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和谐社会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黄海学院0923班 邓玉09419328
时间:2010年02月15日
地点:江苏省常州市潞城镇店前街
正文:
一、调查情况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很严重的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洪水灾害、水资源短缺等,已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如植树造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但总体上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相当严峻。我调查了家附近的环境情况。发现污染还是很严重。在家门前的一条河就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了。基本上河水常年是一种黄色的并散发着臭味的污水河。
二、总结成就、存在问题表现,分析原因,揭示规律;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和纽带是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条件。
生态首先是一门哲学,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它是一门科学,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第三它还是一个美学,我们看大自然巧夺天工,是非常美的,这种美怎么用到社会中来,比如说有仿生学,模拟自然,设计我们的环境。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的增加,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们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生态学成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生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生态是一种追求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和秩序的持续与和谐的系统整合功能;生态是一种保育生存环境、发展生产力的战略举措;生态是技术、体制、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生态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不断进化与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既要建设物质生态文明,也要建设精神生态文明,更要建设政治生态文明。同时,要注重中华生态文化传统的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以人力资本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中国的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孔子提倡“天命论”,认为自然——天命是不可抗拒的;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回归自然;庄子主张“不以心损道,无以人灭天”,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荀子虽然强调“明于天人之分”,但也承认天人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总的来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
和谐社会的生态内涵有四层:一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包括水、土、气、生、矿等自然生态因子、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自然生态和谐;二是人与其社会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等物质生产环境的经济生态和谐;三是人与人之间竞争、合作、集群、分异关系的社会生态和谐;四是人类社会的技术、体制、文化在时、空、量、构、序管理层面的系统生态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要处理人和天、地、事、物之间的关系。天是指气侯、可更新能源等外部环境,地是指土地、土壤和景观,事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流通、服务及决策管理活动的运筹,物指水、土、气、生、矿等物质的开发、利用和循环。要协调、整合好自然和社会、有形和无形、物态和生态间的系统关系。心态文明是人对待和处理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的精神境界,包括五类:一是温饱境界,这是人的动物本性和生存本能;二是功利境界,是市场竞争和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力;三是道德境界,能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惩恶行善、扶弱育生,是人的社会性;四是信仰境界,有明确的超越物质需求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五是天地境界,有能超越自我、超越环境,融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于一体的生态整合观。五类境界相辅相成,才是一个物态、事态、心态和谐的文明人。
提倡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是对不计代价、竭泽而渔发展模式的否定。加强环境保护,在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原因:通过调查发现,这条河之所以会是这种情况,是因为有几家化工厂还有纺织厂排污水就是排到了这条河里。
政府没有好好管理关于有些厂的排污问题,导致个别厂随便乱排污,最终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
三、总结。
生态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谐社会建设应强调生态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党对经济转轨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保护,这样才能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必须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也能带来经济效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该做出相应措施,并制定相关的规定,控制厂的排污问题。并尽可能的做好保护环境的宣传工作,倡导大家都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捡起一张纸、节约一滴水、清扫一堆垃圾做起,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我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2、慎用清洁剂,选用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营养化。
3、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7、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第二篇:和谐社会调查报告
和谐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石柱县区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据我了解,首先,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另外,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属性来看,它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会。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人民能够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学、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一个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根据我所学知识,对自己故乡石柱作了相应的调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石柱县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所新变化。我县领导遵循了党中央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时所提出的基本原则。
第一、一年来,全县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dXP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反腐倡廉的文件材料,积极参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 ,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等活动.同时,全县干部职工在开展以“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力建设”活动中,成立了以各机关负责人为“三力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全面部署各项工作任务,责任到人,努力使“三力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二、石柱县遵循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03年石柱民族中学和石柱第一职业中学实施了二校合并。把原来的民族中学改名为石柱第二职业中学。2000年,石柱第一中学在庆祝建校90周年的同时举行了石柱中学高中城的奠基仪式。2005年,石柱中学高中部正式招收学生。为我县打好了良好的教育文化基础。在县城,建设了一个文化活动区和文明路,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三、我县遵循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我县民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近几年,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县个体、私营等民营农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了较快发展。据调查,我县在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工作中,共引进扶持发展了重庆益民菌业有限公司、重庆芋富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石柱薯业制品厂、三益红辣椒食品制造厂、黄水福吉利莼菜加工厂、石柱县红源绿色食品加工厂、黄水万盛绿色食品厂、石柱县联发农产品有限公司、石家莼菜厂、东田药业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个体、私营种植业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自从2004年到现在,我县有了更新的经济发展方案。黄连基地、莼菜基地、长毛兔养殖场、辣椒田地等新名词在近些年接踵而来。其中,黄连、长毛兔、莼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许多经济项目都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黄连基地既可以出售黄连、黄连花茶等实用性产品,又可以绿
