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

时间:2019-05-14 08: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

第一篇: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

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工作方案的通知》(**政办[201*]31号)要求和市政府“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会议”精神,近期,我办积极组织实施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3月20日市政府“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会议”之后,我办立即成立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领导小组,由市爱卫办主任任组长,两名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科长任成员,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的领导。

二、制定方案,认真安排

3月21-22日,我办组织人员至各条精品管理路逐街道排查居民区存在的清扫保洁不到位和垃圾容器毁坏、不足等问题,对四条精品管理路上67个存在问题的居民区建立了限期治理台帐,并制订了《******市爱卫办开展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实施方案》(**爱卫办[201*年]11号),于3月23日召开了各城区爱卫办主任会议,分解了具体工作任务,要求立即开展城区居民区垃圾治理、清扫保洁和更换增补垃圾容器等环境卫生治理活动,保持城市居民区环境良好。

三、多策并举,狠抓落实

为深入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活动,我办采取多项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一是下发《******市爱卫办关于开展第24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的通知》(**爱卫办〔201*〕10号),要求各城区把开展创建城市精品管理路活动作为重点工作,以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实施。二是调整爱国卫生检查员队伍到市精品管理路,分段执勤,协助城管队伍维护市容环境卫生。近期以来,爱国卫生检查员共宣讲******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通告》、《关于从重处罚随地吐痰、乱倒垃圾行为的通告》24891人次,纠正违反通告行为19635人次,捡拾垃圾面积3.5万平方米,协助交警摆放自行车、电动车4576辆,维护交通秩序1668人次;协调城管清理占道经营1095人次。三是坚持每天组织人员到精品管理路段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并协调处理城市环境卫生出现的脏乱现象。四是扎实实施。近期,各城区对精品路沿途居民区域的卫生保洁、垃圾容器毁坏缺少现象进行了排查,并逐楼院落实保洁制度,及时筹集资金,购置发放垃圾容器。目前,已对精品路沿途保洁不到位的158个居民区落实了保洁制度,对台帐中的67个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清理乱倒垃圾302处60余吨,清理乱堆乱放211处;投资91760万元,修复增补垃圾容器1083个,完成了治理任务。五是积极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年内计划新创建一批省、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居民小区,带动城区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完善机制,长效管理

一是各城区在居民楼院完善了卫生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治理目标。二是制定下发了《******市城区及中心城区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检查排序方案》,建立了环境卫生区周巡查、月检查、季评比,市每半年一次综合检查排序制度。三是制定下发了《******市城乡环境卫生工作暗查暗访实施办法》,建立了环境卫生暗查暗访制度。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使精品管理路创建治理达到了不断巩固、扩大和提高。

第二篇:高速公路管理路产维护站考核细则

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

路产维护站考核细则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升路产维护站履职尽责能力,不断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努力营造安全、畅通、舒适、美丽的高速行车环境,根据集团公司和管理公司相关制度办法,结合养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维护站的考核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反应维护站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考核结果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管理公司所辖路产维护站的养护业务考核。

第二章

考核组织机构

第四条

为保证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养护业务考核组。考核组办公室设在路产维护部,机构设置如下:

长:业务分管领导

副组长:路产维护部部长

成员:路产维护部部门成员、各路产维护站负责人

第三章

考核内容及方式

第五条

考核工作分为月度考核和考核

月度考核:路产维护部每月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月度考核细则,对维护站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打分。

考核:考核成绩由全年月度考核成绩和集中考核成绩组成。其中月度考核成绩平均分占总成绩60%,集中考核成绩占总成绩40%。

第六条

考核方式

月度考核:月度考核主要是对各维护站日常基础管理工作、临时安排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等内容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每月底根据情况安排对外业进行抽检考核。月度考核项目及分值根据养护工作实施特点于每月初下发。

考核:每年年底集中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细则,考核工作由组长带队,考核组成员参加,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作为集中考核成绩。

第七条

考核内容:

(一)月度考核内容包含基础管理部分、临时安排工作、阶段性重点工作三部分,其中基础管理部分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沿线设施及绿化管护、日常管理、内业资料、除雪、防汛、安全操作、设备资料、设备技术、清障救援十三项内容;

临时性工作指集团公司、北公司或地方政府需要配合完成的临时安排的紧急工作(如需要上报的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等);阶段性重点工作指集团和公司安排的阶段性重点工作,如路域环境专项整治、绿色走廊专项行动等。

