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时间:2019-05-14 08: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第一篇: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小河镇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 全省生态文明现场会召开后,小河镇不敢也不曾有一丝松懈,紧跟县委、县政府步伐,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坚决做到领导力量再强化,工作重心再倾斜,资金投入再加大,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实际行动,全力以赴加以推进。力求让居住的环境变得更加宜人、优美、舒适,实现了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发展三者协调统一。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充实6名机关工作人员专职盯靠该项工作。同时加大考核力度,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与个人工作实绩相结合,作为评选先进、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积极调动全镇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的热情,迅速形成“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共建生态常路”的浓厚氛围,二是实行全民创建。大力宣传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意义,号召全民出资出力搞创建;利用宣传车、广播、大型户外广告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使这项工作家喻户晓,全镇上下齐动员,党员群众共参与。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活动,将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等内容引进课堂,提高中小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上街宣传、清扫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生活。

三是立足实际,工作向纵深处发展。

1、加快垃圾压缩

转运站建设,借助中央环保资金专项项目,利用生态土壤渗滤床生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达到国标排放标准,该工程近期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方面辐射。添置移动、固定垃圾箱166处,实现村村建有垃圾池,进一步完善了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增大监督力度,规范了保洁队伍管理与培训工作,全面清理了白色污染,农村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3、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建设“养殖-沼气-蔬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畜禽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既发展了沼气能源,实现了废物的循环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4、农村饮用水改造。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启动了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目前北楼、岭南头等6个村的农民饮用水改造工程已全面开展。

5、实施河道清淤和整治。对全镇所有的河道、沟渠进行清洁清淤和沿岸绿化,做到河清岸绿、碧水长流

6、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我们按照五化标准,对全镇各村、各路段环境进行彻底清理整治、提升改造,在此基础上,使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向全镇各层面辐射、延伸。镇全体干部职工实行一线工作法,定目标、定标准、定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处处有人抓、专人管。

7、选树一批文明生态村创建典型,在常路社区、石峰峪、蒋家坪等6个村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长廊,打造成为全镇的明星村,示范村,提升全镇创建文明生态村积极性。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借助新当选村“两委”成员培训,建立常规性生态文明学习培训机制,提高村干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能力;镇驻地、商业街实行专业保洁公司承包制,做到日日扫,天天净,各村队也成立专业保洁队伍,对垃圾实行集中处理,真正建立起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了村村有行动,户户有变化。

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打造文明生态城镇。加快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借助中央环保资金专项项目,利用生态土壤渗滤床生物技术,处理生活污水,达到国标排放标准,该工程近期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常路社区居民区二期工程、供销社大型超市和信用社营业大楼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努力将常路打造成宜工、宜商、宜居的新型城镇,争创省级园林城镇。

第二篇: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整治实例

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整治实例

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作者:余国毫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家相关建设方案的扶持,我国农村的建设整治等工作在各地广泛开展。本文以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村为例,对其新农村的建设活动进行规划探究,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其规划提出建设性方针,力图建立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生态型文明新村。

[关键词]:建设;规划探究;力图

一、引 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我国农村的综合整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的引领下,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村进行了生态文明新村的创建活动,建设规划力求保护浪河村的生态环境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广大村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生态型文明新村。

二、村域规划

(一)现状概述

何店镇位于随州市南部,东与大堰坡乡交界,西与均川、柳林两镇相连,南与洛阳镇毗邻,北与随州市南郊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随州市区约9.0km,其境内还有随洛公路(随州市-洛阳镇)南北贯穿。浪河村占地面积为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9平方公里,林地4.05平方公里,水域0.8

1平方公里。浪河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应农作物生长。浪河全村总人口3543人,共1017户,村内自然湾共78个,村民建设用地26.16公顷。因浪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浪河村历来以农业种植为主,种植业为粮、棉、油等为主导产业。养殖业以家禽、牲猪、渔业为主。所有产业在村域内呈均匀分布。浪河集镇现已形成食品工业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何店镇浪河村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结合何店镇浪河村的具体现状,并对其区域位置、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主要产业布局进行相关分析,对何店镇浪河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素,注重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正确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村庄建设与保护耕地、发展经济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切实发挥规划对村庄的建设发展及空间资源的指导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其规划原则首先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要按照“生态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相统一的要求,做好村域规划和建设规划。其次要尊重民意的原则。在村庄建设上,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方向、定位及其住宅选型上,必须征求广大农民的意愿。最后要坚持“五结合”的原则。在规划该村新农村建设时,要同村域经济结合起来,要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要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要同村庄整治和建设结合起来,要同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结合起来。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加快进程,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狠抓落实。

