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1

时间:2019-05-14 08:4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1》。

第一篇: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1

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一、关于省委《决定》的基本背景

省委谋划部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基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考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等重要场合和全国各地开展调研时,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新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新精神的重大部署和具体行动。

第二,基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不断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考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法治浙江”建设、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改善民生等重大决策部署。在新的发展阶段,省委又召开十二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审议通过《决定》,对于形成和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发展形态历史性跨越的考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遇到的资源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彻底转变。我省要破解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使我们发展理念由“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力促发展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基于提高浙江人民生活品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如果不重视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全省人民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升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应有之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第五,基于巩固我省生态省建设成果、努力使我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十年绿化浙江”、建设“绿色浙江”等工作的部署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做好继承与创新这篇文章,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关于省委《决定》起草所遵循的原则

省委高度重视《决定》起草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带头深入调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力求使《决定》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又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又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起草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一是力求科学性。《决定》注意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主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体现了中央一系列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决定》注意科学谋篇布局。主要是从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工作领导等6个方面来构建体系,形成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框架格局。《决定》注意科学论述重要提法,对重要表述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新提法,务必要有权威依据和规范出处,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表述准确、严谨、精炼。

二是力求民主性。《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广泛集中智慧,不断凝聚共识,充分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决定》建立于深入调研的基础之上。去年以来,赵洪祝书记亲自主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课题调研,并深入湖州、绍兴、宁波等地开展专题调研。省直18个部门和11市也积极开展调研,并形成课题调研报告。《决定》建立于集思广益的基础之上。赵洪祝书记多次主持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市)委书记、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以及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省委还委托省政协党组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协商会议,充分征求意见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作了重要探索。同时,委托各市委召开座谈会,征求部分党代表的意见建议。全会召开前,《决定》稿印发90个省直有关单位党委(党组)、11市市委、省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和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决定》起草过程中,共收集610余条意见建议,已采纳420余条。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决定》稿提交全会审议通过。

三是力求针对性。《决定》紧密联系浙江实际,既把握全局,强调全面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又突出重点,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活品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决定》在总体框架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决定》在各项重点任务的分条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决定》在工作举措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据工作职责,加快制定和实施“十二五”时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方案,细化工作目标,拟订年度实施意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是力求前瞻性。《决定》放眼全国、面向未来,提出要“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一总体目标,描绘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蓝图,必将有力提振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信心。同时,《决定》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提出了与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编制相衔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比如,提出将“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提出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出将氨氮、氮氧化物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一起纳入主要污染物的减排目标;在确保完成好国家相关约束性“规定指标”的同时,自加压力,主动提出“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总磷、总氮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等“自选目标”。

五是力求连续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继承和深化,是与生态省建设等战略举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产物。《决定》注重工作载体的连续性,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以深化生态省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本届省委坚持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坚定决心。《决定》注重相关规划的连续性,吸收了《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精髓,注重两者的统一性、协调性和延续性。《决定》注重具体举措的连续性,继续强调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工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继续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工作,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强调加强污染治理,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等等,体现了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的坚持和推进。

三、关于省委《决定》的特色亮点

《决定》作为我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战略高度、认识深度和工作力度,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浙江发展实际,具有起点高、立意远、观点新、举措实的特点。归纳而言,其主要特色和亮点有:

一是目标上有新设置。《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这是我省继提出打造“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目标之后,适应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为要的思想,把实现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追求。同时,《决定》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的新载体,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和“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的新定位,对重点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全国交通物流发展试验先行区”等新目标。

二是文化上有新追求。《决定》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支持作用。《决定》强调挖掘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总结提炼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茶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的丰富生态思想。《决定》强调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出要研究制定我省推进生态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大中小学生和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决定》强调推进生态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活动载体建设,提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植物园等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生态市县、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设立“浙江生态日”,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决定》强调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要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引导城乡居民生活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和全民健身,主动做好垃圾分类,积极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三是制度上有新安排。《决定》完善了政绩考核制度,提出要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按照各地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强化了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作用。《决定》完善了生态补偿制度,作出了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跨界断面河流水量水质目标考核、森林和饮用水源生态效益补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等制度设计,表明我省对生态保护和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决定》完善了市场化运作制度,提出要加快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强调要探索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探索森林代保机制、碳排放权、林业碳汇和排污权交易机制,有利于形成政府行政推动与市场推动并举的良好格局。《决定》完善了投融资体制和财税扶持政策,提出对推行绿色发展的企业要给予税收、信贷、保险、融资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决定》完善了法治化制度,提出要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四是举措上有新实招。《决定》突出了促进绿色发展的新举措,提出要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建筑、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认证,发展绿色产品等。《决定》突出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新举措,提出要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的治理力度,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监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加强餐饮业的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开展土壤修复,加强污染耕地、污染场地等的环境修复,大力营造城市森林,积极开展村庄绿化,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努力使全省人民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拥有舒适的人居环境。《决定》突出了刚性约束的新措施,提出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对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事件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等。《决定》突出了合力推进的新举措,对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

