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朽的生命
不朽的生命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
《乌丢丢的奇遇》是金波爷爷在2007年为我们带来的一部长篇童话。它是由十四行诗花连缀而成的,是诗与童话的完美交织。
这本书讲述了独脚大侠从布袋爷爷那儿掉了出来,被一个叫珍儿的孩子捡着了,并取名为乌丢丢。在珍儿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逃走了,到了吟痴先生的家里。他认识了可人和诗篓子,结交了很多朋友,知道了什么是灵感,并获得了智慧。最终,他又找到了珍儿,因为布袋爷爷给了他生命,珍儿给了他血肉,吟痴给了他智慧,于是他把仅有的那只有生命、有智慧的脚给了珍儿。乌丢丢和珍儿融为一体终于获得完美的生命……
尽管完美只是一种虚幻,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寻完美,并且从小做起不懈以至终生。生命的存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生命有多大意义。《乌丢丢奇遇记》这本书让我们领悟到生命就是爱,有爱滋养着生命,生命才变得丰富多彩、有意义,甚至不朽。
第二篇:永恒的生命不朽的丰碑
永恒的生命不朽的丰碑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读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豪迈的口号声仿佛回荡在我的耳畔。他们那可歌可泣的壮举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一九四一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对我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了毁灭性的“大扫荡”。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棋盘陀。他们与敌人血战到底后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五位壮士用自己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司马迁这句话的含义。他们面对死亡时没有丝毫的恐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宁愿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
五位壮士的壮举,给中华儿女顽强抗日的光辉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平凡的生命因此而延续着,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名字。
五位壮士为了保卫祖国而跃下悬崖,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应该珍惜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以他们的光荣事迹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希望。
第三篇: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史铁生:用苦难言说生命的不朽
序言
有人说“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好似我们通过史铁生就能参透生死。
初始史铁生是在高中的课本上。其实当时的我并不怎么热衷于课本上的文章,嫌它们要么太说教,要么太文学,始终不是我所喜爱的那一类。直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的出现。“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开头几句,朴实却厚重。没有华丽的文字镶嵌其中,却又有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之感。他是在介绍地坛,却又不仅仅是在介绍地坛;他在道出这坐荒芜了很久了的园子的名字时,也道出了一场绝望和重生。
一
史铁生,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小弄堂里。童年小铁生是快乐的,他有很多要好的伙伴,比如八子。在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中,就有一篇文章叫《八子》,而在别的作品中也时常出现八子的身影。当然不只是八子,史铁生作品中的许多主角都是反复出现,贯穿始终的。读着他的那些童年故事,就好像在看自己的童年回忆录:有跟自己很要好的铁哥们儿,也有一个强势得令人害怕却又不得不去讨好的人精儿;有一个很疼爱自己的奶奶,还有一个总是责怪奶奶溺爱我的妈妈。不是史铁生的童年有多么与众不同,孩提时代的人们都会有共同的快乐。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跟随史铁生回到那不识愁滋味的童年里。这便是托尔斯泰说得那样,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童年也总是相似的,却只有史铁生记得用文字去还原它。
走过那段充满希望和欢笑的童年,196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史铁生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来到了陕北延安地区“插队”。那时的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总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国家,是的,当时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心系民族,情怀国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被很多读者视为史铁生最优秀的作品,这些读者大都与史铁生一样,曾经也是上过山,下过乡的小知青。这是史铁生唯一一部描写文革时期知青下乡的作品。当然,它并不似刘心武、卢新华、王亚平这般的伤痕累累。脱离的政治和批判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却是站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以平实而浪漫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
二
1972年,一个算不上特别的年份,对于史铁生来说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的转折。21岁的史铁生突地一觉醒来,双腿却动弹不得了。他当时该有多绝望,多怨恨是不言而喻的。但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一场浩劫成就了一位称得上伟大的作家。这里的伟大并不单单是指他的文学成就。《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等作品都描写的是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的事。史铁生也曾清晰的描述自己的在得病之初的潦倒和迷惘,然而纵观全文却又读不出一丝一毫绝望轻生的念头。他常年坐在轮椅上,甚至卧于病榻中,但永不停歇的是思考,他在思考生与死,灵与肉。在那个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地坛中,他悟出一个道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所以他反问自己,为什么不试着活下去了?当“活还是不活”成为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时,加在这个人的肩上的生存压力一定已经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在面对“活与不活”的两难选择时,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心理障碍“目前我过得如此痛苦,接下来的日子想必是会更加痛苦;到目前为止我的生命已经没有半点意义和价值,接下去就更不可能获得什么价值了。”所以,只有选择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只有拒绝继续接下去的人生,才能拒绝承担这一生命过程的不堪承受之重。因此,人们往往喜欢把一时的绝望当作是永恒的绝望。但是那个双腿瘫痪后又急性肾损伤的史铁生却自信自语道,“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于是人们松了一口气,由于儿子的苦难而令自己的苦难加倍的母亲也在天堂里送了一口气,他已经有了面对“死”的幽默感,又怎会一意孤行地急着与“生”说永别呢?