化石柱,保持生态平衡;养殖长毛兔既可以出售兔毛、成兔,又可以把兔粪出售给辣椒种植户和莼菜种植户。这样可以缓解资源紧缺状态。
第四、石柱县遵循坚持改革开放原则。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在我县有多个风景旅游区。最为吸引人的是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于每年六月分,在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都举行土家风情表演及歌舞大赛。2007年八月举行了一次重庆市森林旅游节。从此石柱开始打开招商引资口号,促进了石柱经济迅速发展。其中还有油草河、大风堡、男女石柱等旅游区,都受到许多游客青睐。在前几年,我县各小学开始添加英语教程,各学生有了更早的学习英语的机会。在县中心建设了现代化的步行街,提供了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经营场所和经营方式。
第五、石柱县遵循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为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基本观念;为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石柱县公安部门给人们上法律公开课,组织青少年示威游行,以提倡依法治国、反对各种违法行为。
第六、石柱县遵循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我县党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担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第七、石柱县遵循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我们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活力,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怀集县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年,石柱县多间工厂开业,许多人们得到了就业的机会。
第八、我县积极争取市上重大工程。不久,县内将有高速公路、火车贯通。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企业在我县投资办厂。这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也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石柱县遵循着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们建设、靠人们建设、告诉人们怎样去建设。
班级:06材料3班
姓名:刘悦汛
学号:20064870
第三篇:和谐社会调查报告
“超过五成的北京市民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在两会期间,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向本报记者披露了本市第一份“和谐社会指数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在2000-2004年和谐社会指数以及居民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北京的社会和谐程度呈现平稳提升的态势,4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4.8%,居民对北京市建设和谐社会态度积极,有54.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北京是一个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
■七成市民对北京实现和谐社会有信心
“在去年的调查中,我们还首度邀请市民为社会的和谐程度‘打分’,并把打分的成绩计入了总体评价结果。”市统计局局长崔述强表示,北京社情民意网在全市范围内对2113人进行了“和谐社会建设居民意向调查”,请他们回答了“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度”、“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底层市民自我认同度”等问题。“今后,我们将每年定期向市民发出这样的调查问卷。”
记者了解到,除了54.6%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和谐外,37.4%的人认为一般,6.4%的人认为目前北京的社会发展不够和谐。对于未来,72.8%的被调查者对实现和谐社会有信心,19.5%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6.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信心。
■市民对食品安全控制最满意
崔述强告诉记者,调查表还特别设置了居民对政府工作的评价。“我们请被调查者从低保工作、流动人口管理、信访问题的解决、基层民主工作、社会应急机制、食品安全控制、劳动就业工作等七个方面中选择最满意的三个方面。”
结果显示,5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食品安全控制,43.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低保工作,37.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社会应急机制,33.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劳动就业工作,27.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流动人口管理,1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信访问题的解决,14.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层民主工作。
按照这些数据排序,北京市民对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最满意,其下依次是低保工作、社会应急机制、劳动就业和流动人口管理等,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基层民主工作满意度则较低。
■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为三类
崔述强对本报记者说,为了反映社会的和谐程度,统计部门“搭建”的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反映社会冲突客观现状的指标、反映市民社会诉求的指标、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现状的指标三大类。其中第一、三大类包括20个客观指标,涵盖在本市的日常统计项目中。第二类市民的社会诉求是主观指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取得。
上述第一、三大类中设置的客观考核指标十分详细。比如:“在社会冲突的客观现状”中又包括贫富差距、社会安定、环境资源三小项,分别由行业平均工资差、城乡可支配收入比、高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刑事案件立案数、生产安全死亡人数、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比例等指标组成。“这些详尽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社会的客观现状。”
崔述强说,建立整套目标体系的目的是对北京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进行评价。根据统计结果,对政府改进工作欠缺之处,及时作出调整。
“幸福感”调查正式列入和谐社会指标体系
68.2%的北京市民感觉幸福“友好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
“你的生活幸福吗?”接到这份调查表的北京市民张小松有点吃惊,政府对市民的关注已经从吃、穿、用、住、行等量化标准“延伸”到了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北京市统计局在两会期间的政务咨询会上向本报记者透
露,“幸福感”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正式列入市统计局每年进行的和谐社会指标体系调查。记者了解到,幸福感调查从个人收入、工作、居住条件、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观察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市统计局社情民意网在去年底第一次发出的2113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综合评价生活幸福程度方面,68.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生活幸福,27.5%的人感觉一般,4.1%的人认为自己不幸福。
友好的人际关系是北京居民满意程度最高的项目,有5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和周边的人相处愉快;45.1%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表示满意。对于个人收入和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27.3%和29.6%的被调查者表示满意。
“市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心理感受调查是评价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指标。”市统计局社会科学处处长宋晓梅对记者说,如果市民都不幸福不开心,这个社会就没有了和谐的基础。“因此幸福感是调查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
关于感觉的调查如何确定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宋晓梅对此解释说,的确影响感受有许多主观因素。她说,现在的指标体系还是能够基本反映市民大致的幸福感觉状况。“记者了解到,国际社会也在探索关于幸福感的分析和研究,北京进行这个项目调查还是比较靠前的。
