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精)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肖复新
内容提要: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全新形态,是一场世界性的业态革命和发展潮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本文以无锡水环境治理为样本,对无锡改革开放3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作了阶段性划分,对无锡在增强生态意识、严控污染源头、强力修复生态和落实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举措进行解读,对无锡在城乡环境面貌、节能减排和太湖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阐释,并进一步对无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思考建议。本文认为:无锡必须清醒看到人类文明进程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抢先完成从工业化发展向生态化发展的毅然转身,继成就了民族工商业和乡镇工业的辉煌之后,再次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赢得转型发展先机。
关键词:生态文明无锡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频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受到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我们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视,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30年来,无锡在生态环境面前,曾经的迷茫,是令人痛心的;曾经的作为,是令人感怀的。今天,跋涉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无锡坚持环保优先、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一系列“组合拳”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更是令人倍感欣慰。本文通过回望无锡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艰难历程,解读无锡在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以期更进一步地推进无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一、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且处于不断的深化递进之中。要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只能抓住影响地域生态的主要环境因素来展开。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在近480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水域面积占到近三分之一。水,成为影响无锡生态环境最直接、最主要的要素。因此,本文把无锡对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作为样本进行切片分析,据此对无锡三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阶段性划分。
1、休眠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一声炮响”,曾经的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有着光荣工商传统的精明的无锡人,一时先声夺人,乡镇工业高歌猛进,异军突起,创造了辉煌的经济奇迹,成就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尽管当时对生态环境的淡漠在今天看来有些触目惊心,但在那个发展经济争先恐后、只争朝夕的大背景中,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常态。只是当时的环境承载负荷在总量上还能忍受,矛盾并不尖锐,所以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并没有使问题即刻暴露出来,也没有引起过多的质疑,而是以一种潜伏的方式淡出人们的视线。直到1993年,梅园水厂的停产,也没有引起大的警觉。人们心安理得地以一种休眠的方式消受着身边的生态环境,很少有人产生顾忌甚至敬畏。在这个阶段,要说在环保方面有什么作为,也仅限于对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的被动处罚了。随着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更大体量的外资的蜂拥侵入,加之无锡处于水体下游,污染来量大,生态环境这张网被捅破,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2、苏醒阶段(1996年—2001年。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量变的累积越过一定的临界状态后,就会产生质变,矛盾就会凸显出来。随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太湖终究不能承受虐待之重。1996年,太湖被国家列为重点治理湖泊,国务院环委会在无锡召开了太湖流域环保执法现场会。无锡开始睁眼看太湖了,对待太
湖生态环境问题的态度开始苏醒。1996年,中共无锡市委在太湖里的船上,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第一次常委会议,现场讨论太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取水口的水质保护问题,第一次明确把太湖水污染防治列为全市环境保护重中之重的工作。随后,一系列政策措施鱼贯而出。1997年1月,成立了无锡市环境保护委员会;9月,通过了《无锡水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1998年6月,无锡市首次公布了环境质量公报。经过努力,成效初现。在1998年年底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中,无锡300多家榜上有名的重点排污单位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3、清醒阶段(2001年—2007年。2001年初,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无锡踏上了有条不紊的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征途。2001年,制定了《无锡市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三年目标的实施意见》、《爱我无锡、美化家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年行动纲要》和《无锡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提出要用三年时间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随后开展了碧水恢复、蓝天重现、工业污染源减排和舒适人居环境建设等四大环境保护措施,实施了五里湖专项整治、贡湖水源保护、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专项整治、工业结构调整、增绿工程、洁净工程等十六项工程。2004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授予无锡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5月8日,国务院在无锡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无锡的治太经验。无锡马不停蹄,不断地向新的更高的目标挺进。2006年8月,制定了《无锡市生态市规划纲要》,这是指导全市生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到2010年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总体目标。至此,无锡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日益清醒,目标日渐明晰。
4、警醒阶段(2007年5月开始。正当无锡按部就班,甚至有些踌躇满志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让人们目瞪口呆,始料未及。2007年5月,太湖蓝藻集中暴发,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给人以深度的焦虑和火烧眉毛般的警醒。时不我待,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霎然
变奏,吹响了大强度、高速度推进的集结号。无锡除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加速快跑之外,已经别无选择。面对这次危机,无锡快速反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使出“铁腕”、“重拳”,向污染宣战。出台了《关于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的决定》、《关于全社会动员全民动手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的决定》等一
系列文件。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就此拉开了大幕,并延续至今。这次刻骨铭心的遭遇,让无锡人民永志难忘,子孙谨记,并倍加努力。
