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7:3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子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子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子课题结题报告

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 2011/10/10阅读次数: 1276

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于1995年建校,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还属于探索和初步形成阶段,但是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通知》精神的指引下,我校开始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正逢此时,国家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开始了,我们感到这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得以丰富和延续的载体。因此,要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依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来支撑。为此,我们对学校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目前尚存在着如下问题: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缺乏新的管理理念,还习惯使用管、卡、压的方式管理班级。

2、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和功能了解认识的不够,对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3、有些班主任缺乏系统的班级管理方法,缺乏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疲于应付班级的各种事物,致使整个班级没有凝聚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消极思想和倾向日见抬头,如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搞对象、学习懈怠、精神委靡;有的学生打架斗殴和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接触频繁。

5、一些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存在着不足,而且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驰。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构建班级文化,利用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来达到教育和管理效果,从而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于是,我们确定了《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做为此次课题的研究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挖掘班级文化的内涵,结合班级特点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形成的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是一个班集体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班集体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全力塑造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班级的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环境,它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框范功能、涵养功能。

一个具有特色的班集体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的熏陶、塑造,具有极大的美育功能,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人与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使人在心情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感悟,产生蓬勃向上的力量。

我们要求各位班主任要对班级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确定符合本班特点的研究方向、目标和措施。

2、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寻找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班级文化建设通常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

(1)物质层面:美化学习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凡是教室环

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

(2)制度层面:师生研究讨论,制定班级公约。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正常运行还要靠制度。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班级公约,首先要从集体利益出发;第二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考虑;第三从学习、纪律、生活、工作、劳动等方面入手;再就是有奖有罚,及时大力表彰先进,处罚违纪行为,关心后进生,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家长一起来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具体办法是:发动群众,小组讨论,合并提升,全体签名,督导检查。

(3)精神层面: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体现着班级的价值观,是班级一切工作和行为的理念导向,是班级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总之,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3、根据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1)教育性。班级文化源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经形成,它对整个班级或班级中的个体都会起到一种净化、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教育性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创造性。班级文化的产生结合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年龄、周边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优良的班级文化必须要有创造性,照抄照搬或者没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在建立班级文化时,班主任就必须和全体同学在取得一致看法的情况下,来构筑自己的班级文化,使之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力。

(3)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而且也影响着班级的行为,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让班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

(4)主体性。班级的主体是学生,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极富个性的人,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的阅历,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每一位同学的个性不同,其兴趣爱好及所擅长的技能都不一样,知识的涵盖面也不尽相同。这些不同决定了集体、个体对任何意识形态认识的分歧,故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能为大多数学生接受的班级文化模式。因此,在建立班级文化时,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尽量多的学生能自动地接受班级文化的理念,从而使班级文化能真正发挥其在班级运作中的主导作用。

(5)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能够促使学生孕育信心,追求成功和乐于交往,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希望,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加明确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激发起为集体荣誉尽自己最大努力的强烈愿望。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学校对该课题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德育副校长负责、学校教科室牵头、德育干部参与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参与人员共计74人,参与班级30个。

1、认真做好培训工作,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准备。

2007年4月,总课题组组织召开了《班级文化建设策略与机制的研究》开题培训,会后我们及时组织了全体教师观看由总课题组制作的培训光盘,并把课题培训的相关内容发到校园网上,供老师们学习、参考,为更好地参与课题研究拓展思路、树立信心。

07年7 月,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及时召开本校的课题开题培训会,学习子课题《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的实施方案,详细分析学校、老师、学生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并对第一阶段的工作做了部署。

2、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学校研究方向确定后,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围绕学校课题,提出了系列子课题,供参与研究的教师们选择,课题小组要求每个实验班对本班的班级文化现状展开调研,对班级文化现状进行分析,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各位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写出可操作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这样,从一开始就使课题研究与班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要求实施小组注重方法和效果的动态研究,本着“从班级建设中来,到班级建设中去,问题就是课题”的研究原则,根据实施效果及时矫正方法,提炼成功经验,再用于指导班级建设,从而达到课题研究与班级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研究效果。

