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

时间:2019-05-14 08:4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对方辩友,纵观人类历史,处处皆是先发展后治理的现状,在我们没有踏出第一步之前,你如何晓得这一步是对是错,只有在路上,不断的错、不断的做、不断的改我们才能到达彼岸,对方辩友成功是来之不易的,生态文明建设亦是这样,顾头顾尾、前怕狼后怕虎的行动只能被世界发展的大潮所抛弃。在生态文明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人类的发展是无穷欲望的在推动着,而这种欲望正是导致人类社会在这短短千百年间的迅猛发展的主要力量。好与坏往往是齐肩并行的,在获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会失去相同重要的东西。人生如此,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如此,对方辩友啊,社会问题一直都是存在的,新的社会层次亦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问题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出现。我们并不是不解决问题,要在坚持先发展生态文明的基本国策之下,在有了社会根基,有了需求只有再去治理。这就像生活在小山村里的纯朴的乡亲们,如果不了解世界,没有经济基础,那么他的一生还是只有锄个锄头、找个婆娘、生个胖娃的概念,谈何治理?没有理念、没有基础,谈何治理,又治理何物?

就像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中提出的,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就需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因为人类对完美的追逐是永无止境的,而我们今天索要讨论的就是先往前走,踏出一步,还是先停下来先解决自身矛盾,这是一个先后关系。

从现今的社会现状来看,我们国家的确存在许许多多急需治理的重大社会问题,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讨论

生态文明建设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讨论

摘要:

随着经济和现代化文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潮流。然而,我们一直强调绝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之风实际仍然存在。本文分析了“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在我国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对策,力图通过揭示“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说明我国不能再重复这种老路。

从18世纪的现代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步入工业化时代。随着蒸气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大量使用,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类以各种方法大规模地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如矿产、水、大气、森林等,建立起了一大批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如采矿、冶金、化工等。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产生出来,同时原始森林、湿地等对改善环境有极大作用的生态系统日益遭到破坏。全球正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1]。经济的发展是否一定意味着环境退化,此问题尚无定论。从历史上看,虽然大部分的证据表明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退化;但是,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出现似乎又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希望,环境与经济也许是可以“双赢“的。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在其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展前期所造成的环境退化,使得发达国家在后期花费了大量的资源进行环境恢复。以此为鉴,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发展中都极力希望能够避免这一过程[2]。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西方100多年的环境问题也在中围的20年中集中体现。在这种前提下,“先污染后治理”这个路予在我国根本走不通[3]。

一.“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及成因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两种具体表现形式:第一、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第二、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绿色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4]。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环境破坏以渐变形式出现,这种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滞后性便导致人们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的滞后性。由于对污染的认识落后于污染的发生,行动又落后于认识,所以,直到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污染也越来越清楚,甚至直接威胁到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治理工作才能展开[5]。

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虽然规定企业成立注册时要提交“环保批复”资料,可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上马太多、太快,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工商管理部门又不具备审查企业是否污染环境及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的能力,很难对之全面核查,而环境管理部门受人员、经费所限。更难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尤其是那些有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地方当局的保护与纵容。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形成制约[6]。4.其它原因

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现实中执行并不力。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法律再加上企业污染后也没有得到有效制裁,使得这些环保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而我国有特别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对策

太湖水污染事件,无锡蓝藻水危机的发生,以及滇池水污染等等,大自然已经用它的方式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行动起来,以应付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解决对策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入、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理论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一系列的全球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极度扩张。人类需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后果,需要用一个新的文明道路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条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7]。人们通常把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把生态文明称为“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8]。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克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9]。

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把文明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生态各个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新路子;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消费模式;综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形成节约资源能源的体制机制;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等等[10]。

(二)深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资源约束日益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因素[11]。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在资源、环境、生态面前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约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际上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上升到国家意志、法律的高度加以确认,把它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要求以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发展,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这是针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以及只是追求当前发展,不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短期行为来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各种条件,如资源、环境、生态等作为发展的要素,要考虑这些方面对发展的制约。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光凭主观愿望就能够实现的,不考虑其他条件制约的发展,只能是短期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破坏了自然这一载体,也就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自身。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好自然和生态,要建设生态文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走文明发展之路[12]。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应对环境问题的挑战。1.法律手段