二、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无锡水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水质受到了污染,使无锡成为了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要让无锡的水系休养生息,就要充分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强大压力。既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又要综合运用工程的、技术的、生态的方法,加大水环境的治理力度。
在30年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觉醒了的无锡,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在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很下功夫,逐步从被动治理走向主动防治,与水展开了艰苦鏖战。其重要举措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增强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生态问题与人的活动和行为密切相关,必须大力提高市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把生态意识的形成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努力把生态文明意识变成全民共识,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无锡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积极推进企业环境诚信建设。授予有重要贡献的民间环保工作者“无锡环保卫士”称号。搭建“中国〃无锡生态市建设高层论坛”平台,邀请专家学者把脉无锡,共同探索生态建设之路。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活动,将每年5月29日定为“水安全日”,每年6月定为“环境月”,每年3月和11月定为“义
务植树月”,大力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浓厚氛围。
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过程中,无锡召开了“爱我无锡、美化家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千人动员大会,进行社会动员。在创建节水型城市过程中,下发了数万份节水宣传教育提纲和手册。在“每人每天节约一升水”主题活动中,节水宣传志愿
者们走上街头,深入社区,指导帮助市民更换使用节水器具,并利用企业员工学校、社区市民学校等阵地,开展节水知识宣传,组织市民开展节水经验交流观摩活动。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小手牵大手”、“节约用水从家庭做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严控污染源头。生态行为文明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是保持良好生态的根本。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严控污染源头,守住“闸门”。无锡坚持产业引导,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严格环保审批、实现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措施,严控源头污染物排放。
无锡坚持环保优先的政策导向,把结构调整作为减少排放的关键手段,切实提高新建企业环保准入门槛,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废弃物排放,以集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农业。集中整治“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能、低效益”企业,将整治工作与节能减排、环保达标、安全生产和提高效益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行动,对占市区污染总量75%以上的重点水污染企业实现了自动监控,对污染严重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和依法关闭。大力推广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重点排污企业均做到了持证排污,并参加了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大力度调整传统工业布局,强力推进城区工业“退城入园”和乡镇工业布局调整。积极建设无公害农产
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强力修复生态。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改善太湖水环境,除了加强源头控制,还必须努力修复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系统。蠡湖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重点工程,累计清淤248万立方米,实施退渔还湖
3282亩,铺设截污管网11.8公里,搬迁关闭企业48家,完成生态修复1410亩,投资1.27亿元建成梅梁湖动力换水工程投入运转,蠡湖水质明显改善,成为国内水治理的典范。启动了梅梁湖清淤、长广溪湿地建设、十八湾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并基本竣工。梁溪河、直湖港、小溪港等出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蠡湖11座节制闸和小溪港翻水站全部建成,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给无锡市的治太“十五”计划。按照“河湖共治”的方针,2003年起无锡市实施了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三年内重点治理了梁溪河、环城河等26条城市河道和88条小河浜,大力实施截污、调水、搬迁、监管、保洁等工程。近几年,城市河道共清淤6000万立方米,沿河周边地区进行了污水截流,已封堵500多个排污口,市区古运河航段全面实施禁航,并组织了工业企业搬迁和老新村改造,使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进入2007年,在无锡市勾画的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创建蓝图中,更是明确要投资400亿元,用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城乡人居环境、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安全保障等九大工程建设,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
4、落实制度保障。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加强制度建设,用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先后出台了《无锡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关于抓紧治理太湖无锡水域污染的议案决议》、《关于加快清除城乡河道积淤的议案决议》、《关于治
理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议案决议》、《关于保护贡湖供水水源的决定》、《关于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议案决议》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
无锡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点,依法推进生态市建设。
供水危机发生后,无锡市相继制定出台了近10部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综合治太”行动,全市形成了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的强大声势和环保优先、共建生态的强大法制环境。制定了举全市之力开展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实施六大应急对策、建设九大清源工程、落实九大治污措施和开展锡城减废行动、铁腕治污行动、企业自愿协议管理行动、城市生态重建恢复行动、排污权交易行动、环境标志行动、环境治理代理人行动和全民环保行动等八大行动,明确了目标责任。
三、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日益明显,环保问题也成了无锡最热门的话题。对照生态市创建的指标体系,在6项基本条件中,无锡已有4项达到考核要求;28项考核指标中,22项已顺利出线。2008年年初,当市委、市政府专程赴京汇报太湖水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工作时,得到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的充分肯定。他对无锡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无锡工作力度大,治太“抓到了点子上”,“成效很大”。
1、环境面貌焕然一新。蠡湖新城突出休闲区功能定位,沿湖36公里岸线及十八湾沿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建成全省最大的开放式景区,成为山水城市核心标志。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5%,空气良好天数占比达到93%,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2。全市已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江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