3、定期开展评比交流活动,积极促进成果转化。

2008年10月份,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各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创作自己的班歌、班训、班徽,制作了班级文化建设展牌,展示了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我最喜爱的班歌、班训、班徽”评比活动,组织开展室内布置评比、板报评比、班风班貌评比等活动,涌现出了许多班级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刘平婷、于亚利、季宏艳老师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举办了“主题班会观摩”比赛;开展了“诵读经典书籍创建书香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当研究成果转化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决策和举措时,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为充分体现调研成效,我们在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上下工夫。一方面以经验交流推广、应用的方式转化。另一方面以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提案、决定等方式下达各个班级,并以跟踪督办方式保障成果转化,有效地确保了各项调研的成果落实。

为此,2008、2009我校连续两年获得“县级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的称号。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改进工作

三年中,我们通过深入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令我们感动,令我们骄傲。班中有残疾学生上下楼困难,同学们就每天课间背、扶着他上下楼,帮助他坚持来校上学;有学困生遇到难题,就有同学们给她讲题,并将自己整理得非常完整的笔记送给她;有的老师病了,学生就自发地去慰问老师,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封封充满关怀的信件,温暖着老师的心;楼道教室干净、整洁、美观,公共设施保存完好。在汶川地震中同学们踊跃的捐款,并自发的走上街头为灾区募捐,受到局领导的赞赏;在支援甘肃汉水“共建书屋”活动中,同学们节省自己的零花钱每人为灾区的孩子买一本新书;我们课题组老师所带的班级多个被评为“县级三好班集体”“市级三好班集体”,“状态教育先进班”、“诚信先进班集体”。同学们对自己的信心,对集体的信心更是激励着他们在成长中成熟起来。

2、提升观念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工作要定位在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充分运用制定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管理制度;创作班歌、班训、班徽;组织开展班风班貌评比、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策略,赏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舒展心灵,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优势,增强他们的学习力与自信力,获得克服困难的勇气;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使他们获得成功,健康成长。

3.成果展示

三年中,我校的课题研究人员结合教育实际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班级文化建设论文、案例,(先后获得一等奖6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74个)。我们把一段时期内课题研究人员成果论文的学习研讨作为班主任定期培训内容,不断丰富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引领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来,我校开辟、制作了64块班级文化园地建设展示牌,实现了班班有文化建设园地,班班有班徽、班歌、班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凝心聚力,助推了我校班级文化建设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

五、研究反思与讨论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广泛研究了班级主体精神与学生个性差异之间的矛盾,深入研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机制,在理论与操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课题组对班级文化经营的意义以及班级文化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对班级教育中精神文化层面的作用有了更加严谨而又富有创见的认识;二是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构建模式,通过创作班徽、班歌、班训和制定班级目标等形式,使班级文化的作用显性化,提高了班级群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课题组探索了班级学习文化的个性化浸润建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文化视角有了较大的变化;四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中得到认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能够更加主动自觉地对教育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思考,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本课题立足于现状,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模式和途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如,班主任换届时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的衔接工作,如何将班级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篇:“体验式作文”子课题结题报告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体验式作文”子课题结题报告 司春艳 发布于 2012-04-16 22:59 浏览 25 次 淄川区淄博第二十六中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同时是“省级规范化学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就曾经开展“大容量作文”的课题实验。2007年3月,我校开展了在淄博市教研室“体验式作文”大课题下的子课题“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的课题研究。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淄博市教研室针对传统观点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改革方案”。由目前中考作文的形式决定,应试作文成为许多学校作文课堂上唯一的训练形式。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更有甚者,“以不变应万变”的训练方式也流行开来。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言之无物,废话、假话、套话盛行。写作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活力,作文成了只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工具,以至于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的需要。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作文课授课方式单一,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处于几年前的停滞状态。学生写作热情更是偏低。在此背景上,结合市教研室的课题,我们提出“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的子课题研究。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改变教师敷衍塞责,为上课而上课或指导过细、过多,甚至包办、代替的现状,在教师中树立开放的、融合的、全局的、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形成一种主动改革、自发研究的教科研氛围。

②改变枯燥无味、选材单

一、穷于应付的学生作文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真正使学生写出血肉丰满、情感灵动的好作文来。

