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的“丽水经验”成为“全国范本”
生态文明建设的“丽水经验”成为“全国范本”
浙江在线08月03日讯由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8月1日至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举行。市委书记陈荣高应邀在这一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最高规格、最高水平的论坛作了题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惠民度》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丽水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实践,重点就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阐述。作为承办地之外全国唯一受邀参加论坛演讲的地方党政代表,陈荣高的发言及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做法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与充分肯定。
应邀参加这次论坛并作主题演讲的还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会长江泽慧、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田德祥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教育中心黄宇博士、中国生态道德促进会会长陈寿朋、国家林业局湿地办主任马广仁等,大家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有益对策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陈荣高在演讲中说,作为文明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本一致的,都要求以文明、科学、符合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方式开发自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基础上促进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始终把生态立市和以人为本统一起来,把改善民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结合点,坚持用民生需求来“倒逼”生态文明建设,用民生改善的成果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陈荣高说,丽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关系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做法上。一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动力在于改革,坚持把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山区农民异地转移、集体林权制度“三大改革创新”作为首要前提。二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根本在于发展,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物质基础。三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难点在于农村,坚持把破解农民增收难、建房难、贷款难作为突破口。四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基础在于良好的人居环境,坚持把城乡人居环境生态化作为基础工程。
陈荣高说,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就生态论生态,而要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态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惠民度越高,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会越高。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丽水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还很长,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惠及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惠民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把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与富民、惠民、利民有机统一起来,统筹推进“民安”、2“民乐”、“民主”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成效让人民群众满意。
本届论坛以“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为主题,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城市代表、各省(区、市)林业部门负责人及生态文明研究领域专家近300人出席此次论坛。
第二篇:如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如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大理白族自治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杨健《光明日报》(2016年08月17日 10版)
【新理念新发展·聚焦十三五系列调研】
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大理,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是大理优美环境的生动写照,良好的生态是大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015年1月,总书记到云南调研,作出了云南要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如何结合大理实际,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重要指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大理绿色发展,近期,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1.以完善制度为引领,逐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高原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明显的地区特点,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建设的困难更加明显。为更好地应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项问题,大理选择从完善生态保护、严格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划着手,从顶层设计上开始,贯彻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地逐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1.坚持依法治理,不断完善地方法规体系。相继出台了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洱海海西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2.成立了州级和重点县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完善了洱海流域管理体制、执法体制。先后编制了《大理生态州建设规划(2009-2020年)》《大理州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30年)》《大理州湿地保护规划》和《洱海保护和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7个专项子规划。出台了《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州创建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开展了全州国土功能区划,划定洱海保护和海西保护红线。
3.洱海保护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理州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和网格化管理。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155座、多塘生物净化系统86个、生态湿地1.8万亩。抓实清垃圾、清粪便、清沟渠、控漫灌、封堵排污口,全民参与清除垃圾粪便,每年清理50万吨以上,封堵排污口1378个。建立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实现保护治理精细化。洱海水质稳定在Ⅲ类,“十二五”时期有30个月达到Ⅱ类。
4.生态州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抓实森林资源管护,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森林覆盖率达60.3%。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不断加强,苍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剑川县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云龙、宾川、弥渡、南涧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治理水土流失967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州级生态村576个。
5.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全州已建成高原特色农业基地1300万亩。实现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排放项目建设,从源头控制和预防环境污染。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污染减排项目,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
2.大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态建设的层次还较低、基础还不牢固,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大理位属金沙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和红河发源地,山地多、平坝少,加快城镇建设、园区建设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工业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效率低,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任务重;城乡截污治污管网不完善,与快速增长的城镇人口和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
2.洱海保护治理任务艰巨。洱海属城市近郊湖泊,流域人口80多万。目前洱海正处于富营养化初期和保护治理的重要“拐点”,保护治理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截污治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环洱海截污治污工程尚未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不足60%,中心集镇污水处理率不足40%。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情况不容乐观,根据监测,2015年Ⅰ~Ⅲ类的断面有8个,仅占14.3%,Ⅳ类断面12个,占21.4%,Ⅴ类断面15个,占26.8%,劣Ⅴ类断面21个,占37.5%。同时,由于苍山十八溪清水被大量截留导致严重断流,清水入湖量严重不足。如遇持续高温少雨等极端气候,仍然存在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
