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借助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借助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借助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个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间接影响到这个班级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崇尚文化,倡导用良好的文化来浸染、熏陶、教育人的今天,探讨应当如何构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能切实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新型的班级文化,借助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习共同体创建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培育有特色的班级精神,构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辽宁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研究。
3、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
我校是一所百年,在近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推动我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彰显办学特色。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班级特色区角建设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还十分重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班队主题活动,组织个性化的班级美化活动,有着一大批得力的学生干部,有着较好的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为课题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意义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班级集体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在新课改的情境下,进行“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2、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是由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点决定的,即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基本素质方面达到合格的标准。而良好的班级集体文化,能促进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又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型人才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潜能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多姿多彩的班级集体文化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力量,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学生在班级集体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课题的界定
1、班集体:在教学班的基础上,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凝聚力、协作精神、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它是一种特殊的学生主体,是班级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具有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课题阐述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财富及其创造过程。
3、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班级集体文化建设是指班集体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集体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过程。开展“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就是在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文化学理论指导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导向,探索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班级集体建设的途径和操作方式、方法。
4、“学习共同体”。
(1)定义: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2)理论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征有:
a.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b.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c.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为组织的适应性。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实践依据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班集体文化的教育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班级管理模式单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班级生活缺乏创造性,不符合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学生仅仅成为管理的客体,在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往往关注分数和纪律,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校园文化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研究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文化特色的班集体,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校要发展,必须依靠科研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班主任队伍比较年轻。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个班级。研究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班集体文化的教育潜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
2、理论依据
(1)集体教育理论。
学生班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为了班集体,并在集体中进行教育”。集体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在集体中进行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基本原理。现代班集体建设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班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舞台,因而集体教育强调让学生集体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
(2)文化涵育原理。
学生总是生活于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包括环境、气氛、班风、规范、人际关系、学风等)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集体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习得基本的道德素质。通过班级文化即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创新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集体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班集体建设在新的世纪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班集体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能有效地发挥班级文化的独特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研究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级管理创新能力,有利于创建成高效的班级学习共同体,对深化素质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本课题能为丰富和发展班集体建设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一些成功的研究案例和操作性经验。课题若研究成功,将对班集体建设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和形成以小学班级集体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班集体和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策略和操作方式。
