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雷多荣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大新县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着手,积极探索县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脚点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各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形成新思路、选准有效载体、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新县的实践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有效载体,示范区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消费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等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利于把自身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真正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效应: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双赢”
生态能源建设进一步增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能源快速发展,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53081座,占农户总数的74.9%。同时,通过实施
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极大地推进生态林业发展。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258.6万亩,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61.5%,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石山绿化率达97%。生态林业建设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林得以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气象。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跃上新台阶。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和以“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做好各景区规划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纯天然、纯生态”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特色吸引游客。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3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85%、33.21%,再创历史新高。
生态脆弱和被破坏地区的恢复重建有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大新县严格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县城饮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功能区要求。
启示:提高重视程度是前提,资金投入是保障,科技应用是支撑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视程度。大新县把“生态立县”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将创建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把“生态立县”作为永不谢幕的工程,做到换届不换生态建设任务,换届不换生态建设重担;形成党委、政府统一
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工作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在明确投入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这方面,大新县采取上级补贴一点、财政出一点、企业投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几年来,大新县共投入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资金达1亿多元。重点把资金投到农村生态建设上,扶持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督促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依靠科技支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节能减排、节约水资源、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实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等方面。而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大新县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正是以科技为强力支撑。工业方面,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和工艺。农业方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并建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生态农业品牌。科技的应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大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
(作者系中共大新县委书记)
来源:人民网-《广西日报》
第二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大幅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林草、湿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的绿色矿
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培育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好生态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七)创新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标准、执法等基础能力建设。申报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调整和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发展任务,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
四、组织实施
(一)申报条件。
1.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2.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具备一定先行示范的基础。鼓励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生态文明相关试点示范相结合。
3.“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资源环境类约束性目标,“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4.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具有示范作用。
5.申报地区不局限于辖区范围大小,工作要有特色、亮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二)审核批准。
省、市、区、县自愿申报,有关地区也可按流域、区域等联合申报,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行政区域申报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其下辖地区不再申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根据申报条件、建设目标体系(见附表)等对申报地区进行初步审查,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对通过评审的地区进行公示基础上,批复《实施方案》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方案实施。