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环太湖生态修复全面启动。无锡市已规划环太湖5公里范围内建立一级保护区,在1公里范围内开展以“三退三还”为主的生态修复。2008年重点在环太湖200米内营造全湖最美、水平最高的涵养林、生态景观带,面积1.5万亩。2008年已基本建成管社山湿地,即将启动长广溪湿地(二期、亮河湾湖滨湿地、大溪港口湿地、宜兴西太湖、梁鸿湿地公园等湿地工程。
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推进生态湿地和绿色景观建设,实施惠山青龙山显山透绿工程,殡葬整治工作全面结束。五年累计绿化造林3.3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地3697万平
方米,新增森林面积39.7万亩,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共建省级以上绿色通道600多公里,约8万亩。在河道绿化方面,目前65%的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建成防护林,绿化面积约5万亩。
加快以治乱、治脏、治污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再现江南水乡秀丽景色。第一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全面完成,新五件实事开局良好,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86.4%的乡镇建成了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
2、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07年,无锡市被省建设厅、经贸委、环保厅命名为“江苏省节水型城市”。2008年9月,无锡市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2007年,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实现了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8%的目标;无锡环太湖及主要出入河流两侧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全市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分别在2006年的基础上下降了10.1%和19.3%,COD年度减排任务全面完成,SO2“十一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2008年上半年,无锡市的节能降耗、环保减排取得了积极成效,能源消费水平有所下降。从节能来看,1-5月份,全市347家重点能耗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00万吨,增速却低于工业产值增速20.6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为0.38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
了16.3%。从用电情况来看,工业产值增速高出用电增量近16个百分点。在减排方面,截至5月底,全市68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已经有19家完成提标改造,44家在建。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到近80万吨,铺设污水管网21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6.6%提高到84%。建成2座日处理能力一千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直湖港、梁溪河等65条河道79个考核断面实施了全国首创的“河长制”。前五个月,79个“河长制”考核断面中,平均达标断面增加到55个,达标率攀升至71.4%。
2008年1-6月份,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1.9分,全面小康考核的37个断面中已有31个达标,水质达标率为83.8%。无锡杀出一条低能耗高产出的新路,为无锡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太湖治理初见成效。无锡市近几年在太湖水污染防治上投入巨大、成效明显。无锡投入26亿元,相继建成芦村、城北、新区、东亭等5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102万吨/日,城镇截污区域逐步扩大,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75%。
太湖无锡水域的蠡湖、梅梁湖、贡湖水质均有较大改善。2008年3月份与2007年同期相比,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主要水质指标已全面达到《江苏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规定的目标;梅梁湖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有所降低,总磷指标基本持平,总体水质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化之间;贡湖总氮、氨氮和高锰酸盐浓度有所下降,总体水质处于轻度-中度富营养化之间。
太湖水污染防治取得了“四个明显改善”的初步成效。自来水水质明显改善。2007年8月份出水有机物含量、氨氮指标分别比5月份下降了1/3和60%,优于国家标准,实现了市民对自来水问题“零投诉”。水源地安全状况明显改善。2007年前10个月,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8项评价,无锡的太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贡湖、小湾里水质达标率为93.82%,7-10月贡湖、小湾里水源地的总氮浓度较前6个月分别下降了69%和81%。出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有明显好转。2007年1-11月,五里湖水质继续呈好转趋势,其中,高锰酸盐、氨氮、总氮浓度显著下降,总磷浓
度保持基本稳定,富营养指数由2006年的62.8(中度富营养下降到目前的59.9(轻度富营养,上述这些指标全部达到了国家治太“十一五”考核要求。
四、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时代一个现实而紧迫的命题,其实现方式和路径亟待研究探索。
几点思考: 无锡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认清大势,率先走生态文明之路。
1、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人们顺从、敬畏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生产方式转向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人与自然的基本和谐中出现了对立的萌芽。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作为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人类“统治自然”、“战胜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把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看作是唯一目的。大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觉醒了的人们,不得不开始重视审视和检讨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发展雏形开始萌动,它是人类社会进行的一次新的选择。
2、生态文明是中国发展的新指向。我们党在确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渗透着生态文明的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同时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与时俱进的产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在今后的发展布局中,相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不断升华,朝着“五位一体”方向发展。
3、生态文明是无锡发展的新选择。无锡有山有水,山在城中、湖在城边,且拥有强大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支撑,具备建设生态文明的
优越条件。但同时,无锡又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密集的地区,面临 的首要制约仍然是环境容量和生态底限。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 市化进程,打破了无锡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 对城市活动的支持能力,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水环 境与发展的矛盾尤为逼人,直接威胁着发展的可持续性。无锡在扑面 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浪潮面前,如何选择、如何作为,将成为决定无 锡在新一轮发展中是再立潮头、还是被淘汰出局的关键抉择。
