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三国人物谈班组长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从中汲取精华学习扬弃发扬光大,对于我们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推进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必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班组长是企业完成各项经营任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是企业保持恒久活力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提高兵头将尾们的素质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对几位“三国”人物进行比对分析,愿能给我们兵头将尾们的学习工作以一些启迪和帮助。
周泰与魏延
关于周泰的详细情况,《三国演义》中没有太多交待,只道他是辅佐东吴历经三世的一员武将。直到合肥之战时,周泰才“显山露水”,时泰已年过六旬。曹军大兵压境,合肥之战激战正酣。周泰从军中杀出,到江边不见孙权,勒马回,“从外围杀入阵中”;见孙权被围甚急,乃“挺身杀入”;带孙权奋力冲突,到江边,又不见孙权,“乃复翻身杀入围中”,又寻见孙权。曹军弓弩齐发,泰乃殿后为权“左右遮护,身被数枪,箭透重铠”,救得孙权;得知同伴徐盛仍未得脱,鞍马未整的周泰即予权曰:“吾再救去!”遂抡枪复翻杀入重围之中。寥寥几语,一个忠诚勇猛之士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魏延的名气似乎要比周泰大得多。书中对魏延的描写影响最深的有三个场景:一是关公战长沙,魏延杀太守救黄忠献城池,诸葛亮却欲杀之,理由是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并料定魏延日后必反。二是费讳去东吴,孙权得知魏延为蜀先锋,笑曰:“此人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三是诸葛亮五丈原病逝,魏延果反,而终被马岱斩杀。周泰作为一员老将,在敌军压境的危急关头,舍命以赴,虽受重伤,“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仍全然不顾,彰显了一名普通战将应有的忠诚本色。因其忠诚,孙权设宴款之,亲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誓与泰“共荣辱,同休戚”,并赐出入张盖的青罗伞,以为荣耀。周泰等人忠勇报国的精神,赢得了拥有雄才大略的曹操的由衷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自古江东多才俊,不虚也!”并不得不撤军北上,东吴的危急之势得以化解。忠诚不仅救了主,而且救了国。作为西蜀大将的魏延,职位不可谓不高也,武艺不可谓不强也,但其却以其不忠而“名扬天下”;尤其在诸葛亮病逝后,西蜀面临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他非但没有以
其勇挺身而出为国尽忠挽狂澜于即倒,帮助组织摆脱困境,却反而背叛组织利益,与西蜀为敌,终因其不忠而落得个被辱骂被斩杀的下场。周泰与魏延,同为时之大将,却因忠与不忠而命运迥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当前,公司上下正在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而克坚攻难,奋力拼搏。企业发展战略是我们纳士人的共同愿景,实现共同愿景的进程,充满艰辛,曲折坎坷,需要包括我们班组长在内的广大职工坚韧不拔艰苦创业,需要我们共同为之披肝沥胆奉献忠诚。忠诚是一种本色,是一种素质,体现在平常,带领班组成员忠于职守敬业履责完成降本任务实现增效目标,就是奉献了忠诚;忠诚是一种考验,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关键时刻,不为金钱所诱惑不为盅惑所动摇不为眼前利益所折腰,就是奉献了忠诚,而且这忠诚最为可贵最令人感动。在企业发展全面攻坚的紧要关头,作为“兵头将尾”,当豁得出来攻城拔寨建功立业尽显忠诚本色,做“周泰”而不可做“魏延”。
司马懿与刘禅
山阳大地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司马懿便是众多人才中的佼佼者。司马懿,焦作温县人氏,三国曹魏重要谋臣。且不说司马懿谋略超群使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功亏一篑为曹魏建立奇功,单单其志向之远大及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就折实为我们所折服。司马懿经常教育他的两个儿子:得皇帝心者为王侯,得王侯心者为大将,得百姓心者得天下,司马氏要一定要得民心一统天下。为实现目标他南征北战流血流汗竭智尽力,既便被解职赋闲,也未失其志向。最终司马炎建西晋完成统一大业。
与我们温县老乡相比,那西蜀后主刘禅真是个鼠目寸光之辈。魏将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全无抵抗之意带领群臣主动投降;被带到洛阳,司马昭与住宅送婢女给费用,宴请时问之“颇思蜀否?”答曰:“此间乐,不思蜀也。”乐不思蜀,胸无大志,活脱脱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志向,一个组织不能没有自己的目标。作为企业人,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没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只有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了,个人的发展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得以实现。我们企业有自己的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发展战略目标,每一名员工只有把自己的志向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才能在做精主业做强辅业的进程中
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每名员工尤其是班组长等骨干都应当认真向我们的司马老乡学习,瞄准目标不懈奋斗,且不可学阿斗,患上“近视症”。我们班组每天都应当有自己的目标,带领班组的工友们扎实完成每个“小目标”,就是在为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目标做贡献;取得了小胜利决不可骄傲自满 “乐不思蜀”,而当时时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励志口号,志存高远砥砺奋进。
赵云与关羽
