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

时间:2019-05-14 08:4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

第一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对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和责任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力。应考虑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要建立有效的执行和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要按照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现有各种法律的生态化调整。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要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者:zhujiuxiang 于 2013-11-30 11:32 发表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生态产品成为当今中国最短缺的产品,生态差距成为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认,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及其部分领域和区域的盲目开发、无序开发、过度开发是主要原因,而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是更深层面的制度原因。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没有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没能很好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相当程度上、许多领域中,主要还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在政府不合理干预下配置资源。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先征后返、财政补贴、电价优惠、降低环保标准等进行招商引资,带来产业转移的早熟,加剧了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税收和价格机制还难以有效抑制对资源及其资源性产品的过度需求,由于土地可以卖钱,各级地方政府对占用土地的需求几乎是无限大的,工业用地、水资源、能源等的价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湿地、林地的成本过低或基本无成本,远远无法弥补生态价值。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多于其财力,迫使其不得不圈地卖地融资,导致耕地和生态空间被过多占用。以C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和干部任用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等,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我们已经建立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但不系统、不完整。源头上,没有建立起有效防范的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

还没有完整建立,许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不到位,用途管制在耕地方面落实较好,但没有扩展到占用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严密监管的制度。对各地没有资源环境方面的警示和约束,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后仍在过度开发;环境保护的制度不少,但在环境保护中居核心地位的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还很不健全。后果上,没有建立起严厉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没有追责。一些不法企业偷排、超排,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只是象征性地交点罚款就可摆平,等等。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源头严防的制度体系

源头严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决定》提出了7个制度,构建了源头严防的制度。

(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分别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但目前没有把每一寸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确定清楚,没有清晰界定国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没有划清国家所有国家直接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等各种权益的边界。要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二)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相关法律规定了全民所有水资源、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者。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权益不落实;监管体制上没有区分作为部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利与作为所有自然资源管理者的权力。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越来越明显,市场价值不断攀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未来价值、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

制,就是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思路,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授权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对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进行统一监管,享有所有者权益,实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

(三)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我国实行对土地、水资源、海洋资源、林业资源分类进行管理的体制,很容易顾此失彼。必须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统一行使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空间和所有海域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的系统性修复。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过程严管的制度体系

过程严管,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决定》提出了5个制度,构建了过程严管的制度。

(一)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使用自然资源必须付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我国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总体上偏低,所付费用太少,没有体现资源稀缺状况和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必须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我国工业用地总量偏多,居住用地偏少,比例失调。原因之一是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混乱,各地为招商引资,工业用地实际出售价格往往低于基准价,甚至零地价,为弥补工业用地上的亏空,居住用地屡屡被打造出“地王”,价格畸高。要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从源头上缓解房价上涨压力。同时,要通过税收杠杆抑制不合理需求。当代的价格机制难以充分体现自然资源的后代价值,当代人不肯为后代人“埋单”,必须通过带有强制性的税收机

制提高资源开发使用成本,促进节约。要正税清费,实行费改税,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如,若对抽采地下水实行水资源税,就可以有效抑制过量开采地下水的行为。

(二)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发展,只不过发展的成果不是生产工业品和农产品,而是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生产者向生态产品消费者出售生态产品,理应平等交换、获得收入,这不是施舍或救助。生态产品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易分隔、不易分清受益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该代表较大范围的生态产品受益人通过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购买生态产品,这就是生态补偿。所以,要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生态产品受益十分明确的,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如河北的张承地区,肩负着为北京、天津提供优质足量水资源的主体功能,京津两市就应该给予必要的补偿,并使之制度化。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

(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水、土地等不宜跨区域调动的资源,以及无法改变的环境容量,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极限,不是靠价格机制能调节的。我国不少地区在现行发展方式下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已经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过高,生态空间和耕地锐减,大量开采地下水,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自净能力。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确定一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红线,当开发接近这一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后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

后果严惩,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决定》分别对领导干部和企业个人,重点提出了2个方面的制度,构建了后果严惩的制度。

