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

时间:2019-05-14 09:1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

第一篇: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

靖江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经验和启示

靖江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北岸,市域面积665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1个街道办、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68.2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540亿元,财政收入近12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苏中领先,居江苏省第八位,全国百强县(市)第三十四位。靖江连续五年获评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县,今年2月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该市的做法和经验如下:

近年来,针对“人均耕地少,可垦后备资源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多,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对土地的需求多”的“两多两少”土地市情,靖江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加强和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的各项要求,突出五个坚持,不断探索创新科学管地用地的新思路、新举措。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坚持行政推动促模范创建。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和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市双创领导小组,提出“两有两无”(有丰富的创建内容、有扎实的创建措施,无闲置低效用地、无乱占滥用土地)创建目标。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监管部门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创建目标责任状,严格专项考核,对创建先

1进单位,核发专项考核奖;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年度考评实行“一票否决”。

2、坚持市场配置促资源优化。靖江市出台系列配套文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建立节约用地新机制。《靖江市新增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办法(试行)》,对新增工业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让市场决定工业用地归属。建立工业用地准入机制。将全市工业用地项目分为重大点供及单独选址项目、成长型(高产出)企业项目和中小型企业项目等三种类型,并规定相应的准入条件。达不到准入条件的,不予供地,统一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建立用地指标竞价机制。规定原有成长型(高产出)项目采取“先竞拍用地指标、再进行规划选址”的方式;新办中小企业项目采取“先选址后竞价”方式,既保证老企业做大做强,又满足新企业的创业需求,工业用地逐步走上“举牌拿土地、市场定价格”轨道。建立产出达标奖励机制。企业在投产后三年内亩均税收达到规定标准的,市政府将超出保底价(25万元/亩)的出让金按一定比例予以奖励,超得越多、奖得越多。

3、坚持规划引导促用地转型。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引导要素向沿江集聚、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产业发展上:全部撤销镇级工业园区,新建工业项目一律进开发区;城市建设上,优先供应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完善城市总体功能布局,不断吸引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

建设用地管理上,严格控制老旧村庄翻(改、扩)建住宅,以现有建制镇和老集镇为依托,强化规划引导,推进农民集中居住。

4、坚持强化监管促高效集约。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从严控制新增用地规模。对粗放用地项目,通过用地预审坚决核减超标准用地;对集约用地项目,特别是建设四层以上标准厂房项目,优先供地、优惠供地。实行工业用地履约保证金制度。工业用地出让时,按照实际成交价款收取4%-10%履约保证金,项目按期竣工达产后,年度亩均产出税收不达标的,没收履约保证金。对闲置土地进行依法分类处置,对因学校撤并以及关停、破产倒闭企业土地,重新规划布局或“腾笼换鸟”,促进二次入市流转。

5、坚持“三模联创”促依法规范。靖江市坚持土地执法模范市、土地管理模范镇、基本农田保护模范村“三模联创”,将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与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活动紧密结合。增加土地执法在综合百分考核中的权重,设立土地执法和土地信访专项考核奖。构建执法长效机制,国土与法院联动,推行行政命令行为强制执行制度,将司法介入提前到下发停工通知阶段。市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土地联动执法,提高案件查处的震慑力。

第二篇:经济开发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经验材料

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助推经济开发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1年9月)

首先,感谢国土资源部一直以来对经济开发区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几年来,经开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推动开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科学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资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在探索新形势下适应开发区发展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经开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情况

经开区是我市实现城市转型、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平台,经开区目前已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已开发区域实现了“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完善;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8.3亿元,实现利税18.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44%以上,入驻企业203家,安排就业人员2.47万人。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位于省级开发区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用。

几年来,经开区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方面得到了国家、省、市国土部门的认可,各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位于省级开发区前列,其中综合容积率0.54,建筑密度33.8%,工业用地建筑系数57.36%,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4278.32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5377.54万元/公顷,土地供应率达到75.66%,土地建成率达到94.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总体规划控制作用,科学合理控制用地规模。

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坚持以规划定方向,以项目定土地,以投资定面积,以土地定产出,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行政办公等非工业用地规模,严格执行禁止限制供地目录,对于“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不予安排用地,保证主导产业发展用地,努力将**经开区打造成国家级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

(二)提高项目用地准入门槛,着力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投资强度指标作为经开区控制指标,产出强度取相应控制指标的1.5倍;通过产业配比开发的方式,吸引工业地产开发商按照统一规划投资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孵化器、产业社区中心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亿元以下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全部进入标准化厂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场所,为招商引资腾出了用地空间,提高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了产业集中和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土地利用效益。

