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我校地处在深圳东海岸线上,创建于1940年,属广东省一级学校。新校园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建成,因而校园文化创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对学校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创建之路,先后开展了特色中队、“星级班”创建活动和“星级少年”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改革的实践,营造了独特浓郁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步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目前,打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班的“星级少年”评价园地、红领巾角、图书角和“红领巾种植园”评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以“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为目标开展的特色中队如“一张纸中队”、“一滴水中队”、“电池环保中队”和“气象观测中队”等活跃在校园里。
但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由于我校地处深圳龙岗区,当地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居民的家庭和外来民工家庭比较多,因此学生家庭呈现出吃低保家庭多、离异单亲家庭多、子女寄养家庭多等现象。学校无形之中就面临着许多难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学校承担了许多“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这些学习、思想、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的学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现出来的不懂规矩、我行我素、无视教育等行为,具有很强的劣根性。我们透过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广泛听取意见与外出取经等形式,制定了“以德育为核心,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生动的育人环境”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队一品牌,队队有特色”的校园氛围。
因此,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但是当前,我们一些学校还是只抓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块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或防卫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因此,良好的个性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不够深入。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以及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新型的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个性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断言,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乃是给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等。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目标与范围界限。
2、创新教育理论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级集体正是培养学生们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为核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集体教育理论
学校班级集体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主体。集体具有促进学生同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其基本原理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班级文化是指作为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文化既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又是班级管理成果的物化标识。学生的品德、个性特征、思想意识、知识才能、情趣情操都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特征。现代集体建设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让班级集体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舞台。
4、文化涵育原理
学生总是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的熏陶,又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我。集体正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个体也正是通过参与班级文化的创新,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制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创新过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系统学习理论
系统论的观点说明,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2、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简单地说,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2、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级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3、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该校特定校园文化笼罩下某个班集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张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文化不能脱离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统摄着班级文化的发展。
4、个性化班级文化与传统的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二)课题的界定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进行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研究。本课题将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侧重于实践性的研究,即强调如何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三)目标假设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创”为中心的、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班级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忽视了,往往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单
一、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使班级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时代性与自主性。
(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既是生理上的人,也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
1、辽宁魏书生老师的班级自动化管理,开创造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先河。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最近,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北京小学唐亮老师(北京市“紫禁杯”特等班主任)在书中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它与班级成绩并不矛盾,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随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3、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和学校文化。班级、学年、学校文化的差异必然体现不同的活动特点。从班级文化来讲,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了班组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5、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二)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
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各级中小学要“积极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对集体的负责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1、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整洁、明亮、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必须围绕班集体的目标有意识地进行,使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成为班集体目标达成的辅助手段。据调查,在有意识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发动学生布置图书角之前,学生较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有13%,非常喜爱阅读课外书的只占9.7%,而之后呢,这两项分别达到了25%和63%,学生爱看课外书的习惯得到逐步的养成。
2、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及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的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的大小已成为一所学校、班级是否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班级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塑造”。“塑造”作为一种比喻的说法,当然没有什么大错,但学生毕竟与泥团木块不同,它们无法随学校与教师的心愿成为理想的“泥塑木雕”。因此,这样的教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以更好地发挥它在社会发展中能动作用。因此,“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个性化的班集体,培育班级创新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是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人,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班集体活动中使他们放射出个性化熠熠的光华,学生才能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人中人”。