通过税收这一杠杆,以税收进行奖善惩恶。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按照要求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这种严惩要有一定的惩戒性,相关国际经验表明,污染者上缴给政府的治理费用高于自己治理的费用时,污染者才会真正感到压力。此外,要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13]。2.行政手段

一是改变现有企业环境污染收费模式。收取排污费不能一刀切,要科学合理,尽可能做到按量收费。政府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不仅可以推动节能减排,同时也能增强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按量收费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排放量收取费用,在实际操作中,收费额度应当随着排放量的增大逐步增长。

二是给予环境管理部门“一票否决权”。对企业的开办及改造进行审查时,环境管理部门应有足够的表决权,给予其“终局性”权力,以便从开始就遏制住污染的发生。在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的自身收益常与经济目标挂钩,这就决定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需要改进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还可以公开环境信息的办法[14]。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质量,并对当地领导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工作实行监督,以使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应设法让环境监察管理部门从地方利益中解脱出来,以便不受利益干预地独立依法行使职能。3.经济手段

第一,就是我们在制订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一律不能搞。第三,耍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15]。4.社会手段

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进行打击环境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或者进行专项整治时,要真正做到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要飞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16]。三.结语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责无旁贷,中国政府和民众应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摆在同样的位置。可能在短时间内这两者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在长期内,经过人为的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趋于一致,为了保护环境而限制一些地方有时为了环境的保护可以适当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而在其他产业加大投入,当然这并不是对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是用的,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特色和资源而定。从各个方面能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上,做到真正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1]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 2014.[2]张蓓.美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分析与启示[D].北京工商大学, 2009.[3]陈江涛.“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能走[J].中国环境管理, 1988(3):37-39.[4]朱德明.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J].环境教育, 1997(3):38-39.[5]蒋叶俊, 杨彦荣.经济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与探索[J].当代贵州, 2015(23):24-26.[6]张燕, 张倩, 张洪.“先污染后治理”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电力科技与环保, 2002, 18(2):55-58.[7]陈南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通川篇章[J].城市地理, 2014(16):60-60.[8]李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美丽中国梦[C]//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9]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6):4-8.[10]李勇杰.“中国梦”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华人时刊旬刊, 2013(12).[11]习近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 2005(7):1-4.[1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M].科学出版社, 2006.[13]贾峰.中国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J].绿色视野, 2006(11):1-1.[14]曹东, 杨金田.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J].环境科学研究, 1999, 12(6):1-3.[15]温家宝.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J].人民网, 2008-3-14.[16]王政霞.浅论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J].法制与社会, 2008(32):268-269.

第三篇: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作者: 洪海园林

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对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四川是长江上游的主体,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于增加生态产品生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生态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产品,包括美丽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可爱的动物、宜人的气候等,是人类生活必需的消费品。比方说,大树结的果实算是物质产品,释放的氧气就是生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生态产品靠自然生态系统来生产。随着物质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越来越短缺,甚至成为“奢侈品”。十八大将生态产品生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任务。

然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必须改善生态,实现生态良好。香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固碳释氧、杀菌降噪、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肺”。据测算,全球生物量的99%分布在陆地,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占89%。湿地在提供水资源、促淤造陆、保护物种等方面作用很大,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荒漠生态功能较弱,但是面积广大,并可以通过治理挖掘其潜力。林业承担了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改善荒漠生态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职责,是社会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香樟林业已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型为生态建设为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首先,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林业建设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多、力度最大、面积最广,涉及我国陆地面积的64%,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建设者。离开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十八大报告提到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生态产品等等,都与林业密切相关。规划生态空间以林业生态用地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优先,生态修复以林业生态工程为依托,增加生态产品必须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第三,发展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赋予了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地管理、修复自然生态、发展林业产业、保护野生动物等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拥有除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生态资源丰富,生态责任重大。近年来,四川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状况、维护了生态安全。全省森林面