2、通过班级集体文化建设,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发展,能有效地创建成良好高效的班级学习共同体。
3、通过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指导班集体建设创新的能
六、课题研究对象
对实验班级不做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班级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规划方案《借助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科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七、课题研究内容
班级集体的文化建设有着较为宽广的研究领域,为了使课题的研究更符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便于研究者操作实施,我们确定以下几个研究内容:
(1)建特色环境,让孩子快乐成长──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2)让创新成为班级活动的主旋──班级文化活动创新的实践研究
(3)主体参与,焕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如学生积极个性、良好品行的形成,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提高等等。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
环境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教育环境对引导学生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品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研究班级集体的环境文化,就是要让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的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环境建设,在环境建设的同时,既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又在环境中受到教育。
我们将以 “营造温馨家园”为主题开展环境建设的研究,努力建设像家一样温馨而美丽的班级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环境,力争使这种温馨的班级环境呈现特色化,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比如一个爱好体育的班级,教室的墙上挂的名人像完全可以是球星、是世界冠军,黑板报上可以刊登体育知识、体育新闻,课后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切磋球艺、同场竞技。在创建环境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手、学习合作,开始思考、开始创造,环境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学生的体验加深、能力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这种特色班级环境,也包括观念形态环境建设的特色,学生置身于有积极进取的班风、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积极的舆论、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的班级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这种环境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2、班级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学生的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吉尔福特指出:从狭义上讲,创造力是指最能代表创造人物的特征的各种能力。创造能力决定个体是否有能力在显著水平上显示出创造性的结果,还取决于他们的动机和气质特征,也就是创造性人格的问题。由此可见,创造性人格,即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多么重要。班级文化活动的创新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将组织各种创新的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潜能的舞台,锻炼学生组织管理、自主合作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新的体验。例如,进行“班级英语沙龙”小课题研究时,班级可以定期开设“英语沙龙”,让学生置身于有英语特色的环境布置中;开设英语特色课程,组织人员编写《校园英语百句》,鼓励学生尝试排演课本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自我表现的欲望,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如,在“晨会课的创新”的小课题研究中,可以把一个星期的晨会课分为“每周辩论”、“谈天说地”、“新闻发布”、“我的心语”、“红领巾小诊所”等板块,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同时,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除了学科类的活动创新之外,我们也将把少先队活动作为活动文化研究的主要阵地,围绕课题实施方案,以儿童的“游玩”这一特殊文化生活为载体,创造性的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人格。
3、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在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是履行班级功能的标志,构成一个能动的班级实体;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班级制度又是整合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诸要素,并最终内化为创新个性品质的载体。以文化为特征的班级制度强调的是学生与制度间的主体参与关系,而非被动接受。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和创新。
首先,我们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班本制度课程,创建针对学生实际的课程,比如有的班级有生物课、有的班级每天都有半小时的课外阅读课等。其次,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班级德育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如可以让学生每天轮流讲一个德育故事,每周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写一篇自查日记,每月为社区做一件好事等。除此以外,还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组织制度、活动制度,如让学生自由寻找在班级里的岗位,让学生体验多种角色,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每月第一天为本月生日的学生过生日,每周开设一次课外知识交流沙龙,每学期评选班级的特长生、进步生等。最后还要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的班级评价制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成绩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评价。班级内的各小组成员在学习、活动、生活、劳动等各方面的点滴成绩都可以放进袋子里,每学期举行一次“成果大展示”,各组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演、演讲、图表等),展示本组一学期来的成绩,然后由学生自己投票评出“优胜小组”、“特色小组”、“进步小组”。通过这样的评价制度,力争促进学生合作、求异、创新等多能力的发展。总之,我们相信班级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必能使学生各方面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
八、研究原则:
1、活动性原则:爱活动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活动为主的原则。根据目的和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创设良好的班级集体文化环境。
2、差异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研究实施阶段,应采用差异性原则。
3、现实性原则:研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实际现象、实际需要,有针对想的开展各种活动。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初期,通过座谈、观摩班队活动、听课等形式调查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现状,随着研究的深入,经常性地了解家长、社会、高一级学校对我们的实践研究的评价及建议。
2、文献资料法:课题组的人员要探索尽可能多的相关论著,理论材料,筛选出针对性强、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界定课题,论证课题,研究课题。
3、实验法:在各班开展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实验,取得实验的资料。
4、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不断调整研究的策略。
5、经验总结法:鼓励研究人员,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6月——2011年9月)组织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题方案。启动教师课题研究培训。
第二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研究探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各子课题组拟订实验方案和开展探索工作。进行中期评估,调整侧重点。不断积累资料,及时提升成果。