1、蔡元培力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方法上,他着力提倡自由主义的教育。他认为中国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只为他个人所具有。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因此,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2、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个性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学生的理想、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标》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个性即无人才”。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高度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所言:“个性教育将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而言,旨在培养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施个性教育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应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教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个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4、沈黎明校长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曾经看过这样两幅连续的漫画:一幅是‘进校’:学生的头颅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椭圆形……每人神态各异,特色不同,另一幅是‘出校’(毕业):所有学生的头颅,都变成了滴溜溜的圆形。”
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学习”和“持续、和谐发展”等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认同。由于教育培养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大写的人。班级作为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5、全国“九五”“十五”已经开展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研究,是对班集体建设理论的升华和发展。“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提出,是对班集体在学生素质发展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是对班级建设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是在“班级建设”、“班级文化”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综上所述,文化是班级之根,是班级发展之源。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事实证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旨在形成班级个性化创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创新教育为载体,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的班集体管理模式;同时在创建个性化班集体的同时,把班级创新文化有机地融入集体中,使两者有机地融入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现过。
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每个班集体化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班集中的每个人是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同群体互动,才能使创造教育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设中,围绕教师、家长、学生、班级资源、网络技术、班级文化主题中的某一项进行班级建设,凸显个性。
2、实践价值
本课题能够使教师通过案例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途径培养个性化的班集体,同时有效地把评价体系融入其中,使班级建设呈现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课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参与课题的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当今德育的大环境中,本着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探索班级工作创新实践活动的新途径,自下而上的推动我校班级集体建设,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进而推进文化校园的形成。
3、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班级文化的现状研究。重点探究当前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
2、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2)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3)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3、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探寻班级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班级文化的不同类型。
4、分析影响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探寻大众文化、教育文化、教师文化、青少年文化、家庭文化等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求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精神、控制影响学生行为的“潜规则”、创造具有普遍满足感的文化氛围、创造合理的班级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模式。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如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的研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个性化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本课题是结合本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而展开的,以促进本校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为目的的行动研究,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讲求针对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讲求全面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能化。
3、课题所形成的经验或成果将涵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为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方法与模式,将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个性化的建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准备与反思阶段(2009年3月—4月)
主要是学习有关理论,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2009年4--6月)
组织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对班级文化进行调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3、深化研究阶段(2009年7月—2010年8月)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良方案,付诸实践以验证,并在其它班级扩大实验范围,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分析会,每学期写一次阶段性研究报告。
4、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年9月--10月)
根据第三阶段的实验结果,创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模式,并使实验推进至全校,对行之有效的模式进行定格推广。
5、结题与验收阶段:(2010年11月--12月)
在继续进行实验的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汇编、总结、个案分析、实验报告或论著等形式公布实验成果,并组织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
对实验班级不作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科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课题组由温校长亲自主持,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周金宏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成立课题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 长:温逸洪(校长)
副组长:魏国勇(科研处)
组 员:黄静宜、魏国勇、郑凛佳、张 玲
(二)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年度考核。
(三)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理论保障。课题组聘请市、区专家为课题的专业引领团队,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五)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营造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
2、塑造具有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中,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会合作、会创造,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素质。
3、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水平。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培养班主任班级建设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班主任队伍。
4、形成相应的文字、图片、音像集。
(1)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班级文化建设案例集(主题班队活动方案和班级个性化布置方案等)。
(3)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音像集。
十、主要参考书目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面对专家听讲座》 高洪主编 新华出版社
3、《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张万祥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戴联荣、薛晓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四川大学出版社
7、《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学苑出版社
8、《班主任100个怎么办?》 杨玉厚 知识出版社
9、《教育社会学》 鲁 杰 人民教育出版社
10《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榕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孙占占1106100121吴昊11061001