先行示范地区要对批复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深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要加强对建设地区工作的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央财政按照现有各项有关政策优先予以支持。
(四)考核评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先行示范区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建设期满后开展验收考核,验收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建设资格。验收考核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总结推广。
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树立先进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第三篇: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10月10日,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在西安市召开,西安、渭南、宝鸡、汉中、商洛、广元等11个
秦巴区域城市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城际合作交
流等议题建言献策。
秦岭东西绵延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河南、湖北6个省市共97个市、县、区
。本届论坛由西安市政府、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主办,论坛以“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秦巴区域各城市在大秦岭生态环境保
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商秦巴区域发展大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秦岭生态保护应树立“一盘棋”意识
在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上,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重塑大秦岭尊严已成为秦巴人民的共同
梦想,以大秦岭为代表的秦巴区域,具有“地理空间庞大、人文精神伟大、生态地位重大、发
展潜力巨大”等四大特征。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秦岭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守护了万千生灵的繁衍生息。他说,凡是以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一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
“一盘棋”的意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区域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方净土。
解决大秦岭问题更要立足长远
钱引安说,秦岭西安段是构成大秦岭的一部分,而自然的力量是超越
行政划分的,要保护好大
秦岭,还需各方联手,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面的“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
划”。要解决大秦岭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超前研究,超前谋划,使大秦岭的生态环境保
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已先后制定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北麓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秦岭北麓旅游发展规划》等多部规划,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并配合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执行框架,确保严格按照规划做好保护与利用。
保护大秦岭区内各市携手谋求共同发展
广元市副市长张云华建议,努力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大秦岭区内各市应该谋求共同发
展、建立协作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区内各市应加强发展规划衔接,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积极谋求区内各市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秦巴山区休闲旅游度假景区等的联合开发、整体打
造和协同发展,塑造区域旅游黄金线路,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流,打造旅游整体形象。
同时,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篇:关于生态矿山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生态矿山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苗长青
淮北矿业桃园煤矿地测科安徽
摘要: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矿产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矿业经济的发展。创建生态矿山已经成为现阶段矿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结合安徽省桃园煤矿的实际情况,围绕生态矿山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有利于生态矿山建设。
关键词:生态矿山;矿山建设;节能减排;环境整治
Abstract: The important energy mineral resources is essential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ue to miner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ing economy.Is creating ecological mines at this stage of mining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Anhui Province Taoyuan Coal mine construction around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and explore, in order to favor eco-mine construction.Key words: ecological mine;mine construction;energy conservation;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中图分类号:T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桃园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建设的中型国有重点煤矿。于1983年破土兴建,1995年11月15日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可采储量1.2亿吨,服务年限96年。经改扩建,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160万吨/年。在“十二五”初期,桃园煤矿坚持以建设“和谐文明、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为主旨,积极推进生态矿山建设,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共赢。
一、已经取得的成绩
一)瓦斯抽采和利用
桃园煤矿地质构造较复杂,地压大,瓦斯分布不均,2005年升级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10年以后,随着矿井开采水平延伸,Ⅱ2采区向深部延伸,82、10煤层瓦斯含量将大大增加,现正进行井下扩大抽采能力建设,计划新建一座低浓度瓦斯发电厂,对抽采的低浓度瓦斯进行发电利用。
二)工广矸石山消减处理工程
工广矸石山原高约65米,矸石存量约120万方,影响环境,根据集团公司安排,于前期开始处理工程,下一步将寻找利用途径,努力实现矸石零堆放。
三)矿井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
目前选煤厂已经实现了闭路循环、矿井排水处理及中水利用。中水利用主要为井下的防尘、地面灌浆站、矸石山等处进行供水。
1、矿井水
首先采取了及时封堵井下泄水孔的方法,从源头上控制井下涌水量。在工业广场内的原有矿井水处理站,仍在运行使用。下一步需要扩建。
2、工业广场生活污水
目前,工业广场内没有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广生活污水通过煤矿内的雨水沟直接外排。计划扩建工业广场矿井水处理改造工程,同时担负工广生活污水和矿井水处理任务。
