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翻开那墨绿色封面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正如徐迟这位译者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虽然我读的是王义国翻译的书,但他们的翻译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喧闹繁华的世界,要保持一份纯美的天性是很难的,但是唯有纯美的天性才能让我们快乐自由地生活。在半年之前,我曾经试图将她读完,但是这本书太晦涩难懂,我看了十几页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勇气。而这次我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本心灵之书,她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梭罗本人在《结束语》中也意识到,这本书不乏晦涩之处,所以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打好地基。
《美国文学简史》中说:“梭罗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认为人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自己在自然界广阔田地中的亲身体验写出来。”梭罗他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在这个土地越来越紧缺的现代社会,找到一片像瓦尔登湖这样的地方犹如海底捞针,但是只要我们有心,我们就可以在内心深处找到一片这样的地方,让自己在这片海洋中遨游。梭罗住进瓦尔登湖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更好的姿态来面对生活。
梭罗上的是最好的中学和最好的大学——康科德中学和哈佛大学,他从中学开始就对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此书中引用希腊罗马神话是信手拈来,在书中他还引用了印度经典和
孔孟之道,他对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同样精通。如此一本蕴含了大量的动植物学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的书,怎能不叫我惊叹?在这优美的散文中阐发出来了人生哲理,体会他的思想,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更有趣味。《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她让我们在这个纷繁杂扰的社会更好地生活。
梭罗本来想做个有所作为的人,然而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后,他看破了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他感到人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如果要求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这是苛刻的,但要求一个人对“所求”多一些节制,这是非常理性的。在灯红酒绿的社会里,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在这片寂静的天空中飞翔,让我们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这是必需的。梭罗认为沉湎于物质享乐只会使人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而当今社会人们却把物质享乐当作一种追求,我们难道不应该反省吗?
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人必须不顾一切地听凭良知来行动;生命十分宝贵,不应为了谋生而无意义的浪费掉;树林和溪流的世界是好的,而熙熙攘攘、街道纵横的城市世界则是坏的。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如此深刻,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会感到心灵的慰藉。人不能总由欲望支配自己,要限制自己的欲望。我们并不是为了谋生而生活,而是为了能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而生活。在这个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要想找到一片有着树林和溪流的世界是有点难度的,但我们可以
在内心构筑一个这样的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在里面涤荡。
这本书有十八章,她的主题是很明确的——每一章都有小标题,我对作者清晰的思维感到十分佩服。作者巧妙的安排让全书熠熠生辉,例如在第一章中的“直视太阳”与第十八章中的“让我们目盲的光线,就是我们的黑暗”相呼应。作者他拥有既细致准确又雍容华贵的散文风格,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这本书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细心品味,在嘈杂的环境中是很难读进去的,每当夜晚来临,我都会在自己的房间仔细阅读这本被称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的《瓦尔登湖》,当我行走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我总会被突如其来的灵光打断,让我在思想的田野中狂奔,让我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我们也可以看见那鸣叫的鸟儿、茂盛的植物、可爱的动物„„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更神圣的黎明。做一个自由的人是幸福又卓绝的,因为选择和放弃是困难的,它们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读完每一章的时候,我对每一章都有不同的感慨。第一章《节俭》对我的影响最大,她使我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应该按作者所说的那样节俭的生活?虽然我们的天性的最优秀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粉霜一样,只有在搬动的时候非常小心翼翼才能保留下来,但是节俭我们应该不辞辛苦的完全保留。这一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慨颇多: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是指出了他的命运。这句话与我们的一句名言很相似,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别人决定不了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芸芸众生过的生活是