41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学校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学校个性,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严重造成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因此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首先,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其次,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足发展。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但是当前,我们一些学校还是只抓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一块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不够深入。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个性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以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以及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构建新型的个性化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创建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个性班级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课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
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社会学将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去考察研究的一门科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它具有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两大基本功能。故此可以断言,班级作为一个教育基本单位,乃是给学生进行预期社会化教育。班级作为一个微型教育社会,是一个社会文化传播媒体,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其要素包含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等。班级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目标与范围界限。
2、创新教育理论
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级集体正是培养学生们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为核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3、系统学习理论
系统论的观点说明,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的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非常巨大;而且开放性越大,交换越多,则效果越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核心概念
1、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2、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简单地说,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2、班级文化建设:指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是班级成员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
3、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该校特定校园文化笼罩下某个班集体所形成的富有个性张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文化不能脱离校园文化而存在,校园文化统摄着班级文化的发展。
4、个性化班级文化与传统的班级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二)课题的界定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方式、哪些渠道进行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研究。本课题将以现有的理论为指导,侧重于实践性的研究,即强调如何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
(三)目标假设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各种班级教育环境资源,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形成以“创”为中心的、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
1、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课题。长期以来,班级集体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忽视了,往往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单
一、陈旧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为教育手段,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感召力,使班级德育工作存在千班一面的现象,缺乏个性、缺乏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缺乏时代性与自主性。
(一)对班级文化的认识
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出现。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合身的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却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上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种做法均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个性化班级文化与新课程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过也多注重特色班级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班级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微观环境。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
学生成长的家园。”事实证明,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
1、理论价值
本课题旨在形成班级个性化创建的一套管理模式,以创新教育为载体,突破了以往的传统的班集体管理模式;同时在创建个性化班集体的同时,把班级创新文化
有机地融入集体中,使两者有机地融入并以案例的方式呈现,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未曾出现过。
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每个班集体化都应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班集中的每个人是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同群体互动,才能使创造教育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班集中的建设中,围绕教师、家长、学生、班级资源、网络技术、班级文化主题中的某一项进行班级建设,凸显个性。
2、实践价值
本课题能够使教师通过案例的方式,运用一定的方法、途径培养个性化的班集体,同时有效地把评价体系融入其中,使班级建设呈现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立体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此外,课题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参与课题的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当今德育的大环境中,本着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宗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的本质内容,探索班级工作创新实践活动的新途径,自下而上的推动我校班级集体建设,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进而推进文化校园的形成。
3、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学生的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过程,提升班主任班级集体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的文化理念和科研水平,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班级文化的现状研究。重点探究当前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
2、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
(2)个性化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研究
(3)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
3、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探寻班级文化的界定,所具有的特征以及班级文化的不同类型。
4、分析影响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探寻大众文化、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家庭文化等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
5、探索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求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塑造班级精神、控制影响学生行为的“潜规则”、创造具有普遍满足感的文化氛围、创造合理的班级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模式。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创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
2、研究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类型,探究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3、如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的研究,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4、如何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个性化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本课题是结合本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而展开的,以促进本校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本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经验为目的的行动研究,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
