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四栏版(共5篇)

时间:2019-05-14 07:3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与班级管理--四栏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与班级管理--四栏版》。

第一篇:德育与班级管理--四栏版

一. 名词

德育与班级管理

一.名词

1.班级管理: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班风:是一种班级文化,是班级中的所有成员或绝大数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思想和行为上的倾向,包括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和作风等,往往以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它是经过长期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班级内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

2.班级制度:以学校制度为基础,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制订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

3.非正式群体:以个人好恶兴趣为

基础自发形成的,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4.班集体目标:指根据社会、学校的期望及班级体本身的任务制订的班级发展规划,是班级活动预期将要达到的结果,是班级成员共同的期望和追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学习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在班级中的具体表现。

5.班集体: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

下,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的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

6.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所有成员

或大多数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7.自我教育能力:指学生自觉主动

地把社会的要求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能力。

8.班级活动: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以班级为单位,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的因素的教育活动。

二. 简答

1.班级管理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二 班

级制度管理三 班级

教学管理四 班级活

动管理

2.关于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一专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二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年青一代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三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四培养社会角色

3.如何理解班集体的社会化功

能?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等。但对学生而言,学校中的班级无疑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班集体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支援和途径。

(一)专递社会价值观,指

导生活目标二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

化知识,是年青一代

获得社会生活的基

本技能

三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四培养社会角色

4.关于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

则?

(一)活动主题的现实针

对性

二 活动设计主体性

三活动人员和空间的开放性四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5.关于班级规范建设应注意的问

题?(1)规范要具体,具有可操作1.活动主题

2、性。活动目的3、活动时间2要相对稳定,一经制订就地点4.参加人员 要贯彻执行 5.活动材料与活动方式 如 家长会 3.规范要简约、完整、亲切。英文歌大拉练6.活动过4对班级规范的执行情况要经常检查程7.注意事督促 项。5.发动群众,让班级中的每一个 人都参与班级规范的制定6班 主任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第一,班主任必须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提供机会让全班同学参与班级决策,班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每个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要变革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学生以学生为管理主体的新型班级管理体制 第三,及时给班集体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第四,创设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体验的教育情境 第五,指导学生制订自我管理的规范 第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 7.教师如何对活动的反思与评价?(1)活动的成功之处2活动的不足之处3 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 4在这个主题上,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5下次活动如何安排以使教育具有连续性 6对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7进一步了解班级活动教育效果。对于需要个别谈话的同学进行个别谈话,如表现异常的同学,班级活动的主要组织者。8‘班主任如何出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1)要热爱和信任学生,公平对待所有学生2要走进每一个学生,设法熟悉每个学生 3 要善于观察学生,正确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归因4 要留意学生的书面资料 5将讲究沟通艺术,让学生体验成功。9.如何加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协同 管理? 一加强教师集体间的交流。二班主任工作与科任教师工作应相辅相成三科任教师应积极参与班级活动10‘班级舆论和班级风气建设? 1.明确班级奋斗目标2.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3.加强正面教育,树立良好榜 4.提倡民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5.充分利用班级舆论阵地。三 实践题 一.非正式群体转压和利用策略? 1.激发两进的从教育入手,树立学习目标。2.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3.想尽一切办法密切师生关系,从送温暖,献爱入手。4.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从有意创设教育情境入手,不妨委以重任。

5、开班会发挥集体作用

6、充分利用其它教育性情境因素,影视 录像 参观和报告。7.做好小首领工作8.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二 处理偶发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1.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2.要公平的事实为依据3.不凭借教师班务权势 4.要考虑个别学生的病态心理5.要善于运用发掘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6.要及时把握建立教师威信和感召力契机。三 班级活动的方案和基本内容?

