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余春存
2013年第8期 ——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新方向。竹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处于我国中东部南北气候分界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竹溪而言,就是要高举生态大旗,积极对接融入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坚定不移地建设生态大县,加快绿色崛起,努力建设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的绿色明珠。
一、蓄积绿色资源,提升绿色指数。良好的生态植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竹溪资源丰富,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8%,植被覆盖率达83.9%,在全省名列前茅。建设生态文明,融入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对接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竹溪生态优势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更具有广阔的作为空间。要立足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持之以恒地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国有林管护、低产林改造、石漠化治理、竹房城镇带生态治理等工程,坚持不懈地抓好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河滩绿化、荒山治理、产业基地、森林景观工作,构建一批生态景观、生态小区、生态街区、生态村落、生态乡镇,全力抓好“身边增绿、荒山造绿、见缝插绿、庭院添绿、裸岩披绿”等“增绿”工程,建设森林竹溪,构筑“中华绿肺”,5年内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86%以上,把竹溪建成秦巴腹地的重要生态屏障,成为“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二、加强生态保护,永葆秀水清山。竹溪的生态环境是竹溪未来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和空间,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要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生态就是财富、文明就是优势的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定不移地守住生态底线。要按照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性开发,科学性利用。叫停有损原始生态的水电开发,关闭破坏生态的非煤矿山开采,关停有悖政策法规的矿产开发,转产高耗能和污染企业;以建设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偏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龙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八卦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带动提高全县森林资源管护水平;加强生态修复,加快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实施矿区、水电开发和道路修建工地的林地改良、造林、生态修复,加快损毁林地的修复和植被恢复,保护和培育天然植被,维护生态平衡。要深入开展争创“绿色乡镇”、“绿色家园”、“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庭院”活动,营造全民崇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加强宣传,树立全民爱绿、兴绿意识,增强植绿、护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保护生态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三、培育生态文化,提高文明程度。打生态牌,走文化路,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以“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为抓手,按照“优中选优,特中求特”的思路,打造以稀有剧种山二黄、庸巴文化、向坝民歌、“三贡”(贡米、贡茶、贡木)文化、桃花真源文化为主的竹溪文化名片。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在机关开展以实施废物循环利用、无纸化办公为内容的创建绿色机关活动;在学校开展以倡导先进环境文化为内容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企业开展培育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在社区开展以倡导文明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为主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以村容美化、周边绿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为目标的绿色村庄创建活动,在全县形成浓厚的生
态文化氛围。把“生态竹溪,幸福家园”作为生态建设的源动力,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科普知识,在全县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使绿色文明成为人人遵守的社会风尚;探索建立绿色政绩观、生产观、消费观的机制,以民生GDP、绿色GDP、幸福GDP为标准,检验经济建设的成效和社会建设的业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分层分类制定综合目标考评细则,树立“保护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形成推进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导向。
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发绿色资源,按照“南特北茶、适度兼抓”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以“工农对接”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开发特色资源,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做好农业特色化、工业多元化、林业高效化、资源循环化的生态产业大文章。培植油茶、核桃、药材、茶叶、魔芋等10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抓好茶叶、魔芋、中药材、贡米等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真正把茶叶产业做强、把魔芋产业做好、把中药材产业做大、把贡米产业做响,把竹溪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鄂渝陕毗邻地区绿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以县工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为平台,以大专院校为依托,联合开展生态绿色产品技术攻关,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让生态有机绿茶、茶食品、有机贡米、魔芋食品、豆制品等系列绿色有机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旅融合,全力打造“绿色养生”旅游品牌,着力营造浓厚的旅游氛围,使旅游业在绿色发展中成为新的增长极和重要支撑点。
