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主题-论文-考试吧

时间:2019-05-14 08:1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主题-论文-考试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主题-论文-考试吧》。

第一篇: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主题-论文-考试吧

[论文关键词] 理论创新 主题 小康社会

[论文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灵魂和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回答重大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理论创新必须重视探索新的实践,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是十六大的主题,也是理论创新的主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灵魂和方向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概括13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时,首先强调的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他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现理论创新,首先要解决从哪里着手的问题,这就是理论创新的主题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的方向问题。理论创新的主题就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它是理论工作者在一定时期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理论的焦点问题,是一个它的解决能够给理论带来重大发展的问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也不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和理论创新的主题是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实践上的主题转换也带来理论上的主题转换,实践和理论创新的主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事业。******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出并且正确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新世纪理论创新的主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理论创新的灵魂、方向。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作了科学回答的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作为这种实践的反映和承担着对这种实践指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是要不断发展的。在现阶段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回答重大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

******同志2001年8月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

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1]这段话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这就是理论创新必须着眼于研究回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尤其是那些矛盾集中、影响广泛的重大问题,是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症结所在。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并将继续展开,对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孕育着理论的突破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深入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刻苦攻关,努力取得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

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根据实践的经验和发展的要求,对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和全面的论述。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我国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的演变及其合理的制度体系;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社会形态与文明类型的关系、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与当代社会发展等等,都是我们在理论创新中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理论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论创新必须重视探索新的实践。理论的生命力来自实践,离开对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科学性。它总是随着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认识深化而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以来,实际生活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时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获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经过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发展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并且这种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无视时代的巨大变化,不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发展,理论就不能创新。因此,要实现理论创新就必须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探索新的实践。

注重总结实践经验、重视探索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正确途径。所谓理论创新也就是认识深化和飞跃的成果。这自然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探索新的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毛泽东思想,就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世纪之交,******同志深刻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历史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根据国内外、党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基于对******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深刻把握,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勇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极其宏伟,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因此,探索新的实践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

所以说,只有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重视探索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谱写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理论创新应注重方法论研究。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各种深层矛盾、问题不断凸显,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少。这些矛盾和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特点,更需要从根本上、全局上、方向上予以思考和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讨新思路、新方法,在理论创新中注重方法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反复强调: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任何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任务确定后,又要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去实现。思想方法是否正确,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能否完成任务,甚至关系到整个工作的成败。

注重方法论研究,关键是如何解决“结合”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抓住“结合”,实际上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有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注重方法论研究,就是要善于把握要点,把握大局,宏观思考,从战略高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富于创造精神,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要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特别是从哲学的高度对群众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升华,把渗透于具体经验中的方法论原则提炼出来,从而形成指导实践的方法论。注重方法论研究,必须反映时代的要求;顺应当代人类思维主导观念转变的走向;回应当代中国实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呼唤。注重方法论研究,还必须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特别是吸收和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研究成果。“三论”对当代科学研究以至经济和社会生活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三论”所提供的现代科学方法,比如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运用系统方法,以整体的动态联系的观点进行全面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正确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对现实实践的正确把握实现的。理论创新往往包含着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无产阶级新的实践的出现而对旧的理论的修改、完善过程,是在对过去的理论的积极扬弃中实现的。

******同志指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必须始终注重总结历史,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对历史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把握中找到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道路和经验,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新境界。回顾党的历史,每当我们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新的开拓创新课题时,总是要从新的现实角度反观历史,总结经验,以汲取智慧和力量,牢牢把握未来。党的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届四中全会,都是如此。特别是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坚持还是违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党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形成邓小平理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的历史关头,党的十六大又深刻地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必须坚持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同现实实践相统一,只有这样才会催发巨大的创新和开拓力量。首先,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关注历史、总结历史,是出于现实实践的需要,是为了解决现实实践中的问题而去研究历史的。其次,历史认识为现实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依据。事物的历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实实践的性质的方向,历史中包含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历史中