(一)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是针对领导干部盲目决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而实行的制度。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与不全面、不科学的政绩观及其干部任用体制有极大关系。一些地方为了一届任期的经济增长,不顾及资源环境状况盲目开发,尽管可能本届任期内实现了高增长,却造成了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甚至不可逆的系统性破坏。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终身追究责任,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状况、林地、开发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自然资源进行审计,若经济发展很快,但生态环境损害很大,就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二)实行损害赔偿制度

这是针对企业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而实行的制度。在国土空间开发和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违反法律规定、违背空间规划、违反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总量控制的行为。对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要严惩重罚,加大违法违规成本,使之不敢违法违规。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处罚数额太少,远远无法弥补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治理成本,更难以弥补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长期危害。要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让违法者掏出足额的真金白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决定》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退耕还林、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环保市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联动机制、国有林区经营机制和集体林权、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制度建设任务,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就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美丽中国

第三篇: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实施意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云发〔2009 〕5号)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新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生态的模范自治州。现结合××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建立科学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在不断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生活素质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实现以人为本,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协调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增创发展新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从宏观战略高度、可持续发展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上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建立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社会建设目标体系,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的发展理念,通过体制 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完善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行为文明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功能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逐步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州打造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文明自治州。

(二)基本原则。坚持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继承发扬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朴素生态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生态文明观,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的利益,使经济社会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益,打牢可持续发展基础;坚持共同推进,调动各方力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三)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文明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形成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通过不懈努力,将××州建设成为全省较高水平的生态文明示范自治州。

近期目标:2010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建立,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保护设施、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生态意识逐步提高,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中期目标:到2015年,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基本建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优化,各种污染源得到 有效控制,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取得全面进步,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念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远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具有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更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文明道德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各族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有机结合、分类实施”的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山区综合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南部开发工作相结合,切实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重点是根据生态环境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按照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统筹规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把经济活动控制在自然生态的承载力之内。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重点开发,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做到增产不增污;在国土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区域实行优化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水平,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增产减污;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人口和经济集聚条件较差,但对区域生态安全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区域,坚持环境优先,实行限制开发,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逐步成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在自然保护区、湿地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依法依规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消耗低、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区域内企业之间、园区之间形成共生互动的循环型产业,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循环传递。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重点在冶金、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开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清洁生产活动,创建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循环型工业企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型工业园区,引导所有生产性项目进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治污。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资源利用运行体系,完善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发展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经济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发挥我州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牧渔业产品及其深加工,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和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着力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生物资源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壮大医药、木本油料等优势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和推广生物技术、无公害技术,建立一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优势生物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壮大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猪-沼-果(菜、鱼)”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高秸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增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四)以森林资源为基础,培育和发展生态林业。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林业要素市场,建立“林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 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大力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的现代林业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和商品林工程建设,加快特色经济林、用材林、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开发建设,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尽快构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格局,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森林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

(五)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州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大力发展培育一批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内涵丰富、优势明显、生态良好的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格局的形成。围绕“一点(哈尼梯田)一线(滇越铁路)两片区(文化览胜区、康体休闲区)”总体规划思路,切实增加投入,加大重点项目、重点景区的建设力度,以升级创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大力发展融民族文化、生态 文化、康体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在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引入生态大通道建设理念,建设生态观光高速通道,利用交通枢纽、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和繁荣。

(六)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突出抓好工业原料林建设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扩大绿化面积,保证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率,建设一批园林(绿化)城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绿色生态交通”,科学规划项目,把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冶、绿化、污染物防治等工作统一纳入工程监理体系,尽量减少项目实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宣传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推广交通节能技术,全面推进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以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州”、“林业生态县”、“生态县(乡镇、村、园)”、“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小城镇”、“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城乡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和各类典型生态系统,加强重要生态 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重要保护区建设工程和绿色走廊工程,尽快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异龙湖、××、南盘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冶金、化工、造纸、电力、建材等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为重点,加强火电、冶炼等行业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和工业锅炉、炉窑的技术更新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小型燃煤锅炉,不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努力控制酸雨污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村)建设。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防止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面源污染。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继续推进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工程建设,抓好以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恢复、维持生态功能。强化危险废物、放射源的安全监管,完善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确保环境安全。