(三)村庄布局规划

1.土地利用及村庄布局现状

本规划以1998年编制的《何店镇镇域总体规划》(2003-2020年)为依据,规划中指出:浪河为片区中心,以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2020年,人口规模达8000人,用地规模达80.0公顷。与此同时,通过图1“土地利用现状图”可以看出,林地和农地的使用面积共占总用地面积的70%以上,而农用设施的用地面积则不足%。矿产资源和水域面积的用地总和也不足10%,与居民用地面积相当。这说明何店镇浪河村的生态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有很多待规划和勘察的土地。

图1 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 村庄布局现状图

通过图2“村庄布局现状图”显示:浪河村域共有78个自然湾,而村内5户以上的自然湾占全村总数的75.64%,居住人数3315人,占全村总人数的93.56%,5户以上自然湾建设占地面积23.09公顷。

1、村庄布局规划

通过上述土地和村庄的布局现状分析探究,本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适度并点的原则,对全村居民进行有效合并,主要并迁5户以下的自然湾,向人口多、建筑质量好、经济优势强、交通便捷、居住环境质量好、设施宜配套的自然湾迁并,合理调整自然湾的布局,方便村民的生产,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城镇化。通过迁并村庄,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浪河村节约土地11.92公顷约178.80亩,其中退宅还田8.11公顷约121.65亩,退宅还林3.81 公顷约57.15亩。

2、基础服务设施及产业结构规划

由于村域内以土路为主,并考虑到全村诸多公关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浪河集镇。所以对村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应以浪河集镇为主,对相对集中的自然湾设置医务室、邮政点等设施,并在七组增设一所幼儿园。同时也要对浪河集镇到各自然湾的道路进行整治,对村内的主干道路宽度要求定为4m。同时考虑到村内大多数村民自备水源,并无集中供水、排水系统。规划对自然湾相对集中的地段建农村无塔恒压供水系统集中供水,确保环境卫生安全。并规划新增3处变压器,并加强线路改造,确保供电安全。

浪河村历来为农业村,在生产发展上,浪河应充分利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的自然资源,加大对农业投入,发展主导产业,同时,应积极扩展产业链,加强对农业产品的加工力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利用现有食品工业园的优势,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促进浪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村庄建设规划

(一)现状概述

浪河村三组在浪河集镇东边220米处,南北长280米,东西宽200米,占地面积约2.99公顷,合约44.85亩。试点村用地位于浪河村三组沿通村公路北侧,现状地形中间高四边低,系一丘陵缓坡。其用地坐北朝南,靠山临水。北靠绵延起伏的青山,南临沿路堰堤,四周农田环绕,自然环境幽美,交通便捷,真可谓是“人杰地灵、得天独厚、丰润有余”,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佳境。

(二)空间组织和用地布局

整个地块分为改建区、新建区、绿化景观区三个区域。形成两横一纵多节点的空间景观系统。规划充分尊重地形、地貌与原有的自然资源,将地方特色与现代居住区形象的有机交融。以人为本,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居住区开放空间与建筑群体。整体布局如图4所示:

图2 整体规划图

(三)绿化景观设计

新农村的绿化景观设计应结合当地环境的实际情况,以与环境和人文相互协调为原则,同时避免材料浪费,规避城市园林设计风格,创造出农村气息独特的园林景观。

(四)建筑户型与改造包装

为双拼独院式住宅,外形参照鄂北建筑艺术风格,徽派建筑特色,粉墙黛瓦。建筑层高为两层,占地140平方米,其中:宽8米,进深12米,院子5.5米。整体户型和外观的设计应结合何店镇浪河村现有房屋的实际情况,并参照生态新农村的建设理念,规划建设出方便居民生活并具有新农村特点的住宅。

(五)专项工程规划

以现状道路为基础,对道路进行竖向规划。为减少土建工程量,应保持原山势面貌,室外工程将依山、依路、依房、分台阶形成不同高度的台地和不同长度的挡土墙,使建筑群具有高低起伏、错落有序的空间效,体现出山地建设特色风光。

(六)防灾规划

规划村内部建立消防队,配套消防器材。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设置突发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临时隔离和救治室,建立完善的疫情预警机制。同时,要求重要建、构筑物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及易产生次灾害的设施须按国家有关规范设防。

四、结语

生态文明新村的建设体现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新农村的建设,可以使我国大部分村域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得以运用,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的人文环境。而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也是我国近期所关注和扶持的重点建设内容。积极配合国家现阶段发展,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效规划,可以加速生态文明新村的建设、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军勇.引导农村民间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探讨[J].特区经济,2007(11).[2]王旭辉.对新农村建设中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3).[3]鲁大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与劳动力转移研究[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9).