史铁生还在思考另一个深奥的命题——无缘无故地受苦是人生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难道真是这样吗?“即使人们超越了苦难的煎熬,是否依然要面对在生命的终点意义缺失的难题。”“人类是要灭亡的,地球是要毁灭的,宇宙正在走向热寂。我们的一切聪明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到底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我们在走向哪儿?我们再朝哪儿走?我们的目的地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我们的救赎之路何在?”最后史铁生的回答是:转向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一个不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于是绝境溃败了,它必然溃败。”
三
直到现在,过去的日子已有将近六十个年头,心静如水的史铁生依然在用自己的作品与自身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一次采访中,他调侃着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四十八年来,他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每看到此,想到他的身体也成了“病”的乐园,不禁哑然失笑。对待死亡,他总能平静地娓娓道来:“我轻轻的走,正如我轻轻的来,扫尽尘嚣。”
细读史铁生,我深感在他之后,我们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对待生病,史铁生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在作《病隙碎笔》时,已是每三天透析一回,大部分时间在受病痛折磨和与疾病搏斗中,这本书是不折不扣的在那少的可怜的缝隙中的碎笔!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却没有发现他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那些断断续续记录下的思绪毫不给人细碎之感,他在文字中常把史铁生当作旁人来观察和谈论,使我觉得他已不在困在轮椅上的躯体里了,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也伤害不到他。
若要谈我对史铁生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开篇说到与他结缘是由于高一课本上的《我与地坛》,接着便零零总总看过史铁生一些文章,《合欢树》、《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等,其中最喜欢的当数《奶奶的星星》。在《奶奶的星星》里,我看到一位善良却倔强的老太太蹒跚地走向那个正在院子里奔跑嬉戏的小孙子。每每在脑中虚构这个形象跟场景时,我便会想起自己的外婆;也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契合,让我更加沉迷于史铁生的文字。
尾声
说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今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我想并不过分。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写作之夜”,史铁生便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一如既往地居住在自己的内心,苦苦地追寻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生命的明快;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第四篇:《不朽》后感
《不朽》
作者:落落
[直到我们把死亡分开 一]
【每年会有一次,异常的低谷,改变先前生活方式,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坐在阳台上被太阳晒得睁不开眼睛,连觉得口渴也没法起身倒水的,失意。
——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开口。
别看我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指什么样子?),却是非常容易受挫的哭胞型。躲在卫生间里脸埋在廉价卫生纸里也好,晚上把背朝外,让左眼里的泪水流进右眼,右眼里的流向被单,或者走在路上,大庭广众之下就用手背一次次堵眼睛……这些对我来说全不是罕见的事情,常常发生。
——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开口。
从小时候开始,羡慕姐姐,羡慕邻居家的女孩,羡慕电视里的偶像,羡慕班里会唱歌能跳舞的文娱委员,她在校庆上要演出却忘了穿白裙子于是走到我面前说“你的临时借我一下吧”,我把自己身上的裙子在卫生间换给她,穿着她的红色的那条站在人群里朝舞台上仰望。“那是我的裙子呵——”的心情。兴奋又惆怅。
——所以原谅我不知道如何开口。】
该如何开口.我亦不知.昨晚十二点腾讯上一位故人来寻我,她说:徐蕴.不晓得该怎么形容彼此的关系,“死党”“好友”“知己”……都不能够.只能说是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的朋友.无可替代的存在.她的下一句是:我很难过我不想读书了.我惊得说不出话.而下一秒,我几乎要为她哭泣.因为我了解她,我知道她有多么难过.难过得要死掉.她的妈妈不想看到她,她的后爸很坏,她现在的成绩只能上职高,她说.一言难尽.我开口.----还有一年
----一年不够了
我说,上大学和上高中还是要看你自己,不要这样没有信心,至少拼一下,将来想起来自己至少拼过,就不会有遗憾.试一试.到最后已分不清在劝慰她还是我自己了.后来她又对我说,“我不是个好女孩”。
我们口中的“好女孩”又是因为什么而这样定义的呢?