(二)考核范围包含路况指标、预算费用执行率、招采管理、机械设备管理、工程(劳务)分包管理、养护工程管理、自主实施比例、标准化建设、科技创新、亮点特色等。

根据养护工作整体计划安排,每年初下发考核细则。

第四章

考核结果应用

第八条

月度考核成绩按月汇总人力资源部作为维护站养护业务部分的成绩;考核成绩年底汇总至人力资源部作为维护站养护业务部分成绩。

第五章

责任倒查追究

第九条

对上级领导及公司检查发现的问题,依照巡查发现、任务通知、施工修复及验收等环节进行责任倒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条

对未完成约束性指标的单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范围包括:

(一)路段路况指标低于集团目标值;

(二)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三)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

(四)发生严重违法违纪行为;

(五)被上级单位通报批评或发生有理投诉、信访、媒体曝光等影响公司社会形象的事件。

第六章

第十一条

受到集团公司及上级部门表彰的,给予相应奖励,范围包括:

(一)改革工作受到集团公司及上级部门表彰的;

(二)研发创新取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的;

(三)其他方面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对全省或行业有示范效用的;

(四)养护生产作业小发明、管理小创新、机具改进研发等取得实际应用效果的;

第七章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北公司路产维护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关于营业线施工管理路料小结8.7

关于营业线施工管理路料小结

福州枢纽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

为了贯彻落实南昌铁路局建设管理处关于“做好建设施工路料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福州枢纽指挥部的相关要求,监理部根据现场涉及营业线施工的作业内容,对施工现场的各种路料进行了专项检查。本周检查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一、检查工点:合福代建桥梁工程、高架候车室、福州站接触网调整施工

二、路料清理情况

1、合福代建工程自制的四轮运转设备、平板车使用完成后均已停放在指定位置,并采用铁鞋进行了防溜措施;

2、合福代建桥面系砼施工完成后能及时的将桥面上的各种材料、施工垃圾等清理干净;

3、高架候车室东西侧幕墙铝板包边天窗作业完成后脚手架拆除、机具材料等能及时的进行清理、归整、捆绑到位,不影响旅客、车辆通行。

三、存在的问题

1、高架候车室西侧铝板安装打胶完成后,拆除的门架未用绳子进行捆扎并用彩条布加盖,堆放较凌乱,施工材料、杂物等未及时清离现场。

2、合福代建桥门式墩位置桥下拆除的模板、钢管、水泥袋、油漆桶等未及时清理干净,严重影响附近营业线行车安全。

3、合福代建桥梁工程钢筋加工棚附近堆放着许多模板、钢管、施工杂物等未归整、捆绑,危及附近营业线行车安全。

四、整改落实情况。

监理部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跟踪落实,督促施工单位及时的进行了整改,目前上述问题已经整改到位。同时要求项目部应加强作业班组的安全教育培训,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常态管理,认真落实好营业线施工路料的管理工作,确保营业线行车安全。

北京铁研监理公司

福州站改监理部

2014年8月7日

第四篇:《社会科学的理路》有感

科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理路》有感 [

什么是科学,坦率地讲,在阅读黄光国先生的《社会科学的理路》一书前我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更不曾知道这个问题竟曾如此深入地被众多学者深入和系统地讨论过。看完此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学术研究所需要的严谨和科学进步的得来不易。因为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是众所周知的科学原理,都是在学者们的深入思考和反复检验后得出的。如今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历史上众多学者以其严谨、求实、不计名利的风范通过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所换来的,而如今的我,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科学殿堂的初学者,更应该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珍视这得来不易的学习环境,同时以一种傲然于世的历史使命感将这一神圣的科学研究事业继承下来并力求使其得以发展,以期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

什么是科学?面对如此抽象又极具概括力的概念,想要正确地界定它是一个极度困难的命题,但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知道每一个学者在试图构建自己的科学哲学体系时,都试图完成这一工作,并给予了众多的解答。面对这一问题,我不仅想到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法律?为什么说法律是门科学?法律这样规定的科学性何在?但是就如同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一开篇就指出的那样“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极少像„什么是法律?‟这个问题一样,时许不断的被问着,而最好的解决方针就是不要急着对„什么是法律?‟这样的问题给出答案”,通过对法律领域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研究,给出一般性的回答。在此,笔者试图借用哈特先生的这一方法,从科学的功能为突破口加以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从一个侧面来回答“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科学具有什么功能呢?通过阅读本书,在对众多大家的观点加以总结后,笔者认为科学有如下三个功能:

第一,认识事物的功能。有关“认识”的观点有很多,在此不做赘述,仅引用笔者深为赞同的皮亚杰关于认识的观点加以说明。皮氏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构建活动,源自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这一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认识功能需要具备的要素。首先需要有认识主体,这一主体必须拥有认识的能力;其次需要有认识的客体,这一客体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包括物和客观存在的规律和联系,单个个体臆想中虚构的事物是无法被认识的,因为它既然不存在就无法完成认识中的交互作用;最后认识是一种交互作用,认识的成果——知识,正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交互作用的产品。在科学的认识功能中,应特别强调认识能力这一问题,因为笔者认为认识的范围以认识的能力为限,同样科学所能合理发挥作用的范围也以认识的能力为限,而历史上很多学者试图超越特定阶段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依自己的主观臆想构建科学的全部内容的做法是必须加以批判的。承认认识能力的实在性和客观有限性是本文的基础,下文还将不断提及到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能力中,既包括日常语言中的解决问题的意思,又包括对认识的检验这一功能。解决问题是社会对理论、人类对认识的客观要求,这一功能是如此的直观而又重要,它是人们接受科学的直接原因,亦是科学进步的直观表现。劳丹在他的“研究传统”理论中强调“科学进步的判准,既不是经验主义的确证,也不是波普的可否证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理性就在于以此作为判断,做出最进步的理论选择。”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即使不是最恰当的标准也一定是相当合适的标准,因为它简约而又实际,突出了科学解决问题这一功能的重要性。

第三,能够指导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能力。这一条是笔者将其单独提出并重新陈述的。很多学者也曾指出科学具有预测或指导功能,并对其加以探讨,但笔者对预测指导这一概括并不赞同。因为如果是对其后发生的相同问题的预测和指导,只是解决问题功能的必然成果,不应单独列出,而超出认识能力的猜想更不是科学所具有的功能,这种猜想是认识的原始功能,不应被概括于科学之中。笔者在此想要表达的思想是:认识能力的历史条件下的范围,不但包括在该认识能力作用下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客观实在,还应包括该认识能力作用下能够为人们所认识,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到的范围。科学研究,或者说常态的科学研究便是从已认识到的显现中发现可以说明解释该现象的科学理论,并在该理论下尽可能地扩充认识能力,将其尽量接近该实力条件下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大极致,以认识到更多更全面的现象和事物。科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海王星的发现,这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的巨大辉煌之一。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后,人们用其对新发现的天王星轨道加以运算,但是运算结果与实际的观测有很大差距,一时之间举世哗然,万有引力定律受到了普遍的质疑。而法国数学家勒维烈则坚信万有引力理论的正确,他相信是在天王星外还有另外一颗世人所未发现的星星造成了这一矛盾。1846年8月31日,他完成了对新行星轨道和大小的计算,并于当年的9月18日写信给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加勒。信中说:“请您把你们的望远镜指向黄经326度处宝瓶座内的黄道的一点上,您就将在离此点约1度的区域内发现一个圆面明显的新行星,它的亮度约近9等……”23日加勒收到该信后当晚便进行了观测并在其所预言的位置发现了这颗星星。海王星这一“笔尖下”发现的星星使当时的科学界欣喜若狂,它的传奇性发现更是牛顿的经典力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举这一例子是想强调,从认识客体的角度上说,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太阳系内的行星之一,不同点仅仅在于是否被人们所认知。在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的限度内,我们可以用望远镜观测到海王星却一直没有发现,直到万有引力定律擦去了我们视野上的盲点我们才认识到它。这便是笔者所希望表述的科学所具有的第三个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对未知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随着认识的不断广泛,被认识的事物的性质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一个未知事物可能是通过其部分属性与已认识事物具有相同属性而被认识,但是其自身可能具有我们尚不能认识的更高的属性,笔者将这通过相同性质传递过来的尚不能认识的新的需要被认识的事物称为“新理论透出的曙光”,正是对这种曙光的追求使认识不断深化,使认识能力不断得到加强,科学得到进步。

之所以将科学分为这三个功能,主要的目的是: 第一,可以更好地认识科学的作用。通过这种划分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作用是分为严格的时间阶段的,即首先认识已知事物,其次解决认识中的问题,最后扩充认识,在扩充中认识到新的需要认识的事物。