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3年5月)深化巩固、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分析修订资料,收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结题。
十一、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以王贵忠为课题主持人的课题研究小组,形成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研究网络,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顾问。课题组主要人员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学校将组织相关的全员培训。
课题组组长:王贵忠副组长:向文军
核心组成员:杨益林、吴强、杨丽、汤广钊。
2、制度保障:建立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课题研讨,加强理论学习,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把教科研工作的优劣作为聘任、晋级、评优的主要条件。
3、经费保障:由学校行政拨款,确保经费落实。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 1、2011年6月——2011年9月,完成实验方案、课题申报表、论证书、本校班级文化建设调查报告等。2、2011年10月——2012年3月,完成班级集体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报告3份(含子课题研究报告)。3、2012年3月——2013年5月,汇编相关的研究论文,个案集、典型教案、活动实录及音像制品。
2011年6月
第二篇:借助学习共同体 提升教学有效性
摘 要:词汇习得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与形成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参与、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词汇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词汇教学;学习共同体;能力培养
没有一定量的词汇,则无法用我们所学的句法结构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词汇学习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 [1]。高中生要提升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2],而这一切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词汇,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对能力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生的发展来自于合作,同伴间的积极互动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平等、互帮互助、合作的同伴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内在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立自主、团结友爱的精神,激发其强烈的认识、创造与社会积极性。学习共同体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来开展词汇教学,能提升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一、运用学习共同体前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学习共同体能激发学习者的活动参与意识,增强集体凝聚力,提升个人责任感,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共同体可采取小型的组织形式,由班级中的各个小组合作构成。
(二)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多种渠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队中学习,感受到团队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各成员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与情感,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满足学习者自尊与归属的需要。这种归属感与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活动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地参与学习活动。
建立与维持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因为具有共同的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共同体的成员在沟通与交流的情况下会增强凝聚力,学习者与同伴、辅导者能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三)科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法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要做到科学、有效。鉴于高中目前普遍采用班级制教学,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当前教学实践中颇受欢迎。教师将学生按照不同的个性心理(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发展潜力与英语学习能力等分成几大层次,再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名学生,构成一个异质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内学生个性、能力、学业各层次都有,合作学习中可互相帮助与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把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同质学习共同体。共同体的学习目标相近,实现赶超的现实性强,激励作用显著。
共同体的组织方式可灵活多样。两人可完成单词、短语及词汇所在句子背诵、听写检查等任务。四至六人可参与课堂讨论,会话操练,词汇造句或利用词汇编写文章并互批、交流等。八人以上可开展词汇记忆、表演等竞赛。教师也可将学生按照层次分为“基本组”“专家组”等,或根据需要安排临时共同体。
共同体成员的任务要合理,分工要明确。组长一般英语基础较好,组织能力比较强。每个组成员的分工采取轮换制,创造机会让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自己。
(四)引导成员个体优化自身学习过程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个体学习的自主性。英语教学活动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用英语收集、处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与反思等能力。教师要关注学习共同体内的学优生与学困生,引导学习个体养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在相互借鉴、反思中优化自我词汇学习过程。
个体优化自身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开始。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有产生创新的冲动。课堂设计词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从方法、思维、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学习共同体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一)借助词典 学习教材中的新授词汇
在英语学习中,大量词汇的记忆让学生望而生畏,成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瓶颈。因此,教师在新授教材中的词汇时,可让学生组成小型学习共同体(最好不要超过4人),教师引导共同体内各成员借助词典分工查找关键词的词义、词形变化及重点搭配,然后相互交流,互通有无。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词汇学习的压力,也为学生相互借鉴高效的学习方法搭建了平台。在借助词典学习新授词汇中,学习共同体内各成员对词汇学习的认识应该保持基本一致,避免有人查得细致,有人查得粗略,否则会因双方反差过大而合作难以维持。教师可先安排一段“试验期”,一个学习共同体内每个成员要查的单词是相同的,查完之后相互比较,然后共同磨合或者重新组合,寻找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在两人合作中,更要防止包办或依赖的情况发生。因为查词典本身就是一种技能(特别是对词义的选择和辨析的理解),一个学生如果不查词典,这种技能就无法提高。如在开展《牛津高中英语》(下同)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单元词汇教学时,教师可选出部分关键词汇要求学生先按词汇数量进行任务划分,明确查找要求。如查devote时,要找出形容词(devoted)、名词(devotion)及常见搭配,如be devoted to(doing)sth,devote oneself to(doing)sth,the devotion to sb/sth和devote time/energy/attention to doing sth以及必要的例句。然后学生课前查词典,完成各自的任务。课堂上,共同体内各成员交流分析各自的词汇。这样,学生学习词汇的压力减轻了,学习也变得更主动了,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发挥了合作的作用与优势。学生在动手中体会,在合作交流中提升了语言交际能力。