既安静又绝望,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实的绝望,我们要想快乐的生活,就必须用我们的智慧去做不顾一切的事情。老年人告诉你不能做的事情,你如果尝试的话,就会发现你能做,我们应该以一种让老年人受不了的方式,用鸟儿的飞翔速度围绕着地球旋转。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并没有尝试的实验。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只是栖身之所、简单的食物、衣服,我们并不需要奢侈品,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之处,不仅并非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的思想崇高的确凿障碍,我们应该去尝试一种没有奢侈品的生活。节俭是一种允许轻率看待的话题,但不能轻率予以处理。书中使用査普曼的诗“这虚假的人的社会——为了获得尘世的伟大,把天国的一切舒适全都变成了稀薄的空气”,抨击了人的过度追求。我们不要总是考虑获得更多的东西,而应该对自己所有的东西感到满足。书中还提出了学生应该认真思考:学生不应该游戏人生,或者仅仅是研究人生,与此同时社会又在这个昂贵的游戏中养活着他们;学生应该从始至终认真地过着人生。书中写到:人类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比任何别的动物都更能使自己适应于一切气候环境和状况,所以我们能够在节俭的生活环境下好好地生活。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富有,那就应该像枣树慷慨施与;而如果没有什么可以施与的,那就像柏树一样做一个自由的人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节俭,我们的社会将是多么和谐!穷人不会因为没饭吃而饿着,残疾人不会因为缺陷而遭受欺负,富人将不会说“我穷的只剩下钱了”,那时我们就会像大自然一样简朴和令人愉快,驱散了挂在我们额头间的乌云,并把一切活力都
注入到了我们的毛孔里。让我们节俭起来吧!
书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让人流连忘返。“时间只不过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引用溪水;但我在饮水的时候,我看到了它的沙床,发现它是多么的浅。它的涓涓细流徐徐流走了,但永恒仍在。”,是啊,我们只有在时间里创造永恒的事物,才能留下我们的足迹。书中有描写景物的句子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湖泊是风景的最美丽和最富有表现力的特色。它是大地的眼睛,注视者朝这个眼睛观看,就可衡量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度。在岸边的那些河生树木,就是眼睛边缘的细长睫毛,而四周长满树木的群山和悬崖,就是悬挂在上方的眉毛。这些句子是如此的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使用的修辞法我们要好好学习。
两年多过后,梭罗还是回到了自己本应该有的生活中去了,他说:他离开树林,就像他前往树林一样理由充足。因为他还要过几种别的生活,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过那种生活。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汲取出来,顽强地生活,铲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让我们去自由追求一种能够使你没有咖啡等这一类东西也行的生活方式,我们让娱乐成为我们的工作,享受土地的乐趣,享受书本的乐趣。我们不要纠结于每天的成功,正如梭罗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正收获,就像黎明或者傍晚的色调一样难以捉摸,不可描述。它是一粒被抓住的小小的星辰,是我所紧握着的彩虹的一个部分”,相信聚少成多,终有一天我们会获得成功。
我们要充满自信地在自己的梦想方向上前进,并努力过着我们所
想像到的那种生活,相信我们会遇见在普通时刻里意料不到的成功。我们为自己建起空中楼阁,然后就在空中楼阁的底下打地基吧,我们的工作成果是不会丧失的。不管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卑微,我们都必须迎接这个生活,都要过这个生活;我们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恶语咒骂它。它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糟糕。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地迎接生活,然后节俭地生活。在这个广袤的大地上,静静地努力着,获得智慧和纯洁,让我们沉思默想,思考自己的人生。不要让我们的思想像干透了的木板,我们应该让思想活跃起来,我们不要为了迎合世俗,让思想失去了个性。
读完《瓦尔登湖》,确实让我那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我甚至还想重读一遍,因为她的句子是那么的美妙,思想是那么的强大。我们不要在这个水泥钢筋制造的房子里失去了自己善良的本性,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构建一个瓦尔登湖,让自己的心灵在这湖里像鱼儿一样自由地游着,让自己能保持一份恬静的心境。不管遇见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相信明天依然会到来,让我们平安地等待黎明的到来。我们要拥有更好的想法,让我们的前景明亮起来,我们不要总是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利用每一个落在我们身上的机遇,让我们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物,这些注释也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这个暑假又一次翻开了它,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可是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很佩服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隐居了3年,房子是自己造的,东西就地取材,他还自己钓鱼填补肚子,自己种菜拿去卖,这3年他孤独,可他也是自由、快乐的。其实一直很羡慕中国隐士们,同时我又为他们可惜。他们抛开世俗,隐居深山中,不为考取功名烦恼,不为尔虞我诈厌倦,很悠闲,很自由,可我认为,他们会隐居也是十分无奈的,虽然他们不把这些表现在诗、画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隐士们会隐居都是因为仕途不顺,想要报效国家不成,然后才会隐居,那他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抑郁的吧!可是,羡慕归羡慕,如果真的让我去过隐居的生活,我还是不愿意的。因为我已经太依赖于城市生活了,生活虽然紧凑但很丰富,隐居生活虽然悠闲、自由,可在我看来,那生活还是有些过于单调了。所以真的觉得他很厉害,能过这种生活整整3年,并且还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因为他是真的热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种小动物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吧,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明确的感受到。又一次读《瓦尔登湖》我明显感到原来书中的那些注释用作比喻原来是那么的贴切!
