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

时间:2019-05-14 08:4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

第一篇:关于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城市生态系统涉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从影响制约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优化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考虑,以城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为手段;以资源持续利用和培植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先导,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式粗放型的经营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优化配置和建立资源节约利用型社会经济。关键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生态文明城市,是揭示当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长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三个有机系统之间关联和互动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福州市创建生态文明的历程

本次实践调查以福州为地点,经过调查,进一步了解了福州市的生态文明创建历程。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城市

和全国重点侨乡、台胞祖籍地、著名的商贸城市,也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毗邻相连,承接台湾海峡两岸的福建省省会中心城市。国务院1999年对《福州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指出“福州市应充分发挥自然山水风光优势,加强园林绿地系统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精心塑造依山、沿江、向海的城市形象”,并“切实保护好自然山林、水体和规划的生态环境用地”,“创造清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9年以来,福州市认真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新区建设和旧屋改造为突破口,提出并实施了城市“东扩南进西拓”发展战略,引导城市沿江向海拓展,每年以8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向外拓展新城区,实现从“闽江时代”到“乌龙江”时代,再到“滨海时代”的跨越,“三山两江一面海”的城市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这期间,福州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载体,不断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合作与竞争势头强劲、两岸三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新形势,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凸显了区域特色和对台优势,在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福州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集聚中提升、在创新中提升”的要求,从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头带动、示范辐射、综合服务、吸纳创新功能出发,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了生态城市建设,制定了《福州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做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型福州”的号召,把建设“生态福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众所周知,我国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之长期采用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相当严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文明城市。

随着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文明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在过去的数十年,基于环境问题的国际间合作愈加频繁,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完成初稿;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2009年11月,政府宣布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中国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四、福州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为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十七大报告,省委提出了建设“两个先行区”的新定位,中央和各方关心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结合福州实际,我们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就是要继续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思路,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推进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努力在建设“两个先行区”中作表率、走前头、树形象。近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导,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的,使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

控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有序,经济}土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因认识错位导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入误区。

二、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要着眼于畅通对外对内连接通道,加快推进城际间铁路建设,续建、新建一批重大高速公路项目,为实现高速公路辐射所有县(市)创造条件。特别是要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加强中心城区路网改造和交通管制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新区道路网;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适应省会城市由滨江型向滨海型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快速路、骨架路网为重点的城市道路网,打造快速便捷型宜居城市。

三、是要着力加强规划建设。要站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高度,注重城市规划,做到城市布局科学,城市设施齐全,呈现现代化城市格局和生态特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科学引导和调控约束作用。加快修订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疏密通透、绿化美化、色彩协调、品质提升等方面加以系统规划。

四、是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水环境保护,进一步巩固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要加大中心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力度,打造内河景观带,改善滨河人居环境。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和县域城关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积极抓好城市各类公园建设和道路绿化景观改造,特别是要加强城市山体公园建设,构建“城在山中,城中见林”和“山在城中,城中见山”的特色格局,推进绿色社区等系列“创绿”活动,全面提升园林绿化水平。通过推进“显山露水”工程,形成山、水、林、城相互交融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格局。

五、重实质建设不能只是面子工程良好的名誉能给城市带来生机和活力,但关键一点还是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些城市片面追求名誉,将水源保护区申报升格为省级甚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性质的变化改变水的命运,使水源遭到人为污染。有些城市为迎接卫生达标检。突击将主要街道打扫干净,但处于城市边、卡、吊地带却

一片狼藉。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能沽名钓誉,要更多注重民生问题和环保问题,实实在在去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总结: 如今,放眼福州,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福州人正在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第二篇: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东营市龙居镇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12生态 张丹丹

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一名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了深入学习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真正学习和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我利用寒假时间去往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发现这几年来龙居在生态文明方面有切实的改进和发展。以下是我的调查结果。

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东营市立足蓝黄两大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努力构建秀美宜居、幸福富裕的生态文明城市。

 绿化面积不断加大 农村景观不断美化

该区全面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片、渠相连、路相通”的大格局。东营区先后投入858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还对重点村居统一供苗、连片绿化,共植树35.6万株,衬砌花池3200平方米,建成村庄小公园5处。

绿树成荫,让这里的空气更加清新

 垃圾回收践行环保理念 还农村干净街道

曾经的垃圾路边扔

如今垃圾普遍分类回收

投资200万元,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镇55个村庄全部配备保洁员,对“三

大堆”进行了彻底清理。

在农村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聘用保洁人员710多人,保洁率达100%。推行“户集、村(居)收、镇运、区中转处理”的生活垃圾“一条龙”处理模式,建成小型移动式垃圾转运站9座,垃圾收集池196个,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 生态环保理念宣传 村民联手共建生态农村

