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述题

时间:2019-05-14 08:3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论述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论述题》。

第一篇:马克思论述题

1、试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在诸多的矛盾体系中每一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在性质、地位、作用上各有其特点。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矛盾的共性、普遍性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来表现。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共性是个性的本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就是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性。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信仰,否则就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又具有特殊性。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些合起来。各国的情况不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各个领域中进行改革和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当代中国,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结合起来,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1)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性的中断。

第二,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质变,即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性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即总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总之,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它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远大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靠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急功近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当质变来临时,要做好转化工作,抓住时机,把握机遇,实现新飞跃,加快发展。

既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我们就应当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复杂性;注意区分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以免犯冒进的错误;注意区分部分质变和量变,以免混淆事物质的界限。

当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要注重比例结构,抓大放小,深化改革;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关系,又好又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长期积累。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渐进性的中断,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3)掌握质量互变规律,避免犯各种错误。在理论上,夸大量变,否认质变,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保守、僵化;夸大质变,否认量变,在理论上会导致灾变论、激辩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盲动、冒险。这两种倾向都是割裂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的结果。

3、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个根本属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就是绝对真理,有两层含义: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也就是相对真理,也有两层含义: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有局限性,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和某一领域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在深度上都有局限性,都是对某一领域的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一切相对真理都包含者绝对真理的成分,永远不会被推翻;在绝对之中有相对,一切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真理,具有绝对真理,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和继承。正是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又具有相对性,是相对真理,因为它不可能穷尽事物发展的所有规律,而且有些具体论述也和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具有相对性,需要后人的丰富、发展和创新。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避免犯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形

而上学的错误。

4、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说明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虽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不论历史的情况怎样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科学、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和发展都根源于劳动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广大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一切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广大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哲学基础。我们党必须始终并善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夯实自己的政治基础,在任何情况都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比如就业、教育、医疗、收入、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没有工作,老百姓看病难,收入不公平,教育不公平,住房难,个别企业安全没有保障等等,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影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5、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论述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具有客观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资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展开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也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走向高级阶段。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在实践上,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发展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这种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多层次的,而我们的生产关系却是单一的公有制。为了适应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我们实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形式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实现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经阶段。总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为了进一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需要加大力度,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在体制上进一步调整,在分配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面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6、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就叫经济基础。它是上层建筑得以建立的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组织设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意识形式。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和变革,上层建筑或迟或早也要发生变化和变革。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体现在对经济基础的服务上。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两者的矛盾运动也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过程,从而体现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基本上是适合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上层建筑中仍然存在着与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干部体制、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我国民主制度和法制尚不健全,存在着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家长作风、特权思想等等。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体系的完善和它的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它的优越性,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从而影响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上层建筑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上层建筑也必须深化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政能力,维护安定团结,激发党和国家的活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和环境,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7、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一致。(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作为精神产品,一旦为人民所掌握,会转化为精神力量,从而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这种反作用一般为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当它所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当它所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就起阻碍作用。

也就是说,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先进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延缓的作用。(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也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武装人的头脑,提高人的素质,转化为人的精神力量和动力,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腐朽的落后的社会意识,会起阻碍作用,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绊脚石和不和谐因素,会腐蚀人的思想,削弱人的意志,从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既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存在着落后的思想意识。前者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我们必须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和弘扬先进的社会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面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联系实际阐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1)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而高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而低于价值。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超额利润,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售,因而可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条件差、水平低的生产者,个别劳动耗费大,却按社会价值出售,不仅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后果: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发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9试述资本周转原理及其对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周转的意义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1)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进行基本周转的。因为加速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节省投入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资本投入的效益。

撇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周转的上述原理,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因而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运动来说也是完全适用的。

资本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速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以更小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曾倩企业的经济效益

10、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1)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分别采取三种不同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即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2)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理论,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运动中的各种矛盾,而且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对社会主义企业用好资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合理安排各种资本的比例,必须把社会资金总额,合理分配在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职能形态上;三种资金的循环必须保持其连续性。也就是说,当货币资金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循环结束时,生产资金也完成循环,生产出商品。同样,商品资金也已经把商品卖出,收回成本和利润。只有这样社会生产才能环环相接连续不断地进行,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发展,否则,没有实现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或者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职能的正常进行,这样相互作用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所有的链条都将断裂,社会生产就会瘫痪,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所以,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理论,告诫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必须统一。只有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才能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11.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因而等量资本获得的利润量是不相等的。