五、壮大生态经济,助推跨越发展。工业发展生态为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发展低碳经济、绿色工业为导向,逐步形成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工业,以茶叶、魔芋、豆制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黄姜皂素、中药饮片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水泥、煤炭、板石、新型建材等为主的矿产建材产业;坚持集群集约发展,按照“一区多园”、“一轴多点”的发展模式,加快园区建设,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重点扶持、培植绿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充分发挥园区产业的聚集功能和示范效应。项目建设绿字当头,充分发挥绿色项目在带动生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以小流域治理、生态文化旅游、绿谷现代农业开发、森林公园开发、观光农业园、绿色产品加工园、金铜岭科技工业园、人福生物科技产业园、大明物流园等生态项目的推进实施,让绿色项目落地开花,发挥景观服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推动经济发展。企业打造环保优先,大力支持企业技改扩能,提档升级,围绕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要求,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标准生产,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系中共竹溪县委书记)
第二篇:建设新农村谱写新华章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地都在厉兵秣马,运筹帷幄,谋划未来,加快发展。作为我们太白县,就必须紧密结合县情实际,发挥优势,精心谋划,乘势奋进,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
一、完善思路,明确发展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一个时期统领农村工作的总
思路和总目标。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进一步审视县情,分析形势,把握机遇,不断增强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按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突出两大主题(生态、富民),发挥三个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建设四大园区(县经济园区、矿产开发区、水电能源开发区、绿色产业开发区),抓好五大工程(绿色产业、资源开发、扶贫攻坚、生态休闲、基础设施),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特色富县之路,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太白”的发展思路,调结构创特色,强基础兴产业,建项目促发展,力争实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3、财政收入增长
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的目标,努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二、突出特色,构建发展新格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此,我们要以生产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加快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绿色菜,狠抓中药材,发展干杂果,推进标准化,实现产业化,大力实施“优菜、兴药、壮果”三大工程,培育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优菜工程”要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开展“标准化生产年”活动,发展无公害蔬菜7万亩,完成6个主导品种绿色食品认证,支持绿农公司、从玉公司发展壮大,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兴药工程”要以扩大种植规模和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新增中药材1万亩,启动县医药园区建设,新建30亩野生名贵中药材驯化示范园,建设红豆杉等GAP基地和青蒿素产业化开发等项目,实现药业企业发展的新突破。“壮果工程”要以干鲜杂果保鲜储运、深加工为重点,抓好石头河、太白河、胥水河流域杂果产业基地建设,新增杂果1万亩,加快培育销售加工、储藏运输、综合开发企业,推进产业化发展。二是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加工能力为重点,主攻矿产,开发水电,发展植化,深化企业改革,抓好“四大经济园区”建设。矿产开发区要加大探矿增储工程投入力度,实施新星金矿自探矿增储工程,加快矿热电炉锌冶炼项目建设,发展以重质碳酸钙、大理石超细粉等新型建材原料,增强矿产业发展后劲。水电能源开发区要大力推进主干河流水电梯级开发,建设观音峡、纱帽石和沙沟二期等水电站,续建桃川等7座水电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绿色产业开发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储运、流通企业,开发药膳保健、蔬果汁等系列产品,建设绿农公司等2个科技示范园。县经济园区要整合财力、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唐龙公司生产线技改,新引入园企业3-5户,进一步壮大园区规模。三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紧紧抓住姜眉公路全线贯通的大好机遇,启动和规划建设翠矶山生态公园,加快青峰峡森林公园、怡心园度假村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产业。建设3个民俗村、7个农家乐示范点,发展130户三产服务业,推动以餐饮商贸、民俗村、农家乐等为重点的公路经济实现新突破。加快培育农副产品运输、仓储、流通、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建成桃川客运站和民乐购物广场,扶持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四是推进“一号工程”建设。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号工程”,年内力争完成合同引资3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6亿元、建设重点项目20个,增强发展后劲,拉动经济增长。
三、优化环境,营造发展新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就是改善农村发展基础条件,营造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发展环境。要把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来抓,大力整治和优化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搭建平台。一是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开发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按照“三改”、“三修”、“三建设”的要求,新启动建设8个扶贫重点村,建成35个项目。实施易地扶贫和以工代赈搬迁,力争搬迁贫困群众400户1872人。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联县扶贫单位帮扶资金80万元、项目扶贫资金300万元,建设2个项目,扶持2户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发展。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重点实施畅通工程,完成太洋公路路基工程,实施通达
第三篇:谱写创业新华章
谱写创业新华章
——XXX大力开展创业促就业工作扫描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定之策。近年来,XXX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甘肃省就业促进条例》,以推进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就业为目标,以小额担保贷款为抓手,积极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努力为创业者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有效激发了全民的创业激情,走出了一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完善政策——为创业者开启创业梦想
近年来,XXX把扶持高校毕业生、城镇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制定出台了放宽市场准入、参加免费创业培训、实施税费减免、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扶持政策,激发了高校毕业生、复转退役军人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积极性。2010年以来,全区共扶持95名高校毕业生、32名城镇复转军人、66名回乡青年和292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
