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雇试用期新员工的关键点
解雇试用期新员工的关键点
6小时前 42人浏览 1人评论 3人收藏
新员工顺利度过试用期快速进入角色是每个企业都期望的,然而事与愿违,解雇没有通过试用的新员工也是每个企业都会遭遇的。如果因此劳资双方闹得不愉快,甚至对簿公堂,于情于理受伤的又岂只是劳动者?企业能否防患未然,规避这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
为避免用人单位随意解除试用期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限制用人单位用工权力,《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解雇加以限制性规定,即用人单位只能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39条、40条法定的8种情形解除试用期员工,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在管理上丝毫没有自主权。实践中,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雇劳动者时,时常被劳动者告上法庭,更为可悲的是,大部分都是以用人单位败诉而告终。8大法定条件中有3种须被动遵循法律规定,而另外5种则带有协商与约定的意思在其中,用人单位也可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低风险低成本的实施试用期解雇行为。
情形一: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成功援引本条款解雇处于试用期的员工,一般须有能力做到以下3个方面:首先,用人单位须制定各个岗位的录用条件,录用条件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岗位对劳动者的任职资格要求;其次,用人单位将岗位录用条件告知劳动者,劳动者必须明确知悉所在岗位的录用条件;最后,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然而要做到这三个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繁多,工作职责千差万别,人力资源部门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岗位都制定详细的录用标准,所以实施难度非常高。解决之道:录用条件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只能在发布的招聘广告或者岗位说明书中注明,还可以在试用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判断。用人单位可以转变操作思路,将劳动者在试用期接受
用人单位的考核或考试,作为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标准,这样用人单位就掌握了对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主动权,极大简化了适用本法条的难度。
比如,在劳动合同中可以这样约定:乙方处于试用期间内,甲方会根据乙方入职岗位需要安排各种考核,包括但不仅限于新员工培训考核、转正答辩、笔试、撰写方案、拟定文件、工作满意度评估等方式,若试用期某项考核不合格或者考试作弊的,属于乙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甲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情形二: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援引本款解雇试用期的员工必须要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下足功夫,这包括:用人单位制定涉及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履行法定的民主程序,否则容易承担规章制度无效的后果;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劳动者的哪些情形是属于严重情形,不同公司对严重程度界定有所差异,这些内容必须在规章制度中明示;用人单位必须履行规章制度的告知义务,而不是束之高阁,使员工无从知晓。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要能根据此法条解雇试用期劳动者是相当的困难,如果用人单位未设置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别说是期望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要件,单就一个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而言,几乎就不太可能援引本法条解雇试用期劳动者。
解决之道: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有效组织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规章制度是与全体劳动者产生法律关系的。除此以外,还有用人单位与每个劳动者产生法律关系的工具——劳动合同。从法律效力来看,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因此,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全面梳理涉及到劳动者管理的重要事项,将核心或长期不变的内容直接列入劳动合同约定内容中,避开规章制度制定的难题,使之成为劳动合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乙方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①在职期间连续旷工3天及以上,或在1个年度内旷工5次及以上。②1个月迟到、早退或擅离职守累计6次及以上。③在职期间,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吸食毒品、嫖娼、卖淫等活动,或因违法行为被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拘留、劳动教养。④乙方在职期间,不胜任工作,且不服从公司岗位或者工作内容调整。⑤乙方在职期间,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⑥私自占有甲方、客户或第三方财物的。⑦其他违反社会公德、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情形三: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
实务难点:本法条中“营私舞弊”相对容易认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往往纠结在“严重失职”与“重大损害”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很难讲清楚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严重失职”;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没有明示什么程度的损害属于“重大损害”,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没有清晰界定好这两个问题之前,用人单位援引本款解雇试用期的劳动者,容易导致劳动争议上的被动。