领导高度重视龙居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推行环保购物袋 增强民众环保意识

在调查中,龙居镇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博兴有这样的感言:“俺做梦也没想到村子变化这么大!龙居生态林场建设把小村建成了‘天然氧吧’,村里修了路,完善了基础设施,村里有了环卫工,垃圾运输车每天一趟进村来„„”

第三篇:暑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

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科学发展

调研目的:通过调查系统了解家乡所在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了解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和实际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

调研对象;九江市庐山区的群众市民及有关部门

调查问题:九江怎样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科学的发展以及某公司的对于这项政策支持的具体实施方法

调查时间:2010·7·10-----2010·8·9

调研方法:通过深入走访,运用社会调查研究以及网络查询的方法获取资料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从文化层面和社会进步状态层面的角度理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着力抓好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把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纳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发展生态产业。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措施 科学发展

正文:

生态一般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维系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以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环视今日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说明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

一.现状

聚焦今日九江,经济社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正处于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九江省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也日渐增大。建设生态九江,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是新形势下江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获取应有地位的必然选择。

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一个地方要加快发展,关键在于把握大势,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许多兄弟省市都从自身优势出发,成功谋求了在全国发展战略中的一席之地。江西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既是对历届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发展战略的延续,更是对江西区域发展战略的升华,也必将为江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更为灿烂的前景。

二.应对措施及意义

根据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九江市将大力推进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无疑为九江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1、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2、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培育广大群众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群众性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使九江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二)着力抓好城市功能区的规划

1、抓好城市功能区的规划。站在构建“一核两带三城九镇”城市大格局的高度,立足长远,科学布局,区分好、设计好、规划好工业、商贸、物流、教育等功能区,严格把握工业区不进市区、物流区不进中心城区的原则,避免因规划的滞后、盲目开工而导致先建后拆。

2、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和配套设施。抓紧建设垃圾场、垃圾中转站、公厕、污水处理厂等环卫设施,抓好小街小巷的绿化和整治,畅通城区道路交通和管线网络,完善城市的配套设施。

3、不断提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做到“修一路绿一线,建一园绿一片”。着眼于恢复人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作用,狠抓城市美化、亮化,不断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1、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兴修水利,改良土地,使用农家肥和生物肥,实施“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减少农药、减少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有效控制农业污染。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规模化效应和竞

争质量,促使农业突破传统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延伸,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发展循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第一,坚决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第二,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创新型项目,推动产业向“高度化”和“轻质化”发展。

3、发展生态旅游,把九江建成生态旅游休闲胜地。按照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建设管理机制,建设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对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进行具体部署,并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九江建成“山水最美、生态最优、环境最好”的城市,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四)完善生态九江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各级社会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决策机制,减少政府行为的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2、尽快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推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清洁生产。

第四篇: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生态文明——环境污染新观察

孟毅110750125

1113203船舶三班

这个假期,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如下。

一: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七大标准表述)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坚定不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

二:保护动植物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野人参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现在我国的人参产地已经很难找到成片的野人参了。我国许多中草药,一旦被证实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原料植物就会很快被采挖一空。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现在的物种不可能退化成过去的物种,物种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现据国际捕鲸协会报道,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6万头鲸被杀(平均每小时3头),其中俄罗斯和日本的捕鲸数占总捕鲸数的95%。例如蓝鲸,是从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在半个世纪前还有30万头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约2000头;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动物之一,由于犀牛角的价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黄金还贵,捕杀犀牛的行为加剧,致使黑犀牛的数量已锐减了90%,处于灭绝的边缘。

据估计,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种的15%-20%将会消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来,已知有139种鸟类、110种哺乳动物绝灭了,其中近1/3的物种是在近几十年中消失的。现在还有600多种大型动物面临绝灭的危险。在我国,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左右。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依法取缔对野生动植物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三是坚决禁止采挖捕杀,有关部门要加大专项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滥捕乱采的不法行为;四是推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责任制,对工作不力,致使本行政区内发生乱采滥捕现象的,要从严追究当地行政领导的责任。

三:保护森林

在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重要的枢纽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广、组成最复杂、结构最完整、生物生产力也最高。森林和环境经过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和适应,不但推动了自身的生长、繁衍,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

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

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m2,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m2,占陆地总面积的28.5%。开发较晚的大陆如北荚,当第一批殖民地到达时,美国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间约有17亿hm2森林,目前只剩下0.1亿hm2。南美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开始,这片森林就被大规模砍伐。仅1966年-1975年,就毁掉森林1100多万hm2。这片森林大部分处于巴西境内,大肆毁坏亚马逊林区的后果,使巴西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80%迅速减少至40%。如果大规模的毁林不加制止,在30年后,亚马逊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带之一。