积2.55亿亩,森林蓄积16.66亿立方米,分别比十年前增加37%和11.5%;森林覆盖率35.1%,比十年前增加近10个百分点;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125个,管理面积1.17亿亩,森林和湿地公园133个;森林植被年储碳量7700万吨,森林和湿地年生态服务价值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监测显示,四川境内输入长江的泥沙十年来减少了46%。

承担起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

建设生态文明,香樟林业重任在肩,必须切实承担起五大历史责任。首先,要承担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历史责任。要立足四川、服务全国、贡献世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人居生存空间。其次,要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的历史责任。要增强主动意识,自觉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看护者,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本源基础。第三,要承担起建设重大工程的历史责任。要通过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有效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恢复提升灾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第四,要承担起参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责任。要充分发挥林业产品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特点,依托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第五,要承担起引领生态文化的历史责任。森林孕育人类,林业传承文明。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多样性、直观性、生动性、有效性,通过繁荣生态文化引领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修复自然生态是扭转生态恶化的主要措施。当前四川省生态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川西北土地沙化、湿地退化问题严重,川南地区石漠化较为突出,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困难,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任务仍然繁重,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然保护地生态面临退化的严重威胁,必须主要依托重点生态工程来解决。各级林业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已有工程,适时谋划启动新的生态工程,有效恢复和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贯彻十八大精神,四川香樟林业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主线,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由森林资源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围绕这个总体目标,要着力构建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加强生态用地管理,保证和拓展生态空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科学的规划基础。二是构建完善的自然生态建设体系。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努力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构建发达的绿色产业富民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实施山区林业扶贫开发,推进香樟林业惠民工程,促进林业助农增收。四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引领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绿化、生态旅游、生态创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五是构建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法治,落实科技兴林,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绩效考核和制度规范,推进四川现代林业持续发展。

四川省将重点依托四个方面、十大工程来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生态保护方面: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在通

过自然修复提升生态功能。生态修复方面:重点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在通过集中治理恢复生态系统。资源培育方面: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经营工程、城乡绿化工程,重在依托植树造林和林业科技促进资源量质同增。防灾减灾方面:重点实施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工程、易灾地区生态治理工程,重在防止自然灾害导致的生态退化,让未来四川更加美丽。(作者: 洪海园林来源:)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目 录

摘要:............................................1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2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2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3

4、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4

5、自然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5

6、总结...........................................7

参考文献..........................................8

以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本文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探析生态文明的建设,并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未来,对其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自然科学 生态文明 生态思想

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观”。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定胜人观”。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人定胜天观”。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人和谐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完成这个课题我们主要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一、人口压力巨大。一方面,尽管建国初期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仍使我国人口每年急剧增长。并且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人口的素质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道德素质亟待提高。在我国,许多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与已无关,只需要政府努力就行,而且简单地认为环保就是注重卫生。

二、错误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挑战。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走过一条起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到受制于自然的道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趋于紧张。尤其是近几百年来,一些错误的生态价值观的引导,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这便也是导致近代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生态破坏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但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关注不够,生态环境受到遭到极大破坏,严重影响着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还在恶化,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

四、自然环境的污染。随着我国大规模突进工业化,工业和生活垃圾、废水排放总量,以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规模都是非常巨大的,导致环境污染,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

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

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4、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

4.1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在人类产生之初,人类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于自然界是一种敬畏的态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类也在与自然界的“对抗中”占居了主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认为,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使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技巧,同时也适应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生存。正是由于自然界的这种选择才使人类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自然界为社会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基础条件。由此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无论人类的科技如何进步,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必然不能离开自然界提供的客观条件,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性作用。4.2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无疑要归功于人类有意识、4

有计划改造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界不可预知的影响。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过度的盲目和自信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无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趋利避害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3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减少人类活动的盲目性

自然科学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巨大贡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扩展了人类的认识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态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些就加深了工业文明的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不仅要利用它来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服务,更要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提高我们活动的预见性,减小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观点无疑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

