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及2012年度工作计划
(XXX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一年来,我处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百政发„2011‟11号)和主管部门《关于印发XXX市加快推进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公共交通行业管理相关法规及国家、自治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为主题,努力打造“绿色公交、智能公交、优先发展公交”品牌,建设生态文明城区,实现公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理清思路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我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公交、智能公交、优先发展公交”品牌,是提高道路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区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保障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加快车辆更新、应用新能源、推广节能驾驶培训、建设智能调度系统,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等措施,构建绿色、和谐、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节能环保的公交出行服务,打造XXX生态化宜居城市。
二、加强组织协调,确保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为加快推进本市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我处班 1
子、各科室负责人、各公交企业负责人加入了主管部门成立的绿色公交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绿色公交体系建设有关事项,为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工作措施及开展情况
(一)扎实开展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动员、布臵工作。一年来,我处先后5次召开会议开展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动员和布臵工作,督促公交企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优质型绿色公交传达到广大从业人员,同时通过公共汽车上的LED电子显示屏向社会公众宣传。
(二)加强绿色公交体系建设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由我处组织城区各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企业从业人员开展公共交通节能环保、安全优质服务培训工作,分期分类分批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培训,使公交行业各类从业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节能环保、安全优质服务培训,提高节能环保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由处机务管理科牵头,培训管理科、公交管理科配合,编制培训大纲,重点对从业人员进行绿色驾驶与维修培训,大力推广绿色节能驾驶技术,组织实施绿色维修工程。同时,在公共交通车辆驾驶员资格培训或岗前考核中增加节能驾驶内容、在保修人员资格培训考核中增加绿色保修考核内容。今年12月份,完成了城区公共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共200多人)的绿色公交体系培训工作。
(三)开展智能公交管理系统建设。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认真贯彻《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行业技术标准的通知精神,筹建全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总平台。该平台拥有强大的附加功能,在出租汽车行业中可实现“电招”、营运数据统计、违章协查、安全监控、失物查找、路线查询、自动报警、拍照等服务和管理功能,解决出租汽车“营运盲目性”的问题,提高里程利用效率,降低燃油消耗和经营成本;在公共汽车行业中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调度和自动报站,及时掌握各条线路及车
辆、站点的营运动态信息,对各条线路上营运的车辆实施自动调度和人工指令调度。通过应用智能公交管理系统,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营运数据和客流信息,为线路优化调整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公交服务档次和品位。2011年度,城区市鼎诚公交公司已将GPS监控调度系统普及应用到公共汽车上,实现了智能化调度和自动报站,及时掌握各条线路及车辆、站点的营运动态信息,派出到各条线路上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全部“下岗”;新都出租汽车公司已对现有GPS监控平台进行了升级,为接入市级监控平台作准备。
(四)优化调整XXX城区现有公交线路网。
本着“优化城区,拓展外围”的原则,进一步调整(改线或新开通)市区内线路,逐步消除市区线网盲区;开通新线路或延伸现有线路,扩展线网覆盖面,形成快线、干线、支线衔接合理,换乘方便的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区大公交格局。2011年度按规定程序完成了XXX城区公共汽车优化化调整方案,但由于XXX城区部分路桥新建、改建尚未竣工,导致部分线路至今无法调整或开通。
(五)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人员从今年3至4月份开展全市客货运输及公共交通行业调研工作,调研内容包括各县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意见或建议以及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可行性探讨等。今年来,根据XXX城区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方案,城区2月份已完成XXX至XXX小镇线路公交化改造工作,即将公交线路延伸至XXX小镇,10月份完成延伸公交线路至塘兴村工作,延伸公交线路至四塘镇工作正在筹备当中。
(六)推广应用先进科技和新装备,加快调整公共交通运力结构,提高运营效益和服务质量。
从2011年起,全市新增或更新的公共汽车须符合“四低”标准,即低地板、低噪音、低排放、低能耗,装用电控高压共轨高效节能环保的柴油发动机或混合动力新装备,尾气排放达国三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公共汽车尾气排放黑
烟问题;更新的出租汽车须具备“双燃料”功能,尾气排放达国三以上。督促公交企业做好运营车辆的检修保养工作,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油耗和尾气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同时,督促供气企业年内完成中心城区出租汽车加汽站(油改汽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出租汽车行业油改汽工程。
2011年XXX城区和平果县新增或更新的65辆公共汽车全部按“四低”标准配臵。因征地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计划2011年完工的XXX城区出租汽车加汽站(油改汽工程)不得不延缓施工。
(七)指导驾培机构积极实施教练车辆“油改电”改造 2011年末共有29所培训机构的58辆教练车完成了“油改电”技改项目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应用及推广,教练车的尾气排放达到了零排放,有效缓解燃油紧缺、气体排放及噪声污染等问题,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由于资金、办公场地尚未解决等原因,本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总平台建设没有完成。
(二)各县公共汽车线路网优化调整工作滞后,营运调度、运力调配等工作有待改进和提高;城区公共汽车线路网优化调整工作、营运调度、运力调配等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和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2012年工作计划
(一)争取在资金、技术、建设场地等方面得到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管理部门的大力扶持,尽快完成全市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总平台建设任务,完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充分发挥GPS系统总平台的监控调度作用,加强运营组织和运力调配,方便乘客乘车和查询遗失物品,最大限度发挥公交资源优势,提高公共汽车实载率和出租汽车里程利用率。
(二)督促、指导各县开展公共汽车线路网优化调整工作和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工作,进一步构建绿色、和
谐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择机开通XXX至四塘公共汽车线路;年初完成平果至太平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任务。
(三)加强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宣传和节能减排培训工作 广泛开展公共交通节能培训工作,使公交行业各类从业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节能培训,提高节能意识、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尤其要对驾驶员进行节能驾驶技术培训,并在公交车辆驾驶员资格培训考核中增加节能驾驶考核的内容。拟在2月底前分期分批完成城区在营出租汽车驾驶员绿色公交体系培训工作。
(四)开展节能减排评比活动,在公共汽车企业内部开展同一线路同一车型平均每1000车公里油耗评比,对优胜者(前三名)给予奖励。
(五)若条件成熟,立即推进公共交通车辆“油改气”等能源改造工作。
第二篇: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建设
以综合改革为动力
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
今年以来,梁子湖区在省委、省政府和鄂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综合改革为动力,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5%、38%和20%,被国家环保部列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