支持人大政协按照职责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民间环保组织、全体公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

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

编辑:admin 时间:2010-7-13 13:01:0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形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作出总体部署。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理念的深化,对发展形态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对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发展。就浙江来说,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是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无论是改革开放前长时期担任省委书记的江华,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任省委书记,都积极倡导生态保护,十分重视环境绿化,非常强调综合治理,为推进浙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历届省委“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倡导植树造林开始,发展到生态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环境保护之路

江华十分强调植树造林。“寸树斗水丈地湿”,这是他经常给基层干部群众所讲的一个通俗易懂的植树道理。每次下基层调研,他总忘不了宣传植树道理。每到一地他都要看山,看到山丰林茂、山青水绿,他就高兴,就鼓励;看到荒山秃岭,毁林开荒,他就痛心,就批评。1962年春夏,由于群众生活困难,山区半山区出现严重毁林种粮现象。江华立即在金华召开部分地、县委负责人座谈会,坚决制止毁林开荒、破坏山林。他明确要求各地给山区调整粮食征购和供应任务,发展山区的木本粮油和各种经济作物。铁瑛认为:“建设山区是浙江‘四化’建设的战略问题。”1980年4月,他到几个山区县调查,敏锐地认识到:光顾眼前,不顾长远,森林的资源将会枯竭。他强调,一定要坚持计划采伐,合理轮番,年年采伐年年栽,采伐一块及时更新还林一块。为此,他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植树节,他带领1500余名干部,植下8000余株各种树苗。他动情地说:要让所有荒山都绿化起来。

王芳担任省委书记的几年,年年参加植树活动。1983年,在杭州城东公园;1984年,在丽水地区庆元县;1985年,在杭州朝晖街道;1986年,在杭州龙井翁家山;1987年,在杭州中河路北段。他反复强调,要“多种树木,绿化环境。”“既要抓好绿化造林,又要注意管好山林。”

薛驹非常重视山区建设和绿化工作。1984年6月,他在省人大会议上强调,要加快绿化荒山、改造疏林山的步伐。他要求,山区坡度在25度以上的开荒地,下决心在几年内实现停垦还林。1985年3月,他在参加植树劳动时指出:种树、种花、种草,这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居民区搞好绿化。

1988年12月李泽民一到浙江,就开展了对浙江森林资源和水土流失情况的调研。他认为,一些地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需要引起重视。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造林绿化有关工作。1989年8月召开的全省林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两年准备,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规划目标。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还身体力行,在临安县搞了植树造林点,亲自参加植树活动。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1999年,在张德江领导下,浙江在21个江河源头县、重点林区县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建设试点,正式启动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全省退耕还林实施方案。为防止水土流失,从当年开始,就严格控制劈山、炼山,改变传统的造林和整地方法,大力推行“山顶带帽、山脚穿鞋、山腰扎带”的环保生态造林模式,率先在全国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到200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4%,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浙江省县级绿化标准》。

根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2002年12月,习近平在主持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时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月,他主持召开了省政府首次

生态省建设工作协调会,确定由省政府向国家环保总局正式申报,要求将浙江列为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3年1月,浙江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

以此为契机,2003年成为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重要一年。3月,《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5月,省委、省政府成立“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当月,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6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决定》。7月,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当月,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打造“绿色浙江”》的动员讲话。8月,指导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下发。浙江生态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在习近平的重视、关心和指导下,安吉于2006年6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县,这也是浙江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国家生态县。2007年3月以后,浙江生态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4月,调任浙江省委书记还不到半个月的赵洪祝以组长的身份,亲自主持了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此后几年,他每年都亲自主持召开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总结前一年的生态省建设工作,对当年的生态省建设工作作出部署。2007年6月,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他代表省委部署了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提出“六个更加”的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更加优美”。在2008年4月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他提出,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水利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届省委注重“抓好当前,更着眼长远”,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倡导治山治水开始,发展到“强塘固房”,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水利建设之路