2005年,北京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美元,这意味北京的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很多,市民对幸福感的认可度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市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政府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宋晓梅说,“绝大多数人都幸福,政府工作才算有成效。北京市民的答卷让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有74.1%的被调查者认为五年后的生活会比现在好。19.9%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跟现在差不多,5.9%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会变得更差。”尽管对未来生活预期信心不足甚至负面预期的居民所占比重较小,但也会对社会和谐产生重大影响。宋晓梅说,“政府部门应了解他们对未来生活信心不足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篇: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谐社会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1世纪的新体现,并蕴涵着系统的整体性方法论,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包含且直接相通。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其实质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全面繁荣。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有三方面: 一是来自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于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总结。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中国与西方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产生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等等。其中特别强调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发展生态生产力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生态文明思想发端于生态与环境问题,它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以取代工业文明社会。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生态文明观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和谐协调的时间和空间都远远超过斗争和冲突,[1]和谐协调既是复合体发展演进的结果,又是促进复合体发展进步、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因。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中,竞争绝不是自然界的唯一规律,一种生物可以创建一个不曾被占据过的自己的特殊位置,并且无须牺牲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只有在一个缺乏创造性的世界里,禁锢在严格的生存模式里,需求的匮乏和冲突才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因为绿色生命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态位分离的规律、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规律、生态系统普遍有机联系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的规律以及生物间的趋异、宽容现象,所以自然界里,还有一种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和谐协调。
人们渴望和谐、追求和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不懈努力,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西汉的强盛,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社会矛盾比较缓和,民心比较稳定,人民比较安居乐业,自然生态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各方面比较和谐协调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更是从总体上展示出一幅安定稳定、民心畅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景象。
三.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
生态文明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原理;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学习生态智慧和发挥生态优势原理。一)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原理
如前所述,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及可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生态文明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期阶段,生态文明观不但把人类、自然和社会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也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谐协调是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基础,而持续发展全面繁荣又能为和谐协调创造良好的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社会的条件,使和谐协调升华到更高阶段,实现和谐协调的新境界。所以,生态文明坚持社会生态系统、人自身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坚持复合体内各个子系统的持续发展,坚持复合体各方面的全面繁荣和进步。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高的和谐度和繁荣度,但它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和谐与繁荣社会的基本的特征,即胡锦涛指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为不断提高其和谐度与繁荣度而努力。二)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存在、运动和发展的总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生态文明观认为,生产力是使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生产力,它是在传承工业文明十分发达的水平维和十分强大的力量维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所以,生态文明观十分重视发展生态生产力,把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作为推进自然-人-社会复合体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同时生态文明观还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机械唯物论。正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才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变,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样十分和谐、美好的社会。三)学习生态智慧与发挥生态优势原理
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关键是学习生态智慧和发挥生态优势。生态文明观认为,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它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优胜劣汰、协调演变、和谐共荣而积累起来的自然智慧。人类对于自然生态智慧的了解、学习与应用虽不多不深,但是已经获益匪浅,如认识到它是自然科学进步、绿色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与经济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等等。生态智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智慧和生物个体的智慧,生态优势包括生态智慧的优势、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
[2]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吻合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精神,而绿色精神就是一种主人翁和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正确的竞争观,是一种和谐宽容的精神,是一种讲究时间效益和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创造精神。倡导绿色精神就会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特别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5(1).[2] 廖福霖.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4(10).
第五篇:生态调查报告公示
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 年开采20万吨砂岩生产线建设项目
生态调查报告公示
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已开展“年开采20万吨砂岩生产线建设项目生态调查报告”编制工作,现将生态调查报告评价工作的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项目名称:年开采20万吨砂岩生产线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 建设地址: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
矿区范围: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6′17″~106°46′19″,北纬27° 37′27″~27°37′29″,矿区面积0.2386km2。根据2014年12月26日遵义县国土资源局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
(二)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项目单位: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 单位地址: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邮箱:1074693893@qq.com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本次生态调查报告工作按照国家和贵州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本次评价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管理的建议等。
(四)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请公众提供个人准确信息,主要包括:姓名、职业、文化程度、居住或工作地址及联系电话;
(2)您是否知道/了解在该地区拟建设该项目;
(3)根据您掌握的情况,认为该项目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影响方面及程度;
(4)您认为该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影响程度;(5)您对该项目环保方面有何建议和要求;
(6)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并简要说明原因。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意见:(1)直接打电话的方式;(2)写信的方式。
公众可以在本公告发布后的10个工作日内,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各种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提交意见、或向建设单位和环单位索取补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