赵云和关羽都是刘备五虎上将的成员。赵云单骑救主、计取桂阳、护驾东吴、大战西川、北伐曹魏„„战无不克攻无不取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三国演义》记录赵云打败的唯一战例是在天水关前与姜维的争斗,不过唯一的败仗也责不在云,诸葛亮抚慰赵云:“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怨山人我用兵不当”,可见其败在谋略不在执行。赵云之所以屡战屡胜,其秘诀在于严格执行了统帅部的决策,用现在的话说,赵云有很强的执行力。与赵云相比,关羽的执行力要差的多了。诸葛亮辅佐刘备攻取西川,守卫荆州的重任落到了关羽肩上。荆州是战略要地,诸葛亮着实放心不下,临行前送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字秘诀,当算是保住荆州的战略决策了。这也是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制定的西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那关羽却不能很好执行这一决策。他自恃诛过颜良斩过文丑读过春秋而蔑视东吴,单刀赴会、戏弄鲁肃、狂妄自大,只顾个人英雄主义一时痛快,全没有把“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决策放在心头,失荆州、走麦城、身首两地,使组织的发展战略不能全面实现,为西蜀的衰败埋下隐患。究其败因不在“大意”,而是没有加强执行力建设!赵云和关羽的执行力不同,其结果大相径庭,可见执行力之于事业成败是何等重要。
作为兵头将尾的班组长,是企业承上启下的“桥梁”,是企业攻坚夺隘的中坚,责任之重不言而喻,加强班组长的执行力建设干系重大。海尔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的好:“管理,知道不难,想到不难,做到就难。而坚持天天做、十几年如一日地做下去则难上加难。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行,对班组长来说就是执行。执行力好坏是班组长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班组长称不称职的主要指标。不讲客观不惧困难,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公司的战略决策,不折不
扣带好班组队伍,不折不扣追求任务圆满完成,上下同欲干群同心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就没有我们过不去的火焰山,企业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尽快实现。
诸葛亮与蒋干
诸葛亮是我们传统儒家文化培养成长的典型人物。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羽扇纶巾草船借箭、祭东风、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卦图、智取成都、骂死王郎、空城计、七星灯甚至死了以后还锦囊杀魏延,诸葛亮之谋略之洞察力之前瞻性,“三国”人物中首屈一指。同为读书人,那赤壁鏖战前过江东盗书之蒋干则真算不得是有谋略之人。曹孟德看过蒋干连夜带来书信,“雷厉风行”斩蔡瑁杀张允后即幡然醒悟,大喊“周瑜小儿欺我”——杀了人才知道上了当。倒是那蒋干,事情发生了,还不知是咋回事,在曹操懊悔不已时仍洋洋得意站于帐外等赏呢。
我们的班组长都程度不同的担负着管理责任,提高执行力落实公司的各项战略意图,本身就是个管理过程。班组管理是面对面的直接管理,细致具体繁琐复杂,管好理顺自己的区域谋求取得实效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大量扎实的工作要做。管理要讲求方法,更需要谋略。要想做到和诸葛亮一样料事如神,必须加强学习认真总结,尤其要向生产实践学习,组织本班组人员实施团队学习,觅求共同进步不断提高。不能学蒋干,事情发生了还莫名其妙。要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地考虑问题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益。要改善心智模式,进行系统思考,谋人之所欲谋,虑人之所未虑,敢为天下先,以多算取胜,运筹帷幄决战决胜。
吕蒙与马谡
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东吴军队的核心指挥官。《三国演义》描述吕蒙初期善打仗而不好读书,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喜欢搞体力劳动而不愿意动脑筋。吴主孙权指出其不足后,吕蒙开始在繁忙的军务之余读史书学兵法,竟到了手不释卷的地步。吕蒙读书能与实际结合,以致于成长迅速进步较快。智取荆州一战成名功劳卓著,东吴尽收荆襄之地后,孙权大摆庆功宴,并置吕蒙于上位,称赞吕蒙“胜子敬、周郎多也”。与吕蒙相比,那马谡似乎才是真正的读书人。连守街亭时还笑王平“女人之见”,称“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不听王平谏言终失掉街亭要塞,使蜀军功败垂成。
吕蒙读书终收复荆州功成名就,马谡读书却失掉街亭自丢性命。同为读书结果迥异,是读死书还是死读书,我们班组长们当深思再深思。市场在变环境在变知识在变,不能顺势而动迅速反应便不可能创新发展。我们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实人人都是人才,吕蒙和马谡都是人才,关键看怎样用人。班组长都或多或少行使着用人权,你尽可放手让吕蒙去把险关守要塞带兵打仗独当一面尽展其才华智能;至于马谡,也就给他安排个参军参谋之类的角色就行了,提提建议尚可,言过其实关键时刻掉链子切切不可大用。在绩效考评上,看过程更要重效果,我们的目标是谋求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是检验工作效果的根本标准。谋求发展,广大班组长要“收复荆州攻坚夺隘”,而不能“丢掉街亭遗憾终生”。
第二篇:三国人物歇后语
编辑本段
1、曹操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杀人——乱来一气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曹操吃鸡肋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诸葛亮——心思不一样
编辑本段
2、张飞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烧火——猛灶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的胡子——满脸
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砣)——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关羽)——忘了旧情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生非(吴氏生飞)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绣花(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编辑本段