包含着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第三,现实还是检验历史认识的准绳。在现实实践中通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对历史认识进行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注 释

[1] 《******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的讲话》 人民日报2001年9月1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6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4页。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深入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所蕴涵的理论智慧和实践特色,意义重大。

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客观上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战略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研究、回答时代、实践、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形成新的思想理论观点,革新、补充、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严谨的科学性、高度的开放性。它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的四次历史性发展,都是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主义创立指导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国模式发展为多国特色。理论创新之所以力量巨大,是因为:第一,这些理论是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而创立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它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第二,这些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为党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这些理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为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主体。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可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维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却没有也不可能给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现成答案,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有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探索。” [1](p258-259)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于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首先,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变化提出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应改革和调整。这种改革和调整,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其次,理论创新是现实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既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成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遵循的理论原则。然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理论设想是比较原则的,而实践操作则是非常具体的。何况现实社会主义建立的条件与马克思在当时所设想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就不能解决新问题,社会主义就会陷于绝境。

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进程,一直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之后,就把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除了没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脱离生产力抽象地变革生产关系,甚至用阶级斗争取代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错误外,还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界定,由于长期受到外部封锁导致对时代和国际形势认识片面,因而存在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脱离中国具体国情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阶段地制定发展战略的缺陷。不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工业化目标,还是党的八大以及几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都毫无例外地认为我国可以在一二十年最多三四十年内实现现代化。20 世

纪 50 年代末的“大跃进”,还提出了用 10 年左右时间赶超英国的问题。虽然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毛泽东曾经提出过需要 50 年到 100 年的时光才能使中国变成富强国家,但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一贯的正式提法是在 20 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是实现能够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的四个现代化。这种脱离中国具体国情的估计,必然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超越阶段的错误。邓小平用小康概念描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用小康社会规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既把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区分开来,又纠正了长期以来在现代化建设进程问题上脱离国情、急于求成的倾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第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体现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从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第二,它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战略从“人民公社”到“小康社会”、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转变。第三,它纠正了过去脱离生产力而抽象地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左”路线,强调应该主要依据生产力标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进行定位,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过去的生产关系维度向生产力维度复归。第四,它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小康大业与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联系起来,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在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五,它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拓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和视野:邓小平为我们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这个战略中,小康思想熠熠闪光,小康阶段至为关键。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提出,使这个发展战略既同过去的说法相衔接,又适应了中国国情,科学地规划了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由之路。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在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一步深化了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邓小平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 1991 年到 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经过 50 年的努力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设想的那样,20 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国情民心,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 201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第二步到 2020 年,即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内生产总值比 2010 年再翻一番,建成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提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先是实现了从贫困向温饱的跨越,而后又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综观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教育、经济结构、社会事业、资源环境、体制改革、民主法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压力,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是历史的必然。这个构想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首先,它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它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规划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任务的具体化。这个目标的实现,就可以为最终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坚实的政治基础、先进的文化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经过三十年的全面持续发展,就可以胜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般层次上关于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定性概念,那么,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则是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的具体的定量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现代化建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中期战略规划,是衡量现代化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科学概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从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在内容上丰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阶段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任务和具体内容。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环节。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乃至走向富裕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地站在时代前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新跨越。第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宽裕的经济生活、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且要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政治生活。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从政治上保证人民过上稳定的小康生活。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有富裕的经济生活,民主的政治生活,而且还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四,保护和美化环境,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和紧迫任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上述四个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展开和生动体现。首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大奋斗目标”展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定了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富强目标的具体体现和途径;规定了完善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的政治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实现民主目标,维护社会安定的具体体现;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思想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实现文明目标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贯穿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方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精神,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其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纲领的贯彻执行,将会为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奠定雄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贯彻执行基本纲领的阶段性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在新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发展阶段的具体化,这个目标的实现,又会为全面实现基本纲领规定的目标和任务打好基础。我们就是要把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同实现最高纲领、执行当前任务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一方面着眼未来,在执行现阶段的纲领、目标、任务和政策的时候,不忘共产主义理想,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立足当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为实现最高纲领创造条件。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在当前发展阶段就是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在价值层面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揭示了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追求的价值目标包括共同富裕,但最终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最广大人民的基本要求出发,突出强调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江泽民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把握住了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2](p44)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就必须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建立在以民生为本的基础上。

