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红线》观后感[大全]
《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今年六月是全国第十三个安全生产月,“强化红线意识,推动安全发展”是总结了以往的安全生产经历而提出的口号。近一个时期,全国多个地区接连发生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6月6日就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7月12日下午,市安监局组织市直各企事业单位代表在群艺馆观看学习了《生命的红线》等两部安全主题片。
通过观看《生命的红线》,大连中石油管道爆炸、青岛输油管道爆炸、吉林宝源丰禽业火灾等血淋淋的事故教训一次次敲响着安全生产的警钟。事故的发生夺去了许多鲜活的生命,给许多的家庭带来了永久的伤痛。泣血的场面,无不刺激着在场每一个人的视觉神经,让我们感到揪心、惋惜。深刻剖析事故原因,无一不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强、安全隐患排查不到位、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不到位等这些屡屡触及“安全红线”的行为所造成的。
“美好源于生命的鲜活。鲜活的生命,享有创造生活、享受幸福的权利。只有健康鲜活的生命,才可以穿凿有价值的人生。清醒的认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品位。”美好的生活需要安全的经营模式。我们身处生产一线,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安全作业标准来规范制约违章行为。生产需要安全,我们更需要安全的生产。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不重视安全的企业,就好比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航船,势必会沉没。企业得利于安全而发展,职工受益于安全而幸福。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安全是生命鲜活的基础。生命没有轮回,在隐患的夹缝间,生命是脆弱的。常言说得好:“不求腰缠万贯,只求一生平安。”生命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亲朋和社会。正所谓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因安全而常在!
第二篇: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生命的红线读后感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人与社会的价值谱系中,生命处于最高位置。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一话语催人警醒、发人深思,阐明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升华了人与发展的理念认知。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其实就是发展的警示线,生命的安全线。
事故频发,教训惨重,要求我们切实做好安全生产检查,排除安全生产隐患,尽最大可能预防、避免事故发生。更重要的是,我们当引以为戒、深刻反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厘清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为了人,而不是牺牲人为了发展。
企业不能消灭事故,事故就消灭企业,必须要树立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狠抓以基层、基础、基本功为内容的三层建设。切实做到安全生产投入到位、教育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我们应以取得卓越成效的单位为示范,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我们应注重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从管理事故向管理隐患转变,从管理应急向管理预警转变,从控制事故向提升员工职业健康水平转变。在一个企业,生命的红线不
仅仅需要一个人去把持,而是需要公司和公司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幸福平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篇: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生命的红线——事故案例观后感
2014年6月5日至6日,安全环保部组织公司全体员工观看了生命的红线等一系列2014年安全事故案例。作为公司的一分子,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安全教育。
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火灾,造成120人遇难、77人受伤;中储粮黑龙江省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事故,共有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4.7万吨……
桩桩件件,这些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些事情的起因不是天灾,不是纵火,都是因为安全管理不善,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对事故原因事后问责,远远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不能为未来的安全生产打包票。在出事后搞清责任固然重要,但在出事前搞清管理责任,认真落实这些责任才是安全的预警,安全的盾壁。对企业来讲建立一个成熟的安全生产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来讲,有制度面前,没人例外,没人特殊,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企业与员工齐心协力,将安全生产置于高于生命的高度。才能解决安全的根本问题,为安全生产打包票。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在人与社会的价值谱系中,生命处于最高位置。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阐明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升华了人与发展的理念认知。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其实就是发展的警示线,生命的安全线。安全生产,是生命的红线,只有守住了这条防线,才能坚守住真正的安全。安全生产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公司和公司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幸福平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四篇: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中心小学五③班余培满