3、黄忠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出阵——不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编辑本段
4、刘备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刘备得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编草鞋——内行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
编辑本段
5、关羽
关云战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羽放屁——不知脸红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帝庙求子——拜错了神 关公吃酒——看不出来 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走麦城——最后一招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关羽卖肉——没人敢要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羽说三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羽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公脖子里长肉瘤——脸红脖子粗
编辑本段
6、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有借无还、有把握)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不是真心)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没办法)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办法多)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著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皱眉头(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编辑本段
7、周瑜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编辑本段
8、鲁肃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编辑本段
9、其他人物 董卓、貂蝉、吕布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阿斗、蜀国战将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阿斗的江山——白送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单刀赴会——声势压人
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
击鼓骂曹——现开销(当场指责)赵云大战长坂坡 ———大显神威
蒋干、徐庶、许褚、马超、庞统
蒋干盗书——只知欢喜,忘了中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蒋干访周瑜——自找麻烦
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草船借箭、东吴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坐享其成、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司马懿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三国人物歇后语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讨债—————声势凶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曹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阿斗的江山—————白送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转胎—————疑心重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赵子龙出兵—————**胜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睡觉—————不闭眼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刘备编草鞋—————内行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刘备三顾茅庐—————好难请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 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张飞讨债--声势凶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张飞讨债--声势凶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阿斗的江山--白送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张飞睡觉--不闭眼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曹操转胎--疑心重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第三篇:评价三国人物
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出的政治家。若论他们的德行、品格,曹、孙则远远不如刘备。刘备立身处事所表现出的品格特点,虽属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范畴,但作为政治家的品格而言,至今不失为一面光亮的镜子。