(八)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经济政策。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对废弃物资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和完善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利、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供求方面的调节功能,引导资源按有利于有效利用和生态恢复的方向进行配置。建立能够有效推进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政策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强化排污费征收及监管,开展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林业发展的地方生态效益补偿、林业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等长效机制;完善矿山、水电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实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从水电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当地环 境的恢复治理。加大金融机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生态产业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和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市场化。

(九)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从2010年起,州县市财政每年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项目前期经费、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支持生态产业及生态工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重点城镇及重点地段的面山绿化、生态文明建设技术研究、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等。要统筹安排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污染防治、水土保持、河道整治、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管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资金,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开展。

(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生态文明 建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科普知识,让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工厂、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切实增强人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树立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促进广大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生态文明观,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引导全社会转变消费观念,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活动,摒弃讲求奢侈的“高档消费”、铺张浪费的“攀比消费”、追求方便的“一次性消费”等消费陋习,推进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绿色消费,让勤俭节约、理性消费成为社会习惯和时尚,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

(十一)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形成党政 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策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研究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关系,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州、县市和乡镇分级推进、分级管理、部门配合、上下互动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实施、沟通协调等日常管理工作机构,及时处理、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推进有力。

(十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市、部门和企业,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定期作出检查、汇报。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动态管理,接受新闻媒介和社会的监督。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倡导生态文明激励和约束机制,对为生态文明建 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实施严格问责;对因决策失误、失职或渎职等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主动抓机遇、迎挑战的战略任务。全州各级、各部门必须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以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以扎实稳健的投入机制,以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广泛开展。州级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各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确保××生态文明自治州建设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篇:浅析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浅析当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以成都市郫县为例

前言: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和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成都市郫县生态战略地位特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是普通参与者,也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建设实践,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郫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郫县要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发展和全省发展所承担的生态战略责任和水质资源战略支撑责任,走好民生为本循环发展之路,巩固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果,使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郫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

面对传统工业社会所引发的全球性危机,思想革命和理论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传统工业文明模式的不道德、不可持续不仅被当代思想大师发现并指出,也被21 世纪初陷入全面危机(经济危机、能源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的地球现状所证实。

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才有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题中之意,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从“协调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所规划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部署。生态文明不再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部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政治与精神文明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鲜明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 1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多个层面,跨越微观、中观和宏观多个层次,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多个主体,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多种环节,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要素。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系统全方位转型,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到政治经济体制等,都需要彻底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着十三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和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开辟了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更重要的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我们党的执政纲领,体现了党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的历史性把握。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展示了更加美好的前景,也为整个人类 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巨大贡献。

二、郫县生态战略地位分析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席卷中华大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浪潮中,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分别扮演着不同的重要的角色,中央引领全国的思想 解放和理论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者,是理论创新的主体。而地方党委政府则承担着具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付诸中国 发展实践的实践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党 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和效果,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完 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效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成都市郫县是我国众多地方政府中的一员,由于其生态战略地位特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大潮中它既是一个普通参与者,也肩负着一些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郫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郫县县情独特,生态战略地位重要

郫县,地处成都西北城市通风口,向城市吹送来自高原的富氧离子。郫县,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源源不断地向成都输送市民所需的饮用水,承担着城市90%以上的饮用水供给。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赋予了郫县的天生丽质。

1.郫县的生态本底:上风上水,八河并流

岷江水经都江堰分流后,清澈流淌的生命之水,在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平原上枝丫般舒展,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干渠或分或合,又产生徐堰河、沱江河、府河及毗河,形成了八河并流的壮丽景观,沟渠纵横,河水温婉平和、精巧细致、可近可亲,给郫县平添了几分小桥流水般的婉约和妩媚,河流倒映蓝天白云,绿树掩映,景色旖旎,同密集的路网、竹木林盘、农舍院落交织一起,形成川西坝子独特的风貌景观。郫县的水质清冽,达到欧美标准,可直接饮用,是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全市最大的自来水厂——六厂和七厂均坐落这里,供应了成都市90%以上的饮用水,成为城市的生命之源。

