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2128528125(共5篇)

时间:2019-05-14 08: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212852812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2128528125》。

第一篇:“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2128528125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无锡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和城市化高速推进地区的典型代表,大力发展应用低碳生态技术,破除“苏南模式”的发展瓶颈,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这既是无锡发展的机遇,也是无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探索建立宏观生态规划及指标体系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是中瑞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合作项目。中瑞低碳生态城位于无锡新的城市中心太湖新城的核心区,西侧紧邻贯穿整个核心区的湿地公园,南侧是纵深约1公里的环太湖湿地保护区,北侧是部分已建成投用的国际博览中心,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建设目标就是打造“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为此,中瑞低碳生态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的需要,积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认真研究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新模式,从七个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中瑞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的城市功能:布局高效紧凑,最大限度节约用地;住宅、商业、配套设施混合开发,公共空间有效结合,基础设施完善,社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半径合理。

(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自然地貌,提高空气、噪声、地表水质标准,保持良好自然环境;增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升排氧能力和碳汇能力,以本地为主选用绿化物种,确保区域景观丰富多样。

(三)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结合本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积极使用太阳能和地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全面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和设施,降低单位面积建筑年耗能,大力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使用节水管材及器具,采用统一的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和净水直供等系统,最大限度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倡导节水生活方式,压降人均淡水消耗量。

(五)可持续的固废处理:应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建设垃圾真空收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循环利用和储运无损漏,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率。

(六)可持续的绿色交通:优化公交线路设置,提高公交设施使用的便利程度,打造环境宜人、便于通达的慢行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建设可再生能源充电(气)站,到2020年所有公交车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七)可持续的建筑设计:考虑长江中下游地区特点,以南北向建筑布局为主,鼓励自然通风设计;大量采用遮阳、保温、隔音等环保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建筑节能,降低单位建筑能耗。

二、优化技术实施方案和建设导则

中瑞低碳生态城委托瑞典腾博公司进行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采用世界上领先的生态节能环保技术,贯穿始终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等理念,在新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形成无锡的亮点和特色。

(一)坚持一流标准。通过国际合作,在规划设计、技术应用、生态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按照“七个可持续”标准,高标准建设一流领先的中瑞低碳生态城。

(二)坚持生态优先。确定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总平面布局、建筑设计到绿化建设,从技术方案选择到材料使用,大力倡导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休闲需求为首要出发点,在配套设施布局、街坊划分、交通组织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使用的便利性,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坚持体现特色。在全面达到生态建设指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无锡自身特点,在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四大重点领域体现“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和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化无锡的特色。

三、明确建设内容及推进实施计划

按照《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瑞低碳生态城分三个阶段分期建设,重点进行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生态技术、生态功能、生态社区及

生态管理等内容的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示范工程。

第一阶段(2010年):启动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重点完成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启动区拆迁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功能项目、生态环境和生态小区建设。上半年,完成了中瑞低碳生态城总体规划设计和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确立生态城指标体系和预将应用的生态技术,年内完成生态城二期和低碳生态体验区设计方案。开工建设清源路、清晏路和尚贤东路等主要道路;全面启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各类管线工程;开工铺设“两类生态管网”:中水回用和垃圾真空收集管网。7月份开工建设生态技术展示中心,年内启动建设国际学校及尚贤河湿地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区内生态小区。

第二阶段(2011年):全面开工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重点完成三期设计方案、贡湖大道以东区域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尚贤东路建设,全面完成功能性项目,突出能源中心、供水中心,铺设完成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中水回用和垃圾真空收集等各类生态管线,建成垃圾收集房。完成国际学校和生态技术展示中心封顶,开工建设社区医院、公办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和低碳生态体验区,完善餐饮、娱乐、文化、商业等相关配套设施。大面积进行生态住宅小区开发。启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进行区域水系、湿地、绿地、景观建设。