《瓦尔登湖》我看了两次,两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瓦尔登湖》是值得我读第三次的书,不知道第三次我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第三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
顾舒畅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和同学们在KTV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里一群人围观我拆信封,逐次掏出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入学须知„„四下里都是艳羡的唏嘘声。
——直到我春风得意地掏出一本《瓦尔登湖》来。
瞬间空气仿佛都尴尬了几秒。
同学们相当善解人意,若无其事地继续嗨。但挡不住后来某些没眼色的人直白地问我:听说你们校长今年送了本睡前读物?
我无言以对。因为据我所知确实有某次穷极无聊的“最催眠书单”评比,《瓦尔登湖》雄踞榜首。
于是我无奈地每天睡前读一读这本书,指望它改善一下我的睡眠质量。然而最终我踏上了一条越读越清醒的不归路。
因为虽然《瓦尔登湖》确实是本安静的书,但梭罗却是一个躁动的人。
他的思想狂放而自由。他如同黑塞所描述的树木:
“他们好似孤独者,他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
他说:“请原谅我说话晦涩。”
黑塞则写道:“树木是圣物。谁能同他们交谈,谁能倾听他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
梭罗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确实晦涩而古怪。他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一年,而在回归后自称“文明生活的过客”。他不信任也不欣赏这种文明社会的生活,似乎如同当年的消极浪漫主义者。但至少后者还欣赏中世纪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而梭罗却闭塞地有点不近人情。或许他可以和郭象去聊一聊“突然自生,忽然自死”的问题。
而他又如此挑剔。他坚持本书写给“清寒的学生”,这很困难。学生倒有的是,可惜再没多少人能满足“清寒”的条件。这代表隔离令人目眩神迷的娱乐,因而得以保有狂放热烈的精神,在饥肠辘辘的长夜里就着昏暗灯光阅读,与作者默然唱和。如今的“寒者”大约都在谋食忧贫,没空思考玄而又玄的人生真理——毕竟哲学总被称为“贵族的游戏”。
可是梭罗并非贵族,也不甚富裕。他并不费心思考什么,但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哲学。
他是最能被冠以“清寒”之称的人。他教给我们那些我们始料未及的知识。他带我们认识我们从不曾正视的自然。不管《瓦尔登湖》在人眼中到底是索然寡味还是妙趣横生,至少我们都应尊敬它的作者。
毕竟,我们有富余的灯红酒绿,有万能的信息检索,然而思维的能力已经岌岌可危,耐心也消磨殆尽。假如没有这份意外的礼物,会有多少人毕生不曾翻开《瓦尔登湖》?