尽管无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随 时可能出现反复,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综合整治,切实把环境保 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位置,始终坚持环保优先 方针,大力实施环境优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尽管无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一种现 实的压力被动展开的,但在进一步的推进中,则不能被动应对,而要 从根本上、从本质上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因为,我们这次面临的是 一次文明型态的转型,不同于工业化阶段的升级,无锡必须率先跨越 工业化理念和执行时期,抢先进入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占得先机。综观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不经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现代化的,也 有许多先例。新西兰就依靠旅游业、畜牧业和种植业进入到了世界发 达国家行列。何况无锡的工业化已经十分充分,先后成为民族工商业 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经济增速高位运行,经济总量全国领先。在此 情形下要转入生态文明发展轨道,实现华丽转身,既可以说是水到渠 成,同时船大难掉头,面临的难度和风险也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我们 有百般的勇气,有壮士断腕的决心,率先祭出“生态文明”大旗,走 出工业文明的阴影,再领全国风气之先。几点建议: 无锡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生态文化为支撑,生态 11 环境为基础,突出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生态内涵,创建 有无锡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
1、大力倡导生态理念。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 大力倡导生态理念。倡导生态理念 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 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动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 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形成走生态文明之 路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 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强生态道 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
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 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 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 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 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 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 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 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2、大力督导生态治理。把生态治理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 大力督导生态治理。督导生态治理 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太湖地 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实现 太湖治理规划确定的治理目标。强化污水接管措施,切实保证城镇生 活污水集中入网,生活污水必须全部集中处理。建立环境污染赔偿和 资源利用奖惩机制,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保证金和环境资源区域 补偿制度。对高污染企业实行高收费,逐步使排污费用超过治污成本,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不合理局面。运用以奖代补、财政 贴息等政策,对治污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奖励,让他们从治污中得到 实惠。对化工企业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关停一批、转产规范一批、改造 12 提升一批,早日彻底解决“小化工”污染。政府部门、企业、科教机构 要联合起来,积极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所有电厂都要上脱硫设 备,停批申办新热电企业。所有园区都要配套建设环境基础设施,设 施不到位的园区一律不准上新项目。控制好农药、化肥和重金属污染,确保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切实加强面源污染整治,严格落实保护区 种植、养殖限制规定。加快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普及推广节水器具,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积极控制城市扬尘,扩大烟尘控制区覆盖范 围,加快城市清洁能源区建设。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建设,形 成以焚烧为主的处理方式。加强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推进资源化循 环。改善和加强太湖、长江和横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全面 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生态防护林、湖滨生态湿地、水生植物示范工程 建设,加快退耕还湖、还林、还湿地,改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加大 森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色村镇、绿色家园、绿色 单位创建。
3、大力引导生态发展。无锡处在创新发展的新
阶段,要在谋求有 大力引导生态发展。引导生态发展 质量的发展上有所突破。必须加快产业升级,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 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 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从产业引导来看,无锡要加速构建循环 经济体系,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扶持生态型、节能型产业优 先发展,严格限制并坚决淘汰环境资源依赖程度大、生产工艺落后的 企业。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双轮驱动,走制造业高新化、服务业高端化、农业高效化的发展路子,加快形成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新格 局。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培育力度,引导企业从产品经营向 品牌经营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大全社会特 别是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工业企业从“无锡制造”向“无锡 创造”转变,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布局调 整,将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留下来,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 13 集型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淘汰出局。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实 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是解决农村环境面貌和生活污染的根本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要做到投入资金和硬件设施向农村倾 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提高农村污染防治能力。但城乡 一体化切不能搞成农村工业化,即使是清洁工业也要严加控制,要确 保农村是“绿”的。虽然理论上讲经济总量与环境污染并不是正相关 关系,通过治理能够减少排放甚至是达到零排放,但农村是城市的呼 吸器,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只能通过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旅游农业。只在这样,才能为无锡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保 持一方水土、预留延展空间。主要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 年 10 月。[2]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 年 8 月。[3]《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06 年 10 月。[4]《无锡市供水危机的处理和太湖治理》白皮书2008 年 5 月。