③提倡“我手写我心”,作文不再是东拼西凑,断章取义,生拉硬套的产物,而是学生个性在生活中得到体现的反映,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④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示范、学生复述;学生写作、教师批阅的现状。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⑤改变单一的作文写作形式,跳出“话题作文”等应试作文的框架,使作文形式变得多样起来。

二、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一)为开展课题研究搭建科研平台,为教师创造引入“源头活水”。

1、物质上创造条件。

学校给老师订阅了一定数量的、种类的教育报刊、理论专著,订购了足够 的教学参考资料,并且配备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每个教室内都配有电脑、电视、幻灯机、录音机等;每位实验教师都配备电脑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老师们的研究工作。

2、精神上予以鼓励。我校自从建校以来,就十分注重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与研究,创造机会搭建教师的自身发展平台。我们多次组织教师观看全国创新作文示范教学录像;组织教师到兄弟单位学习人家作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区两级教科研活动等等。我们组织教师到山东邹平学习“随笔化作文“的宝贵经验,并且与我校“体验式作文”子课题有机融合;派教师分批次到高阳中学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派教师代表到杜郎口中学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等。尽管学校资金缺乏,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支持语文组的科研工作。

3、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

我们在《教师考评细则》中明确规定,凡是教师论文获奖,指导学生发表作文,指导学生作文获奖,教科研积极分子评比等,视等级给予精神的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

(二)观念上进行更新。

开题不久,我们就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同时制定课题实验计划。老师们认识到,体验式作文教学思路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作文教学的颠覆,也是对作文教学新秩序的建构。它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回到了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它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作文,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获得体验,学生必须参与生活,主动经历和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善于给学生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打开他们的心门,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写出富于个性的文章。对开展课题研究来说,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领会不了课题理念,这样研究必定会失败。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决定在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上下功夫。

(三)制度上进行完善。

1、实验教师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我们立足于课本来制定自己的教研计划,因为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尤其是我们所忽略了的“写作*综合性学习”。现在,各位教师重新对此重视起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商议,决定从每个年级的课本中选择两到三例“写作*综合性学习”来作为自己的重点的教学内容:

六年级:①我爱我家

②感受自然 七年级:①我也追“星”

②感受体育

八年级:①到民间采风去

②寻觅秋天的踪迹 ③好读书,读好书

九年级:①雨的诉说

②人间自有真情在

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交流各自对写作专题的深刻认识。这时教师再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从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在列出写作提纲后誊写成文。

虽然“体验”无处不在,但我们并不去刻意地、过分呆板地追求关于“体验”的花巧方式,而是注重于涓涓细流般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2、多种形式活跃作文课。每周两节的作文课实在有限,学生的作文水平要想在短短的两节课中得到提高似乎不太可能。我们利用班级墙报、黑板报、壁报栏等形式,为学生开辟展示文采的园地;把“读书笔记”作为另一展示文采的工具,不仅提倡“读’,更要求“写”。

我校还结合国庆节期间举行的学生军训开展了一次以“军训这五天”为话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初赛,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同年级教师进行初评,每班选定十名学生参加复赛。这十名学生都已经选拔出来,并且准备一个月的时间,在期中考试之后举行复赛。届时,将选拔一、二、三等奖,对获奖学生个人、获奖班级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积极配合“语文报杯”学生作文大赛和淄川区教研室开展的“初三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教研活动记录突出对“体验式作文”理论的学习。我校规定,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记录以课题研究理论为主,利用每一点空间来实现对这一课题的贯彻实行。

4、要求每位教师必写下水作文。

为了使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作文,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自己先写下水作文。

三、我们的研究方向。

(一)关于子课题研究的一些设想。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国内外的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情智作文”,“快乐作文”,“情境作文”,“乡土作文”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是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充分体现。但是,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教学理论研究都脱离不开“生活”这个创作的根本源泉。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也认同这一点。当然,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写作的目的还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老师,作文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相对陈旧,没有把作文看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就无从谈到关注学生的需要。

本研究课题“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与其他研究课题相比,同样强调生活的必要,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设计提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要求。我们提倡将生活作为写作的源泉,对生活进行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理解,而不是只凭主观想象进行生搬硬造。这种感受和理解可以是直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的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间接观察。

