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

时间:2019-05-14 06: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

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题名】 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文明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观

【摘要】 人类必须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以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健康永续发展,保护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树立坚持以人本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伦理观,促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更为公正、合理、协调、和谐的崭新的生态环境文明时代的到来。

【正文】

一、引言

一个世纪前,恩格斯曾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虽然增长迅速,但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破环是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酷热等频频发生,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急剧扩大,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已成为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紧迫问题,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世界气象大会的召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组建,大至国家的发展战略,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小至百姓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调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形成。实施生态环境文明必须限制人口增长,鼓励自然环境保护,改良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资源和能源的永续利用,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环保标志,实施源头控制,采用经济手段,增加环保投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控制城市化进程。

二、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控制的5大问题

1.控制人口快速增长

目前全球人口超过62亿,是1950年的两倍多,预计2050年将增长到79亿到109亿,几乎所有人口的增长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差,资源十分紧张,耕地质量在下降,对灾害(疾病、干旱和食物短缺)的趋避极为困难。如不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将会导致社会和生态不稳定。2.控制地球化学污染

全球化学循环控制着关键的生态系统过程,而化学污染又改变全球化学循环。化学的污染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生长与繁衍都有严重影响。(1)CO2浓度的增加将引起气候迅速变化。(2)氮和磷循环控制着植物生长,这两种循环也同样经历着增强的趋势。(3)酸雨的直接作用使土壤和水酸化,也使土壤发生长期变化,将钙和镁浸出。3.控制有毒物质污染

据有关专家保守的估计,每年全球有害废弃物达到3亿~5亿吨。这些有害废弃物的成分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目前,约有5万~10万种合成化合物,诸如塑料、杀虫剂、润滑剂、溶液等在各种生产流程中产生,同时还产生其他一些制造材料的副产品或分离产品。对许多合成材料,人们并不知道是有害的,但目前已发现的一些合成材料即使是微量的也是特别有害。癌症、免疫缺损、内分泌异常和新生儿缺陷正与这些化合物的危害有关。此外,某些有毒物质还在食物链的高位生物(像鹰、海豚和人类)中积累,这也特别有害。这些合成物质以微量形式大量扩散,而它们的半衰期多为数百年。因此,对今后数个世纪来说,生物本身将成为污染储存源。4.控制生物混合传播

实际上,地球上的生物正日益大量地通过全球贸易系统在传播。这些外来物种在运输物载体、包装材料、原木产品、作物运输,或通过许多其他途径被输入非原产地,越来越多的世界多样性自然群体处于危险之中。5.控制生态衰退速度

一般来说,热带原始森林是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目前热带原始森林每年消失超过14万km2,约相当于尼泊尔的国土面积。自从出现农业以来全球总植被面积已减少了一半,约30%的森林被分割成块状或在衰退之中。仅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森林面积就减少了4%。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另一种高度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减少了50%。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资料,约1/4 的世界哺乳动物、12%的鸟类正濒临灭绝。综上所述,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延缓生态的衰退速度,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使人类有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经历了洞穴时代、河川时代、土地时代、资源时代和当今的信息时代五个历史阶段。科学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钻木取火到宇宙飞船上天的各个不同发展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类活动和世界文明中心转移产生影响的主导地理因素在不断变化。纵观“人、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历史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逐渐减弱。由于早期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对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要素的改造十分有限,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差,所以他们首先选择在平原地区和河流中下游地区生存、发展、壮大。在那里人类以较少的劳动代价获得较多的劳动产品(天然果实、鱼、野兽等)。如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和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均是在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河川平原区域出现的,并以河川文明为其主要特征。在河川文明发展的同时,地中海沿岸相继萌生了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与河川文明相对应,这里的文明称作地中海文明。地中海沿岸地区与四大文明古国比较而言,水运条件略胜一筹。于是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利用廉价的地中海水运条件进行物质资源的交换,经济联系日趋频繁,人口增长很快,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其中古罗马、古希腊因其交通地理位置优势而成为经济贸易的中枢,进而形成了古罗马、古希腊等欧洲生态环境文明中心。人类进入14~15世纪以后,地理位置对生态环境文明中心的影响尤其明显。