在汉末三国那个**的年代,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用“奸雄”二字概括是很不确切的,问题主要是他的个人品格存在严重缺陷,如屠徐州、坑降卒,残杀生灵无数,为人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误杀吕伯奢全家而宣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在哪个时代都是站不住脚、会受到谴责的。孙权在个人品格上的毛病,主要是生性多疑,乱加猜忌,杀戳了不少无辜臣下,晚年更甚,使得朝臣人人自危。而刘备,从他举事之初到称帝之后,始终重百姓、讲仁德、守信义,把握好处世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在个人品格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闪失。这是刘备在品格上不同于曹操、孙权之处,也是他大半生颠沛流离最终能成就鼎峙之业的重要内因。
对曹操的评价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对刘备的评价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系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在汉武帝时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在宗庙祭祀中因献助祭金不合规格,触犯律令,被削去爵位,于是世代就在涿县安家。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在州郡做过官,但到刘备的时候已家业衰落,成为底层百姓。这很可能是刘备父亲早逝的缘故。
由于年少失去父亲,刘备跟母亲靠贩草鞋、织苇席为生。他家屋旁有棵大桑树,枝叶繁茂,远远望去犹如皇帝乘坐的华车之盖。刘备小时候跟族中小孩在树下玩耍,说他长大了要乘坐这个羽葆盖车,吓得他叔父急忙训斥他不要胡说,这可是灭门之罪。十五岁时,刘备奉母亲之命外出游学,师事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卢植是当时著名的大儒,但刘备对读书没有多大兴趣。先主传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回头能看到自己的耳轮。平时少语寡言,善待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之士,因而许多少年争相归附他,同族人称他“非常人也”。史书上所说的这个少年刘备,已使我们看到他性格上的一些基本特点。
历史上的刘备,也不是如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温文尔雅,形同儒生,而是很有勇力、血气刚强之人。他起事之初参与讨伐黄巾起义,作战十分勇敢,“数有战功”,曾受伤后佯装死状,逃过劫难,并因其“有武勇”、“有军功”而被任命为安喜县尉,怒鞭督邮的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上面来了个督邮,住在官舍,刘备上门求见,督邮推故不让进,刘备于是闯到里面把督邮捆起来,责打了两百杖,将印绶解下系在督邮脖子上,又将他绑在拴马桩上,然后弃官逃走。历史上的刘备,不仅敢于一怒鞭督邮,宁可不当官,而且曾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斩下曹将蔡阳之首。这些事都是先主传明确所载,到《三国演义》里,则分别加到了张飞和关羽头上,刘备勇烈的一面便被抹掉了。
当然,刘备给人的主要印象并不是在武勇方面,而是在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汉末由于国家大**,百姓受尽战乱之苦,田园荒芜,衣食无着。刘备当平原相时,将府中财物施舍给百姓,以度饥荒,自己在府里跟“士之以下者”即一般办事人员同席同食,无所挑扌柬,所以大家都归附他、爱戴他,起事之初就很得人心。当时有个叫刘平的富室一向看不起刘备,不甘心受刘备管治,买通了一个剌客去行刺,刘备不知内情,热情款待,剌客受到感动,不忍下手,于是将来意告诉刘备,作别而去。《三国志》作者陈寿为此赞叹:刘备就是这样深得人心。
刘备起事后,手下只有千余兵卒,后又得饥民数千,实力甚小,为官也只做到平原相,但他在当时的名声却很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徐州牧陶廉病重,对其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后麋竺率州人迎请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徐州所属官员陈登、孔融继续劝说,强调现在百姓拥戴贤能之主,徐州殷富,有人口百万,据此既可扶助朝廷,又可济世安民,刘备才同意接任。陈登等将此报告给当时最大的割据列强袁绍,袁绍回书表示赞成,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孚所望也。”不久,袁术、吕布相继前来攻夺徐州,刘备被吕布赶走,开始了颠沛流离生涯。
当时,刘备虽然一无兵力,二无地盘,但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被吕布打败后他走归曹操,曹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帮助刘备反击吕布。吕布势力被消灭后,曹操回到许都,表荐刘备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在一次酒席间闲谈时,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闻听大为失惊,不觉将筷勺掉到地上。适值雷震,刘备随机以惊雷相掩饰,未让曹操发觉其失态。曹操是何等有识见之人,他如此敬重刘备、称赞刘备,主要在于刘备既有雄才又深得人心。这种称赞对刘备来说并非好事,他预感到曹操已对自己产生疑心。事实上,当时曹操的谋士程昱已向曹操建议除掉刘备。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曹操因担心“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未即同意。后曹操派刘备去阻击袁术,程昱、郭嘉都说:“刘备不可纵。”曹操后悔,已追之不及。
刘备乘机从曹操处逃出,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屯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当时,正是袁曹官渡之战前夜,但曹操仍决定进击刘备。诸将都说:现在与主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今袁绍业已引兵前来,却东征刘备,假若袁绍乘虚而入,那怎么办?曹操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于是亲自引兵攻击刘备,刘备不得已又投奔袁绍。
袁绍听说刘备前来,一面遣将沿途迎奉,一面亲自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二百里,去跟刘备相见。袁绍是当时最煊赫的大氏族代表和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如此屈驾迎接刘备,主要也是刘备的德行、品格在起作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亲自向驻兵汝南一带的刘备发动进攻。刘备转而投奔荆州刘表,又受到这个南方最大豪强的出郊欢迎,待之以上宾之礼。