第三篇: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总结汇报

实施校园改造工程 创建文明生态校园 双庙明德学校 蒋云山

以校园改造为契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教育局的几位领导的亲临指导、亲切关怀的感召下,我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实施一年多来,运转良好,文明生态校园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已显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基本情况

我校是青龙镇一所新建的农村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是为适应我县《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要求,在教育局和各级政府的筹划和援助下,历经两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14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420平方米,共计开设15个教学班,教职工80人(其中教师72人,临时工8人),共有学生698人。其中有3200平方米的明德教学楼一座;宿舍房5栋,共建有学生宿舍38间,容纳住宿学生380人(已满)。500多平方米食堂一座,解决近500名师生吃饭问题,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而今我校的沼气系统、养殖种植系统、生态果园系统、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系统、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系统、科技推广与应用系统,都已经运行或着手启动。生态效益,教育效益,经济效益,科技效应和社会效益,初见曙光。

二、项目实施的内容和意义

(一)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1、一个理念:树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理念。

2、两个基地:建设生态校园和综合实践活动相依托的基

地。

3、三个平台:创建综合实践教育、生态校园网络和科技

推广相配套的平台。

4、四个循环:形成“(果)→(菜)→(猪)→(沼)” 四个生态循环链。

5、五点要素:

(1)抓住改厕建厨建池的重点;

(2)解决种植养殖场基地与技术指导的难点;(3)紧贴循环经济和网络应用的创新点;

(4)融通生态果园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结合点;

(5)建立项目持续运行、科学规范管理的关键点。

6、六个系统:

(1)校园沼气系统;(2)养殖与养殖系统;(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系统;(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二)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实施意义

搞好文明生态校园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推进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农业科技的辐射能力,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项目建设情况

1、校园沼气系统

70立方米的沼气池建设于07年10月份开工,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与沼气配套的68平方米24个蹲位的新型卫生厕所与沼气池一并建成。拆除了危漏的旧师生食堂,设计500平方米、带有餐厅的高标准师生食堂于07年8月份建成,9月份投入使用。实现利用沼气烧水、做饭、加热消毒,利用沼液冲厕,沼液沼渣浇地施肥。节约能源,净化环境,已为期不远。

2、养殖与种植系统

30平方米的保暖猪舍、690平方米的菜园子,都已经进行了测绘和定址,并开始实施,不久将会有免费的肉和菜提供给广大师生。

3、生态果园种植系统

协议共建学校后山农民家庭果园。经双方协商,签订协议,将其家庭果园作为学校劳技课生产实习基地。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系统

结合项目建设,在校领导和聘请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在三——八年级学生中开设了每周一、二节综合实践课,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及课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确定探究课题,选定指导教师,成立课题小组。让学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习、了解、掌握沼气生成的化学原理、物理知识、果树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常识以及养殖业的有关技术,发现、探究循环经济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

5、网络平台的建设与菅理系统

学校借助远程教育和校园网,通过校本培训,对师生进行有计划的上网培训,每周参加培训人数600余人次,师生在网上索取有关信息,在网上与专家对话交流、探讨,请专家解答疑难问题,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发表自己的体会、感想与见解。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师生与外部世界交流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初步展现出网络平台的优势。

6、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系统

利用校园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已安排懂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李宗喜、李百平、肖建华、周万方等教师组成技术组作技术指导,传授果园管理新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以及五花猪的养殖技术,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走势。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带动和帮助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学校还将利用节假日定期免费向农民提供网络资 源,上网查找农产品市场价格,牛、羊、猪、养殖技术、果品生产新技术、大棚菜种植和劳务需求等信息,提升当地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四、项目实施预测成效

1、生态效益

用改厕、建厨、建沼气池三位一体的办法,清除了校内污染源;沼液冲厕,既能消毒且能反复使用,卫生又节约;沼液作农药,沼渣作有机肥,减少了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再生;沼气作燃料,减少了油烟排放量。沼气池的原料是人畜粪便,其端口连着厕所和猪舍;沼气池的产品是沼液、沼渣和沼气,其端口连着果园和厨房,显示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功效。竣工后,学校里将是这样一番景象:蚊蝇不见了,黑烟不冒了,绿色增多了,空气清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2、教育效益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们,将通过网络沟通外部世界,提高认知能力,扩大与社会联系,促进全面发展的开放性前景。更重要的是,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加生态校园建设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果树嫁接与管理技术,探讨沼气生成的原理,摸索五花猪的养殖技术和蔬菜的种植规律,将学到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会大大改善知识输入形式,补救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缺失。教师也将找到课改的方向和途径。校长也将产生经营学校的新理念。校园面貌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育人环境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3、经济效益