第二篇:德育与班级管理

我对班级管理制度的看法

-------读魏书生班规的感想

纵览若干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制度之后,对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印象颇为深刻,个人非常赞同这种管理模式。下面谈谈我对班级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些浅薄认识及设想。

民主管理

班级是一个团体,实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态度,进而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

1、班主任要持为学生服务之心。班级要实行民主管理,关键在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班主任不能高居学生之上,否则学生很容易形成敬而远之的心态,更别提民主了。

2、建立师生互助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师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成美好人生;同时学生也在帮助老师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是人生更有意义。师生互相帮之会减少很多麻烦,甚至是斗争,师生关系和谐了,班集体就能克服前进中的阻力,稳步向前发展。

3、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班主任除较好功课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育人,努力引导学生发展优良的人格品质,并因势利导,发展学生个性,使班集体的民主气氛得以升华。

4、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作用,坚定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作用,提高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和活动,都有学生自己制定、安排、组织、学生表决通过后执行,每个学生都有表决权、建议权和批评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

科学管理

管理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习惯,因此科学管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在研究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制度和班规,并认真落实,班主任才可以避免失误,学生也就避免了行为偏差。个人觉得科学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民主的决策系统。通过班会,班委制定出一系列的计划、规矩,班主任、班委会全体成员、每位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

2、建立检查监督系统。班集体成员都是班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检查监督者。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行监督:自我检查、互相监督、班干部监督、班主任监督,最大限度的减少“违规”行为。

3、建立反馈系统。反馈系统是对决策、检查监督系统的完善,对执行过一段时间的班规进行总结,不合理的加以修改,不完善的给予补充,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反馈: 学生反馈学生经常的讨论班级制度,发现不妥就及时提出;

班委会成员反馈班委会自觉讨论班规、制度,使班规逐渐趋于完善;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和家长会等形式,征求家长的意见,采纳家长好的建议,更加健全完善班规和制度。

周密的计划,较完善的班规,建立科学民主完备的管理系统,班集体的管理就能基本步入科学轨道,学习气氛就能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一个有条不紊,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以上仅仅是我作为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的看法,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看法浅薄,有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完善。

第三篇:德育与班级管理教案

论述题:(28分)

1.如何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P105 答:⑴家庭德育是青少年品德成长的摇篮 ⑵社会德育是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条件 ⑶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引导作用

⑷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渠道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2.德育方法选择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P127 答:⑴我国的社会生活实际

⑵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 ⑶德育存在的缺陷 ⑷ 青少年的发展实际 3.班级管理的任务。P244 答:⑴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⑵组织好教师集体和家长集体

⑶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⑷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 4.班级教学管理。P249 答:⑴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

⑵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⑶建立并维护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 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⑸建立班级教学管理指挥系统 简答题:(42分)1.品德心理的构成要素。P19 答: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认,情,意,行》 2.品德心理的基本特性。P22 答:⑴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⑵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⑶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⑷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德育目的确定的客观依据。P60 答:⑴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一定社会对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基本需要 ⑵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德育目的的确定

⑶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可能与需要制约德育目的的确定 4.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P77 答: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体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的一代新人。5.我国学校主要德育内容。P84 答:⑴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⑶爱国主义教育 ⑷集体主义教育 ⑸民主与法制教育 6.德育内容面临的新课题。P88 答:⑴诚信教育 ⑵感恩教育 ⑶生命教育 ⑷信仰教育

7.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P251 答: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8.班级管理的内容。P244 答:⑴班级组织建设

⑵班级制度管理 ⑶班级教学管理 ⑷班级活动管理 9.班主任的主要角色。P258 答: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朋友、协调者、研究者 10.班主任应具备的班级管理能力。P268 答:⑴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⑵个别教育的能力 ⑶班级常规管理的能力 11.班集体的教育功能。P304 答:⑴促进学生社会发展

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⑶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12.班集体建设策略。P309 答:⑴班级目标建设 ⑵班级组织建设 ⑶班级规范建设 ⑷班级文化建设 ⑸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名词解释:(20分)1.德育p1 答: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品德p17 答: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3.德育目的p55 答:社会对受教育者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4.德育目标p69 答: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具体要求 5.说服教育法p113 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的形成,使学生改变某种既有的品德认识和价值观念,而接受某种新的品德要求,并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一种德育方法。6.榜样示范法p114 答: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中方法

7.情感陶冶法p116 答:是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维情操方面受到感染、陶冶、熏陶。8.品德评价法p119 答:是教育者依据学生守则、德育大纲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出评判,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品德。9.班级p232 答:按照教育目的,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划分为固定小范围集合的一种组织形式。10.班集体p299 答: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由具有明确奋斗目标、坚持的领导核心及良好记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填空题:(10分)1.品德心理基本特征p23 答:⑴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⑵品德心理结构的整体性;