第三阶段(2012年):基本建成中瑞低碳生态城。全面进行低碳生态城地块开发,建设完成社区医院、公办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基本完成生态小区建设。全面建成低碳生态体验区,完善餐饮、娱乐、文化、商业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低碳生态城三期建设,部分建筑年内封顶。突出生态城市管理工作,加大生态宣传力度,完善生态管理体系,加强生态城市管理,构建低碳生态宜居社区。

四、展望与思考

低碳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低碳生态的要求就更加迫切。无锡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就是要与具有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瑞典方面进行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低碳生态样板和示范工程。目前,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虽然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和生态技术应用,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加大

政府推动力度,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创新生态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低碳生态宜居家园,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新典范。

第二篇:“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0-8-9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349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文/无锡太湖城管委会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反思城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无锡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和城市化高速推进地区的典型代表,大力发展应用低碳生态技术,破除“苏南模式”的发展瓶颈,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区—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这既是无锡发展的机遇,也是无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探索建立宏观生态规划及指标体系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是中瑞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合作项目。中瑞低碳生态城位于无锡新的城市中心太湖新城的核心区,西侧紧邻贯穿整个核心区的湿地公园,南侧是纵深约1公里的环太湖湿地保护区,北侧是部分已建成投用的国际博览中心,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其建设目标就是打造“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和示范工程。为此,中瑞低碳生态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建立“低碳生态城市”的需要,积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认真研究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理念和方法,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新模式,从七个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中瑞低碳生态城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的城市功能:布局高效紧凑,最大限度节约用地;住宅、商业、配套设施混合开发,公共空间有效结合,基础设施完善,社区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半径合理。

(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自然地貌,提高空气、噪声、地表水质标准,保持良好自然环境;增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升排氧能力和碳汇能力,以本地为主选用绿化物种,确保区域景观丰富多样。

(三)可持续的能源利用:结合本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积极使用太阳能和地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全面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和设施,降低单位面积建筑年耗能,大力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四)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使用节水管材及器具,采用统一的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和净水直供等系统,最大限度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倡导节水生活方式,压降人均淡水消耗量。

(五)可持续的固废处理:应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建设垃圾真空收集系统,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循环利用和储运无损漏,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率。

(六)可持续的绿色交通:优化公交线路设置,提高公交设施使用的便利程度,打造环境宜人、便于通达的慢行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建设可再生能源充电(气)站,到2020年所有公交车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七)可持续的建筑设计:考虑长江中下游地区特点,以南北向建筑布局为主,鼓励自然通风设计;大量采用遮阳、保温、隔音等环保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建筑节能,降低单位建筑能耗。

二、优化技术实施方案和建设导则

中瑞低碳生态城委托瑞典腾博公司进行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采用世界上领先的生态节能环保技术,贯穿始终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等理念,在新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形成无锡的亮点和特色。

(一)坚持一流标准。通过国际合作,在规划设计、技术应用、生态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按照“七个可持续”标准,高标准建设一流领先的中瑞低碳生态城。

(二)坚持生态优先。确定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总平面布局、建筑设计到绿化建设,从技术方案选择到材料使用,大力倡导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休闲需求为首要出发点,在配套设施布局、街坊划分、交通组织等各方面充分考虑使用的便利性,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

(四)坚持体现特色。在全面达到生态建设指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无锡自身特点,在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四大重点领域体现“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与现代服务城、宜居城”和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文化无锡的特色。

三、明确建设内容及推进实施计划

按照《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瑞低碳生态城分三个阶段分期建设,重点进行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生态技术、生态功能、生态社区及生态管理等内容的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低碳生态示范工程。

第一阶段(2010年):启动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重点完成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启动区拆迁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功能项目、生态环境和生态小区建设。上半年,完成了中瑞低碳生态城总体规划设计和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确立生态城指标体系和预将应用的生态技术,年内完成生态城二期和低碳生态体验区设计方案。开工建设清源路、清晏路和尚贤东路等主要道路;全面启动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各类管线工程;开工铺设“两类生态管网”:中水回用和垃圾真空收集管网。7月份开工建设生态技术展示中心,年内启动建设国际学校及尚贤河湿地工程,开工建设启动区内生态小区。