(三)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效率。

超前谋划土地开发建设方案,做好土地收储及申报批次等相关工作,采取分期供地、缴纳保证金等方式,在确保高效及时供地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出现闲置土地。建设项目供地后,坚持每季度到项目现场核查一次,填写《项目建设施工进度表》,详细记录项目施工建设情况。对未开工建设或未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进度的,督促项目单位抓紧施工;对逾期未完成施工进度,形成闲置或低效用地的,按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对未达标准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督促其尽快整改达标,实现建成投产。

(四)坚持土地节约挖潜,杜绝土地低效浪费使用。几年来,经开区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一直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关停企业和闲置土地安排建设项目,针对每一宗闲置土地,“一地一策”,制定处置方案,积极盘活闲置、空闲土地,变闲为宝,提高土地二次利用效率我们对闲置两年以上的破产、停产企业建设用地进行了收储,使800多亩闲置土地重新得到利用。

三、存在的矛盾

经开区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制约科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矛盾,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规定与现实用地需求不确定性的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定位与定量相一致的要求,对各类用地布局作出了刚性的规定。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各有侧重,造成两者在规划期限和用地规模预测上不完全一致,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同时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有限,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宏观上遵循保障重点,分散实施的原则,在微观上注重集约利用,分步推进的原则,使之与现实用地需求中数量、区位的不确定性之间难以衔接。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限制,使规划调整难、繁、慢,审批要求高,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要求。

(二)耕地占用量大与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耕地“占补平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法定义务。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增加,必将同步带来耕地补充量的增加。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全面推开,可开发的资源日益减少,且以后开发整理难度越来越大,耕地补充成本越来越高,单位面积投入成本相应提高,因此,由于受到资源和资金的双重压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三)企业谋求低成本扩张与国家要求集约用地之间的矛盾。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纵深推进,许多企业纷纷落户。然而一些规模企业往往站在自身的发展角度,要求预留一定的企业发展空间,特别是一些资金投入大、建设分期实施的项目和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往往会有几年的投入建设期,这就必然会导致一定时期内土地征而不用现象的出现,使一部分土地闲置,也造成土地和建设用地指标的紧张。因而,既要体现集约利用土地要求,又要兼顾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这也是造成用地发展空间不足的一对矛盾。

四、下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的想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效能管理,强化建设用地考核,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市情、区情的开发区土地利用新路子,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是全面开展土地合同验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工业类项目土地合同验收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用地审批后监管,实现土地全程管理。具体想法是工业类项目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要先进行土地合同验收,不通过验收不办理房屋初始登记,同时依据工业类项目土地合同上的建设期限在土地证上加注有效期,通过土地合同验收后,项目单位可以申请换证。

二是建立清理闲置土地工作机制,提高土地二次利用效率。我们的初步考虑是,对未按土地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全部开发建设、使厂区内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的工业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收回、收取闲置费、收取违约金、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未按土地合同约定的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等规划条件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项目,采取收取违约金、责令拆除等措施予以处理;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用途,将工业用地改作商业等其它用途的项目,根据《土地管理法》,责令其交还土地并处以罚款。同时,摸索将合同验收工作从工业类项目扩展到全部项目用地,杜绝闲置土地的发生,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适时开展“腾笼换鸟”,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探索建立优扶劣汰的管理机制。针对建区初期形成的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值少和土地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的企业,采取入户调查,走访税务、工商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注册资金、实际到位资金、经营状况、近3年的工业总产值(主营收入)、税收情况、解决就业人数等相关情况,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效益不佳及已经停产不用的企业进行清理,“腾笼换鸟”,腾出土地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用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

四是建立区域建设用地档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管理绩效。结合经开区战略发展规划和空间概念性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规划、审批、地籍、建设、投入产出等数据与地籍图斑和空间影像结合,以数据库形式建立区域内建设用地档案,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绩效。