颠沛流离之中的刘备,转辗木妻息列强之间,虽是寄人篱下,但却不显半点寒冫仓,足见人格的力量是政治家的处世之道和立身之本。
紧急关头重信义
危难之际系百姓
刘备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时所表现出的得人心、受尊敬的品格,在寄寓荆州期间进一步得到显示。
刘表与刘备,系汉室同宗。对于刘备的到来,刘表是真心欢迎的。刘备一到,他就增加其兵力,使之屯新野,在博望坡击败曹军进攻。但后来荆州豪杰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起了疑心,暗中对刘备有所防备,不予重用。尽管如此,对刘备仍然十分敬重,待遇十分丰厚,而且一收留就是七年(从201年农历九月到208年农历八月),刘备对此是深为感激的。所以当曹操南下,刘琮背着刘备派人至新野(时刘备屯樊城)向曹操投降,刘备处境十分危急之时,他没有乘刘表刚亡故、刘琮刚继位即降曹这个机会,夺取荆州。当时刘备从樊城撤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攻刘琮、得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只是停下马来呼刘琮,刘琮吓得低着头连身子也站不起来。随后,又去刘表墓地,拜辞哭别。另据裴松之在先主传引《英雄记》、《魏书》、《汉魏春秋》载,刘表临终时曾将荆州托付刘备,刘备没有接受,其理由是:“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刘备强调“不忍”,主要是考虑一个信义问题。诚如刘备所说:“背信自济,吾所不为。”尽管荆州对刘备来说已由诸葛亮定为争霸图强的首要目标,但他决不在违背信义的情况下图取。这完全是由他的政治品格决定的。
刘备在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虽然无权无势,但他的人品却征服了荆州吏民。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走时,“(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今荆门市南郊),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左右劝刘备尽快前进,保有江陵,说现在相随的人众虽多,但能作战的士兵少,如若曹操兵马追来,怎么挡得住?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他坚决跟十余万民众一起走,尽管这样做有可能被曹操追上,也决不遗弃百姓。与民众休戚与共,紧要关头更见真情,充分显示出刘备的政治品格,这在古代政治家中是难能见到的。
由于跟随的民众太多,部队行进缓慢,终于被曹操率轻骑日夜兼程赶上,刘备遭受重大挫折,妻子死难,刚满周岁的儿子阿斗也差点失去,只剩下数十骑斜趋汉津(今荆门市沙洋附近汉江边),正好遇到先朝派出的关羽船队,才幸免于难,得以由汉江至夏口(今汉口)。刘备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品格付出了代价,但赢得了万世千秋的赞誉。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评论道:“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正是由于刘备的政治品格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时被曹操打散的部队很快又集结到刘备身边,参加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已归顺曹操的很多刘表部下又纷纷投奔刘备,于是才有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排部下为理由,向孙权提出借荆州,从而打下了“济大业”的基础,开创了“济大业”的全新局面。
肝胆相照显真情
处事公正不偏心
作为一个政治家,在用人、处事上是否真诚、公正,是显示其品格的重要方面。
从角逐争雄的需要出发,刘备跟曹操、孙权一样十分注意礼贤敬士,广揽人才,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所不同的是,刘备在用人、待人上显得尤为心诚、情真,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始终不渝,有一种同命运、共呼吸的真挚情谊。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是最典型的范例。一方面是寒冬时节三顾茅庐,屈驾延请,至诚至真;一方面是自始至终赤胆相辅,“鞠躬尽力,死而后己”。刘备与黄权的关系也很能说明他在用人、待人方面的品质。
黄权本是刘璋主薄,他反对刘璋迎请刘备入川,向刘璋进谏不听,被贬出成都去当广汉县长。后刘备与刘璋反目,攻取益州,各郡县望风归附,唯独黄权关闭城门,坚守城池,直到刘璋投降,才归顺刘备,刘备不计前嫌,加以重用,黄权进献了夺取汉中之计,对刘备集团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亲率大军东下伐吴,黄权认为吴人骠悍善战,水军进易退难,建议刘备在部队后面坐镇,自己愿作先驱试探对方虚实。刘备不予采纳,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率江北的军队防备魏国出兵。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败后,黄权返蜀的道路被吴人切断,被迫降魏。蜀国有关官吏依法收捕了黄权的妻子儿女,并将此事报告给刘备。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命即释放,一如既往对待。此前,魏国方面传说黄权的家室已被斩首,黄权不信,说他深知刘备的为人,不会这样做。没多久,果然传来了被宽宥的消息。
刘备宽仁有度,以信诚待人,在君臣关系方面,要比曹操、孙权集团和谐得多。曹操、孙权都有猜忌多疑的毛病,连荀或、陆逊这样的功臣也都因曹、孙的猜忌而忧郁致病,不得善终,刘备方面则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不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不存偏见,不讲山头,处事公正。对关羽、张飞也同样,不因为他们之间“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而只重私情,不重才能,排斥他人。
老将黄忠,本是刘表长沙太守韩玄的部将,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荆州的江南诸郡时归顺,后随刘备入川,常冲锋临阵,勇冠三军。后又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于定军山,为刘备获取汉中立下大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同时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认为黄忠的名望素来不能跟关羽、马超相比,马超、张飞在近前,他们都亲眼见到黄忠的战功,还可以向他们解释清楚,而关羽远在荆州,知道了一定会不高兴。他建议取消对黄忠的任命。刘备坚持不变,说他自会向关羽解释此事,特派费诗至荆州。其时关羽正北攻襄樊,费诗直接到襄樊前线见关羽,关羽得知黄忠为后将军,发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前将军的任命。经费诗一番劝说,关羽明白了道理,遂即受拜。