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开阔习作思路。提倡表达真挚细腻的情感,通过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学生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达到“张扬个性”的目的。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更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主观体验。提倡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的记录下来。并且,这种生活体验还可以由教师事先设计好活动方案,并付之实践,注重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思维方法的培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写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形成能力的同时学生个性随之灵动。

研究的依据即“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我们认为“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张扬个性”的研究目标是多向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们可以创设作文氛围,尽量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使写作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生活与作文的一体化”,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增长见识,增加体验,言之有物又有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还可以跨学科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尽最大限度的挖掘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张扬个性。

(二)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

①作文氛围的创设,内容的开放。让生活成为灵感的源泉,让作文成为生活的缩影,多方面联系,系统思考,使作文教学在深度、广度上做到既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衔接,又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②体验式作文生活素材、资源的研究。此研究内容在界限上与其他子课题研究有相融之处在所难免。

③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不应该将作文与思想教育割裂开来,语文教师上好作文课的同时也应该扮演“引路者”的角色。

④作文方法的研究。我们将根据学生需要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多形式的操作方法,带给学生以全新的写作快乐。

(三)研究过程的设计。

第一阶段(2007、3——2007、7)方案相成阶段。由学校召开课题小组成立会议,制定相关措施,各实验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2007、8——2007、12)课题实施阶段。各实验教师将课题研究带入自己的作文教学课堂,以生活融入作文,以个性促进发展,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2008、1—2008、7)深化研究阶段。将研究内容上升到理论层次,摸索作文课型,教师间相互展示,评比,交流,合作。

第四阶段(2008、8——2008、12)总结展示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评选优秀成果,使所有课题组成员教学理论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研究上的一些创新。创造是写作的生命,体验式作文教学首先立足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它是一种以写作为落脚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但是,由我们农村中学的资金水平限定,由学生家庭实际情况限定,很难开展较大范围的体验活动。于是,我们决定改变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来开展课题研究。

1、化“大体验”为“小体验”。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将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镜头缩写在室内进行。

例如我们开展的“室内品作文”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我们制定了“品茶”“品月”“品家乡菜”“品同桌”等的“品”活动系列。这样,所观察探讨的范围缩小之后,学生同样能够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避免了主观想象和闭门造车。下面是学生在“品”系列作文“品茶”的作文片段:

遥想在当年明媚的阳光下,它们于山间枝头随着柔风轻盈快乐地舞蹈。自从得到一只纤手的青睐后,噩梦便开始了。几番炮制,原本光鲜碧嫩的躯体变得干瘪丑陋。而今,它们又被抛入一只细长的玻璃杯中。还没等呻吟几声,滚烫的开水就劈头盖脸地打在身上。它们在水中痛苦地翻腾着,身体被一点一点地拉长扯宽。绿色的血液从肌肤间慢慢渗出来,将折磨自己的沸水渲染成生命的绿。

渐渐地,仿佛血液已流尽,再也没有了奋力挣扎的念头。水的力量使每一片倔强的茶叶变得柔软起来。它们有的慢慢浮到水面上去透一口气,有的悠悠落到杯底去享受片刻的安闲。一分钟的沉默后,就有源于生命的茶香飘散出来,拂过鼻尖,钻进内心深处,让你萌生出一种先品为快的欲望。

作品灵动明净,语言悠然形象,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与学生课余生活紧密结合。

农村孩子有城市孩子不能比的自然条件,他们时刻与美丽温柔的大自然亲密接触。他们在承担学业的同时还会承担一定的体力劳动——跟随家长到山坡地里进行或种或收的劳动,这为孩子叙写农村生活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我们曾经就此开展过“农村劳动”系列作为,学生大都写的生机盎然。

3、与学校活动遥相呼应。

开展一次体验式作文的活动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生还要有正常的学习活动。怎样更好、更节约的利用学生时间呢?我们学校每次举办的课外活动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了用武之地。

演讲比赛、诗文朗诵会、辩论赛、黑板报比赛,甚至军训活动、实践基地活动都是我们体验活动的好素材。

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进去,既高了他们自身的写作水平,也使得他们积极性得到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四、我们的研究成果。