第三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园区用地规划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注重行业集中布局和产业优化互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园区范围内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理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监管管理办法》,2市场化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粗放,深挖潜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提效率”的服务理念,采取计划用地、项目争地、依法供地、集约用地、拆迁增地等多条路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在土地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四篇:论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市人民政府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在急剧增加,这使得本来就人多地少的**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据2003年底统计,市区人均土地面积大大低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主要城市。更为严重的是,市区实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仅剩13.67万亩。按近年来市区年均建设用地1.82万亩的速度测算,现有用地空间仅能维持市区不足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深化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工作中,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优化城市规划,放宽容积率限制、放宽建筑高度限制,严格控制建筑密度、严格控制绿地率),完善了建设项目用地监管考核机制,全面清理了闲置土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坚持“一优两宽两严”,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2004年,针对市区工业功能区块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的状况,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江干区等五个工业功能区块规划进行了全面优化,把这些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单一功能区块调整优化为集约利用程度更高的综合功能区块。如江干区丁桥工业(仓储)功能区块,土地面积2278亩,经调整优化,除保留工业用地702亩外,其余地块均调整为科研、综合等公共设施用地,调整后建筑面积增加约145万平方米。按照该区块原工业用地容积率1.2测算,调整后,相当于增加土地面积约1800亩。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我们适度放宽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传统工业项目土地利用粗放、用地宽打宽算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市区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0—1.2,有的甚至更低。因此,我们眼睛向内,积极挖潜,对建筑高度、容积率没有特别限制的区域,在不破坏城市天脊线和城市景观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建筑容积率和建筑高度,鼓励建设项目向空中发展。2004年6月,市区对正在前期审批的300多宗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按照土地优用的原则,对其中约7600亩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进行了调整,平均容积率提高约0.6,可增加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通过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也为城市建设挤出了一定的空间。坚持堵疏结合,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之路。为了盘活存量土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04年底,市区全面开展了存量土地及闲置建筑物调查工作,摸清底数,提出了对策,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盘活存量土地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等五个配套政策,在引导和鼓励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上,坚持堵疏结合,有保有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实践中,我们着力在以下四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有保有压,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了项目供地时序,对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和解决“住房难”建设项目优先供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耗地量大、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坚决停止供地。同时,进一步加强行业投资管理,实行行业投资规模最低标准制度,对投资额小于最低行业投资规模的建设项目,一律通过租赁存量厂房解决,不再单独供地。为充分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方便在杭投资的中小企业寻求生产经营用房及场地,市政府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门建立了全市非住宅闲置房屋供需信息系统,搭建了企业之间厂房资源信息交流平台。二是提高供地门槛,防止土地粗放利用。自2003年9月以来,我市全面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制度,对项目用地按照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三项指标进行控制。凡不符合上述指标的,一律不供应土地。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根据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在省颁发标准的基准上,进一步提高入区门槛,要求投资密度达到每亩35万美元、土地产出率达到每亩400万元。对投资密度低的行业,坚决不予引进。2004年该区土地利用强度平均为81万美元/亩,较上的22.1万美元/亩提高了近3.7倍。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最近,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鼓励将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条件下调整用途,做到有地优用。对工业、仓储等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用地调整为科研用地的,可以协议方式供地;若原工业用地在2007年12月31日前开发使用的,且经依法批准,在原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所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再补缴土地出让金。对依法取得的经营性用地,在一年内使用的,经依法批准增加建筑面积的,按原合同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我市国家级开发区也根据本区实际,建立了地价与投资密度、土地产出率等指标联动的管理机制。

第五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综述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2011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于8月10日至11日在哈尔滨市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黑龙江省副省长于莎燕、台湾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等出席并致辞。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胡存智出席并主持纪念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茶话会。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环境保护”,具体交流内容包括: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土地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与权益保护、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等。会议共收到两岸专家学者投稿90多篇,两岸专家学者120人参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开发与农地保护

1、大陆应多种植多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应少种植多进口耕地密集型农产品

有专家认为,玉米、水稻等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小麦、大豆等属于耕地密集型农产品。大陆耕地资源稀缺,劳动力富于,因此,在玉米、水稻等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上是比较劣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大陆应多种植多出口玉米、水稻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少种植多进口小麦、大豆等耕地密集型农产品。这有利于缓解大陆耕地的压力,如每年进口2000—3500万吨小麦和大豆,就相当于进口了200万公顷—350万公顷的耕地资源。

2、大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对国家政策有更快的响应程度

了解农户土地利用意识,实现农户意识与国家意志的统一,有利于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有专家对大陆农户土地利用意识进行了调查,发现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更关注国家政策,对政策的响应程度更快,对市场的敏锐性更强,能更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模式)和适应政策来实现土地的最佳利用;未受过教育,年龄在35-50岁间的农户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较慢,更愿意继承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多地是选择增加农业投入(化肥、农药以及有机肥等)来实现土地利用;50岁以上的老年基本上对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与实施没有反应,他们更关心的是土地归属。另外,有劳动力、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且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户,更愿意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土地,发展特色农业,也更趋向于以土地作为资本进行入股分红;未受教育或者小学教育文化且年龄在35-50岁以上的农户,更愿意接受转租收取租金的方式;而50岁以上的农户基本上是固守土地,对土地流转政策呈抵触情绪。