解决之道:用人单位必须要明确建立其本单位重大损害的标准,以及认定重大损害的程序,即时通报劳动者给单位造成的重大损害。损害既可以包括物质上的损失,也可以包括非物质上的损失,如用人单位的声誉、美誉度等无形资产。对于重大损害标准,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组织的发展阶段与规模不同而差别对待。至于“严重失职”,用人单位无法穷尽也没有必要将全部的情形都列明,实际上,“重大损害”是“严重失职”的后果,用人单位可以反向界定“严重失职”,保留最终确认劳动者是否属于“严重失职”的权利,当然也需要排除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因乙方过失或故意给甲方造成损害的,乙方须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重大损害的认定
标准为大于5000元人民币、新闻媒体刊登批判性报道或被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批评或处罚的),乙方须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同时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本条所称“严重失职”指除不可抗力以外的原因,乙方职责范围内造成公司重大损害的情形,并经过公司认定的。
情形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而拒不改正的。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要界定“严重影响”或者“拒不改正”的范畴,必须收集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劳动者属于严重影响本职工作,或者拒不改正,这都是较为困难的,即使用人单位能够举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性价比来看也是不高的。
解决之道:这个条款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只要劳动者对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二种是不管劳动者是否对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只要用人单位提出,劳动者没有改正的,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考虑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不好取证,对工作任务的严重影响难以明确,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直接约定不得建立双重劳动关系,否则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这样处理就比较简单,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就此在劳动合同中进行细化约定。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在职期间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或直接、间接、实际控制、参与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甲方有竞争的业务,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情形五:劳动者以欺诈手段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
实务难点:本条款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常见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用人单位往往缺少对劳动者“欺诈手段”的具体界定,对劳动者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模糊不清。第二,用
人单位未能有效收集与劳动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涉及到劳动者签名的材料。缺少了此部分材料或用人单位根本无法证明是劳动者本人提供,还是其他人提供的材料,是用人单位败诉的主要原因。
解决之道:本条款是《劳动合同法》第3条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应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必须全面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否则劳动合同建立的基础就不存在。用人单位要成功援引本条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用人单位须制定规范的《员工入职登记表》供劳动者书面填写。其次,做好劳动者入职材料收集工作,核对原件保留本人签名的复印件。最后,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详细条款,并做好相应的背景调查工作。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①诚实信用是甲方招用乙方的绝对标准之一,甲方绝对不招用非诚实信用者;甲方在完全信赖乙方提供的任何信息或资料是合法真实的情况下,与乙方签订此劳动合同;在签订合同前/时,若乙方做出的健康状况承诺、知识技能承诺、工作经历承诺不真实、不客观或者虚假,或乙方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误导甲方做出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错误决定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乙方行为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乙方应当赔偿因此给甲方带来的经济损失。②乙方对所提交的信息或资料确认真实、合法。乙方同意授权甲方对其背景调查,包括其提交的任何信息或资料。若乙方在职期间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属于非诚实信用行为,且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篇:企业新员工培训的4大关键点
企业新员工培训的4大关键点
新员工培训室企业高层非常关注的问题,而新员工培训也是很需要关注的问题。新员工的企业培训是有些不同的,而这些需要注意的不同点有哪些呢?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新员工培训第一,在适用范围上,我们考虑:
在此规划之列的应该主要是大、中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或拥有一年左右工作经验的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为什么选择这类人群呢?因为他们绝大部分人刚刚走上社会,社会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对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单纯,这类人就像一张白纸样,等待着开发与引导。而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企业的文化、观念,形成较普遍的价值认同。作为企业来说也应该给与他们机会,让他们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培育平台,这样也是企业对员工、社会负责任的一种姿态与表现。
新员工培训第二,明确试用期限与薪资待遇。
作为新员工来说,这两块应该是他们入司前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弹性比较大,可能让他们觉得人为因素含量过高,对企业的信任感会产生一定的危机。所以,我们认为,在和新员工谈待遇方面问题时,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从现行的《劳动合同法》来看,半年是最长的试用期限,但是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已经有很少的公司采用半年试用期的了。钮伟彤——实战派公文写作专家。1.专业背景: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2.工作背景:10年以上行政公文写作及高等文秘教学经历。曾在北京高等秘书学院、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并连续多年获得两家学院优秀讲师称号。广受企业及学员欢迎。3.主讲课程:
1、《公文写作与处理》;
2、《行政文秘精英训练》;
3、《机关公文写作》;
4、《档案管理实务》;
5、《演讲与口才》。4.培训特点:生动、易懂、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公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具体分析并互动,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写作规律。5.标杆客户:伊利集团。由于我的《实战公文写作》《行政文秘精英训练》课程深受内蒙伊利集团学员欢迎,2009年8月我被内蒙古伊利集团评为优秀讲师。6.恪守的格言:努力、进取、负责的地对待每一件事。目前职务: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行政文秘学院副院长。而参照即将通过的新《劳动合同法》,只有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技术研发等岗位使用半年试用期,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对三个月的试用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我们建议:在和他们谈这方面问题时,我们也能否给予三个月的试用期标准。薪资方面,因为公司对试用期员工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就不累赘多言了。
新员工培训第三,构建一套易于管理并方便操作的新员工控制体系。
我们的新员工有很多时候被当作“灭火队员”来使用,让人感觉这样使用的成本过高,代价过于残酷,而他们也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这样选择逃避的可能就比较高了。我们思考,车间在分配他们工作的时候,能不能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很多人刚刚从学校毕业,对高强度的劳动量肯定不能马上适应,对他们的使用还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夜班制度建议暂时不在他们身上运用,希望在他们对团队、环境、工艺熟悉后再采用。因此,工作安排应该更注重有序性与合理协调性。另外,确定督导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督察很有必要,新员工培训才进公司后,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的,他们很希望去接触新的事物,但苦于找不到适当的渠道,这样有时甚至会感到很茫然。因此,为他们选择一位比较合适的督
导人员对他们合理引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考虑到我们车间操作工的总体素质还有待加强,那么如果我们选择他们作为督导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并不太合适,因此,我们车间的管理人员能否兼领此任呢?应该说这类新员工每次来公司的人员数量并不是很多,操作起来的难度系数还是比较适中的。同时,我们办公室也应该对他们的情况适时跟踪,了解他们的状态。
新员工培训第四,应该更清晰地了解新员工的真实想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作为新人来说,他们内心其实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而我们也有义务去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增加与他们交流的渠道。因此,我们考虑采取让新员工记日志的方式来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想法,在陌生的环境下,往往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更加顺畅。为了保证日志的内容真实可信,我们建议:由我们办公室作为日志的直接承接人,而我们也可以将日志中的有价值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通过日志的手段我们可能比较好地了解到我们工作中的某些不足之处,也方便我们增进与新员工的沟通理解。
第三篇:解雇试用期员工的难点
解雇试用期员工的难点 新员工顺利度过试用期快速进入角色是每个企业都期望的,然而事与愿违,解雇没有通过试用的新员工也是每个企业都会遭遇的。如果因此劳资双方闹得不愉快,甚至对簿公堂,于情于理受伤的又岂只是劳动者?企业能否防患未然,规避这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 为避免用人单位随意解除试用期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限制用人单位用工权力,《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解雇加以限制性规定,即用人单位只能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40条法定的8种情形解除试用期员工,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在管理上丝毫没有自主权。实践中,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雇劳动者时,时常被劳动者告上法庭,更为可悲的是,大部分都是以用人单位败诉而告终。8大法定条件中有3种须被动遵循法律规定,而另外5种则带有协商与约定的意思在其中,用人单位也可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低风险低成本的实施试用期解雇行为。