我大概也算不上。
从11点到12点她一直哭。我说, 多想想将来想想你妈妈想想我。
还有你自己。
其实我也很难受,父母在我考差后不停地教育我,真的是什么样的话都说得出。自己显得不理不睬,想没听见一样。母亲对我说:“开学把语文课代表辞掉吧,考成这样怎么当,面子都没有了。”我平静。
不是没有想过。
只是后来又觉得,能做得好的,再加把劲看看,再试一试,这样对自己说。这么写着也觉得自己够厚脸皮的了,可内心还是很眷恋的。
其实,正所谓无心而不伤,是因为绝望。
看起来无心而不伤,是因为看不清绝望的本质。
【因为父母,我必须活下去。
因为恋人,我能够活下去。
因为朋友,证明我活着。
因为你们,我得以活下去。
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说,夸张的甚至转头看就觉得肉麻的话。明明是隔着相当距离的,两个人世之间。却有这样的鼓励。偶尔,不时,常常,一直或永远,被鼓励着。】
有时候会想,“没有退路就自杀”
自杀.一了百了,多好.可我忘不了妈妈看到这句话心有余悸的眼神,我也还有阿邱还有母亲还有朋友,之所以放不下.落落写, 因为父母,我必须活下去。因为恋人,我能够活下去。因为朋友,证明我活着。因为你们,我得以活下去。不是没想过放弃,只是始终没办法放弃.将来想起这段记忆,或许只是笑一笑。我把它放在枕边,带在路上,留在回想里。
【是有点灰姑娘,从灰姑娘的开端,到如同故事后面一般的展开。
南瓜马车,玻璃鞋,舞会,缎带编织的裙子。
眼泪。】
童话。
关于灰姑娘。第一次看的时候很惊讶,惊讶于作者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一切都是巧合。一切都是假的。
实在有够不现实的了,甚至觉得有些可笑。首先关于灰姑娘,要先死了娘,为后来的后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第二要有一个娶后妈的爹,为小女儿剪树枝的爸爸。然后就是必不可少的恶毒的后妈,这种产物在今天已经濒临绝种了。……种种之后是一个为其一见就倾倒的王子,还必须是一个有权有势有能力可以满世界找意中人的王子.连灰姑娘自己也要有美貌有气质。
再是每个几乎不可能的细节,首先是脚和鞋子,脚要够特殊,鞋子更是要量身定做不能是均码的……宴会前记得跑去哭坟,对着一棵榛树哭束手无策毫无办法只知道傻哭。还有就是落跑时要掉一只鞋子,试想现在谁穿高跟鞋逃跑不是把高跟鞋脱下提在手里方便逃跑的。
最后发现,这个故事实在就是将不可能演绎到了极致!
