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06: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省环保局副巡视员 张振钿)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以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对策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1.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

(1)加强环境分类管理。加紧环境功能区划工作,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2)严格环境准入。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3)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

(4)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

(1)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提高保护质量;建立一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生态脆弱区,使脆弱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加强灾后生态恢复与建设。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环境安全管理。

(2)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力度,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划定各主要河流、湖泊的水生态功能区,建立健全水生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4)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监管,推广生态旅游试点示范。3.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

(1)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大力倡导以清洁生产、爱护公物、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弘扬以简约生活、善待生命、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树立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新风尚。

(2)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以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完善塑料包装制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政策措施,实行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环保部门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投入格局。

(3)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强化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建立并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制定和实施利用信贷、保险、税费、证券、贸易等市场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等。

(5)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基础和前提。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08年5月,韶关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将承担起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重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韶关正积极在推进和探索,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建设规划。同时,提出了努力完成五大建设任务,即: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功能体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建立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一)、做好规划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定科学的生态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市里已组织编制了《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韶关市2009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等制度文件。

规划、建设时,要注意示范性,能否提炼出一些模式、做法等,能为同类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要注意特色性,提炼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难以复制的主题。根据地方的自然景观特质,人文景观特质,经济环境特质,通过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科学论证,梳理出地方的主题,之后对地方主题进行系统开发和利用。地方主题文化是一种稀有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手段。

(二)、推进生态创建

生态示范创建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韶关可结合各类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践证明,生态创建活动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模式,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

市里提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韶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从源头和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企业层面上为清洁生产;区域层面上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社会层面上为生产与消费大系统。企业层面(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切入,逐步向生产领域延伸,以求在每个产业链网的节点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产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前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建立循环型社会。

(四)、完善生态旅游

韶关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这是韶关的优势之一。以“绿色生态环境与禅宗文化交相辉映”为主题,着力抓好丹霞山和南华寺两大龙头景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广东旅游航空母舰;精心营造五条黄金线路,全面提升韶关旅游形象。完善配套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增强韶关市的综合接待和服务能力。稳步培育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会展业,逐步形成特色会展产业。

在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中,应注意把握好生态旅游的内涵,寓生态文明理念于其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要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三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四是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一些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不清,形成了对生态旅游的不当需求。

(五)、提升生态文化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寓教育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潜移默化,整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还要让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使之成为自身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行动。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造人。优美的环境、文明的氛围,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和引导,逐步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浅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浅析

引言:

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中,人类总是在寻求着更好的生存在地球上的方式,从认识自然到向自然索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转变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的创造着属于不同时代理念的文明,而每一次新文明的出现,也反映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双方面追求的升华。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国正式迈开了走进新式文明的步伐。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思想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开始注意到了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损害;到70年代,人们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适的改变;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也逐渐进入了各国努力践行的轨道。如何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人们更好的延续这个星球与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中国正是乘着这种革新之风,结合自身的国情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创举。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小的概念,如果想更深刻的去理解并践行它,必须从其根源的主体—“文明”去一步一步的解析它。

文明:

文明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如今的学科分类中,它是属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概念。英文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在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中国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此处的“文”与“武”对立,是指脱离野蛮的文雅,以文雅作人形而明心之形,与此相关的文明则指人文范畴之内的观念和制度。在现代汉语中,文明只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对立,汉语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要求更高,对知识和技术次之。

综合来看,文明的主体为人类,是人类所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主要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其性质体现在生产方式上;精神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人类的思想中,文明总是对应着进步,其内容涉及甚广,如果将文明进行泛化的解释,那么它就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时所秉持的一种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所实现的表象及状态。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们将生态学理念完全融合到自身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就像文化人类学看待文化一样,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所有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的出现: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生态文明—文明发展角度的解释

有一种认可度的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人类文明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而生态文明就是即将实现的文明的第四个阶段。

从人类需求的发展角度来看: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在之前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以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从这种角度上看,生态文明的出现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的需求。

生态文明的概念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此观点被看作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其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2、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这也被称为狭义的生态文明,它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5、百度百科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华伦理形态,二是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也应隶属于文明的范畴,其必然也是一种理念与这种理念作用下的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总结。生态文明建设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我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既为建设,便是说生态文明还并没有到来,要实现向这个新式文明的转变,是我国当然乃至今后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从上面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开始于物质,但是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人们的文化之中,只有社会的思维进入生态模式,文明才会渐入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

仔细斟酌生态文明的本质,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下所能实现的最终理想状态,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实现的人类生存状态也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

