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选好用好人才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选好用好人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发的领导集体。这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不断提高选人用人水平,真正把优秀人才选任到领导岗位上来,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选好用好人才
选好用好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施领导的政治领导能力、思想领导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核心,是向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推荐选拔干部的能力,也就是选人用人的能力。因此,提高选人用人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选好用好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组织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各级领导班子是党执政的主体,领导班子是由领导干部组成的,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领导班子执政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人选好用好了,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加强;人选不好用不好,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削弱。
选好用好人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不强、执政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选人用人上出了问题,一些素质低、能力差、作风浮的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提高这些地方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仅靠对现有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不够的,要把重点放在组织调整上,放在选任优秀领导干部上。也就是说,要严把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不是把素
质低的人选用上来再提高,而是选用上来的人一开始就要有高素质,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选人用人是关键,但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取决于干部的素质,而且取决于干部所处的制度环境。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应当看到,我们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一些方面还不完善,而且健全这些体制还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选用人水平,切实选好用好人才,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按照德才兼备原则选人用人
执政能力是一个大概念,不仅包含决策能力、管理水平、办事效率,也包含理论水平、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还包含作风方面的内容。因此,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人用人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德、才是干部素质的两个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强调的是思想、品行,才强调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能力。德才兼备要求干部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德才兼备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在选人用人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既要防止重德轻才的现象,也要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
一是在才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德决定才的使用方向。才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德的好坏优劣。德好,才就能为人民造福;德差,才就会危害党的事业,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不仅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反而会严重削弱党的执政
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看干部的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看是否自觉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否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廉洁从致。
二是在德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把才放在第一位。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高尚的德,还必须有才。才强,执政能力强;才弱,执政能力弱。看干部的才,主要是看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怎么样。在这些总的要求下,对于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的才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三是在德、才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要把优化结构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所有成员的素质、能力都很优秀的班子,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一定都强,而是结构合理的强,结构不合理的弱。因此,当德、才都很优秀的时候,选用谁不选用谁,主要应当看班子结构优化的需要。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切实提高选人用人水平
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是选贤任能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就是适应当今时代要求,始终坚持和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用人观;就是适应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用人观;就是坚持党的干部路线,贯彻落实德才兼备原则的用人观。具体来说,一是树立围绕发展选人用人的理念。注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考察和评价干部,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科学发展上。二是树立凭实绩选人用人的理念。把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以实绩定上下、论奖惩,让能者有舞台、贤者有机会,使那些安于现状者思想“不安”、四平八稳者位子“不稳”。三是树立重公论选人用人的理念。把干部的评价考核权交给群众,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用群众的意愿抑制少数人的意志。四是树立“因位择人”的选人用人理念。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陈腐观
念,根据事业需要选用干部,做到唯才是举,人岗相适。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既要用好“望远镜”,深入考察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发展潜力,又要用好“显微镜”,认真负责地考察分析和核实各种反映,实事求是地对待干部;同时,要注意不用“有色镜”,不先人为主考察评价干部;不用“老花镜”,破除陈旧的用人观念,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其次,要切实扩大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民主。扩大选人用人工作中的民主,是提高选人用人水平,防止和消除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和根本途径。一是要高度重视干部的推荐提名。二是要认真落实集体决定权。三是要加大公开选拔工作力度。四是要改革选举办法。