刘备提拔魏延镇守汉中,也说明他对关、张并非存有偏心,而是处事很公正的。魏延本是义阳的地方豪强,刘备入川时他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相随,很有勇略,屡立战功,升任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准备将王府迁往成都,需要一位重要将领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以为一定是张飞,张飞心里也以为非自己莫属,结果刘备提拔了魏延,以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致使“一军尽惊”,即全军上下无不惊讶。
刘备重封黄忠、提拔魏延,既说明他处事公正,知人善任,又说明他在用人上不讲山头、不讲私情。在刘备集团内部,确实有一个刘、关、张“三人帮”,论跟刘备的私人交情,他人都不能与关、张相比,但他对关、张并没有特殊照顾,一样论功行赏,量才使用。他让关羽守荆州,也不是从私情出发,而因为关羽是蜀汉方面最著名的将领,包括曹魏方面都认为“蜀国名将惟关羽。”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决定伐吴,主要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并非单纯为义气。平时,他对“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片面性,也有过告诫,不是一味迁就。刘备在识人、用人上实际比诸葛亮高出一筹。提拔重用黄忠、魏延,诸葛亮就不可能做到。又如对马稷,刘备临终时嘱咐:“马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后来不听此言,结果吃了大亏。
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年少时虽然不爱读书,但复杂的政治斗争实际使他深知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这种政治品格虽然深深打有儒家政治思想的烙印,但在今天仍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往人们常常把拥刘反曹视为一种封建正统思想,好象拥刘就是拥汉,恢复汉室统治,其实这是一种浅层次、简单化的思维定式。我们应从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政治品格来看待这个问题,否则的话,就会大大降低乃至失去刘备这个特定历史人物永恒的政治价值。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对周瑜的评价
凡读过 《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孔明三气周瑜这个故事。由于周瑜才智不如孔明,第一次孔明袭了南郡又取了荆襄后,瑜气伤箭疮,半晌方苏。醒后发誓:“若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第二次孔明设计将周瑜击败,瑜又怨气冲激,疮口迸裂,昏厥于地。第三次当孔明识破周瑜假途灭虢之计,周瑜差点被捉时,再次怒气填胸,在马背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不久,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纵观整个故事,周瑜由于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常怀妒贤嫉能之心。在周瑜看来诸葛亮由于才智超群,就是他眼中钉,肉中刺,只有杀了诸葛亮,东吴天下才能太平,否则他寝食不安。正由于他这种狭隘心里作怪,才使他英年早逝,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第四篇:三国人物顺口溜
三国人物顺口溜
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庞统是可惜的;出场是很少的;长相是挺丑的;死的是很惨的。云长是红脸的;胡子是很长的;自负是肯定的;倒霉是迟早的。翼德是莽撞的;粗中是有细的;嗓门是挺大的;睡觉是睁眼的。子龙是完美的;大家是喜欢的;胜仗是常打的;受伤是没有的。孟起是英武的;单挑是不怕的;父仇是想报的;最后是病死的。汉升是挺老的;胡子是很白的;经验是丰富的;射箭是神准的。魏延是倒霉的;丞相是讨厌的;反骨是天生的;造反是必然的。姜维是好样的;文武是全才的;打仗是很行的;失败是可敬的。阿斗是幸福的;吃喝是不愁的;操心是从不的;强项是玩乐的。孟获是皮厚的;造反是没完的;被擒是经常的;总算是投降的。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仲达是小心的;耐心是很好的;大器事晚成的;子孙是厉害的。郭嘉是可叹的;才华是出众的;英年是早逝的;孟德是痛哭的。杨修是有才的;缺点是多嘴的;风头是爱出的;被杀是难免的。张辽是厉害的;死党是关公的;有勇是有谋的;小孩是吓到的。许褚是强悍的;外号是虎痴的;作战是玩命的;绝招是裸奔的。典韦是大意的;喝醉是不对的;双戟是被偷的;战死是壮烈的。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周朗是俊美的;老婆是漂亮的;水战是擅长的;火气是不小的。鲁肃是老实的;为人是诚实的;荆州是常跑的;结果是徒劳的。陆逊是斯文的;做人是低调的;本事是不小的;前途是无量的。甘宁是锦帆的;水贼是做过的;劫营是拿手的;兵多是不必的。周泰是忠心的;护主是拼命的;伤疤是暴多的;吴侯是称赞的。二乔是可怜的;运气是不好的;丈夫是早死的;守寡是痛苦的。吕布是英勇的;画戟是无敌的;人品是不佳的;勒死是可惜的。董卓是万恶的;诸侯是共讨的;好色是成性的;下场是可悲的。貂蝉是绝色的;容貌是动人的;风华是绝代的;红颜是薄命的。袁绍是兵多的;粮草是充足的;实力是雄厚的;用人是不当的。袁术是不智的;玉玺是骗到的;称帝是冒险的;时机是未到的。陶谦是客气的;出手是大方的;地盘是不小的;送人是乐意的。
第五篇:三国人物关羽
关
羽
中国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明清以后,特别是在清代,几百年来盛行关公崇拜,关帝庙遍于全国,大家一说关老爷都知道是关公,没有叫刘备“刘老爷”的。而且还有这个话:你这不是在关老爷门前耍大刀吗?叫关羽“关老爷”,这种关羽崇拜跟关羽自身的素质是有关系的,我们来看一看历史上的关羽怎么样,关羽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广泛尊敬和崇拜和他有许多过人之处是分不开的,《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什么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等等都是大家很耳熟能详的段子,不用说了,就说刮骨疗毒写得多生动啊,这是真事。当时华佗怕他疼说先钉一个柱子,柱子上再钉个铁环,你把胳膊伸进去给你绑住,省得你疼的时候挣扎,他说,别费这事了,没事,结果呢,刮毒的时候流下来的脓血盘都满了,有意思是在什么地方呢?但是在刮骨疗毒的时候,关公跟别人是一边割肉吃喝酒,一边谈笑自若,意志如此坚强堪称千古第一人。