用沼液冲厕所,节约了水;用沼气代替煤,用沼液 沼渣代替农药化肥,学校每年可节约煤炭、化肥和农药费用五千元。养猪、种菜每年可创收2--3万元,大大改善师生的生活。可以这样说,生态校园的实施,会为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节支增收创新了实现形式。随着时间推移,增收效益将非常明显。

4、科技效应

通过创办《双庙明德学校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特刊》、利用校园黑板报、学生手抄报、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和新闻媒体等网络平台。将校园内的知识、技能传播给社会,形成(专家的)大手拉小手(学生的手),小手拉大手(家长和农民的手)。经过手拉手,实现了与新农村建设的巧妙结合,其传播效果将愈来愈明显。

5、社会效益

(1)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体质得到增强,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学生在参加实践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培养劳动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3)利用实验基地对辖区的农民起到科技知识辐射带动作用,包括宣传动员,技术支持、产品促销等方面,以点促面,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五、项目实施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文明生态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程。为了很好的贯彻实施,我们认真学习有关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的资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其全部内容和意义,坚定了把文明生态校园建设搞成功的决心和信心。

2、认真调研,制定方案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规划建设标准,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在实际勘察丈量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符合我校九年一贯寄宿制特点的 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及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修订方案,指导实施。

3、克服困难,多方筹资

我校原是一所乡级二类校,规模小、设施不完备。整体布局规划调整后,人力物力财力极为贫乏。首先得解决场地问题,然后是建教学楼问题,再后来是建食堂、宿舍、厕所、沼气池及院墙和大门。相当于白手起家,困难重重。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一班人,在教育局几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想方设法,四面求援,先后得到县局、青龙镇政府、“西六村”村委会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出资出人出力,使建设用地及硬件设施基本完成。接下来是课桌椅、教学器材和环境建设等软件建设,通过或买或借或要等手段,克服重重难关,在开学前也已完成。而今,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链条也在建设中,不久将完成。那时,我校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4、实行科学规范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生态校园建设和循环经济链条,是一个长效机制。对此,我们有正确认识,不只顾眼前利益,不急于求成。厕所、沼气池、猪舍、果园、菜园五位一体。科学规划,整体布局,严格管理,全面发展。

六、项目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

1、宿舍建筑面积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冬季表现尤为强烈,床位明显不足;

2、食堂的操作间和学生餐厅建筑面积过小,不便操作和师生就餐;

3、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使操场面积显得过小;

4、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资金有限,滞缓生态校园的发展步伐。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学校卫生秩序和环境维护的难度加大,客观上影响文明生态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2008.3.12

第四篇:环境整治汇报

武胜县人民政府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汇报

(县府办党组书记、提名副县长 陈敦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 您们在百忙之中,亲临武胜检查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武胜县2011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下步工作打算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体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进行研究部署,落实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各部门直接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治理办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对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作了进一步充实调整,增强了指导、统筹和协调能力。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实行领导挂包、部门对口督导等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二)重视宣传引导,提升文明素质。

把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作为推进城乡环境

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武胜电视台及县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开设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栏目和曝光台(栏)2个,对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态、经验和成效进行深度报道、跟踪报道;县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和公益广告宣传片13期并滚动播出;利用移动、电信、联通等通讯平台,向全县用户编发手机短信5万余条;通过大型广告牌、宣传专栏、社区文明劝导队、坝坝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公众的文明意识和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狠抓专项治理,强力推进“三延伸”。

1、突出抓好“五乱”治理。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以“五乱”(乱吐、乱扔、乱倒、乱停、乱摆)治理为抓手,大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将国省干道沿线、县城、城郊结合部、重要集镇及旅游景点作为整治的重点,集中治理城镇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和公路、水路、河道沿线,以及经营和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同时还加大了对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要时段的督导检查力度,督促各乡(镇)及部门将“五乱”治理范围向纵深推进,从繁华街市向背街小巷延伸,从中心城区向乡镇村庄延伸,从治标起步向标本兼治延伸。工商、城管、建设、水务、交管、环保等部门,针对“五乱”现象开展联合攻坚行动,确保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广告店招统一规范,车辆