再次,要以公道正派的作风选人用人。公道正派,是我们党的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是选人用人者的政治责任和政治纪律,是提高选人用人水平的客观要求。公道是做事之标准,正派是做人之准则。公道是一种社会评价,正派是一种自身追求。公道来自公心,正派源于正气。对选人用人者来说,公道正派是选贤任能的必备素质,又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以公道正派的作风选人用人,就是要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坚持选人为公、用权为民。要建立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选人用人者行为规范,使公道正派成为一种纪律约束,体现在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落实到选人用人的各项制度中。做到公道正派,关键是要心底无私,廉洁从政。守住了这条线,做到公道正派就不难,选人用人也就出不了大问题。要强化对选人用人者的教育,加大监督惩处的力度,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工资待遇问题,为选人用人者廉洁从政、公道正派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抓紧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
抓紧做好培养选拔优秀青年人才的工作,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党的各级领导层的生机与活力,是关系大局、关系长远的一个战略问题。要做好青年人才的选拔工作,就必须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特别是要引起党政一把手、共青团领导和广大组织人事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
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善于识别和大胆起用优秀青年人才。要坚决抛弃妨碍识别和起用优秀青年人才的各种陈旧落后思想与私心杂念,真正确立符合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和党的干部路线的用人观念;认真研究古今中外选人用人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握选人用人的内在规律,拓宽用人视野,敏锐地发现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既尊重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又把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特殊规律,对那些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第二,切实加大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工作的力度,特别是注意选拔胜任重要领导岗位的青年人才。严格掌握选拔任用标准,采取过硬措施,抓紧把大批优秀青年人才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同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尽快形成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快车道”。
第三,把握青年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根据他们的特点,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加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工夫,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把离岗培训和在职学习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理论教育;把注重教育培养同加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引导青年人才把个人全面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把热情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用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管理监督培养青年人才的良好作风。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共青团培养、锻炼、造就人才的作用,不断为党和政府输送优秀青年人才,以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葆青春,后继有人。
第二篇:选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
许谨谦:选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
记者今天从海南廉政网获悉,澄迈县纪委日前下发《通报》,对5名无故脱岗的驻村第一书记进行全县通报批评。(1月18日 《海南日报》)
为了彻底解决701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央发出了精准扶贫的号召,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响应,积极行动,从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到下派驻村第一书记选好“领头羊”,再到选优配强班子夯实“战斗堡垒”,可没少花心思、少费功夫。特别是选拔第一书记到村任职,直接为农村发展注入智力与活力,无数第一书记深入田野乡间访贫问苦、排忧解难,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而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之下,去年全国共有超过1000万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甚至愤怒的是,我们有些第一书记虽然戴着书记的帽子,但是却不下基层、不去农村,不履职、不尽责,占位子、装样子、混日子,抱着“渡金”的心态,无所作为,有的“人在心不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各种帮扶措施“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甚至不了了之„„这不仅违背了选派第一书记的初衷,更是给脱贫攻坚工作“添赌”。
扶贫工作实实在在,容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取得实效,第一书记就必须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详细调查、仔细研究,找准“病根”、摸准“病因”,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方法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从制度设计上来讲,选派第一书记意在令其担负起脱贫攻坚的“第一责任”,当好其责任田内脱贫攻坚的带头人、主心骨。因此,第一书记不能成为以基层工作经验为仕途“镀金”的途径,因为其履职如果不到位,极有可能影响民生福祉。
为了选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一是要建立正确的干事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有担当、有思路、有技术、有热情、有作为的干部选派为第一书记,从制定脱贫规划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全程加强跟踪督导和考察考核,真正把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二是要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政策知识的培训等等,通过培训要让第一书记明白为何驻村、怎样驻村。三是要建立健全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对第一书记不能简简单单地“一派了之”,而是要做好相关的监督考核工作,对业绩突出的第一件事给予表扬提拔,对工作开展不利、敷衍应付的第一书记要进行诫勉谈话,甚至是处分处罚。四是要落实第一书记派出单位的包联责任,要求各派出单位对第一书记不能一派了之,而是要作为第一书记的“娘家人”,切实把好选派第一书记的关口,并加强日常监管,让“严和实”精神持续发力,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让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有所作为,避免新派者再“回炉”。(作者:许谨谦)
第三篇:怎样选好用好年轻干部
怎样选好用好年轻干部
2013年07月29日 09:17:05 来源: 瞭望
怎样选好用好年轻干部
要形成一种风气,年轻干部都应该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要以此为荣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中央高层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对于如何选用年轻干部,选用什么样的年轻干部,解决当前什么问题,有着清晰明确的要求。
“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不仅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要想事业兴旺发达,要想国家繁荣昌盛,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来干。”
避免极端化
在这方面,当前社会关注热点之一,是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应如何把握。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并不意味着提拔任用的每个干部都要是年轻的,也不是每个领导班子都要硬性配备年轻干部,更不是不同层级领导班子成员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怎样为宜?