其表现形式如下:TàAàT‟其中T代表对已知事物的认识,A代表对问题的解答(包括对理论的验证),T‟表示对未知事物的认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T和T‟在认识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T的认识客体是已知事物,这种已知表示为能够被“看到”但是不能被“理解”,所以其需要被认识的是其表现下隐藏的更深层级的性质、规律等理性认识;T‟的认识客体是未知事物,认识过程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所以其要认识的是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多的是感性认识。而将T‟和T加以联系来完成这个科学功能的过程的,就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需要。

第二,这种功能的划分可以将科学和非科学区分开。与认识能力相适应的科学理论,可以很好的完成这三个功能,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非科学则不能,非科学一定会在实现功能途中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医学,认为血液是由心脏制造的再流遍全身,由于当时的教会禁止解剖尸体,所以导致无法验证。但是维萨里用解剖事实证明了这一理论的错误,这导致人们对血液在体内流动理论的重新思考,并最终发现了血液循环理论,此为非科学无法完成的解决问题阶段中验证功能的例证。再例如,如果认为是龙王主管降雨,那么在旱灾时,人们会寻求的解决方法便是去求雨,但无论人们献上什么贡品,也不会由此实现降雨的目的,此亦为非科学无法完成解决问题功能的例证。第三,这种功能的划分可以将实际上存在的对科学的主张恰当的加以应用。比如说经验主义在科学中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法耶尔阿本德从理论的多元化角度出发,反对经验主义,他认为经验主义必然导致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元论,不利于我们对社会的多元认识和科学的发展。但是亨佩尔提出“科学的说明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及说明的相关性和可检验性”的正确性却又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亨佩尔的观点已经从一个侧面说出了经验主义在解决问题功能中的重要性,所以应该在第二个阶段中严格实施,而第一个阶段则出于保护科学研究的开放性考虑则不必过多提出。同样的,法耶尔阿本德支持科学实在论反对实证主义,从三功能分类的角度来讲也是将科学的不同功能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在认识阶段强调实在论,在解决问题阶段强调实证论较为妥当,但也应该认识到“内在实在论”固守传统认识范围,对“感官无法经验到的物质对象,也不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掩耳盗铃,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扩展我们的认识能力,以期更好地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而不是拖科学的后腿才对。

面对“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我们还应该特别强调科学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科学理论总是有其适用的范围,这是由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这一客观事实所决定的。承认科学的历史局限性这一特征对正确认识科学、认识科学史都是异常重要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批判科学万能论的错误主张——虽然这一理想是好的。也只有正确看待这一点才不会对科学丧失信心。笔者这里再一次引用皮亚杰关于知识的看法:知识“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科学理论的进步是离不开主体认识能力提高这一条件的,只有二者良性互动才能促进知识的增长。很多学者都指出:今天我们肯定为基本之科学原理的许多想法,在历史上都曾经被判定是荒谬的;而历史上许多被当作最基本原理的东西,后来又证明是愚蠢的错误。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科学?是认为科学也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主义产物?还是认为科学理论同样是不可靠的呢?我们还能放心地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问题吗?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时常困扰着人们。笔者认为这种困惑产生的原因便是没有正确的看待科学的历史局限性而对科学抱有过高的期待所致,当科学理论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时我们便期望他能解决全部问题,当科学理论能认识一部分事物时我们便期望他能指导我们认识全部事物,正是这种过高的期待使理性的科学变成了“科学的暴政”,而当一个理论走下神坛时我们又显出空虚和迷茫,所以承认并正确认识科学的历史局限性对我们如何健康看待科学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以上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所写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过,讨论问题应该首先从价值判断入手,只有在同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所以笔者在本文一开始便对自己通过这次阅读对“什么是科学”的体会加以陈述,然后再对研究的方法的体会进行陈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笔者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同样获益良多。其实以往在看书或者是写论文时,笔者也有一些自己已经形成了的研究习惯,但是通过这次阅读才发现,仅仅只有朴素的、自我摸索的方法是不够的,所以笔者便试图用书中告诉给我们的科学的方法完善自己平常的思考习惯,以期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以更加严谨的精神投入其中。下面仅从笔者自己朴素的研究步骤出发,具体谈谈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感悟。