[5] 《无锡日报》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报道。【无锡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14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重大成效,在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制度改革创新、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示范经验。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针对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特征以及考虑施工场地环境,采用“边坡削方+坡脚回填+土地平整及边坡整形+挡土墙+截水沟”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消除多年安全隐患,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在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方案,对项目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建设用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收益,解决治理工程和乡村振兴等资金问题,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种植经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和集体收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二、坚持传统与新型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基于冶金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状,**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壮大“两山”基础。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钢铁、矿山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绿色钢厂、绿色矿山,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等,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生态资源,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依托**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低碳冶金、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5个五百亿级,现代物流、超硬材料、现代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金融、航空配套、清洁能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
三、改革创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承担多项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制度城市,**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资产融资等制度,创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机制,为生态价值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紧跟国家要求,通过补充调查、变动调查、利用上级数据等多种技术方法,突破数据缺失难题,完成全市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四个账号的汇总、审评及评估工作,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区域内生态“家底”,同时与高校合作编制《**区生态价值与金融问题研究报告》,准确测算全市各区及**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起各区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年至20**年**区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亿元,绿水青山兑现的“真金白银”,进一步激发了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以林权质押贷款为切入点,在**区设立生态金融试点,利用生态风险补偿基金,拓展生态资产质押融资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质押融资品种全覆盖,促进生态价值实现。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紧盯江河湖港特色,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导入,增强旅游竞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采用青瓦盖顶、砖瓦正脊等传统民居风格,加上建设田园村道、森林氧道、人文古道等,重构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形象,实现产业旅游化,增强旅游竞争力。
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准确把握村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完善、创新村庄规划,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文创产业,聚焦要素资源,夯实村庄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多方参与、多元投资,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跨区合作、制定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等措施,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必须进一步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落实绿色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必须进一步发挥**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北“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平台”,组建登记结算机构,加强与沿江兄弟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确保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和履约等服务顺利开展,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发展鉴定评估市场,加强鉴定评估管理,深化实践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示范和带动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重点聚焦**重要生态系统资源,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各要素相互关联角度出发,按照“十四五”至2035年期间**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总体设计,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推动**、**湖等跨市河湖的保护治理,对整个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形成示范和带动。
第三篇:20120228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思考 编者按
编者按:2012年2月5日至8日,环境保护部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在我省开展专题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省生态办主任、省环保厅厅长徐震介绍了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并就国家层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徐震同志的发言整理刊发,供参阅。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自2002年起,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上,近三届浙江省委先后提出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引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全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形势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三是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全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936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建制镇比例达到72.4%,全省实际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达到92座,设区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同时,率先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环保促进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尤其是在整治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发挥了环保倒逼机制作用。