3.农村面源污染未引起足够重视。人为活动和资源开发导致部分区域水土流失、河道断流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加剧;乡村饮用水源地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足30%,垃圾乱填、乱埋、乱烧、乱堆带来二次污染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4.生态建设投入差距较大。州县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财政投入生态建设的财力有限,全州面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和经营效益低下影响,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生态建设投融资手段单一,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5.生态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大理在保护和改善生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思路和办法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大理增进广大群众生态福祉的要求,也是大理发挥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保护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为实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的发展目标,大理将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1.突出洱海保护治理这一核心工作,确保洱海水质稳定好转。确保“十三五”期间洱海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有30个月、力争35个月达到Ⅱ类。认真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及7个专项子规划,投资100亿元以上,全力实施流域截污治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六大工程”,抓实大理市城乡统供水、洱海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林业生态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加强洱海流域联合联动执法力量建设,完善机制,建强队伍,依法规范洱海流域各项生产生活行为。加大“两污”、违章建筑、无序经营的整治力度,规范和加强沿湖旅游设施管理,以超常规的措施确保污水不流入洱海,把各项环保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洱海保护治理的各个环节。加快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休闲农业,逐步减少大蒜等高肥水作物,推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使用,持续抓好流域畜禽粪便收集清运和资源化利用,确保氮磷零增长。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宣传教育,推进洱海保护治理进机关、进乡镇、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组,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洱海的主人翁作用,持续深入开展“三清洁”活动,使洱海保护治理成为人人有责、共治共享的过程。完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细化各级各部门洱海保护治理职能职责,压实县市“河长”、乡镇“段长”、村委会(社区)“片长”和“三员”责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将洱海保护治理纳入“为官不为”专项整治,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推进生态建设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抢抓大理市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机遇,整合资源,强化融资,着力构建“一核四区”新布局。加强风景名胜观光、民族乡村体验、历史古迹探秘、宗教文化交流、温泉医疗养生、运动赛事探险、美食娱乐购物等特色产品开发,每年推出1-2个精品旅游景区。强化旅游交通、游客服务和自驾车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旅游航线,加快发展智慧旅游等新业态;规范提升酒店民宿行业,创新开发旅游商品。力争到“十三五”末旅游业总收入实现翻番,旅游业发展成为富民富州导向型支柱产业。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走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力度,利用农村电子商务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龙头企业,壮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强产品研发,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抓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制造,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示范基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支持好力帆骏马20万辆出口型轻卡和14万辆电动车、明阳集团大理制造基地等一批转型升级项目,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建材、矿冶等支柱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改善供给结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3.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生态州创建。实施退耕还林及陡坡地生态治理、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低效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加大公益林管护力度。加强城乡绿化,继续抓好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2%,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以上,绿地率达33%以上。
重点抓好洱源和环洱海湿地恢复建设,加强西湖、东草海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剑湖、草海、东湖、海西海、天池等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探索“以湿养湿”新路子,打造大理高原湿地品牌。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和恢复示范区建设,以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理)繁育基地建设。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外来有害生物物种防治。制定和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围绕到2020年把大理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州的总体目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大生态创建力度,力争到2019年底,全州12县市均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大理市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实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加强古城、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保护。
4.严格资源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严格落实耕地管护政策,严守447.75万亩耕地红线。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地下水开采,推广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严厉打击非法私挖滥采、乱采行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宜居城镇。推进城镇供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收处设施建设全覆盖,到2020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6%。加强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和管理,重点抓好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及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沘江流域、北衙矿业周边、漕涧工业园区周边土壤污染调查与治理修复工程。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减排单位管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和规模化养殖场减排工作力度,加强冶金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严格污染减排“一票否决”制,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加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力度,抓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
5.创新体制机制法制建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州县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建立完善生态红线监管机制,探索“两污”市场化运作,理顺重点生态功能区管理机制,稳步推进水利改革。充分发挥民族区域立法优势,逐步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新环保法等法律和大理州洱海保护、海西保护、苍山保护、湿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法规,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整合各级各类资金,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州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以洱海截污工程建设为突破,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弘扬大理“敬畏自然、乐山乐水、淳朴自律”的传统生态价值观,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建设生态文明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丽水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具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蔡瑢:“十五”以来,我市坚持实施“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已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了大胆的实践和有益的探索。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建成;生态市建设初具轮廓,九县(市、区)全部达到生态县(市、区)初级阶段要求;我市生态环境质量连年在全省排第一、在全国保持领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升高。这些都表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丽水的生态建设显得难能可贵。
记者:今后几年仍将是我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建设时期,也是我市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关键时期。当前全市环保工作要着重做好哪些文章?