第一,在界定研究范围,明确其概念方面。在进行一项研究前,明确研究的范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范围越明确,认识的作用就越显著。而为了明确研究从概念入手又是我们一般认识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个概念就起着科学哲学中的“典范”或者“内核”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用语言界定概念是要冒风险的,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当以哲学或者其他科学之名改变某一日常概念的内涵时,这一独立出的概念往往也将哲学家与大众相隔离,并且在科学的交流与大众的理解间竖起了障碍,这一风险往往大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在完善自身理论而下定义时所做的乐观估计。笔者在此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例如政治课上经常用到的“矛盾”一词,大家都知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对立和统一,但是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人们对“矛盾”的理解多是来源于那个短小却又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所以在日常的语言中人们使用“矛盾”一词主要是指对立关系,而不曾在其中夹杂着统一的含义。这样一个概念差异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运用“矛盾”时也多是从对立方面去理解甚至这样去指导实践,所带来的危害后果是巨大而不堪回首的。再例如“抵押”一词,法律上的“抵押”是担保的一种方式,特征是要转移担保物的占有,而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抵押”一词则泛指所有物的担保方式,一个没有学过法律的普通人是不清楚“抵押”和“质押”的区别的,甚至都不知道“质押”一词。这个概念上的不同在法律实践中对于代理人和当事人之间的交流就构成了障碍,这一点笔者本科阶段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时便深有感触。其次,明确概念后不但存在与日常用语交流出现障碍的风险,还存在在科学用语内部出现交流障碍的风险。这是因为当学者们用语言在科学上界定一个概念时所必然出现的“理论牺牲”所决定的。这种理论牺牲就在于为了使用明确限定词,学者们往往会将本属于该概念的内涵剥离出去或者吸收本来是否归属该概念尚属争议的内容。“硬核”是一个科学理论的基础,但是在其本身就可能存在争议的情况下,科学内部交流存在争论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在研究分类方面。对研究内容加以分类是很常用的研究手段。记得本科时逻辑学老师在课上就曾经就分类中的两分法这样指出:两分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分类方法,它的作用就在于设定一个标准,然后把所有符合这个标准的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把所有不符合的归为另一类置于一边,这样既方便明确研究目标又可以很方便的处理其他方面,这就是两分法的作用(大意应该是这样)。其实分类有很多方法,都起到很好的辅助说明作用,是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手段。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面对同一范围分类的角度不同分类的内容也不同。所以不能以一种分类方法绝对排斥另外一种分类方法。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还说明很多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非常明确的本质特征,而其间的联系又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联系的方式又不是唯一的,维氏所说明的这种关系对平时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分类有着更为深入的思考,值得深思。

第三,在分析问题的思考方面。明确了研究对象,对手头已有的材料加以归类整理后,便要开始分析思考问题了,在这里笔者通过阅读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是分析问题时要从结构入手。皮亚杰认为结构具有三项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这就为我们分析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角度。而且与列维不同,皮亚杰认为结构是“个体与环境互动后,经由„反思和抽象‟所提供的材料逐渐形成的”,而且经过结构分析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更“深刻”、更“真实”。其次是关于归纳法的态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者都认为归纳法并不能够从理性的角度严谨地证明科学理论,但是笔者认为归纳法实际上是遵循着人类认识事物最朴素最基础的规律的,没有对认识事物经验的归纳是不会有演绎的抽象能力的,甚至连数学、逻辑这些好多学者认为完全没有经验内容的科学,实际上也是从经验中进行归纳并高度抽象出来的。这一点从数学中对数的认识从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到实数的发展历程就可以得到印证。而且如果说归纳不能产生出严谨的学术定理这也是片面的。科学史上“开普勒行星三定律”的发现就是归纳法的杰作。它正是开普勒在总结了有“星王”之称的第谷留下来的大量而详尽的天体观测资料后,通过艰难的分析和整理后,发现了这三条藏在大量数据后的三条定律。这三条定律彻底推翻了基督教的神学宇宙观,并且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归纳法不但可以得出严谨的科学理论,而且还是科学理论进行严密演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所以笔者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不能够排除归纳法的。最后一点是逻辑的合理性的判断。笔者在此想借用施利克的“客观时间”的概念作为逻辑判断的标准。施利克认为:“客观时间”是指“可以作为概念之次序或构造的”。而逻辑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逻辑上的正确性就应该表现为顺序的合理性,这种顺序主要表现为因果关系。当逻辑顺序合理即因果关系正确我们将得出逻辑正确的判断,反之则将得出逻辑混乱的结论。

