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

时间:2019-05-14 08: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

第一篇: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

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是对发展规律认识的飞跃

为什么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笔者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人类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对内,这一决策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对外,这一决策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一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生态文明之所以能够根治环境危机这一痼疾,是因为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而言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它既传承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以全新的理念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弱点、失误。

将自然界生态良性循环的规律引入整个经济运行的大系统、社会运行的大系统,这是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物质、精神、生态、文化的重要纽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主题主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

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彻底改变人们奢侈和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现在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下还存在一种“重物轻人”的思想倾向,往往过分强调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优惠政策,但却忽略了人自身的心能和体能。对此,应发挥人们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力。今天,国家经济发展了,财富增加了,社会进步了,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案例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一些人口不多的国家推行小汽车共享制度,可以少开十几万辆甚至几十万辆小车,这可以节约大量汽油,减少大量污染排放。又如,北京中关村一栋居民楼住25户人家,夏天有的把空调开到22oC~23oC,有的只开到26oC,冬天取暖有的把室温调到25oC~26oC,有的只调到18~20oC,结果耗能相差13倍。中国有句古语叫“应天命合人意”。这个“应天命”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合人意”就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5次讲到循环利用、循环发展、循环经济。

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提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这就不仅仅是抓好试点,扩大试点、示范范围的问题,而是把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第四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首次提出“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在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导语中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这一部分还提出,“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还着重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这充分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是单项经济工作任务,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各环节、全过程、全社会,从总体上、全局上、体系上来谋划循环经济工作,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安徽省在山区、丘陵、平原地区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工矿企业的有色冶炼、钢铁、矿山开采、煤炭、电力、水泥、建筑、建材、铸造、汽车、汽车零部件与大型工程机械再制造、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新能源、食品工业、生物化工、煤化工、玻璃、造纸、医药、酿造;废弃物再利用等各方面,都涌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

其中,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工业、农业、园区等方面的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有的在全国实现首个突破,有的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宣传效果。这些典型的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还能应对风险危机;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还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提高资源产出率”。

党的十八大报告10次讲到“资源节约”。

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在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讲了两次,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在第四部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在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讲了3次,一是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二

是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强调“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强调,“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用现行的一些考核指标很难评价发展循环经济在各行各业、各方面的成效,而资源产出率是反映资源节约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循环经济研究院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安徽省九次党代会、安徽省十一届五次人代会关于提高资源产出率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国家发改委的要求,从2010年11月以来,集中目标,集中精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这项工作。一是深入全省各地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撰写出版了《提高资源产出率》一书。二是笔者应邀在《人民网》嘉宾访谈暨《发展讲坛》第五期,作题为《绿色转型突破口提高资源产出率》的演讲。在线收听收看的有60万人。三是制定了提高资源产出率指标体系,经专家和典型单位反复讨论,报省发改委审批同意,在全省开展“安徽循环经济企业及省级以上园区提高资源产出率先进单位评比表彰活动”。四是笔者6次深入到宁国市,帮助此市全面开展创建“提高资源产出率试验区”活动,安徽省政府已正式批准宁国市为提高资源产出率试验区。五是总结撰写了宁国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率”的31个典型经验,近期将正式出版发行专集。

第二篇: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从我自己对生态文明最简单的认识就是:我们不能无限制的、不考虑后果的获取自然资源,并且造成环境不可逆的破坏,我们要和这个生态环境和谐相存。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就特别有印象的就是,可持续发展。这还是每次考试的重点,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们不能对大自然的资源无限制的掠夺,要给子孙留下财产,不能把他们的都都用完了。不仅要对煤炭,石油,矿产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对森林,渔业,这些可再生的资源也要多加保护。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新能源的开发,休渔期等等的措施,都是为了我们能和这个环境和谐相处。不至于在人们的私心下,对利益疯狂的追求中,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最终造成人类的灭亡。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我们强调,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破坏得太重,而现在,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

联合国气候大会,一年又一年的召开,1898年,瑞典科学家斯万Ahrrenius警告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家们逐渐深入了解地球大气系统才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现在人们已经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将会有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仅仅在中国自己的大地上,干旱,洪灾,暴雪,暴雨,台风,沙尘暴出现的频率原来越大,并且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大。这和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不加紧,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我想《后天》,《2012》里面的场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了。虽然《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议定书》的签订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欣慰,但是极少数的发达国家却只考虑自己的私利,完全没有全局观。我觉得这是可耻的,无耻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这次的十八大中,我们听到了“美丽中国”这个词,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且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从党的一次又一次的全国代表大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八大报告新提法之,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这次十八大中很多代表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十八大代表、广东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报告坚定了我们走绿水青山、民富市强道路的决心,我们要争取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市,努力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绿色发展范式。