2.郫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公园”

这是一个四季绿树鲜花的地方,空气清新,气候温润,四季常绿,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公园”。这里是中国盆景之乡,全县花卉苗木超过10万亩,拥有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拥有西部最大的玫瑰基地和鲜盆花基地,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农家乐,形成了风靡全国的休闲旅游模式。从空中俯瞰,郫县就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成都平原上。

3.郫县—— 一流投资环境,凸显成都西门口卫星城发展优势

郫县,区位条件便捷,交通四通八达。距成都中心城区仅14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距成都火车北站10分钟车程。地铁2号线、成灌快铁在犀浦同站换乘。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区间道路,构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县域公路密度2.7公里/平方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物流畅通快捷。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功能配套,丰富的人文科教资源,极大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提升了郫县投资价值。

依托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现代工业港,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和“环保、低碳、科技、高端”的工业发展思路,极力把生态工业做“强”。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平面工业向楼宇工业转变,园区企业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科技型、总部型转变,全力培育壮大医疗设备制造、生物工 3 程、电子信息和电气机械等生态环保、成长性好、可持续的产业,当纳利、帝斯曼、正大等世界500强已抢先落户郫县。

4.宜人郫县的高雅气质:人文厚重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必须具备自己独特的气质。“九天开出一成都,万脉千流源望丛”。三千年前,望帝教民农桑,丛帝治水兴蜀,留下了杜宇化鹃的动人传说,祭祀望丛二帝的望丛祠也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郫城是古蜀人最早的定居点,在古城遗址出土的“大房子”,就是最早的定居建筑。古蜀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农耕时代的辉煌文明,哺育了严君平、扬雄、张俞等众多名家大师,并代代延续,薪火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现在,每两年一届的世界蜀商恳亲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蜀商精英都要汇聚郫县,祭拜望丛二帝,共商蜀商发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这条绵延数千年的人文河流,养成了郫县高贵典雅的城市气质。而这条人文河流始终在郫县这片土地上不息地流淌,滋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时至今日,郫县县域聚集了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21所高校,占全省国家部属高校的一半,占全市省属高校的43.7%,在校师生达到30多万人,成为高校最为密集的区域,也是高素质人才密度最大的区域,强大的“智力引擎”推动郫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城市,被命名为首批“全国文明县城”。

(二)郫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依托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在农业的精细、精品和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按照生态、安全、高端的方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示范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科技总部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打造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检测体系,打响郫县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品牌,建成服务都市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同时,郫县着力提升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发展一批精品园艺场和高端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重点把花园、友爱连片打造成为集培育研发、观光展示、市场交易为一体的精品苗木示范区。按照一三互动、文旅融合的思路,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乡村酒店,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打 4 造全国一流的乡村休闲度假示范区。

2.依托全国唯一的川菜产业工业园区,提升发展川菜特色产业,围绕“双百亿”目标,制定川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豆瓣产业集团化发展,大力推动川菜产业链及产品创新发展,着力构建“研发、生产、流通、加工、配送、销售、体验观光”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引领全省川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同时,政府、企业合力加大投入,构建完整的食品检测体系和有效的政府监督体系,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努力将川菜产业园区打造成为食品安全放心园区。

3.设立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坚决把住新上项目生态环保的“第一关”,有污染的项目,不管投资多大、利税多高,一律不得进入。坚持集中集群集约和“环保、低碳、科技、高端”的发展思路。更加强化创新驱动,抓紧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创业投资体系,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在企业建立、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努力建设科技型园区、创新型城市。另一方面,对现有污染和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清理整顿直至关闭。严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强度,健全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使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理,不给任何污染行为以可乘之机,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环境包袱和污染遗憾。