“老中青合理搭配,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和作用。”辛鸣说,“如果一个部门里是清一色的老同志或是清一色的年轻人,对于工作的展开都不是很有利。”
“之所以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因为过去在用人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不好的现象——论资排辈。年龄大的同志,资历搁在那儿,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一到提拔都排在前面。但有的论资排辈排上去的干部,不一定是真正能干事的干部。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层强调突破论资排辈,提拔年轻干部。”辛鸣说,“但也需注意,不能从‘论资排辈’这个极端走到了‘唯年龄论’的另一个极端。哪种极端都要不得。”
“五六十岁省部级、四五十岁地厅级、三四十岁县处级,这种年龄上绝对化的‘一刀切’,肯定有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志强分析,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并不是干部使用越年轻越好,而是需要形成一个合理、科学的梯队结构,要更符合干部新老交替规律,符合“传、帮、带”的实践需要,符合事业发展对干部能力的要求。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当前在有的地方、单位出现了机械理解、矫枉过正的倾向,选人用人时简单以年龄划线,不良影响已经产生:
其一,造成选人用人标准降低。当前,社会上对有的地方和单位选拔出来的年轻干部议论较多,对有些年轻干部的工作也有意见。
辛鸣说,有的地方和单位简单追求年轻化,拔苗助长地提拔年轻干部,有的甚至放松了基本的标准和规矩。机械地理解年轻化,把一些业务素质不太强、履职经历和岗位历练不太够,能力经验也不够足的年轻干部,在选拔任用程序不严格的情况下硬提拔起来。“选拔干部,不管是什么年龄,都应该严格按照规矩和制度办事,标准不能降低。这一点任何情况下不能放松。”
其二,导致一些年富力强的干部难于安心做事,乃至未老先哀“度日子”。
“有的地方和部门在干部提拔上以年龄为杠杠,级级设限、层层递减,以年龄为标准提拔的‘天花板’隐性存在。这就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一种印象:到了一定岁数未提拔到一定级别,就觉得自己前途无望了。”辛鸣谈到,比如说,30多岁还没当上县处长,40多岁还没当上厅局长,有的同志就会灰心丧气,乃至怨这怨那,好一点的是放松努力度日子,不好一点的是耍脾气、撂挑子、混日子。而周围的人也会说这说那,猜这猜那,无事生非,闲言碎语不断,让这些干部心生烦恼,无心甚至无法干事。“从来没有明文规定,说过了什么岁数就不能提拔为什么干部。但在实际操作中,在有的地方有的部门这已经成为一种‘天花板’。”
其三,导致了“急功近利”情绪的产生。
蔡志强说,“少数干部总算着年龄‘坎坎’,就可能容易急功近利,做一些‘短平快’出政绩的事情,甚至出现‘一年出成绩的事大干,两年出成绩的事小干,三年才可能出成绩的事不干’的现象。因为,如果坚持做打基础、看长远的事情,短时间不出效果,过了一定年龄,就只能‘过点儿’了。这种年龄框框带来的心理扭曲和恐慌在干部队伍里确实存在。”
有关权威专家指出,40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乡镇主要领导干部了?50多岁为什么就不能当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了?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感到有干头、有奔头?
“这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天花板’必须打破。”辛鸣说,转变需要两方面努力:
一方面,组织部门用人的观念需要转变,不能简单地以年龄划线。30多岁的可以提拔,50多岁的也可以提拔。提拔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干部的德才和能力、群众的口碑。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需要改变。党员干部不能看着升迁无望,就“养老”、“应付”,甚或怨气在胸“撂挑子”。“干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不同。党员干部真想通了这一点,一些问题自然而然就化解掉了。因此,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很有必要。”辛鸣说。
蔡志强认为,不能因为要鼓励年轻人,就让经验丰富的“老一点”的干部“靠边”,这实际也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既要鼓励年轻人的激情迸发,也要利用好年富力强的干部宝贵的经验和阅历。“关键还是要根据岗位的职能要求、实际需要来挑选干部。”
不良倾向必须警惕
有关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当前,在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方面,有一些不良倾向需要警惕:
比如,在有的地方,给地方和部门领导当过秘书的干部提任比例太大,你安排了,我也要安排,成了“利益均沾”;少数年轻干部“火箭式”提拔,经查有些都与领导干部沾亲带故。
“领导秘书提拔比例大是个客观现象,这个问题不应该回避。”辛鸣说,“这种情况容易给社会造成小圈子选人的印象,并由此产生种种负面舆论,嘴上不说,心里不平。不是说小圈子里的人一定水平不高、素质不高,但就算你水平再高,这种现象如果成为十分普遍和固化的状态,本身就不太正常了。”
辛鸣分析,这实际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领导身边工作的干部,领导了解熟悉,但群众不熟悉;在基层工作的干部,领导不见得全了解,但基层的党员群众却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这就要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不能以领导意志为唯一准绳,而要加大群众公认这个标准的力度。“群众普遍认为不错的干部,基本上错不了。”
对于年轻干部“火箭式”提拔事涉裙带关系的问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有的年轻干部的提拔靠关系、有背景、走门子,这样的例子确有存在,其根子还是不正之风。选拔年轻干部不是选拔个别人,而是选拔一批人、一代人。不正之风必须坚决打击。”
上述情况怎么避免?蔡志强说,“其一,选拔任用的标准一定要科学、经得起推敲。其二,要有选拔任用过程中的监督机制,以此保障党员群众对选拔过程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了严格、科学的标准,有了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有了全程的党员群众监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不拘一格降人才’。”
“杜绝这种现象不难。一句话,只要我们严格遵守组织任用程序,就不会出问题”,辛鸣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对于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也是保障手段之一。“一方面,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凡是出现违规的,一定要严加惩治;另一方面,还需建立完善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选的人用的人能力很差、根本无法胜任,甚至有严重问题、搞贪腐,那就要倒查倒追,看看选拔中间到底有没有问题。建立了这个制度,有利于釜底抽薪。”
不磨练是不行的
“年轻干部的培养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要一步一个台阶往上走,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汪玉凯说。