……
研究结果表明,灰姑娘这种神奇的事物比白暨豚还稀有,还幻想什么呢。
如此结局,对于很多人来说是要历万劫的。大部分人都阵亡了。从此万劫不复生。
代价实在大得很。比如,眼泪。
廉价的,透明的,易碎的,湿凉的,清澈的,苦涩的,眼泪。
[不朽·年轮的回归线 ]
【五百岁。
八月的星与二月的海,碰撞着小节拍。
三岁。
开始有了记忆。终于要开始正式的旅行。
六岁。
彩虹在阳光下融化,缠上手指变成糖。妈妈爱好打毛衣的手串过春夏秋冬。
十岁。
外面开始下起雨来。
十六岁。
养了一头怪兽。它不需要别的力量。只要能让你迷路一阵暂时忘记方向。双手合十也不能回到故乡。
十八岁。
假设是抗争却不知道是面对着谁。
夏天要迎接转折和分开。
二十二岁。
到底是什么定义着我们的年月。是什么让时间成了时间。是什么把交叉的线重新引向了两个地方。
几百岁的时候也不会明白。
一千五百岁。
当“物质守恒定律”证明着我们的一切都不会凭空消失。我们的头发,指甲,身体的水分,肌肉骨骼,甚至小时候吃下的一根鱼骨头。它们都绝对不会消失于这个世界。
所以一千五百年后过去,并非没有了我们,而是我们的身体上生出了绿色的草,一部分变成山,还有一些被风吹进海水,甚至有些随着尘埃飘进宇宙缓慢地凝视着地球。
……
……
生日时,在心里默默许愿“一定要去看×××的演唱会!”
睁开眼后吹熄了蜡烛。
你十五岁了。】
年华流云飞逸,坚持自己的想法,相信一切终会永垂不朽。回顾左岸的风光,才发现自己心里掉落的美好,竟似儿时嬉戏的玻璃珠子,是水晶般透明。
有些事我们不明白,有些事我们不懂得,过程中过于贪恋明媚的阳光,再回来安慰自己“喔,原来答案并不重要。”
小时的月光能令安静长久,回想起来却是沉默,渴望回到那能令内心纷扰叫嚣渐渐评定的夜晚,好像远远的连月亮也醉了。黄碧云说:“恋慕与忘却,便是人生。”一心一意待自己好,到头来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害怕颠沛流离无枝可依。之于我的。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命运与手掌的纹路再怎么变换,也终是逃不掉这几个字。
好像一切的一切,都错了。虽然毕竟存在着纪念的意义。
那么,这时候,对于那一句很古老很古老话里的意思现在能明白了吗?
那句话说,“再也回不去了”。
第五篇:延安精神不朽
延安精神不朽—参观圣地延安演讲
延安精神是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反剿抗日奋斗历程的概括和总结。它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延安“是中国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而同时孕育出来的延安精神也成了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有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独特地理环境,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游击战术在这里又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但当时的延安也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等不利方面,而且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负荷。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几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成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最终用血肉之躯驱动了中国工农革命的隆隆战车。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在纪实影片中,我们可以通过胶片追忆当年广大革命战士勤俭的作风;在圣地延安,我们更是可以从故居实物中领略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的高风亮节。他们都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呀,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部队配发的木椅、木床,没有一件豪华的用具,除多了一张办公用的木桌,与普通士兵和农民没什么两样。而正是在这张木桌上,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文章,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是在这延安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是星星之火,是形成燎原之势的精神。它让我们明白了在艰苦的条件下,矢志不移,信念不改。虽居斗室,却心忧天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军民深信中国革命能从窑洞中走出,走向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直至全民族的彻底解放。延安是漫漫长夜中的一丝光亮,它照亮了迷路人前进的道路,指引着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行人,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是信念、理想的寄托。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顶礼膜拜式地纷纷涌向革命圣地,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赤子之情。
延安精神更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驼着重担向前。任弼时是我党的优秀代表。他体现着延安时期人民特有的品质和美德,是延安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延安路则是“骆驼”踩出来的。这些“骆驼”同人民一道,共同背负着民族的苦难,艰难地前行。
枣园依在,杨家岭犹存。我们只能从故居旧址中遥想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情景。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有关中国革命运动的问题在这里都有它的章节,有着极为详尽的阐释和说明。延安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值得我们去钻研,去开掘,让我们懂得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真理。一句话,革命选择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