4.郫县把实施环保重点项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重点累计投入资金30.24亿元,全面完成35个生态环保重点项目。建成1个县级、6个镇级、9个末端污水处理厂(站)和12个村级微型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近700公里雨、污水管道,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7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2%;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120公里健康生态绿道建设。

5.全县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绿化覆盖率达43%,人均拥有公园绿地10平方米,全县14个镇均跻身环境优美乡镇。漫步郫县城乡,犹如置身巨大的花园,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更是人们心灵的家园。

走进郫县工业园区,见不到烟雾、污水、垃圾,听不到机器轰鸣的噪音,满眼是绿荫如盖,芳草如织,鲜花点缀,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宛似公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双赢,成为环境友好型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6.2012年,郫县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2013年,郫县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并被列为全国第五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郫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确立了“水润蜀都、生态郫县”的发展定位,按照建设成都西门口卫星城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生态乡村、品质城镇、美丽郫县”建设。

(三)制度缺失严重阻碍郫县生态文明建设

虽然近年来郫县生态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郫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于郫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法律政策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郫县的科学发展,严重阻碍了郫县生态文明建设。比如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相关生态法律法规在郫县宣传普及的力度较弱,缺乏细化可行的实施细则,生态执法监督检查跟不上,郫县的生态执法效果还不理想。郫县地方生态文明立法还不够超前主动,缺少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立法调研和立法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政策和立法建议。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和激励不到位的问题在郫县还很突出;还存在认识模糊、责任感不强、行动不积极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诸多障碍;在现实生活中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逆向激励机制还存在;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逆向选择行为还屡见不鲜。唯GDP 独尊的政绩考核体系导致不计环境成本、不管生态后果、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还有一定的市场,职务晋升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由于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制度建设的滞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尚未牢固树立,低碳、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还有相当多的人把高碳、奢侈、损害环境的生活方式作为时尚追求,并且这种不良的消费行为正在向子代转移和扩散;由于生态公共产品生产激励制度建设滞后,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公共产品主产区的郫县为全省全国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生态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褒扬和经济激励;生态产品产区的产出效益无法内化为其经济收入,生态效益与经济收入的严重失衡挫伤了人们从事生态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也使当地党委政府陷入履行对国家和民族生态责任与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两难选择。因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于巩固郫县已经取得的生态建设成就,加快郫县生态建设步 伐,推进生态产品主产区和受益区协调发展,确立“水润蜀都、生态郫县”的发展定位,把加快发展、保护生态,富民强县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经济强、生态美、人民富的生态区的发展新路,实现建设美好郫县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生态郫县建设步伐

面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县的新征程,郫县将以生态经济为核心,生态环境为基础,生态文化为支撑,生态制度为保障,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着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区”的思路,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生态化、高端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打造郫县经济转型样板,走出一条综合效益最大化、单位消耗最小化的郫县特色“产业倍增”之路,壮大美丽郫县的产业支撑。

2.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构建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项目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网格化管理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打造饮用水源保护样板。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均等建设,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样板。“水润蜀都、绿满鹃城、花香郫县”的美丽图景逐步呈现。

3.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摒弃“重发展、轻保护”、“重物质、轻精神”的发展取向和人生价值观,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行政决策、生产经营、流通消费、日常生活,使“绿色GDP”成为各镇各部门的追求,使“绿色政绩观”成为各级干部的追求,使“绿色生产观”成为广大企业的追求,使“绿色消费观”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4.着力构建生态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逐步建立绿色考评体系,设定考评程序,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达到22%以上。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立足水源保护地优良的生态,郫县正千方百计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

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生态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居品质的根本要件,是区域价值和竞争力的重要保证。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凸显出郫县优越的人居价值。