中世纪以前,由于航海技术只能使海上贸易在地中海进行,地中海很长时间里成了世界经济繁荣的中心。处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占据了地中海的中心地理位置,从而使15世纪以前的意大利几乎有7 个世纪是世界的文明中心。但到了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据了欧亚之间的陆桥,切断了欧洲经地中海与东方的贸易通道,地中海的交通意义和地位大为降低,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地位也急转直下,欧洲生态环境文明中心开始转移。加上此时的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和白银,同时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有了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这样经济贸易中心从意大利的威尼斯过渡到了塞维利亚和里斯本。紧接着欧洲内部商品交换频繁,经济发展,处于大西洋航线与北欧航线交叉点上的尼德兰受到刺激发展很快,到16世纪的上半叶,尼德兰的北部诸省(今荷兰、比利时等地)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力量比较雄厚,拥有300多个城市的“城市之国”、逐步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欧洲的重要地位,掌握了世界贸易的领导权,尤其在海上更处于绝对优势。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今比利时境内)、阿姆斯特丹(今荷兰境内)成为当时的经贸中心。这一时期世界生态环境文明中心已从地中海转移到西欧西部沿海地区。

随着欧洲列国对亚洲、美洲等地资源掠夺的进一步加强,海上贸易的主航线从欧洲西部边缘转入大西洋。而不列颠群岛正处于北欧、西欧到美洲和其他大陆的贸易通道上,英国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荒凉的岛国变成了繁荣的世界贸易中心。与此同时,17世纪以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又掀起了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资源对生态环境文明中心的转移有着明显的作用。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产业革命要求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农产品,而英国本身恰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加上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各种工业原料,从对外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财富,到1890年时,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已达32%,煤铁产量、棉花的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50%。这样,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世界生态环境文明中心从欧洲大陆西部移到了英国。

18世纪至19世纪,德意志、意大利、沙俄、日本和美国等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且进行了产业革命,它们利用农业资源和煤、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钢铁、机械工业,工业布局在煤、铁集中的地区。同时,它们还从其他殖民地掠夺来大量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时,工业需要越来越多的煤、铁、石油等,使自然资源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因初,美、德先后超过英国。这样世界上形成了西欧、美国两大工业地带:(1)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地区、前苏联欧洲部分;(2)美国东北部及五大湖地区。这两个工业地带都濒临大西洋,利用廉价的海运发展自由贸易,使得大西洋沿岸崛起为新的世界生态环境文明中心。而世界经济在资源相对丰富的美、德、法、英等国不断壮大。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先后超过英国。这样世界上形成了西欧、美国两大工业地带:(1)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地区、前苏联欧洲部分;(2)美国东北部及五大湖地区。这两个工业地带都濒临大西洋,利用廉价的海运发展自由贸易,使得大西洋沿岸崛起为新的世界生态环境文明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从传统型工业向高技术工业转化,出现了大量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工业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核电工业、超高压输电技术使钢铁工业等重工业布局可以远离煤、石油等矿藏的分布地;新材料工业使得钢铁、木材等变得不太重要;生物工程技术使气候、土壤等对农业的分布影响减弱。这些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原来工业基础较好、教育发达的地区。但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仍不可忽视。首先,在新的燃料、原料中心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如英国的阿伯丁;其次,微电子、激光、航天工业都要求布局在生态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的地方;再次,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如纽约、东京、伦敦也都是在发达的传统工业基础上发展而成;最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含有地理生态环境的因素。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类生态环境文明中心仍然停留在大西洋沿岸地区。

四、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循环经济

保护环境实现循环经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活动中把资源看成是一个不断循环利用的系统,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极低限,同时使资源利用的梯度效益最大化。传统的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治理。这是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路。而循环经济是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对物资和能源进行多层次多梯度的利用。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