1、开展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理念。

实际上我们原有的作文训练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在闭门造车。开展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在关注学生习作(特别是习作分数)的同时,更关注了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做到了课题伊始提出的“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观察、阅读、搜集信息等各种方法,是否满怀激情的投入到写作过程,是否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是否对写作充满兴趣和信心„„” 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多篇教研论文。司春艳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还在《语文教学与研究

读写天地》发表。

2、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兴趣。

赵英杰同学的作文在第二届“语文报杯”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淄川区举行的作文评比活动中,我校三名学生获得一等奖,两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学生习作多次在《创新天地》发表,作品《月牙船》发表在《读写天地》上。

3、成功开办“山行”文学社,为学生写作搭建平台。共出版两辑社刊,发表学生作文百十篇。

4、开通“淄博第二十六中学语文组”的博客,作文师生发表作品的平台。

五、研究所得的启示。

1、个性化的作文需要个性化的老师。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个性的生成。

2、学生作文回归生活的时刻,是其作文闪烁最动人光辉的时刻。

3、实施课题教研,教研、教学相得益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写作水平和学生写作的素质。

4、积极倡导教师写作下水作文,是解决学生盲目审题、胡写乱编的根本途径。六、一些困惑。

1、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感到理论支持不足。仅凭实验方案中提供的一些理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仿佛有些底气不足。

2、课题操作性尚待完善。整个体验的过程有些漫长,有时会很难把握一个“度”。

3、有活动大于写作的嫌疑。往往是准备一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最后的写作活动却显得并不重要了,似乎违背了开题伊始的“作文教学”初衷。

总结两年多来的课题实践活动,我们付出了劳动,也收获了珍珠。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继续为更好的改进作文教学而努力。套用一句屈原的话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暂时结题,却并不等于“体验式作文”就离教学而去。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之路将无限延伸下去!

淄博第二十六中学语文组 执笔人:司春艳

第三篇:课题结题报告

《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生字回生”现象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说,语文教学像一个“瓶子”的话,识字教学就是瓶颈。识字教学的建设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第一学段(1—2年级)要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此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而且这1600—1800个字在小学课本中的出现频率约占90%,这个比例让人感受到在第一学段认识这1600—1800个字的意义以及任务重大。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不像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枯燥单调的识字会使儿童很快感到疲倦,失去学的兴趣。

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当认识了250—500个生字以后,学生识字就出现了障碍——生字出现“回生”。主要表现在同音字、形近字的混淆、笔画多的字难以识记,错别字因此而产生。每篇课文要认8-9个生字,会写10个,每天算下来要与20个字见面,面对这么大的识字量,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所学的生字没有再现、再认的机会,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其中以中下水平的学生最为严重,往往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就忘了前一课的,复习了前一课的生字,却又会忘了后面的生字。这样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在学生潜意识里,把识字当做一种差事完成。

另外由于我们西街小学是洛南县重点小学,一年级每个班人数均在80人以上,孩子年龄小,认知水平差,又特别贪玩好动,不能长时间专注于课堂,所以课堂上一半时间用来维持纪律,识字教学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不能面面俱到。一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依旧按照程序化来教生字,先分析字结构、字形、笔顺、组词,使“识字与写字”分离,孤立地、片面地学习生字,脱离了语境,脱离了生活,单调机械重复抄写,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生字的兴趣,所以识字效率极低。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关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高年级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减少“生字回生”现象,巩固识字率,使一年级的学生将这些比较枯燥的字,认得清,记得牢,而且能正确运用呢?这就成为当下我们一年级语文老师切实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的大问题。鉴于此,我们特选此

题目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识字量又特别大,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会写会认的字,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得很好。但由于一学期识字量特别大,在校时间有限,不能经常复习,学生回家又不能自觉巩固,这些曾经熟悉的字往往印象不深,造成“生字回生”的现象。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出减少这种“生字回生”现象的高效策略,提高识字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1、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据科学家研究表明,一年级上学期,儿童形象思维方法占主要优势,对图象感知接受优于文字和图表,这时安排看图识字是符合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但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儿童识记处于优势,并开始逐步向意义识记过渡,对字形分析能力明显提高,这时安排大量的韵文识字和各种归类集中识字,是行之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管齐下,走优化识字教学之路,让学生高效率地识字,杜绝“识字回生”,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2、现实意义