浙江地处江南水乡,有6万多公里河道,同时又是一个水、旱、风、潮多种灾害频繁交错发生的地区,水利建设对全省的农业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江华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一直强调水利是一项打基础、谋求长远发展的建设任务,要常抓不懈。

根据浙江的地理环境特点,江华提出了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治山要与治水相结合。”他经常念叨:“山青水才绿,山穷水要恶。”“过去讲水源是江、河、湖、溪、地下水5个字,现在看来要加上树、草两个字,成7个字。”他指出:“搞水利的只管搞水库,森林专家、植物学家不管水,搞林的不管草,这些都是片面的。”根据他的这个指导思想,一些地区把林业和水利合并为一个机构,杭州就一直延续到现在,称“林业水利局”。

改革开放以来,合理开发利用与积极保护并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铁瑛强调:山、水、田,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整体。浙江的水系,源短流急。山不青,水就不会绿;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田地就遭殃。为此,他在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兴办水利工程,要以中小为主,大中小并举。全省要有计划地根治八大水系,兴建十大水库,扩大旱涝保收田的面积。王芳、薛驹担任省委书记期间,浙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1983年7月,杭甬运河全线通航。12月,省人大审议通过《关于抓紧治理兰江水系污染的决定》。1983年和1985年,省科协两次组织了对钱塘江河源、河口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大量富有价值的数据。1985年1月,省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了省环保局关于《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意见的汇报。这一年,全省加强了水、大气、海洋、酸雨监测网络建设;对全省八大水系第一次作出评价;首次建立了全省酸雨数据库。1988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12月,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沟通工程三堡船闸竣工。仅1988年,全省就有9条总长22公里的城市内河得到初步治理。

李泽民十分重视水利建设。1989年10月,他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田水利,对农业丰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浙江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防汛排涝抗旱任务非常繁重。一定要认真总结遭受自然灾害的经验教训,抓紧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来办。

张德江明确指出,浙江环境保护,第一位是治水,首先要把水问题解决好,千方百计把水治好。水利

建设者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真正使水利工程造福子孙后代。他强调:“水利工作一定要兴利避害,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抓好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探索水利综合治理和深化改革的新路子,管好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要研究江、湖、海之间的关系,还要研究水利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以水为轴,把水放在大范围中研究。”“要站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战略高度,研究水的问题。”在他的领导下,浙江建成了千里标准海塘和钱塘江千里标准江堤等重要水利工程。

在生态省建设的环境整治活动中,习近平十分关注浙江的八大水系,他亲自下基层调查研究,具体指导整治工作。2003年6月,习近平先后到慈溪、上虞、海宁、德清等市(县)和杭州市余杭区,检查水利和防汛工作。他指出,水利建设和防洪抗灾、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有效改善,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问题。2005年9月,他在杭州和衢州两市调研钱塘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时强调,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流域内1400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浙江生态省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钱塘江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在全省的前列。2006年8月,他在湖州考察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要切实把开发治理南太湖作为有关地方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突破口,作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不懈地扎实开展下去,努力把南太湖开发治理好。

2007年6月,赵洪祝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强调,要加大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为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每逢台风来袭,他都要到省防指直接指挥并适时到灾区慰问指导工作。2007年8月圣帕台风袭击浙江后,他强调要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并十分重视推进这方面工作。2008年4月,他在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上强调,要以“强塘固房”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避灾场所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出路。历届省委“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倡导污染治理开始,发展到循环经济,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绿色经济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浙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省委、省政府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逐步重视和不断加强对生态环保工作的领导。在铁瑛领导下,浙江按照“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战略方针,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三同时”执行率逐年提高,控制新污染源的工作有所加强。

王芳强调,要有计划地发展新的工业生产门类,特别是发展耗能少、污染少、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和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1987年3月,他调任公安部部长,在离开杭州前几天,他仍在关心环境保护工作,他指出:乡镇企业一定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并重的方针,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特别要警惕发达国家把一些高污染的产品扩散到乡镇企业来。这是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根本利益的大问题,千万不能大意。我们的目标是经济要发展,生活要富裕,环境要优美。