关羽形象是建立在关羽的人格、无武艺、个性事实的基础上的,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看起来是很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实际上很多地方也很夸张,带有很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当然有些东西夸张得更多一点。比如说,关羽的胡子很有名,美髯公,是真的,历史上有记载,所以,诸葛亮给他回信的时候,就用一个“髯”字来提,我从这个地方推测关羽可能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他可能祖先是白种人,因为中国人一般来讲没有连鬓胡子这个“髯”就是指两腮的胡子都很长,须是指下巴底下的胡子,像他的刀,青龙偃月刀当然就是那个时候的长度比现在要短,重量要比现在轻,八十二斤,按现在的重量来算也有五六十斤呢。甭说斩颜良、诛文丑咱们能把它扛起来就算不错,是不是,有很多浪漫主义的写法给大家留下更深的印象。
我们应当说无论是〈三国演义〉也好,〈三国志〉也好,确实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关羽的高贵品质。最重要的一条关羽这个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可贵的品质,就是重承诺、轻生死,重义轻利,十分看中人和人之间的情义。我答应你的事情我一定做到,就是诚信,人和人之间交朋友要真诚,所以大家都感到像关羽对刘备对张飞这种感情非常可靠,我们就需要跟这样 的人交朋友。你看关羽对刘备那真是忠心耿耿,对张飞这些人多好,曹操对他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金挂银,美女锦袍,他就留下一匹赤兔马,为什么,有了这马我就可以千里寻兄,很快就可以找到我的兄长,所以跟朋友之间这种重情义,给大家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因为每一个人,不管多么强大,他总是一个个体,他都需要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还需要 三个帮呢,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谁都需要朋友,谁都需要靠得住的朋友。所以关羽后来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信任,跟他这种品质是分不开的。刘备得了荆州以后,后来又得了益州,得了益州以后,他就把根据地设在益州了,派关羽董(督),就是董事长的“董”,督就是总督的“督”,荆州事,就是把荆州的军事、民政、财政,所有大权交给关羽,你想对他是多么信任,也可想而知关羽能力之强。因为荆州北拒曹操,东防孙吴,这是战略要地。实际上,确实在《三国志》中记载了他很多武艺高强、所向无敌的事迹。现在我们回到谥号上来,我们知道古人比较有名的人死了以后,皇帝都会给他们一个谥号。我们从这个谥号的变化当中就可以看出关公崇拜的发展。我们看以下所以这些谥号,特别是到后来,包括雍正皇帝给他长达24个字的谥号,这里头最重要的用咱们现代术语来说,你写文章不是要有关键词吗?你打电脑查什么文章把关键词输入,这24个字的关键词是什么,就是忠义神武,或者说忠、武,这个武,武艺高强到什么程度,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一般人做不到的,也就是说忠、义和武,这三个字就代表了关羽的个性和他的能力。这三个字是什么关系呢?哪个字是基础啊,是武,是他的神武,我们知道历史上忠义之士历代都有,三国期间就有很多,徐庶、孙权、鲁肃,举出一大帮都是忠义之士。为什么他们没有形成崇拜,关键就是,关羽除了忠义以外,他的神武,就是他那种超凡的神武的能力,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安全感,再加上他的忠义,这个神武就能够保护众人,保护江山社稷,如果没有忠义,光有神武那是绝对不行的,一般的人都有一个印象,三国武艺第一人是谁啊?吕布,肯定是吕布,是不是?你想三英战吕布,张飞按照关羽的说法,关羽曾经跟曹操说因为他斩颜良。曹操欣赏得不得了,马上封他为汉寿亭侯,关羽说,我不足道。吾弟,我弟弟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口袋里掏一个小钥匙出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所以曹操一听,马上跟手下的诸将说,以后见到张翼德要格外小心,不能轻敌,所以为什么张飞在长坂桥上一站,曹操底下的军队就大乱了,就是这样,张飞跟吕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加进去又打了三十回合还不行,最后刘备出马,而在那之前,曹操六员大将都是许褚、李典、于禁,那都是名将,六个人才把吕布打败,但是吕布这个人呢?生为大将实乃小人,此人是不讲信义,反复无常,所以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他始终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尊敬就在于此。因此,神武是基础,但神武她不能离开忠义,只有既忠义又神武者,如关羽,才能得到广大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自平头百姓的普遍崇拜。所以,忠、义、武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融为一体的。无论是统治者利用他也罢,老百姓尊敬他也罢,都看中的他这三条。
关羽当然也有缺点,在《三国演义》里也写了,他对士卒,对他手下的士兵不错,而骄于士大夫,这对地位高的士大夫包括那些大将他就瞧不上,比如当时黄忠投降以后,刘备封了他关羽就不太满意,马超归顺了刘备以后,刘备马上给他封得地位很高,关羽也不太高兴,怎么刚刚归顺我们就封地位那么高,跟我几乎平起平坐,关羽就写信给诸葛亮,说怎么样,诸葛亮这信写得有水平,把张飞、马超都夸了一番,但是说跟你您比还是差了点儿,关羽看了很高兴,就把这信给别人看,你看看诸葛亮对我的评价,丞相对我的评价,关羽比较骄傲。这个骄傲本来是一种个人修养,但是个人修养对于官员来说,特别是对于手握大权的官员来说,个人修养的高下往往会影响自己手中权力的使用,关羽怎么会失掉荆州啊?他是一错、再错、三错,第一错孙权派使者为他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希望两家联姻,关羽不仅不答应而且还辱骂使者,孙权大怒,因为使者就代表孙权,你辱骂使者实际上就等于骂了孙权。这是《三国志》的记载,《三国演义》当然更进一步渲染。