解决措施:

一、制止乱砍滥伐,禁伐天然林;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大力加强商品林建设;

二、全面清理整顿木材经营加工企业;

三、合理配置护林点,充实加强护林员队伍;

四、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加强火灾扑救力量;

五、防治森林病虫害;

六、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强化林政管理秩序;

七、增加投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软硬件建设;

八、停止在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特殊护林带以及封山育林区一切有害生态保护的生产性开发。四:草原退化

我国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天然草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作为我国陆地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草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草原却呈快速消失之势。

在我国近4亿公顷的天然草原中,目前约有90%的可利用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面积扩张。在过去的5年内,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草地减少5.49万平方公里,其中覆盖度在5%~20%的地区明显减少,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形势堪忧。据内蒙古农牧业厅提供的资料,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首的内蒙古自治区,目前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已达5.8亿亩,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

农业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的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方主要草原分布区的产草量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7.6%,荒漠草原产草量降幅最大,在40%左右,典型草原的下降幅度也达20%。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和甘肃等传统牧区产草量下降幅度最大,牧草质量变劣,毒害草增多,不可食草和毒草逐渐取代优良牧草成为群落优势种。大面积的草地正失去利用价值,如云南、四川两省的一些草地近年来受不可食草紫荆泽兰的侵入,并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草地植被,使草地失去利用价值。

要遏制草原退化、沙化的势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首先,在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应制订合理的休牧、放牧制度,保证牧草的返青和草原的休养生息;其次,在草原严重退化、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要有计划地实行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恢复植被,突出天然草原的生态功能;再次,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完善建立奖惩机制,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利和生态环境维护义务同时落实。

五:保护河流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五普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湿地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地区之一的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湿地萎缩、灾害频繁,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中华水塔”本是对黄河源的一种美称,也是对青海省生态功能的形象描述,但是,目前这个大水塔却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近几年来黄河上游来水量较多年平均减少40%以上,湿地面积平均每年递减近59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如果以现在每年12.4厘米的速度下降,不出百年这个美丽的高原湖泊将不复存在。

保护河流的措施:

一、加强对河流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和动态评价,研究制定河流生态恢复的中长期规划;

二、植树造林,恢复流域生态,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加强对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中小型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等;

四、加强对河源和河口湿地的生态保护,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

五、主要领导亲自抓,要落实责任、分解指标、细化任务,提高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完善资金配套政策,解决治理资金紧张问题;

七、强化监督管理,通过明确责任义务和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治理荒漠化

近年来,每到春天,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黄沙自甘肃河西走廊腾空而起,从西北到东南,几乎席卷大半个中国。这个历史上曾以“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西部金腰带”,如今,正在风沙的危胁下渐渐褪色,处处可见废弃的村庄,撂荒的耕地,成片成片枯死的林木。成了沙逼人走,生态失衡的“难民区”。生态专家在考察河西走廊后认为,这里不仅是我国风沙东移南下的大通道,而且还是我国北方主要沙尘天气的策源地之一。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接吐哈盆地,南依祁连山,北偎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上百公里。数千年来,河西走廊因它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不仅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干线路段之一,中原王朝与民族政权相互争夺的重要战场,而且也是各民族往来、迁徙、交流、斗争、融合的见证。

然而,今天的河西走廊却因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成了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了“沙尘暴”的罪魁祸首。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正在加快向南侵移的步伐;南北祁连山水源涵养带也因干旱加剧了雪线升高;中部绿洲地带则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水资源越来越少,耕地大片大片的沙化,呈现出沙进人退的态势。昔日民勤、金塔、武威等走廊上的“明珠”,如今成了有风就起尘的主要策源地。

河西走廊荒漠化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干旱、缺水、多风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其次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生态的破坏。应当停止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减少沙尘源地;实施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科学规划和确定土地人口承载量、实现走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开展大规模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治理工程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恢复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环境。

综合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是一个与人口、资源紧密相连的问题。自2005年1月,中国大陆人口已突破13亿。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天然无法居住的地带占1/3,水土流失的面积又超过1/3,现在能生存的土地仅占总量1/3。我们现在的耕地的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淡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45种主要矿产,按现有储量和开采速度计算,15年后将只剩下6种。石油已经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这种“高耗低能”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

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危机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五篇: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报告