第二阶段(2011年):全面开工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重点完成三期设计方案、贡湖大道以东区域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尚贤东路建设,全面完成功能性项目,突出能源中心、供水中心,铺设完成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中水回用和垃圾真空收集等各类生态管线,建成垃圾收集房。完成国际学校和生态技术展示中心封顶,开工建设社区医院、公办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和低碳生态体验区,完善餐饮、娱乐、文化、商业等相关配套设施。大面积进行生态住宅小区开发。启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进行区域水系、湿地、绿地、景观建设。

第三阶段(2012年):基本建成中瑞低碳生态城。全面进行低碳生态城地块开发,建设完成社区医院、公办学校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基本完成生态小区建设。全面建成低碳生态体验区,完善餐饮、娱乐、文化、商业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低碳生态城三期建设,部分建筑年内封顶。突出生态城市管理工作,加大生态宣传力度,完善生态管理体系,加强生态城市管理,构建低碳生态宜居社区。

四、展望与思考 低碳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低碳生态的要求就更加迫切。无锡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就是要与具有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瑞典方面进行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低碳生态样板和示范工程。目前,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虽然完成了总体规划设计、指标体系建立和生态技术应用,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设计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创新生态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努力构建低碳生态宜居家园,打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新典范。

第三篇:低碳化建设的规划与实践

低碳化建设的规划与实践

1、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建设,打造低碳型社区

依照绿色建筑标准,在新建社区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装置。通过分散式处理方式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分别处理,循环利用,减少社区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按生态化和低碳化住宅小区的具体技术要求建设,开展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示范评比选优。

2、推行节能材料与低碳技术,加强新建项目评估

一是推广普及新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推进在园区内各类大型公建设施和基础配套设施节能改造工作。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优先采用门窗改造、遮阳、改善通风等低成本改造措施。既有建筑围护结构和供热系统的改造同步进行;二是加强新建建筑项目的节能环保评估,严格按国家绿色建筑相关评价标准核准。

3、新建建筑全部按照低碳化标准开工建设

示范区内全部新建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必须严格遵循低碳理念。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依法对示范区内的新建建筑进行规划审查,应当就总体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进行审查。新建建筑在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节能规定,不得随意降低节能标准。

4、既有建筑全部在规划期末完成低碳改造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示范区内既有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组织调查统计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的分阶段目标、范围和要求,力争在规划期末实现示范区内全部建筑的低碳化。

5、合理设计碳吸收绿地,打造碳中性社区

增加社区内部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利用园区内公用绿地较多的特点,提高社区的绿地服务功能。在社区建设或扩建中注重能够体现地区特色的景观设计,提高社区建设品味。

根据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目前正在建设的第一批绿色建筑项目为低碳会所(苏州皇家整体住宅)、武进出口加工区管理办公大楼、武进区南夏墅街道卫生院、国家LED中心及常州质量计量检测基地、出口加工区便利中心(光宝便利中心)、玉柴重工第二生

产基地研发中心办公楼等。

同时一批工业制造业项目(包括恒力油缸、曼透平、卡尔迈耶、凤墅标准厂房等)在建设中充分遵循节能环保的理念,做到节水节材和资源充分利用的工厂化施工新模式,比如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循环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建筑材料分离回收和再利用,土建与装修工程一次施工到位,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和设施,建筑施工企业和物业管理部门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在新建绿色建筑的同时,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目前既有建筑改造涉及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海关商检滨湖公司办公楼;清英外国语学校行政楼;南湖家苑等项目。

第四篇: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重点

作者简介:孔翔(1975-,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以及地域文化与区域发展;郑汝楠(1987-,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

*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 J CZ H 04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 &01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72联合资助

