定出组织、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2)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把工作做好。

(3)权力下放。有助于协调集权和分权的矛盾。

(4)成果考核。目标管理的一套完整的、可考核目标体系,能使组织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每一个人。

9、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凡受过良好训练的下属,所需的监督少,可减少与其主观接触的次数,可增大其主管的管理幅度。同样道理,能力强、经验丰富、身体强壮的主管人员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可以管辖较多的人员,即管理幅度大些。

(2)面对问题的种类。主管人员面对复杂、困难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其管辖人数不宜过多。反之面对的是大量日常事务,已有规定的程序恶化解决方法时,则管辖人数可较多一些。

(3)工作任务的协调。工作任务相似及工作中需要协调的次数少,则大。

(4)授权。适当的和充分的授权可大;不授权、授权不足、授权不当或授权不明确则小。

(5)计划的完善程度。事前有良好的计划,使工作人员都能明白一定时期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减少主管人员接触的时间,则大。

(6)组织沟通渠道及沟通手段的状况。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迅速准确,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现代,则大。

此外,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下属人员的空间分布以及组织的稳定程度也也影响管理幅度。

10、双因素论概念及其内容

即是与环境有关的保健因素和与工作本身有关的激励因素。

有种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后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改善此类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起到安抚作用,没有激励作用。所以称之为“保健因素”。

有种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但不会产生不满。改善这些因素,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起到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

11、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又称社会比较立论,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也就是说,一个人会把自己所得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同其他人的比率进行横向比较,也会将自己现在的投入报酬比率与过去的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并且根据对比的结果决定今后的行动。公平理论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来研究激励问题的。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个人所得的报酬/个人的付出=他人所得报酬/他人的付出。

12、领导和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领导和管理的联系在于领导是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出了领导,还包括计划、组织、控制等内容。显然,有效地进行领导是作为一名有效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之一。

区别之一,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并不一定是领者。因为领导者是管理者的一部分,是担负领导职务并拥有决策指挥权的那一部分管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制定大政方针,进行人事安排和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领导的对象是“人”;而管理者则通过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和控制对包括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管理者对象是“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

区别之二,从根本上来讲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所以它既存在于组织中,也存在于一定的群体中,既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也存在于非正式组织中。管理者是组织中有一定职位并肩付责任的人,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并且只存在与正式组织中。

总之,领导带来变革,管理维持秩序。领导必须高瞻远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力,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前景、目标、意图、目的和效果等事情;而管理者则维持秩序,提升企业组织的形象力,致力于企业组织的效率、方式和短期效益等问题。

第五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二星级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管理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3.二十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新发展(精益思想和核心能力已考,但仍要背,注意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22 4.两种社会责任观

5.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6.为什么决策遵命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7.决策过程的步骤

8.定性决策方法(考过德尔菲技术和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简答)94 9.定量决策方法(考过不确定型决策方法类型的简答)

10.计划的概念和类型

11.计划的层次(或孔茨和韦里克对计划的分类)117 12.计划的编制过程

13.企业可选择的各种战略类型(考过前向一体化和虚拟运作的名解)130 14.计划政治实施的方法

15.组织设计的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目的和原则

16.为达到组织设计的理想效果,组织设计者需完成的工作

152 17.组织的部门化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基本形式?

162 18.影响管理幅度设计的因素

170 19.组织层级设计中的集权与分权

173 20.授权的定义和原则173、174 21.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和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177 22.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181 23.招聘员工的程序和方法

181 24.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彼得原理)188 25.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步骤

190 26.组织变革的动因和目标、过程

195 27.组织变革的阻力及管理

200 28.压力、冲突的定义 201 203 29.组织冲突的影响(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203 30.组织文化的概念、结构和塑造途径 207、210 31.领导权力来源和风格类型

223

225 32.激励的需要理论和过程理论(公平理论考过论述,大致看一下就行,期望理论考过名解,还是要认真看看)239 33.新的激励手段 250 34.沟通的类别(2010考了工具式沟通的名解)256 35.有效沟通的定义、障碍和克服

