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经验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节约集约 利用土地工作经验专题报告
——发挥开发区先导作用 建立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大连市国土房屋局:
大连开发区作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也是大连市主要的经济增长区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现将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简介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基本情况
大连开发区是我国东北地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经过27年的发展,已成为大连市、辽宁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150亿元,占大连市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一以上,地区生产总值为1100亿元,占大连市生产总值五分之一以上。经济总量在辽宁省1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四位,是辽宁沿海经济带重要的现代核心产业聚集区。有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个外商投资项目落户大连开发区,投资规模超1000万美元项目555个,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38个。全区世界500强企业48个,投资项目70余个,平均投资规模7000万美元。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专利申请总量2720件。英特尔、博格华纳等世界顶级项目纷纷落户开发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修造船产业等五大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4%。
建区以来,大连开发区按照“效益优先、适度超前、引导集聚、集约经营”的原则,科学优化用地结构,统筹安排项目用地,积极探索和开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国家批准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土地开发率100%,土地建成率为93.37%,工业用地率为53.38%,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为7767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率为10652万元/公顷。
二、区域融合情况
自从2010年4月9日,大连市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由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开发区与大连最大的行政区——金州区合并,成立金州新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出口加工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开发区和原金州区土地现由金州新区管委会统一管理。金州新区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产业区,大连新市区的主要功能区。金州新区以全面提升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现代化、社会和谐化水平为目标,加快新老市区一体化进程,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东北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东北亚先进制造业基地、亚洲重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LED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随着两区的融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契机,我区将继续加大探索力度,致力节约集约工作的深入研究。
三、土地节约集约具体做法
(一)是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将“节约”利用贯穿整个用地环节。
在供地前,注重提高入区标准,利用门槛节地。通过上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实现地均产出强度约为10652万元/公顷,远高于辽宁省土地产出强度指标要求,特别是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产出强度达到辽宁省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的30倍以上。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引导企业提高投入产出强度,使土地节约利用程度不断深化。
在供地中,组织专家优化供地方案,利用论证节地。对于重点工业项目,组织规划、招商、经贸、发改、环保等相关部门并聘请专家,根据拟建建筑面积、预计投资总额及达产期产出水平等指标对供地方案进行论证及优化,核定企业用地规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节约新增用地面积。
在供地后,开展土地合同验收制度,利用监管节地。开发区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工业类项目竣工后土地合同验收制度,实现土地全程动态监督管理。按照合同约定建设期,发放建设期有效土地证,土地合同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房屋初始登记和换发土地证。
(二)是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达到“集约”用地目的。
自2007年以来,聘请北京大学、大连天石等高校和社会机构作为项目技术承担单位,分别开展了土地集约利用试点、评价及更新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开发区用地信息数据库,推动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摸清家底,探明土地潜力分布情况,为开发区科学发展,挖掘潜力明确了方向,同时,健全了开发区土地利用考核制度与长效机制,为持续、深入评价奠定了基础。为深入挖掘用地潜力解决新项目用地问题,开发区在集约利用评价成果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明确开发区土地利用潜力类型和规模,重点对闲臵土地和低效用地进行挖潜。开发区规定企业对原有低效厂房进行改造,提高容积率,不另行收取土地出让金,并通过配套费和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及建筑密度,从而挖掘开发区强度潜力。通过对全区项目用地进行巡查清理、重点区域专项清理、合同验收、将闲臵土地监管与转让、抵押和查封等各项业务进行联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清理闲臵土地机制,挖掘开发区管理潜力。开发区全区累计收回闲臵项目16个,用地面积约100公顷;敦促23个项目按合同要求开工建设;与37个合同约定不明确用地企业签订《补充协议》,为引进新项目提供用地保障。
(三)是采取鼓励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依据开发区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差别化和针对性的地价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并通过科学适当的价格杠杆手段,结合不同产业的工艺和经营特点,引导其在不同的园区适当集聚。目前,开发区已形成以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为代表的大型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大众一汽发动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佳能、东芝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辉瑞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以大连路明公司为代表的LED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为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开发区制定了《大连开发区标准厂房建设补贴办法》。目前,已建设了模具园、半导体照明工业园等9个标准厂房园区,为招商引资腾出了用地空间,实现了产业集中和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土地利用效益。此外,开发区自2006年开始,即对老工业区低效用地,进行“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截至目前已推进了13家企业进行自主升级改造,收储了低效用地5宗,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
(四)积极参加模范县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用地氛围近年来,大连开发区十分注重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先行先导作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途径和新模式。首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区管委会召集各相关部门、街道及相关单位进行统一部署,要求全区上下,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落实责任,动员全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扎实推进,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迅速成立了创建活动办公室和评优活动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统一指挥。其次,科学统筹安排,制定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部门联动,扎实推进创建活动。针对创建工作要求,精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分解指标体系。结合开发区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规划执行度、耕地保护效率、土地执法效率等方面入手,促进整个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具体负责整个创建活动的单位,将任务细化分工到各业务处室,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各项指标任务。最后,进行深入宣传,营造创建氛围。聘请专业机构,制定创建活动宣传方案。组织召开节约集约用地座谈会,在报纸、杂志发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报道和文章,在地方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以土地宣传日为契机,通过短信、报刊、简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以创建活动为杠杆,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导向,使全区上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我区用地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用地量的绝对减少和项目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如何缓解矛盾是土地节约集约工作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下建议也是开发区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要更新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利用。要把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臵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观念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和土地管理方式转变。