经济问题探索 2011年第2期

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 * 孔 翔,郑汝楠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上海200062 摘 要: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则是新时期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向。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都是人类在发展面临生态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应对举措,两者的理念相似、目标相容、解决方案虽层次不同,但都依赖于系统化的保障机制,因而无论是在理念更新、利益协调、市场培育或制度与技术创新等方面,低碳经济建设都可能为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发布 的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 济 [1] ,由此,其逐步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命题以及2009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研讨主题。按照最初的设计,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要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换来更大的经济产出,同时为人

们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多的工作机会[2] ,以后各国虽提出了不同的!低碳经济∀设想[3] ,但节约、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碳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趋势成为大致相同的努力方向,并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和生态危机的主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广受全球关注的同时,中共!十七

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升华,更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任务。两者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有着相似追求,虽在解决方案上层次不同,但必将相互促进,共同成为

我国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谋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解析

!低碳经济∀一词虽被频繁使用,但其确切概念并未在学界取得广泛共识。日本学者 D agoumas 和T S Barker 认为,低碳经济是适应全球变暖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追求碳的最低排放,并

强调减排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4];K Go m i 则强调,低碳经济必须以实现现有技术、制度和人员行为的转变为前提[5];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表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国内学者庄贵阳[6]、冯之浚[7]、牛文元[7] 等则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

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崔大鹏[8]、鲍健强[9] 等提出,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变革,它将使人类社会由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而按照方

时姣等的理解,低碳经济主要揭示了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乃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可持续性很强的

经济[10]。由此看来,学者们普遍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有三:即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能源利用领域的

技术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及其诱导的人类行为方式的创新为保障;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为目标。它将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既是人类在短期应对气候变化的应急之策,更是长期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将不仅是能源

经济的革命,更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对人类 生产生活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觑。

首先,低碳经济直接解决的是碳排放问题,而这又主要起因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的现代特征。过大规模和过高比例的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能使人类面临不可再生能源短缺的困境,而且已经造成CO 2 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酿成气候变化的巨大危机,因此,降低碳排放的要求表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权益之计,实际也是提前破解资源能源短缺难题的必要之举。低碳不仅是碳排放的降低,也是含碳量高的化石能源使用比例的降低。

其次,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更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低碳经济的实现不仅要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增进能源的使用效率和碳储存与转化的水平,而且要通过低碳生活理念的传播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塑造进一步降低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正因如此,低碳产业区和低碳社区建设同样是低碳实践区建设的重点,低碳城市不仅意味着新的城市产业结构,也同样意味着新的城市生活理念。

再次,低碳经济问题的研究凸显了生态环境问题 的外部效应,不仅CO 2 气体可以跨区域流动,而且其过高排放的后果将是全球性的,因此,低碳经济建设的成果为全球所共享,而低碳经济的建设也必须依赖于全球的普遍参与,只有形成合作共赢的区域间关系发展新理念,才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达成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从而使各国都能克服先增长后治理所带来的巨大负面效应,为全人类走出文化决定论的误区、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创造条件。

最后,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可持续发展等人地关系新思想不再局限于发展理念的传播,而是有了新的实现载体,碳交易、碳补贴、低碳银行以及低碳贫困户等经济概念的提出,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它不仅有助于解决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问题,也有助于促进与碳排放和能源利用有关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这将使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积极有效的经济手段,也能更好地克服经济个体难以完全避免的片面短视行为。

二、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兴起了生态文明的研究热潮。李良美从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11];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2]。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客观上要求加速实现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型,这就与低碳经济对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的要求具有了相似性。同时,两者的提出又都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性,因而不少研究都有将两者混用的趋势。笔者认为,深入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无论对于低碳经济或生态文明建设都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相似的提出背景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对几百年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形态。十八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发生了相对于农业文明的深刻变革。工业化与自动化不仅使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的能力空前强大,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像一把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人类的头顶[13],极大地危及地球生态圈的安全和人类的生存。日益频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已然无力支持工业文明的持续扩张,只有尽快创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延续人类的生存,这正是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正