蔡瑢:今后着重做好“四个一”的文章,即“依托一个载体、握紧一个抓手、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
一是要依托全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这个载体,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加快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和中心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市本级及部分县工业园区集中联片供热和燃煤锅炉脱硫工程。
二是要握紧环境管理创新这个抓手,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寓监管于服务之中,进一步建立“提前介入动态管理、积极参与宏观决策、主动引导清洁发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完善生态环保工作体系。
三是要抓住生态市建设这条主线,持续推进各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进程,继续围绕“碧水、蓝天、清静、洁美、绿色、朝阳”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创模”基本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全面开展生态乡镇、村建设;努力拓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领域,组织实施生态产业、生态涵养、生态治理、生态集聚工程,着力提升屏障系统对区域和周边地区的生态支撑能力。
四是要突出主要污染物减排这个重点,优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开城乡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建设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体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容量空间。
(市环保局总工程师 蔡瑢 来源:《处州晚报》)
让生态宝藏“增值”给美丽山水“加分”
丽水“生态文明”的旅游解读
2008/03/18
□本报记者吴仲银
有个词汇对于做旅游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引起国人注目,是在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个词汇叫“生态文明”,这个新词牵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要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敏感神经。浙江省丽水市,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城市,大自然赋予她绝佳的自然生态资源,全国前十位的生态环境质量县级排位中,就被丽水占了四席,其中,丽水所属的庆元县名列全国第一位。在这样一个生态资源相当优越的城市,“生态文明”又当如何解读,旅游又当如何发展?
“我们正在全市开展‘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丽水市旅游局局长邹培书这样说。
让我们走进丽水,从旅游的角度,解读这场关于发展的大讨论。
保护--为了青山碧水翻开地图,莲都、青田、缙云、遂昌、松阳、云和、庆元、景宁、龙泉,这些美丽的地名让丽水凭添了更多妩媚。
去过丽水的游客,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面对那里的“天然氧吧”、“浙南林海”,以至于发出中国沿海地区还有这样一个原汁原味的生态所在的感慨。
面对这样一块“生态宝藏”,2月29日,丽水市委书记、市长陈荣高在丽水市纪委二届四次全会上说了三个“一定”:“一定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来抓;一定要把科学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来抓;一定要把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热情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来抓。”
去年,记者去丽水庆元采访时,这个县的县委书记蔡小华曾经说的一句话至今让记者记忆犹新:“谁砍树,我砍人!”,这“砍人”是指让当事者“承担责任”。
庆元县旅游局局长叶泉清说,庆元现在是一个“大景区”,客人一进入庆元的县域,就进入到真山、真水、真空气中。事实上,庆元这个“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从上到下都形成了保护生态的理念。
恢复--加快“内聚外迁”
源头村,一个在庆元回龙山脚下的自然村落,村民们都已经搬迁到了县城附近。记者环顾回龙山,原来的庄稼地已经被丰富的植被所覆盖„„
上面的情景是丽水市为更好地保护恢复生态,采取的“内聚外迁”策略的一个缩影。“我们的生态保护好了,这里的游客就多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正在庆元县城参与一座新廊桥建设的大济村老村书记吴复勇这样对记者说。
“还大自然本来面貌,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加快推进'内聚外迁'步伐,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事实上,丽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由于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确保了丽水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全省领先。”陈荣高这样说。
优化--加快“大景区”建设去年底,遂昌的金矿旅游正式启动,这个和传统景区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一下子吸引了长三角地区许多游客。在缙云,仙都景区正在向5A级景区冲刺。“我们正在按照市委的'两创'总战略,力争让生态旅游成为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邹培书这样说。
去年,丽水市旅游局在大量调研和反复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期间“旅游大景
区工作目标任务”、“宾馆(饭店)项目计划”、“丽水市旅游交通规划建议”,对丽水的旅游产品建设工作,在景区建设、宾馆建设、交通配套三个方面分2008年、2010年、2012年三个时段作出了通盘安排和具体细分。“十一五”期间,丽水将建成一个5A级景区、15个4A级或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