261 36.零和谈判、双赢谈判

267 37.控制的类型(考过自适应控制的名解)278 38.有效控制的特征

289 39.预算控制的定义

295

40.生产控制、财务控制方法的内容

299,301 41.综合控制方法(考过标杆控制的名解、平衡计分卡的控制指标内涵的简答)306 42.43.44.45.创新和维持的关系

320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323 工作流程再造的内容

333-337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设计哪几个方面

348 三星级重点(论述或案例分析的理论基础)

1.决策的影响因素(其中的环境因素考过简答)

2.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其中考过买房讨价还价能力的简答)

3.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54 4.控制的过程

282

政策科学重点

1.政策科学定义2.软科学定义3.政策科学研究途径(可能是论述也可能单独出一个简答,06年考过精英途径的内容,08年考过新制度主义的名解)4.政策定义

5.政治文化定义

6.公共决策系统包含的子系统

7.利益集团定义

8.大众传媒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9.现代政策研究政治的定义、类型、功能和研究方法

10.中国政策研究组织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考116、118、11.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包括利弊)141 12.议会制的基本形式(09年考过内阁-议会制的简答)143 13.议行合一的定义

14.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15.过半数原则的特征和缺陷

154 16.政策工具的类型(除了社会化手段189在10年考过论述,剩的都要背,包括定义、评价)172、177 17.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和策略214、217 18.方案规划的原则

222 19.政策法律化定义

239 20.中国政策制定的特定

242 21.国外可借鉴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方式和程序

245 22.政策执行的环节、基本手段

262

266 23.政策变通定义

272 2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成因和治理

275 25.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式

285 26.政策评估定义

309 27.政策评估的模式

318 28.政策失败原因

325 29.政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329 30.发展我国政策评估事业的思考

336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政策监控、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定义344、349、353、356 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

358 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的组成 372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

380 政策终结定义、类型、策略

390 394

399 政策分析基本因素

428 政策问题界定过程

434 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的困难和途径442、444 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和方法

448 直觉预测方法

460 方案比较的内容和方法

464 政策效果定义、类型

469 系统分析定义、内容485、489 公共定价法定义

555 政策价值观定义、构成要素

577 价值评价一般原则

585 如何看待公平和效率问题

587 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方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2007学年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4分),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1分)。

2、精英决策: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是托马斯·戴伊(T.R.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于1975年在《民主政治的讽刺》中提出来的(1分)。其基本点是,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了公共政策,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4分)。

3、方案规划: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等五个环节。(5分)

4、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5分)

5、政策周期: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2分)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修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3分)

二、简答:(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公共政策的分析要素。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政策信息。(10分)

2、简述政策工具的分类。

根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来分类,政策工具可以分为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1分)

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3分)自愿性工具:家庭和社区、志愿者组织、市场;(3分)

混合工具: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使用者付费(3分)

3、政策评估可能面临的限制

政策评估在实际操作上和应用上仍面临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执行上的问题和评估研究结果应用上的问题。(2分)

(一)执行上的困难:(4分)

1、决策方案与实际产生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2、政策的影响广泛分散而不易评估。

3、政策评估所需资料不易获得。

4、有时政府未必支持

(二)应用上的限制(4分)

1、资讯的特色

2、研究的形式

3、政治与官僚结构

4、利害关系人的互动

5、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

三、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公共决策的规则。

全体一致规则的含义及其特征和优劣;(5分)过半数规则的内涵、特征及其变异形式。(5分)举例说明(5分)。

2、对大学生自杀现象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纯粹的个人问题,政府不必理会;一种观点认为是公共问题,公共政策应该介入。试从方法论角度评价这两种观点,并讨论公共政策能否解决自杀问题。

1)从人本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方法论来评价。(6分)2)从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视角来讨论。(9分)