循环经济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由于西方国家很早就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转向对环境的治理,因而最先提出循环经济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1)瑞典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并制订相应的环保法规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严格的环保立法使得瑞典工业的发展在腾飞初期就把环境保护放在了优先地位。瑞典的环保技术能有今天之世界领先地位,还要感谢当初严格奉行这些法律的部门。

瑞典的环保政策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积极给予国际环保项目技术和财政方面的支持。范例一:瑞中合作的海南省海口市市政垃圾处理项目。这是一个完全采用瑞典技术,并由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组织(SIDA)提供资金的项目。这一项目于1999年立项,项目实施中还包括在中国和瑞典两地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范例二:河北石家庄的堆肥设备项目。这一项目也是采用瑞典技术在中国建设的第一个此类项目。此外,SIDA还提供经费,在2000年组织30多位来自中国的代表参加了在瑞典举办的环保相关专题的研讨。这些专题包括:“空气污染的技术控制措施”、“纸浆和造纸业的环保技术”、“固体垃圾处理”、“危险品废物处理及煤炭”和“沿海及航运行业环保污染防治”等。瑞典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为世界各国做出榜样。(2)德国和日本处于工业化的后期,两国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旧物资,如钢铁、老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通过循环再生产利用,再投入少量的原生资源,实现了产品废旧更新的动态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每年再生资源的回收价值达2500亿美元,而且正以15%~25%的速度增长。还有一则资料表明,目前世界钢产量的45%、铜铁产量的65%、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产量的35%都有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和永续利用。

(3)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我国于1973年成立了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省市环保机构,开始在全国实施“三废”治理和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法(试行)》于1979颁布施行,引进了当时国际上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原则,规定了环境影响报告和排污收费制度。同时,还根据国情,创建了“三同时”等制度。接着,海洋、水、大气污染防治等法律也陆续制定。1983年末,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要求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之后,《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正式发表,明确了要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 年3 月,《中国21 世纪议程》向世人公布,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标志我国决定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并积极建立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

近年来,环境与资源立法速度大大加快,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行政法规,环境部门及其他部门根据我国国情,从最紧迫的方面着手,制订了大量部门规章,国家环境标准加快拓展,地方性法规和地方环境标准不断制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家共颁布环境法6部,资源法9部;国务院行政法规29件;国务院部门、国家环保总局规章70多件;国家环境标准375项;地方性法律900多件。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各个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境政策框架体系。

目前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正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生态环境文明将作为以人为本的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信念。

五、坚持科学发展的生态环境伦理观

自然生态环境不仅仅只具有人类的利用价值,还有它自身独立的内在价值。生态环境文明应该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身,扩展到整个自然。而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的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护系统的重要性。我们要树立热爱自然、尊重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风尚,改变过去那种把人类当作独立于自然生态之外的征服者、统治者的狭隘思维方式,把人类看作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伦理道德义务。既然人是地球上文明程度最高的物种,就理应自然履行这一义务。人类必须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以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健康永续发展,保护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关系,树立坚持以人本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伦理观,促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更为公正、合理、协调、和谐的崭新的生态环境文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陈荣富.高校建筑规划与生态文明的思考[J].四川环境,2004,(01)[2] 胡德平.光彩事业思想理念是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伦理建设[J].管理世界,2004,(05)[3] 贡光禹.我们人类的未来历史[J].《未来与发展》2003,(05)[4] 牛先锋.日益“绿化”的当代西方社会主义[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5,(02)[5] 申曙光.工业文明危机的生态反思[J]道德与文明,1994,(05)[6] 金天辅.简论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J]道德与文明,1996,(02)[7]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8,(05)[8] 鲁西奇.谁是中心:人还是自然?[J]读书,1997,(10)[9] 曹明德.论生态法的基本原则[J]法学评论,2002,(06)[10] 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09)[11] 王娇.正义理念的再诠释——从环境正义谈起[J]法制与社会,2006,(22)[12] 唐虹,王恒涛.环保重心应作战略调整[J]瞭望新闻周刊,2006,(42)