情形一: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成功援引本条款解雇处于试用期的员工,一般须有能力做到以下3个方面:首先,用人单位须制定各个岗位的录用条件,录用条件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岗位对劳动者的任职资格要求;其次,用人单位将岗位录用条件告知劳动者,劳动者必须明确知悉所在岗位的录用条件;最后,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然而要做到这三个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繁多,工作职责千差万别,人力资源部门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岗位都制定详细的录用标准,所以实施难度非常高。
解决之道:录用条件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只能在发布的招聘广告或者岗位说明书中注明,还可以在试用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判断。用人单位可以转变操作思路,将劳动者在试用期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核或考试,作为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标准,这样用人单位就掌握了对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主动权,极大简化了适用本法条的难度。
比如,在劳动合同中可以这样约定:乙方处于试用期间内,甲方会根据乙方入职岗位需要安排各种考核,包括但不仅限于新员工培训考核、转正答辩、笔试、撰写方案、拟定文件、工作满意度评估等方式,若试用期某项考核不合格或者考试作弊的,属于乙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甲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情形二: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援引本款解雇试用期的员工必须要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下足功夫,这包括:用人单位制定涉及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履行法定的民主程序,否则容易承担规章制度无效的后果;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劳动者的哪些情形是属于严重情形,不同公司对严重程度界定有所差异,这些内容必须在规章制度中明示;用人单位必须履行规章制度的告知义务,而不是束之高阁,使员工无从知晓。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要能根据此法条解雇试用期劳动者是相当的困难,如果用人单位未设置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别说是期望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要件,单就一个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而言,几乎就不太可能援引本法条解雇试用期劳动者。
解决之道: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有效组织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规章制度是与全体劳动者产生法律关系的。除此以外,还有用人单位与每个劳动者产生法律关系的工具——劳动合同。从法律效力来看,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因此,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全面梳理涉及到劳动者管理的重要事项,将核心或长期不变的内容直接列入劳动合同约定内容中,避开规章制度制定的难题,使之成为劳动合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乙方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①在职期间连续旷工3天及以上,或在1个内旷工5次及以上。②1个月迟到、早退或擅离职守累计6次及以上。③在职期间,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吸食毒品、嫖娼、卖淫等活动,或因违法行为被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拘留、劳动教养。④乙方在职期间,不胜任工作,且不服从公司岗位或者工作内容调整。⑤乙方在职期间,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⑥私自占有甲方、客户或第三方财物的。⑦其他违反社会公德、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
情形三: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
实务难点:本法条中“营私舞弊”相对容易认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往往纠结在“严重失职”与“重大损害”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很难讲清楚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严重失职”;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没有明示什么程度的损害属于“重大损害”,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没有清晰界定好这两个问题之前,用人单位援引本款解雇试用期的劳动者,容易导致劳动争议上的被动。
新员工顺利度过试用期快速进入角色是每个企业都期望的,然而事与愿违,解雇没有通过试用的新员工也是每个企业都会遭遇的。如果因此劳资双方闹得不愉快,甚至对簿公堂,于情于理受伤的又岂只是劳动者?企业能否防患未然,规避这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