四、案例分析(15分)

作为建构公共秩序的公共政策必须坚持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整合各方利益、减少摩擦且尽可能消除政策障碍和隐患,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进社会效益和达成公共利益。(6分)

要实现政策变迁过程中的“以旧换新”和有效的公共管理,必须做到:

首先,公共决策需要细致周延、思维慎密,避免草率和仓促,如果制定不力势必导致出台政策仓促而流于形式,这对政策的后续执行显然极为不利;(3分)

其次,决策方案设计必须顾及政策利害相关人,全面统筹、有序规划并寻找政策的关键点,在该案例中尤其重要的是落实中巴车出城的补偿问题,切实保障中巴车主的利益;(3分)

再次,降低政策变迁成本,减缓政策变迁压力,比如充分考虑中巴车的“出城成本”,或实行分批出城,或规划好出城后的营运线路,让中巴车出城后有路可跑,有乘客可载;最后,选择好政策公示和执行的最佳时机,讲究实施策略。比如,在该案例中,市区禁运中巴的时机选择在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举办之前并通过公共媒体大肆进行政策动员,从而使该政策得以顺利推广和实施。(3分)三分钟让你记住毛泽东各阶段代表著作

请记住以下三句话即可:

1、萌芽阶段——“国民党分析运动”

2、形成阶段——“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

3、成熟阶段——“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

这三句话还可以这样联想记忆:“国民党拿着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就称自己是共产党了”

详细解释: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1921——1928年(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记忆法——“国民党分析运动”

详细解释:

国民党——《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的影响》;

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1.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

2.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阐明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5.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运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1.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2.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3.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4.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标志: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1928——1935年(土地革命中前期),记忆法——“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详细解释:

井冈山——《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1月

提出根据地建设及工农武装斗争的具体措施。

红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928年10月

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论述了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条件。

本本——《反对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

1.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6.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

3.明确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1935——1945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记忆法——“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详细解释:

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

1.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2.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化”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年

1.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4.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帝(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年

1.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实践论》1937年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①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矛盾论》1937年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6.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新民主主义论》 1940年

1.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

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5.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论联合政府》 1945年 中共七大

1.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4.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① 中国是一个正好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

② 敌人的强大

③ 人民军队的弱小

④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①④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②③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

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学——《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年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中心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提示:记住了这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把毛泽东各阶段的代表著作记住了,你只需要根据著作名所含的是哪句话的关键字,就可以判断该著作是属于哪个阶段的!

补充: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1945年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主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年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8年

1.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

2.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

1.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4.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5.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GC》 1955年

在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论十大关系》 1956年

1.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3.阐述了重工业、农业的关系

4.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

1.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7.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下载环境管理学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管理学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重点

    一,当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5个),论述-10分。网络图,单双,六点都会,还有可 能甘特图 一,基本概念,特征,项目,项目管理,工程管理,注意项目管路与日常管理活动的区别 项目周期特征,重点项目管......

    环境管理学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问题(严格)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问题——不包括......

    城市管理学重点

    1、城市管理18 二、重点问题 1、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19 第一章 一、重点概念 1、城市管理体制21 2、城市政府职能23 二、重点问题 1、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 2、城市政府的职能......

    旅游管理学重点

    ;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环节来调节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更好达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2职能;a计划(广义;管理者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过程;狭义;管理者实......

    管理学重点(最终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霍桑实验及其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管理的基本原理、需求层次理论、沟通分类、激励理论两大类型、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分类、控制类型、效率概念......

    管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

    管理学案例重点

    案例1:万向集团公司为什么关闭赢利的子公司?万向企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划公司)是万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万向)控股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600万元。自1998年设立以来,企划公司一直赢利......

    管理学考试重点

    试卷分值分布 选择题30*1 判断题10*1 简答题4*5 材料分析题4*5 论述题2*10(十一、二、三*1)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 管理及其功能 1、西蒙对管理的定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