从1983年3月到1988年12月,薛驹相继担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和省委书记等职。他在领导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对做好这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治理环境污染,既要坚持“治旧控新”,又要着手“监建并举”,这是薛驹在实际工作中强调要坚持的思路和做法,也是当时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的治理环境污染的一条原则。为了治理污染源头,1988年,全省果断关停了258家电镀厂、15家印染厂。

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中,李泽民始终认为,发展经济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了。在他的领导下,1989年,浙江开始推行各级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并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开展乡镇企业工业污染治理工作。1992年,环境保护被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3年12月,他在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增强环保意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为切实改变环境污染状况,张德江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色”工程,重点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基本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把污染治理工作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抓。在他的主持下,省委、省政府以“横下一条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气魄,狠抓污水治理工作。1998年底,浙江实施了杭嘉湖地区水污染防治倒计时“零点行动”,1999年至2000年重点实施了“一控双达标”工作。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把治理水污染的“民心工程”办好。到2000年末,限期治理了8264个污染源;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全省2.2万多个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99.8%。“一控双达标”任务如期完成。全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治理污染既要还清“旧账”,又要不再产生“新债”,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为此,在习近平的倡导和组织下,浙江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把它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于2005年全面启动浙江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这年4月,他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月,他主持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听取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汇报。6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的讲话。随即,省委、省政府组建了以习近平为组长的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8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对浙江省一个时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赵洪祝来浙江工作后,继续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浙江省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第二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

强化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历届省委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酝酿建设“东方日内瓦”开始,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上世纪50年代初,江华就满怀把杭州建设成“东方日内瓦”的美好愿望,坚持要“把西湖建设成一个大公园”。他强调,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搞好园林绿化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铁瑛指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有的林木,多数是前人的劳动成果。今天我们植树造林,很大一部分是为子孙造福的。他要求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王芳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合理开发各种自然资源,大兴山海之利,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经济建设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继续改善人民生活。

薛驹始终坚持“创造优美环境”的理念,反复要求“环境保护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要“走综合发展、集约经营、深度加工、多次增值、生态平衡、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治理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污染源,逐步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人口、土地资源和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面对浙江一些地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情况,李泽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强调各级党委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他提出“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他认为,要“把水利作为重要基础产业来办”,浙江土地资源有限,必须“寸土必保,寸土必用”,他强调,“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世纪之交,当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实现着新的跨越时,张德江始终不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利工作要抓好当前,着眼长远,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质量;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他提出,浙江要创造“天蓝、水清、山绿”的优美环境,“要加快环境设施建设,形成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他第一次公开提出了“绿色浙江”的理念,并将这个理念写入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

习近平在以往历届省委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中央的精神,紧密结合浙江的实际,充分尊重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国内外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益做法和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建设理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习近平在强调生态建设意义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生态省建设,对于浙江来说,事关全局、事关未来、事关民生。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在解读生态建设目的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本身就能带来财富,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这是习近平在评判生态建设态度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绝对不能允许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方式。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这是习近平在分析生态建设效益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这是习近平在强化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各项工作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公民。

此后担任省委书记的赵洪祝像前任书记们一样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他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他强调,要坚持严格执法,强化环境法治,“该硬的要硬起来,该严的要严起来。”“要让全省人民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

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付诸行动,赵洪祝亲赴湖州市和绍兴市的上虞、新昌以及宁波市的奉化、余姚等市县调研考察。为了绘制下一阶段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他亲自主持“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路研究”重点调研课题工作,还提议举办省委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的有关精神,不断深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举措,认真研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浙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截至2009年底,浙江累计建成1个国家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3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19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30个省级生态县、712个省级生态乡镇。已经尝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甜头的浙江人民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狠抓生态建设不放松,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浙江日报》

第三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三、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加紧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总的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杨伟民 来源:《人民日报》

第四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提法解读】

①建设生态文明。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②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命题点全搜索】 1.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2.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3.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战略选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和谐社会。

5.中学生应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全角度命题】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什么?(1)我国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5)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我国资源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2)我国的环境资源形势相当严峻: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履行大国责任的表现。

3.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④加强法制建设,落实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选择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⑥加大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企业方面: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科技创新,坚持“开源”和“节流”,提高节能环保技术;②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④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准,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青少年: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落实环保行动,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④积极参与各种节能环保的公益活动,善于同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4.描绘2020年的“美丽中国”。