我国的汉字不是简单的书写或记录符号,而是一幅幅、一个个故事,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人类最高智慧的杰作”(韩国专家语)。新课程标准中又提出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写字方法、技能,使学生真正爱识字、乐识字、轻松写字。这样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地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生活经验世界之外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这无论对孩子的情感和思维,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3、创新之处: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如何解决学生识记枯燥的生字,减少“识字回生率”成为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有效识字的目的。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分析识字教学中 “生字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寻求和探索小学低年级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3、通过研究,促使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识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上有较大提高,减轻学生识字的机械性。

4、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灵活应用识字的能力。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目前教学中出现“生字回生”现象的因素。

2、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3、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后强化识字教学策略。

4、研究识字教学模式的转化,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由“被动识字”变为“主动识字”。

5、研究作业的设计与“生字回生“之间的关联。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措施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方法,进步即收获”的理念,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讲究科学性,注意认真观察、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具体实施步骤:

(一)、指导学生认识汉字,要给学生强烈刺激感,加强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认识。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利用声音、图像、动作、情景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系,以加深对所认汉字的第一印象。

(二)、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巩固汉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要重视在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鼓励学生从身边商铺牌匾、路边广告、从书报上„„找到刚认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

(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围绕一个专题(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指导学生自创“识字乐园”、“识字百箱”等;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剪贴成册;或写成卡片装进识字箱,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识字:开展趣味识字大比拼,看谁的识字方法多

(四)、开展趣味性极强的活动,巩固识字。例如“编故事识字法”、“谜语识字法”、“编儿歌识字法”、“编顺口溜法”等等,这样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

(五)、搞好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之外,利用时间组织学生朗诵美文名诗、优秀童话故事,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识字,多积累字、并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写一句话,做到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生字。

(六)多元化评价学生识字,激励学生学习生字兴趣,巩固识字率。

七、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4月)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1、教研组集体提出困惑,研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召集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立项前的论证并确定研究课题。

3、填写立项申请书,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及责任。

4、研究并编制课题实施方案。

5、开展有关理论的学习,查阅、收集有关识字教学的研究成果信息。

6、对一年级学生各个班识字、写字做现状调查。

(二)、实施阶段:(2013、5-——2013年8月)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1、收集并整理相关课题研究必备资料,集中开展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以课程新理念指导课题研究,并贯穿本课题研究的始终。

2、通过学习理论、课堂实践、课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中识字教学片断的有效性,诊断出现“生字回生”现象的主要原因,各个班制定实施有效识字教学计划。

3、通过名师示范课,探索优化识字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的研究。

4、研究减少“生字回生”现象的课后强化识字教学方法。

5、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思。

6、教师展示优秀三笔字作品,形成识字氛围,给学生规范书写汉字做好楷模,减少“生字回生”。

7、结合典型课例研究,形成低段“生字回生”课堂教学的初步模式。

8、设计识字与阅读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9、进行各阶段的调查、检测、分析。

10、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收集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三)、深化、总结阶段(2013年9月——10月)

1、搜集资料。通过对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识字教学的方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等。

2、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

3、总结减少识字回生教学的新方法。

4、汇编识字教学教学的设计方法、案例、论文。

5、撰写课题报告。

6、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八、研究成果。(一)实践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本组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增加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也提高了识字教学课堂效率,减少了识字的回生现象。

1、在教独体字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简单的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像什么?学生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鸟”,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头上的翎毛,哪是鸟头和鸟身,“•”是小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学生很乐意学,学得又很有趣味。

2、学习合体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合体字的教学。把生字编成一个故事来学,如: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是“闻”。用肢解字形识字法来学,有些字看起来笔画繁多,学生一见认为难记、难写,如果把这些字分开来记,就显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如“鼓”,可分成十豆十又。偏旁识字法(形声字识字),在学生学过部分合体字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了解了常用字偏旁所代表的含义。自编谜语法,如学习“全”和“碧”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一个人胆真大,敢把王子踩脚下”; “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全”“碧”,又巩固了旧字“人”“王”和“白”“石”,做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可谓两全其美。编儿歌识字法,如:一人门里躲“闪”;两人土上蹲“坐”;颜色丰富就是“艳”;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田”;再如在指导书写“心”字时,可把“卧钩”看成一个小锅,三个点看成是三条小鱼,可以编成这样的儿歌:一口小锅,煎了三条小鱼,两条蹦出了锅外,一条留在了锅里。这样学生对“心”字的三个点印象特别深,再也不会把它们的位置写错了。有些生字可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去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每加木是“梅”、蝌去虫是“科”„„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3、“经常见面”记得牢。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字的巩固是必不可少的。巩固生字的最好办法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认字后的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效果最佳。可以把教完的生字来让学生进行识字大闯关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