5、自然辩证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5.1 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对待自然界,并通过社会的生产活动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突破了以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观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要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界施加影响,进行良性调控,使自然界更好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我们也必须通过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积极的物质变换,使社会的物质财富获得快速增长,逐步改善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5.2 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然界也不例外。人类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在生 5

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对人既有基础性作用,又具有制约的作用。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发展,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总之,我们要通过有意识的协调和控制,尽可能地预料到现在的行为对未来所产生的长远影响,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统一,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节,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又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种调节,使它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汲取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此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

6、总结

生态文明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科学基础上的绿色文明,绿色是生态系统的“标志”,绿色代表着青春、生命、美好和希望,一种文明只有尊重“绿色”、发展绿色、保护“绿色”,才会有旺盛生命力。工业文明剥夺了人们享受绿色的权利,生态文明要求重新建立绿色世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人们生活于生机盎然的绿色生命世界之中。

自然辩证法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对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汲取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充满激情的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保护地球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努力,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研究,2009,12(22)[2] 张秀华.当代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18(1)[3] 赵成.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1(6).[4]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4): 4-5.[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 1971.

第五篇: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现代林业 建设生态文明

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和推动者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论述,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的反思,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显著特点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摒弃以征服自然并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理念,倡导一种新型的生产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在经济行为上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联系林业工作实际,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林业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产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重大任务,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构建现代林业三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再立新功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林业工作总的思路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充分拓展和开发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功能,通过全面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林业产业、科技应用推广、基层基础建设、林业职工生活水平,积极构建森林生态、林业产业和森林文化三大体系,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新贡献。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激活林业发展活力。根据十七大

报告“改革集体林权制度”的要求,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林农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要求抓好试点探路实践。加快制定出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关政策性文件,正确引导和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切实保障林农的利益。围绕拓展提升林业功能、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积极性、增强生态约束机制、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

——以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为目的,完善林业灾害防御体系。根据十七大报告中“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要求,在切实加强防御宣传教育、健全落实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预警和防御体系,从根本上掌握防御林业灾害的主动权。一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预警系统,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森林病虫害预警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系统。二是建立和完善林业灾害的抗御体系,包括抗御森林火灾体系、抗御外来有害生物体系。建立健全以森林防火组织机构与现代化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相结合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林火阻隔体系,提升森林火灾的抗御能力;根据疫情特点采取综合治理,结合林分改造工程及时清除疫点疫区,从根本上消灭外来有害生物对森林的危害。

——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为重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根据十七大报告中“要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建设,促进生态修复”的要求,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巨大需求。重点抓好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工程、绿色通道及农田林网工程、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生态防灾减灾工程、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工程、森林生态监测及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商品林工程、湿地工程等九大重点工程,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切实推动城市森林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节能减排;加大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土壤的储碳功能。

——以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为途径,促进新农村建设。根据十七大报告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组织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重点发展商品林、林木种苗与花卉业、推广种植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绿色财富。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人造板工业、木竹家具业、木地板业、木竹制品业、浆纸业、林产化学工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增强林业的经济功能,加大木材、林副产品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为发展循环经济作贡献。努力满足全社会对自

然、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林产品的旺盛需求,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林农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并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和不竭动力。——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充分重视和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生态文化、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职责。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纪念林。发展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不断拓展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弘扬生态文明,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先发展后治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02班学号: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3、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如何过“低碳生活”?国家怎么办? ①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③实施依法治国方......

    专题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定稿)

    专题六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蓝天碧水 命题角度一巴黎气候大会 1.为什么世界各国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大会受到世界广泛关注,说明了什么?) (1)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

    昨日下午,2012年“深圳市民环保奖”颁奖仪式举行,来自深圳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意全等10位市民代表捧走了这一被誉为“绿色奥斯卡”的环保大奖。他们中有为率先开展PM2.5数据民......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所有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减速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持我国经济增速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1104 姓名:葛兰 学号:1311110405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