为避免用人单位随意解除试用期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限制用人单位用工权力,《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解雇加以限制性规定,即用人单位只能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40条法定的8种情形解除试用期员工,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在管理上丝毫没有自主权。实践中,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雇劳动者时,时常被劳动者告上法庭,更为可悲的是,大部分都是以用人单位败诉而告终。8大法定条件中有3种须被动遵循法律规定,而另外5种则带有协商与约定的意思在其中,用人单位也可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低风险低成本的实施试用期解雇行为。
情形一: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成功援引本条款解雇处于试用期的员工,一般须有能力做到以下3个方面:首先,用人单位须制定各个岗位的录用条件,录用条件应客观准确地反映岗位对劳动者的任职资格要求;其次,用人单位将岗位录用条件告知劳动者,劳动者必须明确知悉所在岗位的录用条件;最后,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然而要做到这三个方面,对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并非易事,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繁多,工作职责千差万别,人力资源部门不可能做到对每个岗位都制定详细的录用标准,所以实施难度非常高。
解决之道:录用条件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只能在发布的招聘广告或者岗位说明书中注明,还可以在试用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判断。用人单位可以转变操作思路,将劳动者在试用期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核或考试,作为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标准,这样用人单位就掌握了对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主动权,极大简化了适用本法条的难度。
比如,在劳动合同中可以这样约定:乙方处于试用期间内,甲方会根据乙方入职岗位需要安排各种考核,包括但不仅限于新员工培训考核、转正答辩、笔试、撰写方案、拟定文件、工作满意度评估等方式,若试用期某项考核不合格或者考试作弊的,属于乙方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甲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情形二: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援引本款解雇试用期的员工必须要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下足功夫,这包括:用人单位制定涉及劳动者权益的规章制度必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履行法定的民主程序,否则容易承担规章制度无效的后果;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劳动者的哪些情形是属于严重情形,不同公司对严重程度界定有所差异,这些内容必须在规章制度中明示;用人单位必须履行规章制度的告知义务,而不是束之高阁,使员工无从知晓。对于大部分用人单位来说,要能根据此法条解雇试用期劳动者是相当的困难,如果用人单位未设置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别说是期望符合法律规定的全部要件,单就一个规章制度的合法性而言,几乎就不太可能援引本法条解雇试用期劳动者。
解决之道: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有效组织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规章制度是与全体劳动者产生法律关系的。除此以外,还有用人单位与每个劳动者产生法律关系的工具——劳动合同。从法律效力来看,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因此,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全面梳理涉及到劳动者管理的重要事项,将核心或长期不变的内容直接列入劳动合同约定内容中,避开规章制度制定的难题,使之成为劳动合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乙方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属于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①在职期间连续旷工3天及以上,或在1个内旷工5次及以上。②1个月迟到、早退或擅离职守累计6次及以上。③在职期间,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吸食毒品、嫖娼、卖淫等活动,或因违法行为被国家机关采取强制措施、拘留、劳动教养。④乙方在职期间,不胜任工作,且不服从公司岗位或者工作内容调整。⑤乙方在职期间,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⑥私自占有甲方、客户或第三方财物的。⑦其他违反社会公德、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
情形三: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
实务难点:本法条中“营私舞弊”相对容易认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往往纠结在“严重失职”与“重大损害”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很难讲清楚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严重失职”;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没有明示什么程度的损害属于“重大损害”,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没有清晰界定好这两个问题之前,用人单位援引本款解雇试用期的劳动者,容易导致劳动争议上的被动。
解决之道:用人单位必须要明确建立其本单位重大损害的标准,以及认定重大损害的程序,即时通报劳动者给单位造成的重大损害。损害既可以包括物质上的损失,也可以包括非物质上的损失,如用人单位的声誉、美誉度等无形资产。对于重大损害标准,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组织的发展阶段与规模不同而差别对待。至于“严重失职”,用人单位无法穷尽也没有必要将全部的情形都列明,实际上,“重大损害”是“严重失职”的后果,用人单位可以反向界定“严重失职”,保留最终确认劳动者是否属于“严重失职”的权利,当然也需要排除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因乙方过失或故意给甲方造成损害的,乙方须承担完全的赔偿责任。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重大损害的认定标准为大于5000元人民币、新闻媒体刊登批判性报道或被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批评或处罚的),乙方须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同时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本条所称“严重失职”指除不可抗力以外的原因,乙方职责范围内造成公司重大损害的情形,并经过公司认定的。情形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而拒不改正的。