第二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疯狂追求利润为目标,以残酷竞争为手段,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宰,并在人定胜天的指导下肆意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并使得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中国是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一种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为法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一般来说,生态文明包括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4方面内容。以发展经济为主的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型,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制约因素,着眼于建立稳定、和谐、高质的生态环境体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体系;人居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直接表现,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努力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生态文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保证,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以及管理体制。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质量、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自然或人工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与可持续经营不仅可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生态文明的创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林业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推进,取得了很好成绩。林业建设是一个包括育种、造林、抚育、利用等一系列林业技术,以及政策、法令、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复合系统工程。为使这项工程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本文就以下5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和建议。

(一)把林业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通过3个要素的耦合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把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中。

(二)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育林和造林工作

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呈现出物种丰富、类型多样的森林植被。对现在保存的天然林和珍贵物种的保护,应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对于造林工作,应因地制宜,效法自然。要充分综合考虑造林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优先保护好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和水体,依地就势,突出乡土植被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植物组合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同时,应按照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比如在河湖渠等水网沿岸加强水岸林建设,发挥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功能;在城市内部和城郊结合部,结合季风、路网和水网等特征,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城郊隔离带建设,保证城市空气畅通,改善环境污染。

(三)进一步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中国的林业建设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1.对森林的保护要从简单的、被动的、封禁式的保护转变成科学、合理和积极的保育。除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对一些公益林和防护林可以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样不仅能提高林区的职工和林农的收入,同时对森林的生长、发育以及减少病虫害和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森林的木材蓄积能力,特别是提高次生林的质量是林业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森林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造林质量不高,低质低效林比重较大,特别是天然次生林或飞播造林区的幼林质量较低。目前应以低效林的提升改造为核心,主动将低质林的单纯保护转化为积极经营。

3.积极探索解决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群众改善生活的急迫性之间矛盾的道路。林业漫长的生长周期,使其对农村致富来说似乎是远水不解近渴。针对这一问题,除了优化造林的树种选择、加强培育管理外,还须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促进林业的多功能发展, 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农林复合经营。

(四)科学核算森林价值,加快生态补偿试点

林业效益不仅体现在木材的价值上,还体现在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值上。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提供木材、药材等产品,同时更重要的是提供众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人体健康、美化景观等。然而后者的价值很大一部分都未能进入市场而得到实现,只有通过适当的措施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外部经济性内部化,部分或全部地实现生态效益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加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能力。目前需要加快森林生态补偿的探索,在整合现有的多项补偿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森林类型,考虑营造林的直接投入以及为了保护森林生态功能而放弃经济发展的机会成本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益,同时考虑地域因素、林种、树种、造林方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逐步实现森林生态补偿。

(五)加强科学研究,为林业建设提供支撑

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投入。目前我国森林建设的技术含量仍较低,生产周期长,经营相对粗放。因此,应尽快构建森林工程科技支撑平台,开展相应的研究。重点开展优良珍贵乡土树种、木本油料植物筛选及繁育、现代苗木设施技术与配套产品开发、有害生物防控、林地生产力提升等关键技术创新,全面调研、系统总结不同地区发展林下产业和农林复合经营方面的类型、模式和可持续经营的途径,通过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对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有效整合,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加强森林监测与评价,开展全球变化响应与对策的研究, 让森林在建设美丽中国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21226

第三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漾月街道是2013年12月师宗县行政区域划分调整后新成立的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绿色漾月、和谐漾月、法治漾月”这个主题,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条例,始终坚持整治、防控与循环发展并重,从基础工作做起,严格执法检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打造绿色漾月,促进资源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由于过期长期以来忽视了空气、森林、水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类疾病频繁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每个人身边。近年来,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漾月街道刚成立,就定下了以“绿色漾月、和谐漾月、法治漾月”为主题的发展目标,及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 4