频发的安全事故,血泪的教育,撕裂的神经发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最强音。生命至上,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能踩踏,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这是一条不可踩踏的斑马线。这是一条必须严防死守,坚决守护的红线。通过影片的观看,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生命,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
生命无价!因为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失去生命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意外的安全事故,安全事故包括生产、交通事故等。
我们先说说交通事故吧!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违法载人、超速、疲倦和酒后驾驶等。
近年来,云南省连续发生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从2006年1月到4月10日止。云南省共发生了一次死亡三人以上的交通事故44起,造成了237人死亡,190人受伤;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的交通事故20起,造成162人死亡,113人受伤,与2005年相比,事故起数是2005年同期的4倍。死亡人数是2003年同期的6倍,受伤人数是去年同期的9倍。从上面来看,我想对所有的驾驶员说:“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时刻要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平安出行。”
我们应该谈谈生产上的安全了。这是一个多事之夏。6月3日吉林宝园丰禹业公司发生一场火灾,造成120人遇难,77人受伤;6月2日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发生了油渣罐爆炸事故,造成了2人失踪,2人重伤;3月31日储粮黑龙江省林旬直属库发生火灾事件,10人受伤,20人死亡。现在,我想对所有公司的老总说!“您们应该检查一下机械是否有问题,对工人加以训练。”
从以上安全事故上看,我觉得“我要安全”更重要,“生命红线”碰不得,远离“生命红线”走近“我要安全”,守住这一条“生命红线”必须让安全投之不折不扣。如果你“要钱不命”,那就等死吧!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不要让生命随之而去!不要让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不要让你家人整天为你的不告而别而哭泣。行动起来吧!珍爱生命,让大地妈妈的心平静一会儿吧!
人生道路漫漫长,悠悠岁月需平安,观看结束后,我表示道:为了我们的家庭幸福,为了我们的国家昌盛,更为了世界少一点悲哀,多一份欢笑。时刻记住: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第五篇: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生命的红线观后感
“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是习总书记的一句话,这句话既体现了如今的安全形势,又对今后的安全管理提出了重要的指示。生命的红线,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逾越。
作为我们施工单位来讲,安全的重要性更是所有工作之最,生命的红线这部影片,述事说理,发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最强音。生命的红线就是不可踩踏的高压线,这是一条必须严防死守、坚决守护的红线。通过影片的观看,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于生命、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是做电力建设的单位,不管是土建还是电气施工,危险性应该远大于普通施工单位,从去年电力行业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来看,电力建设当中的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今年的安全管理上更是提出了要把民工当人的管理思想,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强抓安全管理的态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守住生命的红线,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守住这条“生命红线”,必须有“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生命至上,安全为天。”这个“天”,就是人的生命。有的人嘲笑事故预想是“杞人忧天”,把事故预案说成庸人自扰,把发生事故说成是运气不好。岂不知,少了“杞人忧天”意识,他们的脑子里就缺了“安全”这根弦。当他们敲着梆子高唱“平安无事”时,岂不知事故这个“鬼子”悄悄“进村”了。于是他们便缺乏心理准备,以至于手忙脚乱、手足无措、怨天尤人,不能有效地遏制事故的发生与扩大。守住这条“生命红线”,必须理顺安全生产的体制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以制度约束工作行为,形成领导亲力亲为,责任明确到位、执行不折不扣,监督到位做实,奖罚追究闭环的管理体系,才能达到安全管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守住这条“生命红线”,必须练好内功。练好内功,就是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解读安全文件,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学习教育,让职工明白“我要安全”更重要,“生命红线”碰不得;通过举办安全专题培训、安全知识竞赛等,让职工掌握远离“生命红线”的专业技能。
守住这条“生命红线”,必须让安全投入不打折扣。如果“要钱不要命”,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费用挪作他用,不亚于慈禧皇太后用海军军费修建御花园,战端一开,必然一败涂地。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保障职工健康的生产设施、生产环境、生产工具的资金不能少;安全培训、检查咨询、规章制度建设、宣传教育、安全奖励等费用不能缺;安全生产预警设施、安全保障工器具,应急处置费用要到位,它们是守住“生命红线”必不可少的物资保障。
总之,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外联处:段晓光
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