一、追求绿色标杆,凝聚示范区创建共识。按照“四最”要求(最高的生态标准、最生态的产业定位、最好的社会保障、最充分的农民就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制订《创建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明确路径。按照鄂州市委、市政府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的要求,完善落实规划,划定三条红线(严禁挖山、严禁填湖、严禁未批先建),实现生态城、特色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形成建设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生态规划等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全区5个乡镇、86个行政村,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村(宜居村)21个,市级生态镇4个、生态村38个。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5%,并与以色列商会、省联投集团成功签订协议,组建战略平台,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二、建设绿色园区,打造示范区创建龙头。落实省、市两级党委政府支持梧桐湖新区等率先建成绿色示范区的意见,将梧桐湖新区作为梁子湖500平方公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启动区和引爆点,率先突破。一是加大投入。与省联投集团对接协作,将年投资额度提高到50亿元,并分解到31个项目,挂图作战,按表追责。二是加高标准。按照“绿色示范”要求推进新区建设。自来水全部达到直饮,实现绿色节能建筑全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1倍多。地下管线一次到位,全城雨污分流,采用STCC工艺+RO反渗透膜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出水全部回用,动力全部采用太阳能,确保“没有一滴污水排入梁子湖”。三是加强创新。坚持安置、就业、养老统筹安排,探索投入机制、拆迁安置、入股分红、养老保障、干部奖惩五方面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被征地农民变“市民”“工民”“股民”。实施“电子政务进社区”,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可享受33项公共服务,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明显加快。今年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入31亿元,东湖高新创意科技城、碧桂园假日半岛、体育公园会所等项目快速推进,建成面积达100万㎡。
三、壮大绿色产业,构筑示范区创建支撑。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全面退出一般性工业。截至目前,已关停并转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16家,全面拆除鄂州梁子湖水面2.1万亩养殖围网,累计完成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滩还湿共约6万亩。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启动25个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聘请环保部环科院、深圳麟德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单位,制订生态农业投入品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主持编制示范区建设及产业发展有关规划,系统谋划产业布局。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组建梁子湖农业集团和旅游投资公司,整合资源,公司运作。先后举办“胡柚节”“蓝莓节”“红枫节”等乡村欢乐游活动,被省旅游局列为赏花、采摘推荐线路。第14届捕鱼旅游节实现全市场化运作,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9%和30%,梁子湖区荣登2013旅游业最美中国榜,被授予“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全区已完成有机产品认证6个(含转换期),另有17个农产品准备申报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获准注册7件,全区累计持有量达到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持有量在湖北省县(市、区)名列第一。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迁村腾地”,建立融合土地经营、金融互助、养老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地综合服务合作社”,激活资源要素,促进规模经营。按照“三有三化三控”(有主体、有品牌、有科技支撑;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控肥、控药、控水)要求,第一批启动建设20个、4.5万亩有机农业基地和5个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四、考核绿色绩效,增强示范区创建保障。一是生态为先。调整工作目标,取消了部分工业类经济指标考核,增加了社会和谐进步和生态文明创建指标权重,引导建立科学政绩观。二是引导为主。出台加快旅游业、有机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100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激励景区创“A”、饭店创“星”、“三品”认证等。三是实绩为重。探索建立上下覆盖、整体联动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设置加权系数、排名系数和进步系数,按照“541”(50%职能工作、40%挂点镇村工作、10%作风考核)方式综合考评,一月一公示,激发活力,提升动力。今年以来,依托湖泊保护试点项目,已建成6座垃圾压缩转运站,1006个垃圾房,成立6家市场化运作的保洁公司,构建覆盖全区的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地区垃圾全外运。坚持护绿、增绿、兴绿并举,开展“绿满梁子湖”行动,打造湿地森林复合型“林业生态示范区”,招商落户生态农林项目8个,新建芦笋、葡萄、金银花等有机农业基地2700亩,新增林地面积近万亩。
为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试点,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以“四区同创”为抓手(全国生态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着力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大体系”,力争到2015年,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五项“基本条件”全面达标,29项“建设指标”达标率达到80%以上。2014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整合项目护生态。整合农林、国土、卫生、环保等项目资金,发挥“杠杆效应”,在垃圾全外运基础上,力争早日实现污水全处理、村庄全整治。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实施“美丽乡村”工程,打造一批“能记住乡愁”的“梦里老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第二,改革创新强动力。乘十八届三中全会东风,抢抓鄂州推进综合改示范工作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公共服务;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开展城镇管理、绿化保洁、旅游服务、农产品认证等工作,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招商引资增后劲。加快与省联投集团、以色列商会等合作平台的组建,开展全员招商、产业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科技创意、健康运动休闲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第四,服务园区促发展。进一步优化梧桐湖新区建设环境,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抓好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提高项目承载力;大力抓好落户项目进展速度,不断扩大新区影响力;大力抓好项目引进,做到建设一批、引进一批、跟踪一批,不断提高生态新城吸引力。加快建成“全省绿色示范区”,发挥增长支撑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013年12月
第三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大幅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林草、湿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的绿色矿
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培育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好生态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七)创新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标准、执法等基础能力建设。申报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调整和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发展任务,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
四、组织实施
(一)申报条件。
1.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2.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具备一定先行示范的基础。鼓励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生态文明相关试点示范相结合。
3.“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资源环境类约束性目标,“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4.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具有示范作用。
5.申报地区不局限于辖区范围大小,工作要有特色、亮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二)审核批准。