3、台湾和大陆的农地改革存在相似之处

有台湾学者认为,海峡两岸都存在两次农地改革。第一次都是进行重新分配农地,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次改革,台湾仍维持农地私有化,借助于《农业发展条例》的修正,放宽了农地所有权的转移限制,以实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目标;而大陆则让农地归于集体所有,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台湾学者从两岸农地制度改革中得出结论:一是财产权会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两岸为解决农地利用问题,皆改革产权制度。二是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诱因,又不仅仅是“所有权”,比如大陆农民不具有所有权,也能借助于其他权能的保障,达到激励生产的目的。三是调整农业生产规模及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在台湾有1979年的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政策和目前的“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在大陆有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到现阶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皆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以提高农地利用效率。

二、土地利用与环境影响评价

1、应关注大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的土地利用困境 有专家认为,目前大陆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土地利用困境: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多年开采,导致采空区日益扩大,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表塌陷;同时,矸石山和粉煤灰堆积引发了固体污染和空气污染,有害物质渗入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又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污染。二是城市建设用地经济效益低下。采用地均GDP指标(单位面积土地实现GDP量)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目前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多数处于低水平状态。三是管理比较混乱。目前,管理煤炭行业的机构有国土资源系统,发改委系统的能源局、煤炭工业管理局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大型国企部门自身的管理权限,还有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煤炭工业规划研究设计院、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室、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等单位的建议权等。各种管理之间虽略有侧重点不同,但也存在严重的重复交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混乱。

2、环境影响评估不应完全以科技为导向,还必须重视社区民众的意见

有台湾学者认为,环境影响评估是一种风险性评估,“可接受风险”的决策是一个结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理性与专家理性的共生体,不能因为专业化而彼此孤立,各自独立发展,而必须超越学科及团体的局限来寻取共识。因为环境影响评估在科学预测之外,还充满了政治、道德的内容,所以环境影响评估不应完全以科技为导向,不能认为只要科技预测是可行的,社区民众就必须接受,实际上,还必须重视社区民众的意见,应将其纳入环境影响评估的制度中。而为了让民众的参与成为有意义的参与,信息的公开就是必要的。只有信息公开,相互的沟通才会有意义,所获得的共识才会得到大家尊重。

还有台湾学者进一步认为,重大开发项目影响范围广大,所涉及的环境问题非常复杂,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各界人士协助决策机关获取充分信息。由于重大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可能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延展性,故潜在受影响的民众,并不限于现阶段权益受影响的利害关系人。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开发地区周边的居民取得理想的补偿后,就放弃对环境质量的诉求,结果导致合理的环境质量要求也同时被废弃。所以,应保障非利害关系人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估的权利。

三、城市土地二次开发与权益保护

1、大陆应统一规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后带来巨大收益,但长期以来,大陆只是对土地收益的用途做出了原则规定,对土地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却缺乏统一规定,由此造成各地各行其是。比如,在早期协议出让时期,有的地方是“生地”出让,有的地方是“毛地”出让,有的地方是“熟地”出让。由于在地价概念上不统一,有的地方是收土地出让金,有的地方是收“毛地价”,有的地方是收“熟地价”。而且各地出让金占“毛地价”或“熟地价”的比例也不一致。现在推行土地储备开发和“熟地”招拍挂出让,产生了更加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三者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各地做法也不尽一样。有的是给开发企业一定比例的固定回报,有的是政府和企业按交易总价的一定比例分成,有的是将土地增值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有的却是将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留给了政府。现在的征地、拆迁难,根本原因是没有分配好土地增值收益。因此,国家应当统一规定土地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原土地使用者和投资开发者之间的合理分配,才能真正解决征地拆迁难的问题。

2、台湾应重视研究都市扩张

有台湾学者认为,都市空间规模向外扩张,若有规划引导,可缓解都市中心所面临的人口、产业发展与高房价压力,具有提升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的正面效益。但若欠缺规划引导,将可能出现低密度、蛙跃与破碎化的发展型态,并显著破坏周边农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蔓延的建成区域,也因属非都市计划的管制范围,无法有效配合都市成长,进而产生混乱。此等都市扩张所造成的影响,称为土地使用与地表覆盖的变迁冲击,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重点之一,也必须引起台湾学者的注意。