五是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了明显提升。在实践中,我们也创造了一些做法和经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一是坚持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性质和内涵所决定的。因为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类发展过程当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文明,它涉及多个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也涉及各类社会群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按照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思路来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是在国家确定的安吉县试点中探索。试点初期,安吉县在编制生态文明规划时,从生态文明的意识、行为、制度三方面来设置指标、提出任务,这在实际工作会感到难以下手。因为无论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在理论上都可以从意识、行为、制度上分析表述,但在实践中则需要有形、可操作、可考核。所以,我们建议按照“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的思路来推进试点。以生态文化为先导,就是要首先解决生态文明的信念支撑、道德规范和制度约束问题。以生态经济为支撑,就是要坚持绿色引领,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是要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重污染产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生态环境为保障,就是要加强污染防治,保护生态,营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
境。这些工作都是有形的,可以结合我们的日常经济社会活动,分解为具体任务,其结果是直观的、可考核评价的,所以也能够被接受。
实践证明,安吉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化的倡导走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作为一个山区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经济持续得到发展,人民福祉得到提升。
借鉴安吉的试点做法与经验,省委在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时,也是从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展开的。省委作出的《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从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四方面,提出目标任务,把制度建设从生态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一部分,是考虑到体制机制建设对推进生态文明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为期五年的“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提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森林浙江、蓝色屏障、防灾减灾和绿色创建等11个专项行动,基本囊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每一项行动都是具体可抓的、有操作性的,可以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可衡量的指标上。每一项行动都有职能部门牵头来抓。同时,建立了11项保障措施,研究制订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保障生态文明“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二是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行动体系。既然生态文明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就必须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我们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省长为常务副组长、40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也层层建立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生态办)设在环保部门,承担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考核落实等日常事务,赋予了环保部门指导、协调和督促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在工作格局上,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工作格局。在考核体系上,我省每年都要召开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行总结评价,评定各市和各部门的考核名次,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领导干部任用与奖惩的重要依据。在共建共享载体设计上,我们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从生态市、县(市、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和绿色细胞创建等三个层面加以深入推进,从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生态环保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也让广大公众得到参与、得到实惠。在制度框架建设上,按照环保监管主体是政府、污染防治主体是企业、环保监督主体是公众的三大责任主体定位,构建环保制度框架体系,从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等四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引导,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从部门走向社会、从政府走向民间。
三是坚持把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就是始终抓住影响公众健康、导致发展异化的问题。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自然环境,损害了公众健康,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那是一种发展的异化,背离了发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这样的发展必然导致灾难,最终要遭到抛弃。基于环保基础上的生态文明,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方式。所以,解决突出环境问
题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也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是公众的基本诉求。我省从2004年开始,连续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将之作生态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重点解决了一批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环境问题。新一轮的“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尽管涉及领域很广泛,内容大大拓展,但依然把深化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着力点。
在强化污染防治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环境监管,维护环境安全,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现阶段,全社会环保意识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强,环境违法行为还比较普遍,环境信访居高不下(我省每年约五、六万件),导致环境风险隐患高、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多。为此,我们坚持把规范环境行为、建立良好环境秩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切实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去年全省环境违法处罚额超过4亿元(平均个案罚款4.4万元),并刑事、行政拘留了170多人,这在以前不可想象,在全国也少见。而且,我们还创新机制,加强与公检法的联动协调,与法院开展了环保非诉案件强制执行,与检察院开展了环保公益诉讼,公安机关在环保设立联络室并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出重拳、打组合拳,始终对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守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底线。