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需要经过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我们不能唯台阶论,但必要的台阶也是要的,一步登天在现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
培养不是照顾。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这种锻炼不是走样子的,而应该是多岗位、长时间的,没有预设晋升路线图的。
辛鸣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对于年轻干部里的‘好苗子’,一定要把他们放到艰苦的岗位上去磨练。不磨练是不行的,那种顺风顺水的干部,很难应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只有在磨练的过程中,才能出现出类拔萃的干部。”
“在一个艰苦岗位上,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需要在要素不具备的情况下寻找要素,在条件不充分的时候创造条件。一个年轻干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锤炼,才能得到扎实成长。有意识地加强一些困难挑战的训练,是培养年轻干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蔡志强分析。
但当前,也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存在。有的人认为,组织把谁放到艰苦岗位上、放到基层去锻炼,本人以及周围的人往往会认为是组织上不信任他了、边缘化他了。这样的风气如果蔓延开来,我们培养年轻干部会走弯路。
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在普通岗位上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国情、社情、民情,能够“接地气”。要形成一种风气,年轻干部都应该争先恐后到艰苦岗位、到基层去,要以此为荣。
“要扭转这种风气,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岗位来进行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我们应看到,不同岗位的工作难度是不同的,政绩的含金量也是不同的。比如说,你在容易出成绩的岗位上干出十分成绩,我在艰苦岗位上只干成一分,但是相比之下,我这一分比你那十分更加重要和难得,也付出了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在艰苦岗位工作的年轻干部就既能得到磨练,又能得到认可。大家也就不会再视艰苦岗位为畏途”,辛鸣说。
“在年轻干部的培养上,关键还是遵循干部成长的基本规律,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拔苗助长,既不能刻意打压,也不能置之不理,关心爱护与艰苦磨练要相结合;在年轻干部的选拔上,根本原则还需体现正向激励,确保公平性,还要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形成上下互动的,既能确保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又能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体系。”蔡志强这样说。(记者陈泽伟 实习生谢舒 唐朵朵)
第四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大,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基础要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素质。对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执政意识
在执政意识方面,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险倾向:一是有的同志老是认为“平台太小”,不知道这个平台的真正意义,只要权力大,不知有了权力要干啥;二是有的同志骨子里看不起群众,把群众叫作“刁民”,忘记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忘记了人民群众是主人,领导干部是公仆,颠倒了主仆关系;三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把手中权力当作以权谋私的工具。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意识,树立三种科学的执政理念:一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心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善谋富民之策,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必须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依法执政的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依法执政中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只有树立起这三种执政理念并切实遵照实行,才能有效地解决
“为谁掌权、掌权干什么、怎样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素养
如今在领导岗位的大多是中青年干部,他们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是优势。但相对老同志而言,他们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刻理解,缺乏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因此,要经受得起执政的考验,就更要强调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的问题。首先,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的功底。当前,主要是要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同时,还要学习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历史等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合格的领导者。第三,要端正学风。应当肯定多数同志学风是好的,他们学以致用。但也有同志嘴巴上讲得头头是道、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行动上却在弄虚作假、追名逐利、以权谋私,等等。这是学风不正,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要坚决反对。
三、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历史经验证明,艰苦环境能磨炼人,创业过程能造就人。各级干部只有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勇于在“急、难、险、苦”的环境中磨炼,才
能炼就一身“硬功夫”,才能提高执政能力。这既是领导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也是各级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由之路。培养实践能力需要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对党组织来说,应该积极为各级干部创造实践的机会。对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采取提拔、交流、上挂、下派、外派等方式,适时把他们放到重要或艰苦的岗位上去锻炼。另一方面,对年轻干部本人来说,应该珍惜组织上给予的实践机会。要敢于挑重担,要有闯劲拼劲,要争一流,创先进。要艰苦奋斗,能够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断努力向上。
四、提高领导艺术