邓小平把中国百姓表述家庭生活水准的小康概念延伸扩大到整个社会,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战略总括为建设小康社会,把发展战略的基点设定为先解决温饱,而后经过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生活普遍富裕,以此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这种提法和思路充分体现了发展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既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又实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变革和创新。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起步和资本积累主要依靠国家政权对社会资源的动员和组织,国家的基本工业构架特别是国防工业和国家战略防卫能力的奠基,常常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最初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首先集中于大工业基地和战略国防项目的建设,社会民生方面的目标则缓缓图之,实行高积累低消费,是不无道理的。但是,由于理论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计划体制的运行,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奠基时期形成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成为长期化、制度化、模式化的东西。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似乎仅仅同国家目标、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相联系。社会民生方面的目标,包括人民温饱和生活富裕的内容,虽然也经常有所考虑,但却被长期排除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设置之外。这样,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国家工业化基础构架迅速完成,国家战略实力急剧增强,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增长缓慢,连普遍温饱都迟迟未能实现。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邓小平认识到,如果不把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转变到实现温饱和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上来,这种冰冷的社会主义不但会越来越远离设计者们的初衷,而且必定导致社会人心的离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解体。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化思路,强调了小康社会始终要以广大人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重要标准,这样就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彻底更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基础的,这是中国的发展战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不仅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内容,而且把政治民主、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放入其指标体系之中。全面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普遍富裕的社会景象,而且是一个具有很高水准的政治形态和思想精神境界、充分体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方式上,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些重要命题的提出,使我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站在了两个新的思想制高点上。第一个思想制高点,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的重新回归。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理论认识的误区,马克思这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念被忽视了、被抽掉了,甚至被错误地当作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和人性思想的东西遭到批判。当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经济发展不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观时,社会主义的理论形象和社会形象就受到了双重歪曲,社会主义优越性最具说服力的元素就被从根本上抽象掉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在实践上和更深入的理论思考上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新回归和重要创新。第二个思想制高点,是我们的思考具有世界眼光,对当代新的发展思潮、发展理念和发展文化进行了认真的借鉴。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潮流,就是对经济增长及其发展问题的价值反思:经济增长特别是持续高增长,究竟对人类社会是福音还是灾难。以罗马俱乐部的著名报告为发端,最初的讨论主要涉及经济增长同资源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的关系问题,最后触及到有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本体问题,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价值究竟是什么。1998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教授阿马蒂亚·森认为,狭隘的发展观仅仅把发展等同于产值增长、收入提高、工业化升级、技术进步等等,是非常不完整的。发展只有加上人的自由的价值内容,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才是符合人类本性的发展。他给符合人类本性的发展开出了一个清单,这个清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一般指标,也包括社会参与、政治参与、平等法权、社会机会、人身自由和就业自由等方面的内容。尽管阿马蒂亚·森的观察起点是发达国家,理论框架属于新自由主义,但他阐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特别是联合国从 1990 年以来每年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就采纳了他提出的发展思想和他帮助设计的发展清单,以此作为评价各国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我们对中国小康社会确定的 16 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在很多方面都是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为重要参照系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其内涵既有社会民生方面的综合指标,又有政治民主、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含量的社会经济发展纲领。这个构想当然是我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但这种创造又积极地吸取了当代新的发展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文化中一切优秀成果。这就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具有世界眼光。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四篇: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只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县人民共谋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20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1.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下载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主题-论文-考试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理论创新的主题-论文-考试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论断用八个字概括“举世瞩目,意义深远”。 首先,这一论断直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为我们国家未来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我国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3、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 ㈡学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使 中国 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从而也会对人的思想、心理和信仰等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新的 历史 时期社会 发展 给我们高校学生思想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