省、市、区、县自愿申报,有关地区也可按流域、区域等联合申报,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行政区域申报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其下辖地区不再申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根据申报条件、建设目标体系(见附表)等对申报地区进行初步审查,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对通过评审的地区进行公示基础上,批复《实施方案》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方案实施。
先行示范地区要对批复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深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要加强对建设地区工作的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央财政按照现有各项有关政策优先予以支持。
(四)考核评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先行示范区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建设期满后开展验收考核,验收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建设资格。验收考核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总结推广。
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树立先进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第四篇: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规划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
10月10日,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在西安市召开,西安、渭南、宝鸡、汉中、商洛、广元等11个
秦巴区域城市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城际合作交
流等议题建言献策。
秦岭东西绵延千余公里,跨越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河南、湖北6个省市共97个市、县、区
。本届论坛由西安市政府、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主办,论坛以“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秦巴区域各城市在大秦岭生态环境保
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商秦巴区域发展大计,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秦岭生态保护应树立“一盘棋”意识
在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上,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表示,重塑大秦岭尊严已成为秦巴人民的共同
梦想,以大秦岭为代表的秦巴区域,具有“地理空间庞大、人文精神伟大、生态地位重大、发
展潜力巨大”等四大特征。十三朝古都长安便是秦岭恩泽的完美体现,秦岭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了瑰丽耀眼的华夏文明,守护了万千生灵的繁衍生息。他说,凡是以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一旦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保护
“一盘棋”的意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区域永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一方净土。
解决大秦岭问题更要立足长远
钱引安说,秦岭西安段是构成大秦岭的一部分,而自然的力量是超越
行政划分的,要保护好大
秦岭,还需各方联手,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全面的“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
划”。要解决大秦岭眼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超前研究,超前谋划,使大秦岭的生态环境保
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
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
据了解,近年来,西安已先后制定了《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秦岭北麓现代农业
发展规划》《秦岭北麓旅游发展规划》等多部规划,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并配合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督执行框架,确保严格按照规划做好保护与利用。
保护大秦岭区内各市携手谋求共同发展
广元市副市长张云华建议,努力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大秦岭区内各市应该谋求共同发
展、建立协作机制、深化合作交流。区内各市应加强发展规划衔接,加强特色优势产业合作,积极谋求区内各市在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秦巴山区休闲旅游度假景区等的联合开发、整体打
造和协同发展,塑造区域旅游黄金线路,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流,打造旅游整体形象。
同时,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等。
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比较注重遵循经济规律,但对自然规律尊重不够,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摈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不单单是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我们既要做好资源环境等方面相对独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进行全面转变、深刻变革,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制定其他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编制各类规划、推动各项工作都必须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就是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和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适度消费。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推动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如对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包括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产品是人们重要的消费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要过上好日子,就不顾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也是我们的后代的。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全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我国对地球生态安全的贡献。
三、认真落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必须加紧落实,务求取得成效。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三大战略格局”。一是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即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三是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以点状分布的国家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总的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软肋,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并存,地下水过度超采,必须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形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由于部分地区对国土空间的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分散开发,带来和造成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等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问题。必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环境质量较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长快,人均排放量不断增加。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5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如,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要建立限制开发的制度,对依法设立的各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要建立禁止开发的制度。我国耕地、水资源、环境等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和税费改革还不到位,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虽已确立,但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生态补偿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要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要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作者:杨伟民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