“今后,我们通过完善旅游规划,全力推进大景区建设,用丽水优质的山水资源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吸引有品质的开发商投资景区建设和宾馆建设。未来,展现给广大游客的是一个高品质的丽水旅游。”邹培书这样说。
建设--提升循环经济魅力今年是“奥运旅游年”,在丽水,有一家企业和2008年奥运会真正“挂上了钩”,而且,中国竹制品行业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历史,被丽水庆元这家叫“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的企业彻底改写。
去年12月,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双枪”商标已正式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国首个竹制品行业的中国驰名商标。双枪公司还与北京奥组委签订了合作协议,使“双枪竹筷”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指定用品。
目前,该公司已在杭州、龙泉和庆元三地拥有了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加工基地,具备年加工5亿双竹木工艺筷、50万平方米竹砧板和1000吨竹牙签的加工能力,其产品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易初莲花、乐购等国内各大知名卖场的平均占有率超过70%,是中国竹制品行业首屈一指的领军企业。
这个企业本部就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庆元县城内,现在已经是一个知名的旅游参观点和购物点。
这就是丽水做好“建设”一篇大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其样本作用不容忽视。
陈荣高说,丽水坚持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努力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工业经济体系。
邹培书说,去年,丽水全年接待了863.42万游客,同比增长了33.26%。未来,丽水旅游将从“五个在丽水”入手,打造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一是居住在丽水,二是饮食在丽水,三是休闲在丽水,四是旅游在丽水,五是创业在丽水。
丽水是中国香菇的原产地,正是因为这里一流的生态造就了香菇的风味独特,以至于香飘世界。现在,这里的生态正造就另外一种“清香扑鼻”的魅力产业,那就是旅游。
第四篇:北京市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北京市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延庆县是北京市最北的一个山区县,位于八达岭长城脚下。全县土地近20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320平方公里,占66%,人均山地面积70亩。耕地面积75万亩,人均2亩多。全县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0万,占72%,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农业县。
延庆县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是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既是北部沙尘进京的入口,又有官厅与密云两个水库进水的河流(妫河与白河),还是通向河北坝上、山西燕北以及内蒙古的交通要道,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延庆县具有“冬冷夏凉”的气候特点,平均海拔500以上,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北京“夏都”之称,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延庆县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有驰名全球的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野生动物园、野鸭湖、龙庆峡、玉渡山、松山、古崖居、硅化木地质公园以及康西草原等。全县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7%,其中仅野鸭湖湿地达10万亩。有100多平方公里的温泉带。
延庆县具有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保持了天蓝、山绿、水清的良好状态,为北京以及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先后获得了许多生态桂冠:
1、国家生态示范区;
2、全国绿化模范县;
3、国家园林县城;
4、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
5、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
6、北京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
延庆县从本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实际出发,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得到北京市领导的肯定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好评。
一、发挥生态优势