4、在教完某一单元后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采用多种手段,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种复现循环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鼓励学生互查识字情况;再用学过的生字进行口头组词、造句,练习说话和写话。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安排写字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这是复习巩固生字的重要途径。

5、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书、广告牌、电视中等去找一找学到的生字,并引导学生,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字,只要留心观察,多看课外书,就能认识更多的字。

(二)、理论研究成果。

近一年来,本组教师能积极学习理论知识,注重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每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后进行反思,通过“同课异构”,开展听课、评课,探讨各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反思,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教学的方法,有效减少了大部分学生的“生字回生”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能运用所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快乐识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识字的愿望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再此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全年级的识字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积极撰写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总计 20余篇,上各种公开课,示范课30余节。进行大型的教师“三笔字”和学生的识字竞赛三次以上,取得了初步的科研成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研究。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受学前教育程度的不同,我们想到了合作学习,利用差异促进提高,结果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互帮互助。另外部分学生的书写习惯较差,这些都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本着“想到一点,就做到一点”的课题研究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第四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主持人:

所属单位:研究报告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焦元坦 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微山县鲁桥镇教育办公室于2010年4月向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滚动课题。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课题组就投入了紧张的研究之中,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现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口头语言,作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人际交往工具,经常担负着每个人社会交际效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成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现状来看,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当作教学“软任务”,因此,相当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弱于读写能力。通过调查观察,我们发现好多学生平时说话(包括课堂发言)声音低下、口齿不清、语无伦次、方言音不绝于耳,能说会道的寥寥无几,连学生平时的习作中也夹杂着土方言。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阻碍着学生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发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明确提出了总体培养目标,即“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真反思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畸型”现象,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学校实际的口语交际训练操作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适用的、可操作的、能够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兴趣、拓宽学生口语交际空间,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

(二)改变学生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不敢说的现状,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口语——能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敢说;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交流习惯——会说。真正实现“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二)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研究

(三)创设交际情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四)口语交际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二)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三)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四)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五)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六)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2010.4——2010.5)

设计申报:制定实施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开展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10.6——2011.2)

实施研究:制定各项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收集研究资料,综合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1.3——2011.5)

结题鉴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多次阅读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出了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并形成了理论应用于全镇教学工作指导。

(二)通过对口语交际课的开展和研究,摸索总结出了提高口语交际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并在全镇开设公开课进行普及推广。

(三)通过对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深受师生喜爱的,因地适宜的,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推广已经初见成效。

(四)通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和推广,有效地改变了部分教师轻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开始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五)根据研究成果完成了三篇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教学论文。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课题研究有一定局限性,没能很好的扩展和深入。

(二)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仍有部分领域未能涉及,未能获得更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的广泛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八、今后的设想

(一)加强培训学习

加强“请进来,走出去”的广度和高度,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彻底改变轻视口语教学的传统观念,形成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热潮。

(二)总结提升推广

对所取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和总结,在全县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为口语交际教学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下载子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子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结题报告

    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美溪中心小学严格按照黄山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实验方案,在县教研室和......

    课题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合作与评价探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局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一阶段,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参与有密切关系。而要想......

    课题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 ——“学校环境德育研究”结题报告邮编;562306Email: 305603376@qq.com 一、子课......

    课题结题报告

    《村小中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 题 结 题 报 告 太平小学低年级组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实施,以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课题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基础教育。把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日益显现出它的必要性,因此,应通盘考......

    课题结题报告

    目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2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徐颖;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一)背景;1、对当前教育形式和“变式教育”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有效......

    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思品课“尊重、关爱、责任”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 何 锋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决定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