第四,在得出结论、建立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方面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使用不言而喻的公理做基础,好于建立出虚拟的绝对概念。这是因为虽然任何公理也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但是这也正是学者想要建立的科学理论所处的客观条件,人们的认识能力本身就不是无限的。而虚拟出绝对的概念则往往是学者们试图以自己的理论概括全部事实的“野心”所使然。而虚拟出绝对的概念往往是理论自身调整超出其能力以外事物时所表现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不得已的产物。这种建立在“空中楼阁”的理论在现实中是相当容易被新的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所推翻的。其次,对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和建构的科学体系应该明确其适用范围,这个适用范围便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最大的认识能力,以便更好的发挥科学的第三个功能,顺利地完成科学链条,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即使对范围不能明确界定也不应得出“科学的尽头”这一结论,这是对学者所必须严谨态度的要求。

最后,对异例、否证的态度。如果每一个学者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只不过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台阶的话,那么他就会对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清醒的认识,也就不会对其学说、结论所不得不面对的异例、否证产生近乎偏执的抵触态度了。诚然,笔者承认每一个科学理论和结论都是得来不易的,其中学者们在其中所做的付出也是让人感动的,正是学者们不计名利追求真理的精神构建了科学前进的动力,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理论会受到怀疑的事实,所以笔者认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应该积极地应对这些异例和否证。异例和否证的解决可以完善现存的理论,而不能解决的所起到的批判作用也是无需回避的,这正是指向下一目的地的灯塔。

读完此书,感触良多。一方面是为大家们的理论所折服,另一方面则为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而感叹。这些人类历史上的精英所放射出的精神,正是我们人类作为智慧生命所应当放射出的光芒。

第五篇: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

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理路

● 喻忠恩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应超越以往一般的改革措施,体现作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病灶,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应从体制变革入手,切实解决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从而为包括“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基础性条件。

关键词: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现代学徒制;制度

在我国职业教育基本完成规模扩张任务、寻求内涵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顶层设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我国职业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本文试图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个案,就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所涉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一、作为顶层设计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近年来,顶层设计开始较多地被用于与改革相关的社会治理范畴。一般认为,顶层设计是指以全局视角,自上而下地对政治社会治理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确定目标并为其制定正确的战略、路径,以解决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简言之,顶层设计是指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①]。

很显然,作为社会治理意义上的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客观地说,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以职业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上是按照“先做大、后做强”的思路来进行的。因此,发展尤其是规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实质性的改革。在此情势下,以改革为名的诸多职业教育政策、规划、工程并没有清晰的思路,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封闭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但是,较长时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调整与改进总是局限于职业学校内部进行。在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情况下,难以有效地聚集相关因素的发展合力。二是碎片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不足,也缺乏改革的总体协调机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对职业学校改革的措施较多,对如何推进政府、学校与企业关系的政策、措施少;而且,即使在政府与学校之间,各项改革都是分散推进,相互衔接不够,改革呈现出一种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三是形式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其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本无可厚非。但是,在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下,盲目去学习他国经验很只能导致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与移植,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已经没有多大的空间了。相应地,那种规模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弦易辙。同时,长期以来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问题没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由此所衍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更高层、更全面的发展眼光和更科学、更系统的设计体系。对此,有论者指出,在机遇和挑战之间徘徊的职业教育最为缺乏的不是别的而是“顶层设计”。[②]

基于社会对于顶层设计的期望,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对职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新形势下的新思考、新尝试。尤其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一系列旨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其中,一个付诸实施的重大举措便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无疑,这种自上而下的开展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的工作力度是以往所没有的。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③]紧接着,教育部于2014年8月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人社部、财政部也于2015年7月《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具体部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国家部委关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回应。据统计,“目前,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总计超过5000家。”王扬南透露,其中,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有1100多家,地市级政府20余家,院校超过1000所,参与申报的企业超过4000家。[④]

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逐步形成配套的国家制度。目前,大多欧州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学徒制”系统。德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瑞士学徒培训制度完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约有2/3的人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其中4/5参加学徒制,剩余1/5 进入全日制职业学校。英国把开展“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国家技能战略的重要途径,政府的教育战略报告《世界一流学徒制》宣布,要让学徒制学习成为16岁以上青年的主流选择。意大利建立了全球教育层次最高的学徒制,以法案形式规定学徒合同同样适用于博士研究生。根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另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各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实岗培养的内在本质是一致的。[⑤] 从纯理论意义上讲,基于“现代学徒制”这一基本理念的职业教育实践,由于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学校双方的优势,很好地将学校人才培养同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让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在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联合培养之下,学生毕业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避免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学徒制”不仅在欧洲各国比较普遍地实行,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也纷纷借鉴“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发展符合本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对于长期困扰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并因此不懈探索有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引进这一制度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及其要求