利润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生产的规模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各部门的供给,价格以及利润率的变化,使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第二篇:马克思论述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2011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这一重大举措,是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正确经验与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理论与认识,这一科学举措必将有利于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大背景的要求,也将会大大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核心,只有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才会激励人们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推动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和谐大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吸收和引进先进,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党和政府对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及开拓创新路线的坚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加大在文化体制方面改革力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

第三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第四篇:马克思简答题和论述题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是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 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编离了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论述题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的得到解决,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4)我国的改革正确地处理了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 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第 一,商 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 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直到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

试卷二 简答题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又同一又斗争的必然结果;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质变、飞跃,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既克服、抛弃、又继承、发扬,即否定中有继承,是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 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2.简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体现着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是: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凡 是在方向和形式上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上层建筑,就能够继续存在和巩固下去。如果不适合,就意味着它已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②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即 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才是可能的,否则,就会出现阻碍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情况。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合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 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 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具有多样性。

(4)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时,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如果偏离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论述题

1.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通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 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商 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 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3)商 品资本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把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仅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且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试卷三 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1)生 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现代生产力系统在包括这些实体性要素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智力性要素,如 科学技术、管 理等。科 学技术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

(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高 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优越性的根本保证。(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几文化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1.怎样理解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第一,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人在脑量、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和动物大脑有本质的区别:意识只是人脑具有的属性。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是在生理过程基础上以条件反射为特征的意识活动。无条件反射是低等动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借助于语言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即第二信号系统进行的反射则是人脑独有的反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人只有在实践中,使大脑通过感觉器官同客观外界发生联系,人会产生意识。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脱离客观世界,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意识。

(3)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脱离物质的根源性讲意识,夸 大意识的主观形式,否 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庸俗唯物主义抹煞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把物质和意识等同起来。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1)国定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 既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作 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目的是私人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可能消除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剩 余价值规律依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论述题

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存在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二是说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各方面都有其特点,这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具体体现在: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也无所谓普遍。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即在特殊、个别、相对的东西之中总是包含着或体现出事物的普遍的、共同的本质,因而也没有不具共性的特殊。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邮局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 抄书本不行,照 搬外国也不行,必 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 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

(1)所谓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其 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 两极分化的原因,提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 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2)资本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追加资本,这些追加资本显然只能来自资本家从雇佣工人身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说,资本家必须事先进行资本积累,再生产的规模才能扩大。资本积累是从事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也就是说,它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试卷四 简答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 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绝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的,不变化的,即使有变化,那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从外部寻找事物运动的原因。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一切对立的总根源。2.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不完全同步的。即 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又能预见未来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②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因 为在历史上有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展国家。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因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不仅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而且同以往的社会意识遗产有继承关系。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 为人总是在某种社会意识指导下行动的即改造自己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并使其发生变化发展。当然,人们在正确思想意识指导下行动则一般能达到预想目的,反之则达不到即失败。⑤社会意识的各种不同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例如,人的艺术思想如何往往会影响其政治思想,反之也一样。3.简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第一,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物质条件。第二,创造出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精神条件。第三,创造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政治条件。

第四,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在全世界上升为统治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国际条件。实 现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政治条件,从国内条件到国际条件,构成一个完整的条件体系。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社会主义社会才能顺利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决不能用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来代替其它件,也不能取消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资本周转时间。

第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第三,受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论述题

1、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为这一关系,等量资本投入家业中能够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形成绝对地租。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 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垄断。首先,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行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其次,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

(1)真理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原理之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①所谓绝对真理亦称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其表现之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内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表现之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 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 两点是无作件的,绝对的。②相对真理亦称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答件性、有限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就对认识对象而,每一次认识都只能是对认识对象的部分或局部的认识,就深刻性而,每一次认只都只能达到对事物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认识是相对的。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虽然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但是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二者则是人们获得真理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要求人们坚持真,而真理的相对性又表明人们应当不断地发展真理。(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并用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把它变成僵死的万古不变的教条。因此,必须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试卷五 简答题

1、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第二,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虽然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是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2、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 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发映,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正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简述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飞跃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同时也具有历史过渡性,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必然。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从 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 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4、金融寡头是如何实现其统治的?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他们掌握大量的社会财富,操纵国民阶级命脉,控制国家政权,是帝国主义的实际统治者。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行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3)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联合来实现的,个 人联合是指一方面自己出马或派亲信任政府要职,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收买政府要员直接控制国家机器。金融寡头还设法控制新闻、出版、广播、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为其统治服务。论述题