3、工人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工人村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工人村住宅楼的生活污水排水。目前,工人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已不能满足正常运行需要。根据目前的排放量,桃园煤矿将工人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规模定为3000m3/d。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设计出水以下水质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目前已投入使用。
三)节能减排
桃园煤矿通过强化管理举措、技术节能,紧抓以电力为主的节能降耗,在排水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优化生产布局、推进技术革新、推行绿色照明工程等多方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矿井水处理和生活处理水指标均在50mg/l以下,选煤厂选煤水闭路循环实现零排放;“三废”排放均达到或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四)土地复垦及地面环境整治
1、土地复垦。自投产以来,塌陷总面积8260亩,已复垦2876.8亩。塌陷区被建成整体功能较强的农业综合区。下一步将矸石山治理与塌陷区复垦结合进行,预计3到5年时间治理塌陷区3000亩。按照规划,矿井北翼建设成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部成为矿山公园,南部建成农业种养区。
2、环境整治。随着矿井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生产战线不断延伸,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桃园煤矿不断健全规章制度,推行目标责任管理,适时调整指标,分解任务,严格考核。同时进行环境文化渗透教育,每年以“
六、五”世界环境日为主线广泛开展环境宣教活动为进一步提高保护环境意识。
投产以来,桃园煤矿不断提高环保设施的处理量及处理效率,为达到新的环保要求,积极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实现各项指标达标排放。在此基础上,桃园煤矿还将环境治理从地面向井下延伸,积极进行井下尘污染治理,摸索“主动治理,辅助防护”这一全新“三高、两隔、一监控”综掘综合防尘技术,使粉尘综合治理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也有效促进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五)技术创新
桃园煤矿始终重视科技进步,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近几年,科技投入逐年加大,超过了矿井总产值的1 %。科技投入促进了科技进步,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轨道岔标准化,斜巷保险档气控化、风门气动化、大巷运输基本实现公交化、国铁化,主运轨道监控可视化等等。矿井本质安全的水平不断改进提高,技术进步、装备提升和工艺改革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二、下一步建设目标与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桃园煤矿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力争建成国家级生态矿山,构建和谐矿区,建设幸福桃园。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将进行以下重点工程建设:
第一,推进特殊开采,实现可持续发展
1、优化采区和巷道设计,改进采煤工艺、科学控制采高,最大限度地提高
煤炭资源回收率,保护地表建筑物和生态环境、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2、根据井田地质及地面征迁等综合条件,科学选择采用局部不塌陷的充填开采。为了提高村庄下的煤炭资源的回采率,最大限度地减小地下开采对地表建筑物的损害,实现村庄下压煤安全开采,提出了条带加地面注浆充填在“三下”的开采设计方法,进而有效地控制上覆岩层和地表沉陷,切实保护地面建构筑物和生态环境。
第二,加大矸石综合利用和塌陷区治理工程
继续加大探索矸石利用途径,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探索实验矸石充填开采等环保开采方式,使井下矸石不出井或少出井;对原矸石积极与当地政府协商合作,进一步消化吸收矸石量,真正实现矸石零堆存,消灭矸石山的目标。对于塌陷式开采,坚持“边开采,边复垦”,采用先进的土地复垦技术,与矸石山治理结合,规划在先,资金到位,对矿山压占、损毁而可复垦的土地应得到全面复垦利用,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尽可能优先复垦为耕地或农用地。
第三,矿井水资源的利用
目前选煤厂已经实现了闭路循环。将矿井原水送入选煤厂选煤补充水和直接利用井下钻孔水防尘;矿内净化水厂处理水:在2011年新建多介质滤池进行深度处理后,拟继续改建或新建工业广场中水利用管网,不仅用于工业生产用水,还逐步用于生产车间、绿化、浴池、办公厕所冲洗水等工业广场一切生产用水区域,力争生产用水利用中水率达到100%;工人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中水,用于井下灌浆及附近一些厂点生产用水,日利用中水量近1000M3。
另一方面,经过高效澄清池处理后矿井水不仅达到《煤炭污染物排放标淮》,在当地农村大部分河流水已经污染的情况下,我矿处理后矿井水可解决当地农村灌溉用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可达到100%。
第四,瓦斯抽采与综合利用。
矿井抽采系统改造工程,2011年年底完成土建工程,2012年将对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统进行试运行,2014年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统将投入使用。到2015年,建立一座低浓度瓦斯发电厂,对抽采的低浓度瓦斯进行发电利用。
第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矿区
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职工共享
1、着力改善民生,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矿区的良好氛围
在生态矿山建设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具有桃园特色的桃园文化,制定安全文化建设推进体系,建立矿、科(区)、班队“三级公开”的矿务公开“阳光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实施造福职工群众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专设文明创建办公室,坚持每日动态检查,消除文明创建盲区和死角,大力弘扬文明风尚,加大文体活动力度,创建活力社区。总之,要通过多样化、层次化、经常化的企业文化创建,为生态矿山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此外,还要继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机械化,理顺生产秩序,减少撇勾延点;改善生产条件,减轻职工劳动强度。进一步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保障职工安居乐业。
2、依法办矿
依法治企,规范管理,是桃园煤矿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准则。在今后的矿井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继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通过优化采区和巷道布置,最大限
度地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和“有法必依、有章必循”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地矿关系,积极推进生态矿山建设,形成和谐、融洽的矿山环境,杜绝违法事件。
3、规范管理
继续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矿长负责制,实行矿、科(区)二级管理体制,规范生产经营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组织系统,并按照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隶属关系、工作职能,建立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制、工作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办法以及管理制度,并积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广泛参与个项制度的制定代表参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并且要继续推进安全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生产体系信息平台的运行效果,保证职工生产安全。
总之,在“十二五”的初期,桃园煤矿将继续坚持“和谐文明、安全高效”的主旨,积极推进现代化生态矿山建设,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塌陷治理生态化,建设幸福桃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优化。