二、强化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

(一)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大巡查管护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厉打击各类违反《森林法》各项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三是制止毁林开荒工作实行辖区责任制、属地管理。各村委会(社区)负责人作为制止毁林开荒的第一责任人,对此项工作落实措施不到位发生严重毁林开荒案件的,追究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依靠群众,建立群众举报制度,壮大队伍建设。

(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围绕“绿色漾月”建设,加大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重点加强县城周边重点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今年共种植50万株川滇桤木及柳杉,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

(三)打造城郊绿色键身场。西华寺片区至清水沟片区是广大市民的天然运动场,为了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片区环境,一是完成西华寺片区环山路行道树的移栽,采用胸径不小于10厘米的红花木莲、滇朴、雪松等观赏型树种,共移栽600余株。二是发动清水沟片区群众退耕还林,种植以鲜果和干果为主的经济林木,目前已完成 800余亩。通过两个片区的绿化建设,逐步建成县城的森林公园,形成师宗县天然氧吧。

/ 4

(四)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毁林开荒,围坟圈地、占地行为。目前共刑拘4人,1人正在调查取证中,处罚罚款4万余元(按照村规民约0.5元每平方米),处罚罚金用于该区域的林业建设。收取造林保证金18000元,待下年检查验收合格后退还。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现有森林地管理力度。一是依法严厉惩处毁林开垦、乱砍滥伐、围坟圈地等行为。二是实行林地保护管理责任制。强化林地保护管理的法治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县城周围10公里范围内不允许审批森林采伐指标,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采伐审批手续。

(二)加快新林地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对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围坟圈地等行为造成的山地进行林业植被恢复。二是加大对石湖公园、三中片区、文笔公园、西华寺至清水沟片区的植被再造工程。三是对市区建设,比如:人行道路、小区内部等的绿化工程建设。

(三)通过部门联动,提高综合执法力度。一是对乱排乱放、违法生产的企业,该停产整顿的停产整顿,该经济处罚的给予经济处罚,绝不姑息;二是对胆大妄为、非法生产的企业,采取强制措施,依法取缔,绝不手软。

/ 4

(四)提高市区内污水排放处理水平。通过科学合理并具有前瞻性的设计,逐步改善市区内雨污排放面貌。

(五)广泛深入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一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子媒体等多种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经常性环保教育;二是在交通要道和醒目地方制作宣传碑牌、刷写宣传标语、张贴宣传单等方式广泛进行政策法规宣传。三是制定城市文明公约,逐步树立文明意识,提升城市品位。

以上发言,如有不妥,请多多包涵!

周红飞 2014年9月12日

/ 4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此外,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知道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显示了我党在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上的变化。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总结与感想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建设文明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之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因此,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运用各种宣传手段来传播绿色理念,广泛开展 “绿色社区”、“绿色乡镇”评比等活动,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逐步增强,要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等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拓宽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动力。

二是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一方面生态文明离不开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如果离开了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难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生态的保护,资源保护是利用的基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一些新举措。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坚持

三个原则,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优惠政策,不断拓宽造林绿化方式,特别要广泛吸纳各种民营资本放心大胆地从事造林营林。二是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环保投入,健全长效机制,同时要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和治理污染,不能以放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近年来各地纷纷制订出台产业发展导向,通过政策激励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将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把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作为未来发展的优先选择,这对于资源相对稀缺的发达地区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深入实施“亩产论英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保障型的社会。

三是要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和工作体系,明确阶段目标和指标体系,科学制定和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责任制。同时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建立起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二要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有效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不断完善生态补

偿新机制。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观念。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

    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100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 1(单选题).(4 分) 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B )。 A......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涞水林业可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涞水林业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以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林业工作开展,在全县掀起了造......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蒙论坛年第期■乌蒙笔谈现旅游收入亿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更加凸现。建设生态文明是黔西县发挥后发优势的战......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秋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写作 云南大学2012—2013学年上学期硕士研究生 政治理论课“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期末考核 姓名:李加兵 学号:1201200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考试答案 1(单选题).(4 分) 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B )。 A. 风能、水能 B. 化石能源 C. 太阳能 D. 生物质能 2(单选题).(4 分)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