停放归站入位,商品经营归行入市,工程建设围栏施工,集贸市场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公路沿线干净整洁,江河塘堰水清无污。今年以来,共组织人员参加清洁卫生行动18000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垃圾1700余吨,纠正占道经营3200余起,拆除、清理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店招招牌1200余个,使城乡环境“脏、乱、差”现象有了较大改观。

2、坚持开展“七进”活动。一是广泛开展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县范围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普及文明卫生常识,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以“整治环境,你我同行”为主题,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秩序志愿服务监督等活动,提高全民参与意识。三是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四是扎实推进市民文明教育活动。以“提高文明素质、树立良好形象”为主题,充分利用市民学校、村民学校、家长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开展文明卫生知识培训,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机关、学校、企业,讲解文明卫生知识,引导人们增强环境卫生意识,践行文明礼仪,提升文明素质。

(四)加快设施建设,夯实治理基础。

1、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建设。落实分级管理负

责制,按照“户收集、村保洁、乡清运、县处理”的管理运行机制, 把农村生活垃圾纳入规范化、无害化的处理轨道,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各乡(镇)、村对辖区公路、河道、村庄的清扫保洁实行定人、定标准、定路段、定责任,保持辖区公路、村内公共场所保洁常态化。

2、配齐配强农村清扫保洁队伍。按照建立“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镇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要求,全面推行农村保洁及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今年,全县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配备清扫保洁人员4700余人,对全县范围内的主要村庄、镇村级公路沿线进行日常保洁和垃圾分类收运。全县城乡环境治理管理机制和保洁队伍体系初步形成。

3、完善垃圾收运处置基础设施。在维护和管理好31个乡镇原有环卫设施的基础上,县、乡两级财政共投入约1000余万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式样,建成美观实用的垃圾定点收集池20000余个、生态垃圾处理池1200余个、清洁房320余个,配齐配足农村环卫清运车辆和其他设施设备,同时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点位布局,对原有不合理的垃圾点位布局作补充和调整。

(五)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五个一”。

按照“提升品味、繁荣商贸、治理源头、保护生态、破除陋习”的原则,认真落实《武胜县“五个一工程”实施规

划》。根据乡镇实际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分步实施的原则,精心做好绿化广场、公厕、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站施工图设计和建设,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投资76万余元建成烈面镇垃圾填埋场一座,投资200余万元建成日处理废水能力1000m3飞龙镇污水处理站一座和休闲绿地一处,改建完成白坪、飞龙两座卫生公厕,白坪、飞龙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和农贸市场等项目已全面完工。

(六)推进风貌塑造,提升城镇形象。

以县城为核心,8个中心镇为重点,坚持“整体规划推进,点线面片结合”的原则,认真编制城镇重点节点、重点地段、主要街区的建筑风貌塑造规划方案。高起点编制完成《武胜县城乡风貌塑造规划》等城乡风貌塑造规划方案5个。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示范片为依托,突出川东北民居风格和村落文化,大力推进示范乡镇、村庄以及主要公路沿线的风貌塑造,启动实施农房风貌改造400余户,清理建筑立面41000余平方米。其中街子镇聘请深圳城市设计规划院专家编制了《街子镇产业及城镇化战略规划》,完成了50平方公里概念规划和7平方公里核心区区域设计,投资1300余万元完成了场镇2平方公里内1100余户居民房屋立面风貌整治,投资80多万元完成南渝高速公路沿线280户农房风貌整治。白坪乡投资70余万元对高洞村57户农房进行了风貌改造。飞龙镇投资230余万元完成了梅托村114户农房

风貌改造。

(七)严格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落实。

县整治办联合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全县各责任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明查暗访,确保督查的高压态势和经常化。同时,向外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投诉事件12余件,并全部进行了处理;填写限时整改通知单56份,及时整改56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省、市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欠帐大。一些地方规划滞后,城镇功能不配套不完善。工作开展不平衡,中心城区与城郊结合部、重点城镇与一般乡镇、主干线与边远农村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三个延伸”还有差距。群众素质有待提升,部分群众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充分结合武胜县全域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组织县住建、环保、城管等相关单位专题研究,聘请科研机构和专家进行规划评审,进一步修编完善武胜“十二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及农村农房建

设规划、城镇水污染治理规划等九个专项规划,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继续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门前五包”和“七进”等活动,持续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发动广大群众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增强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德意识;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文明劝导活动,使柔性劝导与刚性执法有机结合,依据相关规定严查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把环境治理与实施项目推动相结合,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加快农村公路、城镇街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垃圾填埋场、垃圾桶等环卫设施,抓好路灯、人行道等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同时,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市场机制等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力争2012年底前,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垃圾“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不断完善;适当增加保洁人员及其工资待遇,着力抓好农村保洁队伍建设。