实务难点:用人单位要界定“严重影响”或者“拒不改正”的范畴,必须收集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劳动者属于严重影响本职工作,或者拒不改正,这都是较为困难的,即使用人单位能够举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性价比来看也是不高的。解决之道:这个条款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情形:第一种是只要劳动者对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二种是不管劳动者是否对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只要用人单位提出,劳动者没有改正的,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考虑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不好取证,对工作任务的严重影响难以明确,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直接约定不得建立双重劳动关系,否则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这样处理就比较简单,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就此在劳动合同中进行细化约定。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在职期间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或直接、间接、实际控制、参与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甲方有竞争的业务,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并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情形五:劳动者以欺诈手段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
实务难点:本条款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常见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用人单位往往缺少对劳动者“欺诈手段”的具体界定,对劳动者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模糊不清。第二,用人单位未能有效收集与劳动者相关的材料,尤其是涉及到劳动者签名的材料。缺少了此部分材料或用人单位根本无法证明是劳动者本人提供,还是其他人提供的材料,是用人单位败诉的主要原因。
解决之道:本条款是《劳动合同法》第3条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应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必须全面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否则劳动合同建立的基础就不存在。用人单位要成功援引本条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用人单位须制定规范的《员工入职登记表》供劳动者书面填写。其次,做好劳动者入职材料收集工作,核对原件保留本人签名的复印件。最后,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详细条款,并做好相应的背景调查工作。
比如,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如下条款:①诚实信用是甲方招用乙方的绝对标准之一,甲方绝对不招用非诚实信用者;甲方在完全信赖乙方提供的任何信息或资料是合法真实的情况下,与乙方签订此劳动合同;在签订合同前/时,若乙方做出的健康状况承诺、知识技能承诺、工作经历承诺不真实、不客观或者虚假,或乙方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误导甲方做出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错误决定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乙方行为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乙方应当赔偿因此给甲方带来的经济损失。②乙方对所提交的信息或资料确认真实、合法。乙方同意授权甲方对其背景调查,包括其提交的任何信息或资料。若乙方在职期间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真实情况,属于非诚实信用行为,且属于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第四篇:如何合法解雇试用期员工
如何合法解雇试用期员工?
A公司的做法还不太完善,如果强制执行下去,可能面临仲裁和被诉,最终极可能败诉,如果我是A公司HR经理,就按如下程序来处理:
1、找李小姐的直接上级交流:详细了解李小姐“工作拖位、事情完成差强人意、不够机灵”的具体表现,以及平时是否给予及时提醒或谈话并要求其改善,是否及时记录交谈内容等。同时,说明劳动合同法虽然规定员工试用期不合格,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也需证据充分,否则如果员工不服甚至走上法律渠道,在证据不充分情形下,公司是容易败诉的。如果这些记录都很全,甚至有李小姐写的改善书而且有签名和日期,就好办了。但我相信,李小姐的上司应该这些,于是,就可以抛出“暂时不要解除其合同,我们共同给她提出来存在的问题要求其在一个月的限期内改正,并劝其写一份改善书。”,相信能够达成此共识。
2、共同找“公司觉得”的上级:与李小姐的部门领导一起共同找“公司觉得”或者要求解除李小姐劳动合同的领导,汇报相关情况,说明利害关系,相信也能够达到以上共识的。