2012年11月3号这天早上,我们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食堂吃过早饭之后,我们便集体向我们的第一站目的地江西师范大学进发。由师大三桥进入了师大,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氛围。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文化,我们再次详细了我们的分工与任务,便开始了我们此次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并不是想象中的顺利,也碰到些困难。也许一开始选取的地点不对,匆匆的路人并不是很乐意接受我们的调查,在几次的碰壁之后,我们决定换一个场所。正巧,我们正好碰到两个正在挂横幅的女生,也许他们会接受我们的调查。我们走上前去说明了来意之后,虽然在忙自己的事情,但她们还是愉快的接受了我们问卷,并认真详细的填写,而作为回报,我们帮助她们将横幅高高的挂起,一如我们的行程,总算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或是从两个女生的身上获取了经验。之后我们的调查进行的颇为顺利,路上很多的同学接受了我们的调查。收回发出的20分问卷,在小小的统计并合影留念之后。我们结束了我们第一站的路程。经过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江西科技学院。不同的地点,却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进入校园,引入眼帘的是一条林荫道,我们当即把这选为了我们实践的地点。我们又将20份的调查问卷发给了来往的同学,很顺利的玩成了我们的外校调查。

三食堂前便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由于食堂门口的人流量比较大,我们的40份问卷也很顺利的分发了出去,待同学们填完了问卷之后,我们此次的实践便算是告了一个小小的段落。已临近中午,但我们还有未完的任务,在三食堂的二楼,我们整理了此次活动的全部数据和一些影像资料,并进行了此次生态文明调查问卷总结。接下来便是ppt的制作和报告的书写。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分别在江西师大、江西科技、南工进行了共80份问卷调查,其中外校各20份,南工40份。这次的问卷调查一共11题,包括10道单选、1道多选。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体上大学生还是比较关注、保护生态环境的,但是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还并不是那么注重了解。比如说问卷中有一题“我国当前森林覆盖率?”这题按2008年的数据来选应该选A.20.36%,而选其他的选项占了80%,也就是说真正知道这个数据的大学生只占20%不到。还有“生态文明是在那次会议上正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数据表明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是不知道其是在“十七大”上确立的。但是对于一些态度鲜明的题目,大家的意见还是十分统一而正确的,比如说“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80份调查都选择了“十分密切”这一选项;再如“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责任?”,也是80人都选择了“共同的责任”这一选项。而在对于绿色消费、使用一次性餐具、踩草坪这些具体的生态文明的事例时,也同样体现了出了我们大学生的一些缺憾,我想我们在对于踩草坪、一次性餐具这类事情应该有明确的观点,且能严格地自律,不要为了方便而破坏了违背了我们心中正确的观点。

总之,对于这次问卷调查,我们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从问卷中反应了普遍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了解和看法。

大学生为何要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形成背景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可危。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诸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空气污染、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此外,还有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产生生态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的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鄱阳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鄱阳湖作为全球重要湿地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是由于随着区域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局部水环境质量处于日渐下降的趋势,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流域土地承载力不堪重负,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所属五大江河淤塞严重,江湖调蓄能力大幅度降低,特别是近几年来枯水季节鄱阳湖水位急剧下降,季节性变化激烈,枯水期提前,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形成了巨大压力。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长久之计,必须从大学生抓起,而且,生态建设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而且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只有从自己做起,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提高道德水平,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保证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使国家更快地发展。

深刻认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文明形式之一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要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全民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

环境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文明教育比环境教育更深入具体,内涵更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素质的基础上,使之自觉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代内间、代际间的关系,根据发展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涉及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的真正觉醒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觉悟和文化素质的公民群体,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又是人类环境的保护者、创造者,因此,当代大学生是否掌握环境知识,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和解决环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通过专业的环境、资源、生态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并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能,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青年学生朝气蓬勃,自我发展意识强烈,但有些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社会系统整体价值的认同,缺乏对自然的关爱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教育在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内涵的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了思想上的帮助与指导。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相关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通过此次实践调查报告反映了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教育,没有把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培养目标。广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同时,高校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在校园内营造起注重环境保护、重视生态问题的良好氛围,各种环境保护活动、生态知识推广活动多以运动式、活动式为主,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也难以达到持续和有效的程度。从现实的情况看,当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素质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欠缺,重大生态问题的冷漠意识和缺位,以及生态责任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经过这次的生态文明实证调查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保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更重要是,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足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学好自己专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下载关于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为全面掌握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根据今年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专门调研组,于今年上半年对......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以......

    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2012.12.31----2013.1.27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报告(合集)

    调查报告 学院:班级 : 学号:姓名: 建设家乡生态文明,共筑美好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调研区域 璧山县 姓 名 张昱泽 系 别 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物联网应用技术 指导教师 邓旭 时 间 2014.......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02班学号: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环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