四是坚持把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体系。特别是像浙江这样资源匮乏、环境承载能力弱的省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举。所以,我们提出要坚持绿色引领发展、环保倒逼转型的理念,走环保优化发展之路。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行严格的环境空间管制,使人口集聚、经济活动、城市化推进与生态环境承载相适应。二是加强标准引领。建立“阶梯型”的环境标准引领体系,逐轮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着重开展铅蓄电池、电镀、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等六大行业的整治提升工作。去年已完成铅蓄电池整治,全行业273家企业关闭了211家。通过标准引领、依法管制,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三是严格准入把关。出台政府规章,确立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价、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落实对建设项目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四是严格公正执法。坚持“零容忍”,坚决打击转嫁环境成本、逃避监管、维持落后产能的违法经营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转型升级。
浙江的实践也在告诉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些问题还需从国家层面很好地予以解决。
譬如,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政府行政行为和官员的从政理念至关重要。因为一级党委、政府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权力,只有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真正树立绿色理念,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支撑和良好导向。必须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强化法律制度约束、优化经济利益调节等加以规范和引导,切实转变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
再如,要尽快形成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制度框架,来改善政府行为、约束企业行为、规范公众行为,增强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刚性和操作性,切实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从根本上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同时,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环境标准体系,避免区域间环境监管尺度差异过大。
第四篇:2015无锡继续教育《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问答题答案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概论
1.我们《环境保护法》是如何定义环境的?环境有哪些特征? P1,P2-3 2.什么是环境要素?其主要包括哪些种类(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P4 3.什么是环境质量?什么是环境容量?P5 4.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P6,P7,P8 5.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P9-14 6.我国存在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P14-19 7.什么是雾霾?二者有什么区别?P14 8.什么时PM2.5?其来源有哪些?P15 9.我国雾霾天气频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15 10.简述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程。P19 11.简述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进程中的经验教训。P22 12.简述我们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P23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有哪些? P34-35, P38-39 2.简述中国对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立场。P40 3.简述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P40-41 4.简述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P41 5.简述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的主要做法。P43-43 6.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44 7.简述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过程。P44-46 8.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措施改成意义)P46-47 9.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P47-48 10.简述无锡市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任务。P49-52
第三章生态文明及其制度体系建设 1.简述生态文明的概念和特征。P58 2.简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P59-61 3.简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P63-64 什么是生态红线?P69 32字方针?P72 4.简述“三同步,三统一”方针。P73 5.简述我们环境保护三项基本政策。P74-75 6.简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的主要内容。P82 7.简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内容。P84 8.简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P88 9.简述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主要内容。P91 10.简述排污收费制度的内容。P96-97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欲可持续利用
1.什么是自然资源?其有哪些特征?P104,P104-106 2.简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P107-110 什么是可再生(不可再生)资源?P107 我国资源利用上目前主要存在哪些问题P110 3.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有哪些?P111-112 4.水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P114-115 5.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P116-118 6.无锡市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P118-121 7.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点?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P124, P125 如何综合防治水土流失?P127 8.森林有哪些重要功能?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有哪些影响?P129-130,P130 9.我国森林资源有哪些特点?保护森林资源有哪些措施?P130,P132 10.我国的物种资源有哪些特点?我们物种资源保护对策有哪些?P133-134呵呵,P134-135 1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有哪些?P135, P136 12.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P137
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