“作为一名长期待业在家的大学生,我能够成功走上创业的路子,是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自己一定不辜负党委、政府的期望,做一名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创业者。”创业大学生王向琼满怀深情地说。
强化培训——为创业者聚集智慧力量
XXX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坚持“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拓展领域、加大投入”的原则,把创业培训的触角主动向待业
大学生、复转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等城乡创业人群延伸。2010年以来,依托定西理工中专、高强度螺钉公司等企业院校和区就业中心、劳务办等定点培训机构,举办以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服装裁剪、汽车驾驶、中式烹饪、机械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班32期,培训各类创业人群3123人次。这一根据受训人员意愿自主“选单”、政府“卖单”的培训模式,使受训人员不掏一分钱,就能熟练掌握1—2门劳动技能,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在定西理工中专参加汽车修理创业培训班,我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术,相信以后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复转退役军人朱熙武充满信心地说。
在抓好技能培训的同时,XXX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务实高效”的培训理念,创新建立了“技能+创业培训”的培训新模式,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SIYB创业培训班,已成功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22期,着重围绕“产生您的企业想法、创办您的企业、改善您的企业、扩大您的企业”四个阶段,对有创业意愿、缺乏经营知识的950名创业人员进行了创业专题培训,为创业者成功创业提供了动力、加足了马力。
小额贷款——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翅膀
“经过深入的市场考察,我对从事餐饮业前景非常看好,只是苦于没有资金,使自己的创业意愿搁浅了好多年。”大学生创业者麻澍田无奈地说。
为了有效破解融资难问题,真正帮助有意愿、有胆识、有能力创业的优秀青年成功走上创业之路,XXX把小额担保贷款作为推动“全民创业、富民强区”的重要抓手,于2003年全面启动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切实有效解决了创业人员的融资难题,为带动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形势、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8月,XXX在兰州银行定西分行举行了2011年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仪式,面向未就业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创业人员集中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583万元,帮助2273名创业人员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创业梦想。“在我资金最紧缺的时候,小额担保贷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有了这5万元,我就可以提前下一批秋装订单,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能抢占市场先机,真是感谢政府小额贷款帮了我的大忙。”大学生创业者朱晓媛感慨万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统计,自2003年启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以来,XXX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3亿元,帮助和扶持4300多人走上了以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为主的自主创业之路,直接带动就业5000多人。在全力以赴扶持创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XXX从健全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补贴标准、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就业服务行动入手,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2008年以来,全区共开辟各类公益性岗位915个,安置“4050”人员510人,并帮助82名就业援助对象实现了就业,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第四篇: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在全球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际,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江西人民的亲切关怀。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必将极大激励江西全省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赣新局面,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如何推动发展,不仅有模式问题、路径问题,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已充分意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并不等于体现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并不等于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传统的工业文明必然要向生态文明融合、迈进,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是世界大势使然。大湖流域,自然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既是孕育和发展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也是兴起和承载工业文明的重要区域,但是,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鄱阳湖内连五河、外通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千百年来,为孕育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为145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的15.6%,超过黄河、淮河与海河入海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流域的水量大小、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决不是只讲生态不讲发展,而是要把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统一于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矛盾是普遍的,但事物又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似乎有不可融合的界限,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生态与经济、社会必然会由对立走向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应对得当、转型到位,就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平稳进步;否则,不仅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也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系统性风险。