2、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讲求针对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讲求全面性,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能化。
3、课题所形成的经验或成果将涵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为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层面提供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方法与模式,将有效地促进班级文化个性化的建设。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准备与反思阶段
2、调查研究阶段
3、总结与反思阶段
九、课题研究成果
1、建成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集体。探索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模式、新策略,建设成一个个具有积极向上独特精神风貌的班级,营造具有创新力、凝聚力、人文性浓厚的校园文化。
2、塑造具有主体性文化人格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中,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具有向上的道德情操,会合作、会创造,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身心素质。
调研者:孙占占吴昊
第三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组工文化不仅是组织工作精神内涵及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工作的灵魂和支撑。因此,既要突显时代特征,树形象、创品牌,又要最大化丰富组工干部自身文化内涵,是对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提出的重要历史性命题。
一、主要做法
1.坚持公道正派,推进价值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大力弘扬“安、专、迷”精神,不断丰富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文化内涵,使组工干部的价值追求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吻合,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步,自觉做到公道正派、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是加强党性修养。健全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及“三会一课”等制度,采取部长讲党课、专家讲座、老干部讲传统、优秀党员讲经验,开展“进组织部为了什么、到组织部干了什么、在组织部和人家比什么”大讨论,定期开展党性分析评议,不断加强组工干部党性修养,使组工干部切实做到党性坚强、政治过硬、忠诚可靠。二是塑造道德品行。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四比一提高”“等载体作用,紧密联系实际,创新活动方式,深入开展以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为重点的宗旨教育,以强化公道正派理念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加强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干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精神追求。三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每周二、周五定为集中学习制度,开展“读书月”、“组工讲坛”等活动,采取专题辅导、专项测试和理论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等,全面了解党的历史和党建理论,提高组工干部的理论素养,引导组工干部牢固树立公道正派的核心价值观、团结奋进的部门精神、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
2.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我们致力于坚持常抓不懈,近年来先后修改完善《正镶白旗党委组织部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建立组织工作调研“双带一自选”制度、“月初安排、月未总结”交流制度和《组工干部联系点制度》等工作机制,推出组织部长下访、约谈以及接待日制度,坚持开门评部,开展组织工作“金点子”征集活动,汇集“金点子”28个,设立干部监督信箱,出台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AB岗管理等多项制度,通过建立科学制度规范,完善组工文化建设与外部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使公道正派的要求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得以充分体现。
3.树立形象品牌,推进行为文化建设。近年来,我们按照“组工干部素质提升行动”要求,不断深化“四比一提高”活动,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形象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细化于行。一是规范组工干部工作行为。按照年初安排,将组织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室,跟踪督办,定期通报,推动落实。认真落实“月初安排、月未总结”工作制度,充分发扬“白加黑”、“五加二”的岗位奉献精神,有计划、有节点地推进各项工作。继续深化“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建立拓展组工干部联系嘎查村、社区和“党员中心户”示范户、扶贫开发贫困户等联系点29个,不断提升组工干部服务基层工作水平。二是规范组工干部的生活行为。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严格执行“十严禁”等各项纪律规定,加强组工干部管理监督,以铁的纪律保证组织部门风清气正。通过认真组织学习李林森、涂红刚、兰辉等优秀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教育组工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立足本职岗位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
4.营造和谐氛围,推进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努力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精神氛围,促进组织部门正气充盈、精神振奋、开拓进取、共同进步良好部风的形成。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和文化载体建设。通过栽植有氧植物,创作摄影、书法作品,组织卫生评比等活动,打造清洁卫生、庄重典雅、蕴藏文化的科室工作环境。在硬件投入方面,实现了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并于今年完成了“大组工网”分级保护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目标。营造浓郁文化气息,充分利用部会议室有限空间资源,建设“组工文化陈列室”,集中展示近年来正镶白旗组织工作取得的成果及组工干部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激励大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崭新的形象,扎实工作,再立新功。二是情感本位管理。牢固树立“大组织”理念,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完善干部职工及家属生病住院慰问探望、生日关怀和逢年过节家属慰问团拜、家庭重大变故或经济困难救助等制度,真心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使组工干部内心充满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存在问题
组工文化建设深度不够,存在诸多问题:如组工干部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概念把握还不够准确,容易与传统的文体活动相混淆;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具体方向和抓手还不明确,目前主要还落实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各项措施中;组工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不高,吸引力、渗透力不强;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够强,等等。
三、几点思考
1.坚定理想信念。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管党员的党员,其使命决定了组工干部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以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自己的价值取向、支撑自己的理想信念。组工文化建设要与创建学习型机关紧密结合,既要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不断用以指导思想和行动;又要认真学习组工政策法规,努力成为熟悉党务的“政策通”,清楚人头的“活字典”,掌握各项工作的“多面手”;还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科技、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思想境界,打牢坚持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础。
2.恪守职业道德。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部门,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道德内容。清正律己是组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组工干部带头清正律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做到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必须恪守职业道德,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格保守秘密,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拿的不拿,始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言、慎微、慎欲、慎独。
3.健全制度体系。从组织工作全局出发,对组工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形成一套适于组工文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作风建设不放松,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机制,使组工干部选调任用、学习培训、考核评价和退出等机制更加科学规范;坚持和完善征求意见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满意度测评制度、开门评部制度、部风监督员制度、部务公开制度等,使组工干部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督;坚持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将德、能、勤、绩、廉等指标进行细化量化,以科学量化的方式为组工干部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提供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平台,形成组工干部竞争流动的良好机制。
4.注重人文关怀。坚持把促进组工干部自身发展作为加强组工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使组工文化真正体现组工干部的意愿。积极引导组工干部找准组工文化建设和自身工作的契合点,使文化建设能够融入到个人具体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工文化建设的实际作用。充分运用干部群众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组工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主题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征集、>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组工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努力创作一些反映组织工作、展示组工干部风采的文化精品,提升组工文化知名度。)