二要科学构建规划体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要围绕最大限度地提升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依托区位及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各类行业、区域、项目建设等相关专题规划为辅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工业布局,合理控制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严格按照行业建设用地定额标准核定用地量。
三是科学构建节地模式,优化区域用地格局。适度提高生产性用地比例,降低商服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比例,配臵合理的生产防护和公共绿地用地比例,在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是构建集约型园区模式。通过立体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要以标准厂房建设为载体,不断强化“立体型”用地意识,向空中、向地下、向集约要土地,多渠道促进企业集聚。切实做到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规模适度。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按照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思路,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以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构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选址模式、规划模式、整理模式、调控模式、调整模式和技改模式等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模式。
五要强化低效土地处臵,实现存量用地效益化。要依法处臵闲臵土地。采取“先经济、后行政、再法律”和利益吸引、服务促进、政策限制、氛围逼迫、处罚问责的“引、促、限、逼、罚”措施,引导用地单位主动盘活闲臵地。要充分利用闲臵厂房、废弃场地和仓库等闲臵用房。实施“腾笼换鸟”,把闲臵、半闲臵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臵。
五、下一步节约集约工作开展方向
作为大连市发展规划中的新市区,大连开发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已基本成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已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已明确,这些都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深入研究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提出制度层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发区未来将进一步明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纵深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制度建设,并拟在以下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是完善整合现有资料,建立建设用地多功能档案。
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现有规划、审批、地籍、建设、项目评价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将每一块用地的位臵属性与空间影像结合,形成动态直观的可视化信息,并同时完成区内所有建设用地的完备数据库及查询功能,形成多功能建设用地档案。
(二)是通过政策支持,形成激励机制。
利用部分闲臵土地和违法用地罚没款项,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奖励基金,对于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企业,定期给予一定的奖励,当上述企业申请新用地时,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根据国家政策,按照不低于最低限价标准的70%且不低于取得成本的价格核定出让金标准。
(三)是清查废弃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带来的用地保障压力,全面查清全区废弃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分布、面积、权属、利用程度和适宜开发利用方向等情况,将清查结果录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政策规定,制定开发利用方案,创新土地管理,完善废弃地和未利用地盘活、挖潜和开发利用政策措施。本着“以用为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坚持发布公报,营造舆论氛围。
依据建设用地档案中的实时数据,将开发区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以年度公报形式向社会发布,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宣传力度,建立起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引导用地单位和企业、个人关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使节约集约思想深入人心。
六、对新一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建议由2年周期改为3年。
特此报告。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经济开发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经验材料
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助推经济开发区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1年9月)
首先,感谢国土资源部一直以来对经济开发区给予的关心和支持。几年来,经开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推动开发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科学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资源,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开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在探索新形势下适应开发区发展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和机制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经开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情况
经开区是我市实现城市转型、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平台,经开区目前已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已开发区域实现了“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完善;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8.3亿元,实现利税18.4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44%以上,入驻企业203家,安排就业人员2.47万人。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位于省级开发区前列,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中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用。
几年来,经开区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方面得到了国家、省、市国土部门的认可,各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位于省级开发区前列,其中综合容积率0.54,建筑密度33.8%,工业用地建筑系数57.36%,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4278.32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5377.54万元/公顷,土地供应率达到75.66%,土地建成率达到94.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总体规划控制作用,科学合理控制用地规模。
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开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坚持以规划定方向,以项目定土地,以投资定面积,以土地定产出,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域内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和行政办公等非工业用地规模,严格执行禁止限制供地目录,对于“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不予安排用地,保证主导产业发展用地,努力将**经开区打造成国家级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