⑶品德心理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 ⑷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2.品德心理构成要素p19 答: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3.品德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p43 答:⑴品德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⑵家庭环境与品德发展 ⑶学校德育与品德发展

4.品德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p49 答:⑴个性倾向性与品德的发展 ⑵个性心理特征与品德的发展

5.班级常规管理工作p253 答:⑴建立健全制度 ⑵实施制度管理

6.班级管理环境p254 答:⑴物质环境 ⑵制度环境 ⑶文化环境

7.班级组织机构的基本模式p314 答:⑴直线型结构模式 ⑵职能型结构模式 ⑶直线职能型结构模式

8.班集体规范的功能p318 答:⑴指向功能 ⑵制约作用 ⑶协调作用9.班级文化的功能p323 答:⑴导向功能 ⑵凝聚功能 ⑶激励功能 ⑷约束功能

10.非正式群体的类型p328 答: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

⑷自律作用

第四篇:德育与班级管理(全)

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

1)德育的政治功能。(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3)德育的文化功能。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2)德育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4)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即德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十二、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辨析)

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简答)

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个传统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5)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7)文明礼貌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对世界和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表现为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等。

十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十六、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1)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金,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2)生活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现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3)生命教育;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尊重、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

4)安全教育;其主要内容摆阔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外上海,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

5)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

第一节 德育规律 一 德育规律的含义

1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德育规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 2)活动和交往时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3)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的含义与作用

1)知—道德知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规范的认识(含义)

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首先,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或产生道德情感的内因;其次,道德意志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撑;再次,道德认识对于道德行为也起

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情—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含义)

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人的情

感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另一方

面,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此

外,由感情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恒常心理背景

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

自控力(含义)

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

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4)行—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含义)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道德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注意全面性

2)注意针对性和多端性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多样性,集体性,公益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选择)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

2.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要素之间;

矛盾可概括为:1.外部矛盾(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的矛盾)

2.内部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材料分析题)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品德的形成和完善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

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从具体的德育过程和某一品德而言,由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发展 方向和水平上的不平衡,学生要形成良好行为与品质,就需要较长时间,同时,必须经 过长期反复的锤炼,将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锤炼成支配行为的一种信念和品质。从思想品德的形成来看德育过程并未终结,它总是通过矛盾的解决形成新的品质,在新的活动中产生新的矛盾,再产生新的品质,循环往复。

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矫正不良品德既要改变,消除已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又要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实际上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教育易,再教育难,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引导。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学生,要做到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细心疏导,使其改邪归正。

第二节

德育原则(要求为主)——材料分析题

一.疏导原则: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二.知行统一原则: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上升到理性高度)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

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同时,身体力行)

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

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

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

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

五.长善救失原则: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对学生保持全面,公正的看法)

2.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自

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六.导向性原则(不考)七.因材施教原则(不考)

第四章 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模式

一.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及其代表人物(选择)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无律阶段(0~4岁)又称前道德阶段,此时儿童无道德意识。无自我意识

2)他律阶段(4~8岁)又称权威阶段,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

虑动机

3)自律阶段(8~10岁)类似柯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

又称可逆性阶段,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不盲目遵从成人规则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趋向于公正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继承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表(书本99页)

3.体谅模式

英国学校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查普曼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价值澄清模式

提出人——路易斯拉斯

代表人物——哈朋,西蒙

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 二.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简答)

1.反对道德灌输

反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无论哪种德育模式,都应反对强制性的道德灌输,新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选

择性。新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对传统德育模式只重视德育内容的传递进行批评,新模式强调

学生品德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传统德育模式往往更重视道德知识的传递,忽略对学生行为习

惯的培养和训练。新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带

有明显的行为培养取向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

是由知到信转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新模式强调对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二节 德育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有几种德育途径以及其基本途径是什么?(简答)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

2)其他各科教学(如在体育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社会实践途径

1)劳动

2)社会公益活动

3)社会调查 3.校园活动

1)校园团队活动

2)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5.心理健康教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其他德育途径不能替代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类型及要求(简答)