党的执政能力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是党组织整体的能力。领导班子个人的素质是班子整体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还要看班子的凝聚力,看班子的团结。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一个班子团结协调才会有战斗力。提高领导艺术要学会很多本领,但最重要的是学会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的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重要的领导艺术。领导班子是一台好戏;如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就会混乱。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把一个班子组织好,把大家的作用发挥好。
第五篇:王儒林:如何选好用好县委书记
王儒林:如何选好用好县委书记
2014年12月18日至22日,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阳泉、晋中、长治、晋城四市,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省委决策部署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党的建设、反腐败斗争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
调研期间,王儒林利用晚上等时间,主持召开了三个座谈会,专题围绕“如何把好干部选到县委书记岗位上来,如何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选用县委书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听取了四个市的市、县、乡党政领导、纪检、组织、人大、政协等负责同志的意见,梳理突出问题,研究办法措施,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选人用人自古就是一大难题,在我们发生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的情况下,在诸多案件没有查结的情况下,选好人用好人就更加难上加难,但是这个问题绕不过,是一道我们必须尽快破解的难题。省委考虑先从选好用好管好县委书记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对其他各方面各类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破解选人用人这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大难题。为什么要从县委书记入手?这是因为县一级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地位、职责、功能、作用极其重要。郡县治,天下安,这是两千多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县委书记在干部体系中具有特殊重 要的地位。县委书记主政一方,权力大、责任大、作用大、影响大,选好县委书记,不仅对县一级改革发展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我们山西全省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意义重大。
高平作为县级市,因为“塌方式腐败的样本”成为全国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以来,组织上先后对高平市两任书记、四任市长王树新、谢克敏、秦建孝、杨晓波(王树新、谢克敏由市长提任书记)立案查处,而且2001年以来,高平市原人大主任、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副市长、市长助理以及多名县局级干部被查,是典型的“前腐后继”,涉案人数之多、涉案金额之巨、所涉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高平系列腐败问题成为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的一个典型代表,严重败坏了高平的政治生态,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高平所在的晋城市是以清廉正直闻名的大清相国陈廷敬的家乡,更让人痛心,更值得深思。这些都充分说明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的根本问题就是吏治腐败。我们要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最重要的就是在刷新吏治、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上下功夫。
王儒林指出,山西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在继续形成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同时,选好人用好人。山西大多数干部是好的,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的部署要求,改进和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和办法,就一定能刷新吏治,选出一大批好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针对选好用好县委书记,王儒林讲了六点意见:
第一,坚持严格要求,准确把握选用县委书记的标准和条件。严格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特别是必须把坚定政治信念放在首要的突出的位置。要把清正廉洁作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全面执行干部选任《条例》和中央文件对担任县委书记条件和资格的要求。
第二,坚持拓宽视野,在全省干部范围中择优选用县委书记。要继续把县长作为县委书记来源的主要渠道,但也不能形成当了县长就自然会提任县委书记的“惯例”和“潜规则”,同时要把其他各方面具备条件的优秀干部作为县委书记的重要来源,建立县委书记后备干部储备库。
第三,坚持权责分明,合理划分省市在县委书记选用中的职责。市委要切实履行好提名权和考察权,变少数人、小范围提名为多数人、大范围提名,变平面化考察为立体式考察。省委要行使好决定权,发挥好审查把关和统筹协调作用,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坚持程序一步不少、一步不乱、一步不变,确保程序合法合规,该按规矩办的绝不能搞例外,防止随意变通、程序空转。要严格履责、严格问责,倒逼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履行好选人用人责任。
第四,坚持科学考察,全面准确掌握县委书记人选的真实情况。要明确考察主体,充实考察内容,重视和完善日常 考核、考核这两个重要基础,将任前考察与日常考评结合起来。要扩大考察范围,注重群众评价,完善考察方法,适当延长考察时间。要强化考核责任,消除干部工作的“神秘化”色彩。
第五,坚持从严查廉,尽最大努力防止“带病提拔”。把廉政审查融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形成廉政审查的合力,做到执行政治纪律情况必审,廉洁自律和作风情况必审,司法不良信息必审,干部重大事项必审。
第六,坚持从严治理,加强对县委书记队伍的管理监督。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对县委书记更要高标准、严要求、硬约束。要强化对县委书记的教育培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深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引导县委书记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加强对县委书记的警示教育和日常管理,完善对县委书记考核评价体系。要强化县委书记“六权治本”的理念,引导县委书记为全省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山西日报》