3、找李小姐谈话:与李小姐部门领导一起,找李小姐谈话,先肯定其2个月来付出的劳动和辛苦,肯定其做出一定的成绩(李小姐应该不会有抵触情绪),然后说明前台文员的工作职责、能力要求、平时注意事项等,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以上问题,希望其慢慢改善(李小姐应该感觉到公司对其试用表现不满意),然后说明劳动合同法有规定,如果员工在试用期表现不合格,用人单位是可以辞退员工的,只要理由充分、证据合理,也不会给员工赔偿的,不信你自己可以去咨询律师(李小姐此时心里比较虚了),但公司还是看到李小姐一些积极方面,经过与公司领导商量,同意给予李小姐一个月改正的机会,希望李小姐重视并切实拿出行动,同时也相信李小姐能够做得更好,并请李小姐写一份改善保证书,比如写上“感谢领导给予我的一个月改正机会,我一定努力工作,改正工作拖拉、不够机灵、不能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的缺点,如果改善效果不好,自己愿意离职”(如果李小姐看重此工作就会写,如果不重视可能就会此时主动请辞,如果请辞,本人就可以表达:工作这么多年,如果李小姐不介意,我可以帮你推荐一些比较好的公司,你去试下,也算给双方一个台阶下,通过这样的交流,李小姐应该就在我们掌控之中了)。提醒下: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本次谈话内容都需要在笔记本上简要记载,并请李小姐及其部门领导共同签字承认,当然,本人自己也要签字,只要是真诚沟通交流,签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4、分别处理:不管是哪种结果,第一时间都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希望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李小姐主动请辞,按离职流程办理就行;如果李小姐愿意再试用一个月,就请李小姐上级密切观察表现,并及时找其谈话,谈话要有三人在场并每人签字。届时如果确实改善了,经过努力改造了一个人,让其留下来未尝不可;如果仍存在那些问题,相信有据在手,她不主动请辞都不行啊,即使上诉她也会输的。
5、开协调会:针对李小姐试用不合格而没有及时留下书面证据的事,本人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个协调会,提醒各位其中存在的隐患,将会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会也各位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提醒各位:一是要及时发现不合格的试用员工,越早越好,过了试用期是最难处理的;二是希望抽时间及时与试用期员工交流,表扬积极的方面,提醒存在的问题、要求达成的工作业绩水平,并要求限期改善,同时需要签字确认,留下书面证据。会后形成会议纪要,并抄送公司领导。
6、HR部门反省:通过李小姐及协调会后,我认为,HR部门也应反省以下二点:
(1)各岗位JD完善否:“工作拖拉,完成任务差强人意,不够机灵”在JD中是如何表达的,有没有量化的体现,重新疏理、修改各JD,以免引起歧义。
(2)第1次签3年?当然,目前不少单位第1次签劳动合同都会签3年,一是要将试用期控制到六个月,为公司节约成本;二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员工试用不合格,后面还有时间,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三是可以第2次签5年,于是你要工作到第九年才能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着实为公司考虑得比较长远。但我想说,如果第1次只签1年,试用期就1个月,会不会好些呢?这就更要求HR部门和用人部门对试用期员工的表现要及时反应,可以及时解决问题,避免因时间拖延带来的麻烦,当然第2次就可以签5年、7年等劳动合同的,一样可以达到推迟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到来。不过,各有利弊,看各人的选择了。
具备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但我认为,做为HR工作者,面临的各种问题非常多,也没有可以直接借用的经验,哪怕你是工作上十年、二十年的HR者,可能天天也会面临新的情况发生,我以为:只有走群众路线,发挥HR部门各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联合公司各部门人员,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各种HR问题的预防措施才是要提前做的啊。
第五篇:营销关键点
提高营销系统的执行力
良好的组织体系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
提高执行力不仅要靠提高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来实现,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健全的组织体系,构建起完整、高效、有战斗力的经营开发职能部门,从而形成良好的管理平台推动各项营销工作的顺利执行。
完善的制度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制定清晰的业务流程,对各部门在业务流程中的职能进行定位,做到定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业务工作的顺利流畅展开。将经营管理工作从“靠领导推动”转化为“靠制度推动”。
合理的绩效考核时提高执行力的动力
营销系统工作人员专业有分工,工作量大小有区别,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营销奖惩管理办法,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工作环境,使大家在同样的平台上展开公平的竞争,并且获得公平的回报,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展开合理的内部竞争,保持工作与收获的公平和合理,从而推动执行力的提升。
专业的业务人员是提高执行力的保证
营销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具体业务人员的操作,营销作为一项专业性、技能性、实效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必然要求专业素质高的人员来完成。营销人员尤其是办事处人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强化就能实现的,要有一个培训的过程,培训所能取得多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被培养人员的基本素质、潜质和对营销工作的态度。在当前面临的投标任务量大、完成营销指标压力大的形势下,亟待加强营销系统的人员补充与培训,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营销形势。
敬业的工作态度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个人之间能力有高低、水平有差距,但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能取得多大的工作成果。一个人只要有心,对营销工作充满热情,那么即使在短期内他能力不足、水平有限,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培训、学习来实现能力的提升、水平的提高。相反一个人即使水平再高、业务再出色,但是他对营销工作失去激情、没有兴趣,那么他也是搞不好营销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