(二)提高项目用地准入门槛,着力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投资强度指标作为经开区控制指标,产出强度取相应控制指标的1.5倍;通过产业配比开发的方式,吸引工业地产开发商按照统一规划投资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孵化器、产业社区中心和相关配套设施,投资亿元以下项目不再单独供地,全部进入标准化厂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场所,为招商引资腾出了用地空间,提高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了产业集中和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土地利用效益。
(三)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开发建设的速度和效率。
超前谋划土地开发建设方案,做好土地收储及申报批次等相关工作,采取分期供地、缴纳保证金等方式,在确保高效及时供地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出现闲置土地。建设项目供地后,坚持每季度到项目现场核查一次,填写《项目建设施工进度表》,详细记录项目施工建设情况。对未开工建设或未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进度的,督促项目单位抓紧施工;对逾期未完成施工进度,形成闲置或低效用地的,按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对未达标准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督促其尽快整改达标,实现建成投产。
(四)坚持土地节约挖潜,杜绝土地低效浪费使用。几年来,经开区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一直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关停企业和闲置土地安排建设项目,针对每一宗闲置土地,“一地一策”,制定处置方案,积极盘活闲置、空闲土地,变闲为宝,提高土地二次利用效率我们对闲置两年以上的破产、停产企业建设用地进行了收储,使800多亩闲置土地重新得到利用。
三、存在的矛盾
经开区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工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制约科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矛盾,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规定与现实用地需求不确定性的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定位与定量相一致的要求,对各类用地布局作出了刚性的规定。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各有侧重,造成两者在规划期限和用地规模预测上不完全一致,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同时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有限,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宏观上遵循保障重点,分散实施的原则,在微观上注重集约利用,分步推进的原则,使之与现实用地需求中数量、区位的不确定性之间难以衔接。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刚性限制,使规划调整难、繁、慢,审批要求高,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发展要求。
(二)耕地占用量大与补充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耕地“占补平衡”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法定义务。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增加,必将同步带来耕地补充量的增加。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全面推开,可开发的资源日益减少,且以后开发整理难度越来越大,耕地补充成本越来越高,单位面积投入成本相应提高,因此,由于受到资源和资金的双重压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三)企业谋求低成本扩张与国家要求集约用地之间的矛盾。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纵深推进,许多企业纷纷落户。然而一些规模企业往往站在自身的发展角度,要求预留一定的企业发展空间,特别是一些资金投入大、建设分期实施的项目和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往往会有几年的投入建设期,这就必然会导致一定时期内土地征而不用现象的出现,使一部分土地闲置,也造成土地和建设用地指标的紧张。因而,既要体现集约利用土地要求,又要兼顾企业自身长远发展,这也是造成用地发展空间不足的一对矛盾。
四、下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的想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省、市关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总体要求,把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效能管理,强化建设用地考核,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市情、区情的开发区土地利用新路子,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是全面开展土地合同验收,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工业类项目土地合同验收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用地审批后监管,实现土地全程管理。具体想法是工业类项目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要先进行土地合同验收,不通过验收不办理房屋初始登记,同时依据工业类项目土地合同上的建设期限在土地证上加注有效期,通过土地合同验收后,项目单位可以申请换证。
二是建立清理闲置土地工作机制,提高土地二次利用效率。我们的初步考虑是,对未按土地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全部开发建设、使厂区内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的工业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收回、收取闲置费、收取违约金、签订补充协议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未按土地合同约定的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等规划条件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项目,采取收取违约金、责令拆除等措施予以处理;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用途,将工业用地改作商业等其它用途的项目,根据《土地管理法》,责令其交还土地并处以罚款。同时,摸索将合同验收工作从工业类项目扩展到全部项目用地,杜绝闲置土地的发生,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适时开展“腾笼换鸟”,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探索建立优扶劣汰的管理机制。针对建区初期形成的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值少和土地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的企业,采取入户调查,走访税务、工商等方式,了解企业的注册资金、实际到位资金、经营状况、近3年的工业总产值(主营收入)、税收情况、解决就业人数等相关情况,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效益不佳及已经停产不用的企业进行清理,“腾笼换鸟”,腾出土地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用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
四是建立区域建设用地档案,提高土地节约集约管理绩效。结合经开区战略发展规划和空间概念性规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规划、审批、地籍、建设、投入产出等数据与地籍图斑和空间影像结合,以数据库形式建立区域内建设用地档案,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绩效。
第三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汇报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情况。园区用地规划严格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注重行业集中布局和产业优化互补,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园区范围内闲置土地进行调查摸底,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理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监管管理办法》,2市场化程度都达到了理想状态。但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粗放,深挖潜力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土地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的工作思路,坚持“保重点、攻难点、提效率”的服务理念,采取计划用地、项目争地、依法供地、集约用地、拆迁增地等多条路径,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着力在土地精细化管理上求突破,努力提高资源保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四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2014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
(2014年3月27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指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第三条 土地管理和利用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各项建设少占地、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二)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构建符合资源国情的城乡土地利用新格局;