我觉得“美丽中国”这个词真正是一个很美的词,是全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对生态文明的憧憬。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这个词同样也可以变为“美丽世界”。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我想这才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待的。我们必须做到很多要求才能达到“美丽世界”的要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

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这也要求我们要遵守这些规则。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征服自然;强调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而是大自然的朋友。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道家认为:天,地,人,“本身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知常”认识了天地运动的规律,才能明智。直到至今,古人的观点,一直在帮我们解决各种在社会发展中面对的种种问题。

第三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认识

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认识

研究生5班 钟文 201381702015 摘要: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关键词: 文明

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正文

1.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1.1原始文明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1.2工业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3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2.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义

3.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3.2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3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十分严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3.4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的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洪富艳.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治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2.沈满红等.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刘思华.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1.4.于法稳,胡剑锋.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5.高德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6.赵书迪.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7.建设生态文明 让美丽山西绽放异彩 国家林业局.2012-12-28. 8.环保部长周生贤撰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9.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建设生态文明 奉献美丽中国.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10.王雪梅.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对策设想[D].开封:河南大学,2012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体会

一、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把建设生态文明,上升到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要求;提出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指明了最终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未来发展的实施,都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是我们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有了进一步升华。从当年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抱定树立“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必胜信心,到如今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历史性的跨越,这是新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说明从事其他建设,如果不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不完整的,其它建设也就建设不好,建设不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固然重要,它体现为物质的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这对于人类长久延续和物质文明的永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同人类历史上的原始生态文明、农业耕作文明、工业信息文明一样,都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保证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伴的伟大工程,它是人们思想意识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保护自然的理性回归,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从国际上看,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国际问题。谁控制了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谁处理好环境问题谁就有了道德上的话语权;从国内看,资源环境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石油、铁矿石等重要的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都在60%以上,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大江大河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环境污染严重,重大污染事件频发,已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非常重要、非常必要、非常紧迫。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第一产业(主要有农业构成)、第二产业(主要由工业构成)和第三产业(主要由服务业构成)三部分构成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发展迅猛,第二产业比重占48.%左右,其中工业占43%左右,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钢铁大国、碳化石能源消耗大国和碳排放大国,这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0%,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第三产业的比例高达60以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走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发展。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城乡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再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英美等发达国家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符合新疆的区情和自然发展规律

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自然生态多样,新疆的发展正处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新疆发展,必须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方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党的十八大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未来新疆发展基于四大优势,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西北的战略屏障、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战略物资的重要基地。这是党中央对新疆的战略定位,也是新疆的优势所在。新疆的发展关乎全国的发展,新疆稳定关乎全国的稳定。

新疆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农牧业种养结构,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时期之一。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新疆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但是应当看到,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指数与兄弟省市区还有较大差距。面积广大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但适应人类居住生存的绿洲面积少,戈壁和荒漠化面积占40%以上,自然生态很脆弱,虽然这几年我区森林面积有所增长,但开垦土地面积也在增长,经济建设大规模发展,人们“徒步游”、采集“戈壁奇石”等户外活动增加等等,使亿万年形成的原始生态戈壁、沙漠表层硬壳在不断地人为践踏,这是这几年各地春季后频发扬尘和沙尘暴的重要原因,而要再恢复过去的生态,将是极为困难和长久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资源多但分布不均匀,水、矿藏等资源都集中在山区,利用保护开采成本高;环境容纳空间在逐年缩小,生态承受的压力在增大,虽然新疆面积广大,但不加以约束发展,后果不堪设想。所有这些就为我们后发赶超、科学跨越敲响了警钟。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方针,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科学跨越两大历史任务,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融入到新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建设美丽新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新疆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的概念: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生态文明是是后工业文明时代、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类型,是人类社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对文明问题的认识可以从文明结构与文明进程的静态和动态结合中加以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范畴,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实现了从“三个文明”向“四个文明”认识的飞跃。在对文明进程的认识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并且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其基本内涵之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三)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证永续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我国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回应国际社会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上的关切,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起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下载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的三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2、通过搜集资料、观......

    生态文明

    热点专题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时政背景 1.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归纳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新增......

    生态文明

    一年级生态文明,美丽凉州主题班会 ——-感受大自然 教学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 3、懂得热爱大自......

    生态文明

    盛夏时节,信步薛城,处处绿树婆娑,碧水荡漾,湿地公园、绿色通道、线性园林交相辉映,各色乔灌木郁郁葱葱,错落有致,醉人的绿意溢满城乡,一座魅力四射的山水绿城悄然崛起在古薛大地。......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40409 姓名:印杏 学号:B14040935 2016年12月29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生态文明 姓名: xx 学号: 班号: 学院: 资源学院 专业: 年 月 目录 一、 生态文明的起源 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生态文明的萌芽 二、 生......

    生态文明

    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建构美丽中国 摘要: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的两个亮点关键字。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

    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第一,一定要把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产业,使我们的产业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