(二)整合归纳 深化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重点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一般来说,教科书收入的词汇多为这类词汇,所以学生应该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词汇。教材语篇中某个单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就说明这个单词越重要、越关键,课文中这些关键词汇的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些关键词汇在不同语境、上下文中意义不一,影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高频、关键词汇,利用整合归纳等教学方法深化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教师在强化某些关键词汇时,可利用图表归纳、呈现多种例句、设置语境开展词汇运用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在语境中了解词汇,引导学生整合归纳,整理归类,通过归纳比较,达到巩固和复习词汇的目的。
例如,module 1 unit 1的阅读板块,as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六次。为了让学生了解as的不同用法,清楚as在文中的不同意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找出文中所有含有as的句子,掌握其在句中的意思及语法功能。此外,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结归纳as的常见用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句。这样,学生在共同体的学习中,借助于学习、查找、讨论,不仅自己理清了as的不同意思及用法,通过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更便于其他同学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 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传统的重点词汇复习往往通过学生听写、教师批改来进行,但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实践表明,通过学习共同体,采用多种形式来巩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巩固的方式除了听写,还可采用单词接龙、问题抢答、对话表演、英语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竞争、讨论、合作、游戏等活动中促进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
即使是听写,也可以通过学习共同体内的互批互改,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查找差距,发现问题,巩固所学。听写后可立即把批改的规则与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共同体内互批,小结共同体内成员的听写情况,并分析错误原因,从学生层面来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热情。
(四)竞赛游戏 扩充课外阅读中的词汇
课外阅读中的词汇也是组成学生所掌握词汇量的重要部分,教师不能放任不管,但也不能等同于课内阅读中的生词对待,否则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学习共同体内成员间的竞赛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竞赛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习了词汇,复习了词汇,巩固了词汇,促进了学生词汇的积累。笔者常用的竞赛游戏有如下两种。
1.摸彩
教师把词汇写在单个的纸条上,并将这些纸条放在纸袋中作为彩票。游戏中一位组员从纸袋中摸出一张纸,对纸上的单词用英语或肢体语言解释,其他成员猜测纸条上的单词。如果有人猜中,猜中和摸题的成员各得1分,纸条放在一旁,然后轮到下一位成员摸题;如果没人猜中,摸题者扣一分,纸条还是放回纸袋。当纸袋中没有纸条时统计分数,得分最多者获胜。
2.下词汇棋
词汇棋是由学生喜欢的飞行棋改编而来。词汇棋主要由棋盘、棋子、骰子和题库组成。棋盘(见图1)中的def,tf,mc分别表示定义题(definition)、对错题(true or false)、多项选择题(multiple choice)。针对棋盘中的三种题型,结合某一时段课外阅读中的词汇,教师给每种题型设计一定数量的题目,每个题目写在一张便签上,答案可写在背面,并把这三种题型分别放在对应的纸袋中。大概的游戏规则类似飞行棋,不同的是棋子每到一处,棋子的主人要根据方格中的题型从对应题库中随机抽取题目并回答。如果答对了,保住了当前的位置,把题目放回纸袋,然后轮到下一位;如果答错了,将棋子回到起点,看过答案再把题目放回纸袋。最先到达终点者获胜。
经过教师科学构建学习共同体,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在共同体内各成员的互帮互助下,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为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谨代表柔远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向各位做课题实施情况汇报。
首先,我就对本课题的认识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新课程就明确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无数教育教学事实证明,班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学生只有在文化浓郁的、团结上进的集体里,才能较快地养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
1、理论价值: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构建育人平台,调动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研究,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作指导,运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情感沟通指导,帮助学生个体成长,进而达到促进班级整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2、实践价值:通过进一步挖掘我校的传统文化;新建并改进具有育人寓意的设施和项目;加强校风、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
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人翁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各项素质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实践意义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文化氛围,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支点和抓手,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就加重了学校教育,尤其是班级对学生意识观念和文化教育的负担。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
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班级里,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产生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与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人文性”育人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班主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使班
级工作从以班主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
2、通过开展“人文性”育人的班级文化建设,打造班级文化品牌,通过班级品牌文化的营造,进而形成内涵丰富、特色显著的儒雅、文雅、高雅的校园文化。
3、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现以“人文性”育人,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实效。
其次,我想向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介绍我们正在探索的几点做法。
四、研究内容
1、探索基于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途径。培养五种能力:(1)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教育决策、实施运作。(2)以言讲理的说服能力。班主任要有较高的说理能力,是班主任本身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班主任要善于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交心,才能说到实处、讲到明处、领到好处,使学生有所感触。(3)建设班风的组织能力。班集体是否成功组建了,班风是明显的标志。班主任的能否将全班学生的思想意识都集中到一个共识性的程度上,组织能力是决定因素。即班主任要有对学生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的能力,要有使学生“言听计从”的组织能力。(4)引导活动的指导能力。学生的活动要有一个宏观上的策划,班主任要从大处对活动的目的、意义、程序、要求、宣传、组织等进行指导,以顺利达到教育目标。(5)善于总结的研究能力。研究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意识,头脑中有研究意识的人,经常琢磨事情的真伪、优劣、得失、教训等,这是一个班主任成功的台阶,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每一阶段工作的结束,都要认真地总结得失,以便从中得到启发,增强今后工作的科学性,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不断总结才能有收获。
2、结合学校“四三工程”和“书香满园”的校园文化主题,打造“举止文雅、谈吐儒雅、情趣高雅”的班级文化群体。