(三)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探索土地管理新机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框架、相关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活动,组织制定节地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规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第六条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成效显著的市、县人民政府,由国土资源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规模引导
第七条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第八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各区域、各行业发展用地规模和布局具有统筹作用。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相关规划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的,应当及时调整或者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
第九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第三章 布局优化
第十条 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城市建设用地应当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第十二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协商,促进现有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的比例,加大城镇建设使用存量用地的比例,促进城镇用地效率的提高。
第十三条 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地上、地下分层设立的,其取得方式和使用年期参照在地表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出让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根据当地基准地价和不动产实际交易情况,评估确定分层出让的建设用地最低价标准。
第十四条 促进整体设计、合理布局的建设项目用地节约集约开发。
对不同用途高度关联、需要整体规划建设、确实难以分割供应的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按照一宗土地实行整体出让供应,综合确定出让底价。
综合用途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包含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的,整宗土地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
第四章 标准控制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更加节约集约的地方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用地者和勘察设计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督促和指导。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当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对违反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使用土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第十八条 国家和地方尚未出台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的建设项目,或者因安全生产、特殊工艺、地形地貌等原因,确实需要超标准建设的项目,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用地评价,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供应的依据。
第十九条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宏观产业政策,制定《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限制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不得为禁止用地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
第五章 市场配置
第二十条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当充分贯彻市场配置的原则,通过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一条 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二条 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
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二十三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第二十四条 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 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建设进度,实行分期供地。
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规定。
第二十六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第二十七条 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有偿供应各类建设用地时,应当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出租合同中明确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定。
在供应住宅用地时,应当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第六章 盘活利用
第二十八条 国家鼓励土地整治。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对历史遗留的工矿等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对城乡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治应当促进耕地集中连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应当根据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坚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开展。
第三十条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当严格控制田间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合理缩减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
对基础设施占地率超过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害毁损土地的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
第七章 监督考评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对建设用地批准和供应后的开发情况实行全程监管,定期在门户网站上公布土地供应、合同履行、欠缴土地价款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监督,在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土地使用等环节加强用地准入条件、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用地标准、投入产出强度等方面的检查,依据法律法规对浪费土地的行为和责任主体予以处理并公开通报。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集约利用程度、潜力规模与空间分布等情况,并将其作为土地管理和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的基础。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情况普查,组织开展区域、城市和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结果作为主管部门绩效管理和开发区升级、扩区、区位调整和退出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为不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供地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为禁止或者不符合限制用地条件的建设项目办理建设用地供应手续的;
(三)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低于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供应工业用地的;
(四)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规定,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验收的;
(五)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的行为。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14年9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
一、各类园区是我市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核芯”,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载体。我市自1994年首次设立江北经济开发区,近二十年来,共有各类园区 个,通过不断调规扩规,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占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15)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的%,园区实际建设面积达平方公里,二十年邵阳市建成区面积实际增加平方公里,园区建设面积占%。二十年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创造我市以上的外贸出口额、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故我市应该将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土地使用综合效益作为抓手,实现我市的土地土地使用综合效益最大化。