1、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第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试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构成部分及内在联系。

(1)三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 展和灭亡作了系统分析和阐发,是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共产主义,研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探讨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法和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2)三个部分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哲学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提 供了揭示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从政治经济学看,唯物史观的许多重要范畴(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和一些基本原理,都要借助于经济学的研究和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既以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揭示为基础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也 要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剖析为前提即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支柱。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看,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哲学,也 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了提升。可 以说,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和分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社 会结构与阶级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这种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逻辑联系,是 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相一致的,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政治与文化各领域间的辩证关系。试卷六 简答题

1.简述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1)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和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其中主要是垄断竞争,而非垄断竞争占次要地位。

(2)垄断竞争的特点:①竞争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平均利润,而是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②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经济手段之外还采用各种非经济手段。③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更具有持久性,其后果更具破坏性。④竞争的范围更加扩大,涉及各个部门、遍及各个领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2.简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唯物史观,认 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表现为:社会存在是实会意识内容的来源,社 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方式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会发生变化和发展。

3.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其意识的关系都内含于实践之中,而 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性关系。因此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立和发展的;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简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上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和政体上都体现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社 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实现最广泛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发扬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和继承,继承了资本主义民主中合理因素,但有着本质不同,更具优越性。论述题

1.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 意义。

(1)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主观能动性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表现在既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2)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不管你认识与否,它都在发生作用。不过,人们在没有认识客观规律之前,只能是客观规律的奴隶,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人们认识了规律,并正确利用规律时,人们才获得了自由。因此,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愈符合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就发挥得越大。其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只有对客观事物反复考察研究,下苦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作了艰苦努力,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这就是说,不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和掌握规律,达到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3)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对于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科学的求实的态度进行四化建设,不尊重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硬要办那些办不到的事,就会出现“左倾”冒险蛮干,欲速则不达。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它是认清我国国情,加速四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伟大事业,不发挥广大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不付出辛勤劳动是不能成功的。否定、忽视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连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办到的事也不去办,消极坐等四化的到来,这就会出现“右倾”保守,贻误我们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精神统一起来,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__

2、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至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是人类的进步,但其发展道路也具体有曲折性。首先,道路的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相互运动的结果,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任何事物就不会发展,人类社会也将停止不前。矛盾的相互运动,也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新生力量与保守力量、进步与反动的相互斗争。新陈代谢,新生力量战胜保守力量,进步战胜反动,人类社会就会向前推进。但运动和斗争的结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经常出现曲折、反复,甚至倒退。同时,由于新生的、革命的力量总是脱胎于旧社会形态中,它一经产生便将面对比它强大得多的保守的、反动的力量。保守的、反动的力量虽然日趋没落,但 其没落的总趋势中会出现力量的回升、反 弹。新 生的、进步的力量也不会直线上升,它 战胜保守的、反动的力量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事物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其次,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在前进中出现挫折,这是难以避免的曲折。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冲突不可避免,斗争的起伏也是可能,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道路会是曲折的。

第三,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就革命特点而言,资本主义社会更像从封建社会“演变”来的,除了英、法、美等国爆发了内战,其他许多国家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从封建社会“和平演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不可能从资本主义社会直接“演变”而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和平演变”来的,相反却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可以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创造”出来的,即它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本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后,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社会。作 为创造新社会的理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复杂性,人 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它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也必定是曲折的,从而导致创造新社会的实践过程的曲折性。第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特殊挑战,会遇到更多困难和挫折,面临更大的曲折性。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东方的俄国首先取得了胜利。正像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是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的建设比较容易,相反,则社会主义的建设要难得多。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难在它将长期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时刻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遏制和演变的威胁。同时,经 济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还面临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的经济上的反差。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差、起点低,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缩小差距,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世界社会主义造成的大挫折,使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实力削弱了,这就使社会主义发展会面临更大的曲折性。试卷七 简答题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是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

(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本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质态的转变。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的成果只有通过它所造成的质变才能得到体现和巩固。第二,质变为新量变开拓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量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例如,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地宜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4、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出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仅仅谋生手段的束缚、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3)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义,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发展。还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1)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 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③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产生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但其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其当代适用性: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 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③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 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态度。

2、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有何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力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把握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①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 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②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试卷八 简答题