3、以经典古诗文诵读示范校创建为依托,大兴读书之风,通过经典诵读渗透德育教育,确保“四三工程”的顺利实施。思想上统一认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育人工程,是提高学生素养,加强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所以学校确立了“诵读经典诗文,打造书香校园”的创建目标。以“读经典,传美德”为互动宗旨,开展了动员工作。在经典诵读中实施四三工程(三创、三礼、三雅、三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有德少年,并把它作为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4、以班为实验单位,围绕本课题总的指导思想,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国内外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结合班级以及学段的实际,以“学习——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为主线,有效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的研究。
5、各班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课题的研究计划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①布置教室。
②设计班级标志。包括:班徽、誓词、班训、班级公约等。
③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④结合班级对儒雅、文雅、高雅内涵的理解,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建设。
6、做好过程性的指导、评价和反馈。加强对各班课题实施的检查、指导、评价与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总结以验,并树立典型。
7、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原则上一个学期召开一次课题阶段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做好经验交流、问题探讨、现场观摩、典型表彰等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再次,我将就该课题预计完成成果呈现形式
五、预计完成成果呈现形式和创新之处做以介绍。
1、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营造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
2、塑造具有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中,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会合作、会创造,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素质。
3、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水平。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培养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班主任队伍。
4、课题实验报告;(文本)
5、班级儒雅特色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汇编(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和班级特色布置方案等);
6、课题研究活动影视专集(视频与图片)。
7、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六、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特色创新之处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
2、深化对班级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有
效模式,促进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班级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班级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人文性”育人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班级工作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
3、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塑造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人文性”的育人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
5、通过打造高品位的班级文化,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学会反省,自我激励;学会惜时,学会感恩,学会立志,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育人氛围。
最后,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不吝赐教,对我组课题研究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相信,有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成员的不懈努力,班级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必将圆满的完成,并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四篇:《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创建学习共同体》读后感
其实我听“学习共同体”听得比较多的是创建教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拿到这本书,刚开始看书名以为创建“学习共同体”就是创建教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翻开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创建课堂上的学生学习共同体。
翻开书本,我似乎走进了异国的教室,倾听到异国的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同时也感受到日本与我国的教育中存在太多的相似之处。书中佐藤学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非常理想的课堂――也就是合作学习的课堂。
一. 什么是合作学习
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讲的是基于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
二. 合作学习开展的难度
1.教师的话语要有所选择,要有同学生之间的对话。
2.课题不能太简单。“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一个学生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准。即便布置了业已掌握的课题或是一个人也能够达到的课题,“合作学习”是不能活跃地展开的。
这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选题开展合作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3.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要有这样的能力:一,果断地处理单元的展开,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拓展的拓展。二,把“合作学习”作为“挑战性学习”来组织,亦即高水准地设定“合作学习”的课题。
4.小组学习要取得成功必须明晰:(1)应当怎样组织小组;(2)何时实施小组学习;(3)何时结束小组学习;(4)在小组学习期间,教师应当做些什么。
5.当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学生举手,多数学生浮现出困惑的表情的时候,就应当马上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应当是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面结束。――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处理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疑惑
书中说英语最差的幸子总想关照高志,于是积极的向组内同学由美和雅惠学习英语以应对高志。高志沉默寡言,从不跟他人搭话,但英语成绩总是优秀。我看了有点不明白,英语最差的幸子是如何关照高志?幸子为什么要询问由美和雅惠再请教高志?为何不直接问高志?以我的学习经历来分析通常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似乎都会出玩跳过询问由美和雅惠这一环节的。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关系?真的是随机分组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吗?是否这只是某一特定情形的个案呢?随机分组真的可以达到让学力低下学生跳跃式地一举成功吗?对此我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书中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变低学力学生的学习状况,反对分层次教学,认为分层教学落后于时代,会扩大学力落差。的确,在普校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相差不大,所以所谓的低学力学生应该是对学习不上心的学生,而书中认为合作学习能把学生的心拉回到学习上,从而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摆脱低学力的状态。但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分层次教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四.思考
1.在我的课堂能否开展合作学习?