森林是“地球之肺”,也可说是“北京之肺”。延庆县是北京的北大门,坚持把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环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使林木绿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69%,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区。延庆县利用山区的优势,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特色农业,使其成为主导产业。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土质条件,重点发展有机的葡萄(包括酿造用与食用)和苹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态型产业链,既能优化生态环境,又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融为一体的新模式。生产的鲜食葡萄与苹果,由于质量好又安全,深受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延庆有4000亩花卉,在国庆节前后供应北京天安门等处900万盆鲜花,有8000亩西洋参和30000亩黄芩以及4000亩为奥运会服务的蔬菜基地,成为延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生态能源 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结束了燃烧农作物稭秆与木材的历史,实现村容整洁。延庆有玉米30万亩,年产稭秆37万吨,畜禽粪便93万吨,开发这个资源使其转化为能源,意义重大。一是实施生物质气化工程,利用农作物稭秆产生燃气,为农民提供生活用能源,既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又减轻CO2与SO2的排放量,净化空气、水体与土壤。一个村用2亩地建设一座日产200m3的生物质气化炉,用玉米芯作为燃料,即可供应200户每户每日1m3的生活用燃气,每m3的气只付费0.5元。通过这项工程的实施,全县每年减排CO2近3000吨,SO230吨,粉尘32吨,到今年年底,这种气化站共26处,为5550户农民提供炊事清洁能源。二是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利用畜禽粪便产生沼气,每年可消纳粪便24万吨,产生沼气105万m3,折合标准煤753吨,减排CO21090吨,SO214吨,粉尘15吨。沼气池建设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进入各家各户,每户每日用气付费不到1元,结束了户户养畜的历史,实现了人畜分离,大大改善了环境卫生。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大中型沼气池8处,可为2024户农民提供生活用气。此外,还推广了户用生物质半气化炉1.5万台,为2.3万铺热炕提供热能,很受老年人的欢迎。采用上述两种办法,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源问题,使尚未利用的农作物稭秆还田,作为耕地的覆盖物,加上玉米留茬免耕措施,使地表覆盖率达80%,避免土壤风蚀。这是我国农民的一项重大创造,也是改变传统生活习惯的一项重大改革。延庆县把这两项技术推广到各村,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三、改善生态环境
延庆高度重视控制与消除农业的面源污染,生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为从根本控制妫水河流域的水体污染,提高流入官厅水库的水质,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划出52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4)控制区,在实施农作物稭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工程的同时,建设有机农产品的基地,使用产生沼气后的沼渣沼液,作为果品生产的有机肥料。目前全县有58个农产品品种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有17万亩粮食作物、2.6万亩果树、5000亩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奶、有机葡萄、有机蜂蜜、有机蔬菜投放市场,深受欢迎。康庄镇的利兴鹏养牛场,像一座公园,饲养奶牛800头,生产的有机奶进入首都大使馆与中南海以及超级市场,价格为普通奶的1.5倍至2倍。牛粪成为制造沼气的原料,沼渣沼液返还给农民,生产有机农产品。也有先用牛粪生产食用菌和蚯蚓,菌渣作为有机肥料,效果也很好。张山营镇的德清源蛋鸡场,年养蛋鸡300万只(为亚洲最大的养鸡场),利用鸡粪沼气发电,建成容量为5000 m3的沼气池,日处理鸡粪212吨,年产沼气800万m3,发电1500万度,将并入电网,一部分沼气提供给周围农民。农民为该厂种植无公害玉米提供饲料原料,生产的鸡蛋为有机蛋,淘汰鸡为有机鸡,供应超级市场,沼渣沼液为有机肥料,返给种田农民,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生产链。
四、保护生态资源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基因库。延庆高度重视对湿地的保护,为使白河水不受污染,沿岸农民将7000亩作为贡米的千家店水稻田还林。野鸭湖是北京市的最大湿地,将核心区内的5000亩农田退耕还草,将原来废弃的8个部队农场近万亩农田并入保护区,将近万头放养牲畜与80条渔船全部退出保护区。公安、环保、森林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偷猎、放牧、开荒等不法行为。现有这个湿地成为候鸟迁移的大本营,停留的鸟超过10万只。目前发现各种鸟类264种,各种植物420种。2006年建成现代化野鸭湖湿地博物馆,成为普及科学知识的基地和旅游景点。此外,延庆县依托妫河、白河两大水系,建成既有峡谷、河流又有湖泊、沼泽完整的湿地体系,在全县形成山区、丘陵、平原、湿地的立体生态系统。
五、弘扬生态文化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延庆除了八达岭长城景区与康西草原外,相继启动了妫河生态休闲走廊、2.5万亩官厅水库滨休闲带、44公里长的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1.5万亩森林公园四大长约100公里的生态旅游走廊,将成为北京更加坚实的生态屏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2006年旅游接待人数超过1000万,旅游收入13亿元,占全县经济收入的30%,已成为延庆县的支柱产业。延庆的民俗旅游颇具特色,目前已有45个民俗村1400余民俗户。龙聚山庄被评为北京市2006年最美的乡村,接待旅游140万人次,收入4200万元。康庄镇柳沟村的“火盆锅豆 5 腐宴”,先后接待客人100万人次,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外国朋友。
延庆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105平方公里的地热带,深层地热可供暖300万m2。目前全县有57眼地热井,累计供热47万m2,仅此一项可节煤1万吨。全县有20多家使用地热。开发地热,也会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延庆全年日照2600小时以上,是北京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全县使用太阳能灯具1.4万盏,每年可节电600万度。大榆树镇有25个村,其中10个村用上了太阳能。在公路旁林立的太阳能灯,也是旅游观光的一个引人景点。