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极具典型性和迫切性的生态危机之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等大量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将危及水资源、能源、生态系统以及公共安全,进而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问题,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种低碳节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念便应运而生。由是观之,低碳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陷入能源危机、环境危机而深刻反省自身的结果,生态文明的理念则主要着眼于全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两者都是在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约束下的产物。

(二相容的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最少碳排放量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要求。低碳经济的目的在于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最终实现降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相平衡,进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社会在协调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思想是从文明重建的高度,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处共为着眼点,确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它不仅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且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从而与低碳经济建设具有相似的实践目标。

(三共同的保障机制

导致全球变暖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统带病运行的成本外化工业化模式难辞其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首先触动和改变这一发展模式,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外部减排。否则,无异于一个肾病患者仅通过外部血液透析来代替肾脏排毒代谢功能[14]。因此,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尤为重要。换言之,没有发展模

式的创新,低碳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便无法持续进步,低碳经济也难以获得普遍的支持和实质性的进展。纵观历史,人类面临的文明危机根源于不断生产毒素的工业化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破除这种狭隘的文明观和偏执的发展模式。为应对工业文明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必须积极创造和保护生态建设成果,而这同样有赖于社会发展模式的革新。笔者认为,如果不实现文明发展模式的绿色创新,仅靠生态意识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将难以取得预期目标。再美好的设想,也将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因此,积极推进发展模式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生态危机所催生的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有赖于系统性的发展模式创新。

(四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实际行动,涵盖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部内容,涉及经济、政治、伦理、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在经济方面,生态文明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类型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因此,低碳经济可以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工具,它主要是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重点运用技术手段和经济政策工具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纵观全局,生态文明好比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总指挥,是在较宏观层次上提出的总体解决方案。低碳经济则专注于解决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强调利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清洁生产,注重观念更新,实现环保消费,进而成为人们关注生态文明发展较为重要的一面。因此,低碳经济不过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发展模式。但必须指出,低碳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工具为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创造了很好的示范成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由于低碳经济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更为短期和现实的努力方向,因此,低碳经济的建设成果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所谓低碳经济示范区,就是在特定实验性地区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15]。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旨在营造最适合人居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和谐,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许多成果可以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应用和推广。

(一国内外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低碳浪潮的推动下,各国都正在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球低碳实践的先行者,英国的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批准建设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等三个示范城市。这三个示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包括:在实现途径上更为注重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在城市规划上,强调战略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在城市建设上,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并且在提出可测量的碳减排目标和基本战略的同时,着重实现途径选择的实用性,在最大程度上争取了公众支持[15]。日本十分重视环保理念的宣传示范工作,在推行!碳足迹∀、碳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措施的过程中,都进行了相应的宣传和推广[16]。2008年,日本政府决定在国内挑选10座!环境示范城市∀,被选中的城市有横滨、九州、广市、富山市、熊本县水俣、北海道下川町等。按照规定,入选城市中的居民主要消费地产食品,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通过推动节能住宅的普及、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尽可能减少人流和物流产生的碳排放。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还十分注重低碳基础设施以及相关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性作用[17]。近年来,国内也开始着手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2008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明确向中国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建议在中国经济繁荣的东部和欠发达的西部,探索建立特区性质的低碳经济示范省(区,使之成为中国低碳化工业

进程的国际典范。随着一些低碳经济相关试点工作的陆续展开,参与研究和试点的地区越来越多,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强劲。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吉林市

作为国内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保定、上海、贵阳、杭州、无锡、天津、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地区有了开展低碳经济实践的新动向。其中,上海、保定重点关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以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18]。海南旨在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低碳经济支撑体系,树立起低碳经济区域模型与产业模式发展的典范。天津市则着力于中日合作平台,以示范项目合作为起点,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机制,培育低碳技术产业孵化市场环境。上述案例的许多成功做法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二以低碳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