目前存在问题:一是园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表现为“无地可用”。据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的公开资料显示,湖南省内约有1/3的园区因土地资源不足需要调区扩区。如张家界经开区、郴州经开区已经面临工业项目“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据摸底测算,宝科园区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仅 亩左右,按照每年亩的开发速度,年后将再度遭遇土地瓶颈,目前就已经需要扩规,邵阳民营经济开发区区域内可 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仅 亩左右,按照每年亩的开发速度,年后将再度遭遇土地瓶颈,二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与湖南省内其他园区相比,我市的园区土地投入产出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杭州开发区工业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别达到800万元/亩、1700万元/亩)。三是大部分园区仍然存在入园企业(项目)土地闲置的现象,且处置难度大。如按照国土资源部相关规定,土地批文两年之后自动失效,但很多情况下,一个土地批文实际包含有多个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已经实施,个别项目没有实施,土地批文到期后是所有项目都失效,还是部分失效,在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或管理办法中难以找到处置依据。
二、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园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邵阳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土地需求持续高涨。然而,迅猛发展的园区经济与实际可利用土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土地开发成本越来越高。据测算,我市市区土地综合开发成本达到了97万元/亩的高水平,邵阳地区绝大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成本已超过50万元/亩。因此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园区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实现长远发展的惟一出路和必然选择。土地是园区生存的根基。加强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的整体效益,是形势所迫、政策所指、民心所向。
三、建议
一)、强化规划导向作用,加快园区产业集聚
1、优化产业布局规划
首先,要优化空间布局,以宝科园为主体,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突出规划龙头作用,按照错位发展和联动互补的原则,调整优化主体功能布局,设立若干园区,明晰产业定位,以指导相关产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和土地开发。实行有序开发,发挥集聚优势。加强各园区的资源整合,根据各类园区定位的发展方向,以一个主导产业,1-2个配套提升产业的要求进行规划,由园区管委会会同商务、环保、规划、国土等部门进行核定,以彰显各园区特色。统一建设生产服务、仓储物流、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实行园区公共设施共享共用,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不得超过7%。其次,要完善优化并刚性执行产业发展规划。各功能园区在主体功能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功能配套、集聚发展”的原则,明确园区主导产业,科学制定产业分区发展规划。同时切实加强规划执行的刚性和持续性意识,尽可能减少出现因项目定地块、因项目调规划等情况,培养产业集聚能力,形成“洼地”效应和品牌效应,提升土地效益
2、优化园区用地结构。建立健全招商项目联审制度,科学制定入园企业(项目)的投资强度、工业建设用地容积率、投入产出率等刚性指标,严格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建设容积率、投入及产出等准入评审,严把项目质量关,避免走占地大、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坚持招商选资理念,大力引进和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的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型企业用地比率。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外包等服务型产业和总部经济,切实加强公共办公楼、公共休闲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形成“工业项目向产业区集中、公司办公向总部集中”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积极探索“适度提高城镇建筑容积率,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的新路子。按照产业积聚、布局合理的原则设立企业孵化区块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区块,引导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不能达到准入标准的小微型企业进入相应区块进行培育,逐步改变每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独门独院、五脏俱全”的粗放方式。树立立体化用地观念,向地下要空间,向上拓展空间,探索推行园区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和空中绿化等有效举措,引导园区企业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走内部挖潜、增产不增地的发展道路。同时切实加强项目履约管理,关注 4 和调度投资强度和投资进度等刚性指标,对履约能力不强的企业(项目)及时进行调整。
二)、严格项目用地条件
1、依照产业规划供地
在公开出让工业项目新增用地时,除明确投入产出、建设条件等要求外,根据所在工业园区或集中区的产业规划要求,增加对产业类别的规定。实行园区设定产业、产业选择园区的用地原则,凡不符合园区产业要求的原则上不予供地,以加快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促使公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2、提高工业用地准入门槛
进一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率等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增加用地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总投资3000万元(外资500万美元)以下、用地规模20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标准厂房。
3、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严格执行国家新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用地标准,在建设项目审批、用地预审、供地审查时,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及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结合企业注册资本,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必须首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 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产业无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依据控制性规划,一般应建造3层或3层以上多层厂房,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容积率一般不得低于0.7,建筑密度一般不得低于40%,绿地率一般不得大于15%。
4、实行分期供地制度
分期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可以预留规划范围,根据其实际到账资金和建设进度进行分期供地,不得先供待用。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经信委、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三)、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建立存量土地利用效率数据库
各开发区要积极开展存量土地调查,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价,建立并定期更新相应的数据库,为依法盘活处置提供基础依据。
2、依法处置闲置土地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一步强化“强势分割、强力征收、强制收回”措施,着力处置闲置土地。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采取等价置换、安排其他项目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并充分利用。土地 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征缴增值地价,闲置土地按照上限标准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未按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开发建设,建设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划拨决定书约定的开工日期满1年,已动工建设面积占该宗土地应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超过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占该宗土地应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超过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认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未充分利用土地应当依据土地出让合同的约定收取违约金
3、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鼓励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除特殊行业外,原则上不得建设单层厂房。按照计划,每年新建一定数量的的多层标准厂房,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用地。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新建工业项目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增收土地价款;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一层全额征收,二层、三层减半征收,三层以上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