第二错,由于关羽平时骄傲,看不起同僚,特别是有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大将,因此跟他一同防御荆州的糜(芳),糜(芳)是南郡太守,地位很高了,还有一个大将傅士仁,他们呢,平时不显,到关键时刻这个问题就显出来了,为什么?因为关羽得罪了孙权以后,孙权就写密信给曹操,因为当时曹操正受到关羽大军的压力,他都准备迁都了,孙权就建议干脆我跟你两面夹击从背后夹击关羽,结果呢,在关羽受到背后攻击的情况下,糜(芳)和傅士仁按兵不动,不予支援。这就是关羽平时由于个人修养的欠缺造成的后果现在显露出来了。
但是他紧接着犯了第三个错误,关羽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大怒说还当治之,我回去以后,等我把孙权、曹操都打败以后,回去我好好收拾他们,还当治之。其实关羽当时应当采取措施缓解糜(芳)和傅士仁的矛盾,现在大敌当前一致对外,这是最重要的。结果他扬言要回去我好好收拾他们,那你想想看,这还得了,那就不是杀头的问题是灭族了。这两个人干脆就投降了,投降孙权了。所以,关羽由于他的这个重大错误使蜀汉元气大伤,失去了荆州。
《三国演义》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对关羽的形象做了几个重大的改动,这几个重大的改动直接影响到后世对关羽的崇拜,一个就是桃源三结义,刚才我们已经讲到了就是历史上他们虽然恩若兄弟,但是并没有正式结拜,而《三国演义》里面进行了正式结拜。当时张飞提议,然后第二天他们在桃源里面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有祭礼这是正式盟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有祭礼,然后三人焚香再拜,完了以后再说誓言,他们的誓言是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是黎民,老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黄天后土,实鉴此心,就是你们见证和检验我们的这个决心,好,这以来就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关羽被曹操抓住,曹操让张辽去动员关羽留下的时候,关羽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吾受将军厚恩,他当时用的誓以共死,宣誓的“誓”,但这个“誓”,还不是正式结拜的那个誓言,这个“誓”就是说,我决心跟他同生死共患难,我不能背叛他,而《三国演义》用了桃园三结义这个情节以后,这个“誓”就变了,这个结义就具备了从形式到内容具有约束力的作用,形式焚香再拜誓言,三大要素都齐备,而且这个誓言呢具有神明,老天爷和道德双重约束力,所以在关羽身上忠和义,已经融为一体了,忠于刘备这个兄长,就是忠于君主就是君父,义本来是人际关系,义是横向的,忠是上下的,纵向的关系,忠于国家、忠于朝廷、忠于政府,这是个上下关系,义是一个横向关系,平行的,人际关系要讲义,要讲信义。因此,经过桃园三结义这么一改,忠和义就融为一体了。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甚至可能绝大部分人多会说,那当然是义服从忠啊,忠于国家、忠于朝廷这更重要,但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和后来的关羽崇拜当中,恰恰相反是忠服从义在《三国演义》里面写得很清楚,我就是讲《三国演义》对《三国志》做了一些改动,跟关羽形象有密切关系的除了桃园三结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动就是华容道释放曹操,曹军在华容道大败以后,确实走了华容道,但是(《三国志》)并没有写跟关羽交战,关羽把他放走了,没有这个内容,当时在《三国演义》里头曹操本来决定要决一死战,一定要冲出华容道才能活命,程昱就建议说,丞相啊,你过去有恩与关羽,而他这个人是很重情义的,您亲自跟他说说没准有希望,曹操就上去说了,曹操一说,关羽就讲,他说过去您对我的恩德我已经报了,斩颜良、解白马之危等等,然后关羽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我岂敢以私废公,我跟您是私人的交情,你对我不错我已经报答了,我怎么能以私废公。这时候关羽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义还是要服从忠,结果曹操又说大丈夫以信义为重,然后小说写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你看,把忠就丢了,所以呢,他就想起曹操对他的很多好处,许多恩义,忠就没有了,然后,关公先把曹操放走了,是以小义害了大义,害了国家大义、民族大义,这是它的局限性。
后世评论认为诸葛亮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阵营里的关羽。这种说法实在耐人寻味,诸葛亮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对毁于一旦,怕他终究会成一块暗礁撞沉联吴抗曹的联合舰队,而联吴抗曹,则是诸葛亮三国鼎立的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诸葛空明的殷殷心血,将付诸东流。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在华容道事件哪个地方有段批语:虽其人之大奸大恶,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彼能不害我,而以国士待我,是即我之知己也我杀我之知己,骑血性男子所肯为乎。就是对我像国宾那样非常尊敬,对我非常地好,这个人哪怕是大奸大恶,但他对我特别好,我就不能杀他,我怎么能杀我的知己啊,我要杀了我的知己,我还算个男子汉吗?
正是因为关羽的神物、忠义这三个特点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给大家带来一种安全感和使关系紧密起来的这样一种需要使关羽由武圣人变成了财神,实际上关羽这个财神是兼职,他根本的职务是保护神我们想一下祭拜关羽最热烈的是什么地方,商人,因为商人在旧社会他地位是很低的,中国商人历来是没有地位的,相对官府而言,商人是弱势群体,所以商人他就要祭拜关羽,只要有关羽的保护,何愁
财源不来呀,还有什么呢?海外华人在那个地方属于少数民族,少数群体,弱势群体,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关羽于的这种忠义,特别是讲义气,有助于凝聚力的形成。所以,关羽崇拜归根结底是为了突出他是一位伟大的保护神。最后我们要强调的就是关羽身上确实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他的忠、义和神武,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中许多有益的积极的成分,但是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地来看待这个忠和义,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在这儿关键就在于要是非分命,绝不能以小义害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