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基于国内外相关示范区的已有实践成果,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以低碳经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观念更新是前提。如前所述,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有着相似的提出背景和相容的长远目标。因此,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努力推进观念更新能有效促进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而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实施。然而观念更新既是重要的,又是困难的。长期以来,工业文明所倡导的!高碳∀发展思想已深入人心,并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人在潜意识里认为,低碳意味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从而在心理上不自觉地产生了抵抗情绪。因此,忽视人们的观念更新,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将步履维艰。由此,许多发达国家注重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人们的观念更新,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比如丹麦政府通过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全民的低碳意识。日本发动全社会力量构建低碳社会,由此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亦应如此,将!低碳∀理念植入人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从而改变以往的消费模式和生活观念,以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利益协调是基础。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思想无疑合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合乎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然而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当中,低碳拥护者与受益者,破坏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经济效益分配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这种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各地区的环境保护面临很大困难,也影响到各地区之间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进而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协调各方利益不仅能直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更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乃是协调各方利益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各群体在协调发展的框架内将实现收益均衡。从目前来看,我国急需要建立可实施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政府有必要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向低碳示范区进行补偿以激发示范区的建设热情,对于因低碳建设而放弃相关收益的低碳贫困户也要进行适当的补贴和照顾;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实行限额碳交易计划,以通过市场手段鼓励低碳经济发展。为此,政府或管理机构首先要为碳排放量设定一个界限,处于这一规定之下的企业可以直接选择通过遵守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可以通过向其他所有者购买碳排放权来平衡损失或负面影响。通过这种措施进行交易,可形成低碳产品的市场,从而达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利益补偿的目标,进而激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制度创新是关键。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在法律体系构建上也同样具有相容的目标,因此,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和完善将在很大程度上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历史,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政策与法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对于中国而言,当前不仅要注重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立法工作,更要注重相关执法能力建设,不仅要从法律层面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还要严格执行现有法律,强化执法管理。此外,我国还有必须注重发挥低碳政策的积极作用。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视利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节能减排;二是政策工具的多样化和相互协调,注意征税、补贴、基金、市场交易等工具的综合运用;三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创造或借助了一些!中间力量∀[19]。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

中,理应吸取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但同时还要注重政策的!本土化∀。落实到具体政策的制定,重点是实现现有财税政策向!绿色∀财税政策的转变。市场培育是手段。全球气候变化经常被描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市场失灵,因此培育低碳市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平台。建立公开的碳交易市场有助于形成合理碳价。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合理的碳价可以为企业与个人营造生产和消费低碳强度产品和服务的激励机制,从而利用减量机会降低他们的总碳

足迹。因此,交易碳排放权能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建设。在当前全球减排的框架下,充分利用CD M机制也具有积极价值。CD M机制是基于产权市场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机制,通过市场化的国际合作途径实现低碳、清洁发展目标。从合作双方的角度来看,CD M 机制是一项!双赢∀的机制,一方面,通过合作能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支持,有助于实现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量所需的高昂费用来履行减排义务。因此,CDM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技术创新是保证。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碳排放,防止气候变暖,促进和保持全球生态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节能、降耗、减排,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普及和推广为基础。因此,低碳技术创新将不仅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纵观全球,世界各国都基于自身优势有重点地支持一些技术领域的发展,如美国高度重视清洁煤技术,德国着重发展低碳发电技术,日本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等等[20]。尽管各有侧重,但其最终目的都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低碳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要实现技术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 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要逐步重视国内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效益大、见效快的低碳技术,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人们创新的积极性。

总之,低碳经济及生态文明理念均是我国在资源环境紧约束条件下谋求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一些先进地区的低碳实践,不断提炼低碳经