第四篇:医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医院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医院文化是医院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医院文化建设现状和职工对医院文化的认同,建设有医院发展和全员共同需求的医院文化。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及相关会议等形式对医院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摸底,掌握了比较客观的信息,经梳理、分析,形成本报告。
一、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医院始终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决定》、《医院文化建设大纲》、《医院十二五规划(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确定了医院宗旨、精神(院训)、目标及功能任务、核心价值观、愿景、院徽、标准色系等一系列文化基础,持续强化医院文化建设力度,提升医院发展内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卫生局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院干部职工秉承“病人利益至上”的服务宗旨和“博爱、仁和、诚信、创新”的医院精神,坚持走“医教研并重、质量兴院、服务兴院、人才强院、科教兴院”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医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注重医疗质量与安全,导入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各项诊疗活动。强化人才强院、科教兴院战略,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医院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于一体的国家三级乙等医院,是宣城市诊疗项目最齐全、设备最先进、开放床位最多的医院。医院先后荣获全国爱婴医院、省基层先进党组织、省级诚信医院、省级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连续五届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医院共享价值(敬业团队、社会责任、创新能力)、战略体系、管理制度、管理风格、领导能力、组织氛围、人才培养、树立品牌等七项文化建设主要内容进行调研,我们看到,近年来通过推进医院文化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医院文化在推进医院各项工作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促进了医院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医院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热情还不够高;
(二)制度执行力还不够;
(三)团结协作意识需进一步不强;
(四)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五)内涵建设还相对薄弱等;
三、对策与措施
(一)领导重视,构建良好的文化建设机制
一是要统一医院领导层文化建设理念。医院文化的形成和建设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战略眼光,真抓实干,团结协作的医院领导集体。要统一领导班子的思想,重视文化建设,在医院文化的设计、建设、管理、维护中,进一步达成共识,使得医院文化得到执行、规范、推广和发展。二是要积极发挥工会、团委、支部及科室文化建设功能,形成文化建设合力,建立起目标明确、责权分离、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的医院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二)坚持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激发职工参与热情
医院是一个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员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对世界和事物等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于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不能简单地用说教、灌输的方式去加以改变,而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不是单纯地通过纪律、规章、制度和计划等理性管理的模式来改变和约束职工。而是用人性、人文的思维及行为,感化及管理员工,注重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理解人、凝聚人、培养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需求等人性管理模式来实现以人为本,唤起职工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让职工从内心上真正接受医院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并在这种理念和精神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自我规约和管理。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执行力
按照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院长查房、全面督查、专项检查、委员会活动、综合目标考核等多种形式增强制度执行力,将制度执行渗透于言行中、植根于头脑中、体现于服务中,使之成为全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克服工作中的惯性思维和随意性。严格奖惩,坚决惩处违反制度、损害病人利益的行为。
(四)讲团结、讲协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对医院来讲,建设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不仅向外界展示一个团结进取、蓬勃向上的人气和形象,而且在各项工作中员工之间互相协调,取长补短,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个人的学识、经验、技术上的偏颇和缺陷,以及学科在专业技术上的单一和局限,创造一个集众家所长,汇全院力量的高效医疗服务团队,从而发挥“1+1>2”的功能,从整体上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充分体现和维护病人的利益和医院的利益,要通过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文体活动、评先评优等形式加强引导,使员工明确病人的利益、医院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倡导员工以诚相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团结和谐的内部环境,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疗质量;营造全员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医院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高度,提高医院内在凝聚力,推进各项工作。
(五)转变观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努力使患者满意。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转变过去只把医患关系看作内部问题,而实质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局限思维方式,转变到从宏观大环境下看问题的战略思维方式。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沟通,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预期、疾病状况、经济能力和各项医保政策,用智慧去建立一个平衡点,用“同理心”原理,做到“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让不同类型人群的患者都满意,提高社会认同。
(六)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竞争力
医疗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人员偏少,业务骨干缺乏等问题困扰我院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方面着力解决,一是要用好现有人才,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代教、进修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地学习锻炼机会,使他们尽早成才,成为医院的业务接续力量。二是要引进急需人才、学科带头人,在人才建设上敢投成本,对专业急缺人才、学科带头人实施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三是造就一批有潜力的后续储备人才和有影响力的技术专家,推进“5120”人才培养工程及相关专项工程,并从加大医教研投入、薪酬激励、声誉激励、外联外宣等方面入手,激发员工创新工作热情,多出有质量的医疗成果,提升影响力。
(七)抓内涵建设,提升医院形象
1、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是衡量一所医院素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在当前社会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没有质量就没有稳定,没有质量就谈不上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提高质量就是提高满意度,就是实现医院社会效益的第一步,也是打造医院品牌文化的关键。
2、加强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培育和建设,强化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格局,打造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并加以大力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和信任度。
3、紧密结合医院管理年、民主考评、“三好一满意”和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完善预约诊疗及便民服务措施,方便病人看病就医。
4、积极开展公益活动。一是做好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处置工作。二是利用病友会、义诊咨询、媒体专栏等形式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组织医疗专家深入社区、农村、敬老院进行义诊和慰问活动。三是深入开展单病种限价、“助困病房”、“先诊疗,后结算”;推行住院费用担保及预付制、药品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特殊人群诊疗费用减免等措施。四是扎实开展“卫生下乡”、“对口支援”、职业病鉴定等工作;努力完成医疗保健任务,为我市各项重要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5、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大与市级主流媒体及专业媒介的合作力度,以此为平台向社会介绍我院优秀人才、重点科室及新技术、新项目;提升医院网站、院报内涵质量;同时,以医院标准色为基础,不断完善包括标识标牌在内的视觉识别系统。
通过调研,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加强医院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看到了医院文化建设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文化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文化强院”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必由之路。文化建设贵在持之以恒,重在落实,我们坚信,有全员的共同坚守和辛勤付出,医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一定会愈走愈宽广!