3、台湾的土地征收制度应考虑保障私人权益

现行台湾的土地征收,主要依据是2000年公布的《土地征收条例》(本条例制定前为土地法土地征收编)。然而,由于土地征收法制不健全,加之执行观念的偏差,长期以来,台湾政府为了各项公共建设,包括非公益性的土地开发,也往往轻易动用公权力,实行强制征收方式,造成纷争频繁、争议事件不断。2010年,更因苗栗大埔及彰化相思寮的土地征收,相继引发被征收人、农民团体及相关社会团体等的强烈抗争,成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事件。基于舆论及社会运动团体的压力,促使主管机关着手研究修订现行《土地征收条例》。对此,有台湾学者认为,土地征收与私人的财产权、生存权及工作权保障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关于土地征收的法律,无论在立法上,以及运用或解释上,除要着眼于增进公共利益外,也要兼顾保障民众的财产权、生存权和工作权,即应考虑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这才与宪法规定的宗旨相符合。

四、土地管理与房价调控

1、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

有专家认为,2000年以来,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呈逐年上涨态势。如2009年北京住宅用地价格为10785元/平方米,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价分别为7198元/平方米、10316元/平方米、1198元/平方米,与2000年相比,住宅用地价格上涨465.25%,综合、商业、工业用途地面熟地价分别上涨233.4%、150.93%和161.57%。2004年以前,北京住宅用地价格每年涨幅在3%左右,2004年以后涨幅振荡走高,2005年猛然升至82.61%,是同年综合地价涨幅40.98%的2倍,2006年涨幅为9.27%,2007年又升至28.13%,2008年达到90.99%,2005-2009年5年年均涨幅为42.97%,远高于同期综合地价26.33%的涨幅。专家认为,2004年以后北京住宅用地价格异常上涨的原因是住宅用地需求量在增长,而住宅用地供应量却在持续减少。北京市2000年末常住人口为1107.5万人,2009年末达到1755万人,9年间年均增加65万人,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以人均住房20平米计算,每年需要增加住房1300万平米(北京市房地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标准是人均住房28-30平米)。北京人口大量增加直接构成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并进而对住宅用地产生刚性需求。另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也在增长。假如人均每年增加住房1平米,则北京市一年就需要增加1700多万平米住宅,由此也增加了对住宅用地的需求。而2004年以后北京的住宅用地供应量却是逐年减少的:2004年3635公顷、2005年1950公顷、2006年1900公顷、2007年1600公顷、2008年1700公顷、2009年1300公顷。专家认为,地价是土地供应和土地需求均衡一致的结果,2004年以后北京住宅用地的需求量持续超过了供应量,所以北京的住宅用地价格连续异常上涨是必然结果。

2、台湾容积率奖励存在问题

有台湾学者认为,联合国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世界上居住在都市的人口已超过50%,都市再生问题已经是全球各国最大的问题。但都市更新并非就是屋屋的翻新、空地的留设、景观的改善,也需要兼顾整体都市的容受力。台湾的《都市更新条例》及相关法令的“容积奖励制度”存在问题。在制度设计之初,明知道“都市更新”应该要全盘考虑都市计划、建筑、社会福利、历史人文等,却不愿意努力去做,结果导致都市计划的毁坏,使得公共设施成本增加,形成部分人享受容积奖励,却要由全体民众买单的乱象。

今年恰逢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会议认为,20年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两岸土地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科技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今后要以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20年为契机,围绕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五项共识”,推动学术交流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海峡两岸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共同推进海峡两岸土地管理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注:本文刊载于《中国土地》2011年第9期。

下载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靖江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与启示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刻不容缓[范文模版]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33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政府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杭州的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城市人口也......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一、 各类园区是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芯”,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载体。我市自1994年首次设立江北经济......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2014-06-06 | 作者: 程秀娟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签署国土资源部第61号令,发布《节......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 河口区正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需要新增大量建设用地,而人多地少的国情却不允许过多的占用耕地。因此,必须把节约土地放......

    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关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 为了切实管好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各类用地得到切实保障、土地资源效益得到切实发挥......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布文号】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 【发布日期】2014-05-22 【生效日期】2014-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土资源部......

    关于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认识

    关于土地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的认识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所以土地资源相对来讲是匮乏的,加之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