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并逐步推广,将不仅服务于全球的低碳经济建设,也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UK D epart m ent of T rade and I ndustr y,2003 UK D epart m ent of T rade and Industry,2003 O ur ener gy f uture#creati ng a lo w car bon econo m y EnergyW hite Pa per The Stationery O ffice,N or w ic h [2]付允,马永欢等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18(3:14-19 [3]姚良军 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J] 中国科技产业,2007(11:58-60 [4] S D agoumas et al Pat hw ays to a l o w-carbon econo my for the UK w it h the m acro-econo m etric E3M G m odel,Ener gy Policy,2010(35:3067-3077 [5]K G o m i et a l A lo w-carbon sce nario crea tion m ethod for a l ocal-scale econo my and its application i n K yoto city,Energy Policy,2010(38:4688-4703 [6]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79-87 [7]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 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8]崔大鹏 低碳经济漫谈[J] 环境教育, 2009(7:13 [9]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 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 [10]方时姣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J]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4:8-11 [11]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47-51

[12]王朝全 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J] 软科学,2009(8:69-73 [13]任力 低碳经济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 发展研究,2009(2:23-27 [14]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碳金融的发展趋势[N].湖北日报,2010-01-16 [15]刘湘溶 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 南京社会科学,2009(6:33-37 [16]刘志林,戴亦欣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6:1-12 [17]陈志恒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 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 [18]刘文玲,王灿 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17-22 [19]宋德勇,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21 [20]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10(6:41-46(编辑校对:余朝锡 李金发

第五篇: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与示范的实践 作者:欧阳欢 邬华松 鱼欢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20期

[摘 要] 本文以香料饮料研究所探索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为例,总结其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的做法和成效,以更好地为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农业;低碳农业;休闲农业;低碳旅游

一、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概念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展示、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转化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农业试验、农业展示、科技培训及成果转化,实现扩散效应,辐射带动现代农业由“点”向“面”扩展,推动整个农村与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休闲娱乐品质[1]。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作为一种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低碳旅游农业的一种新的模式。

低碳科技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科技农业、休闲农业、低碳农业与低碳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是指以田园景观、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围绕农业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和旅游景观、销售、物流、服务等过程,通过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低碳技术来武装农业、改造农业,精心营造科研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的综合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2-4]。

二、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提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为农业部属科研机构,自1957年以来,为了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和典型热带经济作(植)物的科学研究,先后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所部、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60hm2。1997年,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香饮所建立起“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2000年,香饮所被科技部列为“分流调整、机构转换试点”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探索“以市场为依托、效益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尝试以产权为纽带,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为目标”的试点方案,促进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推广,推进自身的壮大和发展,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年开发收入5000万元以上,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5]。

近两年,香饮所根据国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低碳海南、生态海南、休闲海南的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和特点,探索一条以基地为平台,以旅游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发展道路,建立起集种质资源保存、科研、试验、示范、科普、观光、生态为一体的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该园区的建设和示范,对加快推进现代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发展,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科技、旅游、文化、生态、经济与农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带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地区休闲产业效益,引领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优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1.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以香饮所万宁市兴隆(兴隆热带植物园)、万宁市南桥乡,万宁市长丰镇和琼海市大路镇4个试验基地为基础,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料饮料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一是建设我国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有应用前景的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加大作物遗传基因和品种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展示。二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种苗繁育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选育、繁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优良品种,加大高产高抗主导品种展示与推广。三是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高效优质栽培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节水栽培模式、节能栽培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病虫害生物安全防控模式的试验与展示,促进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香饮所现己建成标准化科研试验示范基地60hm2,其中种质资源圃6.7hm2、种苗繁育基地(农业部南亚热带优良种苗繁育基地)10hm2、试验示范基地43.3 hm2(胡椒6.7hm2、咖啡

4.7hm2、香草兰20hm2、可可5.3 hm2、苦丁茶4.7hm2、糯米香茶2hm2)。在海南各市县主推“胡椒标准化生产技术”、“中粒种咖啡标准化栽培技术”、“香草兰标准化生产技术”、“香草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可标准化生产技术”、“糯米香茶高效生产技术”、“热带经济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等低碳种植技术,以及印尼大叶种胡椒、8个无性系中粒种咖啡、墨西哥香草兰等主导品种,提高技术和品种集成配套推广应用程度,解决了种植产量低、效益差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示范地区作物单产与海南平均单产相比,胡椒提高38%、咖啡提高25%、香草兰提高29%,可可提高50%,苦丁茶、糯米香茶提高23%,平均增收60240元/hm2,并且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近两年通过示范基地带动新增和改造热带香辛饮料作物面积