1.说服教育法

类型:讲解,谈话,讨论,指导阅读

要求:针对性,感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类型: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3.情感陶冶法

实施途径: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际锻炼法

实施途径:执行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具体要求:要明确锻炼目的和要求

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5.品德评价法

目的:让学生从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调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

第五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特点(简答)

1.班级是以育人为己任的教育组织:学校是一个专门性的教育组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依托的基础就是班级,班级就应承担这一使命。

2.班级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班级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实现学习目标。

3.班级是一个不成熟但不断成长的组织:班级是非成人组织。班级的主体是学生,相比于成年人,学生的思维不够发达,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也正是因为班级学生的不成熟,才促成了班级不断的成长。

4.班级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班级是一种具有教学作用的特殊社会组织,具有社会性的特殊结构。提供学生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熟。二.班级的构成要素:

1.硬件条件:教师和学生、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

2.软件要素:班级班风、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班级目标等 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简答): 1.松散的群体阶段:班级组建初期,班级成员的关系处于孤立期,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不了解。班级共同价值目标和规范尚未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不存在学生骨干。学生缺乏自律性要求,学生群体缺乏教育能力。

2.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班级成员的关系开始进入同化期。学生中的主导者和积极分子开始涌现并形成骨干,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组建班级委员会,发挥组织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开始建立适合本班的规范要求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班级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初级班集体阶段:初步形成了班级的核心和骨干。班级规范要求和制度开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要求。班级是非观念增强,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正确的集体舆论。班级成员也形成了集体归属感。教师作为统率者直接与学生建立纵向联系,班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稳定的班集体阶段:班级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且成为了成员的个人目标。班级有了坚强的核心以及健全的组织结构。团结、融洽的班级风气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班级有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教育主体。5.优秀班集体阶段:班级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在扩大。优良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得到巩固,班级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组织纪律严明,有班级发展的明确目标,对内友好互助,对外团结一致。在学校活动与工作中表现优秀成为楷模。四.班级管理的概念(判断):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载体,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地处理班级内各项事务,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

六.班级管理的内容(简答): 1.班级的组织建设:通过班级组织建设,使一个学生松散的群体转化为班级集体。班集体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组织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稳定阶段、组织发展的最高阶段——班集体阶段。2.班级的常规管理:主要是对班级每一天所进行的日常性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要求教师、事、物等因素不断融合,使教室成为适合学习的环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准则。班级常规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班规的制定。3.班级的教学管理:

⑴课堂教学管理:班级教育与活动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与发展。包括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等。

⑵作业管理:加强对作业布置、收集、批改与订正的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精选作业内容,突出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每次作业应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实施分层作业,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七.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主导理论:在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主要的职责。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多种权力:法定性权力、奖惩性权力、专家性权力。教师的多种风格: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2.学生主体理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班级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基本要求。

3.群体动力理论:主要探讨群体的性质、发展的法则以及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关系。

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形成和谐、轻松的氛围,使群体巩固发展的一种心理力量,包括群体中个人间的人际吸引、群体目标与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以及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的吸引等。

八.班级管理者主要包括:

班主任:主要负责人、主导地位

任课教师:重要作用

学生:主体

九.班级管理策略的四个主要的特点

1.管理目标递进化:目标、任务呈递进化趋势

2.管理形式多样化: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突触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家庭育人、社区育人等形式

3.管理操作规范化:制定目标,规范学生行为 4.管理落实自主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十.班级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

1.班级目标管理策略:通过具体的目标确定班级的活动方向和发展趋势,以目标达成度来评价。遵循可实行性、激励性、方向性原则。

实施主要包括:制定目标管理计划、形成可控的目标管理实施程序、评估反馈。2.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激发和鼓励的手段。遵循的原则 ⑴.树立激励源——班级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者的权威

⑵.明确激励所要达到的目标

⑶.激励的形式要系统、可行

⑷.注重激励策略的稳定性 激励策略的实施 ⑴.榜样激励

⑵.目标管理,指导学生

⑶.合理运用奖惩激励

3.班级制度规范策略:遵守的行为规范、奖惩规定 遵循原则 ⑴.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

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实际,具可操作性、实践性 实施 ⑴.班主任加强管理和监督,适时调整