(四)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建立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机制,以点带面、倒排工期、简化程序、全力以赴,扎实推进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12年全面启动华封镇、万善镇等16个建制镇和双星乡、猛山乡的休闲绿地、标准化农贸市场、标准化公厕、垃圾中

转站及污水处理站建设,全面完成飞龙镇、白坪乡、街子镇、烈面镇4个乡镇“五个一工程”建设。2012年底前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县住建局、督查办、整治办等单位定期不定期对“五个一工程”建设进行专项督查,紧盯目标,强化督查,强力督办,全程跟踪,确保按期推进。对措施到位、进展较快的乡镇和责任人实行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乡镇和责任人,实行通报批评,并适时追究行政责任。

(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继续开展环境创评、机制创新等五大行动,确保治理成效。完善长效责任机制,坚持做到每天街上有人巡查、问题有人纠正、执法有人配合;完善激励考核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视察治理工作,实行绩效考核,并将视察、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年终考核挂钩;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将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相结合,开展经常性专项治理和突击性整治,确保收到治理效果。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五篇:环境整治汇报

他拉哈镇三年行动计划

(2013年—2015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十七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为实现“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战略机遇和“三县”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驱动、生态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 1

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成为具有示范、带动、影响的核心城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加快发展原则。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契机和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逐步扩大经济总量。

坚持集中发展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战略化转移,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人口向中心村屯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优化产业步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低耗,坚持在环保中开发,在开发中环保,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 2

性互动。

坚持扩大开放原则。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坚持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道路。

二、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27亿元,年均增长13%。其中:牧业收入实现2.82亿元,占总收入的45%,农业收入实现3亿元,占总收入的48%。

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比例从现在的63:15:22调整到18.7:54.3:27。

人民生活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年均增长15%,确保不低于大庆所属四县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公共服务目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城镇化率达到50%,新农保、城居保实现全覆盖。

资源环境目标: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3%,森林覆盖 3

率达到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重点村屯污水处理率80%以上。

三、实现步骤

本行动计划共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到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亿元,核心城镇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二步:到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4亿元,核心城镇建设目标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第三步:到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1亿元,核心城镇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四、主要任务及推进措施

(一)立足优质、安全、生态,转变多元牧业发展方式。多元牧业格局真正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健全完善,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例提高到45以上%,奶牛存栏达到1.5万头,鹅(鸭)存栏突破40万只,年交售商品奶1.5万吨,奶牛总体质量和数量全面提高。

——加快人畜分离小区建设。抢抓伊利建设国际标准大规模示范牧场机遇,小区每年以2处建设速度推进,全 4

镇小区总量达到9处,进区奶牛达到1万头,确保沁乳奶牛全部进区饲养。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大力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畜禽良种引进培育力度,不断优化种群结构,建立良种核心群。探索引进规模牧场先进管理模式,健全完善管理、饲喂、防疫灭病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奶牛平均单产力争达到7吨。

——推进规模发展。努力强化扩群增量措施,主动协调金融部门、群团组织,采取政策引导、信贷支持等手段,加大各类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捆绑使用力度,尽快扩大奶牛种群规模。调整资金投向,注重支持养殖大户、规模牧场建设,促进奶牛由分散饲养逐步向规模化集中饲养转变。

——加强饲草饲料生产。加大依法禁牧工作力度,完善村级重点工作考核办法中禁牧考核细则。利用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加大天然草场建设力度,优质人工草场面积达到5万亩,种改沙化、碱化、风化草场10万亩,扩大苜蓿、青贮等多汁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万亩以上,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支撑。

——健全完善安全体系。继续强化奶源、饲料、兽药、5

繁育市场建设和监管,健全完善畜产品全程监控体系,实现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储藏及销售全过程质量监控,打造安全高效牧业。

——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综合服务职能,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建立服务热线、服务车,及时解决农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吸纳优秀乡土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业技术员队伍,对养殖户进行常年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

(二)壮大发展旅游新兴产业。围绕“蒙古族风情、驿站文化、江边生态休闲”等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客源体系、管理体系,尽快融入我县旅游总体规划和线路中。对旅游资源进行及早开发,以旅游业促进“一产”和“三产”,带动“二产”,年旅游人数突破2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4200万元,打造天然、生态、休闲、养生基地。