如何取舍抉择,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又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世界眼光、时代精神,努力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开创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协调统一的新局面。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鄱阳湖地区是江西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适宜开发的地区,以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该区域的发展,并作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去年,党中央确定江西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份,试点工作一开始,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科学发展思路、创新科学发展举措,从江西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这是江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实践,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发展和提升。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化危为机、危中求进,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立足当前保增长,又着眼长远增后劲,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力争在这一轮经济波动中实现江西经济在全国位次前移。
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央领导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多次鼓励江西干部群众“江西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要求我们“继续努力,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中央领导同志在有关文件上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我们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将以此为统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率先取得突破。同时,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造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鼎力支持,有4400万江西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奋力拼搏,我们一定能够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五篇:以四个军休建设谱写新华章
以“四个军休建设”谱写新篇章
——潍坊市军休中心打造“服务型军休”工作纪实
近年来,潍坊市军休中心坚持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服务国防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军休干部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各种优势,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着力打造“四个军休建设”,确保了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的全面落实,赢得了军休人员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谱写出了“服务型军休”的新华章。
夯实基础建设,谱写“温馨军休”新篇章
军休中心坚持强化硬件、提升软件两手抓,把规范化管理和文明服务纳入创建工作的基础。坚持开展亲情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他们要求工作人员把军休干部像亲人一样对待,真正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清茶解渴、一席交谈释疑、一腔热情办事、一声祝福道别。同时,工作人员不定期到军休干部家中串门走访,沟通思想,了解困难,搜集建议,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真正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军休中心的老干部们多数爱好门球运动却苦于没有活动场所,考虑到这个问题,今年五月份,军休中心门球场正式启用,老人们有了自己的体育活动场所,确保了军休干部的身体健康。一位军休干部由衷赞扬道:军休干部越活越年轻。
提升服务质量,谱写“幸福军休”新篇章 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位军休干部是军休中心每位服务人员的天职。曾经有位外地军休干部一开始对移交到潍坊市军休中心有顾虑,但是移交后才发现军休中心的服务面面俱到,他跟自己的老伴说:“早知道这里这样好就早点转过来了!”
用真诚去帮助每一位军休干部解决实际困难是军休中心一直以来的宗旨。已故的军休干部雷兴建在世时一年病重两三次,每次病重后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及时探望,还对老干部的家属们说:“需要人就去人,需要物我们就去物,万事不要太担心。”在雷老病重的最后一次,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次,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刻赶到老人所在的医院,从病重到去世全程陪护,在老人已故后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体谅到老人的家属子女悲痛劳累,不仅在各种细节上给予帮助和安慰,甚至联系殡仪馆等事宜也是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做的,对于这些帮助,雷老的亲人感激不尽。
落实两个待遇,谱写“和谐军休”新篇章
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直接关系到军休干部的切身利益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军休中心始终坚持把落实军休干部的两个待遇放在全中心服务工作的首位,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接受军休干部对全中心发展决策和财务管理的监督。
在落实军休干部政治待遇上,他们分四个支部不定期召开党支部座谈会,充分发挥军休干部的主人翁精神,积极鼓励他们为创建和谐军休家园出谋划策。
在落实军休干部的生活待遇上,他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将每个军休干部的生活费、各项补贴以及每年的调增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他们手中。为促进军休干部彼此间沟通,深入落实生活待遇,还先后为老干部印制了通讯录和免费配发了12343老年专用一键通手机。对军休干部提出的各种疑问,他们坚持耐心细致地依照文件规定逐一解释清楚,现场核对明白,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扣,发放资费杜绝差错。
丰富文体活动,谱写“文化军休”新篇章
军休中心一直以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各项社会活动,注重引导和促进军休干部融入社会、奉献爱心,为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搭建了平台。
今年四月,军休中心代表民政局参加第29届国际风筝会,这是军休中心第一次代表民政系统参赛,军休中心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将此事认真落实,考察了多处风筝制作工厂,利用周末时间想思路,做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和创新三等奖的好成绩。
此外,他们按照军休干部特长,先后建立了两处活动室。让他们到户外多走走,彼此间多交流,从而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友谊。他们先后组织军休干部到湿地公园、青云山等地放松心情。考虑到老干部们的身体状况参差不齐,每次出游尽量安排潍坊周边的旅游景区,每次出游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进行全程监督陪护,让老干部们玩的开心、舒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