⑵.适当运用奖惩措施 4.班级弹性管理策略:在基本规范制度下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十一.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制度管理法:制定并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 关键在于制定规范、合理的好制度 规章制度层次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

班级内部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

要求 ⑴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⑵严格要求,认真检查监督

⑶执行制度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2.民主管理方法: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参与班级建设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 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⑵民主选举、评议班干部

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3.目标管理方法: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新型管理法 过程:目标确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考评阶段 要求 ⑴发动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目标

⑵实施过程中,需要班级管理者积极组织、协调、调整和督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班级成员和各方面教育力量齐心合力,朝目标前进

⑶通过对目标考评,增强班级成员的信心,并能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吸取教训,对班级的管理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⑷不断提出新目标,激励班级成员不断成长

第六章 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1.“班主任”的产生:187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2.班主任的“角色规范”: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我国教育部门首次对班主任承担的角色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主要指出了班主任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协调者角色。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规定》则提出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将“人生导师”作为班主任应当承担的一个角色提出来,是对班主任角色认识的深化,是对教育者意义的关键性的理解。

① 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

② 班主任是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③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陪伴者” ④ 班主任应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 全面了解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 a.调查法。班主任接受一个新班之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班级整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b.观察法。是指班主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展开观察,主要是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边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c.档案分析法。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过去的成长资料进行分析,也要养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习惯,以便通过积累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

②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a.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b.拟定班级建设目标,包括总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目标。

c.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指为完成班级目标打算采取的办法、手段。这些措施包括完成计划的具体责任者、活动范围、活动时间、活动方法以及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等。d.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③ 班级常规管理 ④ 班级集体建设 ⑤ 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方法: a.赏识教育法,是指通过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以激发学生前进动力的方法。

b.谈话法,即班主任用语言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他们分析学习、交往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c.行为契约法,是指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奖罚约定,以根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⑥ 指导班级活动 ⑦ 与家长沟通合作

⑧ 班级工作总结与学生“操行”评价

班级工作总结从时间上来说包括阶段性总结和学期学年总结,从形式上来说包括专题总结和全面总结、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4.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① 职业道德素质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热爱学生是核心。② 知识能力素质

班主任的知识能力素质包括:一是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哲学知识。二是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尤其是建设班集体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

1.班主任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入起来的偶发事件,能做出正确、迅速、敏捷的判断,并随机应变的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处理的能力品质。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特别是在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是教师之爱与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熔铸的合金,能全面地展现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③ 个性心里素质 第二节

班集体

1.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2.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3.班集体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① 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 健全的组织机构 ③ 有效的集体规范 ④ 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班规的制定,班规应该由学生自主制定,而且,学生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2、班干部的选拔方式

传统的班干部的选拔主要是班主任直接任命方式。随着班级教育管理中的对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学生干部选拔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有学生自荐的方式,有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先选拔班长然后由班长进行组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荐竞选与民主选举结合的方式等。一般而言在班级建立之初学生还未完全熟悉的情况下,班主任可先指定部分学生暂时负责班级各方面任务,一段事件后在逐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选拔班干部。在选拔班干部时,班主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担任干部的学生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品质,如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有较强的责任感,努力上进等。担任主要任务的学生让干部则要具备更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整合班级资源:

① 整合科主任教师资源 ② 整合学生家长资源 ③ 整合社区资源

第七章

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班级活动的特点(选择)

1、自愿性

2、生活性

3、教育性

4、体验性

二、班级活动的主要内容(选择或简答)

1、思想品德教育

2、劳动教育

3、科技教育

4、文体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选择)

1、讨论

2、竞赛

3、表演

4、参观

5、调查

6、报告

7、综合

四、班级活动的组织原则(简答)

1、活动主题的针对性与教育性

2、活动设计的整体性与灵活性

3、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性

4、班级活动的开放性

第五篇:德育与班级管理重点总结(模版)

德育与班级管理

根据黄麟上传图片所总结:

1、道德教育是我国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础与根本。道德教育概念: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2、思想教育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人们常说的“三观”教育。

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关系的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领域,体现在经济形态领域,体现在生活和消费领域)

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德育具有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式结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能力结构)