——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品牌打造。依托驿站风情园、蒙古族文化体验小区、绿色瓜果采摘区、万亩江滩等重点区域,积极发展生态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江边观光游。推动一产和三产融合,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6

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健体保健、农家乐等系列旅游产品,在冬季捕鱼项目的基础上,尝试滑雪、冰上娱乐项目。

——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旅游景点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齐旅游景点船只、垂钓设施,提升客房、餐厅档次。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旅游集散、公共服务、旅游标识等体系和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依托渔场举办的篝火晚会、冬季捕鱼节、春江月夜体验之旅,聘请专业人员制作他拉哈镇旅游专题网页,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成为他拉哈的旅游视觉名片,加大外埠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县、市、省旅行社交流合作,开发远程客源市场。成立旅游协会,统一宣传管理旅游业。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咨询、接待、投诉等服务机制,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软环境”建设,抓好旅游策划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员等3支队伍的教育、培养工作,整合人才资源,形成积聚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三)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 7

果。弘扬生态伦理,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活动生态化转型,宜林、宜草、宜水区域实现全覆盖,绿化生态系统全面建成。争创国家乡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率达到85%。

——优化自然生态。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全面改善自然环境,三年完成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以上。实施“绿色延展工程”,绿化村屯18个,绿化总长度达到1.8万延长米。抓好庭院绿化,庭院绿化率达到60%以上。改良草原10万亩,引水50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恢复到5万亩,除基本农田外,实现林草水百分之百全覆盖,建成多样化、高质量、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逐步做大生态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做大生态旅游产业。注重对湖泊、泡泽及盐碱地进行开发改造,逐步建立高效益水域生态经济体系。因地制宜,有序抓好林果基地、苗木培育基地和生态林基地建设。

——推进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发展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生态成本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抓好沼气、太阳能、空心砖等新型能源和节能建 8

材开发推广,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污染防治,提高医疗垃圾处理率,加大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力度,充分利用中心村垃圾填理厂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管理。坚决贯彻执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审计办法》,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广泛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全民教育,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倡导绿色消费和清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生态发展的良好氛围。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抓好山湾、西地房子、后官地水蚀沟治理。加大取土场治理力度,合理规划农村取土场,从源头上规范生活用土和生产用土行为。

(四)全面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提标准、上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粮食种植、棚室果蔬、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优质玉米产业带、杂粮杂豆产业带、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到2015年,农业总收入达到2.84亿元,年均增长11%。

——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以现有的水稻面积为基础,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加快昌庆江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9

安平江湾土地整理工程、开发区基础设施整修工程、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建设项目、育秧大棚建设、水稻智能催芽育秧基地建设进程,扩大精米加工厂加工规模和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总产达到5.8万吨,推进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提挡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观光农业,加快棚室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棚室规模,全面提升棚室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加快推进机械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买适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全面提升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重点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和农机合作社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

——加快推进水利化建设。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旱田中心支轴式喷灌、地埋式膜下滴灌工程,新打抗旱大井550眼,新增抗旱保收田11万亩,推广地埋式玉米膜下滴灌1.9万亩,推广中心支轴式喷灌2.2万亩。到2015年,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万亩。

(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整合资源要素,深挖产业 10

内涵,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板块。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重点新兴产业集聚区。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利用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强与中丹公司沟通协调,发展风能、太阳能项目,提升绿色能源利用价值。

——发展新材料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兴化工建材加工业,着力培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再生能源、废气物循环利用项目,扩大新材料环保产业覆盖率。

(六)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实施服务业“提速”行动计划,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管理办法,大力营造有利于服务大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实现收入0.44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加快发展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依托便利的公路、水路运输线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引进培育物流企业,发展各类物流项目,逐步建立以信息产业、11

生产资料流通为重点的物流中心,建立起以西至吉林、北至齐齐哈尔、南至肇源、东至大同、红岗的物流网络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吸引各类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农民资金合作互助等金融服务平台,出台鼓励政策,增设金融机构代办点,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壮大商贸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农村贸易网点,丰富经营业态度,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引进庆客隆等连锁超市进驻,活跃商贸市场。激情发展活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着力培育信息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切实优化经济结构。

(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全面建设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卫星城”为重点,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到2015年,全镇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0%。

——提升城镇整体形象。以超前思维和战略眼光搞好城镇控详规划的编制,以林肇路为轴心,统筹推进小工业区、建材贸易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观光农业区、品位住宅商服区建设,重点抓好城镇楼盘开发、排水系统建 12