梭罗确实是那个“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他与大自然为伍。但是我们已长久生活于喧哗世界。
这并不是什么难以承认或者引以为耻的事情。事实上,我并不完全同意梭罗的观点,尽管我尊重他的选择。
梭罗对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提出质疑与讥笑,正如我永远弄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远离人类社会,跑到瓦尔登湖边离群索居,独自钓鱼。当然,他写出了《瓦尔登湖》,但马可奥勒留在古罗马的宫廷里和征战的马背上,照样也写出了《沉思录》。梭罗所鄙弃的某些正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就连严苛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都必须在哲人之下再安排武士与平民——且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满世界都是哲学家的日子简直不要再恐怖。至少我这种凡人依旧贪恋俗世的欢乐,对人生宗旨的思考和灵魂美德的探寻无法占据生活的全部„„我们总得有部分时间过着梭罗所谓“绝望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注定有孤独的天才与哲人,但大部分人总要成为勤勤恳恳的工蜂,为族群提供赖以生存的蜂蜜,使生命与智慧得以代代传承。梭罗的高尚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与接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高尚都绝无可能实现,或者说,对“高尚”的定性仍存在若干偏见与歧义。梭罗引用的诗句说“从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证明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可是希腊神话里人是岩石,基督经典里人是尘土,世界上大凡创世神话,人的起源合该是卑贱或顽固的。生活如此不易——但杜卡利盎和彼尔往身后扔石头的一瞬间我们就该知道,不管坠落至何处,我们总归会回到坚实的土地。
正如人生苦痛里,仍有回甘的余味。
——所以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一样可以住在瓦尔登湖湖畔,涉水捕鱼,扛枪打猎,偶尔到集市上贸易,换点生存必需的食盐。当梭罗需要一个尘世的观察对象,我将同他交谈,陪他一起思考生活方式的优与劣,尽管我鄙浅的思想会让他不赞同地皱起眉。过段时间我就会偷偷给经常钓鱼的哲学家送点兽肉和青菜,以保证他的营养均衡。而当梭罗拒绝爱、拒绝金钱、拒绝名誉,唯独与他的真理为伴时,我将悄悄离去,穿上节日的新衣混进狂欢的人群里分享他们朴实的欢乐,我将吃肉饮酒以满足口腹的欲望,但并不是每天。
就像司汤达所说:我从地狱来,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人世间哪能有那么多梭罗呢——人世间确实不能有那么多梭罗。天才与哲人向来可遇不可求,这个世界同样需要不那么出尘的劳作者。
那么,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无法承担那样的生活,也要对那样的生活保有敬意;不能摆脱世俗的快乐,但不要成为猪栏里的待宰者。
在瓦尔登湖畔,让我们遇见梭罗。
第四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 林江彩
2016年的暑假,天气格外的炎热,即使在北方的老家持续高温的天数也达到了历史之最。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焦虑、烦躁,担心太阳随时会把他们烤化了一般。在这个烦躁、炎热的暑假,我触手翻到了《瓦尔登湖》这本巨著,它犹如一股清泉清凉了我的心田,滋润了我的心扉,让我在这纷繁的尘世中获取了片刻的宁静,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甜适。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传世之作,写于19世纪40年代,这时美国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整个社会都进入了追求物质的极度狂躁的情绪之中,毕业于哈佛的梭罗特立独行,没有去随波逐流而是隐居于瓦尔登湖去探寻人生的真谛。此书主要记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的所做所思所想。瓦尔登湖位于康科德镇南边大约一英里处,虽然工业革命的产物之一费奇堡铁路紧贴着湖边经过,但是由于人迹罕至,依然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在这里他过的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洁,最为朴素的生活,远离人世的纷扰,每天与百鸟为伴,与自然为邻。
他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靠着借到的一把斧头建起了自己简陋的小木屋;他是出色的农夫,通过种植土豆、豌豆等满足了自己一年四季的食物需求。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居室,没有髫餮大餐,但他并不觉得生活是清苦的,反而享受到了其他人没有体会过的富足与宁静。在这里他可以进行更严肃的阅读,与希腊罗马的先哲们对话;在这里他可以静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可以思考人生哲学。在这里他成了世上最富有的人。