1.简述内因与外因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 因是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2)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简述人民群众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2)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简述商品价值与价格、供求与价格的关系。

(1)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商品的价值是指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货币来衡量的。价值是价格的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一致。

(2)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是: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商品售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可以跌到价值以下;相反,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可以涨到商品的价值以上,价格又反作用于供求关系:价格下跌,低于其价值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因而影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高于其价值时,影响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所以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价格往往偏离价值。同 时正是供求与价格的这种关系又使市场自发地完成资源的配置。

4.简述共产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富,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从 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 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试卷十 简答题

1.简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作出不同的回答。从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 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主,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 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人 生观则是人们关于自身生活的目的、态度和所选择道路与方向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2)世界观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并对后者具有决定性影响。而人们的社会历史观怎样,对于树立和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也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3)但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也往往直接影响着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中都具有人生观的印迹。(4)人生观离不开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世界观和社会历史也总会表现为一定的人生观。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就很难树立和坚持彻底的革命的人生观;而在人生观上缺乏革命性,也很难真正确立并坚持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因此,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是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二 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4.简述为什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 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 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 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 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论述题

1.试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的观点。观点是错误。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 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 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 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 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 不是知识。知 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 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商品的新因素会不断出现,这不仅会影响商品生产的方式与途径,同时也会创造出存在方式完全不同的商品(比如软件等智力商品),然 而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基本原理。2.如何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特点来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也是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本质上是相适应的。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情况。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还存在着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来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存在着某些制度与环节的缺陷,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某些环节还不完善,管理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剥 削阶级思想影响的存在,等 等。这 些都是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

(3)上述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会导致象旧社会中发生的那种社会革命,而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无产阶级政党在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领导群众通过调整和发展等方法,解决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弊端和薄弱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自身完善和进一步发展。

(4)改革必须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一切改革是非成败的主要标准。

第五篇:论述题

三、简答与论述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

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来论述曹禺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奠基人?

中国的话剧从世纪之初的引进,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问世,人们才领略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是种高雅艺术,曹禺在某种意义上讲,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卓越的开拓者,是中国的话剧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国话剧由引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基业。现代的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品种,在新文学中起步并不晚,经过胡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这四位奠基人的积极努力,一直在推动着话剧的发展;现代话剧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认同,一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话剧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现,《雷雨》《日出》的问世,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才真正为话剧所震撼,所倾倒,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两部作品一举奠定了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话剧创作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从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价值。是最中国的,也是最不中国的,他懂得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他表现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情节,这就是最中国的。因为他懂得话剧的是外国的剧种,有其特点要了解,以语言为主,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情节,又是最不中国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中国的话剧引入中国戏剧,曹是第一人。充分显示悲剧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成就中国戏剧,他一出现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为话剧而存在的。

结构上的,生活戏剧化,冲突,善于运用偶然、巧合来构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在巧合中蓄含着必须,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的难以把握。(这段话我没有记全,要听一下录音)。【话剧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话剧发展中哪些人做出什么贡献;曹禺对话剧的贡献。】

11、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12、从胡适到穆旦中国新诗大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重要)贡献?

⑴胡适、郭沫若对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⑵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新中有旧。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诗歌的出现,贡献在于及时的感应着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并表达了现代人生的一些独特的情绪,代表作《雨巷》,同时,30年代现代派诗人比较注重旧诗歌中的情韵,含蓄的长外,因此,30年代的诗人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再听录音)(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1)思想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创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终于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2)在艺术结构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3)在语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6、《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1)<边>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下载马克思论述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论述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述题

    共产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呈现前所未有的复......

    论述题

    六、论述题 La3F3003供电企业供电的额定电压分哪几个等级?为什么要将其他等级的电压过渡到额定电压? 答:(1)供电企业供电的额定电压: 低压供电:单相为220V,三相为380V; 高压供电:......

    论述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

    论述题[范文模版]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答案要点: 第一,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切实端正入党动机,努力做到在思想上首先入党。 第二,按照党员标......

    论述题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第一,它们都自始至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基本观点、理论精髓、辩证精神和......

    论述题

    五、论述题 1.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如何强化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意识? 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预防和惩治暴力恐怖犯罪? 3.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讲法治‛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如......

    论述题

    1、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答:一、必须端正入党动机 1、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 2、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二、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正确认......

    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1、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个服务”变为“四个服务”(即升学变为适龄学生、学生素质、合格新生和合格劳动者) 2、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