2013年,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上表示,我国新一轮改革的顶层设计思路有三个鲜明特点:协同、倒逼、牵引,体现了改革进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并由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问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其牵引作用,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在新阶段迎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⑥]曾先生虽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顶层设计,但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要求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顶层设计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系统性上。职业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从关系要素来看,不仅仅涉及到职业院校或者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关系调整,还涉及到企业(包括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因此,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系统地思考;对于拟实现的终极目标,哪些要素是充分条件,哪些要素是必要条件,均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考量与论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做文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体现在问题指向上。既然是改革,必然是先遇到了问题才要改革。这也就是近些年来人们所说的“问题倒逼改革”。但改革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问题不同,改革的对象就不同,改革的重点就有差异,方法也有所不同。职业教育改革应该改什么、革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因此,改革当以问题为突破口,只有找到了深层次的真问题,才能发现改革的方向和与之相对应的方法。

再次是方法论及其可行性上。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只有落脚在可行性上才有实际的意义。顶层设计无论如何完美,如果没有相应的方法论指导,顶层设计总难免落入空谈。不可否定的是,到目前为止的诸多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路径基本是:中央部门高度重视,省市级部门照本宣科,基层办学单位不知所措。近三十年来中央层面文件、政策不少,但是往往因为只有宏观的改革目标而无相应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所以结果是,改革的口号多而真正得以落实的少。

简言之,检视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是否科学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当然,这三者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其中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可以反证某个顶层设计的不合理性。如前所述,“只有找到了深层次的真问题,才能发现改革的方向和与之相对应的方法。”因此,对顶层设计的科学性考察,“问题指向”不失为一种直接且简便的检验方法。

当前如火如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结果会怎样?目前,对此下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据记者在多家国内企业采访时发现,有些老板明显表示出对“现代学徒制”“兴趣不高”。普遍遇到的“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让““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纠结挠头,无能为力而积极性大减。“现代学徒制”服务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显得飘渺而遥远。因此,记者认为,如何让“现代学徒制”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让订单培养的学生毕业就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能胜任企业提供的岗位,是摆在双方面前的一个考验。[⑦]

很显然,这一问题迫使我们有必要对尚未全面铺开的“现代学徒制”实验这一设计的科学性进行重新审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并非新问题,与之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推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研读教育部的《意见》和人社部、财政部的《通知》,我们可以发现,从表面上看,这两个方案都比较全面地涉及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在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上,相关文件中也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方案。但是这两个方案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缺陷是,他们都有意或无意回避了一个关键性问题:“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可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手段,还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需要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前提?

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近些年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个论点: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是包括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在内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施行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性条件。换言之,“现代学徒制”不是有利于解决企业参与问题的一种手段或措施,而是相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赖于校企的深度合作。

事实上,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确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改善,恰恰就是因为这一问题。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在政府(主要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下开展的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几乎没有涉及到行业、企业领域。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参与问题的重要性: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企业的参与不足。由于行业、企业没有被有效纳入改革系统,导致职业教育改革只能在政府、学校之间进行,进而导致职业院校只能闭门造车,人才培养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脱离行业、企业办教育,不仅耗费大量资金在低水平的实训设施设备的重复建设上面,又不能有效利用企业资源,本质上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效推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探索的重心。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校企如何深度合作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始终没有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子。尽管这些年许多地方院校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许多的所谓校企有效合作的模式,但实践表明,这些所谓模式至多只具有校本的意义,并不具备推广的条件。至于许多在政府主导下的为数众多的由学校、企业组成的所谓职业教育集团,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的运作上,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导致这些职业教育集团名实不符。此外,国内一些城市专门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之类的政策,试图推进区域性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但事实上效果也非常有限。

正是因为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前些年职业教育集团、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无法真正推行。因此,这一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层次改革无法回避或绕开的问题。同理,在目前这种校企关系的状态下,“现代学徒制”能有所作为吗?!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固然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缺乏必要的前提条件下,“现代学徒制”不可能落地、生根。合乎逻辑的改革理路应该是,先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再解决培育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而不是相反。