2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认知发展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作用,德育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作用)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影响个体的个体心理倾向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4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德育目标的含义,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6、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

1时代性与继承性 2基础性与层次性 3现实性与超越性 4统一性与个体性

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继承与发扬革命传统,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3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培养热爱集体的精神,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4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勤奋学习艰苦奋斗)

5纪律与法制教育(增强纪律与法子观念,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公共秩序)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

7文明礼貌的教育(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礼貌用语举止文明)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自我意识的培养,情感品质的培养,人际交往的培养)

8、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1生存教育2生活教育3生命教育4安全教育5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

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促进他们建构和提升思想品德的过程。

10、德育规律的含义,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2.教育原则的含义: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1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长善救失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4.知行合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讲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统一起来。

1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同时又要依靠并通过集体,针对其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加强个别教育。

16.因材施教原则是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系统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7.德育模式即道德教育模式,是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过程的典型化范式。

18.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1无律阶段(0-4岁)2他律阶段(4-8岁)3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19.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为定向)2习俗水平(以人际和谐为准则,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准则,以普通额伦理原则为准则)【P99 表4-1】 20.灌输式德育模式性质,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

弊端

1存在着道德立场长的错误 2蔑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

21.活动德育模式的内函是通过活动来实施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认定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22.活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主体性3基础性4全面性5和谐性6发展性

23.主体性德育模式内涵主体性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的德性的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24.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特征

1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2学生德性的形成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 3学生德性是主体的自主构建 25.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1反对道德灌输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26.思想品德课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课: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效果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4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道德教育 5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27.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特点,1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2注意启发自觉。

28.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29.班集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30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松散的群体阶段2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3初级班集体阶段4稳定的班集体阶段

31.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指在班主任的组织指导下,班级从最初松散的班级群体发展成为优秀的班集体的过程。3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班集体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2班集体能成为学生个性才能发展的平台 3班集体能实现对学生精神情感的陶冶 34.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级的组织建设2班级的常规管理3班级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作业管理)35.班级管理策略是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项策略。36.班级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1班级目标管理类型2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3班级制度规范策略4班级弹性管理策略

37.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是指班级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推动班级的不断向前发展,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激发和鼓励的手段,促使班级成员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和教学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38.制定激励策略原则

1树立激励源——班级管理部门与管理者的权威 2明确激励所要达到的目标 3激励的形式要系统和可行 4注重激励策略的稳定性 39.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

2班主任是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3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陪伴者” 4班主任应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4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1全面了解学生2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3班级常规管理4班集体建设5个别教育6指导班级活动7与家长沟通合作8班级工作总结与学生“操行”评价

41.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2知识能力素质3个性心理品质 42.如果你是班主任,你怎样建设班集体?【P180】

一、班级文化建设1通过制定班级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的理想额价值追求2通过美化班级环境,净化班级成员的生活和心灵空间3通过创设班级标识,彰显班级个性文化4通过发展班级特色,形成班级文化传统

二、班级制度建设

三、班级组织建设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整合班级资源1教师资源2学生家长资源3社区资源 43.班级活动的特点1自愿性2生活性3教育性4体验性

下载德育与班级管理--四栏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与班级管理--四栏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与班级管理书本总结

    第一章 德育与德育功能 一、 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一般是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广义的德育可以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

    班级德育管理经验交流

    班级德育管理经验交流 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班主任要设法创建一个优雅舒适、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优雅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班级德育管理目标

    班级德育管理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计划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计划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国学陶冶每个学生的心灵,开拓每一个学生的视野,丰富每一个学生的道德标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修......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计划

    2023年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深化立德树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要求,围绕河东教育发展“三三一”工作思路,继续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增......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思路

    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思路新学期,站在新的起点,对所承担工作有新的思想、新的目标,推出新的举措。现就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及举措,与老师们交流,以求工作中方向明朗,合作愉快。一、......

    班级管理的德育工作计划

    2023年班级管理的德育工作计划1 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确立“德育工作一切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全面贯彻执行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常规管理、加强班......

    班级德育量化管理细则

    班级德育量化管理细则为加强同学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加强班风学风建设,营造竞争、创优、和谐的学习氛围,创建优秀班集体,本班将按学校规定实行德育量化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