经济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技术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

5.为配合十八大的宣传,请为建设“美丽中国”拟定几条宣传标语。①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②美丽中国人人共建,中国美丽人人共享。③和谐文明享太平,安定团结绘蓝图。

6•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开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活动形式。并说说这些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活动:①评选“青少年节能减排标兵”活动。②开展废旧物品创意大赛活动。③倡议节日不送纸质贺卡、改送电子贺卡。④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活动,增强节约意识。⑥学校采用主题班会、办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节能减排教育。

意义: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②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③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摘要二】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命题点全搜索】

1.了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国策。2.树立循环经济意识。

3.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角度命题】

1.请结合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1)发展低碳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5)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2.“美好家园,你我共建;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说说你能做到哪些? 少用电吹风、空调;出行方式尽可能选择步行或少乘坐私家车;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等。

3.你知道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节约能源的举措?请你再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举措:夏天写字楼、商场的温度应不低于26度;提倡使用中水灌溉公共绿地;颁布限塑令等。

(2)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节能意识;加快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研发可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4.材料一: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关乎着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未来工作的中心。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但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使二者协调发展。

(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可以为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培养创新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5、“北京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这段改编的诗句说明了什么?

北京面临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你认为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汽车尾气的排放;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企业因素);建筑工地的扬尘(企业因素)。

为防治雾霾,国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对空气质量的检测。

雾霾天气要注意: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在家少开窗户。

6、关注我国(我省)水污染、水环境)情况。

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城市污染源,我国(我省)水环境不容乐观。

如何避免水污染?

国家(政府)要制定保护水环境的法律法规;企业要开发无废水或节水的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合理处理和利用污水;公民(中学生)要树立节水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倒生活污水。

7、我们国家为落实节能减排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加快淘汰耗能严重的落后生产企业。②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③严格执法,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检查。④加强宣传,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⑤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政策。

8、请设计一条富有创意的公益广告语,向公众宣传节能减排的观念。答、①全民动员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②科学节能,大有技巧,人人减排,贡献不小。③落实节能减排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答:①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不足,能否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河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0、运用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 答: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口优势。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的顺利实现。

11、面对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的问题,请为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答:国家: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个人:树立远大理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树立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自觉肩负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12、多种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的峰值可能在本世纪30年代到来,峰值大约在14.8亿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人口仍然要增长30年,估计净增值将近2亿人口。一般而言,国际上将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将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

答:根本出路是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完善社保制度,建立共享型的养老保障体制;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发展医

疗事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要积极锻炼身体,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年轻人要积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13、各国应该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答: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关人类生存环境和各国发展前途,需要各国进行不懈努力。各国要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也应尽最大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1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携手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目标,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资源和环境立法,依法管理资源和环境。

15、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我们青少年应该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倡导低碳生活,做一个“低碳族”。如使用节能灯、少吃日香糖、使用环保袋、双面打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可以做到减少碳排放。

第五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观念转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高起点建设生态城镇。加强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不断提高集镇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试点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规划为引领,加大镇区河道的改造提升及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路通、景美的江南水景风貌。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文明村镇、“两型社会”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场所和参与平台。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对各村生态环保指标考核,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高标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完善集镇规划。完成**镇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推动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实施清洁生产。继续加强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高能耗设备的淘汰,确保实现单位GDP能耗控制指标。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在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导向作用和强大推力,从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上把好关,进一步助推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在农产品中的比例,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高要求推进污染防治。深化水环境污染防治。继续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河长制”工作,确保**运河、*山河、**河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规定的标准。深化民生环保行动。继续开展化工、电镀、重金属、污水处理厂等行业专项整治,完善在线监控,狠抓达标排放,不断提高污染控制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环境信访压降工作,对不能稳定达标的污染企业实施提标升级,保障人民群众权利。深化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各类扬尘治理,控制各类工艺废气、恶臭气体排放,努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力落实秸秆禁烧目标任务,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综合利用,秸秆禁烧率达到100%,形成秸秆还田和多元利用格局。

下载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9-05 10:30:50 星期四来源:云南网 勐腊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提出“生态保护立县”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各个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

    推进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从自己身边做起 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富锦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富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什么?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惠泽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述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