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然后又从可持续发展中延伸出各种绿色的理念,到今天最终形成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传统的承接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观点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道家观点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佛教观点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周易观点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正与生态文明的内涵相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生态文明建设—圆中华文明之梦

如果跟潘岳先生所说的那样,原始文明是奴隶社会的文明,农业文明是封建社会文明,工业文明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而生态文明则隶属于社会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佼佼者,率先建设生态文明显得势在必行。中国拥有者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和文华有关的发展中,中国从来都显得博大宽厚,中国的传统理念又是如此的相似于生态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给中国人的智慧最终还是会呈现在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上。生态文明就像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次伟大传承,它甚至可以联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更加长久的生存,生态文明实现的也是中国文明兼爱天下之梦。

参考文献

[1]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方面着手绘蓝图.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7-26.[2]生态文明的世界背景、中国意义、上海思考.新浪.2007-05-04.[3]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引用日期2012-09-14] .

[4] 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 新浪 .2007-05-04.[5] 长江上游云南段生态环境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02-20. [6]云南建设流域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02-20. [7]十八大报告.[8]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重要任务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9]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010-10. [10]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发展理论基础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1]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演变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2]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 .生态文明建设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13-12 :26-26 . [13]“生态文明”首进报告意义重大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4]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5]“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令人振奋 .人民网 .2012-11-09.[16]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2-06-6. [17]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8]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方面着手绘蓝图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7-26. [19]建设生态文明 让美丽山西绽放异彩 .国家林业局 .2012-12-28.[20]环保部长周生贤撰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9-2.[21]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7-26. [22]山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天和网 .2013-02-19.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重大成效,在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制度改革创新、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示范经验。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针对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特征以及考虑施工场地环境,采用“边坡削方+坡脚回填+土地平整及边坡整形+挡土墙+截水沟”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消除多年安全隐患,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在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方案,对项目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建设用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收益,解决治理工程和乡村振兴等资金问题,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种植经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和集体收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二、坚持传统与新型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基于冶金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状,**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壮大“两山”基础。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钢铁、矿山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绿色钢厂、绿色矿山,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等,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生态资源,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依托**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低碳冶金、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5个五百亿级,现代物流、超硬材料、现代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金融、航空配套、清洁能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

三、改革创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承担多项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制度城市,**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资产融资等制度,创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机制,为生态价值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紧跟国家要求,通过补充调查、变动调查、利用上级数据等多种技术方法,突破数据缺失难题,完成全市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四个账号的汇总、审评及评估工作,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区域内生态“家底”,同时与高校合作编制《**区生态价值与金融问题研究报告》,准确测算全市各区及**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起各区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年至20**年**区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亿元,绿水青山兑现的“真金白银”,进一步激发了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以林权质押贷款为切入点,在**区设立生态金融试点,利用生态风险补偿基金,拓展生态资产质押融资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质押融资品种全覆盖,促进生态价值实现。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紧盯江河湖港特色,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导入,增强旅游竞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采用青瓦盖顶、砖瓦正脊等传统民居风格,加上建设田园村道、森林氧道、人文古道等,重构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形象,实现产业旅游化,增强旅游竞争力。

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准确把握村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完善、创新村庄规划,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文创产业,聚焦要素资源,夯实村庄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多方参与、多元投资,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跨区合作、制定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等措施,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必须进一步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落实绿色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必须进一步发挥**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北“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平台”,组建登记结算机构,加强与沿江兄弟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确保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和履约等服务顺利开展,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发展鉴定评估市场,加强鉴定评估管理,深化实践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示范和带动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重点聚焦**重要生态系统资源,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各要素相互关联角度出发,按照“十四五”至2035年期间**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总体设计,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推动**、**湖等跨市河湖的保护治理,对整个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形成示范和带动。

第四篇: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鲜明特征和重点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1 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把握的重大问题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二)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注重末端治理”的路子。实践证明,这条老路在中国走不通,也走不起。比如,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2 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三)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要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环保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切不能放松对生态环保的要求,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账。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大气、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还不少,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要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要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此外,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我们知道生态文明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的污染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又要坚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恢复。这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生态文明的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显示了我党在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执政理念上的变化。生态文明的主旨是“绿色价值观”,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强调,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要求之一,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才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虽然我国现在存在着很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我坚信,当每一个国民都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惩治污染的相关法律臻于完善并付诸实施,当污染者在社会中成为过街老鼠,我们山青水秀的大好河山一定会重现。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总结与感想

我国的生态状况十分严峻。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为世界的1/5和1/8,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建设文明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生......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

    题目:你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你认为大学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重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0-2-23 11:36:00 “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古罗马鼎盛时期为世界所瞩目的写照。20世纪60年代末,全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罗马。几十......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