第五篇:班级文化建设初稿
长沙市湘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
一、活动意义:
班级设计大赛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跃班级气氛,展示班级风采(展现班级风采,突出班级内涵,弘扬班级精神)” 为宗旨,以“ 塑造全新的班级形象”为目标,提供一个展示班级文化特色的平台,充分发挥当代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班级的品牌,展示班级风貌,塑造班级形象,从而展现出班级风采。
二、活动目的
把“美”的教育渗透在班级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了班级特色,做到了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促进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和培养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宣传优秀时尚班级及其文化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健康积极传达“美”。
二、活动要求:
1、有健康浓厚的文化气氛,教室布置突出个性,体现温馨与书香的气氛。教室布置要个性化、人性化、情感化。
2、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学生在建设班级文化和学科文化中受到锻炼,受到教育。教室的装饰物、张贴画等应符合学生的身份和欣赏水平,具有美观、优雅的效果。
3、设计和制作的作品要环保,易于保持,尽量利用废弃的塑料瓶和
纸盒进行加工,循环利用,达到一个环保的效果。
4、室内布置合理、整洁统一、温馨自然。
5、可以采用手绘、写真、照片等形式介绍本班特色,展示班级风貌,展现班级事迹和荣誉;
6、各班需派出1至2名同学进行现场介绍。解说员说明班级特色、主 题、含义、目的。
7、班级文化建设包括了:班训、班徽、班歌、班旗、室内文化布置五个部分,在展示时我们既要评选总体奖项,也将设立分奖项。
8、每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要主题化,要围绕一个班级精神主题进行整体布置与设计。
二、总体评分标准 100分 1.教室物品布置(10 分):
(1)地面整洁,桌椅排列整齐横竖对齐成直线。
(2)讲台内物品放置整齐,无杂物,无积灰,地面上清洁。(3)门沿、窗沿、标牌无积灰。
(4)卫生角扫帚摆好、垃圾桶整齐地放在墙角。2.教室环境布置(75分)(1)班训(班级口号):各班师生共同确立,能体现各班的风格与追求。4分(2)班歌:检查时全班唱班歌(注意:坐姿、声音、感情)10分(3)班名 班徽 班旗 诠释 10分
(4)班级荣誉栏:汇总班级的荣誉 预留空位展示以后的荣誉 4分
(5)班级情况一览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轮值表、班公约、班干部表、团员公示表现 4分
(6)公告栏:公布班当周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班级的有关通知 4分(7)评比栏 评比、奖励 4分
(8)书香角:最少每生1本,布置整洁,有目录、借书和专人管理。10分
(9)白板:版面的总体设计要整洁、条理、新颖、活泼、醒目、美观的视觉效果;内容明确切合主题; 文字工整清晰。15分
(10)目标励志栏 制定近期、长期目标及激励名言警句(常更新)3.教室布置特色分(10分)
(1)教室整体布置能体现班级风格。如:原创班训、班级公约等,要醒目、有创新性,健康向上,能体现班级特点,体现奋斗目标。(2)班级评比栏、个性化园地设置有特色。
(3)班级绿化、美化(4)开发其他创新园地。
4、解说5分
三、奖项设置
1、分初中部和高中部评奖
团体一等奖比例为参选班级数的百分之10 分之五十
2、单项奖
最佳班歌:6名 最佳班徽:6名 最洁净奖:2名
最具文化内涵奖:4名
二等奖比例为百分之40 三等奖比例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