他的这段隐居生活带给我很大的触动,犹如岸边的灯塔指明了我人生前进的航向。当前的中国社会和150年前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时的社会状态异曲同工,同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当前的社会变得异常地浮躁,太多的人过度地追求物质和物质享受,永无止境,没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来好好地品味生活或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整个社会就像暴发户一样缺少了她应该有的深度,我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浮华的世界让我的内心不在平静,太多的达不到的物欲追求让我痛苦不堪,曾一度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读罢此书,我的心灵得到了解放,终于找到了灵魂归处。在书中,梭罗指出:“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朴素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是的,身外财富追求的越多,越证明我们的内心财富越少。内心丰富的人很少去追逐外面的繁华,他们内心的富有已经远远超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钱钟书等一代大家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正是因为他们较多的关注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富有而没有过多的追逐外界的物质生活。
当然,当今社会我们无需风餐露宿,无需枝叶遮体,无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简单一些就好,及时给自己减负。梭罗在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符合当今现实,当今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在政治上虽为自由身却都成为房子的奴隶,无暇去享受原本美好的生活。至此,我的枷锁也得到了解放,人生何必去自找烦恼和进行多余的劳役,给自己戴上束缚的枷锁。
《凡尔登湖》尽管是150多年前的作品,是150年前隐居凡尔登湖的梭罗对当时隆隆的机器声中的社会的一个思考,但也非常适合150年后的中国社会。如果国人能从这部著作中汲取到一点思想的甘泉的话,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再那么干渴,我们的内心就不会再那么彷徨,我们可以驻足美景,惬意地欣赏人间风光,可以解放我们的肉体,我也终于不再迷茫。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空。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摘要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戴欢/译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出版社 年代:2003年4月第1版
推荐理由: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我们,是不是渴望每天和树林湖水打交道?是不是渴望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是不是渴望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不妨读读《瓦尔登湖》吧。
经典语句: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用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文学院 09涉外1班 陆志霞
梭罗的瓦尔登湖展现的是一种简朴诗意并且充实的生活态度,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瓦尔登湖如静谧皎洁的月色滋润着朦胧的大地,如夏日山涧里潺潺的泉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抚平每一个焦躁不安的灵魂,她以一种安静却不容忽视的姿态慢慢改变这日益浮躁的社会。阅读此书,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课本上某章的的首语:慢慢走,欣赏啊······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两个月两天,作为他漂泊生涯的一次短暂停留,他在自筑的木屋中渔猎、耕种、沉思、写作,写下《瓦尔登湖》一书。
临湖而居的梭罗让人想起那位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的海子。同样有对自然的向往,可是海子的这首诗中更多的是透着阳光的温暖,《瓦尔登湖》里显现的是哲理的灵光以及生活必须的思考。因为海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诗人,而梭罗是一位思想家。“简朴生活是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他对每一笔支出与收获都仔细计算,简朴的生活。就算隐居也要生活,不是吗?但他却不贪婪,变成生活的奴隶。对于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只是取少量满足生活必须,尽量不破坏自然本身的美。
梭罗毕业后放弃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说到回归自然,不禁想到中国古代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当一个人远离名利与喧嚣,沉浸在单纯的体力劳动和纯粹的思考中时,他就离在生命的本源流淌的净水更近了。
我常常想,那一湖五光十色的湖水是否知道自己曾陪过寻找诗意生活的梭罗?是否知道自己是坐在穿行而过的火车上的旅客的风景?是否知道自己让无数的人向往沉醉?而她却只是不舍昼夜的变换,带走或留下一些时光给人安慰。那一泓清泉映照的是岁月消逝里无边的寂寞。是啊,向往或者沉醉又怎样,她只是做她自己而已。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静的书,需要慢慢的品读慢慢欣赏。读完此书就像做了一次悠长而彻底的礼拜,无关乎信仰只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