郫县把开展生态系列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着力提升区域生态品质,建设美丽郫县。为此,郫县按照“建大公园、建大景区”的要求,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在保护好“川西田园”美丽风貌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生态园区等生态系列创建工作,努力构建“水润蜀都、绿满鹃城、花香郫县”的美丽图景,让区域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让郫县和主城区的水质和空气质量更有保障,让“住郫县生活品质高”成为所有人的共识和现实。目前,郫县14个镇全部获得国家生态乡镇命名,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乡镇满覆盖,建成123个市级以上生态村,生态村比例达80%;建成750户市级生态家园,4个园区获得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命名。

结语:

本人出生在郫县犀浦镇,长期生活在这个宜居宜业和谐幸福的生态田园城市,亲身经历了一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良好、形态优美、社会和谐幸福的西部新城强势崛起。成都自古以西为贵。成都西部,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源远流长的城市文脉,养成了城市的独特气质和城市气韵。郫县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历来享有“银郫县”的美誉,自古就是理想的人居栖息地。

郫县,成都西门口卫星城,正出落成最宜居宜业的人居福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第五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反思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详细研究建设的道路、目标及手段、方法的选择。这是一个再反思、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根据十八大报告,这些制度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的好坏,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好的生态文明制度将能使建设事半功倍,而坏的制度则能使建设半途而废。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间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正常运转和发挥预期作用的根本依据。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制度的有效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其更好更快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切活动需要对制度负责,需要做到规范优先,需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检查,了解制度落实的情况,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纠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建设中的偏差,解决和处理建设中违反制度的各种情况。科学、合理、正确的生态文明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缺少这样制度的约束,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会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制度支持,它的实施将带来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与挑战既可能来自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来自既得利益的阻碍,还可能来自于技术条件的落后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消除资源环境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章立制。我国环境容量有限,且十分脆弱,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进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但是目前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一些领导干部还没从唯GDP的思想桎梏中跳出来,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其内涵和本质缺乏深入的思考。公众的生态意识还很欠缺,过度消费、高碳出行、甚至破坏环境等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盛行,如捕食野生动物、偷排污水废物、市民生活垃圾不分类乱堆放等行为还时有发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不改变广大干部、公众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中国现代化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大多数百姓摆脱了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长期重点关注经济指标,而忽视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更是滞后,目前还无法满足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诉求。人们期望吃得绿色、穿得绿色、行得绿色、住得绿色、用得绿色,只有体验到绿色,才能感悟到幸福、美好。但目前状况是人均绿地不足、分布不均,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城市建筑密集、房价过高、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空气不达标、水质令人担忧、垃圾占田围城,等等。如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就会化为泡影。

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目前,长期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保投入、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没有提到重要议程,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如土地开发的刚性需求与城市土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垃圾围城处理技术和能力不足的矛盾、工业增长中废水废气的增长快于处理设施和能力增长的矛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私家车数量的巨增,道路资源供给与机动车保有量的矛盾,等等。诸如土地瓶颈问题、垃圾问题、空气、水质问题等,如果没有制度保障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要把生态文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融入各级政府的决策、评价、考核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世纪工程、基础文明建设来实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一个相应的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国家层面上,要制定长远的国家级的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和制定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和计划。各个地方的生态发展规划根据国家规划的精神,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发展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应以原则性为主。各个地方性的规划,应该在国家规划所设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方案。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环境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新确立指导思想,按照防治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确立生态文明地位。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首先要加快我国的环境立法,针对环境资源中的新问题,加快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新理念和新的立法手段。其次要抓紧制定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修订,使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目标能够做到相互衔接。再次要在法律法规上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坚持“受益者或破坏者支付,保护者或受害者被偿”的原则;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最后要完善地方的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的生态立法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立法,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总之,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要强化政府的能源及减排和任期绿化目标等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需要把推进各级政府应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或规划的项目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要进行专家论证,重大污染环境项目要立即停止。要自觉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开听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建立有关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提高生态行政能力,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执笔:赵建军)

下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林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吴书记在林甸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温泉名城。这一全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的全新......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认识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认识 研究生5班 钟文 201381702015 摘要: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02班学号: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

    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