延庆康西草原地区风能充足,风能发电潜力甚大。目前有30多个70米高的大风车拔地而起,将风力发电输送到千家万户,也是一道观光风景。官厅水库地区建立北京售价风电厂,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年发电近亿度。
延庆遍地是山石,也是一项重要资源,在龙庆峡河谷,用山石修建河床并造地数万亩,不但在保护耕地不低于18亿亩的底线上作出贡献,而且也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
延庆为了保护空气、水体与土壤的清洁,加强对占北京全市25%货运过路车辆的检测,对排气超标的予以劝回。为解决冬季供暖污染问题,拔除了100多根大烟囱,实行统一供暖,改造了燃煤锅炉和燃料,大大降低了尘埃,在乡镇和一些村建立污水与垃圾统一处理设施,清洁了环境,这些措施对吸引游客也起了重要作用。
六、增加生态补偿
延庆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深入全县人民之中,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由于严格限制并取缔了有污染的工业,工业在全县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小,农业、工业、服务业大体各占1/3,财政收入仅为4.5亿元,在北京市是最低的一个区县。但对北京市的贡献是巨大的,也可以说是为了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而作出了牺牲。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北京市对生态补偿的投入。由于地方财力甚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的配套资金上不能沿用内地的1:1的比例,需要做重大调整,以利于缩小与其他区县的收入差距。
延庆有两所北京市高等学院(人文与职业),每所万人以上,设臵在农村,很有意义。一方面为农村带来了文化与科技资源,为延庆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与科技支撑;另一方面又能缩小城乡差别,特别是在教育上的差别有所作为。实现生态文明战略,需要推进生态教育。这种“村中城”,是个新事物,值得提倡并支持发展。
由于生态事业的发展,延庆县还实现了生态就业,形成了包括生态护林员、护路员、管水员、绿化保洁员、旅游服务员在内的生态队伍约12000人,占劳动力总额的8%,成了生态上班族,也可以说是生态卫士。
延庆为实现生态文明,确保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显著,值得广为宣传与推广。自然尚有不足之 处,相信在延庆生态容量也就是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
讨论主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小组成员:余兰凤(2013224650)王晓丹(2013224610)洪丽君(2013164105)
就图书馆的自主学习,我们翻阅资料,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2015年地方两会的热点话题。在两会现场中,以生态建设成共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为主题进行讨论,有效的在未来几年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当今社会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怀着这样的疑问往下探讨。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因此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进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议中指出,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贯彻“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并在会议中强调:
一·4省市党委和政府及中央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改革开放试点事项实施工作,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要及时总结评估试点实施效果,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二·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的第一句话,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例如湛江市,即将作为省运会东道主的二、三线城市。为了更好的迎接运动会,生态环境旅游建设成为重要的项目。市级领导为了更好的改善环境,开始执行了各种方案。比如市区开通绿色环保自行车,有效的减缓了出行交通阻塞;县区考察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对旅游区的宣传工作,为省志愿者提供美好的旅游景点:近期“特呈岛”海岛旅游景区全国竞选火爆进行中,这更好的促进了海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旅游经济。同时大学生对这个话题也十分关注,最近我校生科院于2015年04月18日开展生命科技文化节,宣传生态平衡对生命的重要性。还记得记者蔡静的采访报告《穹顶之下》吗?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雾霾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巨大,却无法控制。国家强烈要求保护生态,由于经济发展,地方生态的污染却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随着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建议。
丽君作为参考
必须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会议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部署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明确哪些突破口
会议要求,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会议明确,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出台相关改革方案,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