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要求(小编推荐)
二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用“—”画出生词;
3、识记生字,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课文后“我会认”“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读“学具卡片”上的词语。
4、提出问题:用“ ?”在课文中标出不明白的词语或者句子。
课后复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课后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得非常熟练。)
2、熟读“学具卡片”上的词语;听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批改,写错的加强巩固,记住为止。
3、认真检查《生字抄写本》、《课堂作业本》,发现有错及时订正。
注:以上要求,完成一项得一颗星,看看自己每篇课文能得几颗星,并画在课题前面。
二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要求: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用“—”画出生词;
3、识记生字,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课文后“我会认”“我会写”中的生字;认读“学具卡片”上的词语。
4、提出问题:用“ ?”在课文中标出不明白的词语或者句子。
课后复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课后要求背诵的一定要背得非常熟练。)
2、熟读“学具卡片”上的词语;听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批改,写错的加强巩固,记住为止。
3、认真检查《生字抄写本》、《课堂作业本》,发现有错及时订正。
注:以上要求,完成一项得一颗星,看看自己每篇课文能得几颗星,并画在课题前面。
第二篇:语文课前预习
浅谈语文课前预习
一、意义
课前预习让有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各年段有不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低年级:
1、要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主动预习的意识;
2、能把自己读后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教师交流。
中年级: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完成预习作业;
2、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年级:
1、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资料,有效筛选
4、增加学习信心
三、预习方法(各年段不同)
低段:一画段,二画圈(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中段:
1、将书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意,(前提是将所学的方法自主认字、识字;利用工具书、换词法、分合法、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理解词语)
2、搜集资料(关于作者、背景)
高段:在中段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
3、理清课文的脉络(顺序,方面的介绍),分段,了解大意(摘抄法,取主舍次法,综合法,合并法)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方法:
A、讲读课文:读、圈、查、划、抄、思考课后题
B、自读课文:读懂“阅读提示”,再理清脉络,然后理解内容或者情感,学习好词佳句等
四、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倡导预习作业设计的开放(如,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
2、教学中灵活处理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做个睿智的引领者,让生再次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3、重视反馈评价及时与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
4、可在不同学段,本班不同时间适时增加难度;
5、可针对不同课型去教给预习方法;
6、千万别忽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可引导课堂中生生互动予以解决,教师起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作记号,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与不断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机智点评。
7、争取让家长也参与学生的预习指导中
8、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可设计一两处难的题
9、预习单导学不等于学生已自主预习,以为学生懂了就不学!也不等于懂的也花大工夫去学,根据抽查情况分析,突出重点去有针对性指导,可节约时间,增多课时内容容量。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要求
二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要求
一、预习作业
“预习xx课”,就是要孩子提前预习课文,预习的要求是
1、标小节
2、跟着录音,把课文读熟,并且希望家长检查后,签名。
Ps家长可以让孩子先读,不规定遍数,但是检查时必须符合要求,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拖声并且有感情,达到这些要求才可签字。
3、认真完成书后“写”这部分的练习。要求:
1、字迹端正
2、不漏题
4、生字查字典。要求:
1、生字表中前面三个用音序查字法。
2、4-6个用部首查字法。
二、自默作业
自默的要求是
1、每天上完一篇课文,我都会给孩子划一些词语,请家长督促孩子认真复习,最好帮孩子默一遍。
2、每天除了默写词语以外,学生还有一到两句句子听写,以课文上的句子为主。
3、家长可以督促孩子把每一课的默写整理好,以便孩子复习时用。
4、自默中错误的词语要订正三遍,句子订正一遍,并且签名(以便老师了解家长已知道默写情况)
三、周末作业
周末练习督促孩子认真完成,要求
(1)字迹端正
(2)审清题目,理解题意,不漏题。
(3)做有关的阅读问答题,要语句通顺,不能有错别字。
(4)试卷上的“看图写话”家长只要督促孩子看清图意,写得语句通顺,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Ps 孩子做完练习后,家长可以浏览一遍。孩子若字迹不端正,一定要让孩检查出来并改正。然后家长再签名。
总结
孩子的家庭作业是巩固孩子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点,并且督促孩子在家也要端正学习态度,所以请各位家长务必配合学校,该签名的一定要签名,每一个签名都是有意义的,并不是毫无理由。希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认真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谢谢。
第四篇:二年级语文备课要求
语文备课要求
1.以单元为单位装订,从上到下依次是:单元备课-精备(2个)-略备(3个)-补充(1-2个)-语文园地(1个)-口语交际(1个)-单元测试卷(1个)-试卷讲评(1个)。并标明序号。
2.二次修改用红笔,要实用。
3.及时填写课后反思。
第五篇: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语文课前预习的积极意义
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从实践来看,语文课前预习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性强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杨再隋教授说过: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这一习惯更应重视、培养和推广。
一、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学中尽管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每天都在要求着,却收效甚微,学生没有真正把预习作为自身学习的需要,自觉学习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难度和求知欲大打折扣,觉得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班上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8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7。8%。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学生课前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修养和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来养成。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具体来说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是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二是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三是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
四是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