第五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及下一步打算做一简要汇报。
一、2017年主要工作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习总书记对x工作“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六字方针,始终坚持“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执政理念,积极构建“六大体系”,重点实施“十大工程”,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顺利实现了“一年开好局”目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100%,均处于全市前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万元GDP能耗降同比下降5%左右,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140%左右,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建机制强保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底线,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系统性、长期性,加强整体设计,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凝聚合力。一是成立由我挂帅,30多个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出台《xx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建设“六大体系”和“十大工程”,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二)狠抓生态建设工程,巩固生态环境基础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召开两次专题会议部署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空间识别与管控、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水资源红线“三条红线”划定工作,为下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全面停止垃圾焚烧,新建垃圾转运站,将垃圾统一转运至xx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力推进城市引供水工程,项目已于2017年元月开工建设,确保2017年春节前竣工,让城市居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同时实施了3.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2017年全县共完成营造林32111亩,达到计划数的110.7%。xx湿地公园成功获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积极开展生态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全县已有5个乡镇、17个行政村获评“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称号,分别占全县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45.5%、27%。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坚持源头管控,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着力构建幸福新x的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绿色“GDP”水平。一是在推动低碳工业方面下狠招。深入推进经开区拓园工作,启动了1平方公里拓园项目,用46天的时间全面完成了临近经开区企业的83户97栋房屋征收拆除工作。全年共清理闲置土地300亩、清理闲置厂房4万平方、清退非法企业14家,新安排入驻企业7家。二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出实招。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启动“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即培育一个以葛为主的“1+N”农业特色产业,建设5万亩农业生态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十个新农村中心村;整村推进100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村;培育1000家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启动并实施2.4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积极规划建设
“一核一线四区”,全力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乐的高效农业样板。新建葡萄、蔬菜、茶叶、马家柚、三红柚、猕猴桃等六个千亩示范基地;推动2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莲荷乡“七巧板”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和实施工作。三是在促进现代服务业方面上新招。将红色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推进“xx区”实施工作。以xx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为契机,积极探索开展了假日游、短途游和参与体验游活动。聘请了铁路规划设计四院编制《规划》,我县现代物流园区成功获评“x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盘活了闲置近十年的xx原有办公楼以及粮库资源,仅用61天就建成了xx园;启动电商“千人培训”计划,和阿里巴巴合作,成为首批“千县万村”村淘项目县,成功入选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500强。
二、2017年工作打算
2017年我们将围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x工作提出的一个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和本次大会精神,更好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xx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下一步,我县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生态项目建设工程。
推进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用制度创新破解生态建设难题,即保护绿水青山,又提高农民收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围绕循环经济、企业技改、污水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等方面,加快梳理一批重大生态项目、生态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资金支持,实施一批事关xx生态文明长远发展的项目。二是生态品牌创建工程。
全力打造以“一山两河一库”为主体的生态工程,即xx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两河流域综合整治,xx水库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推进“一核一线四区”建设,推动xx基地建设工作。
三是生态人居建设工程。
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积极开展美丽家园、生态乡村、生态社区、最美村庄、最美农村庭院和最美保洁员系列评选活动,实现生态与人居的和谐发展。四是环境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开展土壤、地下水监测,完善和推进“河长制”;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建设;排查、登记区域内重大危险源,识别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环境风险等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方案,全面提升全县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及风险防范能力。五是生态理念普及工程。
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契机,通过举办环保议事论坛、生态文明进校园、环保公益活动、建设微博或微信网络平台等举措,全面普及群众的生态意识。总之,我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为加快建设xx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