1333.3hm2,推广林下间作模式80hm2,带动农民转变传统种植经营模式观念,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2.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以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省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一是利用高新技术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发茶叶、香水、巧克力、青胡椒等高附加值的系列科技产品,提高产品低碳科技含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应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已有的传统加工工艺,降低传统焙炒咖啡、胡椒等旅游商品生产、保质过程中碳排量,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与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构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培育热带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兴隆咖啡地理标志产品”等产业升级。

香饮所开发的香草兰、咖啡、胡椒、可可、苦丁茶、椰子、糯米香茶、玉兰花等8个系列科技产品,拓展海南特色农业市场发展空间,丰富海南省旅游商品内涵,提升海南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兴科牌”兴隆咖啡系列产品、香草兰茶叶系列产品被授予“海南省名牌产品”。与海南彬村山华侨农场、海南国营东昌农场、海南文昌天际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云南临沧凌丰咖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近10个企业,联合开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热区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以上。

3.建立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

以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协作网、海南农业科技110香料饮料服务站为平台,建设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等低碳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科技推广示范平台。一是建立国内专题网站“特色香料饮料网”,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为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低碳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二是设立农业科技110服务热线和远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围绕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及时为农户和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三是开发热带香辛饮料作物智能专家系统,集成品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等低碳技术成果,构建覆盖海南网络化的产业科技信息化体系,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水平。

近两年,香饮所结合“中部六市县农民增收十大科技活动”、“百名专家兴百村,千项成果富万家”和海南省科技活动月等,投入经费180多万元,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救灾活动37次,累计派出专家130多人次,举办技术培训班17期,培训农户及技术骨干34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小册子7种3万多份、VCD光盘400多张,免费赠送种苗4.6万多株,以及化肥、农药、遮荫网等农资,农业科技110共接农民求助250多人次,电话解决200多次,为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等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4.建立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平台,建设热带香辛饮料作物、特色水果、功能性植物等低碳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一是严格按照国家4A级景区质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要求,开展园区运营管理工作。二是营造生态农业等低碳旅游吸引物,配置完善现有旅游交通、游览、接待、卫生、安全和资源能

源供应设施等低碳农业旅游设施,集成绿色建筑、电动游览车、八国语言翻译系统、直饮水系统、环保厕所、垃圾生态化处理、节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捕虫灯、控温控湿智能温室等10多项低碳技术,开发绿色旅游。三是开展植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向广大社会公众和青少年普及热带农业科普知识,展示热带农业先进科技成果,拓展农业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功能。

兴隆热带植物园低碳热带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建立,已收集保存有热带作(植)物2300多种,培育出具有特色的热带观光农业产业,丰富海南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了海南特色农业新功能和市场发展空间,带动热带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一系列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的旅游氛围,推进了植物园的环境生态良性循环,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了展示窗口,为海南科学普及提供了特色平台。近两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80多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称号。园区较好地解决周边居民600多人就业问题,带动就业3000多人,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促进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

四、结语

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建设,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发展低碳休闲农业做了有益的探索,对拓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功能,促进我国现代低碳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拓展低碳农业科技旅游示范园功能,促进其发展低碳休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根据园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发展模式,统筹农林、旅游、科技、文化、信息环保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快形成低碳技术集群,普及低碳旅游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低碳休闲农业的示范作用,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我国休闲农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参考文献

[1]洪再生,朱凤杰,连东军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设计初探—以河南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5(10):33-35

[2]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J].湖南农业科学,2012(8):50-54

[3]王青,郑红勇,聂桢祯.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12(3):1-7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5]赵溪竹,邬华松,刘爱勤等.休闲农业在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探索与实践[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1):82-86

下载“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2128528125(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2128528125(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