书中说到:在学生之间只要不产生相互的关系,或许就不可能期望“合作学习”的成果,反过来,不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倾听关系与互学关系就难以培育。
合作学习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至于适不适合特殊学校的学生,也许需要实践才可验证。
2.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也许只适合某些教学内容。我个人感觉很多知识还是需要教师讲授的。
3.教无定法,合作学习不是唯一提高学力的教学模式。
书中说“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应直接作答,而必须要求其“问问邻坐的同学”,让小组里的同学之间展开互动。必须养成先同邻坐的同学商量,如果解决不了再问老师的习惯。”对于这一观点我持认同的态度,其实在我的课堂上合作学习已经开展了很久了,在我运用自己制作的视教程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就开始以这样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了。由于我们的启聪部学生均需要参加考证,考证要求人人平等地,不存在分层次考证的情况,所以在课堂上也不能实现分层次教学,故低学力学生的学习任务与高学力学生是一样的。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先布置本节课的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方法可以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并操作,也可以通过观看完教师制作的视频教程后进行操作或是边看边操作。这样你会发现学生们观看视频的时候都会很认真的在做笔记。在遇到知识难点的时候学生们也会问我,但我通常是通过巡视发现有同学会做的话就让这位提问的同学请教会做的同学,然后这个提问的同学在有下一个提问的同学的时候,他就要充当教师帮同学解决难题。如果只有一两个学生会做,大部分学生不会做的话,我会让学生上讲堂充当教师的角色来进行演示如何操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就能慢慢的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也具备了学习网上的视频教程的能力。虽然这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合作学习,但也切切实实的让学生提高了学力。其实合作学习我们并不陌生,书中福岛县郡山市立金透小学的课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生本教育的课例就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课堂均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开展的生本教育。
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学案学习等,我认为什么形式的教学均不是万能的,教无定法,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将身心投入于教学、课堂中,专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关心学习、了解学生,能善于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力就会得以提升。
第五篇: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惠安后西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本学期,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逐步营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为同学们营造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经研究决定,开展以“阳光、青春、奋进”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二、活动主题:阳光、青春、奋进
三、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碰宝
副组长:李荣桂
成员:庄振农庄育龙庄惠强胡江波黄圣杰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班容班貌:
1、公告栏;
2、黑板报(定期出版);
3、学习园地、荣誉榜、班级风采等;
4、卫生角(讲台的摆置、扫把和垃圾桶的摆放等);
5、学生整体仪表、仪容;
6、学生课桌;
7、图书角(定期更换书籍)。
(二)规章制度:
1、班级规章制度(细则)、值日表、课程表等资料;
2、有健全的班委会(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文体委员、宣传委员、劳动委员等)和团支部(支部书记等)。
(三)班级精神:
1、班训、班风;
2、班歌;
3、班级的奋斗目标;
4、学生的奋斗目标。
(四)其它。班级特色创意。
五、要求
1、各班可自行对教室进行设计,整体必须协调美观,有文化品味。
2、后墙黑板按学校布置和班级安排,定期出专题。
3、教室整体布置方案要由学生自主设计,班主任、科任老师指导,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与协作精神,体现班级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强调全员参与。
4、学生穿着整洁,不穿奇装怪服,佩戴校徽,团员佩戴团徽,不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不染发,精神面貌好。
5、教室整洁,地面洁净,墙面干净,窗户不乱遮挡,窗台不乱放物品、垃圾,卫生角、卫生用品摆放整齐。学生课桌做到统一、整齐、整洁、没有刻划。
6、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7、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8、班级文化建设要紧扣活动主题,体现阳光、青春、奋进。
六、时间安排1、9至10月份:各班制定、形成阶段;班级制度制度(细则)初步建立。
2、11月1日:检查落实情况;进一步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细则)。
3、元月3日:评比、评价。
4、评比小组
组长:李荣桂
副组长:庄振农庄育龙
成员:庄惠强胡江波黄圣杰郑鸿宾学生(每班一人)8人。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
八、活动建议
希望各班认真组织、开展本次活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推动班级管理制度化建设,形成更加优良的班风,使班级管理更上一台阶。
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要多思考,讲方法、重实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创造力。建议在班容班貌布置方面采用“承包制”模式,几个学生承包一个栏目的建设,写上相关学生的名字,让学生产生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进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在装饰方面,要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造力,如剪纸、折纸等等,在用材上尽量选择环保、废旧再利用、少花钱不花钱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