设、巷道硬化、文化广场、东湖公园等项目,打造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驿站新城。2013年扩展驿站小 区面积,新建节能住房小区20栋1600平方米,建设兴平村商住综合数6000平方米。2013年至2015年完成危房改造450所。2014年完成老商贸市场、他和路以南开发建设,开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

——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健全完善城镇基础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高效安全的现代城镇服务体系,满足城镇发展需要。扩大管网覆盖面,健全水处理设备,新增自来水759户,安装水处理设备7套,提高饮用水质量。完成农村地下电网改造工程。以他安路、西环路、他兴路、他和路为重点,争取支持,重新硬化,提升标准。逐步完善农村广电通讯设施功能,提高收视质量,扩大覆盖面积,家庭网络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充分运用国家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实现村屯道路硬化成网、村屯巷道全部硬化的目标。

——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境整合整治力度,加快推进网格化、信息化、数字化城镇管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提高城镇管理水平。13

建立完善的城镇管理制度,遵循便民、规范、诚信的原则,强化城镇综合执法能力,有效解决占道经营、毁坏树木、私搭乱建等问题,使城镇执法常态化,改善镇容镇貌,提升城镇形象。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紧围绕县委十七届三次全会要求,健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便民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建设行政服务、信访调解、应急指挥、便宜民服务四个中心平台。建设集公共服务、便利服务、公益服务、行政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基层服务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恶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全镇的社会保障休系,全力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工作。加强农村贫困、五保、低保人口的救助扶持,逐步消减弱势人口数量。

——发展各类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学龄前、小学教育,加快教育布局调整,完成小学集中办学工程建设,促进教 14

育公平、均衡发展。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中心卫生院医疗技术及增加医疗设备,推进村级卫生所建设,建立镇、村卫生网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公益慈善事业。

——完善社会安全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四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及时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敏感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技防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巡防制度,全面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强化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病患者的帮扶、监管工作,打造平安他拉哈。

——构建社会和谐体系。发挥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建社会工作新模式,加快村委管理体制、功能和工作转型。到2015年,建设1个社会工作中心和7个村级社会工作站。

(九)力促文化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时期杜尔伯特精神,总结、提炼、升华“勤劳、睿智、淳朴、坚忍、发展”的驿站精神。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村级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到2015年,实现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全达标,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驿站风情”等文化活动,丰富发展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全民思想道路素质。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从挖掘和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入手,加强四胡、蒙古族长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驿站文化、优质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发展和培育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商贸的良性互动,打造民族文化和驿站文化品牌。积极协调上级单位,申报六家子村、山湾村、安平村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将民族村道路、文体 16

广场、巷道硬化等工程纳入日程,未来三年,硬化六家子村吴家屯、划界屯道路8公里、安平村至大哈拉图渔场6公里道路硬化,完成六家子村布拉河屯、安平村大排排屯、康平村九家子屯、庆平村北地房子屯、兴平村后官地屯5个中心屯文体广场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责任。成立县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组 长:刘 胜 副组长:张 炜

成 员:陈兆喜 王宝全 王尤军 杜忠禹

卫 星 孟祥国 张 杰 林福库

赵登文 祁 飞 任成祥 曾庆夫 实行部门联动责任制度,研究确定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行考核评比,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实施到位,确保三年计划任务顺利完成。

(二)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完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工作 17

水平,探索实行村后备干部到机关挂职锻炼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和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更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快形成网格化工作格局,围绕强化基层建设、推动科学发展,建立推进基层工作机制,明确责任,细化任务,组织镇村干部下村联户,联系服务群众,全面发现、反映、解决问题,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有序、和谐的环境。

(三)强化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资金的力度,坚持政府资金统筹使用,重点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村农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向积极性高、主动性强的村倾斜。

(四)强化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引进规划,重点引进畜牧、旅游、生态、园林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专兼结合、梯次推进的人才队伍结构,为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强化绩效考评。制定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1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工作力度,把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选拔作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下载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整治及生态文明建设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整治汇报

    武台镇环境综合整治汇报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要求,我镇大规模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势推进,全镇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

    环境整治汇报

    “两带”建设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为了贯彻落实我县“两带”建设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为主抓手,以“联村联户、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以产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讨论主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小组成员:余兰凤(2013224650)王晓丹(2013224610)洪丽君(2013164105) 就图书馆的自主学习,我们翻阅资料,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本次班会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生态环保知识,逐步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2、通过搜集资料、......

    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 一.是什么: 二.为什么: 1.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4.有利于全面......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论历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思路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 落的生存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几点建议(一)制定严格规划,在实施中确保规划的刚性建议县政府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本县有识之士,根据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