作为顶层设计,“现代学徒制”试点显然没有触及到我国职业教育的这一关键性难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作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存在缺陷的。这一设计看似“新”,但本质上仍是原来那种改革思维的延伸,其结果与之前的种种做法不会相差很远。对于这一点,职业教育界应该有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人社部、财政部的“新型学徒制”实施方案由于强调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企业,因而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比教育部的方案更合理一些、更具有操作性,但是受制于目前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我国现阶段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的范围有限,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变形的可能性极大。

三、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理路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过于强调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企业作为“被合作者”,是企业“有限”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在目前校企合作的框架底下,作为用人单位的企业除了被动地提供相关设施、场地外,很难真正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同时除了将职校学生作为相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之外,也很难将企校合作与自身的短期利益或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的合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旁观者。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政府主导下的职业院校改革的盲目迷信,而对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如前所述,作为顶层设计,其可行性取决于对改革所面临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涉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众多复杂矛盾中,分清了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事矛盾的主要方面,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同时,《决定》还提出了思路清晰的解决方案。如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一条中就如何 “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如何“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做法。尤其是“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命题的提出,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标志着我国政府在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因此,笔者认为,这一《决定》是一份非常值得重视的职业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是对此前职业教育改革效率低下反思与总结的结果,标志着高层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成为我国将来较长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国家相关部委应该遵循《决定》的思路,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体来说,先从办学体制改革入手,解决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问题,使得企业真正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同时,辅之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并逐渐建立起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当前,从顶层设计的角度,逐步推开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着力点。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⑧]这表明了中央高层对于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模式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对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为我们明确了未来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切入点,即改变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民办教育为补充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在办学体制上实行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并使得企业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

对此,《决定》也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显然,当多元化办学体制形成后,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主体而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旁观者”时,自然会把职业教育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天然纽带重新连接起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那么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必然要求市场化的管理体系与这种办学体系相适应。这是新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当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的政府—学校关系,认真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明确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角色定位,对“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而言,政府必须减少对办学具体行为的干预与介入,实行“简政放权”,对于不合理的行为政府行政干预、介入过度的行为应该及时纠正。

(三)相关配套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着眼于长远的体制性改革,需要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相关法规与制度作为保障。中央政府应抓住《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法》修订的机遇,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地位作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等长期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切实法律保障。地方政府也应依据《职业教育法》制定或修订结合自身实际的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条例》,以法律法规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在上述的系列改革实施后,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单体的学校、企业,而是亦企亦校、亦校亦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这种情境下,办学主体尤其是企业,在无需过多外力约束或激励之下,就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自觉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问题就会得到根本性的真正解决。当然,这一改革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对于一些过于急功近利的改革者来说必定是一个考验。但是,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表明,坚持这一改革方向无疑是必要的。

下载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建精品管理路工作情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管工作总结

    交通学院学管工作总结2020年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年多的学管工作,因为疫情,虽然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下,在同事们的团结合作下,在看到学生们不断......

    学管工作总结

    学管工作总结 学管工作总结1 随着新年的临近,本学期的系学管会办公室工作已接近尾声,本学期是系学管会办公室第一次开展工作,因此肩负了很大的责任与压力,在办公室人员的共同努......

    学管工作总结

    2013年春季学期工作总结本学期,学生管理工作紧密围绕辅导员管理和学生管理两条轴线为重点展开工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工作总结(学管)

    工作总结(学管) 进校工作近半年了,本学期也已近尾声,半年来在班级管理工作方面学到许多经验和方法,在此要感谢校领导、学生处给予我的信任和帮助。 三月初根据工作需要分配到计算......

    2010学管工作总结

    基础教育系学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即将过去的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年,是基础教育系学管工作稳步前进、成果丰硕的一年。在全系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系师生的......

    学管工作总结

    2011~2012第一学期工作总结在这个学期中,我担任信息工程系学工秘书工作。从原来的专职教师岗位,转换为学工秘书岗位,有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我很快完成岗位上的......

    远管处2005年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处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文明委《暂行办法》、《省文明单位建设条例》,坚持“抓机关、带......

    船管站工作总结

    船管站工作总结 “>船管站工作总结2007-02-06 09:53:05×年,朝天乡镇船舶管理站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乡镇船舶安全管理责任,做好做实船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