1.《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哪些具体措施?P140-152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治理大气中的细颗粒物污染?P140 2.水污染防治的对策措施有哪些? P157-158 3.城市生活垃圾有哪些危害?P165-166 4.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与缺点?P167-169 5.简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P166-167,P169-170 6.气候变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P173-175 7.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哪些挑战?P175-178 8.简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导思想与原则。P178-181 9.简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P181-184
第六章循环经济
1.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有什么特征?P187,P188 2.什么是“3R原则”?P189 3.简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P191-193 4.简述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P193 5.简述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P198-200 节能环保产业?P201 6.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些?P201 什么是清洁生产?P201 7.简述清洁生产的内容。P207 在清洁生产中,清洁的能源包括哪些内容?P207 8.简述推行清洁生产的措施。P208 9.什么是生态工业园?P208 10.什么是生态农业?P210 农业产业化经营?P216 11.简述优先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的内容。P218-219 12.简述无锡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P222
第七章低碳建设
1.什么是温室气体?《京都协定书》中控制的温室气体有几种?P226,P227 《京都议定书》允许采取的减排方式?P226 2.什么是碳源?什么是碳汇?什么是碳足迹?P227 3.什么是低碳?什么是低碳经济?其包括哪些内容?P228 我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有哪些?P229 什么事碳交易?P230 4.简述《京都议定书》建立的碳交易机制。P237 5.简述推进低碳经济转型的措施。P238 6.简述发展低碳交通的措施。P238 7.简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P240 8.简述健全废弃物再生利用体系的措施。P241-242 怎样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P24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倡导和推行绿色出行方式?P242 9.简述绿色行为方式的内容。P242-244 如何激励绿色消费模式?P243 10.简述打造低碳人居环境的措施。P245-247
第八章节能减排
1.什么是节能减排?我国节能减排存在哪些问题?P252 2.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P254 3.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P252-260 4.简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P264-271 5.简述我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P271 6.简述我国节能减排的保障措施。P275-278 第九章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
1.简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成就。P281-282 2.农村城镇化为什么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P282 3.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P283-287 4.简述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与扩散的方式。P286 5.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哪些?P287-289 6.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对策有哪些?P289-295
第十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1.谈谈如何践行低碳生活。P302-305 2.谈谈如何转变消费方式。P306 3.谈谈如何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P307 4.谈谈如何培养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P307-309
第五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力的同时,电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当代发展与消费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昕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与发展相适直,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旰枯诀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人民不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针对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的人群占30%,了解一部分的人群占25%,不了解的人群占45%。
由此可见,社会上大多数人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不重视。
(二)人们某些行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乱砍滥伐、乱扔垃圾、随意焚烧垃圾、工厂乱排汗水和有毒气体。二是浪费各种生活资源,如: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浪费水、浪费电,没有深层次的节约概念和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注意生态环境的行为显而易见,人们习惯生活中人走灯未灭,餐厅、饭店经常使用一次碗筷,特别是人们随意扔垃圾,不注意环境卫生更是常见,种种现象表明社会中现存大量破坏生态文明现象和行为无处不见。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们对生态环境非常满意度很低,大多数不基本满意,也有一部分人群不满意,有的认为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无碍无灾。
建区30年来,区政府对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动了大手笔、做了大文章,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对大汤河的改造后,环境有很大改观,两岸绿树成荫,白鹤成群。反之,有的人们对生态环境感到不满意,这说明社会在此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人民一个更 好的生活环境。有的人对生态环境持无所谓的态度,反映出这部分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重视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匮乏、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忽视。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没参加过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大多数人都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不容忽视。
三、针对生态文明现存不足的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柬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目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在家里
1、注意随手关灯、照明用电。
2、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使用低碳烹调法。
3、节约用水
(1)淘米水可以用来洗碗和浇花,它也是很好的去污洗涤利。既可以省谁又能少使用洗洁精,也可以减少污水。(2)洗衣服、洗脸、洗澡、洗头等的水可以收集起来冲马桶或者擦地。
4、循环再利用
靠循环再利的方法来进行材料的再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版的循环再利用。回收的纸再生可以减少树的大量砍伐,从而减少水污染。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和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
5、垃圾处理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垃圾处理一直延续混装,特别是有的人群不注意公德,装修杂物也图方便倒进垃圾桶。
垃圾分类:把再生与不能再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一起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